10类几何证明题的常见思路

10类几何证明题的常见思路
10类几何证明题的常见思路

10类几何证明题的常见思路

XX:__________

指导: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以下是10类几何证明题的常见思路:

1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2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3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4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5

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l8

证明两角的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9

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4.直角三角形中的比例中项定理即射影定理。

5.与圆有关的比例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6.利用比利式或等积式化得。

10

证明四点共圆

1.对角互补的四边形的顶点共圆。

2.外角等于内对角的四边形内接于圆。

3.同底边等顶角的三角形的顶点共圆(顶角在底边的同侧)。

4.同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共圆。

5.到顶点距离相等的各点共圆。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 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一、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先证明某两个角相等。 2、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3、通过平移或旋转或者折叠得到的线段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6、线段的和差。 二、求线段的长度的常用办法 1、利用线段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线段的长度,再证明所求线段与已求的线段相等。 3、勾股定理。 三、证明角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等)角的余(补)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相等。 3、角的和差 4、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先证明某两条边相等。 5、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四、求角的度数的常用方法 1、利用角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角的长度,再证明所求角与已求的角相等。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五、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角) 2、有两个角互余。(从角) 3、勾股定理逆定理。(从边) 4、30度角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 5、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六、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两边相等。(从边) 2、证明有两角相等。(从角) 七、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三边相等。 2、三角相等。 3、有一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 八、证明角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两个角相等(定义)。 2、等就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行线上。 九、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把某条线段平分,并与它垂直。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作者:————————————————————————————————日期: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 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用合理的推理形式推导出的最后结果,而且只能出现在证明过程的最后。 例如:如图,在△ABC 和△DCB 中,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 求证:△ABC ≌△DCB ; 已知条件:文字给出的有:△ABC 和△DCB ,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图形给出的有:BC=CB,∠BMA 与∠CMD 是对顶角等等 求证目标是:△ABC ≌△DCB 注意,已知条件除了上面列出的,就没有其它的了,不可随意出现AM=DM ,BN=CN 等等 二、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 (一)、审题 审题就是读题,这一步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关键,非常重要。许多学生读几何证明题时讲快,常常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和读其它类型的题有所不同,读几何证明题要求 B A M N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方法总结)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归纳总结: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 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

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O。 (补

AE=BD,连结CE、DE。

求证:BC=AC+AD 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 设M为BC的中点。求证:MP=MQ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小妙招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小妙招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但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能够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能够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

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能够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使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思路及方法简述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思路及方法简述 【摘要】惠特霍斯曾说过,“一般地,解题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择一种最适宜的方法。”灵活、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是求解平面几何问题的良好途径。解决任何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都要应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而选择哪一种方法,就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解题思路。本文试对平面几何证明题中常用的几种解题思路及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平面几何证明题思路方法 平面几何难学,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而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波利亚曾说过,“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思路的选择,要靠从可以接近它的方向去攻击堡垒。为了辨别哪一条思路正确,哪一个方向可接近它,就要试探各种方向和思路。”由此可见,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索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常见的证题思路有直接式思路和间接式思路。 一、直接式思路 证题时,首先应仔细审查题意,细心观察题目,分清条件和结论,并尽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一些解题信息,以在缜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定义、公式、定理进行一系列正面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命题的证明,这种证题的思路被称为直接式思路。由于思维方式的逆顺,在证题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1.分析法。分析法是从命题的结论入手,先承认它是正确的,执果索因,寻求结论正确的条件,这样一步一步逆而推之,直到与题设会合,于是就得出了由题设通往结论的思维过程。在由结论向已知条件的寻求追溯过程中,则由于题设条件的不同,或已知条件之间关系的隐含程度不同等,寻求追溯的形式会有一定差异,因而常把分析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选择型分析法。选择型分析法解题,首先要从题目要求解的结论A出发,逐步把问题转化为分析要得出结论A需要哪些充分条件。假设有条件B,就有结论A,那么B就成为选择找到的使A成立的充分条件,然后再分析在什么条件下能选择得到B……最终追溯到命题中的某一题设条件。 (2)可逆型分析法。如果再从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推求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这种分析法又叫可逆型分析法,因而,可逆型分析法是选择型分析法的特殊情形。用可逆型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用选择型分析法一定能证明,反之用选择型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用可逆型分析不一定能证明。 (3)构造型分析法。如果在从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在寻找新的充分条件的转化“三岔口”处,需采取相应的构造型措施:如构造一些条件,作某些辅助图等,进行探讨、推导,才能追溯到原命题的已知条件的分析法叫做构造型分析法。 (4)设想型分析法。在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借助于有根据的设想、假定,形成“言之成理”的新构思,再进行“持之有据”的验证,逐步地找出正确途径的分析法称为设想型分析法。 2.综合法。综合法则是由命题的题设条件入手,由因导果,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逐步靠近目标,最终获得结论。再从已知条件着手,根据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逐步推导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综合法常分为四种类型: (1)分析型综合法。我们把分析法解题的叙述倒过来,稍加整理而得到的解法称为分析型综合法。 (2)奠基型综合法。当由已知条件着手较难,或没有熟悉的模式可供归纳推导,就可转而寻找简单的模式,然后再将一般情形化归到这个简单的模式中来,这样的综合法称为奠基型综合法。 (3)媒介型综合法。当问题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少,且看不出与所求结论的直接联系时,或条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步骤规范性初步基础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步骤规范性初步基础题 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5分) 1.如图,已知线段AB=18cm,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的长是多少? 解:如图, ∵() ∴() 又∵() ∴() 即AC的长为9cm. ①;②C是线段AB的中点;③AB=18;④⑤; ⑥;⑦;⑧;⑨以上空缺处填写正确的顺序是() A.②⑤③④ B.②⑤①⑧ C.③②①④ D.②④⑥⑨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中点(一个中点) 2.如图,已知线段AB=14cm,点O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C、D分别是线段OA、OB的中点,求CD的长. 解:∵C、D分别是线段OA、OB的中点 ∴() ∴ 又∵AB=14 ∴() 即CD的长为7cm. ①C是线段AB的中点;②AB=14;③;④; ⑤;⑥;⑦以上空缺处填写正确的

顺序是() A.③⑥ B.④⑥ C.⑤⑥ D.③⑦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中点(两个中点) 3.如图,已知∠AOB=78°,OC平分∠AOB,求∠AOC的度数. 解:∵() ∴() 又∵() ∴() ①OC平分∠AOB;②∠AOB=2∠AOC;③∠COB=∠AOC;④∠AOC=∠AOB; ⑤∠AOB=78°;⑥;⑧以上空缺处填写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④⑤⑥ B.①②⑤⑧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⑥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一个角平分线) 4.已知OC平分∠AOB,OD平分∠AOC,且∠COD=27°,求∠AOB的度数. 解:∵OD平分∠AOC ∴() ∵∠COD=27° ∴()

又∵OC平分∠AOB ∴() ∵∠AOC=54° ∴() ①;②∠AOC=2∠COD;③∠COD=∠AOD;④∠COD=∠AOC; ⑤∠AOB=2∠AOC;⑥∠AOC=∠BOC;⑦∠AOC=∠AOB;⑧∠AOD=27°; ⑨以上空缺处填写正确的顺序是() A.②①⑤⑨ B.③⑧⑥⑨ C.④①⑦⑨ D.②⑤⑥⑨ 答案: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角平分线(两个角平分线)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a a OA a PO a PO a AO ?⊥?⊥⊥?⊥αα 在内射影则 面面垂直判定 线面垂直定义 l a l a ⊥??⊥? ??α α 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 αβ αββα⊥=?⊥?⊥??? ? ? b a a b a , αγβγαβ γ⊥⊥=?⊥? ?? ? ? a a 面面垂直定义 αβαβαβ =--?⊥? ?? l l ,且二面角成直二面角

面面∥面面平行判定2 线面垂直性质2a b a b //⊥?⊥??? α α a b a b ⊥ ⊥???? αα// a a ⊥⊥?? ?? αβα β // αβα β//a a ⊥⊥? ?? a 4. 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 唯一性结论: 1. 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θ≤90° (3)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 三类角的求法: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几何证明中的几种技巧

几何证明中的几种技巧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1.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平分BAC ∠,BD AD ⊥于D.AB=9,AC=13.求DE的长.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DF.又BE=EC,即DE为ΔBCF 的中位 线.∴11 ()222DE FC AC AB = =-=. 2.已知在ΔABC 中,108A ∠=o ,AB=AC,BD平分ABC ∠.求证:BC=AB+CD. B B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18ABD DBE ∠=∠=o , 108A BED ∠=∠=o ,36C ABC ∠=∠=o . ∴72DEC EDC ∠=∠=o ,∴CD=CE,∴BC=AB+CD. 3.已知在ΔABC 中,100A ∠=o ,AB=AC,BD平分ABC ∠.求证:BC=BD+AD. B B 分析:在BC上分别截取BE=BA,BF=BD.易证ΔABD ≌ΔEBD .∴AD=ED, 100A BED ∠=∠=o .由已知可得:40C ∠=o ,20DBF ∠=o .由∵BF=BD, ∴80BFD ∠=o .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40CDF C ∠==∠o .∴CF=DF. ∵100BED ∠=o ,∴80BFD DEF ∠=∠=o ,∴ED=FD=CF,∴AD=CF,

∴BC=BD+AD. 4.已知在ΔABC 中,AC BC ⊥,CE AB ⊥,AF平分CAB ∠,过F作FD∥BC ,交AB于D.求 证:AC=AD. C B C B 分析:延长DF交AC于G.∵FD∥BC,BC⊥AC,∴FG⊥AC. 易证ΔAGF ≌ΔAEF .∴EF=FG.则易证ΔGFC ≌ΔEFD .∴GC=ED. ∴AC=AD. 5.如图(1)所示,BD和CE分别是ABC V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于F,AG⊥CE于G,延长AF及AG与BC相交,连接FG. (1)求证: 1 ()2FG AB BC CA = ++ (2)若(a)BD与CE分别是ABC V 的内角平分线(如图(2)); (b)BD是ΔABC 的内角平分线,CE是ΔABC 的外角平分线(如图(3)). 则在图(2)与图(3)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ΔABC 的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图(1) 图(2) 图(3) 分析:图(1)中易证ΔABF ≌ΔIBF 及ΔACG ≌ΔHCG .∴有AB=BI,AC=CH及AD=ID,AG =GH.∴GF为ΔAIH 的中位线.∴ 1 ()2FG AB BC CA = ++. 同理可得图(2)中 1()2FG AB CA BC = +-;图(3)中1 ()2FG BC CA AB =+- 6.如图,ΔABC 中,E是BC边上的中点,DE⊥BC于E,交BAC ∠的平分线AD于D,过D作DM⊥AB于M,作DN⊥AC于N.求证:BM=CN.

做几何证明题方法归纳

做几何证明题方法归纳 知识归纳: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求证:DE =DF 分析:由?ABC 连结CD ,易得CD = 证明:连结CD AC BC A B ACB AD D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A D 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

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

浅谈初中数学证明题解题技巧与步骤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证明》占三章节,教材这样安排的目地是想:通过对《证明》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进行大量的探索,在探索的同时,使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推理训练,从而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但生活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许多学生在实际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感到无从下手!那如何求解证明题呢?如何让学生不再畏惧证明题呢?通过对教材中《证明》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决: [例题]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1.弄清题意 此为“文字型”数学证明题,既没有图形,也无直观的已知与求证。如何弄清题意呢?根据命题的定义可知,命题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因此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至关重要,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就是命题的条件,“那么…….”就是命题的结论,据此对题目进行改写:如果在等腰三角形中分别作两底角的平

分线,那么这两条平分线长度相等。于是题目的意思就很清晰了,就是在等腰三角形中作两底角平分线,然后根据已知的条件去求证这两条平分线相等。这样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图形对解决证明题,能起到直观形象的提示,所以画图因尽量与题意相符合。并且把题中已知的条件,能标在图形上的尽量标在图形上。 3.根据题意与图形,用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写出已知和求证。 众所周知,命题的条件---已知,命题的结论---求证,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已知、求证必须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表示。 已知:如图(1),在△ABC中,AB=AC, BD、C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4.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做法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做法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证明题历来是很多学生的痛。作为教育机构的一员,努力的教导学生解题的同时,更加希望他们能掌握解题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做好证明题有几个必要条件:第一,必须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们说基础知识是解题时的最基本保证,你得对书本中的定义、公理、定理、逆定理还有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要了然于胸。当题干中出现某一条件时,你必须条件反射般的想到与之相关的所有性质定理。第二,我们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证明题本身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有因才有果。每得到一个结论,你都要问自己为什么,在之前的步骤中有没有把该结论的原因进行陈述。第三,我们还需要较强的想象力以及破旧立新的勇气。很多证明题我们乍一看甚至会云里雾里,结论和条件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就有一定的想象力。还有的时候我们在做证明题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没有任何条件继续支持,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破旧立新的勇气,你需要抛开你之前的所有思路,另辟蹊径,重新开始。第四,我们还需要一个保障,那就是把思路变成几何语言规范的书写出来。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但是往往很多同学都做不到。有思路却不知道怎么用几何语言表达,终将功亏一篑。 至于证明题的方法也无非两种:一是正向推理:即根据条件慢慢的一步一步推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二是根据所要证明的结论逆向推导,我们想要得出这个结论,那么必须先知道什么,反复的提问自己,最终与题中条件相结合。另外,还需要我们懂得数学解题的一些套路。没有发现数学解题套路的同学其实是题目做的太少,或者你做了很多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归纳和总结。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

例题解析1: 已知ABCD是圆O的内接四边形,AB=BD,BM⊥AC于M,求证:AM=DC+CM 我们不忙着求解,这道题求证的结果是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很多用心的同学会反应过来,这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截长补短。所以我们的思路就是来源截长补短:

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

1、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一“标”二“想”三“整理” (1)标出已知条件,如线段相等可以用单杆双杆等表示,角相等可以用单弧线双弧线等表示; (2)一要想出题目或图中的隐含的相等条件:如①对顶角相等、②(部分)公共边、③(部分)公共角、④等(同)角的余(补)角相等,⑤BD=CE BD+DC=EC+CD即BC=ED等;二要想出已知条件、隐含条件与所求证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解题的思路; (3)整理时,须按照三角形全等的对应关系和判定条件一一整理,如果(三个或两个)条件不够,那么需要提前做好铺垫,再通过对应关系进行整理,保证思路清晰,书写条理; 思路:证明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或两边平行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利用这两条边或这两个 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证明文字叙述的真命题的一般步骤: (1)分清条件和结论;(2)画出图形;(3)根据条件写出已知,根据结论写出求证;(4)证明 3、选择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与技巧(“题目中找,图形中看”) (1)已知两边对应相等 ①证第三边相等,再用S.S.S.证全等 ②证已知边的夹角相等,再用S.A.S.证全等 ③找直角,再用H.L.证全等 (2)已知一角及其邻边相等 ①证已知角的另一邻边相等,再用S.A.S.证全等 ②证已知边的另一邻角相等,再用A.S.A.证全等 ③证已知边的对角相等,再用A.A.S.证全等 (3)已知一角及其对边相等证另一角相等,再用A.A.S.证全等 (4)已知两角对应相等 ①证其夹边相等,再用A.S.A.证全等 ②证一已知角的对边相等,再用A.A.S.证全等 4、全等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的构造与运用 (1)出现角平分线时,常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2)出现线段的中点(或三角形的中线)时,可利用中点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加倍延长中线)(3)利用加长(或截取)的方法解决线段的和、倍问题(转移线段)

几何证明中应注意的问题

几何证明中应注意的问题 金铺中学卫鹏展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很多同学对几何证明题,不知从何做起,谈到几何学习就头痛,甚至部分同学知道了答案,不知道怎么书写解题过程,叙述不清楚,说不出理由。这使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思考、摸索,得出了一些感悟: 首先,注重基础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解。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观念,即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几何的认识等。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观念去探索、发现、建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几何的价值。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要做好组织者、主持人,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投入到知识生成过程,让个体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探索知识的产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我们应耐心等待,细心指导,相信学生能做好,不应急于得到结果,不得有灰心、叹气等消极的教学情绪。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审题,第一、粗审,采用浏览的方式,了解问题的背景,把握重点词句;第二、对重点思考、推敲,弄清题意。对已知可进行编号,如有图,边读题边看图,把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标注在图中;如没有图,则要求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复审。这样,后面做题时就不易忘

记已知,做到图文结合,数形结合;另外,还应尽量挖掘题中隐含的条件,如题中说到平行四边形,就要想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便解题时可灵活选用。 第二、分析,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选择方法,但在教学中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常用综合法、分析法引导学生做题。 综合法,就是结合已知、定义、公理、定理,进行推理、探索,寻求答案,“由因寻果”,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综合法是从已知到可知,从可知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执果索因,由未知到须知,再到已知的过程。 当然,综合法与分析法不是要严格区分,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第三、证明过程的书写,教师应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步骤的理由,不能无中生有,想当然的就写出来。要注意证明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写解题过程,或让其在小组内交流,或让其边思考边叙述,再交换检查。通过多种形式修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明确方向。 第四、反思总结,总结解题的方法。 最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巩固训练,布置适合学生层次的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完成,并检查评析。

几何证明的思路与方法(一).

几何证明的思路与方法(一) 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张波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帮助我们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发展了我们的空间观念、增进了我们逻辑推理的意识与能力,并增强了运用这些知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几何离不开几何证明。几何学是适合培养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绝好资源。 但是,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害怕几何,害怕几何证明。原因之一是大家感到几何证明似乎找不到一种通用的方法,不同的问题常常需要不同的处理。 我们很容易掌握解方程,因为它们有着较为固定的处理程序。如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只要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这样的步骤,就可以求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而几何问题的解决就很难形成这样的程序步骤,它常常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但这并不是说几何问题的解决没有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一些思考问题的一般次序,这样的思维序列可以指导我们面对几何问题如何去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处理几何证明问题时值得总结的思维角度与思维次序。 一、思路梳理: 我们都知道,证明题的结构基本上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已知------,求证------。”这里的“已知------”就是题设,或者称为条件,“求证------”就是结论。 拿到一个几何证明题,我们都是如何思考的呢?我们都思考什么?有哪些思考的角度?有没有一个思考的次序?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拿到一个几何证明题,我要先弄清楚已知条件。” 很好。那么,怎样算是弄清楚了已知条件呢?你都做些什么事情去帮助自己弄清楚已知条件? 同学们会说:“我会把已知条件在图上标记出来。” 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在图上做标记。 事实上,图形是几何证明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何问题离不开图形,如果一个几何 问题没有相应的图形,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画一张符合条件的图形。 又有同学说:“我会思考条件的作用,由某些条件会推出些什么样的结论。” 这也是一个好的习惯,思考条件的可能作用。 大家还会说:“在清楚条件之后,我会从结论入手,进行分析。” 非常好!从结论入手,分析要证结论成立,需要证什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教学教材

G F E D C B A 24.如图,△ABC 中,∠BAC=90°,AB=AC ,AD ⊥BC ,垂足是D ,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在△ABC 外有 一点F ,使FA ⊥AE ,FC ⊥BC. (1)求证:BE=CF ; (2)在AB 上取一点M ,使BM=2DE ,连接MC ,交AD 于点N ,连接ME. 求证:①ME ⊥BC ;②DE=DN. 24、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BC ,E 为AC 边的中点,过点A 作AD ⊥AB 交BE 的延长线于点D ,CG 平分∠ACB 交BD 于点G ,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CF ,且∠ACF =∠CBG 。 求证:(1)AF =CG ; (2)CF =2DE 24题图

25.在△ABC 中,AB=AC ,∠A=60°,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EDF=120°,DE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E ,DF 与线段AC (或A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1)如图1,若DF ⊥AC ,垂足为F ,AB=4,求BE 的长; (2)如图2,将(1)中的∠EDF 绕点D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DF 扔与线段AC 相交于点F.求证: 1CF 2BE AB += ; (3)如图3,将(2)中的∠EDF 继续绕点D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使DF 与线段AC 的延长线交与点F ,作DN ⊥AC 于点N ,若DN=FN ,求证:3()BE CF BE CF += -. 25题图3 25题图2 25题图1 N E D C E C E F C F

25.如图1,在△ABC中,∠ACB=90°,∠BAC=60°,点E角平分线上一点,过点E作AE的垂线,过点A 作AB的线段,两垂线交于点D,连接DB,点F是BD的中点,DH⊥AC,垂足为H,连接EF,HF。 (1)如图1,若点H是AC的中点,AC=23,求AB,BD的长。 (2)如图1,求证:HF=EF。 (3)如图2,连接CF,CE,猜想:△CEF是否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图 1 图 2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1.

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一.割补法: 1.(全等)如图,点E 是BC 中点,CDE BAE ∠=∠,求证:CD AB = (相似)如图,点E 是BC 上一点,EC k BE ?=,CDE BAE ∠=∠,猜想AB 、CD 的数量关系. 2. (全等)如图,在ABC ?中,?=∠90BAC ,AC AB =,BA CD //,点P 是BC 上一点,连结AP ,过点P 做AP PE ⊥交CD 于E . 探究PE 与PA 的数量关系. (相似)如图,在ABC ?中,?=∠90BAC ,AC k AB ?=,BA CD //,点P 是BC 上一点,连结AP ,过点P 做AP PE ⊥交CD 于E . 探究PE 与PA 的数量关系. --1--

3. (全等)如图,在ABC ?中,AC AB =,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且CE BD =,DE 交BC 于点P . 探究PE 与PD 的数量关系. (相似)如图,在ABC ?中,AC k AB ?=,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且CE BD =,DE 交BC 于点P . 探究PE 与PD 的数量关系. 4. (全等)如图,在ABC ?中,A ECB DBC ∠=∠=∠2 1,BD 、CE 交于点P . 探究BE 与CD 的数量关系. (相似)如图,在ABC ?中,A ECB DBC ∠=∠+∠,BD 、CE 交于点P ,PC k PB ?=. 探究BE 与CD 的数量关系. --2--

5.(全等)如图,在EBC ?中,BD 平分EBC ∠,延长DE 至点A ,使得ED EA =,且C ABE ∠=∠. 探究AB 与CD 的数量关系. (相似)如图,BD 平分EBC ∠,D '是BD 上一点,且D B k BD '?=,连结C D '、DE ,并延长DE 至点A ,使得ED EA =,且C ABE ∠=∠. 探究AB 与D C '的数量关系. 6.(全等)如图,在ABC ?中,?=∠90C ,BC AC =,P 为AB 的中点,PF PE ⊥分别交AC 、BC 于E 、F . 探究PE 、PF 的数量关系. (相似)如图,在ABC ?中,?=∠90C ,BC AC =,P 为AB 上一点,且PB k AP ?=,PF PE ⊥分别交AC 、BC 于E 、F . 探究PE 、PF 的数量关系. --3--

简述如何用同一法做几何证明题

D 简述如何用同一法做几何证明题 陈平 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何证明题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几何证明题的重点突破口又是题目的分析方法,所以掌握一定的几何证明题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几何题证明方法一般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有些题目,如果直接去证明,不但关系复杂,而且思路繁琐,在应试的过程中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当你换一种思路,用间接的方法去考虑,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间接的证明方法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证法,另一种称为同一法(又称统一法),两种方法各不相同,反证法在教科书中有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但同一法却没有给出明确概念和用法,但教科书中的例题却时不时地用到同一法,现就同一法的用法做简单概括说明。 要想用好同一法,就必须先对同一法有较为明确的概念区分,虽然学界对同一法一直存在争议,但王学贤老师就曾用集合的观点很好的解释过同一法的实质,大致内容是:每一个数学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的,一般的命题可以描述为如果(若)某些对象具有某种性质a ,那么(则)它们就具有某种性质b ,在这里,条件是“某些对象具有性质a ”,结论是“它们具有性质b ”,如果我们把具有性质a 的对象的集合记作A ,把具有性质b 的对象的集合记作B ,把“某些对象中任一对象记作x ,则x ∈A 。若原命题是真命题,则x ∈B 。因此,命题用集合描述为就是:A 是B 的子集,即A ? B 。同样,其逆命题就是A B ? 。显然A 不一定等于B ,即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但当集合A 仅含有一个元素m,集合B 也仅含有一个元素n 时,A =B ,此时,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也必然成立。因此,我们得到下述基本原理: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指的对象都唯一存在时,则原命题、逆命题等价,这个基本原理叫做同一原理,例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是底边的中垂线”就符合同一原理。当一个命题符合同一原理,且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时,可转而证明它的逆命题,这种证明方法就是同一法,具体的做法是:当我们欲让某个图形A 具有某种性质B 时,先构造一个具有性质B 的图形A ′,然后证明图形A ′就是图形A ,实质上是证明逆命题来间接证明原命题的正确。下面通过几个例题更加清楚地来认识同一法。 例一:已知如图,E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ECD =∠EDC =15°.求证:△EAB 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证明步骤规范性

一、知识点睛 (1)常见几何语言书写: ①连接AB;②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 ③延长线段AB交线段CD的延长线于点E; ④过点A作AB∥CD; ⑤过点A作AB⊥CD于点E. (2)作图中的分类讨论:___________ 1.说出日常生活现象中应用的数学原理: (1)有人和你打招呼,你笔直向他走过去,应用的数学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用两个钉子把木条固定在墙上,应用的数学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计划把河水引到水池A中,先作AB⊥CD,垂足为B,然后沿AB开渠,能使所开的渠道最短,这样设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 C P A B 图1 图2 (4)如图2,PC∥AB,QC∥AB,则点P,C,Q在一条直线上,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平原上有A,B,C,D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 题,政府准备投资修建一个蓄水池. (1)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作图确定蓄水池H点的位置,使它到 四个村庄距离之和最小; (2)计划把河水引入蓄水池H中,怎样开渠最短?说明你的理由. 3.如图,已知平面上四点A,B,C,D,利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 (1)连接AB,CD. (2)延长线段AB到E,使BE=AB;反向延长线段CD到F,使 CF=AB. (3)延长线段FD交线段AB的延长线于点G. 4.已知∠AOB,按要求作图: (1)①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②分别以D,E为圆心,以OD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③作射线OC. (2)用量角器验证∠AOC和∠BOC的数量关系 第2题图 C A B D D B C A O A B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 1)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题,通常找到线段所在图形,证明全等 2)隐藏条件:比如特殊图形的性质自己要清楚,有些时候几何题做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利用好隐藏条件 3)辅助线起到关键作用 4)几何证明步骤:依据—结论—定理切记勿忽略细微条件 5)遇到面积问题,辅助线通常做高,遇到圆,多为做半径,切线 6)个别题型做辅助线: 1 通过连结,延长,作垂直,作平行线等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遇到有中点条件时,常常延长中线(即倍长中线),或以中点为旋转中心,使分散的条件汇集起来。 3遇到求边之间的和,差,倍数关系时,通常采用截长补短的方法,求角度之间的关系时,也一样。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三、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四、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