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工程数学基础教学大纲

电磁场工程数学基础教学大纲
电磁场工程数学基础教学大纲

《电磁场工程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732035

课程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 Fiel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Foundation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电类各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类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核心内容都是电磁现象在特定范围和条件下的体现,分析电磁现象的定性过程和定量计算方法是电类各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一,因而电磁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合格的电类专业本科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电磁场理论又是一些交叉领域的学科生长点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这一课程不仅为学习专业课程准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且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科学方法以及抽象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从整体上掌握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表述以及数值计算方法,了解电磁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原理,训练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电磁场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普通物理和工程数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等,包括电磁场的数学物理基础、电磁场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实验定律、静电场分析、静电场边值问题的解析法、稳恒磁场等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场的观点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工程电磁场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应达到下列要求:

1. 使学生对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电磁场的能量和力效应等内容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与掌握, 并了解物质的基本电磁性质和电磁场理论的一些应用,具有初步的应用能力;能对工程中一些基本交变电磁现象进行解释。

2.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同时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学会模型、抽象的思维方法,会根据具体条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对研究对象作出合理的简化。

3. 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和使用高等数学工具去分析处理问题。在分析工程电磁场问题中能写出对应的边值总量,并能正确应用边界条件。

4.加强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手段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学习与本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能独立地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文献资料,并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写出条理比较清楚的阅读笔记及小结。

5.注重电磁场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结合,在论述和举例中体现电磁场强烈的实践性。

(三)实施说明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本大纲对课程内容划定了“理解”、“掌握”、“了解”、“会”等四方面内容,执行时应注意。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思想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背景思想,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善于将有

关学科或生活中常遇到的名词概念与微积分学的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微积分的必要性;注重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习题课、作业、辅导参考)的有机联系, 特别是强化作业与辅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由于本课程的数学要求高、公式多、物理概念抽象、理论难以掌握、学习易畏难等学科特点,本课程教学应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运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难懂的公式物理化,知识的掌握系统化,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素养,启迪学生创新思想,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应用能力的提高。拟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淡化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目的,促进学生在课程集中学习的最后考前复习阶段,强化建立系统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提炼、总结和归纳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先修过大学物理,了解电磁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能进行初步计算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以教材思考题和习题的选择为主,鼓励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良好作风,通过做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电磁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寿命计算等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测验、提问、阶段总结等)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工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张惠娟、杨文荣、李玲玲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工程电磁场导论》,冯慈璋、马西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赵家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电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通过对电磁场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熟悉一些重要的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场的问题。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电磁场的数学基础与物理基础知识

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电磁场与矢量代数(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明确标量和矢量的表达方法,矢量的加法、减法及乘积运算;安排习题,例题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1.2部分正交曲面坐标系(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明确三种常用的正交坐标系及其关系。

第1.3部分标量场及其梯度;矢量场的通量、散度与高斯散度定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明确标量场的等值面、方向导数及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明确矢量场的矢量线、通量与散度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掌握高斯散度定理。

第1.4部分矢量场的环量、旋度与斯托克斯定理;亥姆霍兹定理(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明确矢量场的环量、旋度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掌握斯托克斯定理。明确矢量场的分类;掌握矢量场常用梯度、散度和旋度的关系;掌握矢量场亥姆霍茨定理。

第1.5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场的分类及矢量场唯一性定理(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麦克斯韦方程组,矢量场唯一性定理。

重点:

矢量函数的梯度、散度和旋度,高斯散度定理、斯托克斯定理、亥姆霍茨定理和矢量场唯一性定理。

难点:

高斯散度定理和斯托克斯定理

习题:

教材相应章节适当选择

第2部分静电场

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静电场的基本物理量-电场强度与电位(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电荷与电荷分布,电场强度,库仑定理,电场强度及其矢量积分公式,电位函数。

第2.2部分高斯定理(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电介质及其极化,介质中的高斯定理,掌握高斯定理的应用。

第2.3部分静电场的基本方程与场域分界面的衔接条件(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明确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及其边界条件,唯一性定理,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

第2.4部分静电场的边值问题(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解析法求解泊松方程的方法,掌握直角坐标系下泊松方程展开式,泊松方程的通解形式及其确定;了解数值法求解泊松方程的方法,间接法求解泊松方程的方法;掌握点(线)电荷与导体平面的镜像;点(线)电荷与平面介质交界面的镜像;点(线)电荷与导体球面的镜像、圆柱导体之间的镜像(电轴法)。

第2.5部分静电场理论分析的工程应用(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掌握电容的定义、电容的计算方法,了解部分电容的概念,理解广义力与广义坐标的概念,掌握电场能量的计算式及其相互差异,掌握虚位移法。

重点:

矢量函数的梯度、散度和旋度,高斯散度定理、斯托克斯定理、亥姆霍茨定理和矢量场唯一性定理。

重点:

静态场的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数学建模

难点:

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数学建模及求解

习题:

教材相应章节适当选择

第3部分恒定电场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导电媒质中的电流、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电流与电流密度概念,电流连续性方程;了解电源电动势与局外场强的关系;积分方程;

微分方程。

第3.2部分导电媒质分界面的衔接条件(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位函数、位函数方程及其求解;介质分界面的衔接条件。

第3.3部分导电媒质中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拟、电导和接地电阻(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明确静电比拟,导体的功率损耗;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基本变量、方程及其参数之间的对偶比较;静电比拟法及其应用;电导的定义及计算;拟地电阻。

重点:

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边值问题的数学建模及求解。

难点:

边值问题的数学建模及求解

习题:

教材相应章节适当选择

第4部分恒定磁场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磁感应强度,磁通连续性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介绍磁感应强度,磁通连续性定理;真空中安培环路定律;物质的磁化对磁场的影响,介质中安培环路定律,安培环路定律的应用,积分方程;微分方程;分界面的衔接条件。

第4.2部分恒定磁场的位函数及其边值问题(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标量磁位的引出,标量磁位的适用范围;标量磁位的方程与分界面的衔接条件;标量磁位与电位之异同;标量磁位与磁场强度关系;矢量磁位的引出,矢量磁位的适用范围;矢量磁位与磁场间关系;矢量磁位的方程与分界面的衔接条件;矢量磁位边值问题的建立及其平行平面场矢量磁位的求解分析。

第4.3部分恒定磁场分析应用-电感(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明确自磁通、自磁链与互磁通、互磁链的概念;线性电感系数及其计算;磁场能量与力。重点:

恒定磁场边值问题的数学建模、求解和分析应用。

难点:

恒定磁场边值问题的数学建模、求解和分析应用。

习题:

教材相应章节适当选择

电磁学_赵凯华_教学大纲

第1章电磁学教学大纲 (包括讲座共60学时) 第2章静电场参考学时 10 §1 库仑定律 ?扭称实验及其它实验,电力平方反比律?库仑定律的物理内涵 ?库仑定律的成立条件?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性§2 电场电场强度 ?电场,电场强度矢量?场强叠加原理 §3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源与旋,通量与环流?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4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关于静电场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的几点说明?电势?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 §5静电场的基本微分方程* 讲座:“电力平方反比律的理论与示零实验”; 第3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参考学时 8 §1导体和电介质 §2 静电场中的导体 ?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导体空腔与静电屏蔽 ?导体的静电平衡的基本性质?静电场边值问题的唯一性定理 ?尖端放电及其应用 §3电容和电容器 ?孤立导体的电容?电容器及其电容 ?平行板电容器球形电容器同轴柱形电容器 ?分布电容?电容器的串并联 §4 电介质极化 ?极化的微观机制?极化的描绘 ?极化强度矢量P和极化电荷q’的关系

?极化强度矢量P和总电场E的关系——极化规律 ?各向异性电介质铁电体?例题 §4有介质时的静电场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应用例举 §5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D的法向分量连续?E的切向分量连续 §5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带电体系的静电势能?电容器储存的静电能 ?静电场的能量 第4章直流电参考学时 4 §1电流的连续性方程恒定条件 ·电流和电流密度矢量·电流的连续性方程恒定条件§2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积分形式)·电阻率和电导率 ·欧姆定律(微分形式)·焦耳定律 ?金属导电的经典微观解释 §3 电源和电动势 ?电源的电动势?电源的路端电压 ?电源的功率?直流电路中的静电场的作用?温差电动势 §4 直流电路 ?简单电路·复杂电路基尔霍夫定律 第5章恒定磁场参考学时 10 §1奥斯特实验 ?磁的基本现象?奥斯特实验?相关实验?研究课题§2毕奥-萨伐尔定律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磁感应强度?载流回路的磁场§3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律”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后习题及答案六章习题解答

第六章 时变电磁场 有一导体滑片在两根平行的轨道上滑动,整个装置位于正弦时变磁场 5cos mT z e t ω=B 之中,如题图所示。滑片的位置由0.35(1cos )m x t ω=-确定,轨道终 端接有电阻0.2R =Ω,试求电流i. 解 穿过导体回路abcda 的磁通为 5cos 0.2(0.7) cos [0.70.35(1cos )]0.35cos (1cos )z z d B ad ab t x t t t t ωωωωωΦ==?=?-=--=+?g g B S e e 故感应电流为 11 0.35sin (12cos ) 1.75sin (12cos )mA in d i R R dt t t t t R ωωωωωωΦ = =-=-+-+E 一根半径为a 的长圆柱形介质棒放入均匀磁场0z B =B e 中与z 轴平行。设棒以角速 度ω绕轴作等速旋转,求介质内的极化强度、体积内和表面上单位长度的极化电荷。 解 介质棒内距轴线距离为r 处的感应电场为 00 z r r r B φωω=?=?=E v B e e B e 故介质棒内的极化强度为 00000(1)()e r r r r B r B εεεωεεω==-=-P E e e X 极化电荷体密度为 200 00 11()()2()P rP r B r r r r B ρεεωεεω?? =-??=- =--??=--P 极化电荷面密度为 0000()()P r r r a e r a B σεεωεεω==?=-?=-P n B e 则介质体积内和表面上同单位长度的极化电荷分别为 220020012()212()P P PS P Q a a B Q a a B πρπεεωπσπεεω=??=--=??=- 平行双线传输线与一矩形回路共面,如题图所示。设0.2a m =、0.1m b c d ===、7 1.0cos(210)A i t π=?,求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

最新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高等电磁场理论

高等电磁场理论 教学目的:光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讯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基础课。内容提要: 第一章电磁场理论基本方程 第一节麦克斯韦方程 第二节物质的电磁特性 第三节边界条件与辐射条件 第四节波动方程 第五节辅助位函数极其方程 第六节赫兹矢量 第七节电磁能量和能流 第二章基本原理和定理 第一节亥姆霍兹定理 第二节唯一性定理 第三节镜像原理 第四节等效原理 第五节感应原理 第六节巴比涅原理 第七节互易原理 第三章基本波函数 第一节标量波函数 第二节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用标量基本波函数展开 第三节理想导电圆柱对平面波的散射 第四节理想导电圆柱对柱面波的散射 第五节理想导电劈对柱面波的散射 第六节理想导电圆筒上的孔隙辐射 第七节理想导电圆球对平面波的散射 第八节理想导电圆球对柱面波的散射 第九节分层介质中的波 第十节矢量波函数

第四章波动方程的积分解 第一节非齐次标量亥姆霍兹方程的积分解第二节非齐次矢量亥姆霍兹方程的积分解第三节辐射场与辐射矢量 第四节口径辐射场 第五节电场与磁场积分方程 第五章格林函数 第一节标量格林函数 第二节用镜像法标量格林函数 第三节标量格林函数的本征函数展开法 第四节标量格林函数的傅里叶变换解法 第五节并矢与并矢函数 第六节自由空间的并矢格林函数 第七节有界空间的并矢格林函数 第八节用镜像法建立半空间的并矢格林函数第九节并矢格林函数的本征函数展开 第六章导行电磁波 第一节规则波导中的场和参量 第二节模式的正交性 第三节规则波导中的能量和功率 第四节常用规则波导举例 第五节规则波导的一般分析 第六节波导的损耗 第七节波导的激励 第八节纵截面电模和磁模 第九节部分介质填充的矩形波导 第十节微带传输线 第十一节耦合微带线 第十二节介质波导 第十三节波导和微带不连续性的近似分析第十四节其它微波毫米波传输线简介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本科 学时:50 学分:3学分 课程代码:B01000252 一、教学目的、任务与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切电现象,都会产生电磁场,而电磁波的辐射与传播规律,更是一切无线电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各国的理工科大学中,《电磁场与电磁波》都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很强,逻辑严谨,学习它不仅可以获得场和波的理论,而且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磁场与电磁波”还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点,它不仅是微波、天线、电磁兼容的理论基础,而且各种现代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电视、雷达等各种专门学科,都是以电磁波携带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的。广泛应用的超小超薄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更是充满了电磁场的问题。由于“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众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从而成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是在《电磁学》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内容方面,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二)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结果给予物理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 (三)方法方面,着重物理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解释和阐述,注意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衔接,以及与后继课程联系,注重解决常见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坚持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使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渗透到本课程内容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方法,具有基本的电磁问题解题能力,对天线理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矢量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标量场与矢量场的概念,了解标量场的等值面和矢量场的矢量线

电磁场课后习题答案

一 习题答案(第二章) 2.4 由E =-?? 已知?=+2ax b 得2E a =-??=- x ax 根据高斯定理:0 .E ?= ρ ε得 电荷密度为: 00.E ==? -2a ρεε 2.6 取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圆盘位于xoy 平面,圆盘中心与坐标原点重合 方法1: 由 ' 04s s ds R ρ?=πε? 在球坐标系求电位值,取带点坐标表示源区

2'''0 00 4a s π ρ?=πε? ? 02s z ρ?= ?ε 因此,整个均匀带电圆面在轴线上P 点出产生的场强为 001 z>0 21 z<02s z s z ???ρ??ε?? =-??=? ? ?ρ?+??ε??a E -a 方法2 :(略) 2.7 当r>a (球外)时, 10 .E ?= ρε 221.(.)0E ??==? r r E r r 10.E ∴=? =0ρε 当r

2 22242()33x a y z a ??-++= ??? 由此可见,零电位面是以点(4 a /3,0,0)为球心,2 a /3为半径的球面。 2.20 由高斯定理.s D dS q =? 由 00r x r x D E E =εε=εεa 得 0() x qd E s x d =ε+a 由0 .d x U E dx =? 得 0ln 2qd U s = ε 由 q C U = 得 0ln 2 s C d ε= 2.22 由于d a ,球面的电荷可看作均匀分布的 先计算两导体球的电位1?、2?: 则112...d a a d E dr E dr E dr ∞ ∞ ?==+??? 112001144d a d q q q r r ∞ +???? = -+- ? ?πεπε???? 12 0044q q a d = + πεπε '''212...d a a d E dr E dr E dr ∞ ∞ ?==+??? 212001144d a d q q q r r ∞ +???? = -+- ? ?πεπε???? 120044q q d a = +πεπε 得 1122014P P a == πε,1221 01 4P P d ==πε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编码:5808300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开课学期:3-3 课程学时:总学时: 64学时;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课程学分:4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 并修课程: 课程简介:《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等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是在《电磁学》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使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波动方程、拉氏方程等)的建立过程以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场的问题。其教育目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 1、内容方面,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2、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结果给予物理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 3、方法方面,着重物理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解释和阐述,注意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衔接,以及与后继课程联系,注重解决常见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

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十三章 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 历史背景:十九世纪以来,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电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 零星的电磁学规律相继问世(经验定律) 2. 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工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立理论的要求,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 *(Maxwell,1931~1879)麦克斯韦:数学神童,十岁进入爱丁堡科学院的学校,十四岁获科学院的数 学奖; 1854,毕业于剑桥大学。以后,根据开尔文的建议,开始研究电学,研究法拉第的力线; 1855,“论法拉第的力线”问世,引入δ =???H H ,同年,父逝,据说研究中断; 1856,阿贝丁拉马利亚学院的自然哲学讲座教授,三年; 1860,与法拉第见面; 1861-1862,《论物理力线》分四部分发表;提出涡旋电场与位移电流的假设。 1864,《电磁场的动力理论》向英国皇家协会宣读; 1865,上述论文发表在《哲学杂志》上; 1873,公开出版《电磁学理论》一书,达到顶峰。这是一部几乎包括了库仑以来的全部关于电磁研究信息的经典著作;在数学上证明了方程组解的唯一性定理,从而证明了方程组内在的完备性。 1879,去世,48岁。(同年爱因斯坦诞生) * 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在物理学界只能被逐步接受。它的崭新的思想与数学形式,甚至象赫姆霍兹和波尔兹曼这样有异常才能的人,为了理解消化它也花了几年的时间。 §13-1 位移电流 一. 问题的提出 1. 如图,合上K , 对传I l d H :S =?? 1 对传I l d H :S =?? 2 2. 如图,合上K ,对C 充电: 对传I l d H :S =?? 1 对02=??l d H :S 3. M axwell 的看法:只要有电动力作用在导体上,它就产生一个电流,……作用在电介质上的电动力,使它的组成部分产生一种极化状态,有如铁的颗粒在磁力影响下的极性分布一样。……在一个受到感应的电介质中,我们可以想象,每个分子中的电发生移动,使得一端为正,另一端为负,但是依然和分子束缚在一起,并没有从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上去。这种作用对整个电介质的影响是在一定方向上引起的总的位移。……当电位移不断变化时,就会形成一种电流,其沿正方向还是负方向,由电位移的增大或减小而定。”这就是麦克斯韦定义的位移电流的概念。

《电磁学》教学大纲解析

《电磁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cs 授课专业:物理学学时:72学分:4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适用对象:物理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电磁学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磁学已渗透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物质过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电磁运动的基本现象和基本概念,系统地掌握电磁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对电磁学发展史上某些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论上的教益。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 基本粒子、静电场、库仑力、电场强度、电通量、电位、电位差、电功、静电平衡、静电屏蔽、电容、加速器、静电能、极化强度、电位移向量、电流密度、超导、电功率、经典金属电子论、电动势、非静电力、温差电动势、静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力、磁通量、磁矩、电磁感应、感生电场、自感、互感、涡电流、趋肤效应、磁能、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场强度、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磁畴、铁磁屏蔽、位移电流、电磁场、能流密度、电磁波谱。 2 、掌握以下基本规律及分析计算方法 (1)静电场基本定律和定理: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高斯定理、环路积分定理、叠加原理。 (2)稳恒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节点方程、回路电压方程)

(3)稳恒磁场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毕——伐定律,安培定律、高斯定理、环路积分定理。 (4)交变电磁场的基本定律和定理: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 (5)掌握以下物理量的分析计算方法:电场强度、电位、电位差、电通量、电容、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力、磁矩、电动势、电磁能量等。 3 、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分析电磁运动规律及物理实验构思方法,重视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积极思考并总结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3)灵活有效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进一步提高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静电场的基本规律(12课时) 第二章有导体时的静电场(8课时) 第三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8课时) 第四章恒定电流和电路(8课时) 第五章恒定电流的磁场(12课时) 第六章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12课时) 第七章磁介质 (8课时) 第九章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4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位,静电平衡时导体的性质,用电力线工具讨论静电平衡的若干电现象,电介质存在时场的讨论方法及场强计算,电介质存在时高斯定理的应用,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方法,基尔霍夫方程组求解电路,磁感应强度矢量的概念,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

经典电磁场理论发展简史..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著名实验和相关科学家 纲要: 一、定性研究 1、吉尔伯特的研究 2、富兰克林 二、定量研究 1、反平方定律的提出 2、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3、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 4、麦克斯韦方程 5、电磁波的发现 三、小结 一、定性研究 1、吉尔伯特的研究 他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一系列其他物体如金刚石、水晶、硫磺、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他是第一个用“电力”、“电吸引”、“磁极”等术语的人。吉尔伯特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截然不同的性质: 1.磁性是磁体本身具有的,而电性是需要用摩擦的方法产生; 2.磁性有两种——吸引和排斥,而电性仅仅有吸引(吉尔伯特不知道有排斥); 3.磁石只对可以磁化的物质才有力的作用,而带电体可以吸引任何轻小物体; 4.磁体之间的作用不受中间的纸片、亚麻布等物体的影响,而带电体之间的作用要受到中间这些物质的影响。当带电体浸在水中,电力的作用可以消失,而磁体的磁力在水中不会消失; 5.磁力是一种定向力,而电力是一种移动力。

2、富兰克林的研究 富兰克林(公元1706一1790)原来是费城的印刷商,他通过书本和科学上的来往获得了丰富知识,他利用莱顿瓶做出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根据莱顿瓶内外两种电荷的相消性,在杜菲的“玻璃电”和“树脂电”的基础上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富兰克林所做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二、定量研究 1、反平方定律的提出 1750年前后,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埃皮努斯在实验中发现;当发生相互作用的电荷之间的距离缩短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便增加。1766年富兰克林写信给他在德国的一位朋友普利斯特利(公元1733一1804),介绍了他在实验中发现在金属杯中的软木球完全不受金属杯电性的影响的现象。他请普利斯特利给予验证。 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1772年做了一个电学实验,他用一个金属球壳使之带电,发现电荷全部分布在球壳的外表面,球腔中任何一点都没有电的作用。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公元1736—1806),起先致力于扭转和摩擦方面的研究。由于发表了有关扭力的论文,于178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1784年法国科学院发出船用罗盘最优结构的悬奖征文,库仑转而研究电力和磁力问题。 1785年库仑自制了一台精巧的扭秤,作了电的斥力实验,建立了著名的库仑定律: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者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公式:F=k*(q1*q2)/r^2 2、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公元1777—1851)首次发现电流磁效应,揭开了电和磁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从此开始了电磁学的真正研究。 1820年4月在一次关于电和磁的讲课快结束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做了实验,在一根根细的铂丝导线的下面放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用伽伐尼电池将铂丝通电,他发现磁针偏转,这现象虽然未引起听讲人的注意,却使他非常激

“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 “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课程编码:PHYS2012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数理方程,矢量与张量分析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金泽松,《电磁场理论>>,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郭硕鸿,《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冯慈璋,《电磁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李承祖,《电动力学教程》(修订版),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工程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电磁场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规律,加深对电磁场的性质和时空概念的理解,获得分析和处理一些电磁现象的方法和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库仑定律、高斯定理、毕奥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熟悉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2. 了解静电场和稳恒电流磁场的性质,熟悉静电势和微分方程、磁矢势和微分方程,掌握求解静电场和磁场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 3.掌握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熟悉平面电磁波的性质, 掌握电磁波传播的规律。 4.了解时变电磁场的性质和势,掌握辐射电磁场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了解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电动力学,掌握电磁场量在不同参考系间的变化规律。了解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掌握运动带电粒子的位和电磁场,了解加速运动带电粒子的辐射。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 1.了解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磁场。 2.掌握库仑定律、高斯定理、毕奥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3.重点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4.了解介质的电磁性质。 5.掌握电磁场的能量和能流密度表示式,了解电磁能量的传输。

计算电磁学入门基础介绍

计算电磁学入门基础介绍 一. 计算电磁学的重要性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科学试验,理论分析,高性能计算”已经成为三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电磁学领域中,经典电磁理论只能在11 种可分离变量坐标系中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或者其退化形式,最后得到解析解。解析解的优点在于: ①可将解答表示为己知函数的显式,从而可计算出精确的数值结果; ②可以作为近似解和数值解的检验标准; ③在解析过程中和在解的显式中可以观察到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各个参数对数值结果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问题的准确解,而且效率也比较高,但是适用范围太窄,只能求解具有规则边界的简单问题。当遇到不规则形状或者任意形状边界问题时,则需要比较复杂的数学技巧,甚至无法求得解析解。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电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形成了计算电磁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电磁理论研究的主流。简而言之,计算电磁学是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中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电磁场理论基础上,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为工具,运用计算数学方法,专门解决复杂电磁场与微波工程问题的应用科学。相对于经典电磁理论分析而言,应用计算电磁学来解决电磁学问题时受边界约束大为减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复杂问题。原则上来讲,从直流到光的宽广频率范围都属于该学科的研究范围。近几年来,电磁场工程在以电磁能量或信息的传输、转换过程为核心的强电与弱电领域中显示了重要作用。 二. 电磁问题的分析过程 电磁工程问题分析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为: 三. 计算电磁学的分类 (1) 时域方法与谱域方法 电磁学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分为时域方法(Time Domain或TD)和频域方法(Frequeney Domain或FD)两大类。 时域方法对Maxwell方程按时间步进后求解有关场量。最著名的时域方法是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或FDTD)。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求解在外界激励下场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后习题与答案六章习题解答

第六章 时变电磁场 6.1 有一导体滑片在两根平行的轨道上滑动,整个装置位于正弦时变磁场 5cos mT z e t ω=B 之中,如题6.1图所示。滑片的位置由0.35(1cos )m x t ω=-确定,轨 道终端接有电阻0.2R =Ω,试求电流i. 解 穿过导体回路abcda 的磁通为 5cos 0.2(0.7)cos [0.70.35(1cos )]0.35cos (1cos )z z d B ad ab t x t t t t ωωωωωΦ==?=?-=--=+?g g B S e e 故感应电流为 11 0.35sin (12cos ) 1.75sin (12cos )mA in d i R R dt t t t t R ωωωωωωΦ = =-=-+-+E 6.2 一根半径为a 的长圆柱形介质棒放入均匀磁场0z B =B e 中与z 轴平行。设棒以角 速度ω绕轴作等速旋转,求介质的极化强度、体积和表面上单位长度的极化电荷。 解 介质棒距轴线距离为r 处的感应电场为 00 z r r r B φωω=?=?=E v B e e B e 故介质棒的极化强度为 00000(1)()e r r r r B r B εεεωεεω==-=-P E e e X 极化电荷体密度为 200 00 11()()2()P rP r B r r r r B ρεεωεεω?? =-??=- =--??=--P 极化电荷面密度为 0000()()P r r r a e r a B σεεωεεω==?=-?=-P n B e 则介质体积和表面上同单位长度的极化电荷分别为 220020012()212()P P PS P Q a a B Q a a B πρπεεωπσπεεω=??=--=??=- 6.3 平行双线传输线与一矩形回路共面,如题6.3图所示。设0.2a m =、0.1m b c d ===、7 1.0cos(210)A i t π=? ,求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

电磁场与电磁场教学大纲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0522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组长:申勇/教授 总学分值:总学分:4学分,其中理论4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与定位:(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60字左右)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如微波、天线、电磁兼容等。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很强,逻辑严谨,学习它不仅可以获得场和波的理论,而且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各种现代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电视、雷达等各种专门学科,都是以电磁波携带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的。广泛应用的超小超薄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更是充满了电磁场的问题。因此,《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教学目的与要求:(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60字左右) 内容方面,学生应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分析方法,具有基本的电磁问题解题能力,对天线理论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60字左右)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及意义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及意义 班级:物理系09本三班姓名:范日耀 摘要:文章通过对法拉第力线思想和W.汤姆孙的类比研究的阐述来引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麦克斯韦经过三个艰难的过程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为壮伟的物理大厦添砖加瓦,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字:法拉第力线思想W.汤姆孙类比研究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一、引言 二、内容 1、前人的研究 (1)法拉第的力线思想 法拉第从广泛的实验研究中构想出描绘电磁作用的“力线”图像。他认为电荷和磁极周围的空间充满了力线,靠力线(包括电力线和磁力线)将电荷(或磁极)联系在一起。力线就像是从电荷(或磁极)发出、又落到电荷(或磁极)的一根根皮筋一样,具有在长度方向力图收缩,在侧向力图扩张的趋势。他以丰富的想象力阐述电磁作用的本质。 法拉第研究了电介质对电力作用的影响,认识到这一影响表明电力不可能是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介质状态的变化;即使没有电介质,空间也会产生某种变化,布满了力线。后来,法拉第又进一步研究了磁介质,解释了顺磁性和反磁性。电磁感应现象则解释为磁铁周围存在某种“电应力状态”,当导线在其附近运动时,收到应力作用而有电荷做定向运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则是由于穿过回路的磁力线数目发生了变化。 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实际上就是场的观念,这是近距理论的核心内容。 (2)W.汤姆孙的类比研究 在法拉第力线思想的激励下,W.汤姆孙对电磁作用的规律也进行过有益的研究。他从法国科学家傅里叶的热传导理论得到启示。傅里叶在1824年发表《热的分析理论》一书,详细的研究了在介质中热流的传播问题,建立了热传导方程。这本书W.汤姆孙对有很深的影响。 1842年,W.汤姆孙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热和电的数学论文,题为:《论热在均匀固体中的均匀运动及其与电的数学理论的联系》,他论述了热在均匀固体中的传导和法拉第电应力在均匀介质中传递这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似性。他指出电的等势面对应于热的等温面,而电荷对应与热源。利用傅里叶的热分析法,他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和拉普拉斯、泊松等人已经建立的完整的静电理论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 1847年,W.汤姆孙进一步研究了电磁现象与弹性现象的相似性,在题为《论电力、磁力和伽伐尼力的力学表征》一文中,以不可压缩流体的流线连续性为基础,论述了电磁现象和流体力学现象的共性。1851年,他给除了磁场的定义,1856年,根据磁致旋光效应提出了磁具有旋转的特性,这样就为进一步借用流体力学中关于涡旋运动的理论,做好了准备。 W.汤姆孙运用类比方法,把法拉第的力线思想转变为定量的表述,为麦克斯韦的工作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2、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 (1)电磁场理论建立的第一步 麦克斯韦在电磁理论方面的工作可以和牛顿在力学理论方面的工作相媲美。他和牛顿一样,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深更远,作出了伟大的历史综合;他和牛顿一样,其丰硕的成果是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谢处方课后答案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谢处方 课后答案 第一章习题解答 1.1 给定三个矢量A 、B 和C 如下: 23x y z =+-A e e e 4y z =-+B e e 52x z =-C e e 求:(1)A a ;(2)-A B ;(3)A B g ;(4)AB θ;(5)A 在B 上的分量;(6)?A C ; (7)()?A B C g 和()?A B C g ; (8)()??A B C 和()??A B C 。 解 (1 )23A x y z +-= ==+e e e A a e e e A (2)-=A B (23)(4)x y z y z +---+=e e e e e 64x y z +-=e e e (3)=A B g (23)x y z +-e e e (4)y z -+=e e g -11 (4)由 cos AB θ = ==A B A B g ,得 1cos AB θ- =(135.5=o (5)A 在B 上的分量 B A =A cos AB θ ==A B B g (6)?=A C 1235 02 x y z -=-e e e 41310x y z ---e e e (7)由于?=B C 041502 x y z -=-e e e 8520x y z ++e e e ?=A B 123041 x y z -=-e e e 1014x y z ---e e e 所以 ()?=A B C g (23)x y z +-e e e g (8520)42x y z ++=-e e e ()?=A B C g (1014)x y z ---e e e g (52)42x z -=-e e (8)()??=A B C 1014502 x y z ---=-e e e 2405x y z -+e e e ()??=A B C 1 238 5 20 x y z -=e e e 554411x y z --e e e 1.2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1(0,1,2)P -、2(4,1,3)P -和3(6,2,5)P 。 (1)判断123 PP P ?是否为一直角三角形; (2)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 (1)三个顶点1(0,1,2) P -、2(4,1,3)P -和3(6,2,5)P 的位置矢量分别为 12y z =-r e e ,243x y z =+-r e e e ,3625x y z =++r e e e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DOC 6页)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DOC 6页)

电磁场理论发展史 引言 载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那一年,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他因创立电磁场理论而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系统而完整地概括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一、历史的前奏 在麦克斯韦以前,解释电磁相互作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超距作用学说.即在研究两个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时,忽略中介空间的作用,电荷会超越空间距离而互相作用,库仑、韦伯、安培等人都是主张用超距作用学说来解释电磁相互作用的.这种学说当时拥有数学基础.另一种是媒递作用学说.认为空间有一种能传递电力的媒质(称作以太)存在,电荷间通过媒质互相作用.法拉弟通过实验揭露了空间媒质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空间媒质中充满了电力线,即通过场来传递,但媒递作用学说还没有数学基础,不易被人接受.也使其发展受到了阻碍.麦克斯韦功绩就在于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促进了它的发展.他中学时曾在数学和诗歌比赛中获第一名,这显示了他的数学才华与丰富的想象力方面的潜力.他年轻时曾读过法拉弟的《电学实验研究》,对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如电力线和场的思想)十分推崇,同时也发现了它的弱点.麦克斯韦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超距观点早就表示“不能接受即时传播的思想”,在法拉弟的物理思想影响下,他决心“为法拉弟的场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 二、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创立电磁场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已知电磁定律 麦克斯韦于18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弟的力线》,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述法拉弟的力线概念,他采用数学推论与物理类比相结合的方法,以假想流体的力学模型去模拟电磁现象.他说:“借助于这种类比,我试图以一种方便的和易于处理的形式为研究电现象提供必要的数学观念”他的目标是想据此统一已知的电磁学定律.麦克斯韦为达到此目的,他运用了“建立力学模型——引出基本公式——进行数学引伸推导”的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建立力学模型 首先运用类比方法,麦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和力学现象做了类比,认为可以建立一种不可压缩流体的力学模型来模拟电磁现象.这种流体模型为:一是没有惯性,因而也就没有质量;二是不可压缩;三是可以从无产生,又可消失.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理想流体.麦克斯韦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企图把一个在空间画力线的清楚概念摆在一个几何学家的面前,并利用一个流体的流线的概念,说明如何画出这些流线来”“力线的切线方向就是电场力的方向,

电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电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电磁学 所属专业:物理 课程性质:物理学 学分:4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电磁学课程是一切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电磁学所涉及的现象和规律贯穿 于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学好电磁学是学好其它自然学科的基本保证。 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为基本电磁现象的实验定律和相关的导出定理以及它们在相 应领域和电路理论中的应用。力求通过对于它们的研究,深刻认识电磁现象的基本性质, 掌握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学会电磁学研究和处理问题方法。课程还适时地将 电磁学的理论与其它学科及有关自然现象相联系,以期获得对于电磁学理论较为全面的 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严密的思 维能力,熟练应用数学工具等诸方面获得全面的进步。 本课程针对我校物理学院近年来学生的平均水平编写教材。物理学院为理科学生培 养基地,设有“基地”和“普通”教学班,教材的编写考虑了两部分学生的需求。体现 在:教学大纲中带有“*”号的内容,作为提高课题对基地班讲授。对于普通班,相应 的时间用于习题课,讲解习题中的问题和补充例题。对于大纲中未打“*”号内容的讲 解深度,教师可视两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整个课程总学时72,基本上每小节 两学时。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和部分力学知识为基础,为后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关的知识做准备。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电磁学》第三版,赵凯华、陈熙谋著 主要参考书: 1.《费曼物理学讲义》费曼著 2.《磁性物理学》宛德福马兴隆著

电磁场基础知识

磁悬浮列车由于地面导轨中排列的 线圈磁场和车身下部的超导线圈磁 场之间的磁力作用而悬浮在导轨之 上约1cm处.列车前进的动力则是 通过地面导轨线圈中磁场极性的交 替变化来获得的.磁悬浮列车具有 无噪音、高速度、节能等优点. 第11章 变化的电磁场 静止电荷在周围空间激发静电场,运动的电荷则既产生电场也产生 磁场.在电场和磁场都恒定不变的情况下,电场和磁场相对独立,可以分 别研究. 电场和磁场的实质是统一的电磁场,电场变化必然激发磁场,同样, 磁场的变化也会激发电场.历史上,人们对于电场和磁场的联系首先是通 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认识到的,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提出了涡旋电场 和位移电流假说,并进一步总结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麦克斯韦方程 组.这一理论在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反过来, 又使人们认识到了电磁场的相对性与统一性. 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变压器、电动机、发电 机以及磁卡的刷卡设备、无线通讯中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等都利用了电 磁感应原理. §11-1 电磁感应 11-1-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会 产生磁场.按照对称性的思想,人们自然要问,反过来,磁场是否可以产生 电流呢?显然,这会是获得电流的一种实际方法.为此,英国实验物理学

246 第11章 变化的电磁场 家法拉第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最终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 如图11?1所示.法拉第的实验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磁铁(或载流线圈)与不含电源的闭合线圈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另一类是线圈之间无相对运动,但载流线圈中有电流变化.在这两类实验中,都会在其附近的不含电源的闭合回路(称为探测线圈A )中产生电流.法拉第发现这两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只要通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的变化ΔΦ (而不是磁通量Φ )不为零,则探测线圈中就有电流产生.这个电流称为感应电流,这类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名称是法拉第类比静电感应得来的).感应电流的产生,说明回路中有电动势存在,称为感应电动势.由于感应电动势与回路的开闭状态以及回路的电阻无关,所以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的本质.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常常简称为回路的磁通量)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k 为比例系数) ε=k t d d Φ 仔细分析以上实验结果,还可以得出感应电动势 方向的规律: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它所 产生的磁通量反抗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 定律. 如果规定了回路的绕行正方向,并按右手螺旋法则确定该回路面积的法线方向,则由定义,穿过该回路 的磁通量为Φ=?∫∫B S d S .由此可知B 的数值、回路面积S 的大小以及B 与回路面积的法线方向e n 之间夹角的改变,都将引起Φ 变化.考虑到楞次定律,ε 的方向是与d Φ /d t 相反的,如图11?2所示. 在SI 制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示成下面的数学形式 图 11-1 两类电磁感应现象 图11-2 楞次定律确定电动势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