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题例研究

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题例研究
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题例研究

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题例研究

一、古代史的重点问题

1、关注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原因、社会影响(以宋为重点)

2、关注古代社会史相关主题内容(如商人发展史、人口发展史、乡村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的变迁

等。这部分命题的材料会很新,学生没有见过,要教会学生对应方法,用已知解决未知)

3、关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春秋战国与宋)

4、关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手工业成就、文化与古代罗马法、古希腊哲学(可能以选择题为主)

题例:

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达,全国形成了一些地域性的商帮,其中著名的有晋商、徽商、广东商帮等,以下分别是有关这些商帮的材料,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材料是有关晋商的材料: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常氏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劳瘁,耐风寒。?

他们一反朝廷?贵农贱商?的社会风气,树立?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思想观念。晋商认为应?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举善事?,如晋商范永斗由于?久著信义?而受到朝廷嘉奖被授予皇商资格。

晋商对商业情报和市场信息非常重视,综合分析后及时改变经营策略和筹划对策。?经营与票号共举,经贸与镖号同存?体现了配套经营战略。到京城开饭馆,到四川贩夏布,到杨州贩淮盐,到长白山贩人参,到湖南贩茶叶,到蒙俄作边贸。

材料二、以下是广东商帮的一些材料:

广东商帮来源于?从学而来者,宦成而归者,权缗算以起家者,执艺事以自食其力者?。?外番各国夷人载货来广,各投各商贸易?。

他们在广州、佛山等中心市场设置批发商行经营业务,例如佛山原头街?卖京土布匹?;汾流大街?卖苏杭美物、皮裘、颜料、马鞍、毡毯、各色洋布?;与此同时,他们又将广东的货物贩运到外省或省内边远地区批发给当地中小商人。

广东商帮主导海外商品在内地的流通,积累自己的财富之后将自己的生活形态放置于海外,并影响当地的商业形态,晋商与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广东商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晋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广东商帮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1)特点:晋商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具有勤奋的精神,重视商业信誉,重视商业情报的收集,注重对经营策略的调整。

(2)来源广泛,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从事长途贩运贸易,单纯从事商业,与政治的联系较少。

(3)国内市场扩大;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与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出现市镇。

2、以下分别是有关古代人口发展的材料,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至清末主要户口数表

材料二:2000多年前华夏族就在黄河流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不断融合或排挤了其他民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族始终占人口的极大多数,他们基本上从事农业,一般较少迁徙。但在战乱发生或耕地不足时也会大规模迁移,16世纪前以南迁为主,此后则主要迁向丘陵、山区和边远地区。向西北和北方的迁移一般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由政府强制实行。向海外迁移大多在17世纪后,绝对数量不小,集中在东南沿海若干地区,但占人口总数比例甚低。游牧民族较早退出了黄河流域,分布在西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其中一部分迁至中亚、欧洲,一部分不断内迁。内迁的游牧民族大多逐渐融合于汉族,回迁的很少。南方的少数民族以农为主,少数从事渔猎畜牧;大多与不断迁入的汉人合为一体,少部分迁入山区或西南边区。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口迁移的几种类型,简要概括这些迁移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某些阶段人口大量减少,呈大起大落之势;人口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间隔越来越短,增长幅度越来越大。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人口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早期尤其如此;②幅员广大、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提供了人口增长的基础,而自然灾害频繁、耕地有限又抑制了人口增长;

③长期存在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鼓励增加人口,;④赋役制度对人口增长基本上起着重要作用;⑤无数次战争与内乱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2)类型:汉族的迁移;海外迁移;北方游牧民族的迁移;南方少数民族迁移。影响:这些迁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材料二: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材料三:致灾原因、围湖垦田。

(2)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3)不能。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

能。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

(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

(5)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部分

1、清末民国初(辛亥革命前后十年)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历程以及与历次近代化运动的关系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与现代(观念、思想、文化)的斗争情况、结果、反思与启示。

4、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的影响。(重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及其影响;注意对正面战

场与国民党的评价)

(二)现代部分(以经济与外交为重点,题目比较平实,学生注意掌握基本史实)

1、帮助学生归纳概述建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注意是概述,不是具体史实

的罗列;从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概述)

2、重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的两个时期(过渡时期的工业化;改革开放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

3、注重中国崛起、新时期中国外交变迁以及成就(在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

题例: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

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

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请回答:

(1)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内在联系。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历史做出的贡献。

(4)在维新时期,维新派创办了哪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在这之后的中国民主进程中这所学校有

何贡献?

(5)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为什么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又是如何重视教育工作

的,取得了那些成就?

参考答案: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科技文化等实用人才。

(2)内在联系:影响与被影响,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打

开了世界市场,使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3)贡献:詹天佑: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展开:对中国近代铁

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牛顿: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点燃了工业革命;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4)学校: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贡献: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行动,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斗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5)扫盲的原因:旧中国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数量庞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和政

府的重视。

成就:①扫盲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扫盲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20世纪末中

国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完成了即定的战略目标。②义务教育:通过《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高校数量规模、学位的设置、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民办高校的兴起。

2、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既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949-1960年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19.7%城市数量也从138个增加到199个。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四、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城市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城市化依托工业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多,但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新的中国成立,确立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国策

(2)文革时期城市化发展停滞,原因是文革动乱,经济建设遭破坏:(2分)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2分)

(3)特点: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1分)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2分)

(4)国内:城市经济体制改苹。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海

外市场进一步扩大。(2分)

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2分)

(5) 积极:①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②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

键举措。开辟工业品市场;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前提。④培育知识经济

的基础环节。

消极:造成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增强,传染病易于蔓延,居民的健康水准下降,

自然灾害损失上升,人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3、据《辽望》月刊2004年第2期报道:“22年前开始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时隔17年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同意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稿提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并明确表示,终审定后将作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了这份文件,久违了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农民、农村和农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村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的?农民和农业产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22年前,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是如何成功地指导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的?(5)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答:(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日益贫困、破败。

(2)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但未落实;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3)以工业为中心,农业为工业化服务。主要问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4)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三、世界近现代史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英国民主政治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文明发展历程的影响。(注重17-19世纪的英国史部分)。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三个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特点、运用、启示等

3、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两种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比较异同及启示)

4、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史实与评价。

5、关于社会福利制度:了解现代西方福利社会、福利国家、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条件、性质、主要形式与内容、意义与影响。它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题例: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你又如何理解

克伦威尔“对未来则是保守的”?

(2)材料二认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分歧很大,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则是一边倒的赞美之词,结合

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参考答案:(1)作用:打败王军,处死国王,推翻君主制。(2分)理解:因为他后来解散议会,担任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统治。(2分)

(2)说明: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把三民

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4分)

(3)原因: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材料二?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0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

(2)上述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给美国和苏联带来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丰厚果实,前者经历了20年代的繁荣,后者则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但是,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材料三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综合性的、系统的国家技术政策,?以使技术对持续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生活质量改善和国防的贡献最大化?。

——1993年2月克林顿《技术为经济增长服务: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针》(3)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的“大胆、持久”的“试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4)1993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政策付诸实施后给美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哪一种新型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5)依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自由放任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容易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危机在于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3)罗斯福新政。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4)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知识经济。(5)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实施国家宏观

调控的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关键在于坚持改革,探索符合国家特点,推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道路。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总统1937年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材料二答案是清楚的。它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它企图把行动步骤和裁决强加于各级法院……这一议案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司法权的侵犯……据说一个反动寡头政治家无视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一议案在于“拆开法院,以便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也就是说,这一议案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增加法官人数,以抵消某些现任法官的意见……这一议案应该予以驳回,以使类似的议案将永远不会再次提交给美国自由人民的自由代表。

──美国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报告,引自黄德禄等《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请回答:

⑴、两则反映了什么现象?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⑶、从美国的政体角度分析这种象的影响。

参考答案:⑴、罗斯福要求对司法进行改革,遭到司法委员会的反对。

⑵、因为罗斯福新政一些内容遭到法院的反对。

⑶、①罗斯福同最高法院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②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使得总统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扩张,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③总统权力的新扩张有利于增强政府应对危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④但是,总统权力的扩张仍然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4、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制度。

材料一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此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儿童或残疾儿童得到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并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施行做出妥善的安排。——科学网。博客(2007年)材料二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中国保险网(2001年)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政府上台后,以供应学派的理论为指导,主张削减政府开支,其中包括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并且相应减少政府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他们认为高标准的社会福利基金,只会助长一部分劳动者不劳而获的懒汉思想。……为此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中国卫生经济》论坛(1992年)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这些社会保障措施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在材料二中,前苏联政府推行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特点?它与材料三中有关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规定有何差异?(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里根政府实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他们削减福利开支的理由有哪些?

(4)综上所述,请你简要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

参考答案:(1)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尖锐。

影响:有助于下层民众的基本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差异:前者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后者来源于政府、雇主和工人三者共同承担。

(3)背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美苏争霸中长期巨额军费开支;日本和欧洲的崛起,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衰落;美国经济处于?滞胀?状态。理由:减少财政负担,避免劳动者养成惰性。

(4)认识: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关民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它的制订往往受当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201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201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一)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2.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3. 观察右图,票面中的主要人物是 A .毕昇 B .沈括 C .徐光启 D .李善兰 4.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5.“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诗中描写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 B.北伐进军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 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 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 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中國古代四大發

2013年高考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 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 .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 .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 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 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 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共和制 D .无产阶级专政 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

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 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 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 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 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历史 B 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 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 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及答案

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及答案 高考来临,考生需要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沉着答题,发挥水平。祝高考成功!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广东历年英语高考真题第Ⅰ卷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 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 分,满分30 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Here are Important Travel Notices from United Airlines, March 20, 2016 7:12 AM. Information is updated as it is received. ◆1. Travel and the Zika virus If you have a ticket for travel to a country affected by the Zika virus (as listed on the CDC website) and have concerns, please contact the United Customer Contact Center with any questions or changes to your reservation. Customers advised to avoid the affected regions based on CDC guidance may change their destination or travel date without a fee or may

2019届广东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广东省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 A. 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 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 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下四方”是指一统,即统一天下。根据所学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国混战促进民族交融催生大一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表述与材料中“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相符,但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不能一概而论,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历史部分

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20.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B.明C.汉D.秦 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蒌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 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使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顽固守旧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2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 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 24.某年,清政府命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人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 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2015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 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录美洲的意义20.“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21.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广东省2019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2019届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 A. 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 B. 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 D. 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下四方”是指一统,即统一天下。根据所学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国混战促进民族交融催生大一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表述与材料中“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相符,但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不能一概而论,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020高考广东文综历史

2015广东·文综历史 12.(15·广东)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3.(15·广东)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14.(15·广东)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5.(15·广东)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6.(15·广东)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7.(15·广东)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2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8.(15·广东)《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9.(15·广东)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20.(15·广东)“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 21.(15·广东)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 22.(15·广东)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最新Word版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2.3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3.(3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3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3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6.(3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

广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09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答案

★机密?启用前 200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4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综合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两千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 A.李冰B.李春 C.郦道元D.张仲景 2.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把经典变成了平民的盛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 A.老子B.孔子 C.庄子D.孟子 3.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A.禅让制B.分封制 C.世袭制D.科举制 4.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5.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 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 6.清朝官员李圭参加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后,发出了“机器正当讲求”的疾呼。下列派别 的主张与其观点不同 ..的是 A.顽固派B.洋务派 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7.《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都具有的内容是 A.巨额赔款B.开放通商口岸 C.割占领土D.开设工厂 8.右图标语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五四运动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 9.“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发动了秋收起义 C.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0.“晴天霹雳太行山,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的“此役”指的是 A.平型关战役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广东省高考方向确定试卷-历史及答案

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卷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宇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诗经》所记载的事件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明确的时间,并缺乏严密的逻辑,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这表明《诗经》 A.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 B.对战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C.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 D.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2.图1: 由以上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 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 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3.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4,有学者在诗词库中对宋明时期的诗、词、风、曲、骚、偈、联等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关键字检索,得到表1结果。该结果可用于说明,宋至明 A.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诗经》所记载的事件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明确的时间,并缺乏严密的逻辑,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这表明《诗经》 A.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B.对战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C.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D.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3.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4. 有学者在诗词库中对宋明时期的诗、词、风、曲、骚、偈、联等文学体裁的朝代关键字作品数量 农3640 宋 商3270 农2100 明 商2760 A.土地兼并日益加剧B.文化艺术逐渐衰落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商品经济影响扩大 5. 清初大臣范文程说∶"治天下在于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基于上述认识,清朝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C.实行轻徭薄赋政策D.延续议政王大臣会议 6. 19世纪70年代前后,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与香港、上海的海底电缆连接,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完工,俄国黑海海滨港口与东亚开始通航。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引发了南方的农民起义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7. 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刊登了现实主义小说《理性之家庭预算》,作者张慧中在小说中制定了以下预算表(如表)。由此可推知,张慧中 A.倡导妇女自立与解放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D.重视提高妇女政治权利 8. 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提出,要"放弃一切陈腐不合时代之经济观念""对于人民经济活动,从生产过程以迄最后消费,应作有体系之计划统制,并逐渐加强,使能全盘控制,以配合军事之应用。"据此推断,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苏联大力支援中国革命B.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C.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D.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9. 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农村生活水平提升B.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较快D.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10. 恩格斯指出,雅典全盛时期,每个成年男性公民平均有18个奴隶,但是随着财富的集中,大批自由公民陷入贫困化,自由公民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与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也不会有成效,于是他们把整个雅典引向灭亡。恩格斯认为导致雅典灭亡的是 A.直接民主制度B.繁荣的工商业 C.发达的奴隶制D.公民的自尊心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 本解析采用的是试卷类型:B 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 考点: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战国,贵族→民众。战国时代,贵族地位下降,平民地位上升,原有的宗法制无以为继。 答案:B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因为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所以要进一步“重农抑商”,以“抑并兼、长廉耻”。A不是材料本意,且与史实不符;题干是说“(商贾)收税与封君比入”,不是商人与封君勾结,B歪曲了材料意思。桓谭正是发现了题干中所说的现象,才提出重农抑商建议的,排除D。 答案:C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史,宋明理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 答案:D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2017年广东卷高考历史真题 精品

2014年广东高考 文综历史试题 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 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13.唐代某诏令批判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6.图6所示为1917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放弃?一边倒?政策 D .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高考)

2015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3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2.(3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3.(3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3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3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6.(3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历 史 __ __ __ C .《本草纲目》 _ 此 _ _ D .《天工开物》 __ __ 时间 50 分钟。 _ _ 第Ⅰ卷(选择题 共 75 分) 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 准 __ __ -------------------- __ 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 __ __ _ ( ) A .因战事而设 B .设于雍正十年 C .强化了君权 名 __ D .设于雍正年间 -------------------- 姓 __ __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八股取士 _ __ _ __ _ __ __ __ __ 答 -------------------- 9.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 __ __ __ _ _校 __ 均每年减少近 28 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题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 -------------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 2018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在 -------------------- A .《伤寒杂病论》 B .《资治通鉴》 本试卷分为第Ⅰ(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 -------------------- 号 _ 证 _ 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考 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 ) 卷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_ 记述 出处 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军机大臣年 A .刀耕火种 B .游牧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表》 上 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 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 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 3.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 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_ ( ) 学 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 125 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 390 多万,平 业 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毕 C .维新变法推翻淸朝 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10.1912 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 ( ) 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 A .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 . 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 无 C .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 D .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 11.如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 ( )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6.如图所示情景应选自 ( ) A .辛亥革命 效 ------------ B .新文化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16 页) 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