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学习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之“人生怎样才能幸福”之后改转

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学习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之“人生怎样才能幸福”之后改转
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学习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之“人生怎样才能幸福”之后改转

人生怎样才能幸福?

——学习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后改转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上一次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给大家讲了蔡礼旭老师的“不学礼,无以立”以后,有很多家长深有同感!其实,您的一分同感,就是在通往自我幸福、家庭幸福和子女幸福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啊!佛教称有自我进步愿望和求福的人曰“同修”,其实,也是在说,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有共同的修行目标啊!

蔡老师年岁并不是太大,可是悟性很好,他通过研修中国传统文化,使得内心丰满充盈,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开课堂,搞讲座,让我们大家也能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中能帮助我们靠近幸福的精髓,其实是在幸福自己的同时,幸福了千万人的人生啊!

那么,今天,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人生怎样才能幸福”》。

各位家长,人生怎么幸福?人生应该怎么样才能幸福?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幸福的人生一定有幸福的思想观念,你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

有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你有好的命运,人生一定会幸福。所以一个人人生幸不幸福,根源还在他的思想观念,所以能够让思想观念正确,你的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就会有幸福的良好基础。

各位家长,要依据谁的思想观念来经营你的人生呢?甚至是替你的孩子扎下正确的人生根基,要依据谁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人人生要幸福,也就是思想观念要正确,思想观念一正确,才能做一个如法的好人。你是好人,那人生一定会走得圆满。

所以现在人很喜欢看书,尤其很多人喜欢研究心理学,我常常会请教他们说,假如你看一个心理学家的书,他四十岁写了一本书,六十岁又写了另外一本:

问:请问你会先看哪一本?

答:六十岁。

问:为什么你们会觉得先看六十岁的?

答:心理更成熟了。

诸位朋友,我们刚刚这位学友说的,可能心理更成熟,更有智能,“可能”是不是一定?我们的命运,还有我们下一代的命运,可不可以建筑在“可能”上面?不行。我们重新再来思考一下:

问:一个二十岁的人比较单纯,还是四十岁的人比较单纯?那是单纯好,还是复杂一点好?

答:单纯好。

对。我们说这个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以不见得六十岁的人一定比四十岁的人有智能。所以现在这么多的人都在看心理学,拿着心理学的理论来教育他的孩子。有些人一开始先接触苏联的理论,就拿苏联的来教育孩子;改天又有人告诉他,意大利的不错,他又用意大利的来试试看;又有一天说日本的很棒,他又去拿欧洲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请问他的孩子变成什么?很多人说变成实验品。很多心理理论都是用什么来做实验?拿动物,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孩子就像小白老鼠一样,供人家做实验。很可能实验到最后,错了,重新再来,可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人要下抉择要很理智。到底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能让一个孩子一生幸福美满,成为一个如法的好人,这个我们要去思考。

在社会上遇到一些很成功的朋友,听完我们一节课,他站在旁边久久不忍离去,等我跟很多的这些朋友交流完之后,他才走过来。他对我说,“今天这句话我不讲很难过”,他说“我今天听蔡老师讲《弟子规》,我十多年的社会经验,居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一、两句话”。诸位家长,他都已经四十岁了,他十几年的人生经验摸索出来,只是圣贤教诲的一、两句话。所以很多人人生走了四十年、五十年,突然发觉,假如人生让我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少犯很多过失,我们有这样的遗憾,请

问我们的老祖宗有没有这样的遗憾?会。所以老祖宗很慈悲,很替我们后代子孙想,你们感受到了吗?

我曾经听一位长者问了一句话,让我自己很震撼,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位长者说,四大古文明只剩下哪一国?中国。为什么在全世界的历史,几千年当中只剩下一个古文明留下来?原因在哪里?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会不会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的面前说,“来,我们谁抽到可以不用灭亡,谁抽到了,那个民族就不用灭亡”,是不是

这样?不是。是不是侥幸抽到了,这支签刚好被我们中国老祖宗抽到了,所以我们文化不用断,绝对不是这样。

为什么中国的古文明可以承传几千年?我相信埃及也好,西亚也好,当初为什么他们的祖宗发明文字,要把这些透过文字,把他们的经验写下来?为什么要写?假如他每天只想到自己的食衣住行过好就好了,他会不会在石头上刻这些图案、文字下来?不可能。所以他们的老祖宗也有这一份心,希望把人生很重要的智能经验传承给下一代。但是他们并没有传承成功,而只有中国老祖宗传承成功,所以这个缘是全世界最稀有的缘分。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你才能够“知缘”,才能珍惜这个当中国人的缘分,“惜缘”。

为什么中国文化可以承传几千年?原因在中国老祖宗观察到语跟

文一定要分开来,才能把文化绵延几千年而不断,为什么?因为假如文章跟语言没有分开,假如语言一直变化,变化了两百年之后,两百年后的人听懂不懂两百年前的话?就听不懂,一听不懂,文章也就看不懂。

我们有一个朋友离开故乡二十年,他二十年后回故乡去跟很多的亲友聊天,有时候一些话还要经过解释才听得懂。所以言语二十年就起一个小变化,那两百年起大变化,那两千年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写什么文章。老祖宗发现这一点,所以讲话用当时的语言,而写文章就用统一几千年的方法来写,就是“文言文”。老祖宗就因为设计了文言文这个法宝,所以能够承传几千年的智能而不断。

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要摸索了几十年才知道哪里做错了,这样就为时已晚。也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摸索了几十年之后,才知道对与错、是与非,这样的遗憾千万不要再发生。我自己也是到上满了大学好多年以后的时候才有这个机会让我渐渐地悟到圣贤的学问是多么博大精深,感受到老祖宗的教诲是多么能成就每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所以自己也觉得很遗憾。

当我知道之后,我很珍惜这个缘分,刚好我也进一步从事教育工作。我有一个大哥,他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小学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我就拿着两本《弟子规》,就开着车子开了三个小时去找我这位大哥。在饭店里面坐下来,饭都还没吃,我已经忍不住了,开始一条一条讲解给他听,告诉他说,这每一句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影响深远,就这样一直讲过来。结果刚好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很悲伤,我的眼泪就哗啦哗啦就掉下来,当场沉默了三分钟。

后来我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我就跟他解释了一下,我说“我刚刚念到一半的

时候突然觉得,假如我在小时候就有老师把这些道理给我讲清楚,我的人生可以少走多少冤枉路,少走多少弯路。走了弯路还不打紧,在走这个弯路的过程,又不知道伤了多少人的心,又不知道造成多少人的痛苦,所以突然觉得很悲伤,也很遗憾”。有这么深的一种感受,就不愿意自己的学生,甚至于我们中国人的下一代,再发生同样的遗憾。所以我一有机会,绝对会把《弟子规》都放在包包里面去送给别人,在我的车上也常常会摆着圣贤的书籍,随时缘分成熟可以送给别人。

我们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一个已经十八岁,一个二十岁,刚好去年我们认识了,就把这些圣贤的教诲,包含《弟子规》,介绍给他。他非常感慨,他说“我的儿子都已经这么大了,来不及了”。诸位朋友,会不会来不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就告诉他,精诚所至,还是要用你的真诚心、耐心去扭转孩子的思想观念,当然这个工程就比较大一点。他因为有这么深刻的一种遗憾,他也是随时把《弟子规》放在他的包包。有一天去理头发,理头发一边理,不浪费时间,还把这些《弟子规》的教诲介绍给理发师,那位理发师刚刚怀孕,还没生孩子。一介绍给她之后,又把《弟子规》读诵的光盘送给她。所以这位理发师回去之后,常常就放着《弟子规》听,后来也生了一个男孩。我们这位朋友又去剪头发,她就跟他说,“只要我的儿子一吵闹,我就把《弟子规》放下去念,他马上就不哭了”。因为自己有深刻的遗憾,他不愿意别人再重蹈覆辙他的错误的路,所以这位朋友有这样的一种存心,相信会积很大的福分,这个福分也将庇荫他的后代。我们也相信他的孩子一定会慢慢看到父亲的这些典范,进而去改善自己的行为。我们既然知道老祖宗

有这么高度的智能,承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下来,我们接下来就要好好深入理解,中国圣贤到底给我们什么教诲。我常常会问朋友一句话,我说你是中国人吗?怎么没有响应?你们还在考虑很久,这个问题要考虑这么久吗?

问:你是中国人吗?

答:是。

声音不是很大。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常常问的时候,一开始都是声音很小,后来再问第二次,他们就很大声说“是”,我说声音大就一定是吗?我们要重本质,重实质。

我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我说假如有一个人从出生就在美国长大,而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我们敢保证他的血液一定是正统的中国人血液:问:但是他的思想是谁的思想?

答:西方人的思想。

请问血液比较重要,还是思想观念比较重要?他的血液会影响他一辈子吗?他的思想观念会影响他一辈子的存心,跟与人交往的态度,所以思想是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虽然是流着中国人的血,诸位朋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中国人的思想?这个就有赖我们细细的去思考。我们中国圣贤教诲,坦白说,已经断了两、三代了,所以我们现在喊很大声,“是”,但是也要真正理解自己现在的思想观念,到底是东方人的思想观

念,还是西方人的思想观念。现在全世界文明国家,这个文明要打括号,是物质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思想观念都是偏向西方思想,我们来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偏向西方思想?

西方人的思考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再提升,人与人的交往就会形成“竞争”状态,竞争到某一种程度又会提升到一个境界,就开始互相攻击,“战争”,战争再提升,变成“世界末日”。我常常走在路上看到电线杆上贴着四个字,叫“末日到了”,诸位朋友,末日到了没有?很多人会觉得末日就是原子弹炸下去了,核子弹炸下去,然后地球坏了,不是这样。末日是什么?当人的思想都不像人的时候,那过的日子可难受了,当道德伦理都沦丧的时候,人的生活跟禽兽就没有两样。

那一天我们到汕头去演讲,他们汕头推展了一个多月的经典读诵,教导孩子做人做事,也是从《弟子规》开始教起。一个多月之后,老师办了一个小小的活动,请每位小朋友分享一下他们一个多月以来学习的心得。有一位七岁的孩子,他就上台去,他说“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做人应该要孝顺”,这句话有味道,他学了之后才知道做人应该

孝顺。所以现在很多的长者面对这些孩子也好,青少年也好,都会很生气,“你不知道应该孝顺吗?”他们知不知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你能怪这些孩子吗?是因为大人已经不了解做人的根本在哪,所以没有传下去,所以根源还在我们大人身上,不能把现在孩子这种这么偏颇的行为,统统把责任推给他们,那一点都不公平。

这个孩子接着就说了,“我还没去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想着如何谋害父母”。七岁。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他的母亲瞠目结舌,那

个表情非常惊讶。我相信她这一辈子,从来没想过她的孩子会这么想,一边听,一边眼泪止不住,一直流。为什么?孩子说,每天逼我上这个,上那个,而且夫妻两个又忙得要死。忙得要死,孩子能不能感受你爱护他?感受不到,所以父子无亲了。你还逼他去学一大堆东西,请问逼孩子去学一大堆东西的目的在哪?讲好听一点叫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讲难听一点就是怕孩子学的东西不够多,他的面子挂不住。

所以当我们老师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另外一位老师马上就上台来跟我们一起分享,他说他今天刚刚问了一个孩子,也七岁,他问孩子说,你喜欢爸爸多一点,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当然问这个问题好不好?问得很不好,问这种问题分明就是要让孩子“生分别,生好恶”,害了孩子,孩子的心胸应该是很宽广的,都被我们这些大人的错误思想给他错误引导。应该是引导他要多孝顺父母、关怀父母,还在问他喜欢谁。结果这个孩子连想都没有想,他说“我两个都不爱,两个我都很恨”。这位老师一问,很惊讶,为什么惊讶?因为他的父母在跟这位老师提到他孩子的时候是得意洋洋,你看我的孩子钢琴学那么好,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学校出去参加什么比赛,都是名列前茅,所以他很引以为荣。但是曾几何时,他有没有去想过他的孩子在想什么,他的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所以大人不是真正去理解到孩子的感受,大人只是用他觉得好的方法强压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压下来,他的人生会幸福吗?他的人

生已经生病了,他的思想已经生病了。纵使他拿到的是某一个名校的大学毕业,他的人生就幸福了吗?所以值得我们思考,到底现在的下一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到底最缺少什么。

有一个初三的孩子亲自煮饭给他父亲吃,结果他父亲吃完之后就死了,倒在地上抽搐就死了。过了没多久的时间,他的母亲同样的,吃完饭之后也死了。结果当他在祭拜他的父母的时候,一祭拜完,马上不耐烦的就把这些祭拜的食物倒到水沟里面去。他的婶婶看到这一幕,心里一惊,这个孩子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突然这个孩子又走过来问他的婶婶说,他说“婶婶,我爸爸跟妈妈是不是有买保险?”这句话一出来,他婶婶突然觉得全身起鸡皮疙瘩,不对劲,马上报警调查,调查结果才发现,都是他亲手下毒,是四川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调查完之后,诸位学友,您知道为什么杀父母吗?保险费才一万多块,动机更是让我们吓死了,动机是为了买一部手机。我们听到这种故事,觉得这是真正末日到了。一个孩子居然为了要买一个手机,把最亲的父母都杀了,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恩义,没有道义了,只有欲望。我们回过头来来思考一下,孩子对物质有这么强烈的欲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孩子一出生就教给孩子欲望啊,生怕孩子在这一方面吃亏!

问:谁教的?

答:父母。所以现在这个时代的父母不冷静下来思考,绝大部分的父母走到中年的时候,他会觉得人生很苦,忙了大半辈子,教出来的

孩子会让他每天睡不着觉。所以人不懂道理,人生真的会走出一大堆让他非常感叹、非常无奈的一些结局出来。

我们反观一下,我们现在跟孩子互动是用什么方法?都是物质。你这次月考假如考得好,给你买玩具、买巧克力、让你玩电脑、带你去吃肯德鸡,这是小学时候;上了初中,你假如考试考得好,就买一部手机给你,甚至更大的礼物作奖品。孩子拚命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人生,然后自己可以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进而可以奉养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幸福甚至为他而骄傲,不是,都不是,甚至连边都沾不上,而只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高中的时候考试考好,为什么?因为可以拿一台数码相机,所有人生的动力都是物质。有一个初中生刚考完高中,考完的时候对他母亲说,他说:妈妈,你应该帮我买几件高档些的名牌衣服。他妈妈说:为什么?这个孩子说:我考上重点高中,帮父亲和您省了两万多块。不然我没有考上高中,爸爸还要去帮我张罗,花一大堆钱,帮我买一个高中念。所以你看孩子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都是欲望,都是用钱在衡量任何价值。所以当往后的下一代统统是以欲望为追求的时候,就会做出不知道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出来。

所以我们说,不是核子弹爆炸了叫末日,是当所有人的思想观念都已经不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真正末日到了。所以我常常对一些老师演讲,我就会跟他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把你的学生教好,为什么?假如我们不好好把我们的学生教好,将来的国家跟社会是交到谁的手上?都是交到他们的手上。假如他们的脾气特别大,假如他

们连关怀别人的心都没有,都是自私自利,等到他们成为国家的主宰的时候,我们的晚年会很凄惨。假如他们没有听过古圣先贤的教诲,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应该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这些老的长辈,也要同时去照顾别人的父母跟长辈。他都没有这个思想观念,每天脑子里只想着自己,当我们老的时候,他们会说老就老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到时候我们可很凄惨。

所以我们为人长者,为人老师,甚至于你为人上司,都应该把下一代,把你的晚辈,你的部属,尽心尽力去教导,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密不可分。所以当我们有这个警觉性之后,一定要抓到教育的核心,绝对不能从自我开始,自我再讲比较白一点,就是自私自利的态度出来了。与其我们在那里怕未来社会会很乱,不如现在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不要再走这一条路了,这一条路是死路一条。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忙了一天终于在晚上才静下心来看蔡先生的幸福人生讲座,总觉得这种净化心灵的学习是需要特定环境的,就像安静的夜能够平复内心的浮躁,让人真正的思考与学习。说实话,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歉疚与感激冲击着我的脑海,实在是受益匪浅。 蔡老师在讲座的开始就提到一幅让我印象极深的画面,以前当我们准备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对我们说,“快,叫你爷爷奶奶吃饭。”接着,就是我们去后院叫爷爷奶奶,他们开心的牵着我们的手幸福的一起去吃饭,多么和谐温馨的场景!然而,如今的情景却是这样的:爷爷奶奶一遍一遍叫看电视的我们去吃饭,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置之不理,这不仅是对长辈的不尊重,更是我们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丧失,就像蔡老师说,我们以前遇见喜欢吃的东西就首先给爷爷奶奶,我们会觉得施比受更加幸福开心,的确是这样,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桑葚,常常到山上摘,然后用衣服兜着一路捧回家,这个过程是尤为快乐的,想象着爸爸妈妈看见时高兴的笑脸,心里真的是比自己吃到更甜! 只身在长沙,想家是难免的,尤其是想起过去有时候还和父母顶嘴,实在是不应该,爸爸妈妈转眼已经快老了,爸爸由于常年操劳,头发已经白了大片了,只能靠染发来遮掩岁月的残忍,前段时间,看见一句很感人的话:爸爸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他,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他。话虽如此,岁月毕竟不留情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时光,爱父母,尊敬他们让他们开心,而不是让他们整日为我们的

不懂事担心受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吧。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来,说“妈妈,洗脚。。”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则广告有印象,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也是内心的歉疚吧,我们长这么大了,又何时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呢,我想暑假回去试一试,我想看看我爸妈的双脚经历过多少沧桑,那些岁月的细纹里又有多少是我带给他们的。 蔡老师的这些道理是父母的身教与古书里得来的,就像先生说的,是老祖宗的东西,我们现代很多人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知识更先进,我们学习他们的心理学,模仿他们的行为做事,实际上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这一点体现在考试上,就是文言文占的分值越来越少了,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没有时间读那些古书,无法品读它们的经典与内涵,自然是这个结果。 蔡老师后来说到教育,说到“上所施,下所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现在很多孩子不听话,很叛逆,其实是与家长有关的,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这是古人的方法,很有效,要不“叛逆”这个词怎么不早一点出现呢?当然目前仍是孩子的我们则应该多从自己身上 找原因,孩子与父母相互理解,及时沟通,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进家庭内部的感情,让我们更好的接收幸福。 想一想,蔡老师说的每一点都是正确的,而且通常能够震撼人心,呼唤我们沉睡已久的纯洁善良的心灵,像蔡老师这样,每天自己幸福快乐

幸福人生讲座文字版

《幸福人生讲座》文字版 我们刚刚提到‘修身’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科目,就是‘行笃敬’,我们的行为要笃实,要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恭敬之心。之前提到了,对人的恭敬一定从家庭开始落实,家庭当中最先的一定是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进而再推演到对于兄弟、长辈的恭敬。我们刚刚也有提到,整个生活当中都是落实一个恭敬的态度。最后我们也提到挂电话一定先请长辈先挂,我们再挂掉,所以点点滴滴都在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弟子规》里面又讲到:【将入门。问孰存。】要到人家的家里,应该先打个电话看看他在不在,打电话的时候还要问人家方不方便,不要说‘我现在过去好不好?’你这么急促,人家说‘嗯,好,好吧’,你就要‘听思聪’,看人家那个‘好吧’就是很勉强,这个时候你要主动问‘你是不是待会儿有啥事?假如不方便我换个时间也行’,这样人家就不会觉得太唐突。不管你是拜访还是打电话,也要对于时间要恭敬,不能在吃中饭的时候去,不能在已经很晚了,要睡觉的时候去,这个就是没有替人设想,没有尊敬他人,所以我们时时也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刚好大中午在吃饭,你还打给人家,人家那个饭还咬半口,都不知道怎么跟你讲话。而任何一个时间打去,第一句话先问‘请问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当你时时都能这样恭敬,人家跟你相交往觉得很舒服,很没压力,所以要从我们开始做起。当我们的言语都透露恭敬,孩子在你的身旁学的都是这些恭敬的言语,所以这个都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入门”的时候当然也要先问,敲敲门,或者像我们在看韩剧‘商道’一样,先出声说‘都房大爷,我是尚沃’,等屋里的人回应了,有先叫我们进了,我们才可以进,假如叫我们等一会儿,那我们就恭恭敬敬在那里等一会儿。当你进到人家的家里,刚好一楼没有人,这个时候你可不可以继续往上走?看没人,跑到二楼去,结果人家刚好回来,‘你怎么在我们家二楼?’所以“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很多动作你可不能太随便,不然会造成别人的误会,所以这个恭敬还要恭敬到能避嫌,避人家对你的怀疑。所以有一句话说‘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就是种瓜的时候你不要蹲下来绑鞋带,因为那个瓜都长在地上,结果人家远远一看,那个人在偷我家的瓜。李下不整冠,李下结了果实,你在那里戴帽子,人家看好像要把我们家的果实摘掉了,要能避嫌。所以你入到人家的家里面,还没确定有没有人,一定要说‘有没有人在?’喊几声没有人应,你就不能再进去了,所以这些都是处处表现恭敬。 【用人物。须明求。】要使用任何一个东西,物都有主,你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允许再拿。你不要已经给人家用完,用过了,然后人家刚好进来,‘借我用一下’,人家一看,点头,但是脸色很难看。现在很多人要跟人家借笔,直接把笔拿起来,‘这枝借我好不好?’人家能说不好吗?这个都是不够恭敬。应该是说‘您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笔?’人家想借哪一枝让人家拿,说不定那枝就是他习惯用的,他就不喜欢人家拿,你还给人家拿去,所以要处处替人着想,不可以顺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05/2/21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3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假如我們能夠在家庭經營一個很好的談話風氣,那家庭氣氛就會很好。那我們假如是一個團體,一個企業的負責人也要常常口吐蓮花,讓所有的同仁在談話當中,都可以如沐春風,可以互相鼓勵、互相肯定。我們要帶動這樣的談話風氣。那假如是一個團體領導人,是一個政府領導人,他談話的時候都是對別人的漫罵,挖人家的隱私,都是這些攻訐的言詞,雖然逞了一時之快,那流弊、往後不好的影響確實很難估算。因為小孩子沒有好壞判斷能力,看到領導人都這麼說話,那我也應該可以。所以後面的後果就很難收拾。俗話說「公門好修行」,因為處在公門影響的面都很大,一言可以興邦,一言會喪邦。所以我們當領導者不得不在言語當中,要多加謹慎、多加考量。只要我們有這個態度,相信也可以在言語當中,帶動社會的良好風氣。 『奸巧語』。這個「奸」是欺騙、是機巧。那為什麼要用奸跟巧?就是為了把自己的言語過錯,自己沒有守信用的過失掩蓋起來。所以孩子他假如用奸巧語,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謊。能撒謊的孩子聰不聰明?不聰明還撒不出謊。有一個初中生,因為跟同學常常攀比,所以都喜歡買貴的東西,母親不讓他買。有一天說要配名牌眼鏡,他媽媽不肯,說:你本來就有一副了,還配?媽媽不給他配,他就自己去,去了一會兒回來了,配好了,然後跟他媽媽說:去付錢!聰不聰明?他可以不用帶一兵一卒,不用帶什麼錢,就可以講

得讓對方相信他媽媽會來付錢。所以很多家長,小孩子反應很好,他都說:好聰明!我很怕聽到小孩子好聰明,小孩要的是樸實、是忠厚。現在的小孩聰明都用到哪?用到撒謊,用到達到他的目的。 比方說,有個小女孩跟她父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有好幾家冰店。她走在第一家冰店就稍微腳步放緩,就跟她父親說:天氣怎麼這麼熱。她父親還沒反應過來,走到第二家,小女孩說:這個時候有一支冰吃多好!走到最後一家,小女孩就說:這是最後一家。聰明都用到哪去?都沒用到聖賢教誨上去,都用到達到她的目的。所以重利輕義,當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成長過程一點一滴道義都會慢慢消退掉。所以孩子的聰明是用在當孝子,當好學生,當好公民,那才是用對了地方。很多小孩在耍小聰明,大人還笑呵呵。這樣對不對?不對。 所以孩子撒謊有幾種可能我們要擅於觀察。當孩子初犯,我們要慎於開始,要很謹慎。所以孩子很可能因為要貪圖利益,撒謊,貪圖利益。有一個孩子回來跟他爸爸要兩塊人民幣,結果他父親順手拿了一張兩塊錢的錢幣給他。他說:爸爸,我不要一張,我要兩張一塊的。他爸爸很納悶,就是兩塊錢,怎麼還要分成這樣?他就跟爸爸說:爸爸,我只要拿一次錢去訓導處就可以得十分,所以你給我一張兩塊的,我只能得十分;你給我兩張一塊的,我可以拿去說我撿到的,我可以得二十分。他爸爸聽了怎麼樣?我兒子怎麼這麼聰明。結果又去講給一個教育官員聽,這教育官員全身起雞皮疙瘩。這個父親也夠沒有教育敏感度,還覺得他很聰明。孩子已經公然撒謊。所以現在家長還覺得會撒謊是本事,那可就麻煩。所以這是一種情況。 現在學校比方說有募捐的活動,我們也要適時引導小孩正確的觀念。有一次學校推出這種貧困救助,有一個孩子要捐款。他媽媽

人生的幸福作文600字集合六篇

人生的幸福作文600字集合六篇 人生的幸福作文600字集合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的幸福作文600字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幸福作文600字篇1 人这一生,遇到爱情,遇到友情,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慢慢的才理解伯牙绝弦、运斤成风的故事。以前我总怀疑这类故事的真实性,总怀疑哪里有人真的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完全废弃掉一件事,一辈子再也不会去做呢?但现在我深信不疑。生命中擦肩而过的千万人之中,如果有一个人,他能理解我做的决定,能体会我现在的生活,能明白我在疲惫生活里深藏的英雄梦想......那实在是一件太幸运的事啊。 他不用情商有多高,只需要了解我的某些点,比如什么

时候会哭,什么时候会笑,什么眼神是无助,什么表情是隐忍。安静地陪我饮完烈酒,又巧妙的游移掉我的悲伤,一直待在我身边,陪着我哈哈大笑、热泪盈眶。能肆意的和他胡吹乱侃,尽管我是别人眼中不太可爱的异类,但他丝毫不会嫌弃那种本该属于我的样子。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夸我,知道什么时候该骂我,知道要有理想,偶尔也不拒绝和我一起堕落。 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叫做假性亲密。大致意思是,在关系中逃避关系: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来回避真正的在一起。你和你的恋人、亲人、朋友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而是指双方默认的一种状态。可能在外人看来这段关系是亲密的,但实际上,这段关系避开了双方的坦诚和接纳、避开了双方自愿的为这段感情和对方付出。它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构建起来的联结,是双方的共谋。 细思恐极。我们所拥有的所有感情之中,真的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真正的亲密居然这么有难度。所谓知音难觅,大抵就是如此吧。人情是说浓烈就浓烈,说淡薄就淡薄,所以对待感情还是要谨小慎微啊。倘若以一种悲观的方式来思考,遇到过一个了解自己的人,那就是一切,哪里还有什么更好的岁月。 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人生。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1 以前我一直在追寻幸福的答案,苦苦不得其解,甚至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本来就是一趟苦旅。后来学习了张选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才对什么是幸福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张选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如果有所不得,先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何不妥。自身修习完善自然会收获应得的。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金盆银匙、锦

家长会家长发言稿300字4篇(一)

家长会家长发言稿300字第1篇(一)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是四(1)班高锐的家长,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高锐以及所有孩 子们的精心培养和关爱;于此同时也很感谢各位家长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这 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倒也谈不上,以下是我平时教育我的孩子积累的一点建议和方法,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共勉! 一、让孩子的目光与你平视 当孩子以一种仰止视的角度去看父母时,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所以,我们应该蹲下身去,和孩子做一个地位平等的朋友。这时,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目光与自己平视,多么希望自己能和父母做平等的交流。父母对孩了的尊重不单单是表现在目光的平视上。还应表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温和的语气,专注的倾听,和谐的气氛都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父母的亲情。孩子现在只有一个,在家的时候很孤独。因此我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和他一起读书、做游戏、看电视、听音乐,有时带他出去逛逛书店。有时自己烦恼的时候也会和他聊聊,说说自己工作上的事情,班级里的学生,他还挺感兴趣的,有时候还给我提一些建议,虽然可笑,但他学会了去安慰人。我是想让他知道大人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大人也很不容易。 二、让孩子丢掉“拐杖”,学会承担责任 许多父母把自己对孩子的爱简单地理解成了溺爱。许多孩子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也许父母的主观意图是想让孩子拥用更多的时间去学知识,可 这在无形当中却起到了反作用,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把自己的父母当成拐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一遇到挫折,也许就会重重地摔倒。孩子虽然小,但是不能忽略他的 责任心的培养。我会注意从生活的细节来培养他,比如我做卫生的时候,让他帮我抹一下自己的书桌、门窗的玻璃,而且说话的时候注意自己口气,开始说:“儿子,请你……”你帮我……”干完以后,总要说一声:“谢谢!”虽然他做不好,甚至 我还要重新来做,但是只要他做了就积极鼓励他,并且让他养成自己做一些事情的习惯。比如力所能及的倒水、送垃圾,平时家里缺少一些必用品的时候我会试着让他到附近的小店去买来,如果是我送他上学我尽量让他自己背书包,自己写完作业以后独立把书包整理好,并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袜。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看过的书尽量放回原处,脏衣服自己放到洗衣机里,自己洗脸、刷牙、洗脚,夏天自己洗澡,垃圾不要乱丢(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过马路一定看红绿灯,自己 吃饭把碗放到水池里,如果还想吃就自己去盛饭……使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热 爱劳动的品德和习惯,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才是真正地对孩子负责,真正的疼爱孩子。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每当上课前,老师都会问:同学们,过去的第一周里你们过得快乐吗?而当我反思自己过去时间里的经历和心情时,结果常常是觉得自己过得不很快乐,不幸福,可回想一下却又觉得使自己烦恼的并不值得如此闹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反问一下自己,幸福又是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拥有幸福生活咧? 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谁让我们气的?谁让我们痛苦的?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如讲座中所言,做一个如法的人。蔡礼旭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 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每周六我都会给爸妈打电话,讲讲自己一周里的经历或问问家里的情况,如果没有按时打电话,妈就会牵挂着,或看QQ动态来了解我。作为子女我们真该多多理解关心爸妈。想想自己上星期还因为爸对我发脾气而和他冷战,真是后悔,爸的生气还不是因为牵挂关心我?不回电话多伤父母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

弟子规——故事典故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叙:二、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①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模板精选3篇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模板精选3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模板精选3篇,希望你喜欢。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第1篇 今天刚刚参加完为期4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启发很多,也有很多让人反省的地方。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得到更好的推广。我形容这个课程是:世上最贵的课程,却是免费的,而且提供食宿。让一个人受益一辈子的课程,免费让你学习,你愿意接受吗?参加学习的人没有年龄限制,下到咿呀学语的小孩,上到古稀之年的尊长,学乐融融,简直是人间仙境。人间乐土啊;课堂上只有唯美,没有虚伪和猜疑,没有争斗,没有利益。只有关怀与帮助,只有和睦相处,只有无偿帮助,只有爱。 通过4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非常感谢中心的谭老师和义工团队,他们真的很辛苦,不为回报的为大家服务。在学习的现场,他们都是非常有礼貌的问好,称呼所有的学长都为老师,源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讲座的第一天是蔡礼旭老师讲的《家和万事兴》、周泳杉老师讲的《新世纪健康饮食》。通过蔡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家和的根本是夫妇关系,了解到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周老师告诉我们健康饮食源于素食,吃肉对身体的伤害,并对地球的影响,对环境的危害,原来都以

为只有吃肉才有营养,听后才知道是错误的,病从口入,都是吃出来的。 讲座的第二天上午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告诉我们教育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实质重于学生的内心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或老师应是帮助改过,不应责备,教育其不再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专长。多启发,少说教。言教不如身教。往往父母抱怨孩子管不住,或者觉得小孩不孝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小孩看在眼中,他们都是在模仿家长。所以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孝道更是父母先要懂得孝道。下午的课程是李越老师的《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人际关系像山谷中的回音,更像一面镜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给予什么。如果你想得到对方的笑脸,你必须是笑脸以对。对人的态度是诚、敬、谦、和。礼的核心是恭敬心,没有敬的礼只是在作秀。 讲座第三天上午是钟茂森博士讲的《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做人的根本。让我们懂得孝道的标准,更值得我们去反省。行孝在当下,行孝不能等。下午是靳雅佳老师《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让我们认识到音乐对生活或做人的影响,更加听到了很多感恩的歌曲。感恩父母、感恩所有人。 讲座第四天上午周泳杉老师《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这个课程真是茅塞顿开,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博大精深的管理科学,蕴含很深的道理,但又把管理阐述的那么简单。中国文化是根本的管理之道,西方管理却是多为治标的管理方法。下午是蔡礼旭老师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让每个人中国人都有种使命感,中国

幸福人生哲学

幸福人生哲学 哲学首先是和自己谈心 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哲学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一个人要和别人谈心,首先必须先和自己谈心,哲学首先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今天我来和你们谈心,其实是说一说我和自己谈心的一些体会罢了。 人都是缺啥说啥,现在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正说明大家感到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问题出在心态,心态不好,怎么可能幸福呢?这个时候就应该去找哲学。我搞了一辈子哲学,到头来发现,哲学的真正用处是什么?就是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平时都过着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快乐,也有苦恼、困惑、纠结。哲学就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想一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人生中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价值观,哲学对于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你再

回过头去看局部,对于重要的东西,你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东西,你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了。你仍然在过具体的日子,做具体的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境界也不一样了。 幸福观取决于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他的意思无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搞艺术或做学问。由此可见,虽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同的,而重要的就在于这个不同。 幸福这个概念,一般是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然而,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呢?衡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这完全是个人感觉的问题,自己满意就行。这当然也有道理,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幸福,你当然不能说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吗?有一种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800字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800字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800字一:诵读《弟子规》它让我懂得了人生道路上做人、处事。有了一很好的启示。就像大海中的一只帆,让我有了自己的行驶方向.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使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增长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为人要谦虚谨慎、找准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从《弟子规》里学到的,让我深有感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开头就是【入则孝】仅仅只有24个字而已。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不过现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

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学到这时,让我想起自己作为姐姐竟然去跟弟弟抢东西吃,简直就不敢相信。然而,我相信的是学习了这两句话过后,自己肯定能和弟弟相处地更好更和睦。因我与弟弟相处不太融洽,导致我的父母对我们相处的问题又担忧起来了。更是让我过意不去。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它出自于《弟子规》里的【信】。这虽是20几个字,可我却远远没做到。它告诉了我们如果穿着不如别人的好,饮食不如别人的丰盛,心里不要自卑难过。讲到这让我想起自己之前看到别的女孩穿的衣服是多漂亮,而自己呢?却......因此我经常吵闹着妈妈,让她给我买漂亮的衣服。真是的,自己那时候太不懂事啦!真应该好好改改了。 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都会,可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不会。是《弟子规》像一面镜子似地,让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污点。我觉得字典是我们学习中不会说话的老师,而子规》则是我们生活中不会说话的老师。 《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因此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我决定以后会认真学习这本书,并且学会去做到。不再让我的父母为*那么多心。我还要感谢蔡礼旭老师,因为你所讲的《幸福人生讲座》让我学习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文库精编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文库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6/12/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7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正己才能化人,这个化是自自然然的感化,绝对不是很刻意的要去做给他人看。因为做给他人看,人家都感受得到。我记忆当中,我在念国中的时候,有一天到学校去打球,一进门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背影,那是我的校长。他正在巡视校园,很自然的看到地上的纸屑他就弯下腰去把它捡起来。而他在捡的过程当中就深深的感动着我,他那一分爱护自己的学校,爱护自己的环境,那一分心我们感受到了。而当校长在捡这个纸屑的时候,他会不会是为了我要做给学生进来看?那绝对不是这样的心境。这个动作就影响了我一辈子。从此以後,我们不只不可能丢垃圾,我们还会主动的去捡垃圾。 在我们整个推展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老师都很习惯的看到纸屑就把它捡起来。往往这个动作,却让看到的人很感动,那一分感动可能胜过於我们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课,都达不到那种感动的效果。因为真正的去落实、去做,这种身教才能感人。我记得我们一群老师到长城,就在登长城的过程,我们也很自然就把垃圾捡起来。就在捡的过程里面,有一个外国人他就拿着相机把它拍起来。你看这算是一道风景吗?因为在外国人的印象当中,中国人是很不爱乾净的。 但是这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什麽时候的中国人?失去我们圣贤教诲以後的中国人。不然中国人是礼义之邦,讲礼的人绝对不会污染环境,会恭敬人事物。所以这是近代失去圣贤教诲的中国人。我们从这里也反思一个重点,因为我们做得不善,而侮辱了几千年的祖宗,这是我们应该要深深省思的。居然礼义之邦,到

幸福人生讲座四十集问题

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香港版四十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1.「不學禮,無以立」,學哪些可幫孩子一輩子? 2.「人生」怎麼「幸福」?「根源」在哪? 3.要依據誰的「思想觀念」經營人生? 4.為什麼中國文化可以傳承千年? 5.西方人的「思考」為何?及影響程度? 6.中國文化「教育」的「本質」為何? 7.「血統」重要?還是「思想觀念」重要? 第二集 1.現代孩子「思想」、「道德」依誰的標準?如何補救? 2.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應如何?(舉西方學者之宣言) 3.「東方」、「西方」聖哲的核心為何? 4.「仁慈」、「德行」的根本在哪? 5.開解「仁」的思想核心及歷史驗證? 6.開解遵從聖賢教誨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7.中國「文言文」被廢掉根本問題?如何挽救? 8.如何「抉擇」有智慧的思想觀念? 9.如何「抉擇」人生走向幸福? 10.「東」、「西」方對「人生規畫」有何差異?結果如何? 11.「福」從哪培養? 12.深入中國文化的法寶為何? 第三集 1.中國祖宗給予最大的恩澤為何?「心念」態度應如何? 2.學「文言文」要從哪下手? 3.學習聖賢教誨,「首重」為何?「目標」為何? 4.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兩股力量為何? 5.學聖賢教誨從哪下手? 6.如何引導學聖教的孩子「立志」? 7.「言行」不當的影響?及原因?(與網路三件事) 8.學習「次序」的重要性?及聖賢的教導? 9.學習長「傲慢」原因及「結果」? 10.學習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應如何開解? 第四集 1.「學貴力行」之重要性? 2.開解「長時薰修」? 3.提升「道德學問」的一帖中藥為何? 4.開解「歷事鍊心」? 5.「建國君民」哪件事最重要? 6.中國傳統文化之「骨幹」「本質」? 7.最讓父母安心的是什麼? 8.傳統教育教我們什麼? 9.「倫常大道」為何?哪一倫最重要?

幸福人生讲座 细讲《弟子规》第1-10集笔记

第一集 幸福其实是下对了抉择,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六方面:择偶(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择业(入对行业,跟对主管才能事业有成);择食(身体健康才会幸福);择友(交对朋友很重要,家庭才会幸福,出外靠朋友);教育(轻重缓急,至要莫若教子,身教)。择念,思想观念 西方企业由全面品质(产品)管制到全面道德伦理管理发展。教育不是金钱万能,不是理论越多。 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也。 例子(生日感恩孝顺,饭前祈祷文) 孝才幸福。施比受幸福。 第二集 理智、智慧——判断力——抉择 家庭是教付出、感恩、认知尽本分、懂得尽孝道的地方。 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印证,圣贤智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抉择当中择念最重要,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决定——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人与人冲突的根源在思想,因为现在人思想普遍是自我为中心(即自私)(受功利主义、欲望、物质的影响)——(损人利己)竞争——斗争——战争——末日 解决21世纪的问题要用孔孟学说(核心仁爱)和大乘佛法(核心慈悲)。西方圣者(核心博爱) 仁爱——互助——互爱——大同 奢侈——物质的奴隶天堂——战场——坟墓 生涯规划(仁爱):从小培福、积福——年轻造福——老年享福 从自身做起,一定可以影响周围和社会 福田心耕 第三集 读书志在圣贤,道德学问奉献社会,仁爱,处处为别人着想。 人生格局的经营,垂范后世还是不饿死就行? 仁慈的根本是孝。《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名为悖德。不学孝道,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长利害(好恶),离婚率上升,带来犯罪率。《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贵立志。学贵力行。 佛即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即明白道理的人。学佛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道:辶即实践。道,首先实践。道是做到的意思。 教育要慎于始。 第四集 《三字经》说,小学终,至四书。学要重视次序。 学一句做一句。 林则徐在《十无益》中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即道德。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

张选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精选多篇)

张选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张选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以前我一直在追寻幸福的答案,苦苦不得其解,甚至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本来就是一趟苦旅。后来学习了张选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才对什么是幸福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 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张选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 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 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 第1 页共33 页

人格。"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 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如果有所不得,先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何不妥。自身修习完善自然会收获应得的。 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金盆银匙、锦衣美食的人,未见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饭的人,未见得不幸。这个世界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为幸福的源泉。"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人生意义取决于灵魂生活的状况。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德性取决于灵魂的高贵。幸福人生就从自我修养开始。 第二篇: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每当上课前,老师都会问:同学们,过去的第一周里你们过得快乐吗?而当我反思自己过去时间里的经历和心情时,结果常常是觉得自己过得不很快乐,不幸福,可回想一下却又觉得使自己烦恼的并不值得如此闹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

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XX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

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 在物欲横流、争名夺利的今天,有这样一方净土,是多么的难得,而承德创始人杨老师放弃名利、拯救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由此让我想起鲁迅,他开始到日本时是学医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解救人民最要紧的不是“医”,而是需要打开思想上的枷锁,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所以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唤醒民众。个人感觉有点相似、或许有些夸张。但是看到当前社会道德沦丧、信任危机、各种疾病、自然灾害等等现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危机感。而问题的根源就是传统文化的颠覆,价值观的扭曲。 在课堂上听到一个故事,觉得挺有哲理的,分享一下:一群羊,在一望无际的山坡上安静的吃草。草儿嫩绿,散发着青春的香味。后面的羊吃着草,突然动起了脑筋:“我们在后面吃到的是前面的羊吃剩下的草根,为什么不跑到前面吃更鲜嫩的草尖呢!”于是,后面的羊就往前跑,前面的羊也不甘示弱,这样往前跑的结果是整个羊群都奔跑起来,他们争先恐后的往前跑着,谁也不肯落后,至于为什么要向前跑,在激烈奔跑的过程中,它们早就忘记自己是来吃青草的! 跑啊跑啊,跑到了悬崖边,因为跑的太快,收不住脚,

一头接一头,掉进了悬崖。这个奔跑的羊群竟然集体自杀了! 身心和-谐,始于仁爱;社会和-谐,始于谨信;家庭和-谐,始于孝悌 课程中的众多视频、课后的大多分享,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和-谐,大到社会的不和-谐,小到家庭的不和-谐,细细讲来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家庭就像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就如同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一样,无数个兴旺发达的家庭,才能构成繁荣昌盛的社会。 从当前情况来看,有些家长过于看重现实利益,产生许多急功近利的“误区”,出现了家庭教育“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的现象,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的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的现象不容乐观,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极大,这时就更需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海南爱心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会长张乃惠老师所讲的《人生路漫漫,因果伴我行》的课程,让我之前一直认为迷信的事情,变得真实可信起来。他说:人是三 界生:天赋予了我们命,地赋予了我们命,父母生了我们身。他所讲的众多事例告诉我们:性不好,天降灾;心不好,地降病;人不好,法律管。原来很多病都是由心生的,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5篇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5篇 最近(昨天)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再次是〈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说话做事要尊重别人,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