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六章 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六章 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6.40

Cs+ 3.42Ba2+ 6.10

2、Irving-Williams顺序

研究发现:第四周期过渡金属离子与含O、N配位原子的配体的高自旋八面体配合物,其稳定性顺序如下:

Mn2+ < Fe2+ < Co2+ < Ni2+ < Cu2+ > Zn2+ CFSE(Dq) 0 -4 -8 -12 -6 0

这称为Irving-Williams顺序,可用CFSE解释。Ni2+ < Cu2+,可用Jahn-Teller效应解释。

Fe2+、Co2+虽也有Jahn-Teller效应,但属于小畸变(t2g轨道)。

三、配体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碱性

配位原子相同,结构类似的配体与同种金属离子

形成配合物时,配体碱性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例:Cu2+的配合物:

配体lgK H lgK1 BrCH2CO2H 2.86 1.59 ICH2CO2H 4.05 1.91 phCH2CO2H 4.31 1.98

2、螯合效应

1)螯合效应:螯合环的形成使配合物稳定性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非螯合配合物相比大大提高,称为螯合效应。

例:[Ni(NH3)6]2+lgβ6= 8.61; [Ni(en)3]2+ lgβ3 = 18.26

稳定常数增加近1010倍。

2)螯合环的大小

A、5员及6员饱和环稳定性较好,且5员饱和环更为稳定。

如:乙二胺与1,3—丙二胺相比,形成的配合物更为稳定。

如F-、OH-。

软碱:其给出电子对的原子变形性大,电负性小。如I-、S2-。

硬酸:Li+、Na+、K+、Rb+、Cs+、Be+2、Mg2+、Ca2+、Sr2+、Ba2+、Sc3+、Y3+、La3+、Ti4+、Zr4+、Hf4+、Th4+、U4+、VO2+、Cr3+、MoO3+、UO22+、Mn2+、Fe3+、Co3+、Al3+、Ga3+、In3+。

软酸:Cu+、Ag+、Au+、Cd2+、Hg2+、Tl+、Tl3+、Pd2+、Pt2+、Pt4+。

中间酸:Fe2+、Co2+、Ni2+、Cu2+、Zn2+、Sn2+、Pb2+、Bi3+、Rh3+、Ir3+。

硬碱:F-、OH-、H2O、O2-、Cl-、CH3CO2-、NO3-、ClO4-、SO42-、CO32-、PO43-、ROH、ROR、NH3、RNH2、N2H4。

软碱:R2S、RSH、SCN-、S2O32-、S2-、R3P、(RO)3P、R3As、I-、CN-、RNC、CO、C2H4。

中间碱(交界碱):Br -、NO2-、SO32-。

2、软硬酸碱规则在配合物稳定性中的应用

1963年由Pearson提出,该规则是经验的总结。内容为:

1)硬酸倾向于与硬碱结合;

2)软酸倾向于与软碱结合;

配位化学中,作为中心离子的硬酸与配位原子各不相同的配体形成配合物倾向为:

F>Cl>Br>I (1)

O>>S>Se>Te (2)

N>>P>As>Sb (3)

而与软酸中心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倾向的顺序为:

F < Cl < Br < I (4)

O << S ~ Se ~ Te (5)

N << P > As > Sb (6)

该规则初步解释如下:

一般来说,属于硬酸的金属离子倾向于与其他原子以静电引力相结合,因而作为配合物的中心离子的

硬酸与配位原子电负性较大的硬碱较易结合[如(1)、(2)、(3)]

而软酸金属离子与配位原子间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倾向于和配位原子电负性较小的软碱结合(4)。

对(6)的解释:

σ键增强

N << P > As > Sb (6)

空d轨道:无3d 4d 5d

反馈π键减弱

π键作用大于σ键。

对于O << S ~ Se ~ Te (5),可作类似解释。

3、软硬酸碱规则应用实例

硬酸金属离子易与配位原子为O、F的硬碱结合,NH3的硬度不及OH-,因此,在这些金属离子水溶液中,不能形成氨的配合物,如Mg2+、La3+、Al3+、Fe3+。只能得到氢氧化物沉淀。Mg(OH)2。

而软酸金属离子则可以在水溶液中形成NH3的配合物。如:Ag+、Cd2+等。[Ag(NH3)2]+。

五、其他因素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配合物稳定常数与其他平衡常数一样,随温度而变化。

对于放热的配位反应,T上升,K减小;

而对于吸热的配位反应,T上升,K增大。

2、压力的影响

对于液相反应,压力变化不大时,压力对K的影响可忽略;但压力变化很大时,不可忽略。

如对于:Fe3+ + Cl- == [FeCl]2+

压力由0.1atm增至2000atm时,K减小约20倍。

* 海洋底部压力高达100-1000atm,因此研究海洋中配合物的平衡时要考虑压力的影响。

3、溶剂的影响

1)当溶剂有配位能力时,有如下竞争反应:

ML + S == MS + L

S配位能力越强,ML稳定性越差。

如[CoCl4]2-在下列溶剂中的稳定性顺序:

CH2Cl2 > CH3NO2 > (CH3O)3P=O > HC(O)N(CH3)2 > (CH3)2 SO

配位能力增强

2)配体与溶剂的缔合作用

在质子溶剂(H2O、EtOH)中,有如下竞争反应

ML + S == M + L(S)

L与S通过氢键结合。

如:Zn2+、Cd2+、Cu2+与Cl-的配合物稳定性:DMSO > H2O

但:Hg2+、Cu2+、Ag+与I-的配合物稳定性:DMSO < H2O。这是由于这几种金属离子接受电子能力特别强,使得第一种作用(DMSO配位)占了主导作用。

第二节配合物的基本函数

一、配合物稳定常数

1、浓度稳定常数与T、P及I有关

定常数。

惰性盐的选择条件:

1)其阳离子或阴离子不与配体或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常采用NaClO4。

2)对配合物的物理性质无干扰。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平衡常数时,在所选波长不应有吸收。

3)在所用溶剂中应有足够的溶解度。(以保持离子强度)

4)不与配体或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NaClO4不能用于V3+体系,因V3+为强还原剂。

5)在使用高浓度NaClO4时,应考虑其中杂质(Cl—、SO42—)的影响。

二、配合物的基本函数

1、概述

由于配合物是逐级形成的,要计算每一步的稳定常数,需知道各组分的平衡浓度。而同时测定各组分平衡浓度是不可能的,往往只能测出某一组份的平衡浓度。

因此需通过适当的函数将所测得的物理量与各级稳定常数关联起来,以求得各级稳定常数。这种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六章课后答案

题6.1判断图6-23所示各电路中的反馈支路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如是负反馈,说明是何种反馈类型。 - +++ + - i U o U CC V VT 1VT 2b1R b2 R c R e11 R e12 R e2 R f R 1 C 2 C 3C e C +- +++ - i U o U C C V VT 11 C 2 C e1 R +VT 2 b21R b22R c2 R e2 R e C 4 C 3 C f R ++b11R b12 R c1R - + + + - i U o U +V 12CC V VT 1 VT 2 Ω39k Ω k 12ΩM 1Ω k 220Ω k 9.3 (a ) (b ) (c ) 图6-21 解:(1)电压并联负反馈;(2)电压串联正反馈;(3)电压串联负反馈 题6.2 用理想集成运放组成的两个反馈电路如图6-22所示,请回答: 1.电路中的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是交流反馈还是直流反馈? 2.若是负反馈,其类型怎样?电压放大倍数又是多少? ∞ A o U i U -+ - +L R 3 R 2 R 1R ∞A i U -+ - +Ω k 30Ω k 5.7Ω k 10 图6-22 解:1.反馈类型分别是电压串联交直流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 2.放大倍数分别为4、2 L R R - 题6.3判断图6-23中各电路所引反馈的极性及反馈的组态。 ∞ A o U i U - +-+L R 2 R 1 R o I ∞A o U i U - +- +L R 3 R 2R o I 4 R 1 R ∞A o U i U -+ - + L R 4 R 2R 5 R 1 R 3 R (a ) (b ) (c ) 图6-23 解:(1)电流串联负反馈;(2)电流并联负反馈;(3)电压并联负反馈 题6.4判断图6-24所示电路的交流反馈类型。 A 1 R F R ' R u I u O +_ +_∞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六章 1.用配位场理论说明,为什么八面体络离子是高自旋的,而 是低自旋的?并判断它们稳定性大小。 解:中心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的轨道在八面体场的 作用下分裂为和两组。在中由于电子成对能大于分离能, 所以中心离子的电子排布为有四个成单电子,因而为高自旋。见下图: 晶体场的稳定化能为 在中,由于电子成对能小于分离能,所以中心离子的 电子排布式为即没有成单电子,所以为低自旋的,见下图: 晶体场的稳定化能为 由此可见,比稳定。 2.某同学测定了三种络合物d-d跃迁光谱,但忘了贴标签,请帮他将光谱波数和络合物对应起来。

已知三种络合物为[CoF5]3-,[Co(NH3)5]3+,[Co(CN)5]3-,它们的三个光谱波数分别为34000cm-1,13000 cm-1,23000 cm-1。 解:[CoF5]3-:13000 cm-1;[Co(NH3)5]3+:23000 cm-1 ;[Co(CN)5]3:34000cm-1。3.八面体络合物中电子结构哪个将发生较大的畸变 (A)(t2g)5(eg)2 (B) (t2g)3(eg)2 (C) (t2g)4(eg)2 (D) (t2g)6(eg)3 解:(D) 4.推测下列三种络合物的d-d跃迁频率大小顺序 (1)六水合铁(III) (2) 六水合铁(II) (3)六氟合铁(III) (A)υ1>υ2>υ3 (B) υ1>υ3>υ2 (C) υ3>υ2>υ1 (D) υ3>υ1>υ2 (E) υ2>υ1>υ3 解:(A) 5.已知Fe(H2O) 中“2+6” 的配位场分裂能Δ0=10400 cm-1,电子成对能 P=21000cm-1,Fe(CN) 中“4-6”的Δ0=33000cm-1,P=15000cm-1,试用配位场理论回答以下的问题: (1) 比较Fe2+离子半径的大小 (2) 比较配位场稳定化能(LFSE)的大小(要具体计算) (3) 比较磁性大小(要具体计算) 解:(1)Fe2+离子半径,Fe(H2O) 2+6> Fe(CN) 4+6 (2) Fe(H2O) 2+6:LFSE= -0.4Δ0 = -4160cm-1 Fe(CN) 4+6 :LFSE= -2.4Δ0 = -79200cm-1 (3) Fe(H2O) 2+6 :μ= βe顺磁性 Fe(CN) 4+6 :μ=0,反磁性 6.尖晶石的一般表示式为AB2O4,其中氧离子为密堆积,当金属离子A占据正四面体Td空隙时,称为正常尖晶石,而当A占据Oh空隙时,称为反尖晶石,试从晶体场稳定化能计算说明NiAl2O4晶体是什么型尖晶石结构(Ni2+为d8结构)。 解:假设填Td空隙 LFSE(Td)=[4×(-0.267Δ)+4×0.178Δ]=-0.356Δ 假设填Oh空隙 LFSE(Oh)=[6×(-0.4Δ)+2×0.6Δ]=-1.2Δ 因为Ni2+倾向填入稳定化能大的空隙中,所以NiAl2O4为反尖晶石 7.CoF63-的成对能为21000cm-1,分裂能为13000cm-1,试写出: (1)d电子排布(2)LFSE (3)电子自旋角动量(4)磁矩 解:(1) t 2g 4 e g 2 (2) -0.4Δ(3)|M s| = (4)μ= 8.试用化学键的观点解释配合物中强场低自旋,弱场高自旋现象。 答:配合物中按配体强弱可分为强场,弱场。如CO、CN等配体为强场配体,卤素离子F-、Cl-、Br-、I-为弱场配体。配合物中卤素离子与金属中心原子只形成σ键,配位场分裂能△较小,(小于电子成对能P),所以电子选择高自旋填布,在强场配合物中,CO等与中心金属原子除了形成σ键外,还形成π反馈键,使△>P,所以中心原子价电子选择低自旋填布。同时中心离子价态对△值也有影响,价态较高,△值较大,也使电子选择低自旋填布。 9.试用配位场理论比较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平面四方形场中金属d轨道能级分布情况。

液相色谱对照品或者标准品溶液稳定性验证方案

GMP文件验证篇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有效期验证方案 方案编号: SOP-COD0400 年月

验证方案审批表 验证方案名称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有效期验证方案 验证方案编号SOP—COD0400 方案起草人起草日期 方案审核部门审核人审核日期审核意见化验室 质量部 批准意见 批准人 批准日期 执行日期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有效期验证方案目录 1.目的 2.背景 3.稳定性研究 .标签 .对照品溶液配制 .贮存条件 .测试时间点 .分析方法和接受标准 4.参考文件 5.结果报告 6.附件

1.目的:确定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 2.背景:因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进行4个月的研究,来观察其稳定性,并规定其内部使用有效期。本方案适用于常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3. 稳定性研究: .标签: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的溶液瓶上需注明“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对照品溶液配制: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药成方制剂—黄连上清片的含量测定项下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 .贮存条件:按规定将配制好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用封口膜封好,放在2~8℃的冰箱内贮存。注意:用于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测试时间点:分别在0天、7天、14天、30天、2个月、3个月、4个月内测试。 .分析方法和接受标准: 3.5.1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L磷酸二氢钾溶液(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液的制备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1 ml含20ug的溶液。 分别制备两份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贴上“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的贴签),在零时间点,对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含量。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分别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并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第六章 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六章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一、填空题 1、[Fe(CN)6]3-的LFSE=________________。 t,故LFSE为_____________。 2、[Fe(CN)6]4-中,CN-是强场配位体,Fe2+的电子排布为6 g2 3、络化合物中的电子跃迁属d-d跃迁,用________光谱研究最为合适。 4、八面体低自旋配合物稳定化能最大的d电子数目是________。 5、铁的两种络合物:(A) Na3[Fe(CN)6],(B) Na3[FeF6],它们的摩尔磁化率大小关系为χA___χB, 它们的紫外可见光谱d-d跃迁的波长大小关系为λA___λB。 6、在过渡金属络合物中,由于Jahn-Teller 效应使构型发生畸变,若为强场配位体,畸变发 生在d7、d9,若为弱场配位体,发生在____________。 7、Re Re四重键中,δ键由__________轨道迭加而成(键轴为z轴)。 8、d z2sp3杂化轨道形成___________几何构型;d x2-y2sp3杂化轨道形成___________几何构型; d2sp3杂化轨道形成_________几何构型。 9、多核配位化合物中,金属原子之间直接成键的称为_____________化合物。 10、在氮分子与金属形成配位键M—N≡N时,N2的________轨道上的一对电子提供给金 属原子空轨道,形成_______键,另一方面又以_______轨道与金属d轨道形成_______键,因此在N2的络合物中由于_______键的形成,使N2活化了。 11、配位场理论认为,CO,CN-等分子具有__________轨道,和金属中t2g轨道形成__________ 键,使分裂能增大,因而是强配位场。 二、选择题 1、按配位场理论,在O h场中没有高低自旋络合物之分的组态是:·························( ) A、d3 B、d4 C、d5 D、d6 E、d7 2、下列络合物哪些是高自旋的?:·································································( ) A、[Co(NH3)6]3+ B、[Co(NH3)6]2+ C、[Co(CN)6]4- D、[Co(H2O)6]3+ 3、化合物K3[FeF6]的磁矩为5.9玻尔磁子,而K3[Fe(CN)6]的磁矩为1.7玻尔磁子,这种差 别的原因是:·····························································································( ) A、铁在这两种化合物中有不同的氧化数 B、CN-离子比F-离子引起的配位场分裂能更大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操作规程

山东xx制药有限公司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报告 文件类别:操作文件 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持有部门: 分发号: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中心检验室、质量管理部

1.目的:为研究检验方法中未规定效期的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特制定此规程。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验方法中未规定效期的对照品溶液。 3.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以及各品种质量标准。 4.责任:质量控制部部长、QC主管、QC检验员对规程的实施负责。 5.正文: 5.1.稳定性研究方案:各品种检验中使用的对照品溶液如需在一定时期内重复使用,QC检验员应制定稳定性研究方案,经组长或QC主管审核,质量控制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稳定性研究方案中应明确对照品溶液的名称和浓度,配制过程、检测方法(包括检测前对照品溶液的稀释)、贮存条件、拟研究的时间及测试时间点等。稳定性研究方案应有编号,编制规则:P+方案制定日期(两位年两位月)+两位流水号,如:P120801:5.2.稳定性研究的实施: 5.2.1.标签: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的溶液标签上都需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5.2.2.对照品溶液配制: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应按品种规定的方法进行。 5.2.3.储存条件:对照品溶液一般密封储存在2~8℃冰箱内,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在研究过程中对照品溶液应始终保存在指定的贮存条件下。 5.2.5.程序和接受标准 5.2.5.1.程序:分别制备两份对照品溶液,在零时间点,对每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对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5.2.5.2.接受标准: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在零时间点,每份对照品溶液互相复核的结果相对偏差不得过1.0%。在每个分析测试点,对照品溶液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零点的相对偏差不得过1.0%。 5.3.验证结果评定与报告: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结束后,QC 检验员需要起草报告总结分析数据,报告应有编号(将相应方案中的P替换为R)。报告经组长或QC主管审核、质量控制部负责人批准后,确定的有效期可以生效。QC检验员在有效期生效后应登记台账以便于查对。 5.4.如有必要,可在增加中期报告或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研究。 6.附则: 6.1.相关文件:无。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方案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 方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方案 文件类型:方法研究编号: 文件编号:﹡﹡ 页() 作者 分析师: 审核: 主管/经理 批准: 质量部经理: 签名:日期: 1.目的: 本草案目的是为了研究在方法中未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效期饿稳定性。 2.背景 目前,在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效期(部分方法研究报告中提供对照品溶液的效期)。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对照品溶液可以研究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对于对照品溶液的研究适用于常规分析方法,例如液相,气相,薄层,紫外等分析方法。 3.稳定性研究: 标签 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的溶液标签上都需要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对照品溶液配制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遵循相应的分析方法。 储存条件 对照品溶液密封储存在2~8℃冰箱中(其他储存条件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测试时间点 测试时间可以用参照下表,更改的时间点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 备注:×=测试点,【×】=可选择点 程序和接受标准 方法 分别制备两份对照品溶液,在零时间点,对每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对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或者色谱图中出现显着的杂质峰,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 在每次分析前,必须首先保证系统满足方法的系统适应性(如重复性,拖尾因子,分离度,理论塔板数等等)。在零时间点,每份对照品溶液互相复核的结果不得过。在每个分析测试点,对照品溶液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零点的差异不得过。 UV方法

第三章 第四节 配合物与超分子

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微观角度理解配位键的形成条件和表示方法,能判断常见的配合物。2.能利用配合物的性质去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3.了解超分子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一、配合物 1.配位键 (1)概念: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孤电子对,而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化学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 (2)表示方法:配位键常用A—B表示,其中A是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叫给予体,B是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叫接受体。 如:H3O+的结构式为;NH+4的结构式为。 (3)形成条件 形成配位键的一方(如A)是能够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另一方(如B)是具有能够接受孤电子对的空轨道的原子。 ①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就是孤电子对。如、 、分子中中心原子分别有1、2、3对孤电子对。含有孤电子对的微粒:分子如CO、NH3、H2O等,离子如Cl-、CN-、NO-2等。 ②含有空轨道的微粒: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Ag+形成2个配位键,Cu2+形成4个配位键等。 2.配合物 (1)概念 通常把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或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如[Cu(NH3)4]SO4、[Ag(NH3)2]OH等均为配合物。 (2)组成 配合物[Cu(NH3)4]SO4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①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中心原子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此时又叫中心离子),最常见的有过渡金属离子:Fe3+、Ag+、Cu2+、Zn2+等。 ②配体:提供孤电子对的阴离子或分子,如Cl-、NH3、H2O等。配体中直接同中心原子配位的原子叫做配位原子。配位原子必须是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如NH3中的N原子,H2O中的O原子等。 ③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形成的配位键的数目。如[Fe(CN)6]4-中Fe2+的配位数为6。 (3)常见配合物的形成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有关离子方程式 滴加氨水后,试管中首先出现蓝色沉淀,氨水过量后沉淀逐渐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滴加乙醇后析出深蓝色晶体Cu2++2NH3·H2O===Cu(OH)2↓+2NH+4、Cu(OH)2+4NH3=== [Cu(NH3)4]2++2OH-、 [Cu(NH3)4]2++SO2-4+H2O===== 乙醇[Cu(NH3)4]SO4·H2O↓ 溶液变为红色Fe3++3SCN-Fe(SCN)3滴加AgNO3溶液后,试管 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氨水后沉淀溶解,溶液呈无色Ag++Cl-===AgCl↓、AgCl+2NH3===[Ag(NH3)2]++Cl- (4)配合物的形成对性质的影响 ①对溶解性的影响 一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溶解于氨水中,或依次溶解于含过量的OH-、Cl-、Br-、I-、CN-的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如Cu(OH)2+4NH3===[Cu(NH3)4]2++2OH-。 ②颜色的改变 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异。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有配离子生成。如Fe3+与SCN-形成硫氰化铁配离子,其溶液显红色。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确认方案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确认方案编号:VDP-DZP-001-00 对照品溶液名称: 起草人:起草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1.目的: 本草案目的是为了研究在HPLC含量测定特定存放条件下方法中未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稳定性。 2.背景: 目前,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对照品因量小价格昂贵,为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对照品溶液研究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来确定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对于对照品溶液的研究适用于常规分析方法,例如液相,气相,薄层,紫外等分析方法。 3.稳定性研究: 3.1标签 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的溶液标签上都需要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3.2对照品溶液配制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遵循相应的分析方法。称样量大于10mg,先配制成贮备液,再用溶剂稀释至规定的浓度范围。 3.3储存条件

对照品溶液密封储存在2~8℃冰箱中(其他储存条件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3.4测试时间点 对照品溶液存放6个月时或7个月时。 3.5程序和接受标准 3.5.1 HPLC方法 3.5.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我单位制定对照品溶液的使用期限为半年,所以需对首次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在存放6个月后进行标定。具体方法为:用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对存放6个月、7个月的对照品溶液进行标定。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5针做系统性实验,将6个月或7个月前配制的对照品溶液作为样品进行含量测定。 3.5.1.2接受标准 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或者色谱图中出现显著的杂质峰,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 在每次分析前,必须首先保证系统满足方法的系统适应性(如重复性,拖尾因子,分离度,理论塔板数等)。 在6月或7月测定的含量与在零月的含量差异不超过5.0%,判定结果为对照品溶液在6个月内含量稳定。计算时以0月配制的浓度为依据。 在6月或7月测定的含量与在零月的含量差异超过5.0%时,判定结果为对照品溶液在6个月内含量降解。同时用新标定的浓度和0月时的配制浓度计算校正因子。在0~6月使用该对照品溶液时,计算该对照品溶液浓度时以0月配制的浓度乘以校正因子为依据。 4参考文件: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P91-P97。5结果报告: 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报告结束后,需要起草研究报告总结分析数据。在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记录复核后,报告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新的效期可以执行。如必要,可以增加中期报告,或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研究。 6.附件: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方案设计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方案 文件类型:方法研究编号: 文件编号:﹡﹡ 页() 作者 分析师: 审核: 主管/经理 批准: 质量部经理: 签名:日期: 1.目的: 本草案目的是为了研究在方法中未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效期饿稳定性。 2.背景 目前,在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效期(部分方法研究报告中提供对照品溶液的效期)。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对照品溶液可以研究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对于对照品溶液的研究适用于常规分析方法,例如液相,气相,薄层,紫外等分析方法。 3.稳定性研究: 3.1标签 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的溶液标签上都需要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3.2对照品溶液配制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遵循相应的分析方法。 3.3储存条件 对照品溶液密封储存在2~8℃冰箱中(其他储存条件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3.4测试时间点

测试时间可以用参照下表,更改的时间点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 备注:×=测试点,【×】=可选择点 3.5程序和接受标准 3.5.1HPLC方法 3.5.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制备两份对照品溶液,在零时间点,对每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对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3.5.1.2接受标准 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或者色谱图中出现显著的杂质峰,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 在每次分析前,必须首先保证系统满足方法的系统适应性(如重复性,拖尾因子,分离度,理论塔板数等等)。在零时间点,每份对照品溶液互相复核的结果不得过2.0。在每个分析测试点,对照品溶液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零点的差异不得过2.0。 3.5.2 UV方法 …… 4参考文件: 《中国药典》﹡﹡﹡﹡年版﹡﹡部(或其他方法号) 5结果报告: 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报告结束后,需要起草研究报告总结分析数据。在对照品效期研究记录复核后,报告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新的效期可以执行。如必要,可以增加中期报告,或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研究。 6.附件

第六章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

第六章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 6.1概述 在正常的稳态运行情况下,电力系统中各发电机组输出的电磁转矩和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转矩平衡,因此所有发电机转子速度保持恒定。但是电力系统经常遭受到一些大干扰的冲击,例如发生各种短路故障,大容量发电机、大的负荷、重要输电设备的投入或切除等等。在遭受大的干扰后,系统中除了经历电磁暂态过程以外,也将经历机电暂态过程。事实上,由于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系统的潮流及各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原动机和发电机之间的功率平衡,在发电机转轴上产生不平衡转矩,导致转子加速或减速。一般情况下,干扰后各发电机组的功率不平衡状况并不相同,加之各发电机转子的转动惯量也有所不同、使得各机组转速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这样,发电机转子之间将产生相对运动,使得转子之间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而转子之间相对角度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各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使各个发电机的功率、转速和转子之间的相对角度继续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发电机端电压和定子电流的变化,将引起励磁调节系统的调节过程;由于机组转速的变化,将引起调速系统的调节过程;由于电力网络中母线电压的变化,将引起负荷功率的变化;网络潮流的变化也将引起一些其他控制装置(如SVC、TCSC、直流系统中的换流器)的调节过程,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电机转抽上的功率平衡状况。 以上各种变化过程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以各发电机转子机械运动和电磁功率变化为主体的机电暂态过程。 电力系统遭受大干扰后所发生的机电暂态过程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局。—种是各发电机转子之间的相对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摇摆(或振荡)状态,且振荡幅值逐渐衰减,各发电机之间的相对运动将逐渐消失,从而系统过渡到一个新的稳态运行情况,各发电机仍然保持同步运行。这时,我们就称电力系统是暂态稳定的。另—种结局是在暂态过程中某些发电机转子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对运动,使得转子间的相对角度随时间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这些发电机失去同步。这时称电力系统是暂态不稳定的。当一台发电机相对于系统中的其他机失去同步时,其转子将以高于或低于需要产生系统频率下电势的速度运行,旋转的定子磁场(相应于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摘要】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是指配离子或分子在溶液中解离为水合金属离子和配体,当达到平衡时其解离程度的大小。稳定性是配合物在溶液中的一个重要性质,了解配合物对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其规律,必须从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本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本文主要讨论中心离子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惰气性、d10型、d10s2型、d1-9型金属离子 1、惰气性金属离子 碱金属: Li+、Na+、K+、Rb+、Cs+ 碱土金属:Be2+、Mg2+、Ca2+、Sr2+、Ba2+及:Al3+、Sc3+、Y3+、La3+ (1)作用力:中心原子与配体间的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 (2)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中心离子的电荷和半径。中心离子的电荷越大,半径越小形成配离子越稳定。 配合物的稳定性随z2/r增大而增大 稳定性顺序为: Li>Na>K>Rb>Cs; Be>Mg>Ca>Sr>Ba 2、d10型金属离子 Cu(Ⅰ)、Ag(Ⅰ)、Au(Ⅰ) Zn(Ⅱ)、Cd(Ⅱ)、Hg(Ⅱ) Ga(Ⅲ)、In(Ⅲ)、Tl(Ⅲ) Ge(Ⅳ)、Sn(Ⅳ)、Pb(Ⅳ) (1)作用力: 化学键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明显的共价性。 (2)稳定性的规律: ①这种金属离子的配合物一般比电荷相同、体积相近的惰气金属离子的配合物要稳定些。 ②Zn(Ⅱ)、Cd(Ⅱ)、Hg(Ⅱ)这三种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是Hg(Ⅱ)的最高。 ③Zn(Ⅱ)和Cd(Ⅱ)的顺序不一致,在与有些配体配位时,Zn(Ⅱ)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Cd(Ⅱ)的配合物的稳定性,但与另一些配体配位时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例如:Zn(Ⅱ)、Cd(Ⅱ)、Hg(Ⅱ)与卤素离子形成的配离子时,在Cl-、Br-、I-作配体时稳定性顺序都是ZnCdCl->Br->I-,说明Zn(Ⅱ)的卤素离子配合物中以静电作用为主。

第六章 短路电流计算习题-案例题

案例题 1,有一台三绕组变压器,容量为25MV A ,电压为110/35/10KV ,阻抗电压U k %按第二种组合方式(即降压型)为U k12%=10.5,U k13%=18,U K23%=6.5,接入110KV 供电系统,系统短路容量S S ”=1500MV A,见下图。 (1)阻抗电压的这种组合,则高、中、低三个绕组排列顺序自铁芯向外依次为( )。 A 、中—低—高 B 、高—中—低 C 、低—中—高 D 、高—低—中 (2)每个绕组的等值电抗百分值为( )。 A 、1x =11 2x =7 3x =-0.5 B 、1x =7 2x =-0.5 3x =11 C 、1x =-0.5 2x = 11 3x =7 D 、1x =11 2x =-0.5 3x =7 (3)取基准容量S j =100MV A ,则每个绕组归算到基准容量时的电抗标幺值为( )。 A 、28.01=*x 02.02-=*x 44.03=*x B 、44.01=*x 02.02-=*x 28.03=*x C 、28.01=*x 44.02=*x 02.03-=*x D 、44.01=*x 28.02=*x 02.03-=*x 1 2 1 37KV K 3

(4)短路点K 1的超瞬态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K I 为( )。 A 、3.2KA B 、3.71KA C 、1.98KA D 、2.17KA (5)短路点K 2的超瞬态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K I 为( )。 A 、7.64KA B 、11.29KA C 、13.01KA D 、6.99KA 1题答案 (1)C (2)D (3)B (4)A (5)D 计算过程 (2)()%U %U %U 2 1 %2313121k k k x -+= ()115.6185.102 1 =-+= ()%U %U %U 2 1 %1323122k k k x -+= ()5.0185.65.102 1 -=-+= ()%U %U %U 2 1 %1223133k k k x -+= ()75.105.6182 1 =-+= (3)44.025 10010011% 11=?==*r j S S x x 02.025 100 1005.0% 22-=?-= =*r j S S x x

第三章配位场理论和络合物结构

第三章配位场理论和络合物结构 一、选择题 1.中央金属固定,下列离子或化合物作为配体时,场强最强的是:() A. CN- B. NH3 C. H 2 O D. SCN- 2.具有理想正八面体的电子组态(高自旋时)是:() A. (t 2g )3 B. (t 2g )1 C. (t 2g )4(e g )2 D. 以上都 不对 3.平面正方形场中,d轨道的最高简并度是:() A. 2 B. 3 C. 4 D. 1 4.导致Ni2+水合能在第一系列过渡金属元素中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CFSE最大 B. 电子成对能最大 C. 原子序数最大 D. H 2 O是弱 场 5.下列原子作为电子给予体时,哪个原子引起的分裂能最大:() A. C B. F C. O D. N 6.决定成对能P的主要因素是:( ) A. 分裂能 B. 库仑能 C. 交换能 D. 配位场强度 7.下列配位化合物高自旋的是:() A. [Co(NH 3) 6 ]3+ B. [Co(NH 3 ) 6 ]2+ C. [Co(NO 2 ) 6 ]3- D. [Co(CN) 6 ]4- 8.下列配位化合物磁矩最大的是:() A. [FeF 6]3- B. [Mn(CN) 6 ]3- C. [Ni(H2O) 6 ]2+ D. [Co(NH3) 6 ]3+ 9.判断下列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化能大小的次序是: () (1) [CoF 6]4-(2)[NiF 6 ]4-(3)[FeF 6 ]3- A.(1)> (2)>(3) B.(1)=(2)<(3) C.(1)<(2)<(3) D.(2)>(1)>(3) 10.Ni和CO可形成羰基配合物N i (CO)n,其中n是:( ) A. 6 B. 3 C. 4 D.5 11.[Cu(H 2O) 4 ·2H 2 O]2+溶液出现蓝色的原因是:() A. 自旋相关效应 B. d-d跃迁 C. σ-π跃迁 D. 姜-泰勒效应12.配位化合物d-d跃迁光谱一般出现在什么区域:() A. 红外 B. 微波 C. 远紫外 D. 可见—紫外 13.关于[FeF 6 ]3-络离子,下列哪个叙述是错误的:() A.是高自旋络离子 B. CFSE为0 C. 中心离子的电子排斥与Fe3+相同 D. CFSE不为0 14.下列哪个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出现的几率密度为零:()A.3Pz B. 3dx2-y2 C. 3s D. 3dz2 15.下列分子中,呈反磁性的是:( ) A. B 2 B. NO C. CO D. O 2 16.晶体场稳定化能正确的大小顺序是:( ) A.[Mn(H 2O)6]2+ <[Fe(CN)6]3-<[Fe(H 2 O)6]3+<[Ru(CN)6]3- B.[Fe(H 2O)6]3+<[Mn(H 2 O)6]2+<[Ru(CN)6]3-<[Fe(CN)6]3- C.[Fe(CN)6]3-<[Fe(H 2O)6]3+

配位化学讲义 第六章 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配位化学讲义第六章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六章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第一节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一、概述 逐级稳定常数和积累稳定常数: M + L = ML [M][L] [ML]K 1= [M][L][ML] K β11= = ML + L = ML 2 [ML][L]][ML K 22= 22212[M][L]] [ML K K β= = ML 2 + L = ML ][L][ML ][ML K 233= 333213[M][L]] [ML K K K β= =

…………… ……………… ………… 二、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具有惰性气体电子结构的金属离子 碱金属:Li+、Na+、K+、Rb+、Cs+ 碱土金属:Be2+、Mg2+、Ca2+、Sr2+、Ba2+ 及:Al3+、Sc3+、Y3+、La3+ 一般认为它们与配体间的作用主要是静电作用,金属离子z/r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例:二苯甲酰甲烷[phC(O)CH2C(O)ph]配合物的lgK1值(30℃,75%二氧六环) M2+ lgK1 Be2+13.62 Mg2+8.54 Ca2+7.17 Sr2+ 6.40 Ba2+ 6.10

2、Irving-Williams顺序 研究发现:第四周期过渡金属 离子与含O、N配位原子的配体 的高自旋八面体配合物,其稳 定性顺序如下: Mn2+ < Fe2+ < Co2+ < Ni2+ < Cu2+ > Zn2+ CFSE(Dq) 0 -4 -8 -12 -6 0 这称为Irving-Williams顺序,可用CFSE解释。Ni2+< Cu2+,可用Jahn-Teller效应解 释。

第三章第三节络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第三节 络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一、理论要点 络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主要认为在络合物中,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位体之间不仅以静电作用相互作用着,而且往往有量子力学效应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即往往在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位体之间有共价键的生成。 二、类型 共价键:常见的有σ、π键 ①n (满)?→? σ d (空轨道)接受电子 σ键 ②n 、π(满)?→? π d (空)接受电子 正常π配键 ③*π(空)??← π d (满)授予电子 反馈π键 ①、③同时存在,称为电子授受键,即为σ键+反馈π键,同一配位体中,①、②不同时存在。 三、络合物的成键情况 1、M -L 间的σ键成键情况 2、M -L 间的π键 分裂能值大小与配体和中心原子之间σ键及π键的成键效应有关。 若配体为强的π电子给予体,形成L →M π配键,则分裂能减小,故卤素离子等是弱场; 若配体为强的π电子接受体,形成M →L π配键,则分裂能增大,故CN - ,CO,NO 2等是强场;而NH 3、H 2O 等分子与中心离子只能形成σ键,不能与M 形成π键,所以是中间场 即 中场:NH 3 、H 2O 只有σ键Fig3.1 强场:CN - 有π* 高能Fig3.3 弱场:卤素、 有π成键 Fig3.2 3、M-L 间σ-π键 (1)、羰基配合物中的σ-π键 a.M 与L 之间的σ键和反馈π键,合称为σ-π键,也称为电子授受键。 中心金属与配体之间σ键和反馈π键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σ键的形成,使中心原子

的电负性增加,有利于反馈π键的形成;而反馈π键的形成(LM ),使中心原子的负电荷减少 ,由利于中心原子接受电子,形成σ键。 b.协同效应:σ键形成(M ←L ),中心金属M 电负性增加,有利于反馈π键的形成 反馈π键(M →L ),中心M 电负性降低,有利于σ键形成 σ-π键产生的效应: 一、加强了中心金属和配位体之间的结合。σ键反馈π键双重成键,解释零价或低价过渡金属络合物稳定性事实; 二、削弱了配位体内部的结合。由于反馈键的形成,使电子从中心金属的t2g 轨道返回到CO 的反键轨道中,这就削弱了C 和O 键的强度。 c、18电子规则 每个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和它周围配体提供的价电子数(每个CO 提供一对孤对电子)加在一起满足18电子层的惰气结构。这是将惰气都很稳定的事实应用于金属络合物而提出的。 四、有机金属络合物 1、不饱和烃络合物——络合物的结构 (1)、金属-乙烯络合物 以铂的乙烯络合物为代表:[PtCl 3(C 2H 4)]H 2O 蔡赛盐 正方形结构,乙烯以侧基与中心金属结合,C-C 键与PtCl 3-所组成的平面垂直,而且两个C 原子与的Pt 2+距离相等,如图示: Cl Cl Pt 2+C C H H H Cl 蔡塞盐 (2)金属-乙炔络合物

第六章-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

第六章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 6。1概述 在正常的稳态运行情况下,电力系统中各发电机组输出的电磁转矩和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转矩平衡,因此所有发电机转子速度保持恒定。但是电力系统经常遭受到一些大干扰的冲击,例如发生各种短路故障,大容量发电机、大的负荷、重要输电设备的投入或切除等等。在遭受大的干扰后,系统中除了经历电磁暂态过程以外,也将经历机电暂态过程。事实上,由于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系统的潮流及各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原动机和发电机之间的功率平衡,在发电机转轴上产生不平衡转矩,导致转子加速或减速。一般情况下,干扰后各发电机组的功率不平衡状况并不相同,加之各发电机转子的转动惯量也有所不同、使得各机组转速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这样,发电机转子之间将产生相对运动,使得转子之间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而转子之间相对角度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各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使各个发电机的功率、转速和转子之间的相对角度继续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发电机端电压和定子电流的变化,将引起励磁调节系统的调节过程;由于机组转速的变化,将引起调速系统的调节过程;由于电力网络中母线电压的变化,将引起负荷功率的变化;网络潮流的变化也将引起一些其他控制装置(如SVC、TCSC、直流系统中的换流器)的调节过程,等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电机转抽上的功率平衡状况. 以上各种变化过程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以各发电机转子机械运动和电磁功率变化为主体的机电暂态过程。 电力系统遭受大干扰后所发生的机电暂态过程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局。—种是各发电机转子之间的相对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摇摆(或振荡)状态,且振荡幅值逐渐衰减,各发电机之间的相对运动将逐渐消失,从而系统过渡到一个新的稳态运行情况,各发电机仍然保持同步运行。这时,我们就称电力系统是暂态稳定的。另-种结局是在暂态过程中某些发电机转子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对运动,使得转子间的相对角度随时间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这些发电机失去同步。这时称电力系统是暂态不稳定的。当一台发电机相对于系统中的其他机失去同步时,其转子将以高于或低于需要产生系统频率下电势的速度运行,旋转的定子磁场(相应于系

(1)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六章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第一节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一、概述 逐级稳定常数和积累稳定常数: M + L = ML [M][L] [ML]K 1= [M][L][ML]K β11== ML + L = ML 2 [ML][L]][ML K 22= 22212[M][L]][ML K K β== …………… ……………… …………

二、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具有惰性气体电子结构的金属离子 碱金属:M+ 碱土金属:M2+ 及:Al3+、Sc3+、Y3+、La3+ 金属离子z/r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例:二苯甲酰甲烷[phC(O)CH2C(O)ph]配合物的lgK1值(30℃,75%二氧六环) M2+ lgK1 Be2+13.62

Mg2+8.54 Ca2+7.17 Sr2+ 6.40 Ba2+ 6.10 2、Irving-Williams顺序 研究发现:第四周期过渡金属离子与含O、N配位原子的配体的高自旋八面体配合物,其稳定性顺序如下: Mn2+ < Fe2+ < Co2+ < Ni2+ < Cu2+ > Zn2+ CFSE(Dq) 0 -4 -8 -12 -6 0 e g t2g

这称为Irving-Williams顺序,可用CFSE解释。Ni2+< Cu2+,可用Jahn-Teller效应解释。 三、配体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1、碱性 配位原子相同,结构类似的配体与同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时,配体碱性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例:Cu2+的配合物: 配体lgK H lgK1 BrCH2CO2H 2.86 1.59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谢红主编)第六章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六章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6-1 要满足下列要求,应引入何种反馈? (1)稳定静态工作点; (2)稳定输出电压; (3)稳定输出电流; (4)提高输入电阻; (5)降低输入电阻; (6)降低输出电阻、减小放大电路对信号源的影响; (7)提高输出电阻、提高输入电阻。 目的复习引入反馈的原则。 解(1)欲稳定静态工作点应引入直流负反馈,因为静态工作点是个直流问题。 (2)稳定输出电压应引入电压负反馈。输出电压是交流参量,电压负反馈属于交流反馈组态。在四种交流负反馈组态中,电压串联负反馈和电压并联负反馈均能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 (3)稳定输出电流应引入电流负反馈。输出电流也是交流参量,在四种组态中,引电流串联负反馈或电流并联负反馈均可。 (4)提高输入电阻应引入串联负反馈,如电压串联负反馈或者电流串联负反馈。 (5)降低输入电阻应引入并联负反馈,如电压并联负反馈或者电流并联负反馈。 (6)降低输出电阻、减小放大电路对信号源的影响是一个减小输出电阻并提高输入电阻的问题,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7)输入、输出电阻均提高应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 6-2 负反馈放大电路为什么会产生自激振荡?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什么? 解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如果把负反馈引的过深会将负反馈变成正反馈,于是自激振荡就产生了。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 AF=- 1 幅度条件 AF= 1 相位条件arg AF=±(2n+1)π,n为整数 ?=±180° 或者附加相移φ 6-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号表示在括号内。 (1)一个放大电路只要接成负反馈,就一定能改善性能。( ) (2)接入反馈后与未接反馈时相比,净输入量减小的为负反馈。( ) (3)直流负反馈是指只在放大直流信号时才有的反馈;( ) 交流负反馈是指交流通路中存在的负反馈。( )。 (4)既然深度负反馈能稳定放大倍数,那么电路所用各个元件都不必选用性能稳定的。( ) (5)反馈量越大,则表示反馈越强。( ) (6)因为放大倍数A越大,引入负反馈后反馈越强,所以反馈通路跨过的级数越多越好。( ) (7)负反馈放大电路只要在某一频率变成正反馈,就一定会产生自激振荡。( ) (8)对于一个负反馈放大电路,反馈系数F越大,越容易产生自激振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