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则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及语言。

难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入

播放恐龙化石进行讨论: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恐龙化石的分布又能向我们说明那些问题?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文题质疑

《恐龙无处不在》是介绍“恐龙无处不在”,即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

(三)初读释义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是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文章。只是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而已。

(四)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问题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总起)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分说)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

(总结)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问题2: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打比方)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

问题3:下列词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明确:“分裂”相对“形成”而言;“破裂”相对“完整”而言;“分散”相对“集中”而言。

问题4:课文结尾说: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句话呼应前文哪句话?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三)拓展延伸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启示二:敢于大胆联想和创新

五、布置作业

走近阿西莫夫,阅读相关作品。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及语言。

难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

【教学过程】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同时我们又知道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明确: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2.检查预习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 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交流后明确: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交流后明确:能解开。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实用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难点 学习比较阅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 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 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 小说。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 复习说明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 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 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积累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骨骼.(gé)鸟臀.目(tún)漂.移(piāo)地壳.(qiào) 深渊.(y 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liàn)两栖.(qī)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2014年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课时:二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放配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背景音乐的课题幻灯片等待上课。 一、导入: 欣赏一组图片,请用一个两字词概括你看到内容。——生命 鲜活的生命,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力给我们带了的振撼,而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那么短暂、脆弱、有限的生命是不是就不能打动人呢?当我面对短暂、脆弱、有限的生命时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意义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关于生命的问题,走进第18课《短文两篇》。出示课题——体裁二、教学目标 1.阅读目标:学会找哲理散文的文眼句,并通过对其的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及其主旨。(重点,涉及练习二) 2.写作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就一自然事物写出它给你带来的启示(难点,涉及练习一、练习三) 3.能力目标:品读、欣赏课文,能就两文风格和思想感情作点对比欣赏。(难点)4.德育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重点) 三、据意写词 1.蝉chán: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 2.零落líng luò∶不景气;衰落、散乱。本文指树木枯凋。 3.断续duàn xù: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4.收敛shōu liǎn∶收拢,合拢。 5.颤动 chàn dòng: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6.宽恕kuānshù:宽容饶恕。恕,饶恕。 7.淘洗 táo xǐ:洗濯zhuó。 8.卑微bēiwēi∶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9.把玩bǎ wán :拿在手中玩赏。 10.固执gù zhí: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11.杜鹃花dù juān huā:也叫映山红,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卵状椭圆形。春季开花,花冠阔漏斗形,红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12.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补: 13.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14.上苍cāng:上天。 四、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3、学习文中字词 (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 2.chán chú()()3.xi?()带 4.潮xī() 5.领yù() 6.yǎn()射 7.二氧化guī() 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追溯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被编排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文章主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一切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问题] 结合全文,分析《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的说明顺序及其作用。(对应训练见第10题) [点拨] 回答此类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①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②结合各种说明顺序的作用作答。 [解答] 逻辑顺序。先发现问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南极去的?然后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从而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板块构造理论”,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骨骼流逝褶皱携带 劫难致密陨石追溯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gé)臀.部(diàn)不解.之谜(jiě) B.彗.星(huì) 岛屿.(yù) 冰天雪.地(xuě) C.携.带(xié) 撞.击(chuàng) 天衣无缝.(fènɡ) D.追溯.(sù) 陨.石(yǔn) 二氧化硅.(guī)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时间流逝水土流失B.岩石熔化冰雪融化 C.导致失败本末倒置 D.大陆漂移白云飘遗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劫难:灾难;灾祸。 B.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C.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D. 不解之谜:不了解的秘密。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 ◆课内精读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 6.文中介绍了哪两种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xx·聊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xx 年 2 月 2 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 ..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 200 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备人:徐清远审校人:周良刚备课时间:2020.2.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 复习说明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给加点字注音: 骨骼.()鸟臀.目()漂.移()地壳.()深渊.()驮.着()岛屿.链.() 两栖.()褶皱 ..()携.带() 三、整体感知: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内容——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总结说明内容——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含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基础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携)带碰撞.(zhuànɡ) 褶.皱(zhě)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流誓”,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流逝”。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迁移漂移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分割分裂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严密周密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4.“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八年级某班级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关于对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82

18.《短文两篇》 《行道树》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作手法。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朗读课文,揣摩并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走近作者,搜集资料,组内交流: 2、积累词语,能读会写知意: (1)、堕.()落: (2)、点缀.(): (3)、深沉:(4)、繁弦急管: (5)、红灯绿酒:(6)、贪婪.(): (7)、冉冉.(): (8)、烟囱.( ) ;(9)、苦熬.();(10)、给予 ..( ) ; (11)、牙龈.();(12)、雏.( ) 形; 3、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感知行道树的形象: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说一句话,作一个自我介绍。(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我是的树。 5、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并美美地读一读。 课堂探究

6、找出文中的两组对比:(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人们生活的对比。 7、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8、如果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用生命之绿来点缀社会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面对他们,你最想说什么? 9、通过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检测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2)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________。(2)我们苦áo ________着。 (3)(3)牙yín________咬得酸痛。(4)早已习惯于wūzhuó________了。 (5)只是一种悲凉的点zhuì。 11、语段点将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 一种悲凉的点缀。①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②,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 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 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烟囱________________ 给予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的含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与答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李陈妍审核:林剑波学校:班级:学生: 一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 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 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 二课时达标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 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 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 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 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

部编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鸟臀.目(tún) 褶.皱(zhě) 两栖.(qī) 携.带(xié) 陨.石(yǔn) 劫.难(jié) piāo(漂)移骨gé(骼) 追sù(溯) péng(膨)胀尘āi(埃) 潮xī(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B.此次“爱心书包公益活动”首批捐赠共复盖偏远山区少数民族14所小学,4 754名学生。 C.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如果美苏双方没有在最后关头收手,很可能会暴发大规模的冲突,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D.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解析:A.“联”应写作“连”;B.“复”应写作“覆”;C.“暴”应写作“爆”。)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B.“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C.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成绩的原因,在于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 D.李克强总理围绕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全面部署。 (解析:A.句式杂糅,“本着……的原则”与“以……为原则”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C.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D.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中心”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4.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它们把很多生物并不喜欢的木材、真菌和半腐烂的枝叶当美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纤维素和木质素。 ②白蚁只需嚼碎树枝草茎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并吞入腹中,消化工作则由披发虫负责。 ③白蚁是古怪的美食家、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④大部分动物无法直接消化吸收纤维素,但白蚁有此本事,因为它们有一位好盟友——披发虫。 ⑤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多的有机物,白蚁只要带上披发虫,几乎无论走到哪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

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海水的(cháo xī)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2)经过12天运行,这批货物才(dǐdá)石家庄车站。 (3)沙漠上,一队骆驼驮.( )着各种材料安静有序地走着。 (4)近几年,复古的褶皱 ..( )长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神奇的自然界里,动物的易容技术真可谓大师级别。它们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和毛病。实际上,动物伪装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能避免一些大自然的劼难,提高它们的生存概率。 (1)文段中有一个词书写有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根据语境,用成语替换语段中画横线部分。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B.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C.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 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D.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 ....的,我不是一个门房。 B.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竟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 .....。 C.都市里的升迁荣辱 ....,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 ....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5.下面这段文字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3)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导读: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课文导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遗骸.(hái)褶.皱(zhě) 劫难.(nàn)追溯.(sù) 两栖.(qī)鸟臀.目(tún) 骨骼.(ɡé)衍.射(yǎn) 潮汐.(xī)硅(ɡuī) 二、词语释义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来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 知识大全- 查字典为您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 柚yòu子树沉甸diàn甸 霎shà时间剔tī透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渎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ò) 堕落牙yín龈贪(lán) 婪 (chú) 雏形苦(áo) 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 低回:留恋。 (5)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4.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在行道树身上,体现了无

私奉献(或以苦为乐)的精神。 二、重点句子 1.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三、文学(文体)常识 1.《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2.《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 以上就是查字典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复习知识点:短文两篇,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查字典首页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同步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蝉、贝壳)同步质量检测 题附参考答案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 颤.动(zhàn) 砂.粒(shā) B.蝉.鸣(chán) 卑.微(bēi) 把.玩(bà) C.聒.聒(ɡuō) 宽恕.(shù) 痕.迹(hén) D.不苟.(ɡōu) 淘.洗(táo) 响彻.(chè)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生活厉程知知不休精致漂亮花纹回漩 短暂细小检起贝壳令人惊叹仔细观查 3.选词填空。 (1)杜鹃花还没(散落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2)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巧精致)。 (3)它为了生命(延续继续),必须好好活着。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小思的《蝉》后,同学们都被小小的蝉的经历惊呆了,决定在班中开展以“金蝉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诗歌颂蝉】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蝉”的古诗词。 答: (2)【仿写赞蝉】根据语境仿写。 生命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生命就要像金蝉一样, 。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