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引言

“文艺”是一个综合的、广阔的概念,它是一个传承性的学科,是古代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历史产物。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必须承接和吸纳古今中外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文艺应当以深化和优化“文”和“史”、“人”和“美”的关系为宗旨,以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为基础核心,深刻理解文艺的概念、特征以及文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的概念

“文艺”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括性的词汇,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我们一提到这个词汇就简单的理解为是文学和艺术的综合化,但是现在的很多学者很难通过一个标准的、严谨的段落词语对其进行解释。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文艺”是舞蹈、音乐、戏曲、书画、影视等这些给人们带来欢乐、趣味的审美艺技活动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是“艺术”中包含了“文学”的这一“语言分支”。

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思想的不断升华,决定着某一个时代的文艺特点、决定着文艺的走向和形成。对“文艺”的概念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概念和概念所代表的学科内涵也不断面对文化形态和理论说明的挑战,我们不应简单的认为文艺就是什么、就不是什么,必须综合社会发展和人文思想等因素综合的去加以考虑,这也是“文艺”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其魅力所在。

二、文艺的民族性

综合人类文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所有的优秀的文艺创作都是与其本国的民族特色相联系的,民族性对文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艺民族性的概念始于18世纪,同欧洲启蒙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密不可分。首先提出文艺民族性问题的,是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者和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他在《批评之林》、《关于人类历史哲学思想》等著述中,揭示了历史、民族和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强调了文艺创作的特点要受民族历史生活状况的制约,认为“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面孔和有机体”,以此强调对象的个性特点。例如:1791年11月4日赫尔德在致印度诗剧《沙恭达罗》德文译者福尔斯特的信中,称赞这部作品是“东方国家的真正花朵和同类之中第一部最优秀的作品”;认为“崇高和温存在这里如此紧密结合,即使在希腊人那里也无法想象:因为这里的地域、民族和诗人本人都充满了印度精神,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成熟观念”。显然,赫尔德不是对古希腊和印度的诗剧进行比较,而是在说明各民族作品的独特民族性既包括民族的客体方面也包括民族的主体方面,以及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准则。作为文艺学概念的民族性的提出,同浪漫主义运动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兴起是并肩而行的。文艺民族性在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和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阐述。继浪漫主义美学代表人物之后,俄国文学批评家和俄国现实主义美学

奠基人别林斯基,是文艺民族性最热烈的倡导者和捍卫者。他对民族性的理解同浪漫主义美学的代表者一样,既包括民族的客体性和客观方面,也包括民族的主体性和主观方面。他没有把民族性绝对化,认为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统一的。

人类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生活,文艺也不例外。其实文艺就是对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风俗、人文、地理、历史等现象的反映,因此我们说文艺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将文艺与中国的民族性相结合并不断强化、深化和优化,才能实现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积累和蕴藏了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无论从“文”和“史”的关系、“人”和“美”的关系,还是从体现这些关系的审美客体和主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来看,都以直感的形式做了充分的描绘和阐述。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的文艺看成以“审美”作为贯穿“历史”和“人文”的网结和纽带。古代的孔子、杜甫、白居易注重于“历史”因素,但总体上侧重于“人文”;现代的王国维和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倾心于“人文”因素,但总体上侧重于“历史”。西方的古代偏重于“历史”因素,到了现代,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才突现“人文”因素。中国文艺和西方文艺的戏剧性的错位和互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思想文化现象。

今日20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便利、交通通讯的发展,现在的地球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小,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便利化、国际化,过去的那种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

态已经不存在,被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生活中的民族特征会消亡和泯灭,相反,它会在这种融合的大潮中不断强化自己、丰富自己。任何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再发达,生活条件再高,它的民族特色会依然存在。如:日本的和服、榻榻米,韩国的料理、烤肉等等,这些还非常普遍,并且已经向世界发展。这表明,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化的普遍可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更新,可以使社会发生深刻的转型,但是,那些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不会轻易随之消失。这如毛泽东所说:“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因此,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为地“清除”文艺中的民族特征,任意地“抛弃”文艺的民族性概念,走一条‘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道路,是不符合历史的。

文艺的民族性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论及。在60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为一个文艺问题提出,在以后的论述中又作了丰富与发展。学习《讲话》及其他著述,可以看到毛泽东“文艺民族性”思想的的一贯性,60年来,它指导了中国文艺的发展。在全球化、多极化的今天,在世界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形势下,它仍然指引着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

文艺民族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和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文艺会随着自己民族的生活条件和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保持、发扬、超越和更新自身。中华民族的文艺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分为魏晋文艺、汉唐文艺、宋元文艺、明清文艺、“五四”新文艺和当今的中国文艺等,这都是由不同的时代所决定的,虽然风采各异,各具特色,但是都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而西方文艺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也是多种文化的融合。它不仅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源头,同时也受着希伯莱文化和哥特文化特别显著的影响。各国文艺的民族性总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艺的精华,把它们溶汇整合于自身之中,变成自己的血和肉,同时又实现自身的民族特点。例如中国的文艺,唐代吴道子、王维等人的绘画和杨慧之等人的雕塑,都受到印度艺术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样,在中国文艺的悠久历史发展中,除接受外来影响和获得舶来品以外,自己民族原有的一些东西可能被消解、被同化,甚至也可能逐渐地丧失,被别的民族拿过去,成为别的民族极富民族特色的东西而保存下来,并在别的民族那里生根、开花和结果。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日本的和服和榻榻米,这都是由我国唐代流传过去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主要特色。还有中国唐代的燕乐、破阵乐等,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而在一衣带水之日本至今还在演奏。丧失同获得一样,都是文艺民族性的动态表现。

三、文艺的世界性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的闭关自守都意为着这

个民族的毁灭。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文艺交流,这就是当今文艺的发展方向,文艺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要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互通互融的原则促进个民族文艺之间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越应当保持鲜明的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们现在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经常可以听到“国学”,“国学”一词发源于20世纪,在20年代形成思潮。其精神领袖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夫子。通过“国学”的发展,我们大家可以通俗的明白文艺所具有的世界性。从国内的国学班、国学讲坛到遍布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孔子学院,这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的。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已经为世人所熟知,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度的升温,汉语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喜爱,大批的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中国的汉语及传统文化也通过开设的孔子学院等不同途径传扬各地,为各地民众所接受并且发扬光大,并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共同为世界文艺的发展添砖加瓦。

文艺的世界性具有积极性,同时也具有消极性。积极的世界性即不局限于民族性,必须勇于和善于吸收外国外族的文化精粹,为己所用,与自己民族的特点和需要相结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说过我们要打开窗户看世界,同时我们也要装上窗纱,对一些脏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这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将本国的文艺与世界的文艺相结合,为世界文化

艺术提供新的东西,要以民族所独特的东西去丰富和发展世界性。所谓消极的世界性,就是全然排斥外国的一切;或者不加分析的选择和照抄照搬外国的一切东西,臵民族文艺的传统和特点于不顾,甚至将外国文艺中无益而有害的东西也移植过来,以为外国的“时髦”和“新潮”都是好的,外国的一切“新”的都比“旧”的好。我们应该明白哪些看起来是“新”的,自以为是“新”的,并不等于本质上都是“新”的。这里存在一个辩证看待和寻找的问题。即使真正找到了外国文艺中新的东西,也还有一个与民族特点和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洋为中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必须目前世界存在的文化入侵问题。我们一直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其实,文化的发展最终是为本国的政治集团服务的。当今社会看起来比较和平,但是各种动荡因素还是很多,一些国家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对其他国家采取民族渗透政策,将自己的文化、意志强加于其他人身上,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他们进行统治。占领一个地区并不难,难的就是让人的意志屈服。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通过开办日本学校、办日本式的教育,不就是想从根本上对中华民族进行奴化吗,这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而这是与文艺文化的世界性是不符的,是格格不入的,是背道而驰的。

四、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综合来看,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两者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

点:一是认为文艺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艺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的文化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世界化文艺将成为今后世界文艺发展的主流;二是认为文艺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艺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性,才能使文艺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依据哲学理论,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也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保持文艺的民族性就不能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对待任何一种新生民族和弱小民族的民族文化,我们都应该积极的去看待,去学习,去借鉴。泱泱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中国的水墨画写意境界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强硬,但是与西方比较也说明了它粗枝大叶,而西画虽工亦匠,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文化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文艺世界应该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艺特色构成。各民族文艺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只拥有一种文艺样式、文艺风格、文艺语言甚至表现内容,这样的景象是难以想象的,而且也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文艺的民族性也会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一样千姿百媚,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国

际性的文艺样式、文艺风格、文艺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文艺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其他民族文艺精华,吸收其他民族文艺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文艺的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文艺的世界性不是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是随着各民族文艺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西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文艺的精华,但西方文化艺术并没有被东方文艺所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文艺精华,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即是为了促进本民族文艺的发展。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文化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文艺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文艺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文艺、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鹜。西方的各种文艺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必须辩证地认识和理解文艺的“全球化”和“多极化”、文艺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文艺的“普同性”和“差异性”等相互关系问题。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思想既有互补的一面,也有对峙的一面;既有亲合的一面,又有纷争的一面。因为文化艺术具有普同性和相通性,所以各民族可以互相选择、互相补充,扬长避短;因为具有差异性,具有不同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必然带来一定的排他性和扩张性,事实上存在着一个

同化和被同化、“我化”和被“他化”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和统一的集合体。用国学排斥西学和马学,或以西学消解国学和马学,均不可取。抱着西洋情结的某些学者唯西学是命,贬斥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艺术,助长后殖民文化艺术的霸权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具有古道热肠的某些学者又往往抵御优秀的外域文化艺术遗产,唯我独尊,甚至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地走向大国沙文主义;我们应当本着“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解决好文艺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为此,开展文化艺术的交流、对话,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需”的原则。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应当自觉地处理好主元和多元的关系;坚持“为我所需”的原则,应当自觉地处理好对话和选择的关系,从而增强和提高创作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本质意义。

五、结语

对待文艺,我们必须辩证的去看待。我们要避免向清朝末期那样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要以改革开放为契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艺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艺特色。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文艺、民间的文化艺术并不具有国际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其他民族文艺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

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文艺之巨人。无论是文艺工作者家还是文化艺术的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艺传统进行选择,对其他民族的文艺特点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正如小平同志说过打开窗户看世界的时候要加上窗纱一样,我们应该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照搬抄袭,只有这样,在世界文艺的大舞台上,民族性也才有意义,如果摒弃了这样的观点,那么文艺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文艺的国际性也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

文集》第六册第175页。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③《赫尔德全集》柏林,1886年版,第24卷,第577页。

④《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73、81

页。

⑤《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鲁迅全集》

第九卷,第57页、185页。

⑥陈定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中国

文学年鉴》2002年卷,301页。

⑦王南《再谈文艺学的“呈现”性》,参见《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181-185页。

⑧饶芃子《中西比较文艺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2

月出版,第68页、154页。

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⑩《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5期(8月上半月),第11-15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