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2006 年3 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 , 2006
第35 卷专辑Jour nal of Shaanx 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Vol. 35 Sup.
浅谈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刘 娜
(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 佛经翻译事业在中国延续千年以上,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主要涉及到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 促成了汉语四声的出现; 使汉语文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佛经翻译对
汉语的影响是积极的, 给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
关键词: 佛经翻译; 词汇; 四声; 汉语语言
中图分类号: H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283( 2006) Sup. - 0403- 03
收稿日期: 2005- 07- 05
作者简介: 刘娜( 1980 ) ) , 女, 陕西泾阳人,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一种
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佛教在2 000年漫长的岁月中, 历经试探、依附、
冲突、改变、适应、融合种种阶段, 已经深深地渗透到
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这一空前的、互动的中外文化运动结果在汉语
中得到了体现。孙艳先生曾在5佛经翻译与汉语四
字格的发展6 一文中说到: / 历史上, 因中外文化互
通, 对汉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对汉语语言产生了
重大影响, 长时间的、大量的佛典翻译对汉语语言产
生的影响是最重要、最深刻的一次。这种影响是潜
移默化的, 由此引起的汉语本体的变化渗透到了各
个层面, 成为汉语有机的组成部分0。
一、佛经翻译历史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乔达摩#悉达多舍王位修正悟道后于公元前6 至前
5 世纪创立。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两汉之际的事, 那
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仍, 各种文化思潮易于传
播。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思想领域等诸
多方面都给古老文明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东西, 给
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切都归功于致
力于佛经翻译事业的诸高僧们。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延续千年以上。它起自汉
魏, 盛于隋唐, 续至宋元, 对于中国文化, 举凡哲学、
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
等各个方面, 无不发生深远影响。在这千年盛事中,
译经人手众多, 大师辈出。初期有安世高译小乘佛
经, 支谶、竺法护等小、大乘经兼译, 译本质直, / 辨而
不华, 质而不野0。继有鸠摩罗什译出著名的5摩诃
般若波罗蜜经6、5妙法莲华经6等大乘要经, 其译/ 陶
冶精求0, / 依实出华0, 为后辈师。唐玄奘更是译经
达70 部之多, 译法也更高超, 或直译或意译

, / 圆满
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0。由是, 译经数量之多, 仅自汉
至唐早期, 已译出经传3 616部、8 641卷( 据5大周刊
定众经目录6统计; 梁启超在5翻译文学与佛典6文中
所列数字, 与此有出入。据胡适5白话文学史6 第9
章, 千年译经达15 000卷以上) 。可以说, 这不仅是
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首屈一
指。
在中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出现过三个繁荣时
期:
早期( 东汉至西晋) 。早期佛经翻译主要标志为
/ 外国人主译0。这一时期共译经书570 部, 造就了
一批佛经翻译家, 其中安世高( 安清) 、支谶、支谦、竺
法护则是最杰出的代表。
403

中期( 东晋至隋代) 。该时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
志为: / 中外人共译0。这一时期共译佛经3 155卷。
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有鸠摩罗什、彦琮、道
安、慧远。
后期( 唐初至唐中叶) 。此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
期。该时期的主要标志是/ 本国人主译0。玄奘是主
要的翻译大师。
唐代以后, 我国佛经翻译事业从鼎盛逐渐走向
衰落, 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 完全沉寂下来。至此,
/ 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 ) ) 古代佛经
翻译, 经历了它的草创、发展、鼎盛、衰落四个阶段
后, 完成了历史使命0。[
1] 6
二、佛经翻译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 佛经翻译有裨于汉语极多, 从词汇上看, 增加
了35 000个词; 从音韵上看, 随佛经译入传进声明论
学理, 导致古代音韵学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
从句法和文体上看, 如梁启超所论, / 有倒装句增多,
提挈句增多十大变化0。[
2] 23
( 一) 佛经大大扩充了我国的汉语文字, 梁启超
对此有过精彩的概述: / 或缀华语而别赋新义, 如-真
如. 、-无明. 、-法界. 、-众生. 、-因缘. 、-果报. 等; 或
存梵音而变为熟语, 如-涅般木. 、-般若. 、-瑜伽. 、-禅
那. 、-刹那. 、-由旬. 等。其见于5一切经音义6、5翻
译名义集6 者各以千记。近日本人所编5佛教大辞
典6, 所收乃至三万五千余语。此语者非他, 实汉晋
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创造, 加入吾国语系统中而变
为新成分者也。夫语也者所以表观念也; 增加三万
五千语, 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0这些词汇, 随着
历史的发展, 有的被逐步淘汰, 有的则为汉语所吸
收, 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如/ 菩萨0、/ 阎罗王0、
/ 世界0、/ 刹那0、/ 五体投地0、/ 因缘0、/ 果报0、/ 供
养0、/ 意识0、/ 解脱0、/ 一尘不染0、/ 有缘0、/ 无缘0等
等都是。
佛经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在用汉语复制原经
文,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因为这两者语言习惯迥
然不同, 所以, 在意译或直译的过程中, 就出现了大
量的新的汉语词汇。从这些词汇的构成来看, 大


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 汉词佛意。即用汉语本有的词汇来表示
出佛教的义理。这时的汉语词汇实际上已不同以
前, 或以借用( 如用格义之法所译经典) , 或被引申为
他意。使用汉词佛意词汇的直接结果是, 这些汉词
具有了新的含义。换言之, 这些汉语的原有含义被
扩大化了。这类词如意识等。汉语的/ 意识0是复合
词, 是佛教的法相名词, 为六识之一。色, 汉语里本
指颜色, 但在佛典里泛指物质的东西。空, 汉语里本
指不包含什么或没有内容, 但在佛典里却是一个标
准的哲学概念, 指的是事物没有实体, 皆有因缘而
生。漏, 汉语里本指东西从孔或缝隙中滴下、透出或
掉出, 但在佛典里则是指烦恼。
第二, 意译词汇。这类词汇在佛典里运用较多,
对汉语的影响也较大, 时至今日, 人们还大量地使用
着这些词汇。这类词比比皆是, 如执著、虚空、平等、
空寂、迷惑、真实、圆满、心田、根机、实际等等, 都属
于这一类。
第三, 梵汉合璧词。这也是构词最多的一种方
式, 这类词的出现, 是佛经的必然产物, 它深深地打
上了宗教的烙印。来自印欧语系的梵语要想在汉语
中稳定下来并非易事, 大量的多音节音译词毕竟与
汉语词不同, 它们总是像戴着洋面具, 难以真正的融
入汉语中。颜恰茂指出, 中古时期曾对外来词进行
初步的整饬以符合汉语的习惯。主要是对前期翻译
的大量全译词进行了缩略。比如以/ 佛0代替了/ 佛
陀、浮屠0等。又如/ 劫0, 全译音为/ 劫波0, 是印度神
话里一个长时期的名称。据说, 1680 年为一小劫,
合20 小劫为一中劫, 合4 中劫为一大劫。在每劫末
尾, 一切都要毁灭, 所以汉语里有/ 在劫难逃0 的说
法。/ 魔鬼0一词的/ 魔0字, 是佛经中一个恶神的名
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候, 魔派遣他的女
儿去引诱如来, 如来不为所动, 他又带魔兵来威胁,
结果也失败了。/ 魔0原译是/ 磨0, 是梁武帝改/ 石0
从/ 鬼0 的0。[
3] 14 他们都可以与汉语词结合构成新
词, 如/ 佛法、佛经、魔掌、魔鬼、病魔、走火入魔、劫
难0等。
( 二) 佛经翻译对于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也是至深
的。汉语的反切法, 也与佛经的翻译有关。据颜之
推说: / 孙叔然创5尔雅音义6, 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 此风大行/ ( 5颜氏家训6) 。反切其于汉
末, 何以到魏才风行起来呢? 无疑是受了梵音的影
响。因为翻译佛经, 接触到拼音的古梵文, 而翻译有
时要求音译正确, 于是汉语的反切四声就产生出来
了。据5高僧传6说:
自大教东流, 译文者众, 而传声盖寡。良由
梵音重复, 汉语单奇, 若以梵音以咏梵文, 则韵
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 梵响无授。

始有魏
陈思王曹植, 深爱声律, 属意经音, 既通般遮之
瑞响, 又感涣山之神制, 于是始治瑞本起, 以为
404

学者之宗。传音三千有余, 在契则四十有二。
/ 传声0和/ 契0既有了一定数目, 反切自然会风
行一时。接着有人把许多字汇集起来, 按反切法加
以分门别类, 结果成了各种韵书。到隋朝, 我国就出
现了一部5切韵6书籍。唐末僧人根据唇舌齿鼻吼五
个发音部位, 指定了一套共有30 字母的汉语复印字
母表, 宋人增补为36 个, 形成了完整的辅音体系。
而陆法言的5切韵6和孙缅的5唐韵6又建立起汉语的
元音体系。5切韵6到宋代更发展为5广韵6。有了辅
音( 声母) 和元音( 韵母) , 于是我国原有的两个字合
起来注音的/ 反切0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四声的确立, 也与佛经翻译有关。我国最
早的韵书是按照/ 宫商角徵羽0五声排列的, 到齐梁
时, 沈约、周禺页等人才把平、上、去、入正式定名为四
声。据陈寅恪说: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的本体, 平、上、
去、入是西域输入的技术, 平、上、去分别是由于当转
读佛经的三声, 与印度古/ 声名论0的三声( SVARA)
相符, 和入声相配, 便成四声了。
( 三) 佛经翻译也使汉语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很大
变化。/ 玄奘的译文, 运用六朝以来/ 偶正齐变0的文
体, 但又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 融合成一种/ 整
严凝重0 的风格, 自有独到之处0。[
4] 173 关于佛经译
文的总体特点, 梁启超曾加以总结, 归为十条:
11 普通文章中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 佛经
一概不用, 除支谦、流之译本;
21 既不用骈文家之绮词丽句, 亦不采古文
家之绳墨格调;
31 倒装句法极多;
41 提句法极多;
51 一句中或一段落中含解释语;
61 多复牒前文语;
71 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十字而成名词
) ) ) 一句词中含形容格的名词无数;
81 同格的语句, 铺排叙列, 动至数十;
91 一篇之中, 散文诗歌交错;
101 其诗歌之译本为无韵的。
凡此皆文章构造形式上画然辟一新国土
(5饮冰室合集. 专集6) 。
三、佛经翻译对汉语产生
影响的原因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如何把这样多
的/ 天书0介绍给中国的信徒, 这是摆在有志于佛经
翻译事业的诸大高僧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不朽善
事。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这项事业的重要性和伟大意
义, 于是, 掀起了一场旷古持久的轰轰烈烈的佛经翻
译运动。那么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
译介, 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随形, 须臾不离。早
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即东汉至唐宋
的佛经翻译过程中, 翻译家门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
时, 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 引入了很多反映印
度佛教文化的词语,

如/ 浮屠0( 古时对和尚的称呼) 、
/ 菩萨0( 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 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
/ 金刚0( 指佛的侍卫力士) 、/ 观世音0( 指佛教的一种
菩萨, 也称/ 观音菩萨0, 是慈悲的化身, 救苦救难之
神) 、/ 弥勒佛0( 佛寺中袒胸露腹, 满面笑容之佛像)
等。同时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在汉语中逐渐产
生了如芸芸众生、大千世界、苦海无边、功德圆满、善
男信女、顶礼膜拜、邪门歪道、一尘不染、五体投地、
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反映佛教哲理的成语; 这些
佛教词语, 历经数载广为流传, 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常用词汇, 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
之中。
四、结语
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 是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一种外来文化的介入往往能
够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语言
是难逃冲击的。当然,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冲击是积
极的, 他激活了汉语自身, 给汉语带来了新鲜的血
液。但是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其对汉语的影响, 语
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对汉语的
促进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秉钦. 中国翻译思想史[M ]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 2]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000.
[ 3]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 1998.
[ 4] 马祖毅. 中国翻译史[ M ]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 责任编辑 许正文]
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