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高亚玥1,2,王书杰3

(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2.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29;3.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364.15;R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25(2009)04-0250-04

doi:10.3969/j.issn.1001-0025.2009.04.020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栓形成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抗血栓药物,对血栓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血栓性疾病相关概念

1.1定义

血栓性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又称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由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栓栓塞是指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流动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1]。血栓可分为(1)白色血栓: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主要由血小板组成;(2)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或者停止之后,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3)混合血栓:常常是某部位血栓不断形成的结果。(4)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一般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又称微血栓[2]。还可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1.2发病机制

按照1856年Virchow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3]。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2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2.1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活化起到抗血栓效应[5]。

2.1.1抑制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途径

阿司匹林。使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活性部位第529位丝氨酸乙酰化后失去活性,进而抑制血栓素A

2

生成、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建议在需要即刻获得抗栓疗效的临床情况下(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予150~300mg的负荷量,长期使用为100mg/d(75~150mg/d)[6]。

2.1.2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如氯吡格雷(波立维)与噻氯吡定(抵克利得)。可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环磷酸腺苷(cyd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依赖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酸蛋白磷酸化,抑制ADP介导的GPⅡb/Ⅲa 受体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急性心梗患者予负荷量300mg,然后予75mg/d,对非介入治疗的患者至少应用1个月,而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则需应用9~12个月[6]。

2.1.3提高cAMP浓度的药物

双嘧达莫(潘生丁)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是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对出血时间的影响最小,安全性最高,适用于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不能耐受的患者。

2.1.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阻断纤维蛋白原配体与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1)阿昔单抗(abeiximab):1994年获FDA批准,是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7]。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行PCI治疗的患者,先予0.25mg/kg静推,然后0.125μg/kg/min持续静滴12h,最大剂量10μg/min。(2)埃替巴肽(eptifibatide):1998年在美国上市,是人工合成的环状七肽,含GPⅡb/Ⅲa受体特异识别的Lys-Glu-Asn序列(类似纤维蛋白原)。主要经肾脏排泄,半衰期1~1.5h[8]。用法:先予180μg/kg静推,然后2μg/kg/min持续静滴

作者简介:高亚玥(1978-),女,住院医师。

收稿日期:2009-02-20修回日期:2009-03-03

图1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示意图[4]

72h;PCI手术可术前先予135μg/kg静推,然后0.5μg/kg静滴,直至术后20~24h。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出血,大多数局限在血管穿刺处。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等[9]。(3)替罗非班(tirofiban):为化学合成的非肽类药,可抑制ADP、活化凝血酶,引起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10],故可防止出血。半衰期约2h,65%通过肾排泄。用法:先予0.4μg/kg/min静滴30min,然后0.1μg/kg/min维持滴注48~108h;PCI手术可先予10μg/kg在3min内推注,然后0.15μg/kg/min持续滴注36h。

2.1.5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

血小板与胶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始动因素,也是研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靶点。血小板表面与胶原结合的受体至少有3类:GPIb/IX/V (通过vWF间接作用);GPIa/IIa(血小板粘附的主要受体);GPVI(介导血小板活化)。针对胶原-vWF-GPIb轴、胶原-GPVI轴为靶点的抗血栓药物研制正在进行[5]。

2.2抗凝药物

2.2.1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1)普通肝素(unfractioned heparin,UFH):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使其暴露出精氨酸反应中心,与活化的凝血因子结合并使其灭活,主要灭活Ⅱa和Ⅹa因子。分子量3000~ 30000Da,平均13000~15000Da,当1次给予100、400或800U/kg时,半衰期分别为1h、2.5h和5h,需按体重给药。深部皮下注射:首次5000~10000U,之后每隔8h8000~10000U或每隔12h15000~20000U;30000~40000U/d。静脉给药:先予80U/kg/h静脉注射,然后15~20U/kg/h持续静滴,每隔4~6h监测并调整APTT为正常的1.5~3倍[3]。

(2)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Ⅹa作用,而抗凝血因子Ⅱa 较弱。分子量1000~10000Da,平均5000Da,半衰期6~8h,经肾脏排泄。由于各商品剂的制备不同,使各种商品的平均分子量、抗Ⅹa∶抗Ⅱa比值不同。用于血透患者可于透析开始时,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5000AⅩaU;预防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术前1~2h2500AⅩaU皮下注射,术后皮下注射2500AⅩaU/d,连续5d。一般治疗剂量为750~ 1025U/10kg,多为2500~5000U皮下注射,2次/d,预防用药1次/d。无需监测内源性凝血活酶时间(APTT)。研究证实,LMWH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伴或不伴肺栓塞的效果与使用UFH无差别,在深静脉血栓复发、大出血、死亡率等方面与UFH亦无差别[11]。

2.2.2选择性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

(1)达那肝素(danaparoid):是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三种葡萄糖胺聚糖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抑制凝血因子Ⅹa(抗Xa:抗Ⅱa=22:1)。半衰期24h,经肾脏排泄。用于预防或治疗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血栓形成,预防血栓形成予750U皮下注射,2~3次/d;已有血栓形成则先予1500U(<60kg)、2250U(60~74kg)、3000U(75~90kg)、3750U(>90kg)静推,之后400U/h静滴4h、再以300U/h静滴4h、最后150~200U/h静滴,至少5d。监测血浆抗凝血因子Ⅹa浓度为0.5~0.8U/ml[12]。

(2)磺达肝素(fondaparinux):是人工合成的戊糖抗凝剂,选择性抑制因子Xa(抗Xa:抗Ⅱa>100),半衰期17~ 20h,经肾脏排泄。用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每日皮下注射2.5mg[13]。

2.2.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重组水蛭素-来匹卢定(lepirudin):从医用水蛭的唾液中提取出来、含6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7000Da、非可逆性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半衰期60~90min,经肾脏排泄。无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予0.1mg/kg/h静滴;有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先予0.4mg/kg静推,然后0.15mg/kg/h静滴。监测APTT为正常范围的1.5~2.5倍,血浆药物浓度0.6~1.4mg/ml。可产生抗水蛭素抗体,可

与药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分子量加大,从肾脏排泄困难,从而导致半衰期延长;也可引起过敏反应[14]。

(2)阿加曲班(argatroban):以L-精氨酸为基础合成的小分子抗凝剂,可与凝血酶的催化部位可逆性结合。半衰期40~50min,经肝脏代谢[15]。HIT患者予2~10μg/kg/min 连续输注,直至血小板计数完全恢复正常;行PCI的患者先予350μg/kg静推,之后25μg/kg/min静滴[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初始2d,60mg/次,24h持续滴注;之后5d,10mg/次,静滴3h,2次/d;慢性动脉闭塞症:10mg/次,静滴2~3h,2次/d。监测APTT为正常范围的1.5~3.0倍[17]。

(3)比伐卢定(bivalirubin):是水蛭素类似物,可与凝血酶可逆性短暂结合。半衰期短、约25min,20%原型经肾脏排泄、80%被蛋白酶代谢。用于PCI术中,可予0.15~ 0.20mg/kg/h静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可予0.2mg/kg/h静滴3~5d;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的患者,先予0.5mg/kg/h静滴12h,然后0.1mg/kg/h静滴4~6d[18]。监测APTT为正常范围的1.5~2.5倍。与来匹卢定和阿加曲班比较,其免疫原性低、对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影响小,适用于同时有肝脏及肾脏疾病的患者[15]。

2.2.4维生素K抑制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

VKA可在肝内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生成,从而抑制体内的凝血过程,但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没有作用。VKA在其他抗凝剂应用至少5d后开始给药,华法令5mg/d,或苯丙香豆素6mg/d,调整INR达到2~3,至少维持6个月[3,12]。

2.3溶栓药物

又称为纤维蛋白溶解药,可激活纤溶酶而起到溶栓作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血栓形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2.3.1第一代药物

(1)链激酶(streptokinase,SK):从β溶血性链球菌提取的蛋白激酶纯制品。不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是以1:1的分子比例与纤溶酶原形成复合物,再催化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用法:先予25~50万U静滴15~30min,然后10万U/h静滴8~24h,应用3~5d。有抗原性,易引起敏反应和全身纤溶亢进,现已少用或用前给予激素[19,20]。

(2)尿激酶(urokinase,UK):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用法:2万U/kg(100~400万U)静滴,应用2h;或先予25~ 50万U,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推10min,然后10万U/h持续静滴;或10~12万U连用3d,以后减半,疗程14d。无抗原性,但选择性差,可同时降解纤维蛋白原诱发全身纤溶状态[19,20]。

2.3.2第二代药物

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为代表,还包括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尿激酶原(pro-UK)、葡激酶(SAK)、阿尼普酶(APSAC)等。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1(t-PA):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重要的抗血栓物质之一,由517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丝氨酸蛋白酶,可选择性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降解,从而溶解血栓。目前采用基因工程制备获得,即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2)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消化局部纤维蛋白凝块。本品在肝脏中能迅速被消除,半衰期约5min,也可被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所灭活[19,20]。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先予15mg静推,随后30min内静滴50mg,最后60min内静滴35mg,总量100mg;急性肺栓塞可予50~100mg2h内静滴[3];缺血性脑卒中可予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将总剂量的10%在1min内推注,剩余的90%加入液体静滴,持续>1h[22]。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和神经毒作用。

(3)尿激酶原(pro-UK):又称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尿激酶无活性前体,可由人肾细胞或中国田鼠卵细胞培养得到带糖基的天然pro-UK,或者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不带糖基的pro-UK。在体内蛋白酶作用下由单链变成双链尿激酶。pro-UK本身在无凝血块时为钝化状态,在血块处可选择性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使血栓溶解。用法:总量50~60mg,先取2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在3min内静推,其余30~40mg溶于9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静滴完[23,24]。其出血并发症较UK低。

(4)葡激酶(SAK)25: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多肽,作用机制与SK相似,对纤维蛋白特异性高,免疫原性较低,不引起变态反应,也无其他副作用。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现正在进行Ⅲ期临床实验。

(5)阿尼普酶(anistreplase):又称乙酞化纤溶酶原一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为纤溶酶原和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的乙酰化物。其中纤溶酶原上的催化中心被茴香基乙酰化而使其灭活,因而不具水解蛋白作用,但存在于分子不同部位的纤维蛋白结合点仍保持完整性,当药物被应用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脱酰化作用,自发恢复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用法为:予30U,4~5min内静滴。不良反应有出血、心律失常、低血压、过敏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19,20]。

2.3.3第三代药物

应用蛋白质工程,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突变体、嵌合体和双特异性制剂。

(1)瑞替普酶(reteplase):1996年获FDA批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t-PA的突变体,由德国宝曼灵公司利用基闪定点突变克隆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半衰期13~16min,无抗原性。用法:间隔30min10MU(1千万U)静推2次,不需要按体重调节剂量[26]。不良反应主要为出血倾向。

(2)替奈普酶(TNK-tPA,Tenecteplase):2000年获FDA批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t-PA3个位点的突变体,

(上接第249页)

[18]Black PN,Scicchitano R,Jenkins CR,et al.Serological evi-

dence of infection with Chlamydia pneumoniae is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asthma[J].Eur Respir J,2000,15:254-

259.

[19]Sebastian LJ.Macrolide antibiotics and asthma treatment[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1233-1236.

[20]Gerhardt SG,McDyer JF,Girgis RE,et al.Maintenance

azithromycin theropy for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results of a pilot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121-125.

[21]Bryan Y,Desmond MM,Lan AF,et al.Azithromycin reverses

airflow obstruction in established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772-

775.

由德国勃林格英汉姆基因技术公司生产。半衰期为15~ 19min,抗α2-抗纤溶酶的活性提高。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而无抗原性,给药方便简捷,可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治疗。用法为:单次静推30~50mg[27]。

(3)去氨普酶(DSPA-а1,BATPA):DSPA-α1是从南美吸血蝙蝠唾液中分离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本品是一种天然溶栓药,可利用重组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溶栓能力与t-PA相同,但有更高的纤维蛋白结合的特异性,半衰期为2.8h,有抗原性。现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28]。

3参考文献

[1]薛家驹,薛家芹.血栓病[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08-340.

[2]李家增.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J].基础医学与临

床,2006,26(6):561-565.

[3]王海燕.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870-

883.

[4]Andrew P.Selwyn MD.Prothrombotic and antithrombotic

pathway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m J Cardiol 2003,91(12A):3H-11H.

[5]阮长耿.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04,19(2):86-87.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

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284.

[7]James E,David E,Cindy L,et al.Benefits and risks of

abciximab use in primary angiopa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3,108(11):1316.

[8]Dery JP,O'Shea JC,Tcheng JE.Eptifibatide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 review Minerva Cardioangiol,2002,50(5):531.

[9]叶金朝,傅毅.抗血小板药Eptifibatide[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

化药.制剂分册,1999,20(4)218-219.

[10]Ambrosini V,Battaglia S,Cioppa A,et al.Percutaneous

femoral artery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stent technique

and tirofiban administration[J].Invasive Cardiol,2002,14

(10):619.

[11]Nazaril,Roderick MD,Delorenzo,et al.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ardiology in Review,2002,10(4):249-259.

[12]Massimo Franchini.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a up-

date[J].Thromb,2005,3:14.

[13]Alberio,Lorenzo.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some

working hypotheses on pathogenesis,diagnostic strategies

and treatment[J].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2008,15(5):456-464.

[14]Ahmed I,Majeed a,Powell R.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

topenia: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update[J].Postgrad Med

J,2007,83:575-582.

[15]Hirsh J,Heddle N,Kelton JG.Treatment of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a critical review[J].Arch Intern Med,2004,91:361-369.

[16]Warkentin TE,Greinacher A.Heparin-Induced Thrombocy-

topenia:recognition,treatment and prevention: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J].

Therapy Chest,2004,126:311-337.

[17]罗承峰.阿加曲班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血栓与止血杂

志,2007,13(4):185-192.

[18]边素艳,盖鲁粤.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临床研究进展

[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7,15(3):178-180.

[19]李鑫,舒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与溶栓药物治疗进

展[J].中南药学,2008,6(2):222-226.

[20]王建青,赵宝泉.治疗血栓性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

学,2007,13(9):1167-1170.

[21]杨新春,温绍君,李志忠,等.溶栓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

病中的应用及其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522-

523.

[22]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缺血性卒中共识专家

组.临床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J].

中国卒中,2006,1(6):451-452.

[23]宁荣霞,王瑞,崔晓迎.新型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J].中

国新药杂志,2008,17(5):430-432.

[24]宁荣霞,陈凤英,崔晓迎.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

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

(20):4792-4794.

[25]赵洪,何执中.溶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3,24(1):51-53.

[26]Wooster MB,Luzier AB.Reteplase:a new thrombolyitic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Phar-

macather,1999,33:318-324.

[27]梁峰,胡大一.替奈普酶[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3,1(1):

58-60.

[28]徐依成,徐雪东,胡文立.溶血栓药物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

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5):365-368.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治疗血管外科疾病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调脂、血管再生等药物治疗。本文着重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1、血栓烷A2抑制剂: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治疗有效剂量为75~325mg,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指南中指出,具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者,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但临床上有5.2%~40.0%个体存在基因的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分为: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及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2.1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又名抵克立得,第一代噻吩并吡啶药物,是一类不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治疗。噻氯匹定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取代。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可长期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4%~ 30%的患者服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氯吡格雷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这些个体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明显相关。其中CYP2C19 的基因多样性可能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于2009 年上市。普拉格雷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普拉格雷的活化速度更快,作用更持久。但是普拉格雷大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普拉格雷在国内未上市。 2.2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研究报告

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研究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合计已是导致全球20% 、我国40%以上死亡率的第一大类疾病,由此产生总规模巨大的医药市场:全球逾1000亿美元。 我国心脑血管药物2010年超过1100亿,该领域将催生一批重磅炸弹产品。 化学药占主导地位,占据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中成药市场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已经占据市场36%的比重,而化学药的所占比重则呈逐年略有下滑的态势。 (1)化学药市场 心脑血管化学药大品种由外资企业主导,抗高血压药(以氨氯地平和颉沙坦为代表),调血脂药(以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为代表)、抗血栓药(以氯吡格雷为代表)等竞争激烈,国内企业不占优势,但在周围血管扩张药物领域产生了桂哌齐特、依达拉奉和法舒地尔3个国产大品种。 (2)中成药市场 中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整体增速较快,占据主流的仍然是中药注射剂,比如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都是销售额逾15亿元的重磅品种,口服剂最近几年表现活跃,诞生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脑心通等一批销售额5-15亿元的口服药。对于市场份额较大,且产品是独家品种的公司,是我们优先研究的对象。 我国心脑血管药物2007-2010年的复合增速为18.55%,心脑血管中成药复合增速快于整体心脑血管用药市场的增速,达到22%。目前市场集中度不高,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导品牌及品种,各药企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拥有心脑血管独家优秀品种的民营现代中药企业更加具有成长性。推荐关注中恒集团的血栓通注射液、步长制药的丹红注射液、以岭药业的通心络胶囊。

内容目录 一、心脑血管药物概述 (5) 1.心脑血管疾病简介 (5) 2.心脑血管药物发展情况 (5) 二.心脑血管化学药市场 (6) 1.抗高血压药 (7) 2.降血脂药物 (10) 3.抗血栓药物 (12) 4.周围血管扩张药 (14) 5.抗心律市场药物 (17) 化学药总结 (17) 三.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 (18) 1.中成药优势明显,未来空间巨大 (18) 2.市场集中度不高,大品牌份额逐渐增多 (19) 3.剂型分析——注射剂口服剂分别为王 (20) 4.心血管中成药分析 (21) 5.脑血管中成药分析 (28) 中成药总结 (34) 三综述 (35) 图表1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5) 图表2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 (5) 图表3 医院样品心脑血管药物份额 (6) 图表4 医院样品心脑血管药物销售额和增速 (6) 图表5 心脑血管用药市场中成药和化学药 (6) 图表6 2009年中国心脑血管药物市场份额 (7) 图表7 2009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份额 (8) 图表8 四种高血压药物之间市场份额变化 (8) 图表9 近几年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用药份额前10名 (8) 图表10 氨氯地平竞争格局 (9) 图表11 颉沙坦竞争格局 (10)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 摘要:血栓形成是临床各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血管内血栓形成容易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而影响器官功能,引起的急性事件有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目前针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已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血栓药。应该针对不同类型血管血栓形成的机制采用不同的药物。 关键词:凝血酶、血小板、纤维蛋白、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 前沿:血栓是在活体的血管系统中形成的凝块栓子,它受到不同血管内血流的影响,因此它的结构特点不同于体外静止状态下形成的血块。血栓形成可见于心房室腔,动脉、静脉和微血管。正常生理状况下止血作用是通过血管、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维持血液的溶胶状态,一旦血管破裂,通过止血作用能迅速在血管裂口处形成止血栓子,阻止血液流失。止血栓子是由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止血栓子形成后在活化的因子Ⅹ作用下,使纤维蛋白更为稳定,并使成纤维细胞进入栓子使栓子机化修复损伤处。在完整的血管内形成的血栓也经历和止血栓子一样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溶栓疗法要尽早应用溶栓药的原因。 一、血栓的种类 1.按照血栓的组成可分为:(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聚集体和白细胞组成。(2)红色血栓: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3)细胞栓:由血小板组成。(4)透明栓:由变性蛋白组成。 2.按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分:(1)动脉血栓:白色血栓为头红色血栓为尾。(2)静脉血栓:红色血栓。(3)心房室血栓:红色血栓。(4)微血管血栓:细胞栓、透明栓。 二、血栓形成因素 血栓形成有诸多因素,19世纪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涉及3个因素即血管因素、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和血流速度。随着基础和临床科学的发展,目前对这3个因素有了更为丰富和更为深入的认识。 1.血管因素:血管 有内层(内皮细胞和内 皮下基底膜)、中层(平 滑肌细胞及其间质)和 外层(成纤维细胞及其 间质),内皮细胞已不 是单纯的血管内衬,大 量的研究证实它是一 个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的器官。静止的内皮细 胞有抗血栓形成的作 用,它分泌的前列环素 (PGI2)和一氧化氮(NO)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内皮细胞有硫酸乙酰肝素它和抗凝血酶结合可以中和凝血酶,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可活化蛋白C(APC),APC在蛋白S的辅助下可降解凝血因子Ⅴ和Ⅷ而发挥抗凝作用,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它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原),在内皮细胞受损伤或激惹时(如内毒素所致毒血症),它可表达组织因子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内皮下基底膜有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合位点,内皮下基底膜的暴露可促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过程提供了反应平台(血小板第3因子)。内皮细胞合成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一些个体有先天性或

IMS(艾美仕数据)—抗血栓药物市场分析

IMS: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分析 来源:IMS 更新时间:2009-07-14 核心提示: 血栓症,即局部血液凝块形成。其中,动脉血栓可导致如心肌梗塞、中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而静脉血栓则可引发肺栓塞。动静脉血栓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它也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抗血栓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然而,在这三种不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唯有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望成为抗血栓药物市场的佼佼者。在抗凝血药物中,维生素K拮抗剂和肝素主导了半个多世纪并在抗血栓药物中占有一席之地。 ◆血栓的形成及抗凝血剂凝血级联靶向目标 通常情况下,凝血蛋白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液中。当血管损伤,将触发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形成一个纤维蛋白凝块,稳定后形成血小板血栓。凝血级联反应是一系列蛋白酶通过外源(组织因子,因子VIIa)和内源(因子XIIa,Xia,Ixa和VIIIa)通路逐步激活的过程。这些级联反应汇集到因子Xa的激活而形成一个共同通路,在此通路中凝血酶对催化纤维蛋白的产生发挥了核心作用。抗凝血剂作用位点用虚线标示。 ◆抗凝血药现状 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的代表,为最常用的抗凝血药,它能抑制一些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激活(图1),临床上用于预防包括房颤、静脉血栓、冠状动脉病、某些矫形手术以及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栓的形成,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血栓治疗的药物。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可降低64%的中风发病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尽管华法林疗效确切,但因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较频繁的血液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包括酒精)或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2008年,各种通用名的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球销售额超过7亿美元,而华法林钠的全球销售额则为5.27亿美元。 肝素能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因子发生相互作用(图1)而被用于短期预防血栓。肝素是注射性的,这限制了其需在住院部使用或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短期预防(不超过2周)。若使用未分馏的肝素,则因其能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该风险的发生率为3%,血小板减少症能导致血栓症和死亡率的增加)而需进行临床监测及剂量调整。随着肝素分子量的降低,低分子量的肝素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减少。当分子量小于3000时,几乎不具有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因此低分子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亦减少。临床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依诺肝素(Lovenox;赛诺菲-安万特)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抗凝血药物。2008年,其全球销售额约为44.3亿美元。 ◆抗凝血药物的发展趋势 现有抗凝血药物的缺陷以及强有力的市场机会将驱动抗凝血药物的发展。而那些疗效至少与现有抗凝血药物相当,安全性(尤其是降低出血风险)更佳且使用方便(可供口服,尤其是可长期使用)的新型抗凝血药物将在这一领域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抗凝血药物主要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DTIs) 凝血酶,或IIa因子,能催化纤维蛋白的产生,并参与其他凝血有关的反应(图1),这使它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DTIs是新型的抗凝血药物,它能抑制凝血酶,也可抑制凝血酶介导因子Ⅰ、Ⅴ、Ⅶ、ⅩⅢ及血小板的活性,它不仅有抗凝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炎作用。DTIs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的结合不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影响,可有效地灭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结合的凝血酶。同时,DTIs的代谢无需P450酶,且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故很少与其它药物及食物发生相互作用。

抗血栓药物

抗血栓药 一、血栓形成的种类和机制 血栓:动脉血栓、静脉血栓 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1.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 2.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3.血流改变: 血流缓慢或停滞、漩涡形成 二、血栓的溶解 三、抗血栓药的分类 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溶血栓药 (一)抗凝血药 Ⅰ.肝素类 肝素(heparin) 分子量3000D~30000D,平均15000D 特点: 1.抗凝血作用强大, 使ATⅢ灭活凝血酶和Ⅹa的速率提高1000倍。体内体外均抗凝。 2.抗血栓形成对静脉血栓显著,与抗凝、抗血小板、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粘度有关。 3.其他促纤溶、降血脂、抗血管平滑肌增殖 4.口服不吸收,常静脉或皮下给药 机制: 图 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 1.AMI二级预防 2.心血管手术或血液透析时防体外循环血栓形成 存在问题:1.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剂量难掌握 2.需实验室监测抗凝活性防过量 3.治疗指数小 4.不能口服 5.作用不持久 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症,多发生于开始肝素化后10~15d。可逆。过量或与抗血小板药并用可致出血。骤停可致原有病症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e , LMWH) 表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主要特征比较 常用药:依诺肝素(enoxaparin)、洛吉肝素(logiparin)、洛莫肝素(looparin)、替地肝素(tedelparin) 应用: 同肝素,可用于肝素禁忌者。临床研究(>7000例) 依诺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优于肝素。 优点: 1.抗凝剂量易掌握,个体差异小。 2.一般不需监测抗凝活性 3.毒性小,安全。 4.作用时间长,iH每日1~2次 Ⅱ.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warfarin)、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双香豆素(dicoumarol) 抗凝机理:竞争性抑制Vit 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

肝素钠市场分析汇总知识交流

肝素市场分析 2010年我国肝素及其盐的出口沿袭了2009年的强劲增长势头,再度走出火爆行情,出口量价同创历史新高:出口量为114.4吨,同比增长2.42%;出口金额达11.92亿美元,同比增长71.68%;出口平均价格10475.11美元/公斤,同比增长67.63%。肝素及其盐出口额已超过VC,跃居为我国第一大西药重点出口商品。 2010年,我国肝素及其盐共出口到5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集中度很高,前五大出口市场为法国、美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所占出口比重累计高达86.32%。不同市场出口情况差异较大,如对法出口量价同比大幅增长,因为赛诺菲-安万特继续加大了采购订单;但是对美国、意大利的出口量同比则明显萎缩,可能是由于肝素价格过高,影响了客户采购积极性。 肝素作为抗凝血剂,于1935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最有效和临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药物,已被收入世界各主要国家《药典》。 肝素首先从新鲜的健康生猪的小肠粘膜中提取并制成肝素粗品,肝素粗品中含有病毒及蛋白质,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需进一步提纯以制成肝素原料药,通常以钠盐或钙盐的形式存在,称为肝素钠(Heparin Sodium)或肝素钙,在使用中尤以肝素钠为主。肝素原料药主要的质量指标为效价,含义为每毫克(mg)肝素原料药含有的肝素活性单位(IU)。肝素原料药每毫克含有的活性单位(IU)越多,表示其品质越好、抗凝血的生物活性越强。各国《药典》均对肝素原料药规定了最低效价标准,以规范和控制肝素原料药的质量。一般而言,肝素原料药的效价为150-200IU/mg。 肝素原料药可直接被用于制成标准肝素制剂,或进一步加工制成低分子肝素原料药,再制成低分子肝素制剂。标准肝素制剂和低分子肝素制剂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素类产品主要包括:肝素粗品、肝素原料药、标准肝素制剂、低分子肝素原料药以及低分子肝素制剂。其中肝素粗品是肝素原料药的原料,肝素原料药是标准肝素制剂和低分子肝素原料药的原料,低分子肝素原料药是低分子肝素制剂的原料。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 通讯作者:徐亚伟,电子信箱:liuxiyi_0000@https://www.360docs.net/doc/fd2681674.html,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刘兴华综述,徐亚伟审校 文章编号:1005-2194(2011)07-0549-03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 提要:加用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治疗,然而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上常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PPIs和氯吡格雷经相同的肝酶代谢,因此两者联用会产生代谢竞争。近期的研究分别从基础和临床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但并未得出确切的结论,部分研究支持两类药物合用,认为PPIs并未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效价,未增加临床事件风险;而另一部分研究则持相反意见,还有研究认为只有部分种类的PPIs会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和增加心血管再发事件风险。因此在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上应评估PPIs使用的必要性,对需要加用PPIs者首选药物相互影响较小的PPIs。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 Progress on combined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nti-platelet drugs.LIU Xing-hua,XU Ya-we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Tenth People's Hospital,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Summary:Dual anti-platelet treat including clopidogrel has been the routine in the CHD treatment,however anti-platelet treat can increa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isk,so usually we add 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to re-duce this adverse reaction.PPIs and clopidogrel are metabolized through the same enzyme in liver,so combined use of the two can induce metabolic competition.Recent research have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from basic and clinic point of view,but no exact conclusion were got,part research support combined use of two drugs that PPIs don't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don't increase risk of clinical events.But other research take the opposite point,there are also point that only a few kinds of PPIs can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So on the use of two drugs the necessarity of use for PPIs should be evaluated,the PPIs that have little interaction with clopidogrel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Keywords:proton pump inhibitors;anti-platelet therapy;clopidogrel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领域最常用的治疗策略。其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临床常规,另外对无法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安全替代。目前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长期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 4倍[1],加用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s)特异性高,抑酸作用强、持久,是防治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最常用的药物。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专家共识推荐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同时需加用PPIs,以减少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但有研究指出加用PPIs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增加心血管再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在此对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氯吡格雷代谢途径与相互作用 氯吡格雷是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代谢后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的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该过程在肝脏内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调控完成,其中CYP2C19是主要调控酶。研究发现PCI后服用氯吡格雷,CYP2C19功能缺失患者的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比CYP2C19功能正常患者高300%以上,提示该酶的生物活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作用重大。 然而部分患者存在对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不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R)。对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活性指标,有人认为给予600mg氯吡格雷4h后,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基线相比降低<10%为CR;抑制率 945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他汀类非降脂作用专题·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黄全跃 赵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1) [关键词] 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降血脂药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7171(2004)01-0012-0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CH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 预防中均获有显著效果。他汀类对心、脑血管的保 护作用看起来要比所期待的降脂效应大,提示存在 有降脂以外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 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对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有 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 1 对血小板的影响 业已证明,血小板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 有着启动和强化作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小板 比正常胆固醇对照者的血小板对聚集剂的促聚作用 更加敏感。有研究发现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与 血小板的结合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介导,且 呈现LDL剂量依赖性[1]。 有研究者观察到,他汀类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 聚集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多种:有人认为,他汀类一 方面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改变血 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但是这 些似乎均与他汀类的降脂作用有关[1]。近年来的体内、外研究显示,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除了调 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 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 赖于血浆胆固醇水平。动物实验显示[2],阿托伐他 汀能上调正常胆固醇小鼠血小板内皮Ⅲ型一氧化氮 合成酶(e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降低血小板激 [作者简介] 黄全跃(1960-),女,湖南邵阳人,心内科教授,主要从事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3-11-06活而不降低胆固醇水平,其中血小板激活的指标血小板4因子(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显著下调且有剂量依赖性。有趣的是,在eNOS敲除的小鼠,阿托伐他汀不能影响其PF4和β-TG的水平。研究证实,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NO可显著抑制血小板募集因而限制血管内血栓的进展。该项研究提示,他汀类治疗确实主要是通过上调eNOS而起抗血小板激活作用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Gertz 等[3]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使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以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托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 7倍,但同样仅在停药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 分别下调5倍和3.1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2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动脉血栓形成的过程是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和瀑布式的血液凝固的过程。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之间的活性失衡及过度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少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急性脑梗死时部分凝血因子水平或活性发生改变。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组织因子(TF)是表面结合蛋白,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TF介导的凝血过程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抗衡。研究显示[4],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人类培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氟伐他汀

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 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万文辉(综述),钱晓明(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江苏南京210002 作者简介:万文辉(1968 ),江西进贤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通讯作者:钱晓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主题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9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07 1533 03 抗血小板药大致可分为血栓素A2(thr ombox ane A 2,T XA 2)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2Y12拮抗剂(三代噻吩吡啶不可逆以及其他可逆抑制类型)、糖蛋白IIb/III a 拮抗剂(g ly co protein b/!a,G P b/!a)、PA R 1(pr otease act ivated recepto r 1,P AR 1)拮抗剂。其中后三者是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但经典抗血小板药物相对经济有效目前仍广泛使用,近年来临床研究亦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就经典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1 作用机制 1.1 血栓素A 2抑制剂:阿司匹林 血栓素A2是血小板激活的一个重要通路,与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反应密切相关。环氧化酶1(cyclo ox yg enase 1,CO X 1)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 2(thro mbo xane A 2,T XA 2)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乙酰化环氧化酶 1第529位点上的丝氨酸,阻断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 2,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应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1.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洛他唑与双嘧达莫。cA M P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负责细胞内信息传递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反应。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增加血小板的cA M P 浓度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西洛他唑为血小板及平滑肌上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抑制T XA 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阿司匹林 是临床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已知,使用同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程度高度变异。研究表明,小剂量即有较充分的抗血小板作用,当用CO X 1特异性的检测法检测时,30~40mg 的阿司匹林能够达到完全抑制COX 1,更高剂量并不能有更好的检测结果。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与更好的临床结果相关,而出血风险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明显增加。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作用已经为许多临床研究所证实,6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等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的人群获益及出血风险均大,但其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价值尚存争论。 2009年发表的AT T 荟萃分析研究[1]共纳入6项一级预防研究。结果表明,一级预防阿司匹林组(每年0.51%)每治疗 1000例每年比安慰剂组(每年0.57%)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0.6例,而增加出血0.3例(自0.07%增至0.10%)。同时对16个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用药组(6.7%)每1000例比安慰剂组(8.2%)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15例,中风减少1/5,男性与女性具有同样的效果。研究显示,一级及二级预防预防均有效,后者更为明显。但其后发表的A A A 研究[2]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AA A 研究筛查28980名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受试者A BI (an kle br achia l index )。低ABI 者(A BI ?0.95,n =3350)纳入临床试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00mg /d)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对冠脉事件、脑卒中和冠脉血运重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意大利Carlo P atrano 教授[3]分析了两个研究,指出AA A 试验存在设计缺陷,阴性结果可能与其样本量较小而不足以确切证实A T T 研究中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2%的结果。此外,动脉狭窄后血小板与红细胞释放更多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 sphate;AD P)至外周血管,使血小板活化、血栓素的释放更依赖于A DP 。外周血管病时血小板更新加快也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效果方面,现有证据还存在诸多矛盾。J PA D 研究[4]是一项来自日本的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病例共2539例。结果共发生154例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阿司匹林组68例,对照组86例,风险比为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发生1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卒中),对照组发生10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0.10)。亚组分析显示,对于65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达32%(风险比为0.68)。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司匹林组无论是消化道出血还是颅内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在亚洲糖尿病人群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风险比对照组下降20%却仍未达到显著差异分析与事件发生率较低而样本量相对小有关)。但2009年发表的一项对157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5],与接受安慰剂者相比,接受阿司匹林的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降低,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此人群中男性患者的心肌梗死风险,对女性则无此有益作用。 我国于2010发布了多个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专家共识或指南,可供临床使用参考。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6],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抗血栓新药前景瞩目 利伐沙班挺进中国

抗血栓新药利伐沙班挺进中国 行业:医药卫生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发布时间:2011-02-14 打印转发关闭 生意社9月11日讯抗血栓药物已成为抗心脑血管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宠儿,而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将成为2010年市场最具亮点的抗血栓药物。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后,全球许多重量级新药品种将失去专利保护,成为通用名仿制药的竞争目标。据国外预测,2010年将有超过157亿美元的处方药面临着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其中新的口服释药系统制剂占据较大的比例。 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最近一年,PhRMA成员投资的新药开发经费已达503亿美元,从而在全球医药研发支出创下65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样,进入药物临床试验的项目也是庞大的,从等待上市的新药和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任何一个新药制剂的脱颖而出,将导致某些疾病治疗方向的改变和市场的重新洗牌。 进入2010年后,随着全球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主要品种专利的到期,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的强势增长将趋于放缓。在作用于心脑血管和血液系统的药物中,抗血栓药物将成为市场上的新看点。抗血栓药物主要由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系统、激活纤溶酶溶栓类药物等构成。抗血小板药物兼具治疗预防作用,是抗血栓药物中主要品类。据IMS Health 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抗血栓药物市场销售额为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而2009年增长率仅为7.95%,达195亿美元,全球七大药品市场抗血栓药增长率为7.13%(见图1)。预计,真正能够驱动全球市场增长的新药优势将在2012~2015年显示出来。

国外分析家认为,2010年,抗血栓药物中,最有前景的药物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这两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被医学界誉为抗凝血治疗和潜在致死性血栓预防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将成为心血管类药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随着这两种药物的成功上市,将使抗凝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一大类的销售总额将获得新的突破。 A 利伐沙班挺进中国 利伐沙班(Rivaroxaban)是全球第一个口服的直接Xa因子抑制剂,由拜耳/强生公司研制开发。2008年10月,在加拿大和欧盟获得批准上市,商品名为Xarelto.2009年3月,美国FDA 顾问委员会同意了利伐沙班临床数据具有良好效益-风险比。目前,利伐沙班已经在加拿大、欧盟、南美、中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批准,2009年下半年已在中国举行了上市会,商品名为拜瑞妥。 利伐沙班作为新的口服抗凝药物,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竞争性直接抑制呈游离状态的Xa因子的药物,而且还可抑制结合状态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活性,对血小板聚集没有直接作用。其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治疗疾病谱广,量效关系稳定,口服方便,出血风险低的特点。其治疗窗宽且无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的优势成为急切的临床需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也意味着可以简化术后的抗凝治疗。 利伐沙班是防治静脉血栓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形成。也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降低冠状动脉综合征复发的风险等。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VTE的预防,可降低静脉血栓风险,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而且,拜耳公司对于利伐沙班在2011年获准用于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以预防中风寄予无限希望。目前,我国对VTE预治观念相对不足,防治手段存在局限性。2009年6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强调了常规VTE预防。 尽管如此,美国FDA基于对肝脏损害的用药风险问题的担心,并未发放利伐沙班销售许可证。从药物经济学来说,一旦获得美国FDA的上市许可,利伐沙班将有望成为继氯吡格雷之后心血管领域新的“重磅炸弹”品种。 B 达比加群酯成抗凝新贵 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的具有多种特点的新型抗凝血药物。2008年4月,首先在德国和英国上市,商品名为Pradaxa.这是继华法林之后50年来首个上市的抗凝血口服新药,是抗凝血治疗领域和潜在致死性血栓预防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的合成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用于口服的前体药物,属非肽类的凝血酶抑制剂。口服经胃肠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达比加群酯。药物结合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特异结合位点,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了凝血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及血栓形成。 凝血酶是细胞外胰岛素样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其能使纤维蛋白原裂解成为纤维蛋白,后者参与构成不溶性血栓基质;另一方面,其能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进而引发一系列次级凝血级联反应。达比加群酯为前药,在体内转化为有活性的达比加群,后者

抗凝药物

目前,临床上抗血栓药物主要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溶栓或称纤维蛋白溶解药3大类,1.抗血小板药物为血小板模稳定剂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改善疾病早/晚期预后.a.氧化酶阻断剂阿司匹林(AS) b.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西洛他唑c.GPIIb/IIIa受体抑制剂啊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等 2.抗凝血药物a 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钠b 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c新型抗凝药物.如戊聚糖钠主要针对IIa和Xa因子的抑制剂 3.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巴曲酶葡激酶等第一代出血病发作多,开通率底第二代基因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_t-pa) 开通率高半衰期短目前有第三代代表r-pa 4.阿司匹林300mg po st 100mg po qd 氯吡格雷300mg po st 75mg po qd 低分子肝素钙4000iu 皮下q12h 磺达肝奎钠2.5mg 皮下qd 替罗非班5mg/100ml(8ml iv st 6-8ml/h) 5. 磺达肝奎钠进行重大骨科手术的患者:本品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2.5mg,术后皮下注射给药。初始剂量应在手术结束后6小时给予,并且需在确认已止血的情况下。治疗应持续到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消失以后,通常到患者可以下床活动,至少在手术后5-9天。临床经验显示:进行髋关节骨折手术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将持续至手术后9天以上。对于这些患者,应考虑将本品的使用时间再延长24天。特殊群体:在进行重大骨科手术的患者中,对于那些年龄大于75岁、和/或体重低于50kg、和/或肌酐清除率为20-50mL/min的肾脏损害患者,应严格遵循本品的首次注射时间。本品首次给予应不早于手术结束后6小时。除非术后已经止血,否则不应注射本品。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患者不应使用本品。肌酐清除率在20-30mL/min范围内的肾脏损害患者,本品推荐剂量为1.5mg。对于肌酐清除率在30-50mL/min范围内的肾脏损害患者,根据药代动力学模拟结果可以考虑使用本品1.5mg剂量进行短期预防。对于长期预防本品1.5mg剂量应被作为替代2.5mg的用量。肝功能损害:不需要调节剂量。在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中,本品应谨慎使用。儿科:在<17岁的人群中本品的疗效和安全性未经研究。使用方法:本品是通过皮下深层注射给予的,患者取卧位。注射部位应该在前侧和后侧腹壁之间左右交替。为了避免药物的丢失,当使用预灌式注射器时,注射前不要排除注射器中的气泡。注射针的全长应垂直插入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皮肤皱褶内;整个注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有皮肤皱褶。 对本品2.5mg剂量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其中3595位进行重大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治疗使用时间达9天;327位进行髋关节骨折手术的患者,经过初始1周的预防治疗后再给予3周的治疗;1407位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治疗达9天;以及425位具有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的内科患者中治疗达到14天。研究者报道的、至少与本品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见下列频次分组(常见:ge;1%,lt;10%;不常见:ge;0.1%,lt;1%;罕见:ge;0.01%,lt; 0.1%);以及根据严重程度依次降低的次序进行的全身器官分类;这些不良反应应 【禁忌】下列情况禁用本品:已知对磺达肝癸钠或本品中任何赋形剂成分过敏;具有临床意义的活动性出血;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严重肾脏损害。

IMS(艾美仕数据)—各种药物市场规模占比市场分析

各种药物市场规模占比 市场份额数据: 抗感染:23%以上 抗肿瘤17.8% 心血管 消化系统血液系统 神经系统 而传统医药市场是: 大输液、抗感染、抗肿瘤、心血管、糖尿、生物制品、保健品、药用食物添加剂、药用辅材、手术用药。其他。 2.1.1.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渐成主流 近年来,尽管我国抗感染药物占医院用药总金额的比重连年下降,但其总体规模仍然 不断增长,近年来始终位居医院用药金额的首位。根据南方所的统计,2009 年全国 16 个城市样本医院抗感染药物用药金额占比为 23.9%,仍远高于位居第二位的肿瘤药 17.8%的市场份额。 根据南方所抗感染药物的用药分析来看,头孢菌素类仍然占据抗感染药物的绝对霸主 地位,2008 年占比为 59.5%,喹诺酮类则以 12.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位,领先位居 第三的青霉素类 0.4 个百分点。 喹诺酮类抗感染药为合成抗菌药,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淋 病、呼吸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该药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 来的一类抗感染药物,目前已经发展至第四代产品。

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药理性质可以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媲美,临床的抗菌活性与第三 代头孢菌素相似,且大多可以口服,因而引起各国药物学家和临床医生对喹诺酮类药 物的浓厚兴趣。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的品种还有曲代沙星、葛帕沙星、巴罗沙星、普 利沙星、帕唑沙星等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 从具体品种来看,左氧氟沙星多年来一直位居喹诺酮类药物的第一位,但市场份额逐 步下降,该部分市场份额主要被第四代产品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甲磺酸帕珠沙星等 侵占。因此,未来莫西沙星等第四代产品将逐步取代左氧氟沙星等第三代产品而成为 市场主流。 甲磺酸帕珠沙星作为第四代喹诺酮类新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起效迅速、 无交叉耐药、安全性高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喹诺酮药。公司生产 小容量注射剂和大容量注射剂共 3 个规格的产品,其中小容量注射剂为全国首家上市 品种,被评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根据南方所统计,2006 年 -2009 年,公司甲磺酸帕珠沙星制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3.95%、1 8.60%、1 7.80% 和 14.21%,市场排名分别为第7 位、第2 位、第 2 位和第 4 位。

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作为多发性、常见性疾病,发病病程较长,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可以说,心血管疾病因血栓所致,血栓之后,引起血管腔狭窄、阻塞,进而导致心肌坏死、缺氧、缺血,在血管腔中,因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导致血栓形成。如果临床能够采取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就可获得明显治疗效果。现阶段,临床心血管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含ADP抑制剂、四烯酸代谢药物、糖蛋白IIIa、糖蛋白Iib受体拮抗剂。在本组实验中,主要分析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为提升心血管疾病、预后提供有效治疗参考。 标签: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1 SCD40L 在临床上,CD40L是一种血管内皮的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趋化因子分泌,对于血管壁炎症,具有关键性始动作用。在血浆成分中,游离出来的CD40L形式称之为s CD40L,主要来源血小板。所以,s CD40L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与激活。根据相关研究,s CD40L能够激活黏附因子和组织因子,进而促进金属蛋白酶表达,引起血栓、狭窄發生,在手术抗凝治疗之前,具有多重作用,必须充分低凝聚反应。 2 阿司匹林 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属于基础性药物,利用不可抑制性作用,对血栓素、前列腺素的合成作用,提供环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小板凝聚。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不定型的心绞痛病例,选择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可降低50%左右。 如果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能够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小板凝聚,对内皮细胞抑制具有合成作用,但剂量依赖机制尚不明确。 3 噻吩吡啶类 噻吩吡啶类药物,从药物结构上,和氯吡格雷一样,具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对P2Y12、ADP具有不可逆性作用。 首先,噻吩吡啶机制。对于抗血小板作用,噻吩吡啶能够阻滞表明ADP手提,对ADP介导的复合物活化具有抑制作用,降低血小板凝聚。同时,噻吩吡啶因切应力产生血小板凝集,起着解聚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噻吩吡啶与阿司匹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性死亡率,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脑卒中病发率。 其次,氯吡格雷。在临床开发中,氯吡格雷如果长期使用,在治疗心血管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