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材料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材料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材料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激发学生内源性动机的策略:1.培养兴趣与求知欲2.丰富呈现方式3.利用动机迁移增强自信心4.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等。

激发学生外源性动机的策略:1.及时提供反馈信息2.适当表扬与奖励3.外部奖励的使用要适当等。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教学中应逐步采用以激发内源性动机为主,以激发外源性动机为辅的动机激发策略。

2.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建立问题意识?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问题解决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人对活动的态度、兴趣、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脑活跃水平等有关。

●解决问题还受心理定势、功能固着等影响。

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要诱发(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好奇心)。

●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挑战权威)。

●教师要提供学生发现问题的知识经验(表象和概念的准备)。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而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

?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4.强化对行为发生影响的本质:导致行为概率的提高

5.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6.记忆的主要因素:时间

7.学习过程包含哪几个阶段?习得阶段,巩固阶段,提取和运用阶段

知识的学习阶段:

新知识习得阶段

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

8.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加工、短时记忆加工和长时记忆储存

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一.神经科学的研究观点

三个指导性的观点:

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

2.这些结构变化又改变大脑的功能组织;

3.大脑的不同部位可能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准备。

二.学习与脑

1. 经验与环境对脑发育的作用

学习使神经细胞的活动更有效和更有力。

学习能使突触数量增加。

动物学习特殊任务导致与任务相应的皮层的特殊区域发生变化。

2. 语言与脑发育

如果在儿童发育的适当时期提供适当刺激,脑皮层就能得到最佳发育。

人脑对不同的语言学习任务似乎有专门分工,听、说、阅读和用语言思维与大脑的不同区域有关。

通过语言教学和训练,脑机能的组织也可以改变。

3.记忆与大脑加工

记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大脑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加工信息

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器官,在很大程度上被经验塑造,也就是被它所做和正在做的事情塑造。

三.学习的分类

1.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

?符号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概念学习:概念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

?命题学习:一类是概括性命题;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

?概念和命题的运用:是概念和命题(概括性命题)在简单情境中的运用。

?解决问题与创造:解决问题是概念和命题在复杂情境中的运用。

2.乔纳森等的分类系统之七

?动机形成

–动机形成包括学习的愿望,作出的努力和在学习的坚持性。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意动方面,是动机和意志的结合。必须把动机形成视为伴随于学习的重要

技能,而不只是学习的先行状态。也就是说,动机形成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

而不限于学习初始阶段。

3.桑代克的学习三定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属于动机范畴。

练习律:有两种形式:一是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二是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

效果律: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4.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意义

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动机和强化。

研究的学习类型主要是人类的机械记忆和动物的学习,其研究结论比较适用于指导动物的技能训练、人类的联想学习、机械学习。

5.关于强化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是指一切在刺激作用下能增加反应概率的过程。

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为了获得某种刺激,负强化是为了取消某种刺激。如劳动获得报酬和作业得高分、取消讨厌考试和培养无赖孩子。

强化的反面是消退(忽视不合理的行为)。

6.认知学习观

学习是在大脑中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的形成过程。在现行美国教育领域内,现行有两种代表性的教育实践: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知结构-发现法)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7.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

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

三个结构:S-O-R

8.信息加工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结果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即知识的表征。

知识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学习过程包括感觉加工、短时记忆加工和长时记忆储存。新知识学习主要发生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

影响学习的条件包括外部输入的信息的组织,在短时记忆加工中的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而来的知识编码

9.认知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

(2)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前者适合用联想论来解释,后者适合用认知结构同化论来解释。

(3)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但因为新旧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或横向并列关系不同,具体的同化模式也不同。

(4)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原有概括性的上位知识易于同化新的下位知识。外部教学措施(如设计先行组织者)可以影响原有知识的性质,包括其可利用性、概括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

10.广义知识分类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一类为陈述性知识(“世界是什么”),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怎么办”)。

11.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

知识的表征或知识的心理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1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奥苏伯尔: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可分为机械学习结果和有意义学习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头脑中获得表象、命题、命题网络和多种形式的图式。

13.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

(1.)符号表征学习又译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符号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2).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

?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其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

?另一类命题是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联系)。

14.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人类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更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

?主要有三种陈述性知识学习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5.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

?技能是广义知识中的一种类型,即程序性知识。

?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

?产生式是所谓的条件—行动(condition action)规则(简作C—A规则)。

?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16.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高级规则(以规则为条件)

?↑

?规则(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

?↑

?概念(以定义性概念为条件)

?↑

?具体概念(以辨别为条件)

?↑

?辨别

?

?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

三种基本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

?辨别是指对刺激物的不同物理特征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知觉辨别能力的形成过程看成模式识别能力的习得过程。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物体、图像、语言、文字或人物的脸都可以看成模式。

?发展模式识别能力就是要习得和保持外界事物的各种刺激模式。刺激与反应接近、反馈、重复、扩大关键特征、对比、强化或反馈、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协同作用等。

?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基本要素,概念是符号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人、事、对象或属性。有四个成分:概念例子、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

?具体概念的学习条件是同时呈现若干例子(包括正例和反例),学习者提出共同本质特征的概念假设,外界提供假设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是能够通过下定义揭示其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概念。

?变式练习: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途径。

?规则学习:从结论、原理到规则。当规则支配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就转化成做事的技能。

?规则作为一种智慧技能,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

?规则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1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上位学习、发现学习,其教学方法简称例—规法。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下位学习,也称接受学习,其教学方

法简称规—例法。

6.1.2.问题解决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准备(提出问题)——由刺激情境发现问题及寻求解题线索;

●孕育(分析问题)——因问题复杂程度不同而经过一般或长或短的反复酝酿时间,

以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明朗(提出假设)——突然找到问题解答方法,有豁然开朗之感;

●验证(验证假设)——用实践来检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6.2.知识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

?三类原有知识:

?1.背景命题:指学生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的解答有关的事实、概念和原理。

?2.推理规则:推理规则是作出合理结论的逻辑规则。

?3.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指为了便于填补问题的空隙,选择、组织、改变或者操作背景命题的一系列规则。

6.2.1.数学问题解决过程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一般把解决问题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

6.2.3.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

?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

?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表征的深度差异;

?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

7.1.动作技能的性质

?含义: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分成两大类,即连续的动作技能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熟练操作的特征

达到较高速度、精确性、连贯的操作或动作称为熟练操作或熟练动作。

?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利用微弱的线索;

?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7..2.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动作技能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内在运动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把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作的认知阶段

主要是使学习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首先是激发其学习动机,其次是认识其所学习的技能。

认识所要学习的技能,包括两方面:识别所要获得的动作技能;了解组成该动作技能的动作程序。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激发了学习动机和对动作技能有了初步认识和练习,但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有多余动作,且不能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自己

的错误。

第二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前一阶段的个别动作通过练习联系在一长串活动中。

一种动作技能就是一系列的反应链。结果的信息反映动作技能的成败。

实验研究表明,内在的反馈和结果的信息,能使动作的有效练习及时得到巩固,使错误动作得到及时更正。从而对动作正确联系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动作经过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不适当或无效的反应,才能达到完善的联系。

第三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自动化)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将形成的反应链协调完善起来,并使其达到自动化。

在很多动作技能中常常没有一个新的动作,而是把许多已经获得的简单的、达到自动化的动作,经过再组织,结合在一个新的行为模式之中。速度与正确也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本阶段的特点表现在一连串动作能依照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各动作之间相互协调,意识参预减少到最低限度,紧张状态消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境变化调整动作。

动作技能的保持

第一,动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获得的。第二,许多动作技能是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第三,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低级中枢,而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7.3.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的内容:对理解任务性质和形成作业期望进行指导,对完成任务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示范

?练习:心理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反馈: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接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增补反馈有两种形式:结果的知识和表现的知识。反馈的信息功能、反馈与学生觉错能力的形成。

有效练习应注意的事项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的指示,如动作示范、演示、讲解等对动作联系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进行整体练习或部分动作练习,以动作技能的简、繁或学习者有无经验而有所不同。

若动作技能简单或学习者有经验,则可作整体练习。否则,以练习部分动作开始为宜,从而逐步掌握整体活动。但需注意的是,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是朝着联系最终目标的一个步骤。

?练习时间是集中还是分散,根据实验证明,以分散练习为佳。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两次练习之间休息时间长短要适中。

?练习应具有现时性。在练习中如运用模拟装置,目的在于使练习更接近于现实。

?练习并非机械重复而应多样化。多样化的练习既可免除机械重复的枯燥无味,又可以使学习者适应多种情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动作依赖视觉减弱,而对肌肉感觉依赖增强,动作之间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

影响因素:

学习的进步,练习成绩的提高,虽然一般说来是逐步的;但由于学习内容的性质和难易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以及学习者的能力、知识经验、学习动机和意志努力不同等原因,学习的进步情况也就不同,表现在学习曲线上也就有不同的趋势。

思考:动作技能形成中有什么特点

社会学习论如何解释习得性行为?

8.1.态度的性质

?个体对客体情绪倾向上的评价性反应。

?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情感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

8.2.品德的性质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8.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用

B、P、E分别代表行为、主体、环境。

8.3.1.观察学习

?班杜拉说:“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

8.3.2.观察学习的效应

?第一,习得效应。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榜样人物及其行为后果;

?强化与惩罚: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个人的信念:信念有四个来源:亲身经历,替代经验,社会评价,逻辑推理。

9.2.迁移的心理实质

?传统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相同要素说: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概括化说: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关系转换说: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学习定势说: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

9.3.当代三种迁移理论

?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J.R.安德森(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从认知结构观点看学习的迁移: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

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教学意义:“为迁移而教”: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产生式迁移理论

?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J.R.安德森提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教学含义:从教材的选编来看,必须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学方法看,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从练习的设计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

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儿童能长期运用训练过的策略,并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而在其他训练条件下,策略训练仅有短期的效果。

认知策略迁移论教学含义

?教材中应适当反映策略性知识教学的要求,还要以策略性知识教学实验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来训练教师,使之掌握策略性知识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10.2.学习的情感因素

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机有两种功能:唤醒与维持功能、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

教师的素质

?学科专业知识(知)

?沟通的技能(情)

?应对应激的策略(教育机智)

?职业态度(意)

?人格特质(宽容、敏感性和移情理解、情绪的安全感与自信)

家庭和父母

?学会独立学习,摆脱依赖。

?养成思辨习惯:引导思考、鼓励提问、宽容而耐心、自己发现答案。

?保持专心学习。

?共同学习、多交流、拓展学习、发挥主动性。

网络媒体的影响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进新的教学方式;

?合理评价。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所有资料仅供大家参考,用黑体标出来的属于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结合书本,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形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三、建构主义(必考) (一)、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心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2、情景、协作、会话的意义结构; 3、建构主义模式/策略:a、支架式b、抛锚式c、随机进入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1、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2、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抛锚式教学) 3、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和积极作用(维果斯基) 4、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皮亚杰的认知、同化、顺应) (三)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1、积极的学习 2、建构性的学习 3、累积性的学习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绪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他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1 学生2 教师3 教学内容4 教学媒体 5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1 学习过程2 教学过程3 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 问卷法 2 实验法 3 观察法 4 访谈法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是西方首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2在研究领域日益向纵深发展 3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4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5教育心理学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 皮亚杰所说的顺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2 前运算阶段 3 具体运算阶段 4 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这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交互影响作用。 维果斯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

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 信任对怀疑 2 自主对羞愧 3 主动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备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 亲密对孤独 7 繁殖对停滞 8 完美无瑕对悲观绝望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家庭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风格的几种经典类型: 1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 冲动型和沉思型 3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4 整体型和系列型 5 分类风格 超常儿童的智商在130以上 智力落后儿童智商:轻度50-70 中度35-50 重度35以下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五种学习结果: 1 言语信息 2 智力技能 3 认知策略 4 态度5动作技能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载体)⑤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新教师成长经历三个阶段:①关注生存阶段——重视师生、同事间的人际关系;②关注情境阶段——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③关注学生阶段——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的作用 ①描述和解释:对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分析,找出因果,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指导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预测和控制:帮助教师正确分析学生行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心理学诞生】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卷。由此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论>[1949新中国成立]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性征}⑵方向性与顺序性{从头到脚的动作发展}⑶不平衡性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⑷差异性{人与人性格能力不同}。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倾向,?极力想争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高估,事事都想自己做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又要积极给予正面引导。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础——生理发展的特点 ①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②神经系统趋于成熟;③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识活动。①初中生认识活动的随意性已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学习,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②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2)情绪情感。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 (3)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高涨;②反抗心理突出;[尊重、理解、平等、接纳、信任] (4)人际交往。①同伴关系在初中生活中日益重要。交友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缩小,更注重交友质量;与异性伙伴的关系要好于同性伙伴,与同性伙伴关系较为稳定。 ②初中生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与父母情感不如以前亲密,寻求独立;另一方面,不再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开始品评各位教师。初中生所喜欢的教师的特点主要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

东北师大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 毕有余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П.Ф.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 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教育心理学》) 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D.P.奥苏伯尔) 5.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我们的看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现在: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2.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生物因素(组块);社会因素(旁观者效应)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 学生学习与动物学习有何异同? 怎样解释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对行为的作用? 2.应用任务 (1)指导教学实践 奥苏伯尔1957: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有积极的作用 (2)解决课堂问题 提问;“国”字; 一、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用? (一)目的: 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形成某些原则和理论。 教育规律很多不是想当然的。 按能力分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批评错误行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 (二)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挑战”曹冲) 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逃学厌学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质规律和事实 (二)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考察(整体性、结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最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法:有意控制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产生,或适当地改变条件,以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 1.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应用专门精确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多用之研究简单的心理现象,而用于研究复杂的、多变化的心理现象,就显得不够了。 2.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创设并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造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最常用、最适用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又可用于研究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 是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加以系统地叙述,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科学观察的步骤: (1)在观察前需要有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2)观察必须有选择性。要观察一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那些计划之内的重要事实; (3)观察不仅需要真实,并要有正确的解释。 4.访谈法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5.个案法 个案法又叫追踪研究,就是对某一被试对象,在较长时间里甚至长达几年、几十年连续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的方法。 优点:研究的结果具有连续性,避免偶然性,而且研究的结果比较真实。 缺点:被试者只是个别人,不带普遍性;由于研究的时间长,被试者可能变化,有时难以研究到底。 6.行动研究: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资料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