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国内外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

遥感技术应用中心路京选、宋文龙、曲伟

水循环过程及其影响要素的观测和数据获取对流域水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遥感影像的波谱能量特性,与水文循环和水文过程的能量过程具有相关的物理基础,具有服务于水循环过程关键因素反演与流域水文模拟的巨大应用潜力。尤其是遥感技术以其对地物的高光谱、高时相、高分辨率监测和反演优势,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历来受到重视。尽管遥感技术无法直接测量河川径流,但是结合遥感提供的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冰雪覆盖、土壤水分和流域水系水体等下垫面状况信息,以及由遥感所反演的降水量和蒸散发等关键水文过程要素,在确定产汇流特性以及水文模型参数时十分有用。通过间接转化还可获得一些传统水文方法观测不到的信息,且遥感具有周期短、同步性好、及时准确、分布式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水文模拟实时、空间分布的需求。与描述时空变异性、多变量或参数化的水文模型进行有效结合,可用于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循环规律研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能在多种时空尺度上更准确地服务于流域的水文情势分析、水资源评价、洪水过程监测预报等。

针对遥感技术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现状、前景和难点,报告首先对流域水文模拟的科学和管理意义、水文模型发展、遥感在驱动流域水文模拟定量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做了概述;其次,综述了遥感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现状,包括直接获取相关要素的时空分布信息,为提高遥感信息精度和空间特性而将不同分辨率和精度数据进行的相互融合,以及结合模型算法实现水循环关键环节的空间尺度反演,用于流域水文模拟、参数率定和模拟精度验证等;最后,对近年来遥感在流域水文模拟应用中的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做了重点阐述,对推动我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1 调研背景概述

1.1 流域水文模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水文模型是对复杂水循环过程的近似描述,随着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人对水循环规律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发展。水文模型的发展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水文模型经历了萌芽、概念性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文模型大多

是针对某一水文过程,主要进展包括合理化公式的提出及完善、单位线概念的提出等,是水文模型发展的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概念性水文模型蓬勃发展,将计算机引入水文模型研究领域,提出了流域模型的概念,产生了Stanford模型、API模型、新安江模型、SCS模型、HEC-1模型、TANK模型等知名水文模型,实现了水文模型质的飞跃,至今在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文模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分布式水文模型获得快速发展,出现了SHE模型、SWAT模型、VIC 模型等代表性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水文模型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徐宗学,2010)。

出于用途、结构特点、模拟手段、时空尺度等考虑,可对水文模型进行不同分类,其中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和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常见的两种水文模型分类。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的主要特点是用概化的方法表达流域水文过程,具有一定物理基础,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但不足之处在于:(1)许多水循环环节借助概念性或经验性描述,模型参数缺乏明确物理意义,只能反映某一影响因素对径流的平均作用;(2)模型参数的确定对实测降雨-径流数据的依赖性大,参数获取带有经验统计性和地域性,通用性差;(3)模型输入是点上降水数据,输出是流域出口处流量,因此输入具有分散性而输出具有集中性,并不匹配。相比较而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通过连续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求解,可以更准确的描述水文过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其优势主要包括:(1)考虑流域各处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和降水等因素的空间差异,将流域离散化,以子流域或像元为模拟单元,模拟水文过程,与自然情况更为接近;(2)采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对数字高程模型的机制进行模拟,采用水动力学方法进行洪水演进模拟;(3)充分利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解决了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问题,计算结果精度一般较集中式概念模型要高;(4)模型参数可利用遥感资料通过空间分析技术获得,减少了对实测数据的依赖,适用于缺资料地区的流域水文模拟。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所需资料过于详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且许多参数还需通过率定才能确定,且对验证数据要求有所提高,其推广利用还需继续研究。

目前,水文模拟技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面源污染控制、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认识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刘昌明,2002)。作为人类对水文循环规律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和有效途径,水文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已成为流域水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也是流域产汇流分析和洪水预报的重要前提。

1.2 流域水文模型输入数据获取是决定模拟结果的前提

水循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虽然描述流域水文系统的各种数学模型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所需要的输入数据在种类和尺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决定流域水文模拟结果的前提和关键是模型输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可靠性。因此,开展流域水文模拟的第一步就是获取准确的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地形地貌等下垫面要素。长期以来,这些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地面气象站与水文站的长期观测以及大规模的地面调查与测绘,但始终存在以点带面和空间分布密度不足等缺陷,使得流域内普遍存在的时空变异性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并进一步影响模拟结果精度。

数学关系、结构和输入是影响流域水文模型模拟合理性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模型输入数据的类型、格式、获取途径及精度是决定流域水文模拟结果输出形式并影响其精度和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在对水文机理科学认识逐渐深入的同时,科学、客观、高精度的输入数据获取及与数据形式相配合的模型结构调整是提高模型模拟效果的重要工作。集总式模型的参数获取主要通过地面实测方式获取,通过加密观测点和提高观测频率来提高模型输入数据的精度。但通常受经济和人力投入所限,仅通过加强地面观测手段对数据获取精度提高的贡献有限。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推广,特别是GIS等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种类的丰富及其时空分辨率的提高,为获取大尺度、多时空分辨率模型参数及要素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通过与地面观测数据的融合,对提高模型输入数据的精度和流域水文模拟的合理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遥感信息驱动水文模型是遥感定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不断出现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使得耦合遥感数据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大尺度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成为水文模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宏观水资源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求人们能够了解较大范围的水资源及其空间特征,而这又是传统地面观测资料无法满足的。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水文效应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面源污染也成为水环境模拟和治理的重要问题等。基于GIS和遥感数据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影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迎来了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成为研究人类对水循环过程宏观影响及其时空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自前苏联1957年10月发射Sputnik-1对地观测卫星开始,全球多个国家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和航天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火箭、传感器和卫星航片存贮和处理等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遥感数据也呈现出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趋向,获取的卫星数据量正在以几何级数递

增,对地表信息的获取也更加全面。近年来的定量遥感技术发展迅速,时空分布的各种陆表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产品相继出现,正在将遥感应用从最初的简单看图说话推向全面定量化的分析应用新阶段。遥感的水利应用也在从洪涝等快速监测逐步向遥感数据与专业水力模型相耦合的综合定量应用拓展,遥感数据支持的流域水文模拟就是其中开始最早的一个努力。

遥感信息驱动水文模型是遥感定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最初为水文模拟提供土地覆盖和DEM等输入数据开始,遥感现在可提供的数据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时空精度越来越高,种类可包括降水、蒸散发、土壤湿度、雪盖、太阳辐射参数、地面温度以及季节性陆表结构参数如植被结构和水文粗糙度等,空间精度可达米级,时间分辨率可达每日或更高。为推动遥感驱动水文模型的技术发展,在不少学者继续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时空变化影响的遥感产品精度的同时,有些学者则开始研究如何将传感器波谱设计、遥感影像处理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问题。从目前的遥感数据条件和水循环要素遥感反演技术看,遥感数据已基本可涵盖大多数水文模型对输入数据的需求,结合必要地面水文观测资料支持来实现遥感数据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技术上已变为可能。

2 遥感驱动的流域水文模拟研究进展综述

遥感技术已成为流域水资源模拟中获取气象要素和下垫面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国际上一些对地观测计划如SWRMS(空间水资源观测系统,荷兰,Berendrecht,2009)、GLDAS(全球数据同化系统,美国,Rodell,2004)、EFAS(欧洲洪水报警系统,欧洲,Van Dijk,2010)、AWAP (澳大利亚可利用水工程,澳大利亚)等都利用多源数据产生多空间分辨率的气象、水文、下垫面等遥感产品,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和水旱灾害监测(van Dijk and Renzullo,2011)。以下详细介绍遥感在气象要数、下垫面信息、水循环参数反演、水文模型参数校正和模拟结果验证中的主要应用途径。

2.1 气象要素的遥感获取

降水是水循环过程的重要驱动力,传统的点上降水观测数据及其插值成果难以满足现代分布式流域水资源模拟的需求,获取精度可靠的面上降水信息成为水文模拟和预测陆面土壤湿度、通量及水循环过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Huffman et al,1997)。地面雷达可获得一定范围内的降水信息,但由于投入较大、目标均质性等原因,限制了其推广应用(Tanelli et al,2004)。卫星遥感技术在降水数据获取中具有很大潜力,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首先被用于降水观测(Petty,1995)。但由于云层的存在这种技术并不能直接获取降水信息,而是通过云层顶部的温度间接获取,且在

深对流降水类型区应用效果较好,层状降水区应用效果较差(Thies et al,2008)。另一方面,微波以其不受云层影响及与水滴的特殊作用等优势,在降水反演中具有独特优势。卫星微波测雨又分为被动微波和主动微波两种,在美国DMSP气象卫星计划、欧洲艾卡卫星、国际全球降水观测GPM等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TRMM、AMSR-E等精度合理、应用较为广泛的全球遥感降水产品(Stephens and Kummerow,2007)。随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射,我国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自主卫星产品日益丰富。但目前降水遥感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普遍较低,应用优化的微波、近红外等多平台、多传感器遥感产品及同化技术反演空间降水数据成为改善降水精度和时空特征的主要方向(Huffman et al,2001,2007)。对科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TRMM和FY数据及其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TRMM卫星降水数据

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是由日本国家空间发展署(NASD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科学办公室联合发起的一项国际联合计划。卫星于1997年11月28日发射,轨道为圆形,倾角35°,初始高度350km,星上搭载五种传感器,分别是测雨雷达PR(Precipitation Radar)、微波成像仪TMI(TRMM Microwave Image)、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VIRS(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Cloud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和闪电成像传感器LIS(Lighting Imaging Sensor)。其中,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传感器包括VIRS、PR和TMI,三种仪器不仅可以各自进行降雨探测,而且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测量。其测雨雷达TRMM-PR是第一部星载测雨雷达,TRMM科学组从1998年开始提供TRMM PR数据等系列产品,产品分为四级,从原始的回波资料(0级)到降雨资料的时空平均值产品(3级),包括众多未知海洋和大陆区域的降雨和潜热通量时空四维分布的详细数据集。最初数据的覆盖区域为全球35°S~35°N,目前已扩展到全球50°S~50°N之间,包括我国东北地区50°N以南的所有面积。

TRMM 3B42算法是由TRMM科学小组开发的一种综合降水评估算法,是TRMM卫星与其他卫星联合反演的降水产品,它结合了2B31、2A12、微波成像专用传感器SSMI、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高级微波探测器AMSU等多种高质量的降水评估算法,并对地球同步红外观测系统获得的红外辐射资料进行了校准。在计算流程上,首先订正TRMM/TMI资料,并联合SSM/I、AMSR-E、AMSU-B资料估算降水,其次利用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PCP)的红外降水估值订正微波降水,再进行微波和红外资料联合估值。此外,3B42还融合了地面的雨量计资料,所以该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有的探测资料,提供了3小时间隔(UTC时间00时,03时,06时 (21)

时)每个网格降水的最优估值,产品的空间网格分辨率为0.25°×0.25°。目前,TRMM数据网站也提供可免费下载的日尺度降水估计产品。

Dominqu(2008)研究了TRMM数据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精度,认为TRMM降水数据在该流域总量及各月的降水量效果较好,将该数据用于流域水文模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毛红梅(2008)收集了TRMM降雨资料,利用大尺度水文模型对汉江白河以上流域进行流量模拟与预测,研究了TRMM降雨资料应用于大尺度水文模型(LSHM)进行流量预测的可行性。杨传国等(2009年)利用TRMM卫星的3B42降雨产品驱动分布式陆面水文模型,研究流域尺度陆面水文过程,结果表明TRMM数据能够很好地描述降雨的时空分布,利用TRMM降雨模拟的结果与利用观测降雨模拟的结果精度相当,结果较好,证明卫星雷达降雨数据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Su et al.(2008)对TRMM数据在南美La Plata流域的精度验证表明,TRMM的日降水量与实测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均方根误差在1mm左右,而在月尺度上的估计效果非常好,相关性均在0.95以上,均方根误差约为0.1~0.2mm/天,用于水文模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际应用表明,TRMM在热带具有很好的探测效果,在中低纬陆地也较好,但是高纬度地区相关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

(2)FY-2卫星降水数据

风云二号(FY-2)是我国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研制。按照目前确定的我国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计划,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将分为3个批次:01 批卫星包括两颗星FY-2A和FY-2B,属于试验型地球静止气象卫星;02批有三颗卫星FY-2C、FY-2D和FY-2E,为业务型地球静止气象卫星;03批预计有两颗星FY-2F和FY-2G,卫星性能将在02批卫星的基础上有适当改进。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5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其中,01批FY-2A和FY-2B已停止工作,02批FY-2C于2004年10月19日发射,于2008年6月15日被FY-2E所取代。目前在轨运行并提供应用服务的是02批FY-2D和FY-2E,其中FY-2D于2006年12月8日发射,FY-2E于2008年6月15日发射。FY-2C,2D,2E卫星主要有效载荷均为红外和可见光自旋扫描辐射器VISSR(Visible and Infrared Spin Scan- Radiometer),形成双星观测模式,汛期能够提供中国大陆区域15min间隔的云图动画,大大提高了气象卫星云图的时效。FY-2C,FY-2D和FY-2E 均提供降水估计产品,产品时间分辨率包括1h、3h、6h和24h四种,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星下点约为5km。FY-2C数据起止日期为2004年10月26日~2009年2月24日,FY-2D提供自2006年12月14日至今,FY-2E自2009年12月20日开始提供数据。

对于FY降水数据的有效性,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王玉娟选择2006~2009年渭河流域甘

肃环县站点、宁夏西吉站点、陕西洛川和泾河站点实测降水量数据,分别从日、月和年尺度上对FY-2降水估计产品进行分析,评价遥感降水量产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FY-2数据可用,但存在异常值,需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将异常值点进行插值,赋以周围非异常值单元平均值。代华光等在西藏缺资料地区分析了FY2C降水数据精度,结果表明FY2C降水估计检验反映出对少雨气候区域的晴天预报效果较好,对于多雨气候区域的小雨和中雨预报效果较好,对于沿江一线的预报准确率稍差;大雨、中雨和小雨的预报准确率逐渐递增;白天准确率高于夜间;此检验结果对风云2C的进一步应用以及短期预报、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和参考价值。但风雨数据存在一定问题,其数据优化和应用有待加强。

卫星遥感技术在气温、风速风向、太阳有效辐射等气象要素反演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气温度通过影响融雪和蒸散发过程影响流域水文过程,是水文模型的一个重要输入变量,但目前仅有较高大气层的气温能通过红外和微波遥感的方式获取,而近地表的大气温度尚无法直接由遥感获取。由于遥感反演地表温度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如劈窗算法等),并能从不同的卫星数据源反演(Tang,2008;Mao,2008),因此不少研究者通过遥感反演的LST间接估算大气温度。

2.2 下垫面信息的遥感获取

土地利用/覆盖及变化(LUCC)是地表最重要的基础信息,也是分布式水文模型重要的输入数据。土地覆盖一般指地球表面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影响所形成的覆盖物,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建筑物和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而且导致变化的原因也复杂多样。一个地区的土地覆盖状况受该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被状况、地理地质环境和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也受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影响。由于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长期以来成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覆盖及其变化,其实质就是根据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快速准确地提取各时段的土地覆盖状况及其变化信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陆地卫星(Landsat)开创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调查的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后,洲际范围内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土地覆被的研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而20世纪90年代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土地覆被研究与应用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欧洲共同体于1992年以来开展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欧共体国家耕地、农作物变化的大型计划(MARS)。目前利用 NOAA-NVHRR/MODIS开发完成的全球尺度上遥感数据集包括:全球250m-1km空间分辨率

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十项主要技术指标浅析

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十项主要技术指标浅析 空间光学是利用航天飞机、卫星、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空间飞行器,利用光学手段对目标进行遥感观测和探测的科学技术领域。主要手段是把光波作为信息的载体收集、储存、传递、处理和辨认目标信息的光学遥感技术。 空间光学的优势有很多,一是对地观测优势,空间光学可以对地球环绕观测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对地表成非常清晰的像,对于大气观测,灾害预报,环境监测,资源探测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二是太空没有国界的限制,地表100公里以上的区域还是一片各方都可以涉足的无主之地。三是对外观测,过去人们曾经建过很多地面望远镜,但是地面望远镜受到大气扰动的影响,达不到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分辨率。空间望远镜处于真空环境下,受到大气扰动小,更有利于达到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分辨率。 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以下几项: 1)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者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响分辨地面目标细节的指标。空间分辨率所表示的尺寸、大小,在图像上是离散的、独立的,它反映了图像的空间详细程度。空间分辨率越高,其识别物体的能力越强。 目前的空间遥感仪器基本上都是采用CCD或者CMOS作为探测器收集信息的,如果地面分辨率为1m,意味着CCD的一个像元对应地面宽度是1m。 空间分辨率示意图(资料来源:上帝之眼) 2)调制传递函数MTF 从信息角度来看,光学系统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出的信息相对于输入的信息肯定会丢失一部分。我们常常使用对比度来表征这种信息,即MTF=(输出图像的对比度)/(输入图像的对比度),由于输出图像的对比度总是小于输入图像,所以MTF总是处于0-1之间。再根据不同的空间频率,即可获得系统的MTF图。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

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 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互

遥感试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后能量可分为三部分,不包括下面哪种辐射( D )。 A.反射 B.吸收 C.透射 D.发射 2. NDVI= (Ch2 - Ch1)/(Ch2 + Ch1)指的是( D )。 A.比值植被指数 B.差值植被指数 C.差比值植被指数 D.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3. 大气窗口是指(C)。 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 B.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C.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 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 图像灰度量化用6比特编码时,量化等级为( B )。 A.32个 B.64个 C.128个 D.256个 5. 图像融合前必须先进行( A )。 A.图像配准 B.图像增强 C.图像分类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列( C )影响并不改变太阳辐射的强度。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 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7.黑体辐射是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其特点( B )。 A. 吸收率为0 B.反射率为0 C.发射率为0 D.透射率为1 8.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中,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解译者的经验,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的,是下面哪种方法( A )。 A.直接判读法 B.对比分析法 C.信息复合法 D.综合分析法 9.计算植被指数NDVl,主要使用以红波段和下面哪个波段( C )。 A.紫外波段 B.蓝色波段 C.近红外波段 D.绿波段 10.以下不是高光谱遥感特点的有( A )。 A.它与多光谱遥感含义相同。 B.它可以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相对更连续的光谱段。 C.它需要面对海量数据处理问题。 D.它每个通道的波长范围比多光谱遥感要小得多。 11.探测植被分布,适合的摄影方式为( C )。 A.近紫外摄影 B.可见光摄影 C.近红外摄影 D.多光谱摄影 12.下面关于遥感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B.加拿大发射RADARSAT卫星是世界上第一个携带SAR的遥感卫星。

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

模型驱动的开发方法——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 2012210874 魏翔案例 案例名称:《基于UML的GRAPPLE在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案例简述: GRAPPLE (Guidelines for Rapid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快速应用工程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面向对象系统。因此,每个段中的动作主要是生成面向对象的工作产品。GRAPPLE 所包括的5个段分别为: 1需求收集 1.1发现业务过程 首先要分析员要用客户业务常用的词汇与客户进一步面谈,从而建立一个或者一组能够捕获业务过程中的步骤和判定点的活动图,即从客户的业务流程出发理解系统。 1.2领域分析 领域分析可以与前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达到对某特定领域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分析员需要分析与客户的会谈从而开发初步类图、建立和标记类之间的关联并且找出关联的多重性。 1.3发现系统需求 在此阶段,GRAPPLE 要求开发组举行一次联合应用开发会议,参加者包括客户的决策者、用户以及开发组成员。会议的参加者一同收集系统需求,需求收集的结果是一个包图,这个包图中的每个包代表系统的一个主要功能模块,每个包中包括一组用例,它们详细说明这个包代表的功能。本系统最重要的是事务对象包,它包括了系统涉及的大部分功能模块,例如挂号收费模块、看病诊断模块、取药模块、住院出院模块等;用户接口包定义了数据导入导出接口、打印接口;数据库包则定义了系统使用的数据库表、视图、存储过程。 2分析 2.1开发用例 “发现系统需求”阶段得到的每个功能包中的用例说明系统必须要做的事。在“开发用例”阶段开发组还必须分析和理解每个用例,描述用例执行步骤以便绘制详细用例图。HIS 系统案例的用例图如图 1所示。

遥感概论复习题(1)

遥感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2、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 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 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

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 一、填空: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 光、 红外线 、 微波 无线电波等组成。 2、无云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 瑞利 散射引起的,云雾呈白色主要受 无选择性 散射影响。 3、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能量的测定。__地表反 射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定满足吸收率为 1 ,反射率为 0 。 5、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 天文单位 内,垂直于 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黑体 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6、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__反射___,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 射,地表 反射_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大气的散射_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7、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指 地物反射率 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其中0.7处为 红 , 0.58处为 黄 、0.51处为 绿 、0.47处为蓝色。 二、简答及综合题

自由曲面在空间光学的应用

自由曲面在空间光学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生活中,自由曲面(Free-form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汽车车身、飞机机翼和轮船船体的曲线和曲面都是自由曲面。到底什么是自由曲面?简单来讲,在工业上我们认为就是不能用初等解析函数完全清楚的表达全部形状,需要构造新的函数来进行研究;在光学系统中,光学自由曲面没有严格确切的定义,通常是指无法用球面或者非球面系数来 表示的光学曲面,主要是指非旋转对称的曲面或者只能用参数向量来表示的曲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打印机、复印机以及彩色CRT中都会用到光学自由曲面。鉴于光学自由曲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以下就自由曲面在空间光学方面的情况进 行了调研。 一、自由曲面简介 光学自由曲面没有严格确切的定义,通常指无法用球面或者非球面系数来表示的光学曲 面,主要是指非旋转对称的曲面或者只能用参数向量来表示的曲面。光学自由曲面已经渗透 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能改善人类视觉质量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就是自由曲面技术在 眼用光学镜片中的成功应用。 自由曲面光学镜片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形成的曲面;二是人工形成的曲面。人工形成 的自由曲面又分为一次成型和加工成型两种形式。 二、自由曲面运用的原因 空间遥感光学系统是在离地200km (低轨卫星)以上的轨道对地面目标或空间目标进行光学信息获取,具有遥感成像距离远的特点。如何在几百公里遥感距离下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同时保证较宽的成像幅宽是推动空间遥感光学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是决定空间相机地面像元分辨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F/#的 前提下,入瞳直径越大,空间相机地面像元分辨率越高。但入瞳直径的增加,意味着所有与 孔径相关的像差增加。受空间环境中力学、热学、压力等因素的制约,当入瞳直径增大到一 定程度(通常200 mm以上),光学系统一般采用反射式或折反射式方案。为了简化光学系统形式,仅采用球面镜是无法平衡由于入瞳直径增加而剧增的像差,然而通过运用自由曲面 的应用,可以解决像差增大的问题。由于自由曲面光学元件具有非对称结构形式,能够提供

遥感复习题汇编

遥感概论复习题 一、遥感名词解释: 1.遥感 2.电磁波谱3、电磁波4、微波5、米氏散射6.瑞利散射7.漫反射8.光谱反射率9.二向性反射因子(BDRF)10.大气窗口11.地物光谱特性12.地物反射波谱曲线13、发射率14.亮度温度15.辐射亮度16.太阳常数17电磁辐射18.太阳辐射19、黑体20黑体辐射21选择性辐射体22.图像空间分辨率2 3.光谱分辨率2 4.辐射分辨率2 5.空间分辨率2 6.时间分辨率2 7.遥感平台28、卫星轨道参数29.静止轨道卫星30.地球同步卫星31.近极轨卫星32、传感器33.被动式传感器34.成像光谱仪35.热红外遥感36.微波遥感37.雷达3 8.真实孔径雷达3 9.合成孔径雷达40.中心投影41.瞬时视场角42.真彩色合成43.标准假彩色合成44、图像反差增强(反差拉伸)45、滤波增强处理46、直方图均衡化47、数字图像直方图48、假彩色等密度分割49.边缘检测50.纹理特征51.大气校正52、辐射校正53.辐射传输方程54.NDVI55.植被指数56.数字影像57.遥感影像地图58.立体观察59、直接解译标志60.间接解译标志62.色调63.非监督分类64、监督分类 65、高光谱遥感66.BSQ67误差矩阵68.解译精度 二、判断 1.光机扫描用机械转动光学扫描部件来完成单元或多元列阵探测器目标的二维扫描。 2.热红外遥感不能在夜晚进行。 3.辐射纠正是消除辐射量失真的处理过程,大气纠正是消除大气影响的处理过程。 4.观察像对时,观察者的眼基线应当与像对上相同地物点的连线保持垂直。 5.专题制图仪TM是NOAA气象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 6.可见光波段的波长范围是0.38-0.76cm(厘米)。 7.利用人工发射源,获取地物反射波的遥感方式叫做被动遥感。 8.中心投影中,像片上的像主点与像底点总是表示像片上不同的两个位置。 9.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0.3-3μm,最大值为0.47μm。 10.在军事遥感中,利用可见光波段可以识别绿色植物伪装。 11.空间分辨率是指一个影像上能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大小,常用的表现形式有:像元、像解率和视场角。 12.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把原图像的直方图变换为各灰度值频率固定的直方图的变换。 13.水在蓝光波段反射率稍高,到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14.SPOT是法国发射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的高性能地球观测卫星。 15.在全息摄影中,除了记录电磁波的振幅信息,同时还记录位相。 16.微波辐射计是主动传感器,微波高度计是被动传感器。 17.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只能应用于气象领域。 三、简答题 1.试述植被、水、岩石、雪的反射光谱具有哪些特点? 2.试述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解译标志及目视解译的方法。 3.试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

模拟题-摄影测量与遥感详解

摄影测量与遥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1.目前,主流的常规航空摄影机的像幅为(B )。 A. 18cm×18cm B. 23cm×23cm C. 36cm×36cm D. 46cm×46cm 2.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的要求(B)。 A. 每毫米内不少于20线对 B. 每毫米内不少于25线对 C. 每毫米内不少于30线对 D. 每毫米内不少于40线对 3.下列关于航空摄影时飞行质量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B)。 A. 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应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56% B. 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3°,个别最大不大于5° C. 航摄比例尺越大,像片旋角的允许值就越大,但一般以不超过8°为宜 D. 航线弯曲度一般不大于3% 4.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A)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5.相邻航线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B)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6.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之比称为(C)比例尺。 A. 地形图 B. 测图 C. 摄影 D. 制图 7.框幅式航空摄影属于(D)投影成像。 A. 正射 B. 垂直 C. 斜距 D. 中心 8.当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时,应选择的航摄比例尺为(A) A. 1:20 000~1:40 000 B. 1:10 000~1:20 000 C. 1:25 000~1:60 000 D. 1:7000~1:14 000 9.下列各项中,关于航摄分区划分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 A. 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三分之一航高 B. 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时,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C. 在地形高差许可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D. 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 10.一张航摄像片有(B)个内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1.一张航摄像片有(D )个外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2.航片上的投影差是由(A )引起的像点位移。 A. 地形起伏 B. 像片倾斜 C. 摄影姿态 D. 地球曲率 13.将一个重叠向内的立体像对的左右像片对调后,观测到的是(B )。 A. 正立体 B. 负立体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 求解过程如下: 对窗口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115 <119<120<123<124<125< 126<127<150 取排序后的中间值:124 用中间值代替原窗口中心象素值,结果如下:

遥感原理与应用模拟题(开卷)

《遥感原理与应用》模拟题(补) 一.多项选择题 1.航片分辨率包括( AB ) A.影像分辨率 B.地面分辨率 C.彩色分辨率 D.对比分辨率 E.立体分辨率 2.标准假彩色合成包括( ABD ) A.绿色波段 B.红色波段 C.微波波段 D.红外波段 E.紫外波段 3.航空像片间关系分类( ABC ) A.单张像片摄影 B.单航线摄影 C.面积摄影 D.立体摄影 E.遥感摄影 二.名词解释 1、 分段线性扩展 答:将整个灰度范围划分为几个区间,分区间进行线性扩展,每一区域都有自己的变换函数。这种方法称为分段线性扩展。 2、 遥感 答: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 遥感技术系统 答: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它是一个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4、 资源遥感 答: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 5、 密度分割 答:密度分割是一种用于影像密度分层显示的彩色增强技术。原理是将具有连续色调的单色影像按一定密度范围分割成若干等级,经分层设色显示出一种新彩色影像。常用于航空像片、多光谱扫描影像和热红外扫描影像等单色影像的彩色增强。 6、 数字图像

答:能在计算机里存储、运算、显示和输出的图像称为数字图像。 7、 主成分变换 答:在数学上称K-L变换,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多波段图像经过这种变换后产生出一组新的组分图像,组分图像的数目可以等于或少于原来的波段数。目的是将原来各波段图像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到数目尽可能少的新的组分图像中,并使各组分图像互不相关,即各自包含不同的地物信息,大大减少总的数据量,便于遥感信息的提取。主组分变换多用于多变量数据压缩。 8、 K-T变换 答:K-T变换是kauth-Thomas变换的简称,也称缨帽变换。是一种坐标空间发生旋转的线性变换,旋转后的坐标轴指向与地面景物有密切关系的方向。K-T变换主要针对TM图像数据和MSS数据,对于扩大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如: Landsat 7 ETM+数据,穗帽变换生成6个输出波段,包括:亮度、绿度、湿度、第4分量(噪声)、第5分量、第6分量。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维恩定律?简要叙述其意义。 答:对普朗克函数求波长曲线极值,可以得到: 此式称为维恩定律,或称为光谱位移定律。用它可测定太空星体表面温度,也可用来选择对特定地物的监测波段,如火灾检测。 2、 某一黑体的温度是290K,请计算当黑体处于最大辐射强度时候的波 长。 答:根据维恩定律: 3、 什么是比值增强,其意义是什么? 答:同一地区不同波段(两个波段或几个段组合)对应像元亮度值相除,用所得新值构成一幅比值增强图像。目的是扩大相邻两个像元的差别,提取感兴趣信息,如应用比值增强构建NDVI指数用于提取植被信息。 4、 什么叫图像分类,简要地说出最大似然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 答: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是以区别图像中所含的多个目标物为目的,对每个像元或比较匀质的像元组给出对应其特征的名称,这些名称称为分类类别(class)。在分类中所注重的是各像元的灰度及纹理等特征。用这样的多个特征量(特征矢量)所定义的空

MDA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学

MDA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学 主讲:张文(Jevons)一、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学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有许多模型,瀑布模型是其中最典型也最受诟病的一种,为了描述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我们暂时以这种模型来阐述一下软件开发的过程。 软件开发要经历可行性分析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集成和测试等过程。一个成熟的软件模型在这些环节都需要生成大量的文档,目前的很多CMMI工具能很好的管理好这些文档,比如将需求文档关联到后期的详细设计的过程或编码的过程等。由于这个过程的生命周期太长,导致了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到模型中来(虽然某些工具能跟踪到需求的变化),这个传统的工作过程虽然在目前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所以目前非常流行所谓的敏捷开发,本人也非常崇尚这种开发方式,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敏捷开发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小项目或大项目的子模块的开发。对于一个较大的项目而言,一定的设计和研讨还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解决之前所提到的开发周期过长,错误反馈不到位的诟病呢? 我认为,在详细设计阶段,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开发模型将能极大的解决这种问题,而MDA就是这么一个开发模型。 二、MDA的过程

MDA,全称叫模型驱动开发,顾名思义,开发是由模型来推动的,即开发之前需要建立良好的模型。 也许大家现在有了一定的概念了,因为大家在大大小小的开发时都会画一些uml图,建立一定的模型,然后一个软件的雏形就应运而生了。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一步,恭喜你,说明你已经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了。但我也要反问你,在工作过程中,请问有哪次的模型是你自己觉得非常满意的,或者说是你的得意之作吧。面对这个简单问题,我想任何肯定回答都是牵强的,因为小的软件过程基本上不需要良好的设计,而大的软件过程,则很难做到良好的设计,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开发机制的话。 而MDA的开发方式则不一样,因为设计和编码可以融为一体,而且任何编码之前都是设计,任何设计都能生成编码,代码中也能访问到设计中的元数据定义,这就是MDA的神奇之处。 三、MDA的具体实施 金蝶的MDA方式建立在金蝶BOS的基础之上,BOS意思是Busingess Operation System,意思是业务定义系统,但远没那么牛,但在这个工具上实施MDA则是恰到好处。 一个典型的开发过程如下:首先定义实体,该实体具有一定的属性,而且从一定的父实体集成过来(如表单,基础数据等),这个实体也有一定的业务方法,在业务方法的定义中可以确定参数、返回值和异常,同时,可以在方法上定义EJB事务属性等。这些方法都可

2016年咨询师继续教育遥感试题94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0道题】 1.当前民用最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WorldView-3的星下分辨率可以达到:() A.0.61米 B.0.50米 C.0.31米 D.0.25米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航测法成图的外业主要工作是()和像片测绘。 A.地形测量 B.像片坐标测量 C.地物高度测量 D.地面控制点测量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城区航空摄影时,为减少航摄像片上地物的投影差,应尽量选择()焦距摄影机。 A.短 B.中等 C.长 D.可变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根据《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应高于摄区内最高点()以上。 A.50m

B.100m C.150m D.200m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常使用民用单面阵相机作为摄影测量传感器,以下设备中不属于单面阵相机的设备为:() A.Canon 5D MarkII B.Sony A7 R C.UltraCamD(UCD)相机 D.Pentax 645Z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6.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分布主要位于:() A.X射线波段 B.可见光波段 C.红外波段 D.微波波段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7.扫描条带两边的点密集,而中间的点少的激光雷达扫描方式为:() A.摆动扫描镜 B.旋转正多面体扫描仪 C.光纤扫描仪

D.隔行扫描仪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航摄比例尺S的计算公式为:() A.S=摄影机主距/相对行高 B.S=摄影机焦距/相对行高 C.S=摄影机主距/绝对行高 D.S=摄影机焦距/绝对行高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9.辐射分辨率越高,表达景物的层次能力越强,所需的存储空间也越大。一个8-bit 的传感器可以记录()级的亮度值。 A.8 B.64 C.256 D.512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0.摄影测量共线方程是按照摄影中心,像点和对应的()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上的几何条件构建的。 A.像点 B.模型点 C.地面点 D.定向点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习题与答案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习题与答案 第一部分 1.什么是图像?并说明遥感图像与遥感数字图像的区别。 答:图像(image)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图像包含了这个客观对象的信息。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 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划分,图像可分为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模拟图像(又称光学图像)是指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它属于可见图像。数字图像是指被计算机储存,处理和使用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都不连续的、用离散数字表示的图像,它属于不可见图像。 2.怎样获取遥感图像? 答:遥感图像的获取是通过遥感平台搭载的传感器成像来获取的。根据传感器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不同。大致可分为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和雷达成像三类。 m= 3.说明遥感模拟图像数字化的过程。灰度等级一般都取2m(m是正整数),说明8时的灰度情况。 答:遥感模拟图像数字化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①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的操作称为采样。空间采样可以将模拟图像具有的连续灰度(或色彩)信息转换成为每行有N个像元、每列有M个像元的数字图像。 ②量化:遥感模拟图像经离散采样后,可得到有M×N个像元点组合表示的图像,但其灰度(或色彩)仍是连续的,不能用计算机处理。应进一步离散、归并到各个区间,分别用有限个整数来表示,称为量化。 m=时,则得256个灰度级。若一幅遥感数字图像的量化灰度级数g=256级,则灰当8 度级别有256个。用0—255的整数表示。这里0表示黑,255表示白,其他值居中渐变。由于8bit就能表示灰度图像像元的灰度值,因此称8bit量化。彩色图像可采用24bit量化,分别给红,绿,蓝三原色8bit,每个颜色层面数据为0—255级。 4.什么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利用计算机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求达到预期结果的技术,称作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其内容有: ①图像转换。包括模数(A/D)转换和数模(D/A)转换。图像转换的另一种含义是为使图像处理问题简化或有利于图像特征提取等目的而实施的图像变换工作,如二维傅里叶变换、沃尔什-哈达玛变换、哈尔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②数字图像校正。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两种。 ③数字图像增强。采用一系列技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突出所需信息的工作称为图像增强。图像增强处理不是以图像保真度为原则,而是设法有选择地突出便于人或机器分析某些感兴趣的信息,抑制一些无用的信息,以提高图像的使用价值。 ④多源信息复合(融合)。 ⑤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处理。

基于TMS320DM642驱动模型的驱动程序开发

基于TMS320DM642驱动模型的驱动程序开发 武汉大学金朝辉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和DSP实时系统日趋复杂,不同类型的外部设备越来越多,为这些外部设备编写设备驱动程序已成为依赖操作系统管理硬件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内存引脚、响应时间和电源管理等条件的限制,为一个给定的DSP系统编写设备驱动程序有时会很困难。针对设备驱动程序开发者遇到的上述难题,TI公司为C64X系列DSP的开发者提供了一种"类/微型驱动模型(Class/Mini-driver Model)",该模型在功能上将设备驱动程序分为依赖硬件层和不依赖硬件层,两层之间使用通用接口。实践结果表明,采用类/微型驱动模型进行设计后,应用软件可以复用绝大部分相似设备的驱动程序,从而提高驱动程序的开发效率。 1 类/微型驱动模型简介 在类/微型驱动模型中,类驱动通常用于实现多线程I/O请求的序列化和同步功能;同时对设备实例进行管理。在包括视频系统I/O和异步I/O的典型实时系统中,只有少数的类驱动需要表示出外部设备的类型。 类驱动通过每个外部设备独有的微型驱动对该设备进行操作,微型驱动则通过控制外设的寄存器、内存和中断资源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微型驱动程序必须将特定的外部设备有效地表示给类驱动。例如:视频显示设备存在一些不同的帧存,应用软件会根据不同的I/O操作进行帧存的分配,此时微型驱动必须映射视频显存,使得类驱动可对不连续的内存(分别存放RGB或YUV分量)设计特定的I/O请求,类/微型驱动模型允许发送由开发者定义数据结构的I/O请求包给微型驱动来控制外部设备,此分层结构使设备驱动的复用能力得到加强,并且丰富了发送给微型驱动I/O 请求包的结构。 类/微型驱动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上层应用程序并非直接控制微型驱动,而是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类驱动对其进行控制。每个类驱动在应用程序代码中表现为一个API函数,并且通过微型驱动的接口IOM与微型驱动进行通信,类驱动使用DSP/BIOS的中的API函数来实现诸如同步等系统服务(DSP/BIOS是TI公司推出的一种实时操作系统,实际上它是一组可重复调用系统模块的ABI函数集合)。到目前为止DSP/BIOS共定义了3种类驱动:流输入输出管理模块(SIO/DIO)、管道管理模块(PIP/PIO)和通用输入输出模块(GIO)。在PIP/PIO和SIO/PIO类驱动中,调用的API函数已存在于DSP/BIOS的PIP和SIO模块中,这些API函数将参数传给相应的适配模块(Adapter),适配模块再与微型驱动交换数据。在GIO类驱动中,调用的API函数直接与微型驱动通信(需在CCS2.2以上)。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要点(3-12) 《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0分) 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 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 3、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暖阴影和冷阴影两种。 4、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其在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子系统、解译知识获取子系统、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6、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确的定位能力和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 7、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CCD,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三、问答题(40分) 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2、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丰富的信息量(2)直观性强(3)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4)现实性强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1)气状况的影响 2)垫面的影响 3)他因素的影响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 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 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为常数2897.8 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AADL在模型驱动开发中的应用

AADL在模型驱动开发中的应用 刘巨富51141500022 摘要 AADL(Architecture Analysis & Design language)[1]是一种字符化和图形化的语言,用于对嵌入式系统进行建模。MDA(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2]是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大力提倡的一种模型开发过程。其主要思想是用户建立平台无关模型PIM(Platform Independent Model),结合具体平台信息生成平台相关模PSM(Platform Specific Model),然后再生成代码Code。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MDA开发过程中使用AADL,对嵌入式系统进行建模。本文先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分成两个部分进行重点研究。 首先本文提出了UML与AADL模型转换的方法,在EMF(Eclipse Modeling Framework )基础上借助ATL(Atlas Transformation Language)模型转换工具实现UML与AADL模型的互相转换。 然后,研究了AADL代码自动生成及集成技术,设计AADL 模型转换为C 语言框架代码的自动代码生成器Generator并实例证明了AADL模型自动转换为可执行C 代码的有效性。 1.背景知识介绍 嵌入式软件的规模及复杂性的不断增长导致开发时间和开发费用急速增长,如何快速有效地开发嵌入式软件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MDA)是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应用前景的开发方法。使用MDA 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如图1 所示,其中,模型是研究的中心。在嵌入式软件产业中已有许多面向功能的建模工具,如Simulink, SCADE等。 图1 使用MDA 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 在传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精确预算,虽然单个功能模块的非功能属性相对容易实现,但在系统集成后如何满足整个系统的非功能属性对于开发人员是一个巨大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MDA 方法在系统实现前建立模型,在模型级对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非功能属性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