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新中国冲破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B.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会议

2、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

“国防部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④改变了其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D、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下列体现“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是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③保持与欧盟各国的关系④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

①不结盟政策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与一大片④对外开放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6、结束中美长达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

A.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B.尼克松首次访华,上海公报的发表C.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7、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其原因是 A、党和政府正确地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8、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

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9、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当时提出这

一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边界问题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反共产主义问题”

10、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

闻之一。”这里宣读的公告是

A、基辛格访华的公告

B、尼克松总统将要访华的公告

C、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建交公报》

11.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复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12.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3. 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 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14.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l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主要是基于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B.履行《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 D.中国的国家利益

15.在2010年1月12日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中,中国八名维和警察以身殉职。八位烈士是祖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是世界和平的忠诚卫士。在海地的维和行动说明中国

A.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6、我国通过万隆会议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是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7、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方针④三个世界的估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18.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合作

A.俄罗斯和中亚 B.日本与朝韩 C.新加坡与东盟 D.印度与东南亚

20、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中国人称为“新二十一条”

C.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方针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基辛格访华

二、材料题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材料二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l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选择题

BDCCA BBDDC ACDDA CDCAD

【解析】本题以中美关系为命题素材,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背景、场

景,契合时政热点。第(1),“特征”要依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从本质上概括回答;

原因则要放在50年代初的世界形势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第(2)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组

织答案。第(3)问,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比较新颖,四件大事合作与冲突各具其二,

较为明显地进行了提示。(4)问,要关注时政,熟悉常用的外交、政治术语。

【答案】

(1)特征:对抗。因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

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

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新中国对外关系

新中国对外关系 第三讲 外交遗产与旧中国的外交活动 一、以朝贡册封为特征的华夷秩序 (一)含义辨析 1、“朝贡体系”或者“朝贡制度”(tributary system)。 2、“册封—朝贡制度”(investiture tributary system) 3、“天朝礼治体系”——黄枝连 4、“华夷秩序体系”——沟口雄三与浜下武志 (二)朝贡贸易体系形成发展 1、形成 华夷之说,缘起于我国上古华夏族体的形成时期。它所界定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体同今日中国境内的其他族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一切问题。 为了维持我国中原地区正在形成中的华夏族体血统纯净的需要,即所谓“裔不谋华,夷不乱夏”。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秦帝国。中国的对外关系,自此在理论上被提上日程,汉承秦制,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开始于现在的东亚地理环境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以中华帝国为中心,以周围夷狄各国为外围的一种等级秩序。 2、基本过程 自汉以来,面对北方民族,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守势,根本无法建立什么秩序,是有华夷而无秩序。 自张骞、班超父子经营西域,重要驱动力是出自对付北方民族的战略考虑。751年,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卡·穆斯林和唐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一战,基本结束扩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星罗棋布的邦国织在一起,以中国为核心组成一个海上贸易网。 隋炀帝、唐太宗征伐高丽,后唐助新罗灭百济与高句丽。此后高丽与契丹的敌对,自然加深了与宋的盟友关系。至明清都属于特殊关系。日本则始终在秩序中游移。 3、结构 4、手段 和亲(个人、家族关系的国家化) 使节(国家间关系的扩大与正式化) “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朱棣 贸易 “无亲属贵人,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 ;“实利赏赐贾市,其使数年而一至云” ——《汉书·西域传》 闭关自守 明清以后朝贡体系逐渐走向弱化、空洞化,“虽有和好,皆以贿求安”。 入贡国的利润 入贡国携来贡品同时还带有可以被允许进行贸易的商品,上岸贸易后带货物北上牟利。 例如:日本所携带腰刀出售买糖到北方 贡品作价一般有8-10倍于市值巨大空间 日本刀国内800文,官方收购为8-10贯。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 (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 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1、天下观念 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 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课时)教案人民版必修1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你有朋友吗? 你为什么要交朋友?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你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中国有朋友吗? 中国为什么要交朋友? 中国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中国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外交是什么?……. 【新课探讨】 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三大基本方针: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啊?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呢?毛泽东提出的外交三大基本方针是啥意思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三大基本方针有啥关系?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答记者问。 请阅读材料: 材料一: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外交重大事件: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四: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请回答: 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①决定因素: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③历史因素 ④国家性质 ⑤意识形态 ⑥外交家的智慧与骨气…… ⑵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 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 不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 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业达标训练:7.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析版)

学业达标训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另起炉灶”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题干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D。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而是要旗帜鲜明地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所以只有D最符合题意。 3、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解析:选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中国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意味着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故选D选项。 4、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带来的影响包括()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建国初的环境 )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目标]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概念辨析“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图解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成就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三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迎接尼克松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专题10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概要: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外交大政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国际形势: 美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 国内形势: ○1历史: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教训。○2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方针(三大政策): [学法点睛]“一边倒”政策

(1)“一边倒”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坚持扼杀新中国的立场,为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避免在新的世界局势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国谋求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故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3)“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名师指津】本知识点可归纳为“一、一、二”

史论1图示建国初期外交概况 史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进步性 (1)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2.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3.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这是指( ) A.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的提案被废置 B.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C.中国代表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大会的通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4.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据此推断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D.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健康发展 5.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 A.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国对外关系史

名词解释 “五服”制:《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后称之为“五服制”,作为夏朝的一种对外关系体制。《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对其进行解释,甸服为王城以外五百里行田赋之事,再行五百里行封邦建侯为侯服,再向外五百里行安抚之事称绥服,再向外五百里要束以文教称之为要服,荒服则是再向外五百里行羁縻而已。 “以夷制夷”:这是清政府在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与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但这一外交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弱国政策,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但清政府不思自强自立,一味依靠外国,并长期奉行“以夷制夷”政策,结果却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过程。 中东铁路:早期沙俄对欧洲至太平洋沿岸进行扩张,并在海参崴建立了太平洋舰队;之后又向远东地区扩张,寻求不冻港。1896年5月清政府派使臣出使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俄国趁机同中国签订了《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其中有一条为“日本侵略中国,俄若出兵援助中国,兵力要迅速达到中国即应允许俄国修筑一条从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海参崴的铁路。”后称之为“中东铁路”,也叫“东省铁路”,这条铁路实际上大大缩短了俄国西伯利亚至海参崴的路线;9月,双方修建了从满州里到黑龙江(海参崴离此处不远)、吉林、辽宁、旅顺、大连的铁路。这对后来的中俄、中苏关系影响深远。 南满铁路:沙俄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旅顺大连租地条约》及续约中,要求清政府允许俄国从中东铁路干线修直达大连、旅顺的干线,这段铁路干线被称为“南满铁路”。日俄战中俄国战败,遂将南满铁路权交给日本;这条铁路权一直在中、俄(沙皇时期)、日、苏四国间围绕,直至解放后才归还中国。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某些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在美国的撮合下于8月14日苏联同蒋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关于长春、大连、旅顺、外蒙古等协定。主要内容有:两国在对日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它援助与支持”、“不与日本单独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战后“共同密切友好合作”、“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同时苏联政府声明,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之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中华民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的愿望,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另外,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苏军进入东北后,收复区内由中华民国派员设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和苏联联系。日本投降后最迟三个月内苏军全部撤出东三省。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2次访问,1950年1月20日派周恩来再次访苏,2月2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有:双方给予军事上的保障;在国际上遇见一些重大问题时双方应该进行磋商;双方均不得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或集团;双方应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30年。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东铁路及大连、旅顺”和“苏联贷款给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一、教学目标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外交事件,掌握中国政府在处理各类外交问题时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外交外事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内容和关键词 《中国外交史》主要讲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当代外交现状。本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史实。 关键词: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一边倒”、“中间地带”、“三个世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 三、教学提纲 第一讲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建立 一、确立对外立场和总政策 二、“另起炉灶”与谈判建交 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四、“一边倒”与中苏结盟 第二讲抗美援朝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决定出兵之前的中国的外交活动 三、中国决定参战及参战期间的外交斗争 四、抗美援朝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讲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日内瓦会议谈判的症结与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四、“求同存异”与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五、万隆会议后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四讲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与对台政策的转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三、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初设想 第五讲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双重国籍问题 一、建国初期边界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主张 二、中国同缅甸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三、中国同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谈判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 问题 四、中印边界冲突 五、中国与印尼谈判解决双重国籍问题 第六讲中苏关系恶化 一、50年代上半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二、苏联的外交新战略和中苏战略利益的分歧 三、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分歧和论战 四、反对苏联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无理要求 五、两国关系全面恶化 第七讲“文革”前后的中国外交 一、中法建交 二、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的严重干扰 四、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和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 第八讲中美大使级会谈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一、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由来 二、大使级会谈的内容及意义 三、“三个世界理论” 四、中美关系的解冻与《上海公报》

专题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复习中国的对外交往 一、专题解读提高认识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历史上,中国曾经取得辉煌外交成就,也曾经经历过饱经沧桑的屈辱外交,时过境迁,当今的中国已经重回世界,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展示大国形象,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传播着正能量! 本专题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对外交往,感悟中国的对外交往,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朝着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所说的,“中国有信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不同在什么地方?集中体现在中国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搞恃强凌弱;中国追求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 二、紧扣大纲指导复习 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4、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5、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6、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7、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8、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分析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9、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10、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1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三、总结历史梳理知识 (一)古代辉煌外交 1、汉朝: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路线:张骞出使西域后,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的重要商路,即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商路的主要贸易货物: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2)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汉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2、宋朝: 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考点说明 1.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考点: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重点把握: (1)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会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 (2)正确把握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政策都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从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4. 浙江省已考考点(省抽测与高考卷,序号表示年份) 13年省抽测50年代外交成就 ★基础过关 一、外交方针的制定 1.背景: (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向转变 (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 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 (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 (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的地位;4.外交成果: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 __ _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问题时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年在举行) 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 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二)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 2.召开: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3.成果: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宣言》4.地位: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精神,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实行外交方针(108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0世纪0年代)(A)(109-110页)(1)(1949-190):与17国建交,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A) (2)193年,周恩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问题的基本准则。(B)(3)19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分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A) (4)19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B)(113-114(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正式建交。 (4)影响:①在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4、新时期外交成就。(20世纪80年代)(B)(114-11页)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第9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格局: (1)形成的根本原因:(A)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2)形成的过程: 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目的),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目的)。 ③军事上: 1949年,美英等国成立“北约”。19年,苏联等国成立“华约”。 标志: 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B) ①直接影响: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检测题(有答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的外交方针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关于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议主题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会议就朝鲜问题达成了协议 D.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一事件是() A.万隆会议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国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面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5、《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其重要意义在于() A.冲破了帝国主义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 B.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加强了中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 D.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6、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8、《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表明() A.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结成联合反苏统一战线 C.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了恢复 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B.中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0、日内瓦国际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11、中日建交前,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受到美国影响,与中国进行军对抗 B.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