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理论

1个提纲:(重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分期

三段七期:

原始社会城市的形成

奴隶制社会:殷商、西周时期(第一次城建高潮)

春秋战国(第二次城建高潮)

封建社会: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前期)

三国与隋唐时期(封建中期)

宋元时期(封建转折期)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末期)

《周立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基本内容:1、城邑建设体制(城市体系)三级:王城、诸侯城、士大夫

2、礼制营建制度(定制)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

适合:政治性城市中规中矩布局严整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太庙),右为社稷坛。

“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北),后面为集市(南)。

《管子》

一、城市分布(体系)

土地肥沃,定人口数

二、城市选址:避水防旱,“高毋近埠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三、城市形制——不求规整

“因天才,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

四、城市道路系统:“道路不必中准绳”

五、居住区:

“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士、农、工、商,四者不可杂处”

六、城规体制体系规划:

21乡:工商之乡6个,士农之乡15个。

七、里闾制:定量

城市建设

西周王城

·城建活动(前11世纪~前770年)

·城邑规划制度

规划制度:第一:总体布局(中轴线):形制、结构、路网

第二:具体:城墙高9.75米

建立了我国早期政治型城市的一种典范。一套营国制度对许久以来营都建邑的经验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制订了各级城邑严谨而规范的模式。成为以后历朝封建城市规划原则的基本依据。

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基本内容:

1.城邑建设体制(城市体系)——三级:王城、诸侯城、士大夫

2.礼制营建制度(定制):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

3.城邑规划制度:第一,总体布局:形制规整、结构、路网

第二:具体:城墙高9.75米

曹魏邺城

一、城市位置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中心

二、历史背景

三、规模形式

长方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

四、城市布局

1、东西主干道将城市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南部为一般居住区;

2、南北向三条干道,东西一条干道;

3、建筑群布局严整,正中宫城部分,入宫前有一封闭广场;前朝后寝的格局;

五、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城门前,中轴线布局的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汉长安

建城时期:汉建国初期

城址:秦宫,北山南水

建城程序:主持人:肖和,技术总指挥:杨廷延。

城形:不规整的矩形(先修宫、后建城)

规模:35平方公里 30万人口

布局:宫区——占地1/2~2/3

市——九个市:东西市,其他与居住区混杂

居住区——里闾制:160个里

作坊区——官坊集中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中间,城市作坊区在城北区

公共活动区——祭祀场所,城南部

建章宫——园林,离宫

(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特点: 1、城市的占地分配,宫廷区占地大,1/2~ 2/3整个城区面积;

2、城市形制遵照《周礼.考工记》,但造型又根据自然地形;

3、城市布局充分利用水道,结合北低南高的地形;

4、城区结构上没有墓地,增加了公共活动区

5、道路网格基本上是方格网

秦汉城市特点

1、城市体制: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三级的城邑城制度)

2、城市选址:基本按照春秋战国的思想,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地貌相结合;

3、秦汉时期城形:规整与不规整相结合,城形选择要结合地形

4、规划特点:城市可以有城郭,也可以没有,重视郊区的发展;功能划分上来讲,以政治分区和手工业作坊区为主要分区。

唐长安

一、地形与规模

东西长9721米,南北8651米;周围约36平方公里;城墙范围内用地约8300公顷(含大明宫达8700公顷),中国及世界上古代最大的城市;总人口百万以上。

二、城市总体布局:

1、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城市内部道路以干道为骨架,形成完全对称布局;

2、道路系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有了级别的划分;

3、坊里:109个坊

4、市肆:东西二市

5、水系与绿化:龙首渠,曲江池与芙蓉园

宋开封

1、改扩建:

(1)扩大城市用地为原来的四倍,加筑外城;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通运河,便与交通;

(4)制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

2、平面布局:

·三套方城;形状不规则;皇城——里城——罗城(外城)

·三套护城河,四水贯都:片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出现商业街,夜市(从封闭的坊市制到开放的市场);

·人口:130万~170万(当时世界最大城市),坊里取消坊门、坊墙;

3、宋开封规划特点:

1、城市形状不方正规则,道路划分自发倾向;

2、商业街的发展,夜市的出现,传统的集市向开放型商业街转变;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

明北京城

1、城市范围

明代北京城以徐达改建的元大都为基础,明北京内城范围,北部向南收缩5里,南延至宫门前御道

长度,东西为原城垣。内城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

2、布局:

宫城部分布局严整,前朝后寝布局。

宫城外为皇城,包括三海及宫城,正南门左右设太庙及社稷坛。

城南形成大片市肆及居住区。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

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

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它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故宫宫墙周长约3000米,占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多间。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门,宫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楼,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座

宏大壮观,壁垒森严的城堡。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延"两部分。

·明北京特点:

1、布局继承宗法礼制思想,都城以皇城为中心,设太庙和社稷坛。

2、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3、城内街道以元大都为基础。

4、商业市肆分布由于行会的发展,同类集中。

5、居住区在皇城四周,37个坊。

6、城市水系基本延续元大都,下水系统为明代整修工程。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影响

1、由观物取象形成春秋时代的“象天法地”规划方法,是古代城市规划模拟天体的渊源。

2、形成“形胜论”,历代城市志,位首的就是形胜篇。

3.揭示“象”与“数”的关系。古代城市规划中追求以数吉象的现象普遍,北京紫禁城宫殿群的布局,以

三、六数目排列,即符合周易八卦以数吉象之意。

4.追求城市的崇高境界。历代城市规划追求《周易》主张的以“气”、“器”表现其“理”、“道”——

贯于天地阴阳的风尚。

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1.使古代“象天法地”方法,融进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气息,古代城市中建的倡导文化的文昌阁、文峰塔、魁星楼,是从风水观念来的,成为著名文化建筑;

2.加强城市整体规划观念;

3.利用自然,融合自然,城市环境建设较好;

4.导致迷信思想广泛传播,产生不少消极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

理性规划:

自然理性——传统山水文化为特征的“相土”组合

社会理性——以礼制等级序列为主的组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追求理性、结构严整、主次有序、和谐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风格

1.感情、物质并重的流动空间设计观念;

2.宽与长、曲与直、大与小、深与浅、动与静、远与近等的辩证互补对立处理方法;

3.自然与建筑物两者中以自然为主体的布局手法,即自然物质的理性思维与视觉形象之间的巧妙组合。

中国近代租借地城市上海规划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居住混杂

2、对外交通问题:水、铁、公路不连接;铁路穿越城市;航空业不发达

3、市内交通:主次干道不清;道路网密;东西、南北之间干道不均衡;道路红线不统一

4、居住区布局建筑密度大,等级制度明显

5、市政设施:1)、租界、非租界差别明显;2)、租界之间不配套

6、绿化::不重视绿化,只重视开发建设(人均0.18平米)

伪满时期新京(长春)规划的主要内容

(1)道路与广场:

道路采用集放射式、环状及矩形于一体的综合式道路网;

干线道路采用多中心放射环状布局,主要交叉口设置大广场,分散城市中心;

道路依功能设置主干道(26~60米)、次干道(10~18米)、支路(4~5米).

(2)公园绿地

新市区内小河流、低洼地全部规划公园绿地,大部分公园是亲水公园;

沿伊通河与环状道路规划绿带,与插入城市的楔状绿地构成公园绿地系统;

总面积10.8KM,人均31平米,具有较高绿化水平。

(3)、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

①南岭国立文化地区的规划与建设

国力综合运动场改造、动植物园的新设、协和广场的新设以及大学的设置。

②伪满宫廷的建设

1938年,“南方北圆”,面积551.2公顷,三部分:顺天广场、中部以正点

为中心内廷、北部20公顷宫苑。

(4)居住区规划

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理论引入;

住宅用地占60%;

日本人居住规划标准,体现殖民本性。

1900年德国独占时期青岛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意图: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中心

2、规划分区:

(1)华人区和欧人区(中国区与德国区)

欧人市区选址于青岛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面向青岛湾。在青岛区规划上的引入了功能分区,分别为行政、商业、住宅和别墅区四类。华人区则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

(2)市中心: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中轴线式的市政绿化广场和对称式的放射型道路突出了殖民地管理机构--总督府的“威严。

(3)胶州湾内修建港口:

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加之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把青岛置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交接点上,形成青岛的区位优势

(3)、道路系统:

①、道路与地形结合较好,不规则的方格网;

②、道路宽度与间距:德国区:干道20~25米,道路间距80~100米;中国区干道:10~12米,间距40米。

③、道路与绿化结合较好;

④、商业服务设施及公共机关沿街密集布置;

⑤、道路与建筑物布置考虑到“对景”的要求。

4、居住区

德国区: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地形。

中国区:与商业基工业区混杂,街坊小、密度大,2层。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道路标准较高;

(2)上下水管网用环式;

(3)电灯在建设时就有;

(4)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 1)殖民城市色彩:19世纪末德国建筑形式;

(2)建筑布局采用欧洲古典城市手法:注意立体轮廓与对景。

(3)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与蓝色天空与海面衬托,有艺术感染力。

外国城市建设史

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特征

欧洲中世纪城市多自发形成,具有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特点;城市结构布局往往以教堂为核心进行空间组织;城市有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在有机平和背后的存在内在秩序,教堂居于城市中心,起到主导作用,其他建筑属于从属地位,讲究建筑与建筑的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风格特征,城市设计艺术取得至高成就,素有“如画城镇”美誉。

巴洛克规划特征

巴洛克的典型做法是将建筑的原理放大到城市,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城市道路格局一般倾向于采用“环形+放射”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

耸的纪念碑等作为过度和视觉的引导。这种做法客观上有助于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体的环境。

古典主义城市规划

古典主义城市规划在建筑群与城市总体布局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性。这种做法突出体现了人工的规整美,反映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一种明确秩序的强烈愿望古典主义在提出规划结构真实性、逻辑性、清晰性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其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追求完整而统一效果的思想,值得人们借鉴。

几种风格特征比较

中世纪城市没有人为规划,是自由发展形成的,城市具有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而巴洛克和古典主义城市规划强调人对城市的控制作用,通过运用轴线、规则构图等手法来组织城市,城市规划讲究规则几何图形的结构控制作用,逻辑清晰、构图简洁、完整统一。中世纪城市风格适用于规模较小城市,而形成轮廓线分明城市风貌;而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风格对文艺复兴后大城市的改扩建及新建大城市影响深远,甚至对现代大城市结构布局具有一定影响。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p29

规划模式:

1、规划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

重视人的生活现实

人、神同型

维护城市自由民的利益

2、城市形式

规划注意到数、几何的关系

3、城市结构特征:

广场和城市融为一体,方格网道路系统

4、城市组成

圣地——公共祭祀场所

公建

住宅区——工匠区、居民区、职员区

希波丹姆在历史上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干道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最大的街坊面积亦30*52米。

城市中心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和商业贸易要求。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三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巴黎欧斯曼改建规划的主要内容p103

1)巴黎成为最大交通枢纽城市

2)“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3)市中心改建---一体化

4)大面积公园——重视绿化建设

5)中心区分散几个区中心,因结构变化产生分区要求

华盛顿郎方规划的主要内容p112

1、1780定首都。1790朗方作规划

2、30平方公里。以国会、白宫为中心。国会在最高处

3、路网:方格+ 放射路网

4、人口:预计80万

朗方规划是以国会与白宫为中心制定的。朗方把三权分立最重要的一权即立法机关----国会,放在华盛顿

的最高处,即琴金斯山高地,这是全城的核心和焦点,可以俯视全城。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宾的主轴线,并连接白宫与最高法院,成为三角放射布局,构成全程布局结构中心。白宫与国会也在同一轴线上。从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周放射出许多放射道路通往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重要公共建筑,并且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与方格型相协调的道路系统,形成许多美丽的街道景观。主要街道很宽,有的宽达50米。一些重要建筑物和纪念性建筑物均各有特色,宏伟壮丽,与绿树成荫的大道相陪衬。(略)整个地区气势雄伟,像一个大花园。朗方对华盛顿规划的人口规模预计为800万。当时美国全国人口才不到400万,这是一个英明的预测。他的规划思想与设计手法,是受到他生活过的巴黎和凡尔赛的影响。

大伦敦规划的主要内容?p148p207

一、大伦敦规划

1942~1947年,艾伯克龙比“调查——分析——规划”

1、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

2、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放射路网和同心环路直交

3、绿地:8平米/人——28平米/人,绿地成网

4、中心区改造:6~10万人居住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降低居住用地密度,每公顷190人到250人,迁出人口415000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

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之不足。绿带圈为一款余额8公里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绿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直至成事项外蔓延的屏障。绿带圈以外的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郡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

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

伦敦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于50年代起开始重建。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这一规划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的大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1951年印度昌迪加尔规划(1950?)

1、明确分区

2、行政中心用映射手法

3、干道直角相交:自行车、人行系统

印度东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是从平地兴建起来的新城市。1951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受聘负责新

城市的规划工作。

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占地约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近期为15万人,远期为50万人。

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贯彻勒·柯布西耶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规划思想,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

1956年巴西利亚规划主要内容

1956年科斯塔 50万人 150平方公里土地

1、平面模拟飞机形状

2、现代化交通设计

3、空间个性:高速公路技术,公园绿地美化设施,东西干道布局、三权广场宏伟建筑群

4、邻里单位居住模式

5、72平米/人绿化面积

哈罗新城

1.1947年规划,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8万人;

2.河湖、铁路和公路成为边界;

3.城市中心位于几何中心偏北,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4个居住区;

4.主要道路呈Y字形;

5.城市中心兼为附近村镇居民服务。

密尔顿·凯恩斯新城的建设p208

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被誉为英国第三代新城的代表。1967年开始规划,1970年开始建设。新城大体上是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

新城规划的特点是:

1、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

城市无严格功能分区。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在市内采取分散布局方式。非工业性的大的就业中心分散在城市边缘地带。

2、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

新城的棋盘式道路将城市分成面积大约1平方公里的环境区。每一个环境区四周有4个活动中心,每个家庭可按不同需求自由选择活动场点。

3、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市内结合现状铁路、道路和河湖走向,修筑纵横交错、干道宽度为80米的方格形干道网,并采用了最经济有效的1公里网间距。干道方格网还与原有河流、运河一起,组成了全城的绿化系统。

4、突出景观效果

整个城市具有传统的田园城市特色,强调绿化布置。要求在主要道路上的景观,虚实交替,并使每个路段各有特点,避免雷同。市内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古村舍。有的与新建筑结合,和谐成趣。有的与大自然结成一体,交相辉映。

第一代新城与第三代新城对比:

密尔顿·凯恩斯第三代新城特点

1.在功能上有明显扩大,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独立性更强;

2.规划人口增加;

3.大规模的新城在经济上更有能力建设较大的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既便利居民生活,丰富新城文化,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4.新城规模扩大创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了科研、办公等行业,使新城功能更趋于平衡;

5.新城预留大量土地为今后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上保障。

密尔顿·凯恩斯第三代新城规划评价:

1.向功能完善配套化发展;

2.适用于功能完善配套化发展;

3.新城建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

4.“大型新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5.预留了大量土地,为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保障。

哈罗第一代新城缺陷:

1.建筑密度太低,不但增加市政投资,而且缺乏城市的生活氛围;

2.人口规模偏小,医院、学校、影院等公共设施的配置不足,或运营困难;

3.一些新城的中心区缺乏生气和活力。

格里芬堪培拉规划的主要内容p128

他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是堪培拉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的美丽。当时规划人口为25,000人,用地面积月30平方公里。

城市选址很具有特色。城市北面有缓和的山丘,东南西三面有森林密布的很高的山脊,是城市造型宛如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可以利用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和利用市区内的山丘作为主体建筑的基地或作为对景的焦点。

1965年“巴黎地区战略规划”。

1958年,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1965年开始建设

巴黎市西北部;巴黎主轴线西端

占地750公顷巴黎新商务中心区:工作、居住和游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商业和商务区。

着重研究在增长率水平之下的区域的发展,以关心落后地区的区域性增长成为区域规划的主题。60年代法国政府,制订了21个规划大区的区域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地发展8个平衡性大城市,对国民经济实行“平衡发展法”。

·规划特点

1)商务活动高度密集;

2)重视居住区开发;

3)基础设施先进完备;

4)配套设施完善;

5)重视美学因素。

波兰的全国发展规划

选定了23个主要发展中心,其中6个是目前的小城市,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规划遵循平衡发展的原则,同时加速目前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物质生产,包括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矿业资源。在农业人口过剩地区发展加工业,开逐步向生产自动化过渡。在发展形态方面,要求进一步形成全国区域——地方发展中心的分级体系,并通过生态研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20世纪70年代莫斯科总体规划特点。

1971年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5~30年。规划远景人口不超过800万.

总体方案首先是从继续疏散城市人口为出发点。

1)1971年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5~30年。规划远景人口不超过800万;

2)城市规划结构从单中心演变成多中心,即划分成8个规划片,新的规划要求8个规划片自成体系,又各具特色;

3)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诸方面问题,相应地制订了地区和郊区的规划;

4)规划公共绿地为每人平均26平方米,全市有2条绿化环和6条楔形绿带;

5)城市干道由十几条主要放射路和6条坏路组成。

1.增长极核理论p186

1955年佩鲁

50 ~60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提出增长极核策略。增长极核的概念是1955年由

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的,以后又经许多学者对他的理论加以充实提高。增长极核策略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的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佩鲁的理论依据,是模拟立场学说,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可看作由一些点所构成的立场空间。每个点都有其影响范围,同时也是起聚集作用的核。这个点一方面可产生极化效果,吸引其腹地的资金劳力等,以加速极核本身的成长,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波及效果,可以将成长中心的发展波及到腹地。增长极核策略对发展中心城市,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50~60年代曾起过积极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曾集中力量

发展了一些中心城市,但由于有些国家片面运用增长极核策略,导致大城市膨胀失控。到70年代的重大

策略转移,是积极发展小城镇或小的极核。从80年代开始,各发展中国家相继地把重点转向推动次级城

市的策略,主张把次级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立在国土规划的基础上,完善中心地理论,将全国分成若干区域,于区域内选择或布置次级城市作为发展的中心。例如泰国把全国分为一个中央区和三个边缘区,每区内选定一到两个区域增长中心,一到两个次级增长中心和若干个低级增长中心。

2. 中心地学说 p186

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个理论在二次大战前未被重视。二次

大战后,中心地理论首先在美国、荷兰以及瑞典等地得到了承认。50~60年代,荷兰在须德海周围地区大面积围海造陆,在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按照克里斯塔勒的模型规划了居民网点和交通网。1960年这个

理论为国际学者所推崇,誉为“克里斯塔勒模型”。其理论要点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克里斯塔勒认为,乡镇的立项分布形态应是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也就是位于六边形的角上,而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那个店,起着管理从属它的六个点的作用。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虽有时并不是适应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基础的变化,但它概括的基本原理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3.郊区化 p160

5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

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它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由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

城市化与郊区化的相互作用使西方国家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城市用地平面布置的形式。自50年代以来,那些历史较久的大城市的中心地区人口数量在逐步减少,人口、工业、商业等向郊区和

周围地区扩散,造成郊区城镇化的现象,,城市核心地区却在衰退之中。但也有一些国家,其大城市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郊区都在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地区也是这样的。

(城市化与郊区化的关系p161)

邻里单位 p135

佩里: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

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显示,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它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工程。它将帮助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念。佩利作了一个邻里单位方案示意图。他建议一个邻里应该按一个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的距离都不超过

0.8~1.2公里,包括大约1000个住户、相当于5000居民左右。它的四界为主要交通道路,不使儿童穿越。邻里单位内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并保持原有地形地吗和自然景色以及充分的绿地。建筑自由布置,各类住宅都须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邻里单位的基本规划思想被各国规划师在新城以及二战后若干城市的规划中被接受和发展。

划区p137

斯泰恩与佩里的组织社区与划分邻里单位的思想,于四十年代被苏格兰交通警察助理总监屈普所发展。他于194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的书籍,提出一种创新的建议,即英国城市的战后重建应该建立在划区的基础上,即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家居交通事故、功能混杂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树妖道路网。新的系统是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的分开。街坊内有自己的商店和地方性的服务设施。屈普把他的思想运用于伦敦东部的一个旧区,并在书中作了具体的图解式规划。

曲谱的主张被那时正在编制伦敦战后重建规划的建筑师们所采用。在伦敦重建规划的一个重要章节中,提出要求广泛运用划区的原则。战后英国考文垂中心区的重建,体现了划区的原则。

工业城市理论(1901年)p120

功能:结构合理性

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他设想的”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规划方案于1901年展出,他对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族群成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他把“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带隔离。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城市交通是先进的,设有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戛涅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他运用1900年左右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的设计。市内所有房屋、火车站、疗养院、学校和住宅等也都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新颖整洁。

玛塔带形城市 p121

1882年,沿一条运输线发展城市

以交通线为核心,对称布置

宽500米,外侧农田地

中央道路宽:40米

沿干道每300米,有一次干道20米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是城市沿一条高速度、高质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线呈带状延伸,可将原由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略)

带形城市的理论是: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

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聪西班牙的加迪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如果从一个或若干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一定的影响。苏联进行过带形城市的探讨。(略)

带形发展城市

自1882年,苏里亚·伊·玛塔的带形城市理论提出后,于1930年,苏联建筑师米留廷也提出了带形城市的设想,绘制了城市“功能平行发展”示意图。即功能上连续的布置。这种带状布置方式使居住区与工业区均能沿交通干路平行发展和获得进一步扩展的可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米留廷在规划斯大林格勒与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两城市的方案中,用带状布局把工业地带、佳通运输地带、文教、居住等地带划分成六条平行带。居住区与工业区用800米宽绿化带隔离。但在实践中斯大林格勒工业区离河流太远、运输不便。马格尼托尔斯克介于矿山与水坝之间,二者相距较近,不利于带状安排。在此之前,1928年苏联建筑师符

洛娃也做了类似的带状城市。40年代德国建筑师希尔勃赛玛为使工业城市为减少烟尘污染,而做出各种

类型的烟尘污染图,论证的出带形城市最有利于减少工业污染的结论。但这也仅留在理论探讨,无任何实践成果。

场所 p265

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替代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场所由指

定的人或事所占的环境特定部分。

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

1)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2)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

有非空间性;

3)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场所和空间相比,其主要差异在于,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而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战友,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a.人对场所情感要求的研究

1)领域和私密

2)交往与半公共空间

3)场所的意义

b.人对场所活动要求的研究

1)活动渗和

2)活动的过滤

3)活动的呼应

c.人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

城市意象五要素

1)路径(path):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尔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它们可以是街道、步行道、公共交通线、运河和铁路。

2)边缘(edge):是两个面的界限——河岸、铁路、沟渠、开发区的边界、墙体。

3)区域(district):有进入其“内部”的感受,它因为拥有某些共同的、可分辨的特征而被认识。

4)地标(landmark):是另一类的参照点,建筑物、招牌、商店或山丘。

5)节点(node):是城市中的战略点,进进出出的集中焦点。它们基本上是交叉口、交通的转换处、一个十字路口或路径的汇聚点、结构的变换点。

生态城市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观、新发展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从狭义角度讲,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思想的三个方面

首先,在城市—区域层次上,生态城市强调对区域、流域甚至是全国系统的影响,考虑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生态系统的极限问题;

其次,在城市内部层次上,提出应在按照生态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扩大自然生态容量,形成城市开敞空间;

第三,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实现层次是,建立具有长期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城市社区。

·生态城市10原则

1. 修正土地使用方式,创造紧凑、多样、绿色、安全、愉悦和混合功能的城市社区;

2. 改革交通方式,使其有利于步行、自行车、轨道交通以及其他除汽车以外的交通方式;

3. 恢复被破坏的城市环境,特别是城市水系;

4. 创造适当的、开承受得起的、方便的以及在种族和经济方面混合的住宅区;

5. 提倡社会的公正性、为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创造更好的机会;

6. 促进地方农业、城市绿化和社区园林项目的发展;

7. 促进资源循环,在减少污染和有害废弃物的同时,提倡采用适当技术与资源保护;

8. 通过商业行为支持有益于生态的经济活动,限制污染及垃圾产量,限制使用有害的材料;

9. 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限制无节制的消费和物质追求;

10. 通过实际行动与教育,增加人们对地方环境和生物区状况的了解,增强公众对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簇群城市P190

流动、生长、变化思想

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城市规划的对象,范围,发展方向都需要一个再

认识的过程。

醋群城市是由第十小组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是第十小组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形态。关于流动思想,第十小组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应能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他们设想一种三角形的汽车道路系统,以便获得均匀的交通流量和充分发挥道路的功能。他们企图使建筑群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使建筑物表现出“流动”、“变化”、“停止”、“出发”等特征,并产生新的形态。他们设想了具有空中街道的多层城市。这些空中街道网是贯通建筑群的分层的宽阔步行街。它既是现行的延伸,又联系着一系列场地。在道路沿线和场地周围设有商店、邮箱、公共电话间等公共设施,并形成各具有特征的空中街道。这种空中街道是第十小组主要成员英国史密森夫妇于1952年在伦敦金巷高密度居住区设

计竞赛方案中首先提出的。

关于变化的思想,是史密森夫妇提出的”改变的美学”的思想。他们认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改变的周期较长,能起到同一作用的点,如市政厅和某些历史建筑等。依靠这些点的存在,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进行评价并使之统一。城市的环境美应反映出对象的恰如其分的循环变化。

从流动、生长和变化出发,簇群城市首先考虑易变性,在流动上是速度的加快。在时间上是第四个向度的增值,在城市更新的循环周期缩短。在居住问题上是居民迁居的流动性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多变和多样。

簇群城市是以线性中心为骨干而多触角的蔓延扩展。它们把线性的中心称为“干茎。干茎既为居民提供联系的通道,也包括居民服务的各种设施,如文化、教育、商业、娱乐以及步行道、车行道、公用管线等。干茎的使用周期较住宅长,但它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活动的改变而不断更新。第十小组语预言,由于汽车泛滥和雅典宪章的束缚而消失的原先富有人情味的街道观念,在簇群城市中又将重新出现,并在形式和空间容量上将超越旧式街道。

簇群城市的思想最早是由史密森提出的。他所做的示意图包容了旧城,以均匀交通流的三角形车行道路为骨架。居住簇群是各种类型住宅形成的极为自由地结合。

9.花园城市

10.卫星城 p134

卧城;半卧城;独立新城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指出,卫星城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1927年恩温主持大伦敦规划委员会的

技术工作,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地方圈住,不让再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卫星”城镇中去。英国田园城市协会过去曾提出过这种解决伦敦发展的办法,现在被恩温的“卫星城市”理论所肯定。

科学城

1、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高等学校集中在统一区域

城市边缘地带(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

1968年——80年代

占地28560公顷,规划人口20万人

学园区和市郊发展区

学园区位于新城中心,其中心布置市中心

科研教学区分为5个小区:文教、建设、理工、生物、共用设施

2、科学园区:60年代(硅谷、剑桥科学园)

大城市连绵区 p199

大城市连绵区的形成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它是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它以若干个几十万以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的最发达的地带,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对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直至华盛顿的带状城镇聚集区结构进行了研究,于1961年把这种结构命名为大城市连绵区。其后欧洲、日本等国相应的进行了各自的大城市

连绵区规划。

美国已形成3个大城市连绵区:波士顿---华盛顿大城市连绵区;芝加哥---匹兹堡大城市连绵区;圣地亚

哥---旧金山大城市连绵区。

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连绵区。

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的东海道连绵区(长约 600公里,宽约100公里(略))。

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三个主要目的:通过对城市增长采取可持续、健康的方式,使得城乡居民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耦合,使得增长能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

新的增长方式应该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精明增长特别强调对城市外围有所限制,而更要注重发展现有城区。

·精明增长提出的基本办法

1.保持良好的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休憩的场所,扩展多种交通方式,借鉴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强调

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

2.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培育社区意识;

3.鼓励社区间的协作,促进共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

4.通过有效的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的竞争力,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

5.强调开发计划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采取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

区内进行垂直加厚

6.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13.城市集聚区p126?p86百度百科

前苏联提出“城市聚集区”概念,即按行政区界限和距离界限划分标准,把中心城市和其影响区

内的若干城镇所构成的区域称为“城市聚集区”。其界定标准有:

①中心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上,至少有相邻的2个城镇;

②距中心城市2小时交通里程范围内的所有城镇;

③在2小时交通里程范围之外,但属同一行政区的所有城镇。同时,根据城市聚集区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和聚集性指数等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大城市聚集区、中等城市聚集区和小城市聚集区。

14.勒·柯布希耶关于集中主义的代表著作及主要观点、功能理性规划范式?p130

1922年《明日的城市》;1933年《阳光城》

城市规划观点:

1、功能性老化,中心部分集聚功能完善

2、提高密度解决拥挤问题

3、调整城市内部密度的分布

4、布局形式:高架道路。

15.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1918年,芬兰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理论;大赫尔辛基方案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技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技疏散理论。这

在当时是一种有关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

他建议有必要为西方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的方法,是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既符合人类工作与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是人们居住在一个城市和乡村有点兼备的环境中。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他认为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这些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应用已开辟绿地。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日常的活动”则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的活动”则作分散的布置。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方案。方案中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

半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的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致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张的工作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巴黎德方斯副中心

一、概况

1958年,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1965年开始建设

巴黎市西北部;巴黎主轴线西端

占地750公顷巴黎新商务中心区:工作、居住和游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商业和商务区。

二.规划特点

商务活动高度密集;

重视居住区开发;

基础设施先进完备;

配套设施完善;

重视美学因素。

哥本哈根指状城市p141?

哥本哈根“手指状规划”完成于1947年。

沿交通线路进行轴向发展

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沿着这些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沿线的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整合在一起,大多数公共建筑和高密度的住宅区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使得新城的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轨道交通出行。

同时,在中心城区,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相结合共同维持并加强了中世纪风貌的中心城区的交通功能。作为欧洲人均收人最高的城市之一,哥本哈根人均汽车拥有率却很低,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来完成出行的。

·指状发展城市

1942年由伦敦现代建筑研究协会的一组建筑师所制定的著名的伦敦规划是采用了一个经过精心推敲的交

通指挥,把受德国空袭后的伦敦划分为从中央轴南北向伸出的16个触角式的居住区。城市呈指装发展。

城市呈指装发展是带状形式的一种变种。1921年舒马赫所作的德国汉堡规划,城市沿交通线呈指状发展。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在赫本哈根、华盛顿、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规划中都出现过。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巴尔的摩、纽约时报广场等更

新改造。

但是新城市主义与简单的文物保护项目不同,它具有发展、改造、提供新的内涵等更为明确、更为广泛的动机。而在城市的郊区,新城市主义则提倡采取一种有节制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

·核心规划设计思想: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TOD模式(概念、主要内容、模型、如何运用)

TOD是指沿大众运输系统廊道(包括轻轨线路、地铁、常规公交快线)的节点推动土地利用开发,在车站周围地区布设中高密度住区并搭配公共服务、办公、商业等混合多用途的开发,将大众运输系统的车站与城市发展的核心相结合的新城市规划概念。

商业核心区和服务设施距离居住区的步行距离在600米内(或步行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公交车站位于商业核心的中心位置。距离商业核心区域1600米为开发强度稍低的次级区域,这里主要布置一些各类住宅、小型公园、学校和轻工业等。其住宅设计以从街道后退很少的前廊为主要特征,小胡同为路外的停车设施。街道呈网格形式,以步行和自行车与TOD直接相连。

·TOD的主要内容

1)城市开发紧凑布局,支持公共交通;

2)商店、住宅、公园、办公机构、公建设施分布在公交站点的步行服务范围内;

3)街道步行友好,并与出行起讫点直接相连;

4)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价格、不同容积率的混合居住区;

5)保护自然环境,利用地形地貌,建设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公共空间是建筑朝向及公共活动的中心;

7)鼓励在建成区内沿公交走廊进行填充(Infill)与改建(Redevelopment)。

在城市发展策略上,采取TOD的方式,选择位于轨道交通走廊与节点周边地区作为城市的发展空间,从

而在根本上确保轨道交通能成为城市发展的结构控制线。

城市宏观土地使用布局应结合轨道交通综合考虑,在中心的选择、产业布置、功能配置、用地分布、开发强度等方面充分考虑轨道交通走廊及站点影响区范围,应在轨道交通影响服务范围内大致取得平衡。轨道交通线路、车站的设置也应充分结合城市空间与土地利用发展的构想,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城市与轨道交通的有机融合。

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体系

199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全球的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管理的高层次集聚、生产

的低层次扩散、控制和服务的等级体系扩散方式构成了信息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

各种跨国经济实体逐步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力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在这个全球城市网络中,决定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将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而且也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在庞大的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中,大都市区出现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再集中趋向,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大城市连绵区既是产业空间重组的结果,也是一种新的区域/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出现的以集聚和扩散为主要特征的地域城市化现象,它占据着当今及未来

全球发展区域的核心位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都市带的形成并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

田园城市p117

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摄取政治资本,授权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霍华德受当时英国社会改革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问题、城市的贫困问题、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于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有关建设田园城市的论证,即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这是一个关于规划目标的简练的阐述,即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力因素和不利因素。城市的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条件的恶化。乡村有极好的自然环境。他感赞乡村是一切美好事物和财富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是推动产业的巨轮,那里有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艺术、音乐、诗歌的灵感之所由来。但是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简朴而单调。他提出“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成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既可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够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就像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多种新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他把这种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在他着作第一版的图解中表示的是一个25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心城市可略大些,建议为58000人,其他围绕中心的田园城市为32000人。

(略)

市中心区中央为一圆形中心花园。四周建有市政厅、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以及医院等。其外绕有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四周又绕一圈宽阔的向公园敞开的玻璃拱廊,成为“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和冬季花园之用。从水晶宫往外,一圈圈共有5条环形的道路。在这个范围内都是居住街区。5条环路的中间一条是宽广的林荫大道,宽130米,广种树木。学校、教堂之类,都健在大道的绿化丛中。城市的最外围是各类工厂、仓库、市场、煤场、木材厂与奶厂等,一面对着最外一层环境,另一面向着环状的铁路支线。

霍华德对如何实现田园城市,从土地问题、资金来源、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等等都作了具体的建议。1903年他着手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离伦敦56公里的地方建立起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1920年又开始建设离伦敦西北36公里的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英国田园城市的简历,引起各国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仿效建设。但都只袭取“田园”其名,实质上都不过是城郊的居住区。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有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

区域规划理论p126

自1883年至1919年一位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

中外城市史与规划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发展史》 西?部分 绪论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学习意义。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研究?法。 ?了解如何进?中西?城市的发展?较? ?、古代世界的城市?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爱琴海) ?了解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了解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了解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古代西?国家的城市?明(古希腊+古罗马) ?了解古希腊的?化与历史发展 ?掌握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列都城的布局特征 ?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三、中世纪西?城市?明 ?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掌握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形态、中?、路?、景观等。 ?了解典型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性质、布局特征、城市中?、形态特征等。 四、?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明 ?了解?艺复兴时期城市相?中世纪发?的主要变化 ?了解?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 ?掌握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内容、?的与影响 ?了解“古典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了解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 五、近代西??业化与城市发展 ?掌握近代城市的特点 ?掌握现代城市规划与古代城市规划的区别(关注点、规划内容与?法、城市发展管理等)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的现实需求、思想基础、技术基础、?法与实践基础。 ?掌握?园城市的主要内容与规划实践影响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带形城市、?业城市、城市形态研究的背景、规划内容、规划实践及其影响)

?了解格迪斯的规划思想特征 ?掌握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掌握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了解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的规划内容、规划思想与后效评价 ?掌握赖特?亩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掌握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影响 六、现代西?城市 ?了解20世纪西?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掌握?伦敦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掌握英国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英国、法国新城建设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德国战后重建的类型与内容 ?了解瑞典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哥本哈根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的内容区别及其反映出的西?现代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变化特征 ?掌握?较现代城市规划与后现代城市规划 ?掌握全球化、全球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西??都市区规划的基本特征 ?掌握兰斯塔德的空间特征与规划经验 七、美国城市发展过程 ?了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了解美国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与影响 ?掌握邻?单位、雷德朋的概念以及规划原则 ?了解美国郊区化的发展过程 ?掌握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简要过程与批判反思,及其与中国城市更新的对?。 ?掌握城市更新、城市复兴、?都市区、?城市带、巨型城市区的概念 ?掌握城市蔓延的特征、弊端以及规划应对 ?掌握郊区化、城市蔓延、增长管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TOD/ TND的概念 中国部分 1、掌握《周礼考?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了解古代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特征、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与动?机制;

河南城建学院《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平顶山工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供城市规划专业0513041/2 班使用 一、填空题(25分) 1、商城 2、汉朝 3、瓦子 4、秦 5、里弄 6、帝国主义共占城市 7、新巴比伦王国 8、帝国时期9、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10、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11、中心阁12、“功能城市”13、建筑十书14、盖迪斯 15、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16、人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综合空间 17、适度的集中、均衡的分散 二、选择题(10分) CAACC AACBA 三、简答题(40分) 1、1)唐长安城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影响到城市布局。 长安城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宫城、皇城居中在城市最北面,其它设施则按照封建礼制顺序布局。道路是规整的方格网状系统,有集中的市,市和坊都有封闭的坊墙。 2)宋东京城的布局主要立足点在促进商业的交易,所以城市总体的布局没有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学说。除了皇城、宫城内部布局采取轴线布局,外城的布局比较自由,大街道一般都与商业结合,形成商业街,有集中的市,也有分散的商业街道,市和坊无坊墙。 2、答:城市的产生是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才出现了以交换产品的场所-市。所以早期的城市是从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与农业的关系很紧密,因此大部分城市都靠近河流。秦汉以后国内有统一的市场,商品流转数量大,商业的运输主要是靠自然水运条件,所以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商业都会,因此这个时期城市的建设靠近河流主要是方便商业的运输。 3、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有的偏重于军事,有的偏重于商业贸易,有的偏重于交通运输;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民族矛盾,中国居住区和外国居住区在建筑质量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上有显著差别;城市的布局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密集的道路网,众多的临界街坊,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 4、雅典卫城建立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成挡土墙形成的大平台,山势险要,只有西面有个上下的通道。卫市的主要建筑是供奉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的布局不是刻板简单的轴线关系,而是按照人们祭祀是行走的路线设计的,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展现给人们,使没段路程展现给人们面前的都是不同的建筑优美景象。 5、圣马可广场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达到统一和谐的情调。大广场与靠海的小广场通过钟塔过渡,靠海的大广场和靠海的小广场用用台阶和一对狮子雕像进行过渡。同时广场四周建筑底层采用外廊式做法,使广场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有个过渡。在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直塔作为竖直线条,与周围这些建筑物众多的水平线条形成对比。总之,圣马可广场运用了不同空间的互迭手法,视觉上采用相似、对比的手法,使得建筑群体的组合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6、1)、进步性:提出了通过限制大城市规模来控制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通过在大城市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带来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在城市中心设置公共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工业区,铁路干线放在城市边缘地带,避免干扰城市。 2)、霍华德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资产阶级不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毫无利润可赚的绿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更不会对城市人口进行疏散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中外城建史2 (1)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时期。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3、我国最早的居住单位是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6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是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 座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11、罗马市政广场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庙宇等共同 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 16、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瓦子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朝代( BBDBA DDBAB ) A西周B北宋C元朝D明朝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柯布西埃C密斯凡德罗D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A马面 B角楼 C翼城 D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时期改建的 A、文艺复兴运动 B、巴洛克时期 C、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 A、统万城 B、高昌城 C、交河城 D、北庭城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镇() A、汉口 B、佛山 C、朱仙 D、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A、南通 B、济南 C、嘉庆 D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仑 D、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A、市中心设置广场 B、密集的道路网 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外城市建设史1

一以下为古籍摘句,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其含义,并说出其出处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为市场与居民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2、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九轨《周礼?考工记》王城内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外大道宽五轨;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诸侯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环城大道的宽度;其他“都”邑城内大道宽度是王城郊外大道宽度。 4、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 5、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中午的时候形成集市,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进行交易,这样能聚集天下的财物,交易后了就能离开,都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6、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吴越春秋》一般古代的城市有内城和外城,郭指外城,也就是说建造内城是用来保卫君王的,外城是用来守护老百姓的。 二、名词解释 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

中外城建史试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 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A 、 市中心设置广场 B 、密集的道路网 C 、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 、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10、、被拿破仑誉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 ) A 、罗马市政广场 B 、圣马可广场 C 、波波罗广场 D 、巴黎 星形广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古代曹魏邺城的规划的特点 ☆ ☆ 密 封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 五、使用教材: 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 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 六、参考书目: 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的城市 (二)中古的城市 (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四)现代城市 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三)现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2019精选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_1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 一、巴比伦 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 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 三、先秦中国 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出现了轴线的概念。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组成。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四、希腊 1、早期文明(海和山):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人活动范围以爱琴海域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 3、圣地。德尔斐,位于科林斯湾北岸,北山南水,山地结合。 4、雅典 ①欧洲大陆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②因地制宜,自由式均衡构图平面布局,主次分明。背山面海、自发形成、布局无规则、无轴线关系、街巷狭窄曲折。 ③雅典卫城规划特色: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中外城市建设史【总结押题】

中国部分: 一.殷商时代城市有哪些? 1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 2 .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 3 .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与二里头遗址相差6km) 4 .郑州商城---中期 5 .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 6 .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 二.周代的城市 1.周原的凤雏与陈召宫殿 2.丰,镐二京 3.成周(东周都城) 4.曲阜(诸侯城) 三.考工记的内容与释义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释义(略) 四.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 1.城市职能增加 2.规模扩大 3.城市用地结构变化,增加文化区 4.城市形态因地制宜与自由设置 5.城市以宫为中心,中轴线,前朝后市等。 6..城市防御不断加强 五.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城市 1 燕下都(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 2 赵邯郸(BC4---BC 3 ,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 3 齐国临淄(bc4,今邯郸) 4曲阜鲁国故城5 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 6 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 里) 7 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境内的长江北岸,纪山之南,又称纪南城) 六.汉长安规划特点 1..城市用地结构以宫殿为主。其占有大量面积。还有九府、三庙、九市和160闾里。 2.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宫廷与居民混杂 3.城市建筑群的奠定,像礼制建筑群,轴线。 4.充分利用地形规划设计。利用龙首山高大地形建设宫殿 5.区域规划的观念 七.东汉都城洛阳规划特点 1.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宫廷区占城面积1/3),奠定了礼制基调。 2.南北轴线的出现。与西汉长安布局不同,宫在轴线两侧布置 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沿袭营国制度 4.旧城改建类型。 八.邺城的规划特点及布局图 1.功能分区更为明确,用地比例更为合理。 2.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 3.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规划秩序设计。 4.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轴线上有开阖有序的空间秩序。 5.布局着眼军事因素。 布局图见附图一: 九.北魏洛阳的规划特点 1.旧城改造利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南宫改为中央官署区。 2.南北轴线的加强

[西安建大]《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

中国古代部分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 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 焦蕾,200827501037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 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 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其特点是很少有人为的、统一的规划观念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提上城市建设议事日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自此才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空间中纷纷亮相。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渐渐形成了一股“广场热”的设计浪潮。 (3)中外城市广场在演变上的差异 使用目的的差异 与欧洲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欧洲传统城 市广场的演变中,祭祀、宗教等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

中外城建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 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 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 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 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由宇文恺规划) 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 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 14、规划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 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 4)城市管理完善 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17、中国城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宋朝 18、中国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宁波 19、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的集中居住地。 20、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21、元大都:平面布局: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由刘秉忠负责)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 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含义: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出。4.工商业发达。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7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背山面水的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择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不等,一般范围拉大,分布和集中也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8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9秦咸阳建设布局的特点?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 3、重视城市分区。 4、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10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特点。 1它改变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宫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布局来看,它多少会有些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3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宫殿占据了城市很大空间。 11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主要原因。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原因: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状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外迁、南徙。在南、北方农民的结合和技术交流下,加上水利灌溉比较方便,使这一地域国土逐渐被开发起来。 12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主要原因。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依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廓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至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中外城建史》试卷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 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 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