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明朝时有一位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可能迟到了,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本是在家发发牢骚,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了这件事,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皇上太厉害了,在我家里都安插了耳目,于是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字就更好了。 同学们说一说,“嫌”改为“忧”,有何变化。 明确:“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成“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公仆了。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发表 独立见解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培养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

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补充:“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议一议:品味提升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并加以评说。 (一)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①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②,逸马蹄而毙之。 注①逸:马脱缰奔跑。②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二)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三)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四)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五)比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像这样描写得精辟的句子还有很多,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我们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更为准确恰当才行。 四、课堂小结: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 读一读:李广射虎 学生分组讨论例句,各抒己见。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导入:由“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两副对联中两字之差,语义截然相反的例子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预习检测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整体感知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P93第三段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重难点解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时间课题 咬文嚼字授课 时数 主备人李仙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以及作者说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用例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备二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 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 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 内容) 二、整体把握全文 1、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第三自然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追问:能不能在这段中再找几个与“咬文嚼字”类似的词语:锱铢必较、 细心玩索、炼字、推敲 2、讨论: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真是随便举的吗?结合例子试作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后明确。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 3、贾岛“推敲”的故事 4、苏轼诗《惠山烹小龙团》 5、“套板反应” 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提示:角度一样吗?找出每个例子的不同 角度) 不同角度: 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 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更有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 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 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 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小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明确:不是随便举的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例子。五个例子多 层次、多角度,各有各的作用,可见作者是精心选择例子的,而非“随便选 的”。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 甚解》《咬文嚼字》) 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总第次课 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15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

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 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3)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模块语言,存在的家园 第二课专题如琢如磨第一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3 课题]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PPT课件演示:P.4 ]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6]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

【K12学习】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评价讨论法。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 1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XX外国语师X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X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王晓艳 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三、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

基人。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3、看文章1-7段的内容。找出文中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看总共有几个实例?(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下面同学看一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4、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5、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6、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7、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8、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9、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10、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11、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朱光潜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对学生而言,阅读这种文体有一定的障碍,文字障碍,议论的逻辑障碍,文学等知识积累狭隘造成的理解障碍。所以,我的教学是这样定位:一是学会阅读文艺评论一类文章的方法,“跳读------理清文章思路”,精读------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把握认证的角度,鉴赏评价-----学会运用理论进行鉴赏分析;二是理解积累文艺评论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解读“嬛”:①xuān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轻盈的风采。《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蔡伸【宋】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②huán 嫏嬛。传说为天帝藏书之所,后泛指珍藏许多书籍的地方。 ③qiong 孤独无兄弟之义。闵予小子成王自称,遭家不造不善指遭凶丧, 嬛嬛同“茕茕”在疚。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咬文嚼字》优质课参赛教案

咬文嚼字 (第二课时) 临江中学孙润波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 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 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 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 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咬文嚼字》优质课参赛教案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两篇

作者:日期: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 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 的习惯。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 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 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 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 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 00 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 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 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 段话。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 ,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 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 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 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4.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5.教学难点: 6.设计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