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每课练习 5

古诗三首

一、看拼音写生字词

shuāng yè zèng sòng jú huā chéng zi jūn zǐ gài zi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

1《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山行”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

A 山上有很多人

B 在山路上行走

C 山自己能移动

D 太行山的简称 3“赠刘景文”中的刘景文是作者的朋友,“赠”字你怎么理解?( ) A 增加 B 写给 C 劝慰 D 喜欢 4“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 ) A 书籍 B 读书 C 书写 D 书本

5《赠刘景文》一诗中,哪个不是点出季节的词语?( ) A 荷尽 B 好景 C 菊残 D 橙黄

6《赠刘景文》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什么?( ) A 点明秋季是最好的季节 B 橘子绿了的季节 C 劝慰朋友要珍惜好时光 D 橙子黄了的时节 7《赠刘景文》最后两句诗是哪两句?( )

A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B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夜书所见》中点出季节的是哪个词语?( ) A 萧萧 B 寒声 C 秋风 D 促织 9“萧萧”在《夜书所见》中是什么意思?( ) A 荒废 B 破败 C 繁荣 D 风吹树叶的声音 10紧接“萧萧梧叶送寒声”的下一句是哪一句?( ) A 知有儿童挑促织 B 夜半钟声到客船 C 江山秋风动客情 D 深夜篱落一灯明

11《夜书所见》前两句主要写景物,其中“客”指谁?( )

A过往的人B家里的人C诗人自己D同行的人

12《夜书所见》后两句中的“儿童”指什么人?()

A小孩子B在江上玩的孩子C船家的孩子D自己的孩子三、默写《山行》(包括题目,朝代和作者)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 1.会认4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 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 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 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 月是故乡明 1 梅花魂 1 口语交际 1 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会 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 2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 2 1.归纳梳理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3.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4.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准备

5古诗三首

5. 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 (二)释词语,明诗意 1、自学。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解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

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解说:(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精品)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hh)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o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部编版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晓”;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6.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部编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稚”等生字和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等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1)凭借注释、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 3.情感与价值 (1)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所写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今天,诗人范成大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诗,咱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有怎样的情感要与大家分享,好不好? 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 二十四年中进士。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 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一贯的忧国恤民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 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释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时目标 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入,猜读诗题 1.单元导读。 课件出示冰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2.导入课文题目。 (1)谈话导入:古时候,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古诗三首) 3.猜读诗题。 (1)教师引导:童年生活历来总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一幅画卷,诗人范成大将带领我们感受什么样的儿童生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教师引导:①猜猜诗题的意思。②读了诗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3)相机点拨: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会有很多的感想。同学们可以尝试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将重点词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猜出古诗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31首。 4.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猜诗题的意思,指导学法。了解诗人,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供”读一声“ɡ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该读四声。 (2)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理解“桑阴”。“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就是夏季。

[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五下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五下语文 古诗三首意思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马鞍赵秀琴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 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 【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 “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出示课件3】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

5《古诗三首》导学案

5《古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等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能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4、能想象诗词描绘的意境,能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熟读三首古诗词。 2、了解作者生平。 3、能借助注释说说诗词句子的大概意思。 泊船:绿: 欲:复恐:故园 4、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展示互动】 1、读拼音,写词语。 lu? yáng yú guān hé pàn wén zhàng ( )( )( )( ) 2、给下面诗词中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打“、/”。 (1)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2)钟山只隔数(shǔ shù)重(ch?ng zh?ng)山。 (3)明月何时照我还(hu6n№I)。 (4)欲作家书意万重(ch?ng zh?ng)。 (5)复恐匆匆说小尽(jìn jǐn). 3、给带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并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可怜:①怜悯;②不值得一提;③可爱 (1)他袋里的钱少得可怜。( )(2)对狼这样的坏东西,我们不能可怜它。(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泊船瓜洲》 1、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一二句诗,画出京口、瓜洲、钟山、长江的地理图,想想作者身处何处?家乡在哪里? 3、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体会“绿”字之妙。 (1)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2)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秋思》 1、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感受到一派萧瑟冷清的景象,为什么? ③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的? ⑤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2、《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而《秋思》却是借___抒情。 长相思 1、理解词意,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A、读了“山一程,水一程”你仿佛看到亲人怎样的送别情境?“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读了“身向榆关那畔行”思考:作者奉命身向何处?读了此句,你仿佛看见作者一路在怎样行走? 3、说说“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是什么意思?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达标测评】 1、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快乐阅读。 .家乡的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三首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的温馨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 2课时

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的第三十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老师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正音“兴”) 教师:大家请看(课件: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解释为“兴致”,在这里应读xìng。看来,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师伸出食指,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手指诗题)来,齐读! 二、师生谈话,知人解题(知人,了解作者;解题,理解题目含义) 1.对于范成大,你了解他吗?你知道关于他的哪些事情?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 (2)介绍田园诗。 田园诗: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乡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较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乡村的劳动者;还留下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2.释题。 教师:《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一共有六十首,描写了乡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看来,“四时”是指——(示意学生答),“田园”的意思是——(示意学生答),“杂兴”指的是——(示意学生答)(四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田园:乡村生活;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教师: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随兴而写的诗。) 三、初读诗句,读出诗味 1.初读,正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读,教师正音。 2.再读,读出节奏。试着给诗划分节奏,并按划分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1)指名读。 (2)齐读。 3.三读,读出诗韵。 教师:我们都知道,古诗要押韵,你知道本诗中押的是哪个韵吗?哪几个字押韵?怎么才能读出这个韵味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 南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一课时 一·字词详解 1.写字 拼音zhòu ;部首一;笔画9 字意: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 组词:昼夜。白昼。 拼音yún ;部首耒;笔画10 字意:在田里除草 组词:耘田。耕耘。 拼音sāng;部首木;笔画10 字意:1.桑树,叶子是蚕的饲料。2.(Sāng)姓。 组词:桑树。桑老师。 拼音xiǎo;部首日;笔画10 字意:1.天刚亮的时候。2.知道。3.使人知道。4.姓。 组词:拂晓。家喻户晓。揭晓。 拼音gòng;部首亻;笔画8 组词:供品。口供。 多音字:[ gōng ]供给(jǐ)。 拼音zhì;部首禾;笔画13 组词:稚子。幼稚。 拼音yī;部首氵;笔画14 组词:涟漪。清漪。 2.作者简介 (1)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史》有传。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有《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彊村丛书》辑为《诚斋乐府》一卷。

5古诗三首

课题四年级第二单元第 5 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PPT 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磨m$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练习作业设计 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湖面镜未磨 银盘热爱之情君山青螺

5古诗三首

1望洞庭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 2[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 菊花 3 1? 2 ③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恰像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3①写菊花之多、美,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充分地表现了诗人的爱菊之情,也暗示了诗人清高自傲的性格。

[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 4 [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 5 [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②菊花是百花之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了,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表达了他特殊的爱菊之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5①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②夜半钟声静中有动,突出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怀,更使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欣赏洞庭湖的风光图片)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全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他看到了湖光、秋月、山水。)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2)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5、古诗三首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 3、我能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 说出古诗的意思。 学习重点:能并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张籍 767—830 唐朝诗人,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其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自主学习: 1、我能背诵一首以前学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通过预习,我收集到了有关这三首诗的作者以及主要作品,我想摘抄下来。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3、正确、流利的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我还会给它们注音。间()数()重()还() 4、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并画出不懂得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泊船:一水间: 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诗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课堂互动探究: 1、自读自主学习第四题,理句连意,用自己的话讲诉诗句的意思。 2、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品读。 3、你喜欢《泊船瓜洲》中的哪句话?为什么?结合课后资料想象画面,体会诗中哪个 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很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表现不好,以后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三首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说说你觉得诗中,哪个字词用得特别妙,写写批注。 A原野辽阔 a.你看到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b.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c. 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d. 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e. “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f. 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三首 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或出自古代诗人,或出自现代作家、学者;体裁或为诗歌,或为小说,或为散文。作者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一件件难忘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罢,都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最深刻的记忆。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都是展现儿童生活的古诗。三位宋代诗人用笔墨勾勒出了三幅美妙而又趣味盎然的图画,展示了古代儿童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祖父的园子》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月是故乡明》是一篇借写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文章。课文写了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以及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牵挂之情。 《梅花魂》写了作者那身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的五件事(教“我”读唐诗宋词、对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而哭泣、送“我”墨梅图、送“我”绣梅手绢),表现了一位华侨老人深刻的爱国情,抒发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旨在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走进大人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对他们童年那段纯真、难忘的岁月有所体会。 “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旨在让学生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训练他们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并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练笔,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讲了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想象例句中描写的情景,并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体会对比手法在语句表达上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句,照样子写一写。“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孟郊的名篇《游子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晃、燕”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人教版五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