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填空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填空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填空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耕作方式: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一牛挽犁(东汉)

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完备的(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集体公有制

②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③战国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

③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的存在)

4、水利事业:

①传说英雄:治水

②著名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筑);

西域(西北地区)的特色灌溉工程,使干旱地区得到灌溉。

③治理黄河:东汉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5、认识: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经营形态:

①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②:产品工艺高,不入市场

③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四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重视发展,限制发展的政策。(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历代措施:(了解即可)

秦: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

汉:①加重赋税征收;②盐铁官营制度;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

唐:设官市,严格管制明清:“海禁”政策

(5)后果: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推动,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的发展;

②阻碍了,违背了历史潮流。

2、“海禁”政策

(1)含义: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是这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后果: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门。

2、标志:关系。

3、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发展缓慢。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和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关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时间及标志: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外国商品倾销;

影响: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和;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含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即经济工业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三座大山:、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内地较少;

2.从部门分布看:以为主,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发展的因素:

①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

②后天畸形(主要在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 );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到三座大山压迫(主要因素;)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

②的支持和鼓励;

③民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推动;

④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兲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兲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关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内容:“”

②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3、——发展生产力(1953-1957)

①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③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④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为国民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调整生产关系(1953-1956)

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

②: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的政策。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中国建立,中国进入初级阶段。

二、十年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的报告(1956,毛泽东)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1)背景: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

为先进的。

(3)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1)原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

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苏联的影响;

(2)表现:1958年“” (忽视了经济规律)

(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危害:使得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造成了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0)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196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建设大混乱

2、1971: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文革”恶果:政治混乱给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训:①认清国情,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中心;

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基本内容:

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前提)

②工作重心:果断停止使用“”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关键)

③伟大决策:作出实行的伟大决策。

2、历史意义: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

③过程:小岗村→、试行→全国推广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大改造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

(4)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原因:僵化,影响生产力发展。

(2)实施: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奠定思想基础)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③1997年(创新)

④21世纪初(基本确立)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①1980:设立(、珠海、汕头、,1988年海南省)

②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③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上海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3、特点:。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了全球化需要。

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

化、系统化;

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2、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其它知识点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

3、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中国,保持年均9℅以上。

5、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原因:①的客观影响;(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推动;

④近代民主思想的潜移默化。

三、认识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

①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

②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

③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⑤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影响: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1、背景(了解)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

③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去东方的传统商路

④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地圆学说的流行

2

3

对欧洲:

①引起了“”(①商品种类日益增多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③贸易中心的

转移:地中海区域→大西洋沿岸)

②引起了“”(黄金、白银大量流入→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

线上升→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

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对世界:

①打破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

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

②揭开了西欧列强的序幕。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

二、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扩展(16世纪初—19世纪)

1、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6世纪)

2、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

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8世纪)

①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②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

③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殖民帝国,号称。

4、殖民主义的罪恶:

5、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三、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条件:①资金(殖民掠夺)②市场(海外扩张)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④技术(手工工场)⑤国家政策

2、概况:①业首先开始,随后出现一系列发明

②工厂制度的建立推广

③标志:的发明和使用

④交通运输业:、

⑤涉及领域:、

3、对英国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

②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

③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世界影响:

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到“”;

②生产关系:得到建立和推广,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③国际关系: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④世界市场:。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3、成就(史实):①能源:电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

②交通: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

③石油化工: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

④电信:美国人贝尔发明,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

⑤传统工业: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特点:(了解)

①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在多国同时进行(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③有的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④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⑤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5、影响:

①生产力方面:促进了,使人类进入;

②生产关系方面: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③国际关系方面:促使列强掀起,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④世界市场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世界市场。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③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

2、爆发:1929年,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

3、蔓延: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

6、影响:

(1)破坏;

(2)浪费;

(3)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①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工人罢工)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破坏严重;

②胡佛继续奉行使危机加剧;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3、特点: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的局部调整。

5、影响:

①使美国,推进经济发展;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③开创了的新模式;

④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国家减少干预(解决经济“滞涨”)

20世纪90年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出现“新经济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各国(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凯恩斯主义)

(2)加强国家福利建设;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初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初期探索(列宁时期)

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国名的演变

①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②1917——1922年苏俄③1922——1991年苏联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斯大林时期)

2、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特点:

①经济:实行单一的;高度集中的模式,排斥,片面优先发展。

②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

③思想:,文化专制。

(3)评价:

历史功绩:基本适应苏联当时国情,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也为日后战胜

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

②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遭到严重破坏。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同:目标——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成效不大,失败;

异:侧重点;失败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启示(经验教训):

1.经济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改革要关注人民的生活,保障民生。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二战后经济实力的膨胀

②确立:年,美、中等44国在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③内容:(双挂钩体制)

a.美元与直接挂钩;

b.其他会员国货币与挂钩

④结果:美元获得了“”的特殊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形成

(2)世界银行(WB)

①时间:1945年建立,1946年正式运行(原名“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②宗旨:向成员国提供,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①时间:1945年成立,1947年正式运行

②宗旨: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缓解成员国国际

收支不平衡

2、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1)形成: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署了《》(2)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促进自由贸易。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1、欧盟(EU)

(1)原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后实力下降,受美苏威胁;发展经济和增强整体实力的需要。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简称欧共体。(一体化)

④1991年:《》签署

⑤1993年:《马约》生效,正式成立(经济、政治一体化)

⑥(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问世,2002年1月1日流通。

(3)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入。

(4)欧盟的性质:具有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意义: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NAFTA)

①成立:1992年,美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②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3、(APEC)

(1)成立和发展:

①1989年,澳大利亚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问世。

②年,中国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2001年10月,在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三、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发展而来的: 1995年正式形成。

③宗旨:旨在通过、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

界的目标。

④意义:标志着全球有序的新时期已经开始,表明的进程

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加入史实: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1995年

改为入世谈判;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加入影响:进一步融入世界;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

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根本)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①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②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4、问题与对策

(1)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断增大;

②、、等问题。

(2)对策(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精编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精编 1下列航海家中,到达印度的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看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B欧洲人对黄金狂热追求的产物 C商业危机的产物 D人文主义倡导的产物 3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 A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B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的增加 D封建制度的衰落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5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媒介是( A炮舰B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C军队D物美价廉的商品

6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把世界瓜分,标志着(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C列强开始了输出资本 D新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7引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 B高利润和低消费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8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新政"不能全面干预经济 B"新政"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 C"新政"措施不适合当时社会情况 D"新政"没有全面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9 30年代美国从胡佛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变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不同党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B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C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体现 D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性的措施 10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泛滥 B遏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使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D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11二战后初期,西欧洲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 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 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 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 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

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历史必修一知识填空汇总

历史必修一知识填空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2、商朝建立后,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卜、祝、史、________等;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5、瓦解: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即是对分封制的挑战。 时期,诸侯彼此征战,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分封制崩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 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 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 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__________”;皇帝的命令称“_______”或“________”;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______________”。皇帝总揽全国的、、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的本质特征。 2、中央官制: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这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________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______________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__________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秦朝中央这三个主要的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牵制。 ___________________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________________地位次于丞相;_________________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_______________一人之手。“三公”之下为“______________”。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郡、县的设置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____时期。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秦统一以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实行_____________。(2)__ __是秦朝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________郡,后增至____________余郡,其最高行政长官称____________,他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书于各县。 (3)________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________或________。 (4)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 ___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 ____________一人手中,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 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1)秦始皇北击___________________,南平___________________,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颁布秦律,统一、和,修,开,筑,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起了重大作用。(3)秦朝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_____________起义。在起义军打击下秦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农业 1、耕作方式: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一牛挽犁(东汉) 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完备的(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集体公有制 ②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③战国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 ③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的存在) 4、水利事业: ①传说英雄:治水 ②著名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筑); 西域(西北地区)的特色灌溉工程,使干旱地区得到灌溉。 ③治理黄河:东汉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5、认识: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经营形态: ①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②:产品工艺高,不入市场 ③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

四、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重视发展,限制发展的政策。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历代措施:(了解即可) 秦: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 汉:①加重赋税征收;②盐铁官营制度;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 唐:设官市,严格管制明清:“海禁”政策 (5)后果: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推动,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的发展; ②阻碍了,违背了历史潮流。 2、“海禁”政策 (1)含义: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是 这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后果: 。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门。 2、标志:关系。 3、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发展缓慢。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和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关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时间及标志: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推荐]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一)背景 1、清朝在后期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前社会问题严重。 2、英国完成,成为头号强国,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根本原因) 3、清朝实行政策,只许一口通商。 4、为了,英国对华走私鸦片。面对鸦片危害,皇帝派到广东禁烟。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借口): (二)经过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 1、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割给英国;赔款银元;开放 5处为通商口岸;中国须同英国商 定。《》和《》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美国和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定《》和《》 1、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与的矛盾,开始转为 与的矛盾,与的矛盾,而 与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进入革命时期,肩负起反反双重任务。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年—年) 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和法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国和法国“”讹诈未能如愿 (二)结果 1、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规定:允许 进驻北京;增开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 地、、;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两白银。侵略势力扩展到大江南北和内地。 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定《》,规定:承认《》有效;增开为商埠;割给英国;对英法的赔偿各增至 两白银。 3、俄国趁火打劫,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平方千米。 (三)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 力。 三、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年—年)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漕渠D.灵渠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造成西方人对中国喜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鸦片战争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 解析:18世纪末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廉价原料,与材料中?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中?腥风血雨??和风细雨?等关键词可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根据题干中?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可知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积极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B.15世纪 C.16世纪D.17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8.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 解析: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题(二)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非选择题共5题题共75分,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1.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 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 D、反腐倡廉的政策 4.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 C、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 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5.曾经考取了晚清的状元,但却选择了实现救国之路的是 A、冯济川 B、陈启源 C、周学熙 D、张謇 6.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行业不包括 A、面粉业 B、钢铁业 C、纺织业 D、造纸业 7.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根本原因是: 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 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 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8.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 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 ) A.二十年代末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9.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10.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列宁服 11.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1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 里的歌词。请问歌曲里面唱颂的物品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 A.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填空Word版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是__________的工具,_________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 _____________ 的社会主义国家。”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_______,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 _________的制度。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_________ 掌握的_______,对占人口_______的______实行______,对________ 敌视和破坏__________的_______实行_______。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________享有_______的________,而且表现在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_________的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障,人民能够 _____________,也表现在随着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的进步,广大人们的_______得到日益充分的 _______。 4、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________、履行________为_____和______。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________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________国家 权力机关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公民________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________ 和__________的______和________。 6、政治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自由”。人民参与____________,充分表达自己的______,这是人民行使__________ 权利的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_______的_________。 7、公民的监督权是指______有监督一切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权利。它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8、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_________和_________;遵守___________, 维护国家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服______和参加_______组织。 9、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三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2.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A 4.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从该诗中你能得到关于唐代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 ) A.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耕畜B.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 C.生产产品主要用于市场交换D.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结合5.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7.近几年,广东海洋考古队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B、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8.有一关于西汉历史的电视剧,一些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里。下列关于该剧有关西汉“市”的场 景,哪项不符合 ...当时的历史实况( ) A.“市”的四周建有高大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白天定时开关 9.“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这段史料反映了明代苏州( ) A.早期雇佣工人的情况B.机户的情况 C.小商贩的情况 D.机房的情况 10.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 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④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 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唐政府设立了新商业特区 12.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 ( ) A.《东京城的辉煌》B.《西京城的衰落》C.《汴河两岸好风光》D.《坊墙去除利工商》 13.在2007年央视的开篇大剧《贞观长歌》选取了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B、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担任长官 C、在私家店铺中边喝酒边呤咏白居易的《琵琶行》 D、去东市和西市逛街时碰到了波斯、大食的商人 14.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 ①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 空题汇总答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 分数:班级:姓名: ) 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5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处,12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①我国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④ D.①②④ C.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

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一哪列下 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庄子·让王》2009·临沂模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5.(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D.①③④.②③④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 C.①②④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B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C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7. 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交通工具.农耕工具 D C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右图8. 古代有货郎()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 期开始( C. B. 汉代A. 唐代宋代 D. 明代 9. (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

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二复习试题(填空完整版)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试题及考点补充(必修二) 1、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古代中国主要生产方式是。 2、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3、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 4、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进步,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是。 5、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或:农用动力的革命是。) 6、汉代牛耕(二牛一人的耦犁)已普及,东汉出现较轻便的。汉代普遍使用的犁或犁耕是。 7、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修建于时期,主持修建的是。 8、汉代丝织业产品品种可以达到种。和是汉代丝织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汉代丝织品,经过传到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9、唐代纺织作坊兴起,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 10、商代手工业中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11、春秋时期,我国已知道冶炼和技术,炼钢已使用 工艺。 12、汉代冶铁开始使用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自然通风到到再到。 13、唐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风行一时。越窑的、邢窑的享有盛名,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代晚期又出现了工艺。 14、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闻名天下的有:河北,河南,江西,浙江,陕西。 15、清代康熙年间瓷器工艺发明,并在(皇帝)时期达到登峰造极水平。 以下16--19内容源自考纲第18页“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6、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取代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也开始使用为货币。随着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17、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商业贸易蓬勃发展。、、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以及、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都出现繁荣景象。 18、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货币),集镇、(市场)兴盛。海外贸易

历史必修一1 练习题

长沙市实验中学高二文科历史练习题(一)1.“夏朝设秩序,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 C.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D.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3.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对其“天”的理解正确的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4.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5.钱穆曾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在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请在“”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A.“中朝”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6.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7.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万历年间,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 ) A.成为明帝国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B.任职六科给事中,监察地方官吏言行 C.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吏 D.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 8.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A.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