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61药剂学(二)

01761药剂学(二)
01761药剂学(二)

课程名称:药剂学(二)课程代码:0176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药剂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各药物剂型的特征和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熟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以及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应考者运用药物剂型与制剂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从事药剂学工作,合理制药、用药,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效,研究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药剂学是处在药学各学科的前沿、在工业化大生产和药学基础研究的交叉点上、在临床医学和药物学之间。一方面,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这三门课基本理论可以为本课程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将药物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以后学习临床药学知识打下基础,通过合理地设计剂型、制备工艺,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转变。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药剂学、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定义;

2. 熟悉药典、药品标准、处方与非处方药、GMP、GLP、GCP等概念;

3. 了解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了解药物的传递系统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重点)

理解:药剂学、制剂和剂型的概念

(二)药物剂型与DDS ;GMP、GLP与GCP (次重点)

理解:剂型的重要性;剂型的分类

识记:药物的传递系统;GMP的定义;GMP的发展历程;GLP、GCP的含义

(三)辅料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药典与药品标准;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一般)

识记:辅料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外药典;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医药情报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理解:药品标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概念

第二章液体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高分子溶液剂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物理稳定性;熟悉混悬剂的稳定剂及质量评价

3. 掌握乳剂、乳化剂的概念、乳化剂的选择以及乳剂的稳定性

4. 熟悉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和分类

5. 熟悉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6. 了解不同给药途径液体制剂的种类与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混悬剂;乳剂(重点)

识记:液体制剂的概念,液体制剂的特点

理解: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及分类;混悬剂的概念、质量要求;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与稳定剂;乳剂的定义、组成、类型;乳化剂的种类;乳剂的稳定性与质量评价;

应用:混悬剂的制备、质量评价;乳剂的制备

(二)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次重点)

识记:液体制剂常用的极性、非极性溶剂

理解:液体制剂的附加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

识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

(三)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一般)

识记:溶胶的性质及制备

理解:高分子溶液的性质;高分子溶液的制备;溶胶的定义、双电层构造;

应用: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醑剂、甘油剂、涂剂、酊剂的定义及制备方法;

搽剂、涂膜剂、洗剂、滴鼻剂、滴耳剂、含漱剂、滴牙剂、合剂的概念及应用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灭菌制剂、无菌制剂的定义与种类

2. 掌握常用的物理灭菌技术;掌握D值、Z值、F0值的概念及意义

3. 掌握注射剂的概念、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

4. 熟悉注射用溶剂、添加剂;

5. 掌握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概念与调节,掌握注射液的配制工艺流程

6. 了解注射液的过滤装置、注射容器的处理

7. 掌握输液的质量要求与制备工艺流程。

8. 了解冻干粉末的制备、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注射剂(重点)

识记:热原的定义、性质、污染途径;D值、Z值、F0值的概念及意义;注射剂制备工艺流程;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概念;注射用溶剂、主要附加剂;

理解:灭菌与灭菌法、无菌与无菌操作法定义;灭菌制剂、无菌制剂的定义;物理灭菌技术(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灭菌法、辐射灭菌法);冷冻干燥的原理。

应用: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空气净化技术;渗透压调节的计算方法;等张调节

(二) 注射剂的制备(次重点)

理解:注射用水质量要求;原水处理方法

识记:热原的去除方法

应用:注射用原辅料的准备、注射容器的处理、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注射液的灌封、灭菌、检漏、质量检查

(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眼用液体制剂(一般)

识记:输液剂大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理解:输液的概念、分类与质量要求、输液容器的准备、输液的质量检查;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定义、分类、质量要求

应用: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滴眼剂和洗眼剂的定义、质量要求、制备方法

第四章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散剂概念、特点与工艺流程;掌握颗粒剂的概念、特点与工艺流程、质量检查掌握固体剂型的主要制备工艺流程

2. 掌握片剂的概念、特点、常用辅料,片剂的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流程

3. 熟悉片剂的分类、影响片剂成形的因素

4. 掌握片剂包衣的目的、类型

5. 了解片剂包糖衣、薄膜衣的材料及过程;了解包衣设备及包衣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颗粒剂;片剂(重点)

识记:片剂的概念、特点、分类、各种类型的辅料与湿法制粒压片工艺流程。

理解:散剂与颗粒剂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检查;片剂、润滑剂的种类及加入方法;干法制粒、直接粉末压片制备片剂的操作过程;

应用:制粒设备、干燥设备、压片设备的应用;影响片剂成形的因素

(二) 概述(次重点)

理解: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体内吸收路径

识记:Noyes-Whitney方程

(三)散剂;片剂的包衣(一般)

识记:片剂包糖衣、薄膜衣的材料及工艺;片剂的包衣设备及包衣方法理解:片剂包衣的目的、类型

识记:粉碎筛分的目的和设备;混合方法及混合设备;混合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胶囊剂的概念、特点、分类、质量检查

2. 掌握滴丸剂的概念、特点;掌握膜剂的概念、主要成膜材料

3. 了解滴丸剂的制备工艺;了解膜剂的制备工艺、质量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胶囊剂(重点)

理解: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胶囊剂的分类

识记: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

(二)滴丸剂和膜剂(一般)

识记:滴丸剂的概念、特点;滴丸剂所用的基质;滴丸剂的制备方法识记:膜剂的定义、特点、常用的成膜材料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软膏剂的概念、质量要求、软膏剂的常用基质

2. 熟悉软膏剂的附加剂、制备方法、质量评价

3. 熟悉眼膏剂的特点、质量检查项目;了解眼膏剂的制备方法

4. 熟悉凝胶剂的概念、分类、基质;了解水凝胶剂的制备

5. 掌握栓剂的概念、处方组成、置换价的计算;熟悉栓剂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软膏剂(重点)

识记:软膏基质的种类与乳剂型基质的组成;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

理解:软膏剂的特点、质量要求;软膏剂的基质分类

应用:乳剂型基质乳剂的处方分析(举例)

(二)栓剂(次重点)

识记:栓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评价

理解:栓剂的概念与特点、栓剂的基质的分类;置换价的计算

应用:全身作用及局部作用的栓剂

(三)眼膏剂;凝胶剂(一般)

识记:眼膏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水凝胶剂的制备

理解:眼膏剂的概念、特点;凝胶剂的概念、分类、基质种类

第七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气雾剂的概念、特点、组成;掌握抛射剂的分类

2. 熟悉气雾剂的分类、气雾剂的吸收、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3. 熟悉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重点)

识记:气雾剂的吸收特点以及影响药物在呼吸系统分布的因素

理解:气雾剂的概念;气雾剂的特点;气雾剂的分类

(二)气雾剂的组成(次重点)

识记:抛射剂的定义和分类;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气雾剂的处方组成及特点

理解:气雾剂的特点和分类

(三) 喷雾剂;吸入粉雾剂(一般)

识记:喷雾装置及质量评价;吸入粉雾剂的定义、特点、组成

理解:喷雾剂的定义、优点

第八章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浸出制剂的定义、分类、特点

2. 掌握浸出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浸出方法

3. 熟悉药材的预处理,了解浸出工艺及设备、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

4. 熟悉汤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煎膏剂、颗粒剂的概念与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浸出操作与设备(重点)

识记:浸出技术、浸出的基本方法、浸出工艺

理解:药材的品质检查、药材的粉碎;浸出制剂、中药制剂的定义;浸出制剂的种类及特点;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

应用:浸出过程及影响浸出的因素

(二)常用的浸出制剂;浸出制剂的质量(一般)

识记:汤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煎膏剂、颗粒剂的概念与应用;控制药材的质量;严格控制提取过程;控制浸出制剂的理化指标

第九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影响药物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因素

2. 掌握药物的溶出速度的定义及增加溶出度的方法

3. 熟悉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的定义与应用、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4. 熟悉药用溶剂的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重点)

识记:影响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因素及增加溶解度的办法;

理解:药用溶剂的种类;药用溶剂的极性参数(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的定义及应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测定方法;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二)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一般)

识记:溶液pH值与pKa测定;药物溶液的表面张力、粘度的测定方法

第十章表面活性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结构特征;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 掌握胶束、CMC、HLB值、增溶等概念,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3. 熟悉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表面活性剂对吸收的影响及其毒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重点)

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结构特征、HLB值、表面活性剂的应用、CMC

识记: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二)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基本性质(次重点)

识记: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理解:HLB值的定义和计算;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Krafft点和起昙的定义

(三)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般)

识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其对应的HLB值

第十一章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悉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

2. 熟悉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熟悉微粒大小的测定方法

3. 熟悉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的关系,微粒的动力学、光学、电学性质

4. 熟悉微粒分散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絮凝与反絮凝

5. 了解DLVO理论;了解空间稳定理论、空缺稳定理论、微粒聚结动力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重点)

识记: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重要意义

理解: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

(二)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一般)

识记:微粒的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微粒分散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絮凝与反絮凝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处方因素、外界因素及解决方法

2. 掌握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经典恒温法的等药物稳定性实验方法

3. 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研究范围及化学动力学概念

4. 熟悉稳定性重点考查项目、有效期统计分析、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方法

5. 了解固体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化学降解动力学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重点)

识记: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和内容;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经典恒温法等稳定性试验方法

理解:有效期统计分析

(二)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次重点)

理解:处方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pH值、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基质或赋形剂等的影响;外界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温度、光线、氧、金属离子、温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的影响

(三)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一般)

识记:药物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降解途径

理解:药物降解反应级数

第十三章粉体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悉粉体的概念、粒子径的表示方法

2.熟悉粉体密度的概念

3. 了解粉体的充填性,粉体密度的测定方法、粉体空隙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重点)

理解:粉体和粉体学的定义

(二) 粉体粒子的性质;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次重点)

理解:粒子径表示方法

识记:粒子径的测定方法、粒度分布;粉体的流动性的定义;粉体流动性的评价方法及测定方法;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三) 粉体的密度与空隙率;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一般)

识记:润湿性、接触角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理解: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等粉体密度的概念;吸湿性的定义;水溶性药物、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CRH定义

第十四章流变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悉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 熟悉牛顿流动、非牛顿流动、触动流动的特点

3. 了解蠕变性质的测定方法;了解粘弹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重点)

理解:流变学、剪切应力、剪切速度的概念

(二) 流变性质(次重点)

识记:牛顿流动、非牛顿流动、触变流动的定义及特点

(三)蠕变性质的测定方法(一般)

识记:流变性评价方法

第十五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悉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2. 熟悉制剂设计的内容,制剂的剂型与吸收

3. 熟悉文献检索、药物理化性质测定、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4. 了解处方优化设计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重点)

理解:制剂设计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二)制剂设计的基础(一般)

识记: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临床用药目的、药物理化性质);

识记: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

(三)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药物制剂处方的优化设计;新药研制的研究和申报(一般)

识记:处方前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文献检索;单纯形优化法、拉氏优化法、效应面优化法、实验设计法;药物的稳定性研究、配伍研究;申请新药需上报的项目;申报新制剂的主要内容

理解:理化性质测定(药物溶解度与pKa、分配系数、熔点和多晶型、吸湿性、粉体学性质、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第十六章制剂新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固体分散体的类型、速释与缓释原理

2. 熟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载体材料;了解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3. 掌握包合技术概念、包合材料及包和技术的应用

4. 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包合物的验证方法

5. 熟悉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定义、特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

6. 熟悉微囊与微球的定义、特点;常用的囊材;物理化学法制备微囊

7. 熟悉微囊、微球的制备方法;了解微囊、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

8. 熟悉纳米囊、纳米球的定义与应用

9. 掌握脂质体的概念与特点、组成与结构;熟悉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质量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脂质体的制备技术(重点)

识记: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包合物的验证方法;囊材的种类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制备微囊;影响微囊、微球粒径的因素;微囊、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质量评价;脂质体的修饰;泡囊(类脂质体)定义

理解: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包合技术概念、包合材料;包合过程;微囊、微球的定义、目的;物理化学法(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步骤;微囊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计算;脂质体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脂质体的特点

(二) 纳米粒与亚微粒的制备技术(次重点)

识记:纳米粒、亚微粒的定义;固体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纳米粒与亚微粒的质量评价

(三)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一般)

理解: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定义;聚合物胶束的形成机理

识记: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区别;纳米乳的形成成分和处方研究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及对药物的要求

2. 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体内外评价

3. 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制备工艺

4. 掌握口服定时、定位释药系统的定义及类型

5. 掌握靶向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重点)

理解: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和方法

识记: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

(二)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和评价;靶向制剂(次重点)

理解: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靶向制剂的定义、分类及靶向性评价

识记: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因素与设计要求;乳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等被动靶向制剂;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等主动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的常用材料;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体外评价

应用: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等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三)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一般)

识记:口服定时释药系统的定义及类型;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TDDS的定义、特点、分类;

2. 掌握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 熟悉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4. 熟悉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与吸收途径,

5.熟悉促进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重点)

理解:TDDS定义、特点

识记: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皮肤的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二)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次重点)

理解: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剂型因素

识记: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超声波技术、无针注射系统等促进经皮吸收的新技术;体外透皮渗透的研究

(三)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一般)

识记:膜材的加工和改性;TDDS制备工艺流程

识记: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第十九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

3. 熟悉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稳定化研究

4. 了解蛋白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概述(重点)

理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

识记: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概况;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二)蛋白类药物制剂的处方与工艺;蛋白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一般)

理解:蛋白类药物制剂的处方

识记:液体剂型中蛋白类药物的稳定化方法;固体状态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与工艺;鼻

腔给药系统、口服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口腔粘膜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肺部给药系统等非注射给药系统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达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崔福德主编,《药剂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教材: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108 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说明:

1、该项1-7省考委统一说明。若编纲教师需做个别说明,该部分也可自行撰写。

2、该项中对助学学时的分配,需由编纲教师完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定每学分18学时,请教师按此规定分配学时。涉及实践考核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应分别列出。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 5 0 %、"理解"为 30 %、"应用"为 20 %。

3、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处方分析、简答题、计算题。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说明:

1、该部分1、3、4、5项省考委统一规定,编纲教师不用自行填写。

2、其中第2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需编纲教师结合大纲中各章知识点能力层次分配给定。

3、第4项“试题类型”,也需编纲教师结合命题要求给出。应尽量全面的涵盖该课程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试题类型,避免出现考试中出现的题型在大纲中没有举出的情况。

六、题型示例(样题)

说明:该部分需教师结合前面列出的试题类型,为每种题型各举出一至两道样题。要求样题尽量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不要与试卷中的试题重复或雷同。编纲教师只需举出样题,不必编制样卷。

样题

一、名词解释

1.临界胶束浓度

2.栓剂

二、填空题

1、固体分散体的类型有()、()、()。

2、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

三、选择题

1.在制剂中常作为金属离子络合剂使用的有( )

A 碳酸氢钠

B 焦亚硫酸钠C依地酸钠D硫代硫酸钠

2热原检查的法定方法是()

A.家兔法

B.鲎试剂法

C. A和B

D. 超滤法

四、处方分析(指明制成何种剂型、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及制备工艺)

剂型()

Vc 104g()

碳酸氢钠49g()

亚硫酸氢钠2g()

EDTA-2Na 0.05g()

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制备工艺:

五、简答题

1.试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 简述热原的性质及除去热原的方法

六、计算题

下列处方欲制成等渗溶液需加多少NaCl

硫酸阿托品 1.0g

盐酸吗啡 4.5

NaCl 适量

注射用水加至200ml

已知:1%(g/ml)下列水溶液的冰点下降值如下:硫酸阿托品:0.08℃, 盐酸吗啡:0.086℃NaCl: 0.58℃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六章 注射剂)

第六章注射剂 第一节概述 一.注射剂的定义及特点 (一)定义 注射剂(injections)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二)特点 注射剂是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主要因为它具备下列优点: (1)药效迅速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组织吸收快,而静脉注射,由于是直接进入血管而没有吸收阶段,所有剂型中起效最快,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 (2)剂量准确、作用可靠注射剂属于非胃肠道给药途径,不受胃肠道诸因素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3)适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对有吞咽困难及处于昏迷的病人,均可注射给药 (4)适于不能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如胰岛素可被消化液破坏,异丙肾上腺素在肠系膜被生物转化,而链霉素与胃内溶物形成不能吸收的复合物。因此,这些药物都可制成注射剂而发挥疗效。 (5)可产生定位、靶向及长效作用局部麻醉药注射剂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脂质体、微球等微粒系统静脉注射具有靶向作用,而混悬型注射剂,特别是油性混悬剂,及皮下注射微球等均具有长效作用。 虽然注射剂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缺点: (1)使用不便除少数的注射剂,如胰岛素注射剂由于需长期注射,病人经过培训可自行注射外,注射剂一般不能自己使用,需由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注射,以保证安全。 (2)注射疼痛注射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由于药物的性质等导致疼痛感,影响病人使用的顺从性,在婴幼儿中尤其显著。 一种新型的无针型喷射式注射器(jet injector)正在国外逐步推广应用。这种设备是使用压力代替针头进行注射。它的特点是消除患者对针头的恐惧感,同时也减少针头注射时的疼痛及注射部位的损伤。Bennett等将14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针头注射器及喷射式注射器皮下给以抗焦虑药速眠安(Midazolam)。结果表明,喷射式注射器更舒服,针头注射器具有持续性疼痛。血药浓度的数据表明,喷射式注射器比针头注射器更快达到峰值,但两者之间的峰值没有显著差异[1]。Munshi等使用喷射式注射器对100名3~13岁的儿童进行牙科局部麻醉的临床评价,结果表明儿童明显喜欢该注射器,不象对针头注射器那样产生生理及心理的排斥[2]。 (3)生产过程复杂、对生产的环境及设备要求高为保证注射剂的安全与有效,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生产过程;同时注射剂是所有剂型中对生产环境要求最高的剂型,并且要求一定生产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及提高生产效率。 二、注射剂的分类及给药途径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1.溶液型注射剂 对于易溶于水而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则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

《药剂学》第1、2阶段作业答案

药剂学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药剂学:指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 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指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 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 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4、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及已生产的药品中:(1)增加新的适应症(2)改变给药 途径(3)改变剂型。 5、GMP: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临界胶束浓度:指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7、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8、昙点:指因加热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而发生混浊的现象称为起昙,此时的温 度称为昙点或浊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9、絮凝度:指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 参数。 10、热原:指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由磷酯、脂多糖、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具有强热原活性。 二、填空题(每个3分,共30分) 1、溶解法制备糖浆剂可分为热溶法法和冷溶法。 2、制备高分子溶液要经过的两个过程是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 3、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粒子大小的测定、絮凝度的测定、流变学测定和 重新分散试验。4、乳剂的热力学不稳定性表现有分层、絮凝、转相、和合并与破坏、酸败。 5、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蒸汽的性质、液体制剂的介质性质和 灭菌温度时间。 6、注射剂常用的附加剂包括抗氧剂、抑菌剂、局麻剂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第七章 散剂)

第七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 第一节固体制剂概述 本章与下一章介绍的是常用的固体剂型。在这里,我们首先以片剂为例,介绍一些有关固体剂型的共性问题:显然,某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溶出规定量的药物(称为溶出度不合格),该片剂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疗效,也就是说,片剂口服后,必须经过崩解、溶出、吸收等几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影响药物的实际疗效。上述几个过程可以图解如下: 片剂──→崩解(裂碎成小颗粒)──→药物从小颗粒中溶出──→胃肠液中的药物溶液──→药物从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发挥治疗作用 未崩解的片剂,其表面积十分有限,溶出量很小,溶出速度也很慢;崩解后,形成了众多的小颗粒,所以总表面积急剧增加,药物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一般也会大大加快。 对于片剂和多数固体剂型(如散剂、胶囊剂等)来说,下述Noyes-Whitney方程可说明剂型中药物溶出的规律。Noyes-Whitney方程的形式是: dC/dt = k S Cs 式中:dC/dt──溶出速度;k──溶出速度常数;S──溶出质点暴露于介质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 上式表明,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与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粒子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成正比。故而可采取以下一些的方法来加以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 ①可采用药物微粉化的方法来增加表面积S,从而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 ②制备研磨混合物:疏水性药物单独粉碎时,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自由能增大,粒子易发生重新聚集的现象,粉碎的实际效率不高,与此同时,这种疏水性的药物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会使片剂的疏水性增强,不利于片剂的崩解和溶出。如果将这种疏水性的药物与大量的水溶性辅料共同研磨粉碎制成混合物,则药物与辅料的粒径都可以降低到很小,又由于辅料的量多,所以在细小的药物粒子周围吸附着大量水溶性辅料的粒子,这样就可以防止细小药物粒子的相互聚集,使其稳定地存在于混合物中;当水溶性辅料溶解时,细小的

中药药剂学A卷(带答案)

《中药药剂学》模拟卷(A) 一、名词解释: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 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剂。 3.浸出制剂: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动植物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经适当精制与浓缩 得到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4.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尸体,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 5.胶剂:是指用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用水煎取胶质,浓缩成干胶状的内服制剂。 二、单项选择题: 1. 制备含有毒性药材的散剂,剂量为0.05g,一般应配成多少比例的散剂?A A、1:10 B、1:100 C、1:5 D、1:1000 2. 二相气雾剂为:A A、溶液型气雾剂 B、O/W乳剂型气雾剂 C、W/O乳剂型气雾剂 D、混悬型气雾剂 E、吸入粉雾剂 3. 不宜制成软胶囊的药物是B A、维生素E油液 B、维生素AD乳状液 C、牡荆油 D、复合维生素油混悬液 E、维生素A油液 4. 制备胶剂时,加入明矾的目的是:B A、沉淀胶液中的胶原蛋白 B、沉淀胶液中的泥沙等杂质 C、便于凝结 D、 增加黏度E、调节口味 5.红丹的主要成分为( A )。 A.Pb3O4 B. PbO C.KNO3 D.HgSO4 E. HgO 6. 单冲压片机增加片重的方法为:A A、调节下冲下降的位置 B、调节下冲上升的高度 C、调节上冲下降的位置 D、调节上冲上升的高度 E、调节饲粉器的位置 7. 下列关于栓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栓剂是由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半固体制剂 B、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纳入人体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迅速软化、熔融 或溶解于分泌液中 C、栓剂既可用于局部治疗,也可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D、栓剂基质有油脂性和水溶性基质两种 E、肛门栓一般为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型,阴道栓一般为球形、卵形、鸭嘴 形。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药剂学习题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药剂学概念正确的表述是() 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C、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D、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E、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合剂 B.胶囊剂 C.气雾剂 D.溶液剂 E.注射剂 3.靶向制剂属于() A.第一代制剂 B.第二代制剂 C.第三代制剂 D.第四代制剂 E.第五代制剂 4.药剂学的研究不涉及的学科() A.数学 B.化学 C.经济学 D.生物学 E.微生物学 5.注射剂中不属于处方设计的有() A.加水量 B.是否加入抗氧剂 C. pH如何调节 D.药物水溶性好坏 E.药物的粉碎方法 6.哪一项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A.溶液剂 B.气雾剂 C.片剂 D.乳剂 E.散剂 7.关于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不正确的是() A.临床用制剂和处方的研究 B.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 C.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 D.药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E.药剂质量的临床监控 8.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 A.药品 B.方剂 C.制剂 D.成药 E.以上均不是 9.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 E、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10.关于剂型的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胶剂为液体剂型 B、软膏剂为半固体剂型 C、栓剂为半固体剂型 D、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 E、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药剂学电子书 第五版

第一节概述 一、药剂学基本概念 药剂学(pharmacy,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science of preparation)。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制剂学和调剂学以往也总称为药剂学。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和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剂生产成为主导,因此近来药剂学与药物制剂学的含义基本一致。 药物(drugs)是指原料药,即用以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生理机能有影响的物质,可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包括抗生素)、生物技术药物三大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系指我国经典著作收载的、为中医师传统使用的药材和饮片。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ical drugs)系指通过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主要包括重组细胞因子药物、重组激素类药物、重组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抗体和基因药物等。 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drug dosage forms,简称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为剂型,是制剂的基本形式,剂型为集体名词。中药剂型也往往包括著名传统中药剂型如丸、丹、膏、散等,和现代中药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药物制剂(drug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要求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放射性药品和诊断药品等,制剂也是剂型中的品种,亦即通常所谓的药品,例如罗红霉素片、注射用抑肽酶、细胞色素C注射液、头孢克洛胶囊、醋酸氟轻松软膏、甲硝唑栓、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等。 临时处方剂(prescriptions)是指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制剂,例如人工肾透析液、腹腔透析液、化疗药、肠胃营养液等。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0lg 303 .2lg C t k C +-=176.21355.0lg +-=t C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 200 mg ,测得血药初浓度为 20 mg/ml ,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 12 mg/ml ,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 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 如下,试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5 h ,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 95%,需要多少时间? 解: 例5 某药物静脉注射 1000 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 为 ,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 30 L ,求该药的t 1/2,k e ,CL r 以及 80 h 的累积尿药量。 解: 6211.00299.0lg c u +-=??t t X

例7 某患者体重 50 kg ,以每分钟 20 mg 的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 经历 10 h 的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 t 1/2 = 3.5 h ,V = 2 L/kg )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8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 t 1/2 = 1.9 h ,V = 100 L ,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 3 mg/ml , 应取 k 0 值为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9 某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3.0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10 L ,今以每小时 30 mg 速度给某患者静脉滴注, 8 h 即停止滴注,问停药后 2 h 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C=C 0 + e -kt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 例10 给患者静脉注射某药 20 mg ,同时以 20 mg/h 速度静脉滴注该药,问经过 4 h 体内血 药浓度多少?(已知V = 50 L ,t 1/2 = 40 h ) 解: kV k C ss 0=)1(0 kt e kV k C --=1/2 00.693 L 100250h /mg 12006020t k V k = =?==?=)()(kV k C ss 0 =kV C k ss 0=1/20.693 t k = 1/2 0.693t k =) 1(0kt e kV k C --=

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 2.助溶剂: 3.增溶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 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 /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 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 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 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4.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有;;。 5.用聚山梨酯80对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增溶时,正确的加入方法是。 6.药物的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可分为

药剂学习题与答案

药剂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剂型、制剂、药剂学的概念是什么? 2. 什么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3. 什么是、与? 第二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按分散系统如何分类? 2.液体制剂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3.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4.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有哪些?何为潜溶剂? 5.何为絮凝,加入絮凝剂的意义何在? 6.乳剂和混悬剂的特点是什么? 7.用公式描述影响沉降的因素,并说明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具有哪些作用? 8.乳化剂的作用如何?如何选择乳化剂? 9.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10.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11.简述助溶和增溶的区别? 12.什么是胶束?形成胶束有何意义? 13.表面活性剂分哪几类,在药剂中主要有哪几个作用?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哪些? 2.常用的除菌过滤器有哪些? 3.灭菌参数F和F0值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4.洁净室的净化标准怎样? 5.注射剂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6.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7.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的区别? 8.热原的定义及组成是什么? 9.热原的性质有哪些?各国药典检查热原的法定方法是什么? 10.简述污染热原的途径及去除热原的方法。 11.注射剂等渗的调节方法及调节等张的意义。 12.制备安瓶的玻璃有几种?各适合于什么性质的药液? 13.输液按规定的灭菌条件灭菌后,为什么还会出现染菌现象? 14.输液常出现澄明度问题,简述微粒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第四~五章固体制剂 1.散剂的概念、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2.用什么方程来描述药物的溶出速度?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功指数? 4.影响物料均匀混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达到均匀混合? 5.片剂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6.片剂的可分哪几类?各自的特点? 7.片剂常用的辅料有哪些?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辅料有哪些? 8.湿法制粒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9.片剂产生裂片的主要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10.片剂的包衣的目的何在? 11.片剂的成形及其影响因素。 12.简述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 13.物料水分的性质。 14.片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15.胶囊剂的概念、分类与特点是什么? 16.空胶囊的组成与规格。 17.滴丸剂的概念,它与软胶囊有何区别?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栓剂与膜剂

药学英语第五版原文翻译

IntroductiontoPhysiology Introduction Physiologyisthestudyofthefunctionsoflivingmatter.Itisconcernedwithhowanorganismperformsitsv ariedactivities:howitfeeds,howitmoves,howitadaptstochangingcircumstances,howitspawnsnewgenerati ons.Thesubjectisvastandembracesthewholeoflife.Thesuccessofphysiologyinexplaininghoworganismsp erformtheirdailytasksisbasedonthenotionthattheyareintricateandexquisitemachineswhoseoperationisgo vernedbythelawsofphysicsandchemistry. Althoughsomeprocessesaresimilaracrossthewholespectrumofbiology—thereplicationofthegenetic codefororexample—manyarespecifictoparticulargroupsoforganisms.Forthisreasonitisnecessarytodivid ethesubjectintovariouspartssuchasbacterialphysiology,plantphysiology,andanimalphysiology. Tostudyhowananimalworksitisfirstnecessarytoknowhowitisbuilt.Afullappreciationofthephysiolog yofanorganismmustthereforebebasedonasoundknowledgeofitsanatomy.Experimentscanthenbecarriedo uttoestablishhowparticularpartsperformtheirfunctions.Althoughtherehavebeenmanyimportantphysiolo gicalinvestigationsonhumanvolunteers,theneedforprecisecontrolovertheexperimentalconditionshasmea ntthatmuchofourpresentphysiologicalknowledgehasbeenderivedfromstudiesonotheranimalssuchasfrog s,rabbits,cats,anddogs.Whenitisclearthataspecificphysiologicalprocesshasacommonbasisinawidevariet yofanimalspecies,itisreasonabletoassumethatthesameprincipleswillapplytohumans.Theknowledgegain edfromthisapproachhasgivenusagreatinsightintohumanphysiologyandendoweduswithasolidfoundation fortheeffectivetreatmentofmanydiseases. Thebuildingblocksofthebodyarethecells,whicharegroupedtogethertoformtissues.Theprincipaltype softissueareepithelial,connective,nervous,andmuscular,eachwithitsowncharacteristics.Manyconnective tissueshaverelativelyfewcellsbuthaveanextensiveextracellularmatrix.Incontrast,smoothmuscleconsists https://www.360docs.net/doc/fd6497977.html,anssuchasthebrain,theh eart,thelungs,theintestines,andtheliverareformedbytheaggregationofdifferentkindsoftissues.Theorgans arethemselvespartsofdistinctphysiologicalsystems.Theheartandbloodvesselsformthecardiovascularsyst em;thelungs,trachea,andbronchitogetherwiththechestwallanddiaphragmformtherespiratorysystem;thes keletonandskeletalmusclesformthemusculoskeletalsystem;thebrain,spinalcord,autonomicnervesandgan glia,andperipheralsomaticnervesformthenervoussystem,andsoon. Cellsdifferwidelyinformandfunctionbuttheyallhavecertaincommoncharacteristics.Firstly,theyareb oundedbyalimitingmembrane,theplasmamembrane.Secondly,theyhavetheabilitytobreakdownlargemol eculestosmalleronestoliberateenergyfortheiractivities.Thirdly,atsomepointintheirlifehistory,theyposses sanucleuswhichcontainsgeneticinformationintheformofdeoxyribonucleicacid(DNA). Livingcellscontinuallytransformmaterials.Theybreakdownglucoseandfatstoprovideenergyforother activitiessuchasmotilityandthesynthesisofproteinsforgrowthandrepair.Thesechemicalchangesarecollect ivelycalledmetabolism.Thebreakdownoflargemoleculestosmalleronesiscalledcatabolismandthesynthes isoflargemoleculesfromsmalleronesanabolism. Inthecourseofevolution,cellsbegantodifferentiatetoservedifferentfunctions.Somedevelopedtheabil itytocontract(musclecells),otherstoconductelectricalsignals(nervecells).Afurthergroupdevelopedtheabi litytosecretedifferentsubstancessuchashormonesorenzymes.Duringembryologicaldevelopment,thispro cessofdifferentiationisre-enactedasmanydifferenttypesofcellareformedfromthefertilizedegg. Mosttissuescontainamixtureofcelltypes.Forexample,bloodconsistsofredcells,whitecells,andplatele ts.Redcellstransportoxygenaroundthebody.Thewhitecellsplayanimportantroleindefenseagainstinfection 生理学简介 介绍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如何进行各种活动,如何饮食,如何运动,如何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如何繁殖后代。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涵盖了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生理学成功地

药剂学实验内容

药剂学实验内容

学习称量操作和查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地称量实验操作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通过《中国药典》快速获取有关信息的技能。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 1. 药品纯化水、甘油、氯化钠、乙醇、凡士林。 2.器材《中国药典》、架盘天平(载重1009)、电子天平、量筒、量杯、滴管、表面皿(或蜡纸)、滴定管。 三、实验内容 (一)、称重操作 熟悉下列药物性质,选择下列药物进行称取操作。 表1-1 称重操作练习项目表 药所选用天选择依

物称重量平及称量纸据 碳酸氢钠 碘化钾 凡士林 碘 0. 3 g 1. 4 g 5 g 0. 7 g (二)、量取操作 指出下列药物性质,选择下列药物进行量取操作。 表1-2 药物量取操作练习项目表 药品名称量取容 积 选用量器选择依据

纯化水 乙 醇 液状石蜡 8 ml 0.3 ml 5ml (三)、查阅操作 根据《中国药典》,完成下表中规定的查阅内容。 表1-3 《中国药典》查阅项目表 序号 查 阅 内 容 查 阅 结 果(部 页至 页) 1 人参性状 2 微溶的含义 3 阴凉处贮存的条件 4 药品检验要求室温进行的温度控制范围 5 80目筛网的孔径范围 6 细粉 7 中药丸剂的制剂通则 8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9 化学药品片剂重量差异限度标准 10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 1 甘油的相对密度

1 1 2 盐酸吗啡类别 1 3 热原检查法 1 4 注射用水的概念 1 5 湿热灭菌法的概念 溶液型液体制剂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项基本操作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 1.药品精制滑石粉、碘、碘化钾、蔗糖、樟脑、乙醇、硼砂、甘油、碳酸氢钠、液化苯酚、蒸馏水等。

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二KS(CS-C) K 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增加固体的表面积 2.提高温度 3.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 4.增加扩散系数 5 .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 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 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 (4)润滑剂。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

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

之间的摩擦 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 以下。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 ' 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2)g / 9 : 1- 答: Stocks定律:V二2 r2(是分散介质的粘度:2为介质的 密度;:1为粒子的密度;:r为粒子的半径, 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粒子沉降速度 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就越差。方法:1.减小粒度,加入助悬剂;2.微粒的荷电、水化;3 .絮凝、反絮凝;4 .结晶增长、转型;5 .降低分散相的浓度、温度。 5.影响滤过的因素是什么? 答:随着滤过的进行,固体颗粒沉积在滤材表面和深层,由于架桥作用而形成滤渣层,液体由间隙滤过。将滤渣层中的间隙假定为均匀的毛细管束,则液体 的流动符合Poiseuile公式: p n r4t V = 8 n l式中,V —液体的滤过容量;p —滤过压力差;r —毛细管半径;l —滤渣层厚度;n —滤液粘度;t —滤过时间。由此可知影响滤过的因素有: ①操作压力越大,滤速越快,因此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 ②滤液的粘度越大滤速越慢,为此可采用趁热过滤;

人卫第七版药剂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 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 理使用得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 制剂: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得具体品种,称为 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就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得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得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得需要、 药物剂型得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得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得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得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得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得概念 药物制剂得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得稳定性,就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得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得速度与程度、 药用溶剂得种类(一)水溶剂就是最常用得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得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得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得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溶剂得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得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得极 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得内聚能,也就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得 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就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与时得浓度,就是反映药物溶解性得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

药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简要说明下列概念、名词或术语(每小题3分。共15分) 1.制剂学 2.表面活性剂 3.糖浆剂 4.灭菌法 5.等量递加法 6.药典 7.氯化钠等渗当量 8.溶胶剂 9.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10.休止角 11.剂型 12.临界胶束浓度 13.芳香水剂 14.热原 15.乳剂 16.药剂学 17.表面活性剂 18.等渗溶液 19.HLB值 20.乳剂 21.剂型 22.表面活性剂 23.昙点 24.临界相对湿度 25.HLB值 26.剂型 27.休止角 28.冷冻干燥 29.热原 30.临界胶束浓度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20分) 1.表面活性剂通常按其能否解离而分为—----------—与------------.

2.乳剂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 、-------- 。 3.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包括---------稳定性、--------稳定性、 ----------稳定性。 4.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包括—--—、—---—、—---—、—--—、-----、和------。 5.输液包括 ------ 、 ------ 、------和治疗性输液四大品种。 6.眼用溶液pH值的确定要兼顾产品的刺激性、溶解度和稳定性,常用的缓冲溶液有---- .---------- 7.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 ()() 8.液体药剂按分散体系分为()与() 9.下列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苯扎溴铵、卵磷脂)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0.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有()、()()()表面活性剂等。 11.输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及澄明度与微粒污染问题。 12.热原的性质有——、——、——、——、吸附性和不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超声波等。 13.GMP是一--------简称。 14.根据Stokes定律,欲使混悬剂沉降缓慢,可采取的措施有 ----------.--------------.----------------. 15.药物制剂中化学降解的途径主要包括——和——,除此以外还有异构化、聚合、脱羧反应等。 16.物理灭菌法包括--------、---------、-----------------和 -----------。 17.热原的性质有一---、——、——、——一、——和不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超声波等。 18.注射剂的滤过一般采用粗滤与精滤相结合的方式,最常用的组合是 ----------.---------.--------- 19.制备软胶囊的两种方法是----------和--------。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三、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每题分,共30分) 1. 适合热敏性药物粉碎的设备是( C ) A. 球磨机 B.万能粉碎机 C. 流能磨 D.锤击式粉碎机 E.冲击式粉碎机 2. 流能磨粉碎的原理是( B ) A. 圆球的研磨与撞击作用 B.高速弹性流体使药物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器壁之间相互碰撞作用 C.不锈钢齿的撞击与研磨作用 D. 机械面的相互挤压作用 E.旋锤高速转动的撞击作用 3. 工业筛的目数是指( D ) A. 筛孔目数/l厘米 B.筛孔目数/1厘米2 C.筛孔目数/1寸 D.筛孔目数/1英寸 E.筛孔目数/英寸2 4. 当主药含量低于多少时,必须加入填充剂( A ) A. 100毫克毫克毫克毫克毫克 5. 以下可作为片剂崩解剂的是( C ) A. 乙基纤维素 B.硬脂酸镁 C.羧甲基淀粉钠 D.滑石粉 E. 淀粉浆 6. 在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处方中(主药含量每片300毫克),干淀粉的作用为( B ) A. 填充剂 B.崩解剂 C. 粘合剂 D.润滑剂 E.矫味剂 7. 对湿、热不稳定且可压性差的药物,宜采用( E ) A. 湿法制粒压片 B.干法制粒压片 C. 粉末直接压片 D.结晶直接压片 E.空白颗粒法 8.“轻握成团,轻压即散”是指片剂制备工艺中哪一个单元操作的标准( C ) A.压片 B.粉末混合 C.制软材 D.包衣 E.包糖衣 9. 下列各组辅料中,可以作为泡腾颗粒剂的发泡剂的是( E ) A.聚维酮淀粉 B.碳酸氢钠硬脂酸 C.氢氧化钠枸橼酸 D.碳酸钙盐酸 E.碳酸氢钠枸橼酸钠 10. 微晶纤维素为常用片剂辅料,其缩写为( D ) 11.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中不适合添加的辅料为( E ) A.淀粉浆 D.滑石粉 C.淀粉 D.液体石蜡 E.硬脂酸镁 12.下列宜制成软胶囊的是( C ) A. O/W乳剂 B.芒硝 C.鱼肝油 D.药物稀醇溶液 13. 以下属于水溶性基质的是( D ) A.十八醇 B.硅酮 C.硬脂酸 D. 聚乙二醇 E. 甘油 14. 不宜用甘油明胶作栓剂基质的药物是( C )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一节概述 一、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1。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及其盐、磺酸及其盐、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表面活性剂,其结构中的脂肪酸碳链(R-)为亲油基团,解离的脂肪酸根(COO-)为亲水基团。 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1.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时,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很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产生定向排列,亲水基团朝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当溶液较稀时,表面活性剂几乎完全集中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溶液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大大高于溶液中的浓度,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正吸附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最外层呈现出碳氢链性质,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随之产生较好的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等。如果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而降低表面张力越显著,则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形成正吸附。因此,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小,对于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极性固体物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在低浓度下其吸附曲线为S形,形成单分子层,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链伸向空气。在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临界胶束浓度时,吸附达到饱和,此时的吸附为双层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层相反,亲水基团指向空气。提高溶液温度,吸附量将随之减少。对于非极性固体,一般只发生单分子层吸附,疏水基吸附在固体表面而亲水基指向空气,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时,吸附量并不随之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固体表面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前相似,但其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可以从单分子层吸附向多分子层吸附转变。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一些表现出较强的表面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起泡、乳化、增溶等应用性能的水溶性高分子,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等,但与低分子表面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