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都市型工业的国际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慈溪市老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报告之一

市社科院??陈俏赟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区域新的财富创造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协同共进的必然选择。

●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

都市型工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纽约、东京、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看,都市型工业在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城市功能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慈溪而言,依托良好的基础优势,加快原有老工业园区功能更新,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功能的“能性”、“能级”和“能位”,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一、都市型工业的内涵和特点

都市型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以都市区独特的要素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符合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特点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具有较高附加值、高技能劳动密集型、轻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等特点的工业门类。

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二元结构”,既有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又有现代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都市型工业一般要求企业具备“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都市型工业大多从城市的原有产业升级转型而来,使其兼有传统与现代特征。以温州制鞋工业为例,生产领域引入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适应高端定制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服务的生产组织要求,同时,又存在简单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适应大规模服务。二是以都市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都市型工业的需求对象大多数是中心城区的消费群体,需要即时将制成品推向市场,要求企业接近市场,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上获取优势,一般在商业中心或CBD附近集聚。三是具有典型的马歇尔式集群特征。都市型工业有接近信息技术等知识要素的需要,对地域邻近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倾向于在中心城区集聚,以形成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成为产业集群,但在生产资料方面的投人相对较少,通常以小型、轻型、高科技消费类竞争性行业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强调产业联系和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地方植性和网络效应,存在“耐心资本”,有长期的增长和良好的就业。四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和资金技术密集相结合。中心城区的地价较高,且空间狭小,要求都市型工业企业以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依靠外部规模经济获取竞争力。都市区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高客户需求品

味要求都市型工业转向生产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五是以零散型产业为主。零散型产业是指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着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中,在服务业、零售业、“创造性的”行业等领域十分普遍。

二、国际大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世界着名的一些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市型工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健全的体系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1.纽约的都市型工业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该市的都市型工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纽约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也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制造业向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的集聚以及这些产业在中心区的集聚上。其中服装业、出版业、食品制造业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龙头,在该市工业发展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其他如化妆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也是纽约都市型工业的重要部门。纽约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特点如下:(1)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不仅表现在产业部门内,还表现在区域的聚集上。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面积仅约60平方公里,仅占纽约市区面积的7.59%,却集中了75%以上的销售额和60%以上的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内部看,1984年曼哈顿地区的服装业、印刷出版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82000人和8300人,占该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口的68%,而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纽约同行业从业人数的69%和88%。两大产业在区域的聚集性可见一斑。(2)都市型工业处于高端环节。以服装业为例,纽约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时装设计非常发达。针对高附加值、个性化、时尚化的时装消费,整个纽约有近8000人在从事设计、模特、摄像和广告宣传工作。仅在曼哈顿区就有超过5100个服装设计工作室和8个服装专业学校,其中服装技术学院(FTI)在校生达12000人,是世界最大的服装专业学校。(3)吸纳了相当比例的就业人数。2004年纽约印刷出版、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等都市型工业部门就业人数超过30万人,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34%。(4)政府在发展都市型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纽约服装业普遍存在缺乏技术培训和技术提高的问题,纽约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纽约服装工业发展局,以提高服装生产者的竞争力、质量控制和迅速反应的能力,此外它还与美国国家发展局一起每年拨款40万美元,在唐人街建立了纽约第一家技术培训中心,每年至少为500人提供技术保障、培训、教育以及管理协助。

2.巴黎的都市型工业

巴黎的重工业不发达,而以精品制造作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其服装业和化妆品制造业(尤其是香水制造业)是精品业中的佼佼者。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印刷出版业是巴黎都市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巴黎都市型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呈现区域聚集的特征。例如,法国的服装业一直兴旺发达,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是法国现代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巴黎是法国服装业最集中的城市,全市约有二千七百家制衣工厂,服装业的就业人数占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85%。(2)中小型企业是主要的产业形态。服装皮革业、印刷出版业主要以中小型工厂为主, 10人以下的企业数约占90%;家具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3人, 10人以下企业占95%,整个行业没有50人以上的企业;就是在日化用品业这样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10人以下的企业也占了68%。(3)就业人员素质较高。就业人员素质较高这一点在整个巴黎大区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体现。1999年工业行业所有职工中,拥有一定资质、资格的人数比例接近70%,技术型职工的比例接近50%。

3.东京的都市型工业

作为日本最大都市的东京,一直走在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前列。二战以来,东京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以机械、钢铁、化工为主的重工业阶段,食品、纺织、印刷、金属和钢铁等多部门共同发展阶段和电气机械、出版印刷、食品和化工为主的制造业三个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以集聚为特征的出版印刷等都市型产业逐渐成为东京第二产业的支柱。2000年,印刷出版业从业人员占整个制造业的26.5%,产值占28.9%,是东京的第一制造业。在制造业向都市型工业集聚的过程中,东京也出现了类似于纽约的现象:都市型工业向中心区的集聚。在东京被称为“都心三区”的千代田、中央区、港区三个区,聚集3005家出版印刷工厂,其工厂数、就业人数、产值和附加价值分别占全东京的21.74%、36.76%、41.87%和47.32%,占都心三区制造业的相关比重分别高达75.07%、86.91%、92.88%和94.58%。

4.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

中国香港是以发展转口贸易起步的城市。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香港开始发展都市型工业,制定了纺织业、制衣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香港开始了工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成衣、纺织、首饰、印刷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电子电器和塑料等新兴工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大规模迁往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现在,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主要以服装业、珠宝首饰业、印刷业、电子业、钟表业和玩具业为主。中国香港的都市型工业中,中小企业始终占主导地位。雇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型工厂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从1951年到1995年,中国香港制造业中,中小型工厂的比重从79.7%增长到95.9%。目前,印刷业已晋身为中国香港五大工业之一,并已发展成为世界排行第四的印刷品供应中心,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印刷品出口亦成为中国香港十大出口产品之一。2000年,全港有印刷厂及相关的公司4904家,雇员44181人,出口值为45.78亿港元。从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产业集群效应突出。中国香港的服装业、印刷业、玩具业和珠宝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2)产业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中国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灵通,能够很快地了解世界产业的变化态势,因而能够尽快地跟踪国际先进的装备水平,通过快速折旧,提升劳动生产率,保证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3)追求动态比较优势,随着环境变化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配置其价值增值活动。早期中国香港相对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低廉、获取资源渠道广泛且方便的优势,因而在塑料花、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许多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开始大量向内地转移,在中国香港只保留一部分核心业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等。因为目前中国内地的劳动力价格在整个世界上来说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中国香港依靠产业转移使其都市型工业获得一种动态的资源比较优势。(4)完全的市场导向。中国香港是一个贸易自由港,但人口密集,因而中国香港的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入国际市场。正是这种完全市场导向、完全国际导向使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天然形成了最适合激烈竞争的运作方式。

三、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经验总结

通过以上各大城市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城市制造业的衰落是一种必然,但制造业并不会完全萎缩,而是以都市型工业的形式存在下来,并出现自身不断集聚和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的趋势,这一点在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1.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等一批现代都市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都市型工业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2.都市型工业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作为新兴的现代都市制造业,在本文研究的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从巴黎2004年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就业人数来看,吸纳就业人数排在前五位的行业,都市型工业占了3个,其中印刷出版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5%。纽约的服装纺织业、印刷包装业、食品饮料业等都市型工业吸纳了制造业中1/3以上的就业人数。

3.服装、印刷出版、食品饮料是都市型工业中重要的城市功能产业。在各城市都市型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个城市均有其发展较快的行业,而服装、食品和印刷业作为与都市生活需求密不可分的产业占据了重要地位。一般呈现为服装、印刷和食品等两三个行业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特色都市产业集群和较完整产业链,带动了整个城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4.产业发展呈现区域集聚特征,高增值性业务和制造业业务分别向城市中心和郊区聚集。从世界大都市的都市型工业的结构来看,排在前几位的大多是印刷和服装业,这和大都市特有的环境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大都市信息密集,城市运行节奏快,而信息的传递除了网络,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报纸之类有形的载体来实现的。大都市密集的总部机构需要印刷各种文件,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是各种印刷品的直接购买者。而且,出版印刷业的地均产出较高,水电消耗不大,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据测算,印刷出版业的地均产出系数是金属制品业的4倍;耗水系数是输送机械业的1/28,电气机械业的1/7,正好能适应都市地价高昂、水电资源稀缺的特点,因此印刷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呈现向市中心集聚的趋势。服装具有时尚性强的特点,大都市的文化和创新氛围有利于这种创新活动的开展,经常举行的时装展览和展示也是一种推销和交流活动。而且,服装的更新换代很快,为了让最新的设计能够尽快转变成产品,服装设计师通常倾向于就近寻找服装生产商,因而促进了服装工业在都市的聚集,服装设计主要集中于中心区,纺织和制造大多集中于城市的郊区。根据对食品工业绩效的测算,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为0.97,饮料制造业规模效应为1.29,烟草加工业为2. 33。从整体上看,食品工业属于规模效应比较显着的行业,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而大都市土地资源有限且价格昂贵,不太适合大规模生产,所以食品工业在都市的中心区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分布上表现为向郊区集中的趋势。

5.中小企业是都市型工业的主要企业形态。都市型工业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的都市型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反应迅速,能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而且越是在繁华的地方生存下来的企业,越是具有创新和小批量生产的特点。为了消除地价不断上涨的压力,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组织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工合作更加细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世纪90年代后还在向着新型的知识产业综合体转变,依靠中小企业的专业分工和技术创新来应对土地资源的不足。这一点对于我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6.政府规划、引导和扶持极大地促进了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在以上几个城市的都市型工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重点行业采取了在政策、资金和行业服务上给予扶持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主要做三件事:一是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本地区都市型工业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如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就邀请美国着名的咨询公司对中国香港都市型工业发展进行调查,提出咨询意见。二是根据已确定的发展思路及目标,通过两条途径来加以实施。一条途径是通过立法和制定经济政策,加以宏观调控,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大量社会中介组织(如财团法人式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来贯彻政府意图,政府对这些组织拨给经费,授予职能。三是通过财税审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督。就中国而言这需要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改革发展、转换职能中逐步完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市应该做

好编制都市型工业相关细分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工作,在发展都市型工业、进行产业定位时都应有新概念、新思路、新突破。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 20_ _届)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的主要影响,将从多个层次研究传统商业模式的应对方式和做出的改变。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与缺陷,传统商业模式将如何改变自身的营销模式。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旨在在网络时代的前提下为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部门带来更多的利益和财富。 关键词:电子商务;传统商业模式;网络经济;影响

The main impact of e-commerce to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pattern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main impact of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to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pattern.And the multiple layers study to the response and changes of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pattern.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pattern would change its markting model against the defet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pattern aimed at bringing more benefits and wealth. for enterprises , consumer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era. Key words: e-commerce;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pattern;the Internet economy;influence

未来连锁超市发展的模式

1.未来连锁超市发展的模式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型的消费观念和顾客需求的情况下,连锁超市面临着越来越重要的转型发展问题。由于连锁超市目前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适应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转型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连锁超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必须要从经营管理的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未来超市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弥补目前连锁超市的缺陷和解决其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探索未来连锁超市的发展模式需要从现在连锁超市所体现出的问题,即其与市场未能完全适应的地方。 根据对苏果超市经营管理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顾客满意度、从业人员、促销手段、购物环境五个方面。 商品的供应是超市经营的基础,供应链管理不科学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首先,建设成本和投资风险较大,同时,管理如此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如果缺乏具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将会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其次,配送规模缺乏柔性,配送客户单一:苏果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仅仅是苏果在市内的各超市,出现了配送规模缺乏柔性,客户单一,难以提高配送效率、创造规模效益。第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整个分销和配送过程效率较低。缺乏专业人员,导致管理不完善,使物流资源没有实现最大化应用。第四,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支持,货源风险仍然存在:苏果超市供应链体系中的信息流往往不稳定,物流支持也不是很固定,并且由于组织间合作的临时性,信任与支撑也无从谈起。因此,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并未缓解商品质量、商品数量等货源风险。最后,缺乏完善的信息平台支持,运营效率较低。零售商因货架管理不善导致部分顾客流失,销售额下降,进而利润下降。 超市的作用就是满足顾客需求,顾客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偏贵;第二,客户服务方面不到位;第三,便民设施,例如停车场,这方面不不完善,第四,促销活动有缺陷。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导致客户服务乏力的主要原因。苏果启用的大部分是下岗人员, 又没有进行再就业培训。超收银员表情僵硬, 更有甚者当消费者没有零钱付款时, 就会召来收银小姐的埋怨, 所有这一切均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素质低的体现, 同时也是使顾客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苏果超市的促销手段也比较单一。除了低价是苏果超市一直使用的促销手段, 其次就是公交车路线广告。另外, 在主要商业区竖起了一批路牌, 让苏果超市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虽然这两种促销手段均获成效,但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显而易见,这种单一的促销手段并不是长久之策。 最后,货架商品陈列不科学,购物环境不够好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店铺门口,自行车停放混乱,没有专门管理;货架摆设太拥挤,同种商品在货架上陈列过多,减少了顾客选择的机会, 而且有些过期产品也无人更除。 针对这些问题,连锁超市想要转变发展模式必须树立超市盈利必须建立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这个观念,也就是说,超市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要,更贴合顾客的需求,适当的做出一些调整。 首先,出售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可以适当减少。超市辐射半径是有限的,人们购买生活用品不会特地跑到较远的地方去,所以,即便是大型超市也不必经营过多的商品品种。从成本的角度看,经营过多的商品品种数会增加超市的经营成本。商品品种数量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如库存变大,库存资金占用大,物流配送成本变高,营销费用变高,经营面积占用大,商品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随之增加。从顾客角度看,一个商品功能差不多,往往有多个品牌,超市往往有多节货架陈列。超市陈列那么多品牌,让顾客去挑选。超市控制商品品种数量,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用关系问题、空间组织问题、城乡关系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对以往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应尽快实现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转变,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模式由小城镇为重点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反思;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1-05 城市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城市化的健康与否,与城市化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一致的,但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多种多样。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和所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模

式会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政策和思路不断调整,推进城市化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也随之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下,适时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对促进城市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以往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回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往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原有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以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以小城镇为重点、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形势的变化。 (一)行政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反思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往的城市化进程受到行政力量和政策制度的深刻影响,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主导特征。城市化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人口、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

中国未来商业模式的30个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商业模式的30个发展趋势(值得收藏) 如今中国的变换日新月异,甚至可以移步换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当你开始关注变化的本质,而不是变换的结果,你就会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那股规律波。 1、中国未来产业分为三种 一维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维世界被划分完毕(BAT掌控),三维世界正在形成,高维挑战低维总有优势。所以网店可以冲散实体店,而微信的对手一定在智能领域诞生。因此,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2、中国当下的企业分为三个等级 今后企业的出路唯有升级成平台,平台化的本质就是给创造者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3、中国互联网进化论 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水木然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搭建一个底层建筑,使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找客户、找恋人还是找伙伴。

4、中国电子商务进化论 B2B——B2C——C2C——C2B——C2F,从商家对商家、到商家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商家、最终是个人对工厂。未来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就知道它的顾客是谁,个性化时代到来,乃至跨国生产和定制。 5、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城市格局 “北上广深”正在变成“北上深杭”。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6、中国经济结构进化论 从“按计划生产、按计划消费”,到“按市场生产,按利润分配”,再到“按消费生产,按价值分配”,水木然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按需求生产,按需求分配”,满足人的一切需求,这就是共产主义。 7、中国产业链的流向正在逆袭 因此,传统经销商这个群体将消失,而能够根据消费者想法而转化成产品的设计师将大量出现。 8、中国广告业态的进化论

浅谈商业模式的发展原则

前言:模式的力量 治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讲:“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现在你会发觉,周围许多人口头上经常出现商业模式、赢利模式如此的话,我也不能免俗,也经常在谈话中讲出商业模式、赢利模式。有一天,我突然想搞清晰商业模式的精确定义、内涵、原则,就上网查询,结果是查遍了所有关于商业模式的信息,依旧没有结果。我明白了,这是个大概谁都明白,但谁也讲不清晰的问题。 英特尔的前董事长在谈到其一生中得到的最佳建议时讲:我的老师对我讲过如此一句话,几十年来,这一句话一直阻碍着我,那确实是:“假如众所周知某事如何如何,就意味着没人明白是如何回事。” 现在的商业模式是否也是如此? 我开始留心起来,发觉还真是如此。现实中,商业模式、赢利模式、经营模式、治理模式、营销模式的出现频率特不高,讲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不和联系,有什么规律、如何运用?研究它们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

带着问题看现实商界,发觉模式还真是无处不在。有一天,麦当劳的总裁克罗克到哈佛商学院讲课,问同学们讲:“同学们,我是做什么的?”大伙儿冲他笑讲:“你不确实是做快餐的吗?”“错了,我是做房地产的。”他讲:“假如我不做房地产,仅仅做快餐,麦当劳早就关门倒闭了。”因此,麦当劳做房地产不是独立的经营项目,而是与做快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麦当劳在西方是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首先把一个精心考察过的店铺租下来,租期20年,跟房东谈好了20年租金不变,然后吸引加盟商,把那个店铺再租给加盟商,并向每个加盟商加收20%的租金,以后依照那个地产升值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递增。因此,克罗克认为他赚的是地产的钞票,而不是快餐的钞票。原来麦当劳采取的是以快餐吆喝,以地产赢利的商业模式,其经营快餐不单单是为了直接赢利,而是为了招租。真正的赢利来源是房地产的增值带来的租金差! 从小本生意到大桩买卖,凡是成功的企业都必有不同凡响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不同的赢利模式。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个卖花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小姐在网上开了个花店,她一无资金,二无店铺,却在半年内卖了几百捧花。她的做法专门简单,一是在网上找来1000多种鲜花的图片,做

国际大都市上海

国际大都市上海 四(2)班韩思顗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它座落在中国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大都市。波光粼粼的黄浦江穿过市区,把上海一分为二,分成了浦东和浦西。 上海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黄浦江的西岸是一幢幢用花岗石筑起的具有异国风情的大楼,是上海外滩的精华所在。这52幢建筑,风格迥异,其中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等等最具代表,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就像是“凝固的音乐”,看到它们,我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 上海是一座美食的天堂。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更显独特。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辉煌灿烂的中华美食文化,还可以不出国门,用味蕾环游全世界。 上海是一座灯红酒绿的不夜城。华灯初上,各大百货商店发出的光芒,让人趋之若鹜。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足不出“国”,便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各式酒吧和咖啡馆是夜上海的主角,无论是美式的、英式的、日式的……都十分讲究异国风情的正宗地道。夜晚的上海流光溢彩,宛如白昼。 在上海,各种桥梁星罗棋布。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等。卢浦大桥就像是一架巨大的“竖琴”,横卧在黄浦江上。它北起浦西鲁班路,南至浦东济阳路,全长8.7公里,是当今世界第一钢结构拱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形桥。大桥为全钢结构,全长750米,主桥按六车道设计,引桥按六车道、四车道设计,设计航道净空为46米,通航净宽为340米。就像澳大利亚悉尼的海湾大桥一样具有旅游观光的功能。卢浦大桥将观光平台按在巨弓般的拱肋顶端,不但使观光高度更高,而且需要游客沿拱肋的“斜坡”走300多级台阶步行观光,增加了观光性,趣味性和运动性。当游客登上拱肋顶端,站在篮球场大小的观光平台中眺望,浦江美景尽收眼底。 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发展迅猛,它日新月异的变化,终将成为世界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城市化典型模式

一、国外城市化典型模式: 1.西欧的“新城”模式。以伦敦和巴黎两大都市为代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树立了城乡一体化最为成功的先进典范。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大伦敦计划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就业和生活自给自足的新城。在距离中心20公里至35公里的区域建立“反磁力中心”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推进城市化与乡村的城镇化 2.自由放任式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即实现城市化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城市病”日趋严重之后,人口又开始自愿地向社区和小城镇分散。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二战之后美国郊区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商业外迁加剧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强化导致“边缘城市”的产生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衔接起城市与乡村经济是一种城乡交融的一体化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使得75的美国人生活在小城镇郊区化也推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先放后调式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向城市转移,但当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集中的状况时,政府开始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疏散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新开发小城镇。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3.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未发生明显的“城市病”之前,政府便开始干预,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这种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 4.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模式。拉美农村土地的缺乏和贫困农民被迫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从而造成“过度城市化”。2003年巴西城市化水平高达83但人口空间转移在前就业转移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贫民窟和无业游民导致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并埋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和经济衰退的病根。 二、国内先进地区城市化典型 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城乡一体化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 2.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其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3.宁波“城镇梯度发展”模式。侧重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 4.成都“三三见六以一化二”模式。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 解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

商业业态的商业模式及成长路径分析-2017

商业业态的商业模式及成长路径 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商业业态及其商业模式 一、商业业态概述 业态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零售企业根据不同要素组合形成不同业态形式,要素包括:战略目标、商品构成、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及服务、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形态。常见的业态有:便利店、折扣店、大型超市、仓储式会员店、百货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工厂直销中心。 二、业态特征 国内业态发展迅速,现以便利店、大型超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为主。国外以工厂直销店、专卖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为主。各自特征: 1、便利店,满足客户便利性需求; 2、专卖店,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 3、大型超市,实际营业面积 6,000 平方米以上,品种齐全,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 4、百货商店,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5、工厂直销店、生产商直接设立或委托独立经营者设立,专门经营本企业品牌商品,并且多个企业品牌的营业场所集中在一个区域的零售业态; 6、购物中心,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的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三、不同业态的商业模式 零售企业定位不同,那么其所处的位置就会不同,服务的顾客就会不同,经营的方式不同,这一切就会产生不同的业态,其商业模式便会不尽相同。下面将介绍几种主流业态的商业模式: 1、便利店提供及时性商品或服务,便利性为第一宗旨,自选式购物的小型零售店。盈利模式为:经营利润=商品销售毛利+其他业务收入-营业费用;商品销售毛利中食品毛利率较高,增加生食比例成为便利店盈利重要增长点,其他业务收入=增值服务收入+加盟费+会员费;营业费用=员工工资+固定成本+系统建设。7-11作为便利店行业的佼佼者,其成功得益于三个方面;1、密集布局,连锁比

购物中心的经营模式与发展

中国购物中心的经营模式与发展 购物中心(也叫shopping mall)作为一种新兴复合型商业零售业态,它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乃至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大型商业体,包括百货店、大卖场、连锁品牌店以及中西餐饮、影城、歌剧院等在的超级商业中心,具有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特征。购物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并且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 购物中心是现代城市商业文明的商业文化体验主题乐园、都市文化商业核心。购物中心的业态有其特有的个性,具备以下特点:1、多业态的集合体,购物中心本身集聚了商业的所有业态。2、多功能的集合体,购物中心不仅仅是购物,还包括旅游、休闲、健身、娱乐多功能于一体。3、体验式购物,购物中心有优美的购物环境,不是一般的纯购物商场,是多元化消费模式的延伸。 从零散的商店或者说马路商业形态,到百货公司、自助超市的经营形态,再到集生活消费用品、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大型购物中心,零售业态的每一步改变都是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如今,市民进入购物中心,所有的购物计划都能在这里完成,购物中心提供的休息、娱乐等场所也免除了消费者购物后的劳累。目前,已有54家大型购物中心,2007年总营业额达440亿元,同比增长44.1%;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原来的8%上升到现在的10%。

作为一种最先进的零售模式,购物中心已逐步成为引领中国未来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专业化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取得了相当快的进展。然而,03年以来,在购物中心持续不断的开发热潮中,有关商业地产银行不良贷款、土地市场不规以及商户纠纷方面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使人们对购物中心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产生迷茫和困惑。 一、中国购物中心近年来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商业改造和百货业建设; 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中期大型超市和卖场的兴起,目前国的零售业大多为这一业态,即以百货商场、超市、连锁店及小店铺为主,基本上停留在购物这一简单需求上。而如今的消费者工作繁忙之余,不仅要求购物方便,还希望在购物的同时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以节省时间。 显然这些需求在传统的零售模式中难以得到满足。为了迎合这种“一次性购足,休闲购物”的消费主流,继百货、连锁经营、仓储式货场这几大变革后,中国的购物中心迈进第三个时期---Shopping Mall(超级购物中心)时代。这种全新的商业形式一经推出,立即引发了国零售业的强烈反响,日益成为现代商业的主流。 国的MALL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铜锣湾广场、天河城、新世界中心、正大广场等的陆续开业,国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面积较大、业态复合度较高的Shopping Mall。其中一部分购物中心,经过几年的合理规划与经营,开始进入到持续经营,稳健发展的阶段。如的天河城广场,2004年租金比开业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及模式选择

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及模式选择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论述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于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还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1.2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论述 韦伯认为城市的聚集性能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构成了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经济学家保罗·贝洛克从经济总量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钱纳里从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库兹涅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数量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动力因素。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从城市增长方面指出了城市化的倾向。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理论模型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动力。(如下三个图,表示是三个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 图1:农业剩余贡献机理结构图

图2:工业化与城市化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图 图三: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图 二、城市化规律 2.1城市化阶段性规律 英国学者范登堡对英国等国的城市化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化是阶段性发展的。他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城市化;(2)市郊化;( 3)逆城市化与内域的分散。第一阶段是典型的城市化阶段,工业化迅猛发展,城市数量增加迅速,社会经济活动明显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集中性是该阶段的最重要的特征。第二阶段是指城市性质的外延和扩散阶段。城市的经济活动和性质向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延伸,重点是城市质量的提高。分散性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第三阶段是指居民和厂商离开市中心,选择自然性质充分的地区居住和生活,从而使市中心衰败下去的一种趋势。 图四:城市化“S”型曲线

中国智库的商业模式及发展方向

中国智库的商业模式及发展方向 大多智库宣称自己是非盈利组织,而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似乎两者又产生了冲突。其实非盈利性主要体现为三点: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与分红;组织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成私人资产。众多智库不一定是以企业形态存在的,但从价值创造的逻辑角度来说是一样的。因此,本文依然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从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和研究中国智库作为组织存在,其价值创造的逻辑。 中国智库的要素组合 关于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存在着众多观点,本文将智库商业模式划分为资源、组织、产品和盈利四大要素,以上海社科院2013年的智库排名为主要参考,结合其他知名智库,对中国智库的商业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当然,其商业模式体现为以某种要素模式为主,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集。 (一)中国智库的资源模式 1.依附模式 主要指智库依附于某一组织,智库运转的所需的全部资源都由其提供,相应地,智库的产出也由其消费的一种资源模式,主要见于高校、官方智库、一些大型企业的附属研究

机构和政府、事业单位的附属研究部门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依附模式的典型代表,它直属于国务院,主要为国务院提供政策研究和咨询。根据其2012年度的决算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度收入的超过60%来自于财政拨款。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由于其官方背景,树立了强大的品牌资源,在人才招揽、政策影响方面都具有长足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依附模式的主要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设立,在设立之初就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时至今日财政拨款依然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根据其2012年的决算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年收入约20亿元,其中财政拨款约15亿元。 2.优势资源模式 主要指智库率先抢占某些稀缺资源的一种模式,主要见于一些半官方背景的智库和知名的民间智库。 天则经济研究所是我国较为著名的民间智库,由茅于轼、张曙光、盛洪等人于1993年组建。其发起人凭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个人号召力使得天则经济研究所在创立之初就拥有了强大的品牌资源、人力资源。根据《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现任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冯兴元表示,他加入天则经济研究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茅于轼的号召

商业模式发展现状综述

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现状综述 1:商业模式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成本,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所以说,很多的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成果也都不同。从总体上看,商业模式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根本性质与目标进行的研究结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资源获取、生产、营销、售后、研究开发、客户资源、成本及收入等等。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他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所以商业模式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都能够用创新性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事实上人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商业关系和经营管理理论有更进一步认知,让以后利用其理论更加的简便。 2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第一次是出现在《经营研究》这一篇文章中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了被学者们所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商业模式称之为经营理论,而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将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国外的学者加里·哈默尔以及C.K. 普拉哈拉德两人,所提出的“战略意向”这一概念也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意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具体规划,因为成功的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的一种意象。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20世纪 90年代后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商业模式的通用 性概念,找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的总结越来越完善,提出的观点就越来越符合一般规律。当商业模式的概念比较清晰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商业模式的一般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系统的观点出现。 3: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要远远晚于国外关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所以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阶段,也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理论研究阶段的。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阶段中,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还主要是处于商业模式的跟踪研究阶段。王波和彭亚利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中提出的“何为商业模式”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理论,其最终成果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并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后续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曾涛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程愚博士。他们各自都在自己所著的文献中

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特征分析

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特征分析[城市绿地系统] 添加时间:2006-2-24 15:08:32 浏览次数:【大中小】关闭 窗口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特色鲜明,规划调整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城市绿色网络 城市绿色空间重视景观整体性营建,以保护、重建和完善生态过程为手段,利用绿廊、绿楔、绿道和结点(core site)等,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郊野等纳入绿色网络(green network),组建扩散廊道(dispersal corridors) 和栖地网络(habitat network)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网络体系[1]。如伦敦建成楔入式环城绿带(Greenbelts),居住区间以软质物(soft surfaces)缓冲,并以楔形绿地、绿色廊道、河流等形成绿色网络。近年来,以“绿链(green chain)”将接近的开阔空间连成整体。绿链穿越居住区等建筑密集区,通过密集绿化措施,增加开放空间的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完善伦敦绿地框架、康乐和自然保育系统。目前,伦敦东南部的绿链已建立,其他部分正继续建设。1993年1月,伦敦步行论坛提出了“都市人行道(metropolitan walk s)”概念,设立连接开放空间和乡村绿色人行道网络,伦敦城区享受乡村式体验,使步行上班、上学、购物等成为可能[2~4]。 巴黎在距市中心10~30km内建设1 187km2的环城绿带;汉诺威环城绿带以林为主,长80km,宽2km;新加坡“公园绿带网”利用边角空地,以系列公园和绿带连接全岛主要公园,公园通道已超过 40km。2010年将建成245km,绿带与排水的保留区与缓冲区并行,连接居民中心区、地铁、公交枢纽站和学校,漫步林荫道,几乎可游遍新加坡每一角落[5、6]。 1.2 绿地规划强调延续历史文脉、融合文化、休闲和运动等功能,创造

传统城市化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传统城市化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2013年01月11日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晚于“城市化”,是中国学者创造出来的新词汇。在中国,学者们更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来解释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一文中提出“城镇化”概念以来,这一领域一直呈现百家 争鸣的状态,特别是在近五年,这方面的观点和发展方向至少有20种以上。 去年年底,当十八大明确提出将城镇化作为中国发展一大战略的时候,学术界的 呼声空前高涨,围绕城镇化改革思路方针、路线图和时间表设定方案的探讨非常热烈。 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的带来的弊端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 琏曾在一系列相关会议上表达过自己的忧虑。他认为,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很低,地 方政府以大量投资、城市扩容为主要内容的低效办法来实现城市化,是无法支撑无法 持续的。另外,政府用大量的土地投入和土地抵押的资金投入支撑起来的城市化,就 是摊大饼,这样建立起来的城市营运效率很低。反而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非 常的长,堵车、污染都变成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体制上的原因,城镇 化是无法搞下去的。 厉以宁也曾经指出:西方城市化道路是一个自然地过程,是和工业化同步进行的,由于缺乏统筹安排,也没有科学的城市规模概念,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未被领 导层所考虑,最后在这些国家中,都发生和所谓“城市病”,即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中出现了棚户区或贫民窟,环境恶化,过分拥挤,失业激增,社会治安欠佳,以致出现了“反城市化”倾向,即穷人继续涌入城市,富人纷纷迁离城市,搬到郊区 甚至乡村居住。 传统的城市化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厉以宁认为,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迄今为止,中国的城镇化率略高于50%。但据研究中国城镇化的专家的意见,中 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还不到50%,理由是,中国至今仍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农民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厉以宁认为,如果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条件必定恶化,居民生活质量必定下降,即使城市会因人口的增加而新增不少服务业和就业岗位,但就业机会依然满足不了涌 入城市的农民们的要求。 因此,厉以宁指出,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要分 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老城区的发展方向是改造 根据厉以宁的构想,老城区的发展方向是改造。设法把工业企业迁出老城区。近 些年在老城区推行的“退二进三”的做法,厉以宁认为是正确的。 “退二进三”是指,第二产业迁离老城区,第三产业进入老城区,使老城区成为 商业中心、服务业中心和居民区。而在城市建筑风格遗留方面,厉以宁的观点与梁思 成的构想一致,即视老城区遗留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加以维护、修正,将其保留下来,作为文化遗址。某些接到也应该完整地保存,显现当年的风貌。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6758249.html,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作者:陈倩如,杨成森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9期 摘要:目前,有关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是一个前沿问题和热点关注度的对象,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的十年里。在现有文献中,对商业模式的含义、理论解释以及模式创新的内容与步骤等方面虽有所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因而对商业模式的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属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在对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汇总的基础之上进行综述,为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商业模式;发展背景;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1-02 一、商业模式发展的背景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这一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对传统的管理、营销、物流等公司运营环节进行改造,提高企业效率的一个过程。 随着微软、谷歌、戴尔等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就的现实,令“商业模式”备受瞩目。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者利润甚至数倍于传统经济形式,所以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开始对自身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反思和审视,试图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速提升自身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中国企业来讲,改革开放前几乎不存在商业模式。企业就是以政府“调配”、“划拨”等计划为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学到了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并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国外时间相差不多,所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模式概念的炒作在国内也变得十分普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世界工厂”中转型出来的艰难时期,所沿用的“低成本+大市场”的模式已经处处碰壁。 事实说明,改变企业设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和重要,甚至比科技方面的创新更为重要。如戴尔、宜家、沃尔玛等世界领先的企业,并不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是这些企业重新定义了所在行业的服务标准,为顾客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及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国企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关注。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 4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通知的形式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将是指导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发展总体目标为: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在理念导向上,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以人为本,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降低碳排放为立足点,倡导因地制宜的理念,优先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全生命周期理念,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性能。在目标选取上,发展绿色建筑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同步,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产业发展同步,政策标准形成与推进过程同步。在推进策略上,坚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先政府带头后市场推进,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虑其他群体,先规划城区后设计建筑”的思路。《规划》重点任务包括: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房、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着力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老旧城区的生态化更新改造五大方面。 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新产品博览会上说,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 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在中国,它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现有一切奖项,而且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国际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标准一:区域中心 国际大都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东西。 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以纽约计,它的GDP值单拿出来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位第14,超过澳大利亚;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做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达到第四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中产生,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除此之外,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只能达到专业功能的国际化,比如国际旅游城市等。 标准二:移民之城 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关于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4种不同的说法。以最低的5%计算,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必须拥有50万常住外籍人士,在这一点上,北京、上海、广州目前无一达标。 从1820年到1920年,有1130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纽约,为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提供了人力资源。1965年以来,每年仍有75000人获准移居纽约,而外国留学生和暂住型职业人士更是源源不绝。综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北京,1400万人口中有外来流动人口380万,常住北京的外国人有10万多人;上海1600万人口中有387万外来流动人口,有2万外国人常住上海(注:据上海《文汇报》报道,目前总共有来自世界一百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