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

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课程对七情配伍的理论进行探讨,并对现代研究进行评述,希冀为七情配伍科学内涵的诠释和执业药师朋友扩宽知识提供参考。

1.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

(1)历史沿革

七情配伍理论源远流长。汉代《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2]。”其中虽未对七情作具体解释,但其所述“当用”、“勿用”、“有毒宜制可用”、“不尔勿合用”等,实际已表明了七情的临床意义。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首先解释《神农本草经》“七情”。以“各有所宜,共相宣发[3]”,论述相须、相使;以“取其所畏,以相制

耳[3]”,论述相畏、相杀;以“性理不和,更以成患”,论述相恶、相反。继而,陶氏又将七情药例抄出,组成七情表列于序例中,后世本草多有引载。唐代,苏敬等在撰《新修本草》时,全文引述了《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的七情配伍内容。药王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对药物配伍十分重视,保留了《神农本草经》序例中的七情理论,并在卷一序例用药第六列出“相使相畏七情”药例,对重现《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的“七情表”,具有重要价值[3]。五代后蜀,韩保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次统计了七情药数,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3]。”宋代,《证类本草》保存了大量宋以前药学史料。《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等关于七情配伍的内容,多借《证类本草》得以流传。《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讨论七情,均以相须、相使并提,相畏、相杀并提,相恶、相反并提,未作分别论述。宋以前本草多因袭之,理论上没有太多变化。金元以后诸家论述七情,一方面继承《神农本草经》七情的基本精神,加以阐述;另一方面,开始尝试对七情的每一“情”分别进行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李杲所撰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和陈嘉谟所撰之《本草蒙筌》[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情含义的阐述比较明确,

后人多引用之。他在书中对历代本草中七情配伍药例进行了总结,共列“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285条,以及“相反诸药”7条。此外,在“服药食忌”、“饮食禁忌”中,有部分内容也与七情有关。故《本草纲目》所载七情理论与药例,可谓集大成者[5]。

(2)涵义演变

单行

《中药学》教材认为“单行就是在病情比较单纯的情况下,仅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6]。”严格意义上说,单行并不是药物配伍,但为何又属于七情呢?有学者认为[7-8],单行是中药配伍运用的基础,药物的配伍以单味药的性能特点为依据,而单味药的功效又并非全部是单一运用后的总结,有些是经配伍运用之后,通过临床反应的概括和推理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单行与中药配伍具有紧密的联系。

相须与相使

《中药学》教材将相须定义为:“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功效[6]。”如石膏与知母配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大黄与芒硝配伍,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配伍,能明显增强止痉作用。《中药学》教材将相使定义为:“相使,即在性

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相使与相须共同之处是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不同之处是相须配伍中药物是等同并列关系,而相使配伍中药物是主辅关系,即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但是这种主辅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当以清热泻火为用药目的时,黄芩与大黄同用,清热泻火的黄芩为主药,攻下泻热的大黄为辅药。若治疗目的在于攻下热结,大黄与厚朴配伍,则此时大黄为主药,厚朴理气,增强大黄攻下作用,为辅药。由此可见,相使配伍的主辅关系是依据用药目的来确定的。

相畏与相杀

当代《中药学》教材把“相畏”与“相杀”并论,认为二者是同一类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并分别定义为:“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即云半夏、南星畏生姜;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即云生姜杀半夏[6]。”显然,就临床安全用药而言,相畏、相杀是颇具实用价值的配伍关系,其对降低药物毒性,减少不

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恶与相反

《中药学》教材把相恶定义为:“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6]。”人们通常将相恶列为配伍禁忌。但有时也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两药相恶是否,与所治证候密切相关。如用人参治气虚无实之证时,配伍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被削弱。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虚实错杂证而言,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合用可达相制相成之效,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因此,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相反通常被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能增强或产生毒性、烈性。”历代医家多将其列为配伍禁忌,但在古今临床实践中亦有应用者。因此,对于这一配伍关系也应辩证地看待。有学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相反[7-8]:①非毒性药物配伍运用后,却产生了不利于疾病治疗的作用。②毒性药物配伍后,其毒性或副作用增强。③中药的运用有以毒攻毒的治疗原则,若以药物毒性或配伍后产生的毒性来治疗某些疾病,则相反有其应用的价值。因此,相反在一般情况下属配合禁忌,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2.中药七情配伍的现代研究

(1)相须与相使

在中药七情配伍中,相须与相使均是增强中药疗效的配伍关系。其二者的区别是,相须配伍关系中两药的关系是平等的,如全蝎与蜈蚣配伍治疗肝风内动;而相使配伍中两药的关系有主辅之别,如黄芪和茯苓配伍治疗气虚水肿,黄芪为主,茯苓为辅。近年来,国内学者利用现代药理手段对相须和相使配伍开展了多项研究。如李伟霞等应用乙酰苯肼溶血法、环磷酰胺化学损伤法、乙酰苯肼与环磷酰胺复合法3种方法分别复制不同的血虚小鼠模型,并通过检测模型动物外周血常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红细胞膜ATP酶活力变化,评价当归-川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的补血作用变化[6]。孙雪莲等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局部注射法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附子、桂枝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痛阈、足跖厚度以及血清中NO、SOD、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单味附子、桂枝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均具有镇痛、抗炎、抗自由基损伤等方面的作用,但配伍应用后作用明显优于单味附子或桂枝[7]。毛晓健等以血压为指标,对附子与肉桂、桃仁与红花配伍前后作用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附子、肉桂、桃仁、红花及桂附合剂、桃红合剂均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血压升高的作用[8]。李春光等通过MTT法测定TFRD、ICA单独以及联合作用对hPDLCs增殖的影

响,研究骨碎补总黄酮(TFRD)联合淫羊藿苷(ICA)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9]。杨宏博等以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不同比例配伍来研究这一药对的药理作用[10]。张巧真等通过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观察款冬花与紫菀配伍的止咳作用,并观察款冬花及其有效部位与紫菀不同部位配伍后对止咳作用的影响[11]。王洋等采用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等脑缺血缺氧模型,观察药物对脑缺血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的影响,考察麝香与冰片及其各配比对脑缺血缺氧小鼠模型的影响[12]。班炳坤考察了麝香与冰片配伍对闭证模型动物的影响,阐释了其部分作用机制[13]。石含秀通过研究细辛附子及其配伍的含药血清对心肌细胞Na+通道的影响,为中药“相须相使”配伍理论及二药配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提供部分实验依据[14]。段红妍等通过观察银花、连翘及其不同配伍比例对发热大鼠的体温以及血清中NO 含量的影响,研究金银花与连翘配伍对发热大鼠的解热、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15]。李彦参照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以肾病大鼠为模型做利尿实验,对防己黄芪汤进行拆方分析,探讨其组方配伍关系及特点[16]。周宁娜等对大黄、巴豆进行了抗炎、凝血、泻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大黄、巴豆合用后,对小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有一定抑制作用,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玻片法),对泻下则未见明显影响[17]。毛小平等观察了龟胶与鹿胶配伍前后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部分药

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药配伍后除少数指标外,对RBC、Hb、WBC、血小板数、脾脏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单味组[18]。

(2)相恶

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够抑制另一种药物的功能,如人参恶莱菔子等。笔者以小鼠为实验对象,选用补虚药物抗应激实验方法(耐缺氧、负重游泳、耐高温、耐低温),考虑人参与莱菔子(生、炒)配伍的煎煮方式(单煎之后混匀和共煎)和配伍比例(1∶1、1∶2、2∶1)两项因素作实验设计,对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后人参补虚作用所受影响进行观察、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耐缺氧实验中,对照组和莱菔子组与人参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各人参莱菔子配伍组中,1∶1和2∶1共煎组与人参组比较P<0.05差异较显著。其余各组与人参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游泳实验中,对照组和莱菔子组与人参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各人参莱菔子配伍组中,1∶1共煎组、1∶2共煎组、2∶1共煎组与人参单煎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1∶1单煎混合组与人参组比较P<0.05差异较显著。耐高温实验中,对照组有2只小鼠存活;人参组有8只小鼠存活;莱菔子组有3只小鼠存活;各人参莱菔子配伍给药组中,1∶1单煎混合组有6只小鼠存活;1∶1共煎组有7只小鼠存活;1∶2共煎组有6

只小鼠存活;2∶1共煎组有7只小鼠存活。但人参莱菔子配伍组与人参单煎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耐低温实验中,对照组有1只小鼠存活;人参组有7只小鼠存活;莱菔子组有4只小鼠存活;各人参莱菔子配伍给药组中,1∶1单煎混合组有7只小鼠存活;1∶1共煎组有5只小鼠存活;1∶2共煎组有6只小鼠存活;2∶1共煎组有5组有5只小鼠存活;1∶2共煎组有6只小鼠存活;2∶1共煎组有5只小鼠存活。但人参莱菔子配伍组与人参单煎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在耐缺氧和负重游泳实验中,莱菔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鼠抗应激能力,特别是在游泳实验中,影响十分显著。人参与莱菔子单煎混合组相对影响较小,各人参与莱菔子共煎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耐高温和耐低温实验中,人参莱菔子配伍组与人参单煎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19-30]。

(3)相畏与相杀

相畏与相杀是七情配伍中关于减低药物毒性的两种配伍关系,多数学者认为,相畏与相杀的配伍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表述方式。当然,中药十九畏中的相畏是否与七情配伍相畏涵义相同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十九畏相畏是功能制约或毒性增强,但未有定论。李德全等对人参畏五灵脂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应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法对人参和五灵脂配伍后成分变化进行了考察,结果表

明,二者合用后使人参的皂苷类活性成分降低,而且不同的配伍比例活性成分降低程度有区别。同时采用果蝇寿命法、小鼠行为学研究法及相关生化指标,对人参与五灵脂配伍后抗衰老和益智作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两种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合用后人参的延寿,抗氧化自由基及益智等作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合用后五灵脂能使人参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等酶的作用减弱。综上,实验研究表明,人参与五灵脂配伍,能使人参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下降,抗衰老作用减弱[31]。又如,张广平等研究相杀、相畏药对附子毒性的影响。平行比较了附子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急性毒性[32]。姜超等采用HPLC测定了肉桂单煎液和肉桂与赤石脂不同比例配伍合煎液的水提液和挥发油中肉桂酸和肉桂醛的含量,从药效物质基础变化研究赤石脂与肉桂的相畏关系[33]。杨明等通过毒理和血清药代动力学实验,明确了附子的毒性成分为脂溶性生物碱,甘草的主要减毒成分为甘草皂苷。从组分和合的角度研究了附子甘草配伍实现减毒增效作用,并对附子甘草配伍进行了薄层色谱法的定性研究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含量研究,从组分层次探讨了附子甘草的配伍减毒机理[34]。

(4)相反

相反是指两药合用,产生或者增强毒性,如十八反。韩

菁以丹参和藜芦这一对相反药物为研究对象,过大鼠毒理学实验,并且结合电化学的手段,模拟生物体内的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了丹参与藜芦配伍的剂量与毒性关系[35]。龚雪开展实验研究,探索了西洋参与藜芦配伍是否存在相反关系。研究显示,西洋参与藜芦配伍并未增毒,即未呈现相反关系[36]。杨志军等将84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NS组、甘遂组、甘草甘遂4∶1组、甘草甘遂2∶1组、甘草甘遂1∶1组、甘草甘遂1∶2组、甘草甘遂1∶4组,共7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22 d后处死,取出肝脏组织,制备成10%的肝脏组织匀浆,检测MDA含量、GSH-PX活性,探讨甘遂与甘草以不同比例配伍后对小鼠肝脏组织的损伤及其作用机制[37]。

3小结

综上所述,七情配伍理论源远流长,其临床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点: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临床用药时当充分利用,如相须、相使;②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如相恶;③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须考虑选用,如相畏、相杀;④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如相反。总之,掌握七情配伍理论对于执业药师更好地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熟记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中医师

熟记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中医师 中西药同用后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藿香正气水不宜与扑尔敏合用藿香正气水是夏季脘腹胀痛、呕吐泄泻以及胃肠型感冒患者的首选良药,但是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扑尔敏时请勿服用此药。因为二者合用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仁丹不宜与硫酸亚铁合用夏季极易发生中暑,中成药仁丹对于轻、中度中暑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但当患者正在服用硫酸亚铁、含溴的必嗽平、碘化钾等西药时,则不要服用仁丹,这是因为仁丹中含有汞,容易与上述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汞盐,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除了仁丹外,常用的含汞中药及其制剂还有朱砂、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健脑补肾丸、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柏子养心丸、牛黄清心丸等。 富含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复方新诺明合用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细菌易于繁殖,且人体抵抗力降低,是泌尿系感染的多发季节,复方新诺明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常用药物,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此药,请勿服用富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五味子、酸枣仁、山楂、乌梅及其制剂山楂丸、保和丸等,因有机酸能酸化尿液,使复方新诺明溶解度减小,易产生结晶尿或血尿,造成肾脏损害。

中药杏仁、桃仁、白果仁不宜与安定合用中药杏仁、桃仁、白果仁等不宜长期与安定等镇静药合用,因上述中药中含有氰甙,在胃中酸性环境中经酶水解产生氢氰酸,与安定等镇静药共同作用于呼吸中枢,造成呼吸抑制,严重者产生呼吸衰竭。 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 麻黄及通宣理肺丸、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等均含有麻黄碱,服用此类药物时,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及降压药合用,否则麻黄碱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衰或心律失常,同时麻黄碱还可引起血压升高,降低降压药的效果,甚至加重高血压患者病情。 含钙中药不宜与强心药合用心脏毒性反应是地高辛、洋地黄等强心药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如果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再服用富含钙的中药如珍珠母、龙骨、石膏等,则钙离子可使强心药的毒性增加而导致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此外,服用洋地黄的患者也不宜服用六神丸,因为六神丸中的蟾酥有强心作用,二者同用,可引起心律紊乱或洋地黄中毒。 甘草、鹿茸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甘草与鹿茸均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与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解热镇痛抗炎药同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甚至消化道溃疡。 总之,中西药合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用药时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配伍,方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因此建议所有喜欢“中西合璧”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配伍禁忌 一、中成药的合理联用 1.中成药的联用 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益肾补骨液; 阳虚:附子理中丸+参茸卫生丸; 气阴两虚证: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又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丸。 2.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联用 气血不足+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复方当归四物汤+妇科千金片; 风痰阻络+气血亏虚的面神经麻痹:当归补血汤+牵正散; 血府逐瘀汤送服七厘散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 3.中成药与药引的联用 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证:用生姜、大枣汤送服;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中药的配伍习题及答案

中药的配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和【】,有选择地将【】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2、药物“七情”的提法首见于【】。 3、“七情”中除【】者外,其余六个方面均讲药物配伍关系。 4、【】、【】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5、药物的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方剂是【】的发展,也是【】应用的较高形式。 二、判断分析题 1、‘十九畏’七情中的‘相畏’配伍关系。 2、‘相使’,即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有,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够互相提高疗效的配伍方式。 3、‘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消除毒性或副作用的一种配伍方式。 4、‘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功效减弱或消失,并非两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 5、干姜和附子同用的目的,主要是减低附子的毒性。 三、单项选择题 1、中药的七情是指() A.指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B.不完全指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C.临床应用加以利用的配伍关系 D.指单味药的七种应用情况 2、人参与黄芪的配伍关系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3、人参与莱菔子的配伍关系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4、茯苓与陈皮合用属于何种配伍?() A.相须 B.相使 C.相恶 D.相杀 5、大黄与黄芩合用属于哪种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畏 C.相使 D.相恶 6、生禹白附配生半夏属何种配伍?()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7、黄芪配茯苓属何种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8、甘草配甘遂属于何种配伍?() A.相须 B.相使 C.相恶 D.相反 9、‘十九畏’配伍与‘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相类?( ) A.相须 B.相使 C.相恶 D.相反 10、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关系是()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 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和旋覆花素(Inulicin) 。花含槲皮素(Quercetin) 、异槲皮素(Isoquerce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 旋覆花煎剂0.1ml ,于注射後1 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 )对金黄色葡

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 我国古代医学家把中药配伍禁忌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歌诀,以便人们记忆掌握。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遂戟芫藻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十八反包括32种中药的相反。如果相反药物合用,会增强或产生毒副作用,原则上应禁用。即:半夏、瓜萎(包括瓜萎皮、萎仁、天花粉)、贝母(包括浙贝母、川贝母)、白鼓、白及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侧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太子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狠毒最怕密伦僧; 已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熔莫相依。 畏即相畏,指一种药物的功效或毒性、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 即:硫黄畏朴硝、芒硝、玄明粉;水银畏砒霜、信石、红砒、白砒;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牵牛子(黑丑、白丑);公丁香、母丁香畏郁金(黑郁金、黄郁金):牙硝、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畏犀牛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官桂、桂枝畏赤石脂。这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应慎重。 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的禁忌内容较广,涉及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食禁忌、病情禁忌、制剂禁忌等。 其中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在复方中禁止或不宜配合运用。早在《本经—序例》的“七情”中就有:“勿用相恶、相反者”的论述,这也是后世配伍禁忌的基本依据。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并各有不同。相恶配伍只是降低药物的某些性能,有些药物通过减低其某些性能可以减轻或消除它的副作用而更有利于病情,则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所以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配伍,则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 五代后蜀韩保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后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实源于此。相畏在中药“七情”

中药新药研发

中药新药研发-方法 2010-03-10 08:23 研究方法 中药新药开发主要采用“临床-实验室-临床”的模式。中药新药的立项选题应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两个调研查新,即学术领域和市场领域的调查。通过广泛搜寻文献资料、中药品种及医疗科技信息等,调查哪些病证临床上缺少有效药物,该病证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中、西医对该病证的观点与常用药物,各种药物何优缺点,疗效有何评价,其品种、规格、价格方面的需求等内容。另外,该病证的发病是否属于多发病、常见病等也是决定中药新药研发成败的前期因素之一。 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涉及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和注册审评审批内容的部分,主要包括正文、附件一、附件四以及配套制定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等,此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强调了中药新药研发立题的基本要求。 立项选题瞄准国家急需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比如,心脑血管病、肿瘤、肝炎、艾滋病、调节功能紊乱、急性热病等。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安全性及生产成本。与其他同类药物相对比,药效学要有自己的特点,药理活性强或者作用机制新,尽量选择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对于针对艾滋病或肿瘤的药物可选用毒性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新药最终要上市,最终对象是患者,如果患者经济上承受不了,厂家的效益避免受影响,因此,选择新药研发品种必定要考察生产的成本以及市场的大小,评估药品的销售价格及患者人群的大小,针对患者人数众多的如肝炎、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开发新药,市场和效益必定会好一些。正如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时每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步泳26日在第八届科博会2005中国国际医药高峰论坛上所说,进行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就要做好待研发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分析、市场竞争力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广义消费者调查、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策略。 新药开发要以解决临床需求为首要目的解决临床需求的考虑主要包括:明确拟解决的治疗问题,确定临床定位和具体适应证,就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与现有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等。以临床为导向设计新药的整体研究包括处方、工艺的筛选确定,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和实中药新药研发,要广泛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方法。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2009 年修订36 学时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自于天然产物,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特点。在近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中药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中药的应用源自中医理论,客观的认识中医、认识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科学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既属于传统医学(TCM ),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又能够作为OTC (非处方用药)、或DRUGS (药品)直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的优势应该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现代中药的进展就是追求更多、更新的药品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门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分类介绍其进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助于确立研究目标,在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中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医学、药学与现代各相关学科相结合、并借助用其他学科的思路和技术优势以促进自身的进步。传统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保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有效的发展。 第一章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中药学,天然药物的概念; 1.2 熟悉临床中药学的优势和不足,中药安全使用的要求; 1.3 了解中药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对中药、中药学的古今认识,天然药物的概念以及与中药的关系。 2.2 系统认识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简介中药的现代分类方法。 2.3 介绍目前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4 重点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防范措施。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中药新药药学部分研究知识—超全面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2)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2)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5)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6)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7)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8)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9)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2)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3)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4)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6)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8)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9)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0) 23、治疗血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1) 24、抗疟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5、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6、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4) 27、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5) 28、治疗中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6) 29、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8) 30、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1、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2、治疗肝郁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0) 33、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4、治疗胃热证、胃阴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5、治疗痞满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6、治疗肝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7、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3) 38、安胎保婴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4) 39、调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5) 40、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6) 41、治疗慢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7)

中药现代研究

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似为必经历程。中医药现代研究有利于中、西医学研究的接轨,并从中升华出现代医学理论。西医学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其本身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偏颇与局限。现代医学是在植根于现今所有医学(在中国主要指中医学及传入的西医学)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交汇升华,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比以往各种医学略胜一筹的一种医学。现代医学并不能被西医学所统筹与涵盖。现代医学理论可以纠正西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偏颇,又能给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以科学的诠释与升华。它立足于整体,又洞察局部,它对二者处理的原则能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西医学要发展,不能不借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路;中医学要发展,则更必须借助于西医学先进、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助于自身系统理论的提高与开拓。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西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二者必须走结合与协同的路子。 几十年来中药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中药在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滞后;高效、速效、体积小、单剂量小以及贮存、携带方便的优势大品种不多;产业化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我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接轨,将中医药概念、理论作客观、规范、定量、准确的描述,并采用现代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阐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不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现代医药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随时都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中药配伍禁忌表

中药配伍禁忌表 成分中药中成药不宜配伍的西药机制 鞣质地榆石榴皮 五倍子老鹳 草虎杖大 黄诃子仙 鹤草儿茶 茶叶侧柏叶 拳参扁畜 牛黄解毒片牛黄 上清丸牛黄消炎 丸肠风槐角丸 虎杖浸膏片枳实 导滞丸分清五淋 丸利胆排石片 祛风舒筋丸周氏 回生丹陈香露白 露礞石滚痰丸 四季青糖浆清宁 丸麻仁丸虎杖 片紫金锭紫金 粉七厘散感冒 宁舒痔丸解署 片一捻金导赤 丸万应锭珠黄 散利胆片复方 升日红片 (1)维生素B1 抗生素(四环素 族、红霉素、灰黄 霉素、制霉菌素、 林可霉素、利福平 等)甙类(洋地 黄、狄戈辛、可待 因等)生物碱 (麻黄素、阿托 品、黄连素、奎宁、 利血平)亚铁盐制 剂碳酸氢钠制 剂 (2)异烟肼 (3)酶制剂(多 酶胃酸酶胰酶) (4)维生素B6 (1)产生沉淀、 影响吸收 (2)分解失效 (3)改变性质、 降效或失效 (4)形成络合物, 降效或失效 钙石膏龙骨 龙齿珍珠 牡蛎蛤壳 瓦楞子寒水 石海螵蛸 牛黄上清丸牛黄 解毒丸清胃黄连 丸羚翘解毒丸 二母宁嗽丸明目 上清丸止嗽化痰 丸牛黄至宝丸 珍珠牛黄散珍珠 镇惊丸千金止带 丸乌鸡白凤丸 锁阳固精丹内消 瘰疬丸橘红丸 追风丹女珍珠丸 珠黄散珠层片 新脉宁麻杏石甘 糖浆鹭鸶咳丸 珍合灵片珍珠八 宝丹 (1)四环素族 异烟肼 (2)洋地黄 (3)磷酸盐(磷 酸氯化喹啉、磷酸 可待因等)硫酸盐 (硫酸亚铁、硫酸 甲苯磺丁脲等) (1)形成络合物, 降低溶解度,影响 吸收 (2)增强作用和 毒性 (3)产生沉淀, 使疗效降低 铁镁铝鉍铋自然铜磁石 赤石脂代赭 石礞石石 决明虎骨 牛黄解毒丸舒筋 活血片礞石滚痰 丸陈香露白露 当归浸膏片胃舒 (1)四环素族(相 隔3h以上则影响 不大) (2)强的松龙片 (1)(3)形成络 合物影响吸收 (2)生成难溶物 显著降低生物利

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

1、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选择的一般原则(10) 中药剂型的选择应全面考虑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方便性等相关的各种因素。一般原则是“三效、三小、五方便”,即“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1)根据医疗防治的需要(2)根据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3)根据处方规定的日服剂量(4)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征(5)根据工厂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 2、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制剂处方的设计与成型工艺研究(15) 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一般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3、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合理性(15) 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可能是大分子或是小分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制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技术条件的设计和优选。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设计中要注意处方的君臣佐使。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4、论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对功效的影响(30) 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目前各种新剂型不断涌现,如植入剂、贴剂、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中药配伍禁忌表

中药配伍禁忌表 地榆石榴皮五倍子老鹳草虎杖大鞣质黄诃 子仙 鹤草儿茶 茶叶侧柏叶 拳参扁畜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 丸牛黄消炎丸肠风槐 角丸虎杖浸膏片枳实 导滞丸分清五淋丸利 胆排石片祛风舒筋丸 周氏回生丹陈香露白 露礞石滚痰丸 四季青糖浆清宁 丸麻仁丸虎杖 片紫金锭紫金 粉七厘散感冒 宁舒痔丸解署 片一捻金导赤 丸万应锭珠黄 散利胆片复方 升日红片 (1)维生素B1 抗 生素(四环素族、红 霉素、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林可霉 素、利福平等)甙类 (洋地黄、狄戈辛、 可待因等)生物碱 (麻黄素、阿托 品、黄连素、奎宁、 利血平)亚铁盐制剂 碳酸氢钠制剂 (2)异烟肼 (3)酶制剂(多酶 胃酸酶胰酶) (4)维生素B6 (1)产生沉淀、 影响吸收 (2)分解失效 (3)改变性质、 降效或失效 (4)形成络合物, 降效或失效 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胃黄连丸羚翘解毒丸二母宁嗽丸明目上清丸止嗽化痰丸 牛黄至宝丸珍珠牛 黄散珍珠镇惊丸千 金止带丸乌鸡白凤 丸锁阳固精丹内消 瘰疬丸橘红丸追风 丹女珍珠丸珠黄散 珠层片 (1)四环素族异 烟肼 (2)洋地黄 (3)磷酸盐(磷酸 氯化喹啉、磷酸可 待因等)硫酸盐 (硫酸亚铁、硫酸 甲苯磺丁脲等) (1)形成络合物, 降低溶解度,影响 吸收 (2)增强作用和 毒性 (3)产生沉淀, 使疗效降低 新脉宁麻杏石甘 糖浆鹭鸶咳丸珍合灵片珍珠八宝丹 成分中药中成药不宜配伍的西药机制 铁镁铝鉍铋自然铜磁石赤 石脂代赭石礞 石石决明虎骨 龙骨牡蛎石膏 瓦楞子钟乳石 白矶 牛黄解毒丸舒筋(1)四环素族(相活血片礞 石滚痰隔3h以上则影响丸陈香露白露不 大) 当归浸膏片胃舒(2)强的松龙片宁片复方 五咮子(3)异烟肼利片酒花素片复福平 方罗布麻片跌打(4)维生素C (1)(3)形成络 合物影响吸收 (2)生成难溶物显 著降低生物利用度 (4)氧化后失去作 用 石膏龙骨龙齿 珍珠牡蛎蛤壳 瓦楞子寒水石 海螵蛸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内容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 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一、剂型选择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 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

加工处理。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三)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三、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一)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可采用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方法,以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类别、剂型、给药途径、处方量及与质量有关的提取成分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纯化精制方法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保留率,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对于新建立的方法,还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安全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中药的配伍练习题

中药的配伍 一、A1 1、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2、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是 A、相反 B、相恶 C、相杀 D、相畏 E、相使 3、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或丧失,这种配伍关系是 A、相反 B、相畏 C、相杀 D、相恶 E、相使 4、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这种配伍关系是 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恶 E、相畏 5、七情配伍中,可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是 A、相恶、相使 B、相杀、相反 C、相须、相恶 D、相杀、相畏 E、相须、相使 6、七情配伍中,属于用药禁忌的是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畏 E、相反 7、药物“七情”配伍的含义是指 A、喜、怒、忧、思、悲、恐、惊

B、辛、甘、酸、苦、咸、淡、涩 C、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D、寒、热、温、凉、平、毒性、归经 E、以上均不是 8、生姜能减轻或清除生半夏的毒性,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恶 E、相反 9、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杀 10、半夏与陈皮合用可以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属于哪种配伍关系 A、相畏 B、相杀 C、相须 D、相使 E、相恶 11、七情配伍中,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的配伍方法是 A、相须、相使 B、相须、相畏 C、相须、相杀 D、相使、相畏 E、相使、相杀 二、B 1、A.相使配伍 B.相畏配伍 C.相杀配伍 D.相恶配伍 E.相反配伍 <1>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够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称为 A B C D E <2> 、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为 A B C D E 2、A.石膏配知母 B.黄芪配茯苓

中药配伍精要大全

注意:234字样为大全页数, 行气降气药 香附 功能:性平无寒热之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元胡:二药同用,一走气分,一走血分,气行则血行,血畅则气顺,既可肝理气解郁,又可活血化瘀,气血并治,行气止痛作用倍增;主治肝郁气滞,血行不畅。(318) 川楝子:二药相伍,舒肝解郁与行气止痛并举,为治疗肝郁气滞疼痛诸症所常用。(318) 乌药:香附以行血分为主;乌药长于顺气散寒,二药合用,气血兼治,相须为用,直奔下焦,理气散郁,和血止痛之效显著。(338)木香:香附既能行气,又能活血,为气中血药及妇科圣药;木香功擅行气止痛,且温中,偏于气分。二者伍用,相须配对,俾行气止痛之功加强,为临床理气止痛之常用药对。(323) 檀香:香附疏肝而理气,使肝平而勿克脾土;檀香醒脾和胃而畅中焦之气。二者合用,既可加强理气之效,又有调和肝脾之功。(320) 苏梗:二药合用,气血并调,胸膈中焦并治,其解郁止痛,消胀除满力量增强。主治:肝郁气滞及妊娠呕吐。施今墨经验:香附入血分而散瘀,苏梗走气分而散滞,合用则行气活血,理气消胀甚效。(322) 沉香:二药香附质轻多入肝经,偏于升散;沉香质重,温脾肾,降逆气,纳肾气,多入肾经,偏于沉降。合用之,升降协同,功专于下,具有升降诸气,调畅气机之功用。(347)

川芎:香附和川芎合用,气血并调,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主治:气郁血滞及肝气郁滞。(357) 当归:香附为理气解郁之要药,当归为治疗血分诸疾所常用;二药合用,一主气分,一主血分,气血并治,共奏理气活血之功。(358) 白芍:二者合用,一理肝气,一养肝血,气血兼施,动静相宜,共奏疏肝理气,养血调经之功。主治:妇女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血不和。(319) 丹参: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具有较好的行气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主治:气滞血瘀之心腹痛及跌打损伤。(372)藿香:二药合用,理气与化湿兼备。气行则湿散,湿去则气疏,二者相辅相助,共奏芳化畅中,理气和胃之功。且具有理气而不伤血,化湿而少劫阴之特点。主治:湿郁或气郁致湿及妊娠恶阻。(196) 艾叶:二者伍用,艾叶温散血中之寒凝,香附理气中之郁滞,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温经散寒,调经止痛之功显著。主治:肝郁挟寒之月经不调,宫冷不孕,胎动不安,带下绵绵。(320) 高良姜:二药伍用,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止痛降逆为其长,得香附则可除寒祛郁;香附以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为其长,得高良姜则气行寒散,最终寒散气通,气行痛止,通则不痛。主治:肝郁气滞、胃中寒凝之胃脘疼痛。(321) 黄连:香附长于疏肝理气并有止痛之功,且芳香性平,无寒热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