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革创新的方案

学校改革创新的方案
学校改革创新的方案

三源公学服务创新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关精神,注重内涵发展,培育特色,建设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我校结合发展实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与使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为探索完善的学校制度,切实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技适应社会的人才的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坚持中央引导、地方为主、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学校自主创新、具体实施,确保建设计划的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二、目标

根据当前教育各项改革创新的精神及其方向性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大幅提高教育质量效益。

三、主要内容

(一)本项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1、改革培养模式。改变单一强调学习模式,探索以学习与兴趣结合的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本项改革的创新点是:

1、创新人才培养标准。

充分利用三源公学的平台,联手东部发达省份兄弟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能力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促进东西部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的整合,推动教、学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探索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的教学环境。

3、创新教材应用。

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一定数量的,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采取多种途径,探索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4、创新教学方式。

着力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

5、创新队伍建设。

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6、创新评价制度。

建立包括企业及用人单位在内的多种评价主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社会需求评价学校的办学,动态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7.完善内部管理。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同时,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工作实施步骤

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来的我校课程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进程计划,落实管理。(一)时间2010――2011学年、2011――2014学年,2014-2016学年,六学年时间。

(二)将改革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是动员及培训阶段,包括进行学校内外环境分析、发起、动员、培训以及态度形成。其中开展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为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合格教师是其关键环节。包括参与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的集中培训、青海省和西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鼓励在职进修等等。

第二个是实施同化阶段,包括反思从环境分析得出的结果,形成规划以及组织,开始采纳与指导,实施同化。

第三阶段是制度化阶段,包括反思与评估,确保改革目标,并形成学习和反思制度,以促成变革的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领导,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学校要成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和落实,确保试点项目顺利开展。学校将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帮助各项目实施小组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二)加大投入。

学校要积极支持试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试点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尽可能聘请省、市教育研究部门有关专家指导实施工作,重点负责论证实施方案、培训骨干教师、组织评价、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等工作,以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三)落实责任。

学校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全校教研工作计划,并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以项目实施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西宁三源公学

2010年9月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篇一: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需求和现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对xxxx州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工作的了解,今年8月份以来,我们对xxxx州古丈、泸溪、凤凰、吉首4个县市(以下简称xxxx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及集中办学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x山区中小学教育布局的基本情况 ㈠布局现状 xxxx市共有638所中小学,其中:城区共有完全小学16所,独立初中8所,普通高中7所。xxxx市共有乡镇67个,有九年一贯制32所,独立初中36所,中心完小44所,教学延伸点423个。如:古丈县。全县共有64所中小学,其中:城区有完全小学3所,独立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农村

12个乡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独立初中2所,中心完小7所,教学延伸点42个。 ㈡办学情况 xxxx市城区小学共有教学班371个、在校学生24584 人。城区中学共有教学班330个、在校学生20938人。农村小学共有教学班1580个、在校学生44104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有教学班203个、在校人数8081人。完中初中部有教学班263个,学生13675人。如:凤凰县。全县城区小学共有教学班141个、在校学生 7218人。城区中学共有教学班118个、在校学生6673人。农村小学共有教学班703个、在校学生20813人。初中共有教学班188个、在校学生9900人。其中,独立初中学校有教学班170个、在校人数9360人;九年制学校初中部有教学班71个、在校人数3752人。 二、xxxx山区中小学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㈠办学点分布过散过小 xxxx州属于武陵山脉贫困山区,具有地域面积大、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特点,导致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且分散。xxxx市共有423个农村教学点,只有166个教学点的在校学生在20人以上,其他教学点均在20人以下。农村除33所九年一贯制中学外,其他初中学生均在800人以下。如:吉首市,49个农村教学点,只有7个教学点的在校学生在20人以

六月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方案精选

六月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方案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 以下是小编工作计划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六月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计划频道. 一,指导思想: 依据>,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新的教学方式和学法指导为突破口,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进步. 二,工作要点: 1,切实贯彻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 2,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以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优化校本研修机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网络支撑为手段,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重点,使校本研修具有主题性,目的性,系统性,持恒性,常态性. 4,启动〝热爱经典,书香满园〞系列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体现学校的特色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落实科学的教学常规. 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师课堂常规. 1,备课:对照>,制定学科教学进度计划;①加强集体备课,三维目标,重难点关键一致,过程体现自己的思考,严禁互相抄袭教案.②模式备课,③课节安排语文包括作文,写字,在课型一栏中标明写字1.2等,习作指导,习作讲评等.④备详案,各个环节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别人拿你的教案能上课),青年教师(35周岁)进行二次备课(在旁边加批注).本学期教导处将加大抽查检查的力度. 2,上课:教学目标明确;知识传授正确;方法科学有效;教学行为规范;课后反思及时.除了语数英外,其他学科必须像模像样上课,通过上学期的观察有所改进,但依旧存在问题,比如开会就自己知道,这学期严禁杜绝,这学期将作为教学常规重点检查. 3,作业批改:精心设计作业;作业量适当,尤其是作业布置这一环节,强调精挑细选,流什么作业,教师必须研做一遍,尤其是自主学习教师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前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忌出现布置作业从几到几页现象,留完作业必须得批改,决不允许学生批改

第二课堂精彩活动实施方案设计

实用文档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适应学校全面、持续、科学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防流控辍”工作效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决定在学校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现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体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创建学校特色,进一步强化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遵循原则 1、特色性和校本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要努力挖掘学校多年来的文化底蕴,拓展课程体系,增设特长生训练班、兴趣班、选修课等,拓展教学与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 2、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 5、参与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要求教师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乐学、有益。 6、全员参与和责任到人的原则 倡导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一项活动,指导教师做到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训练计划,保证效果,力争每个学期推出至少一次的成果展示或表演。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方案 (实用完整版)

XX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方案 (2019-202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协同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制度保障为支撑,以大赛为抓手和导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二)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查找自身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剖析薄弱环节。打破常规,突破障碍,补齐短板,着力于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帮扶指导机制,提升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坚持协同推进,培育学校创新创业文化。 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营造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局面,造就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育人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和深化发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工作目标 2019年起全面启动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打造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到2020年,打造适宜学生创新产品和创业项目孵化的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机会均等研究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机会均等研究 【内容提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将原来分散且重复布局的中小学进行适当集中和合并,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利用,最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均衡发展。然而,本研究对陕西省N县的调查表明,经历了十多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在现实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低龄学生上学困难、寄宿生学习适应性差、农村学生辍学率反弹等问题,对教育机会均等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各级政府应从秉承公平优先的教育理念、保证学校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促进教育机会起点均等,进而保证教育机会的过程和结果均等。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机会均等 【作者简介】闫晓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级本科生。赵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公管系副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政策。李娇,陕西省南郑县两河镇三门村村主任助理。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4)08-0043-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外流,导致原来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形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人口变化趋势。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师资缺乏、校舍简陋,教学质量低下,严重阻碍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2001至2012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从491273所减少至228585所,11年共减少262688所。可以说,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很大。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效率至上的政策取向,采取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撤并方式,导致大量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并,对偏远农村学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目前,学校撤并与教育机会均等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研究仍比较有限。从理论上说,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公民不受经济水平、家庭环境、教育规模与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应想尽一切办法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均等地得到质量均等的教育条件。它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第二,过程均等,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水平相当。第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本研究以陕西省N县为例,通过实证调查,深入分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教育机会均等之间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学校教学创新工作方案

根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为提升我校教学水平,打造特色学校,特制定学校教学创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全教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创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教师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10人以上,占总数的25﹪以上。抓好教师的学历提升工作,全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95﹪以上,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比例。中学高级教师达25﹪以上。到2013年,形成一支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德高尚、学识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结构优化的新型教师队伍。 2、教学特色目标 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风格独特。 ⑵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 3、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

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打造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 1、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思路 一是要面向全员,二是要分层培训,三是要突出名教师的培养,四是要注重综合素养提升,五是要严格考学。 二是在做好各项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培训项目。比如骨干教师培训,可以突出“名师工作室”;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可以突出“教师读书”等。抓住了重点,也就抓住了工作的主要方面,既利于整体工作的推进,也利于做出自己的成绩,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三是创品牌,鼓励教师参加县、市、省乃至于全国教师基本功和优质课大赛,使之成为我们的培训品牌。 2、教学岗位大练兵 1、内容。 ①教学设计能力②教学实施能力③教学评价能力 2、方法。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主战场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教研组,因此我校教研要根据以下有效的方式进行。 ①实践反思——基于自我反思的专业能力训练 同伴互助——基于团队合作的专业能力训练 ②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教学设计,说课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集中评议,量化评分,不断整改提高。

观课议课活动方案[精.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为落实肥城市教研室【2012】3号文,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启动“观课议课课堂效益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精神,引领我校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观察方法,熟练运用课堂诊断技术,提高评课议课技能,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我校“观课议课”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观课议课是广大教师日常的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提升课例研究层次、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一起探讨具体的课程教学及学习方面的问题,力求使观课议课成为教师的一种日常专业生活,从尝试走向常态;在于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教学建议,使观课议课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从职业走向专业;在于让教师经历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成为教师的一种合作研究活动,从管理走向学术。让每一个教师参与其中,感受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真正实现智慧共享、互进共赢;进一步改善教研组的教研方式和教研文化,优化教研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 观课议课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带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活动内容: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感悟、思考、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议课即课堂评价,对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执教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过程。观课议课活动主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生育率明显下降,导致学龄人群逐年下降。同时伴随学龄人口的不断流动,农村中小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小班数量急剧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育资源浪费等特点,有甚至在许多地区出现“空巢学校”的现象。针对这些变化,对农村中小小学进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也就成为必然举措。通过观察与调查研究,本文就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找寻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发展对策 2011年9月9日,湖南邵阳学生沉船事故与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市幼儿园校车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些惨痛的经历也许不能简单的规责于渡船与校车安全问题,漫长的上学路也许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渐渐地进入大众的舆论圈。自2001年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撤点并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所导致的消极后果也不容忽视。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这些问题,造成一些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国内外对布局调整研究简况 (一)国外学者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国外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属于教育地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加班级、新建班级、减少班级、关闭学校。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变动都将导致学校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生育率下降使学龄人口减少是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外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 一般而言,学校布局调整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便于学生入学,二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在二者可能相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兼顾是重要的抉择,一般情况下是在保证学生便利入学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的数量。世界银行全民教育资助项目专家塞尼克特别强调学校布局标准的重要性,主张学校布局标准应该集中在以成本效益的原则覆盖所有孩子。对学校布局调整中关闭学校的原则,耶格尔提出三条标准:(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上学距离,对交通工具的吸取等),将学生转到新学校的不适最小化;(2)将关闭学校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小化;(3)原学校建筑可作为其他用途。这三个标准可用计算机模拟,为那些要关闭学校的“问题地区”提供决策参考。 3.国外关闭学校带来的后果 关闭一所学校,看似简单,但其影响十分复杂。从国外的研究看,关闭学校至少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①影响到学校入学率、巩固率②影响到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投资。③产生多米诺效应。在城市中心区关闭学校,会使一些地位较高者和较富裕者更倾向于搬离该地。 ④学校的社会功能减弱。⑤使学校附近居民心理产生震荡。⑥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影响。关闭

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马村小学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当前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全体师生将群策群力,铁心拼搏,全力以赴打好素质教育攻坚战。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面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深入领会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的重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研究,狠抓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学校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学校发展进程,努力创办特色鲜明的文明示范学校。我校将在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基础上,与时俱进,高标准、高水平、严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工作新的飞跃。学校确立以“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办学思想,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策略,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扎实走好科学管理立校之路,教育科研兴校之路,素质教育强校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造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三、实施办法及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和环境;微观方面是指学校在一定条件下,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校将微观着手,立足实际,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主导,强化全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一个学校的校长及其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活动起着决策和指导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能否在一个学校扎实有效地开展,校长及其领导班子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我校将组织全体行政人员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的重要精神,提高领导班子树立素质教育工作的思想意识。组织全体成员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课程改革要义、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确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对全体学生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思想。领导班子是主导、全体教师是主力、课堂是主要阵地、学生是教育主体、后勤是保障。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免费

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 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 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 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 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 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 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 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 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 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 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 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 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 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 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 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 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 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 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成效 ———基于中西部6省区的实证研究 郭清扬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部6省区的调研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初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布局中存在的“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通过布局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且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成效 基金项目: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国家级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结构研究”初步成果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办学分散的问题,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普九”过程中,许多地方为了尽快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实行了“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办学策略,更加剧了学校布局的不合理。鉴此,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合理布局是否得以实现。那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究竟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合理布局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呢? 2006年4-11月,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项目的资助下,受教育部财务司的委托,分6个小组50余人,对中西部地区的湖北、河南、广西、云南、陕西和内蒙6个省区38个县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39,210份,回收有效问卷31, 055份,访谈典型个案638例。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访谈,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初步解决了学校布局中存在的“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理布局的目标。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衡量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被问到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看法时,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有高达95.5%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分别为78.7%、77.6%、69.8%、66.9%,但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仍然居首位(见表1)。由此可见,尽管教 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农村中小学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师以及教辅、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得学校布局更加合理。 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以及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这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一点无论是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都得到了印证。 例如,湖北省石首市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按照“边远靠中心,无路靠有路,小村靠大村,平房靠楼房”的基本原则撤并薄弱学校,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布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撤并学校的动产向布点的中心学校集中,中心学校增加部分投入完善了教

学校教育科研实施方案(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4833-61 学校教育科研实施方案 (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学校教育科研实施方案(完整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以新理念、新 理论为依据,以实施主体性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多 年来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教育研究工 作,注重实效,走有我校特色的教育科研路子。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教科研活动长期有效的开展,全面提高我校 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水平,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素 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化,使 学校教育科研真正做到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提高教学 质量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 三、工作要求 1.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以“科研

兴校,科研兴教,教研兴师”为动力,统一认识,扎扎实实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新水平。 3.领导带头垂范,自觉开展教育科研;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科研,从而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形成层层有课题、科科有课题的氛围。 4.以科研促教学,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每学年组织至少2次课题会议,各年级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汇报课、研讨课等各类公开教学活动。 5.积极参加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以教科研理念、方法、手段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推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工作措施 1.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专题学习,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普及,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负责学校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以及学校各项

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和开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教育教学需求,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领导小组组长:李智副组长:李超卢丰成员:杨丽娟张恒松李娟王芳卢祎张恒霞蒙建东二、基本要求1、观课前,执教教师要精心设计执教教案,打印给教研组组长分发给观课教师。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首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学情进行备课,设计教案;上课时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位学生。为此,学校教导处决定,定期开展校语文、数学公开课活动,目的是通过校公开课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及时发现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3、观课中教师要遵守时间,不迟到,不早退;要遵守纪律,不讨论,不串场;要认真做好记录。4、议课之前,执教教师要整理好说课稿(含教后反思内容);中心发言人要与同年段同学科老师及时交换意见,整理好发言稿。5、议课中,老师们在听取执教教师和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如有较好的方法及理念,可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做到让每位教师能参与并通过公开课活动真正有所收获。6、观课议课中请把手机关闭或调为震动状态。7、每次公开课结束后由教研组拟写总结,与活动图片、教学设计、说课稿、发言稿、活动记录等一并转档备查。8、执教课题由执教老师自选。9、议课活动于上课当日下午第三节课在会议室进行,请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蒙建东老师参赛课第一轮反思课定于4月16日下午第三节在教管中心多媒体教师进行,请杨丽娟、卢丰、张恒松、张恒霞、阳春雨、马泽等老师准时参加。教学设计由教务处分发;议课活动在课后即时进行,请参加老师克服参与。希望小学教务处2017年3月11日学校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2017-03-31 15:06 | #2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和开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教育教学需求,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研工作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研工作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方案

————————————————————————————————作者:————————————————————————————————日期: 2

石桥镇中心小学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科研工作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在推进学校教学创新,促进新课程高效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引领作用,推动全校教育科研工作健康深入开展,形成充满活力、注重内涵、奖项发张的教科研工作新局面,根据教体局《关于深化深化教科研工作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意见》和镇教研室《关于进一步深化教科研工作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教学改革、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体改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典型带动为策略,以完善机构、建立机制为保障,突出研究重点,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促进教研、培训和科研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全面、务实、有效开展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让全体教师获得可持续提升。 二、目标任务 1、营造科研氛围,强化教育科研作用 通过宣传、参与、督促、检查等措施,强势推进,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实践先进理论,是解决教学教育实际的、现实的问题,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佳路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体教师相信科研、依靠科研,主动的参与科研。 2、完善管理机构,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充实学校教科研人员,选派有责任心、教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进行引领带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具体指导和上下通联工作,创设“民主和谐、团结合作、务实求真”的学习研究环境。 3、明确职责,培养教科研骨干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精心选拔、重点培养、搭建成长平台,各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要率先垂范,青年教师要努力成为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科研工作的合力。完善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科研网络,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大调整。本期组织的专题文章结合对中西部6省(自治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对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地方政府与村民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引发更多的思考。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先佐 摘要: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使农村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对中西部6省(自治区)38个县市177个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并就如何保证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均衡发展 一、布局调整的直接目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当前,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一社区范围内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差异。农村中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都无法与城市相比。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更加关注教育发展和资源投入过程中的差距,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过于分散的办学格局无法使政府均衡地进行资源投入和师资调配。因此,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办学,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和教育质量低的学校,实现区域(县、市、区)内或更大范围内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政府工作的应有之义。 从对我国中西部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在176份有效行政卷中,有64.2%的县(市)、乡(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最直接的目的之一,这从各级政府出台的布局调整政策文本和颁布的相关文件中也得到了印证。 例如,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从各地政府下发的文件来看,也都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布局调整工作的直接目的。如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将“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该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目的,要求各地政府“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该文件将布局调整作为该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十分明确。

学校国画课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国画课活动实施方案 一、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二、课程培训时间:课堂 三、课程培训地点:五楼美术室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和学习习惯。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

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等花鸟画。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和学习习惯。 2、认识笔、墨、色彩。墨:焦、浓、重、淡、清。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名家优秀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学校教学工作改进方案

学校教学工作改进方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是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强化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针的提出对当今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特级教师王玉华老师的讲座,重新审视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实现从教学结果管理向教学过程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基础管理的实效性,特制定我校教学改进方案: 一、努力转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念,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习惯于专制管理,要求教师抓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地以考试成绩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教师对学生实施满堂灌,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压力,逼迫学生延长学习时间,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仍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禁锢了教师素质的提升,阻碍了学校长足发展的道路。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大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今后我校会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教师观摩先进教师的课堂实录,专题报告等活动,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拓宽了教师们的思路,并把他们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育信息带回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充满生机。帮助教师们打开课改的新天地,引导教师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识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实实在在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水平,全面扎实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公民,而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背景、形成、实施与启示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背景、形成、实施与启示 摘要: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的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是30多年来农村学校布局变化的基本趋势。农村一度呈现校点广布的办学格局,但分散办学经费负担沉重,在效率优先价值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逐渐萌动并合法化。政策实施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强化了效率优先价值,尤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撤并农村学校甚至被当成城镇化跃进的工具。农村义务教育应重新树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政策理念,重申就近入学的重要性、正当性和法定性,摒弃效率优先,坚持公平优先、质量多元的农村教育发展观。 关键词:学校布局调整;农村义务教育;效率优先;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3-0022-08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正式颁行。十余年来,农村中小学校数量剧烈减少,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空间分布层级提高。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的意见》,基本暂停了这项政策的实施,但在快速城镇化进 程中,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在一定时期内仍无法完全停息。从较长时期的纵向视角来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化过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过程的背后是农村教育矛盾焦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本文考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历史变迁过程,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农村学校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一、1980年代分散办学为主的农村学校格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随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 农村中小学校空间分布和办学形式作出的调整与转换,表现为从20世纪80年代的分散办学逐渐转变为集中办学,从多种形式办学变为大面积实行规范化、寄宿制学校等正规形式。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初等教育,农村 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下的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了分散办学为主的基本格局。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80年代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确立了 多种形式办学的策略。该文件指出:“鉴于我国经济文化发 展很不平衡,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差异很大,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力求使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与群众生产生活相适应,便于学生就近上学。在办好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