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论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论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论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论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然后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对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了基本原则并且给出了合理的意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收入分配公平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柏拉图曾经说“一切背离了公平的知识都应该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2]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已经更多的意识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但是当代中国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讨论了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接下了重点分析了当代社会公平与正义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公正, 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法理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 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利益格局的诉求。马克思在对旧的社会平等观进行合理批判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性是指公平正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观念,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在发生着相应地改变。同时,公平正义还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普遍的平等。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其代表着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的利益,

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平等问题。

公平正义在中国也经过了长期的洗礼,并以自己的姿态发展着,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那是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为指导的,在中国长期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正义观。胡锦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更是政策意义上的,必须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等。中共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有了新的继承和创新。中共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指导下,中国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正义观,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政治诉求”。

二、当代社会公平与正义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各个阶层的利益相互冲突,社会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不稳定因素急速增加。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收入分配不公

在社会的公平正义中,物质的分配公平是一切的基础,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已经从2008年的0.491回落到0.473,但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以上仍然为分配差距过大。我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仍然具有紧迫性,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人民日报曾质问:为何个人所得税已经沦为工薪税?[3]一些个体经营者、公司老板给自己开的基本工资很低,但是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常常以现金消费或者报账的形式计入了公司的成本,这实际上属于个人的隐形收入,个税调节对这部分收入的作用不大。既得利益群体进入后,堵塞竞争机制的运行通道,破坏机会的公平均等,加剧了阶层的分化。各个阶层间流动性差,阶层隔阂甚至对抗,群体性事件多发,映照着低信任度的社会秩序景象。

2. 教育不公

教育是实现人本身不断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教育公平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4],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往往还没有开跑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在“择校热”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学区房也是炙手可热,为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同时,从北大和清华两所高校农村学子的入学比例逐年下降就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条件,在

教育的投入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现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受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3. 司法公正有待提高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强有力武器,但是这些年来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罚”的问题,这些都在破坏着司法的公正性,也是在挑战法律的权威性。司法的不公正,会放大和纵容社会的不公,阻碍人民群众维护权益的合法渠道。目前,我国有多个冤案得到了平反,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呼格案”。通过“呼格案”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司法界依然存在的各种乱像,同时也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社会为了司法进步做出的努力。

4. 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待遇上的不公平,比如同样是养老保险,机关、政府、企业三种就业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保障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并且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同时,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大街上还是随处可见沿街乞讨的残疾人。

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启示

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平与正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平正义的问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的、历史的、具体的看待公平与秩序问题,实现公平理想、构建和谐秩序。

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必须把握下面的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公平是历史的,务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良序社会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做到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能建构良序社会。其实,公平是相对的,需要适时调整公平效率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动态平衡。公平与效率都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应是非此即彼的紧张和对立,而是应该根据社会实践在价值取向上作出动态调整。最后,公平是具体的,必须依靠制度与法治建构秩序,为公平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现阶段,为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有效方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此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5](二)完善税收制度,发挥好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实现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更好的做到兼顾公平,避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发生。例如可以考虑征收遗产税和房产税等。(三)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资

源的分配,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两点都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有大量的学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要把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真正的实现人人都能够享受接收教育的权利。(四)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当前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以公平为首要原则。

虽然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变化,原本公平的规则可能不再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需要不断的修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探讨,我们知道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与正义,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同时也要做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1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3] 人民日报海外版:现行个税沦为工薪税不能见鹅就拔毛. https://www.360docs.net/doc/fd7985562.html, /fortune /2014-03/03/c_126210765.htm.

[4] 寒门难再出贵子:https://www.360docs.net/doc/fd7985562.html,/content/13/0830/10/9736798_310908714.shtml.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及社会建设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麻省理性工学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学(1962-)任教,现为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正义论》一书是罗尔斯积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 ——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有一句名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不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纠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理念层面)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要妥善协调、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其次,(决策层面)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综合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第三,(操作层面)要高度关注民生,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第四,(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长效机制,有关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必须整体推进,相互配套,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与社会等多种手段,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篇二: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着作。本书涉及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理论预设为前提,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并论述了正义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与差别原则。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着作。什么是公平?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就是我读完《正义论》后的最深的感受! 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的人们会选择的对制度的设计的两个原则——第一个是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个是机会的公正平等与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而第二个原则的机会公平原则优于差别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有关公民政治权利部分,一是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辛向阳 2007-10-17 14:20:58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即它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劳动优先、集体主义、公平正义、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它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 ——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7年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辛向阳(1965—),男,山东安丘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二部副主任、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真理性连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能否定的。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为12.6%,远远落在其后,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前20名。《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弗朗西斯·韦恩对这种结果并不感到奇怪。他说:“20世纪忽视了他,或把他当作一个不一样的马克思。如今,人们刚开始发现他的辉煌,他的确在回归。现在是我们让马克思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时候了,这是他应得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起指导作用的。特别是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以直接指导,这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有人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这是不对的。自由、平等之类的价值观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讲:“在考察历史进程时,

专题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含答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复习专题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一.对应课程标准 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二、考点解析: 考点一:维护社会公平 1.什么是公平? 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2.为什么说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公平的作用) ①公平有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稳定持久的进行合作。否则,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导致彼此关系恶化,难以合作,影响经济发展,产生社会问题,影响社会长治久安。 ②公平有利于推动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诚实劳动,各尽所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我国为维护社会的公平近年来采取的哪些措施或制度? 免除农业税;种粮补贴;两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整个人所得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廉租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修改选举法等。 3.公平是相对的(正确看待公平) 公平总是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是相对的,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但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而努力。 4.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怎么做) (1)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帮助,解决问题;(2)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的反思自己的价值观;(3)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4.公平和正义的关系 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公平的重要保障。社会公平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如果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考点二:维护正义 1.什么是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2.什么是制度的正义性?它对公平的作用有哪些? (1)公平,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定的。 (2)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规则的制约。如果没有正义的制度和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平。 3.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需要正义? (1)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2)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支撑;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3)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人。(4)总之正义使得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含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这使我们对制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本段 如何正确理解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呢? 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但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就曾以“公正”的面貌出现过;今天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不公平”。马克思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关于永恒公平的观点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讨论。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1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1010471 张弦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 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 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一个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而公平正义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公正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 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 人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 社会公正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社会公正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 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这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是影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础性因素。比如, 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无法彻底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所以也就难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完全公正。再如,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第二, 但人均仍然很低, 处于世界后列, 还属于比较穷的国家。这决定了我们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 而且很不完善, 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见, 看待我国社会公正问题, 应该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否则对社会公正就有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前, 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 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 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近年来, 在两会前夕一些网站开展的“你最关心的话题” 调查中, 社会公正问题总是位居前列; 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公平 美一班余志成 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期,什么阶级,它都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21世纪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内部阶级的公平问题尤其明显。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社会内部公平问题也随之激起,“国强民弱,国富民穷”,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30年的大发展中国却实改变了许多,但贫富差距也变得巨大,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农民得以生存的土地被政府贱买”,“农民的收入没有多少增长,但物价却长了好几倍”,“几百亿拿去买公车,却没有钱拿去买校国”,每天新增一百多个千万丰人,中国却有几亿人为孩子上学,为几十块的药费而无能为力,“死了孩子城里与乡里就不同一个价”…… 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很难说这完全是由于历史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不但在中国有,同时期的美国英国也有过,但也不能说明这是必然的,社会主义社会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 从这个出发,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对中国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的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社会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因此不能

片面的看待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不能静止的看待公平。中国的公平问题有她一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但要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富的可以富起来,但穷的不能穷下去!”二;社会公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的和经济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的,处于初级段的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生产力去实现公产主义的公平,所以它只能是相对的,相对现阶段而言的。三;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高级的公平只能在公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这是个几个世纪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商品交换的公平与分配公平等,也对“平等”与“公平”作了区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来进行,但由于劳动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分配是不“公平”的,因此发展公共福利是有必要的,所以再分配对中国现在的公平问题具重要意义,如何在再分配中尽量的缩小不公平,我认为“还富于民”很重要。 中国应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中国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只有提高中小企业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 除了重视发展福利事业外,更要重视城乡的福利公平问题,特别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 公平是道德和法律的观念,因此提高教育和完善法律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公平是个极其全面的问题,它并不能在短时间内

论法律职业共同体条件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不同角色下,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判断有何差别? 学生姓名:吴凯 学号: 14115052715 院系专业:法学经济贸易法学院 班级:14级27班 年级:2014级 课程名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任课教师:唐倩 完成时间:2015年 05月 25日

试论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不同角色下,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判断有何差别? 【内容摘要】法律职业共同体与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密不可分,它是法治建设的基石。纵观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内部同质化层次不高;缺少本土法治文化的支撑;社会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律师认识不客观;缺少社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可从以下五个层面解决上述困难:以立法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弘扬法治文化;转变传统观念重新审视律师;法院系统竭力维护刑辩律师的执业权;律协和司法当局携手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制度建设。 【关键词】公平正义法律职业法律职业共同体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理解的角度,全面认识社会公正问题。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制,更少不了一个结构合理、信仰法律、崇尚正义的法律共同体来支撑。徒法不足以自行,面对司法体制改革之节点,法律职业共同体顺理成章成为法治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进行初步探析,以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理论 从广义上而言,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指以法学家、律师、公检法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就其人员的范围而言,除了指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还包括仲裁员、公证员等其他法律辅助性工作的人员。从狭义上而言,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指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共同的法律知识、共同的法律信仰、共同的法律思维、共同的社会责任、共同维护的法律职业伦理、共同维系的法律职业文化、共同维系的利益和彼此公认的法律职业技能为纽带而共同构成的社会群体。 基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法律职业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律职业共同体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教育背景,是同一知识共同体;其次,法律职业共同体具有确定维持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职业利益和职业价值,是同一利益共同体;再次,法律职业共同体具有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法律具有共同的信仰,是同一信仰共同体。 二、不同的法律工作者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 公平是法的价值取向之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 ,法应该是能更好地实现正义价值的 ,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社会不公现象却是客观存在。本文从正义与法的联系 ,社会不公的法律原因 ,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正义 ,并探讨了法律维护社会的正义的途径。作为律师要首先立足自身并做到独善其身方能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实际上是由律师职业的专业性、社会性决定的。 对法官而言,一、要做到秉公执法、执法如山。秉公执法是公平正义理念对法院干警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如执法不公,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要做到秉公执法,一方面要出于公心,维护公益。另一方面,要克服私欲,处以公正。无私才能无畏,我们干警要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政为民的法治理念,在办理各类案件中要坚决排除各种人际关系的干扰,杜绝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严禁吃、拿、卡、要,不给钱不办案,给了钱乱办案,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办案,执法如山,以公正执法彰显公平正义。 二、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是严把证据关。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客观全面的审查证据。法院在办理刑事、民商事案件中都要坚持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坚持实事求是,不纠缠细末枝节,在审判环节上既不能搞“有罪推定”,也不能简单搬用“疑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单选题 正确 1.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础是: 1. A 社会公平和正义 2. B 发展 3. C 团结有序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2.社会公正包括哪些基本规则: 1. A 保证的规则 2. B 机会平等 3. C 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3.以下哪些权利是发展中国家每个公民必须拥有的: 1. A 生存权 2. B 就业权 3. C 受教育权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4.从实际效果来看,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有利于:

1. A 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2. B 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3. C 以上都正确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5.为什么需要社会调剂或再分配: 1. A 人们的能力有大有小 2. B 人们的机会也不相同 3. C 制度或规则上面的不完善或配套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6.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可以从哪几个角度: 1. A 社会贫富差距的总体状况 2. B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状况 3. C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状况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7.盆景化的发展指的是: 1. A 大型城市发展很快,周边城市发展缓慢

2. B 大型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都很快 3. C 周边城市发展很快,大型城市发展缓慢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8.基尼系数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1. A 美国 2. B 意大利 3. C 法国 4. D 中国 正确 9.基尼系数最合理的区间是: 1. A 0.1-0.2 2. B 0.2-0.3 3. C 0.3-0.4 4. D 0.4-0.5 正确 10.人们对于基尼系数的测算主要来自于哪些口径: 1. A 政府 2. B 学术界 3. C 国际组织

论当代西方正义理论-2019年文档

论当代西方正义理论 正义可以与公平或公正的任一概念相当 , 三者英文为justice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 , 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价值理想。正义对于 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 , 始终贯穿着对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正义是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 也是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只有遵循正义的规则 , 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 ,才能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整合与合作 ; 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 ,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 展 ; 才能充分激发各个阶层以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潜能 ; 才能使社会成员按照各自具体的贡献得到有所差别的回报。 正义也是一个艰难的理论问题。自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 ,思想家们就从未停止过理论探讨 , 而且至今仍聚讼不已、莫衷一是。正义既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 又是个伦理学、政治学、法理学以及经济学的跨学科难题。博登海默说 : “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 可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 当我们仔细辨认它并试图解开隐藏于其后的秘密时 , 往往会陷入迷惑。”① 、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概况 当代西方对正义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 , 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第一, 根据建立正义理论的逻辑基点或重心的差异分为个人基本权利正义论、社会团体理念正义论和人类德性正义论三大派别。个人基本权利正义论是指以个人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为理论基点的正义论。它强调 , 个人的自由是个人最基本的权利 ,是一切社会权益的中心。其代表人物和理论有 : 美国道德哲学家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诺齐克的“秩序正义论”和加拿大哲学家尼尔森的“激进平等主义正义论”。 社会团体理念正义论 , 是以共同理解的社会意义为理论基点的正义论 , 即以特定社会团体成员对如何分配其所生产的社会产品而形成的共同理解为基础。它认为 , 社会正义的关键是社会的善或社会利益的分配原则 ; 善的分配标准和安排不是内在于善自身中的 , 而是与这种善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的 ;不存在任何设想可以贯穿所有道德和物质世界的基本善体系 , 那些被认为是普本身的东西 , 不过是历史理性和历史性的善而已 ; 社团成员应该根据适合于每一时期和领域的原则来规范社会善的生产和分配。 这种正义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沃尔策。 第二, 根据对正义范畴的不同理解分为政治正义论和综合正义论两大派别。政治正义论的典型代表是罗尔斯。在罗尔斯看来 , 正义是一个政治概念 ,它有三个特征 : 其一,正义应用于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 由一个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所构成。 其二,正义不依赖于任何综合性的学说 ,无论是宗教、哲学 , 还是伦理学 , 正义都不需要它们来作理论支撑。其三,正义的基本观念均属于政治的范畴 , 并为大众政治文化所熟识。作为政治概念正义的目的是现实的 ,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或认识论的 , 因而正义不包含真理 ; 正义旨在为那些把自己当做自由、平等的公民所达成的有知而自愿的政治协议提供一个基础②。综合正义论的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他认为 ,正义是一个综合概 念 , 正义包含真理。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胡锦涛“社会公平观”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9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亚太区域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据9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相信,这是一段令许多人欢欣鼓舞的话语,这是一段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希望的话语。 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公平正义”的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解读这段话,我们与公平正义及民生走得更近,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这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时代光华:试题答案

1. 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础是: √ A社会公平和正义 B 发展 C 团结有序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2. 社会公正包括哪些基本规则: √ A 保证的规则 B 机会平等 C 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3. 以下哪些权利是发展中国家每个公民必须拥有的: √ A 生存权 B 就业权 C 受教育权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4. 从实际效果来看,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有利于: √ A 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 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C以上都正确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5. 为什么需要社会调剂或再分配: √ A 人们的能力有大有小 B 人们的机会也不相同 C 制度或规则上面的不完善或配套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 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可以从哪几个角度: √ A 社会贫富差距的总体状况 B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状况 C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状况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7. 盆景化的发展指的是: √ A大型城市发展很快,周边城市发展缓慢 B 大型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都很快 C 周边城市发展很快,大型城市发展缓慢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8. 基尼系数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 A 美国 B意大利 C 法国 D 中国 正确答案: B 9. 基尼系数最合理的区间是: √ A 0.1-0.2 B 0.2-0.3 C 0.3-0.4 D 0.4-0.5 正确答案: C 10. 人们对于基尼系数的测算主要来自于哪些口径: √ A 政府 B 学术界 C 国际组织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1. 对于贫富差距过大,我们有哪些对策: √ A 树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 B 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正义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3年12月31日 09:10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张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平等、公平机会、差别对待等原则,在西方国家哲学、伦理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重读《正义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1971年,美国著名理论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出版,即刻成为当时西方社会领域最轰动的一件事,引起各界思想背景不同、观点各异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的关注和热议。《正义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平等、公平机会、差别对待等直接反映社会现象、影响社会正义的原则,是对当时西方国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对我国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大众经常以工作繁忙等理由来推托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当“小悦悦”等类似的案例出现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公众的道德标准和正义观,应该思考我们社会的正义观如何树立。因此,当前我们更有必要重新翻阅哲学大师罗尔斯的《正义论》。 罗尔斯《正义论》的主要思想 在罗尔斯《正义论》之前,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功利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如果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最大幸福,它的组织就是正确的和正义的,但它却无法保证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公平分配,常常是资源总量增加了,成果和成本的分配却有失公平,最终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化。针对这一缺陷,罗尔斯以洛克、卢 梭、康德等社会契约论为基础提出了足以替代功利主义的一种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即罗尔斯《正义论》。罗尔斯通过系统全面的论证,将其正义理论体系浓缩为两大原则,第一是自由平等原则,第二是机会公正和差别原则二者的结合。 自由平等原则。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①简言之为自由平等。罗尔斯在论证正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始终并一再强调把平等的自由原则放在第一位,这与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至上这一普遍思想达成共识。他认为,自由的地位坚不可摧、不容侵犯,一种自由只能被另一种更自由制约,而不为任何经济因素、利益因素所牵绊。罗尔斯阐述的自由平等原则,包括公民言论自由、思想开放、财产权平等、机遇平等、机会自由等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直接适用于规定社会基本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他希望通过赋予社会个体自由与平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起点,保持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在我们迈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就是一个国家的一致,这是任何共和国永久联盟的最强有力和最佳的纽带;而没有正义来帮助,这种一致是永远不会出现的。”[1]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就要保持和谐。因为“一个政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愈是融洽,这个政体就愈能持久。”[2]社会要保持和谐,就需要有良好的秩序。维护社会秩序,则需要完善的规则,而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体系是制度。制度的制订与设计要想科学,必须有基本的价值理念作依据,这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公平正义对于一

个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促进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我国目前来说,维护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构建重要的理念内涵之一。 其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目标,就是要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调节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最终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潜在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但“一个社会只要能够提升其公正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与强度均为减少或减小,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力度。”[4]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性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式加以调节,矛盾就有激化的可能,甚至导致社会动荡。要避免出现社会危机,就要举起公平正义的旗帜。公平正义是协调、消弭社会各方面矛盾的思想基础和锐利武器,惟有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再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从整体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如何理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

如何理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 分蛋糕故事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这时,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只有合理的规则才能实现公平。对整个社会来讲,要妥善解决关系不同群体、涉及千家万户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要靠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来保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这使我们对制度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对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呢? 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但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