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师德文化大观

古今中外师德文化大观
古今中外师德文化大观

古今中外师德文化大观

2006-2-16 广东陈醮元阅读47次

广东陈醮元

古希腊时期,在斯巴达和雅典,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遵守纪律、崇尚礼貌的习惯。

古罗马时期,教育家昆体良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要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唤起他自己对学生的父母般的情感”;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学生智慧的差别”;教学时,要有诚肯的态度,用心、忍耐,认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度褒奖,坚决反对体罚。

古代中国,孔子的师德观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影响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提高文化素质方面,孔子的思想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在爱生方面,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

古代中国教育家荀子认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礼者,所以正身也;师乾,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倡导人道主义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要成为道德卓越的人,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不可使儿童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德行和智慧,其中德行最重要。”

美国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教师要自重重人;要富有社会意识;要能够理智地处理一切事务;要善于与人合作;要能在专业素质中培养优良品质;要继续不断地求新知;要熟悉传达知识的技术;要爱护儿童,与儿童相处;要了解儿童;要了解社会并参与社会活动;是学校中的良好分子;要有专业信心;对本身及儿童的成就要有正确的品评能力。

日本在《伦理纲领》中规定:教师要肩负日本社会的课题,同青少年一道生活;要为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斗争;要保护和平;要站在科学真理的立场上行动;不允许教育自由遭受侵犯;要寻求公正廉明的政治;要同家长一道跟社会的颓废作斗争,创新文化;教师是劳动者;要团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把培养和教育他们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力量”。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师德观,认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施教”,便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家蒙台涅认为教师要有高尚的、坚强的心灵,“放弃暴力和强制,不要使儿童习惯于羞辱”,要有民主作风,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

当代中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教师要善于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

这些师德文化都经历了历史沿革与检验,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中外师德比较

没有正式接触过国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知其在师德方面真实的要求,只能从一些影片中了解一二。通过几部教育大片的对比,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中国教育强调奉献。每一次的师德宣讲团,无不是感人泪下的血泪故事,媒体宣扬的也是这样有着崇高师德精神的教师。《冯致远》一片是一部真实的故事,写的就是扎根宁夏支教42年的老教师冯致远任劳任怨的一生,感人至深。《美丽的大脚》中倪萍扮演的张美丽在土房子里教着一帮“泥孩子”,从其口音来看,也是取材去陕甘地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从来没有进过城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中13岁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可以向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只因为它是难得的奢侈品。《凤凰琴》中民办教师余校长在恶劣条件下坚持教学。

还有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在贵州的土窑里坚持教学。

这些影片让人感觉沉重,落后与贫穷在中国很多地方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中国的贫穷不能只由教师来承担,也难以承担,政府与公众不能只做一个掬一把同情泪的看客。有了媒体这样的宣传,尽管敬仰,但是又有几人真的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然,为何偏远落后地区的师范生都想着往发达城市跑?

道德上的宣传不如有实际的行动,如果能让教师在当地称为让人尊重与羡慕的职业,也许就有了教育的春天。而实际的情况是,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地区,都有很多优秀教师外流,尤其是在大城市,清一色的女性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因为男教师无法养家无法找到前途。不自觉让人想起《围城》里的一句话:这个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

相反,在国外的几部片子中,却让人看到教师的价值。《放牛班的春天》(法)中克莱门特不放弃,挖掘出学生叛逆外表下的善良和潜力,塑造了不一样的人才。《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国)凯瑟琳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反传统,擅长创新,热爱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死亡诗社》(美国)基汀老师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学生发挥个性,敢作敢为。

《音乐之声》(美国)马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约束,她以一种勇敢、乐观的态度向人们昭示:爱,是勇气,是达观,也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生命态度。这些教师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想见,在这些教师的带领下,决不会培养一批考试机器,而是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拍出这样的一部影片呢?

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比较与借鉴

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九条

体现了负责、平等、合作、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要求。

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

《宪章》规定各国应遵循的师德规范:

(1)、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立的判断能力;

(2)、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友谊的精神儿童;

(3)、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不同,将个人信仰和见解加于儿童;

(4)、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 美国

《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1)、师德理想:想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

(2)、师德原则:第一,在对待学生方面,实现学生的潜能和成为有价值、有用的社会成员;第二,在对待自己的事业上要提高专业水准。

(3)、师德规则:明确、具体、可操作性

如:《守则》

不得、不准-----注重规则、定调不高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

1、记住学生姓名;

2、注意思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有偏见;

3、对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力争公道;

4、要言而有信,不能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从宽的态度;

5、不得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性语言;

6、不得因少数学生的越轨而责备全班学生;

7、不得当众发火;

8、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

9、注意听取学生的不同反映,但同时也应有自己的主见;10、要对学生以礼相待;11、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12、不要使学习成为学

生的精神负担;13、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14、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15、要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16、少提批评性意见;17、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们的每个细节;18、要保持精神饱满,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19、要利用电话等手段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意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21、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基本做法:

*不是采取直接灌输而是间接全方位渗透。

* 注重实践性和渐进性。

德国

原则上教师均为国家公务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好教师的标准:

1、有健康的体魄;

2、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3、有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笑口常开;

4、热爱自己的执教学科;

5、对自己所教学科很有信心和很有把握;

6、懂得学习;

7、有民主精神;

8、有良好师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本做法:

1、加强教育学理念的培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

2、重视对教育关系的理解,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重视教育实践与体验,注重自我教育.

英国

洛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和智慧,在学生向善的时候,给他力量、活力、和勉励。

称职教师的主要品行:

1、职业道德。热爱教师生涯,有为教师生涯献身的精神。

2、合作共事。

3、个人主义精神。

基本做法:立法、间接渗透

日本

对教师道德要求:

1、对自身。

2、对他人。

3、对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并克服人性弱点

4、对个人和团体。

基本做法:

1、在教师选聘时严把师德关。

2、在培养教师的学科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在工作过程中要求与督促。

4、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转变成为教师个体的道德自律行为。

中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

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

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

启示与借鉴

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

从“高尚”走向“朴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从“灌输”转向“养成”。

严把教师入口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