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感觉器官(DOC)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DOC)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DOC)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

一、是非题

1.Vision是由眼和视神经完成的。()

2.老光眼(老视眼)主要是由于晶状体透光性降低造成的。()

3.眼睫状肌的环形肌受副交感传出纤维控制。()

4.多数近视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

5.Sensory receptor的adaptation是由于刺激时间过长而表现的疲劳现象。()

6.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visual acuity高。()

7.散光大多数是由于角膜表面各经纬线曲率不同所致。()

8.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布密集。()

9.矫正近视眼可用凹透镜,使焦点后移。()

10.外环境声波经骨传导进入内耳,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11.夜盲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视蛋白缺乏。()

12.Pupillary light reflex的正常反应是双侧性的。()

13.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种颜色。()

14.按照travelling wave学说的观点,声波频率越低,最大行波振幅越接近基底膜底部。

()

15.耳蜗microphonic potential容易产生adaptation现象。()

16.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

17.听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的振幅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18.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的adequate stimulus是角加速度运动。()

19.壶腹嵴的adequate stimulus是正、负直线加速度运动。()

20.一种味感受器只是对一种味质起反应。()

21.嗅感受器对某种气味适应之后,对其它气味仍然很敏感。()

22.人的外耳道最佳共振频率约为3 800Hz。()

23.正常鼓膜的特征之一是易发生残余振动。()

24.人耳最敏感声频在20~20 000Hz。()

25.在神经性耳聋或听神经退化后,microphonic potential仍然存在。()

二、填空题

1.视近物时眼的accommodation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2.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须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即_____,_____

和_____。

3.常用的一种reduced eye模型,设想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_____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

光指数为______,此球面的曲率半径为_____。

4.老视眼的发生通常是_____所致,看近物时需戴适当焦度的______透镜。

5.Rhodopsin是从______细胞提出的感光色素,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______和______。

6.近视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_____,致使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______。

7.视网膜上存在两种直接感受光刺激的photosensory cells,即______和_______。

8.按照三色学说,设想在视网膜上存在对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

______细胞。

9.声波由外界传入内耳的两种传导途径包括:_____和_____。正常audition的引起主要通

过______传导实现的。

10.听骨链主要由三块听小骨组成,它们是:______、______和_____。经过听骨链的传递,

整个中耳中增压效应约_______倍。

11.按照travelling wave学说的观点,振动频率愈低,最大行波振幅愈接近基底膜______;

振动频率愈高,最大行波振幅愈接近基底膜的______。

12.前庭器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都称为______。

13.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味觉的感受器是______。

14.椭圆囊和球囊的adequate stimulus是______,壶腹嵴的adequate stimulus是______。

15.外耳道作为一个共鸣腔,其最佳共振频率约为______,当这种声波由外耳道口传到鼓膜

时,声强约提高______。

16.骨传导是指外界空气的振动,经______和______传入内耳的途径。

17.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visual field最_____,绿色visual field最______。

18.当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过低时,会影响______的合成,可以引起_____症。

19.青光眼主要是由于______回流障碍,而导致眼内压_____。

20.舌尖部对感受____味最敏感;舌根部对_____味最敏感。

三、名词解释

1. receptor potential

2. adequate stimulus

3. sensory coding

4. sensory adaptation

5. dark adaptation

6. light adaptation

7. visual acuity 8. 盲点

9. 气传导10.骨传导

11.临界融合频率12.远点

13.近点14.耳蜗microphonic potential

15.pupillary light reflex 16.色盲

17.视杆细胞的receptor potential

四、选择题

A型题

1.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分布的区域是

A.视网膜中心部位

B.视神经乳头处

C.中央凹

D.视网膜周缘部分

E.在10°~20°处

2.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

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

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

D.对光的敏感度高

E.与color vision形成有关

3.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视蛋白合成障碍

B.维生素A过多

C.rhodopsin过多

D.rhodopsin不足

E.视黄醛过多

4.对sensory receptor一般生理特征,不正确的论述是

A.sensory receptor具有transduction作用

B.sensory receptor仅对adequate stimulus发生反应

C.sensory receptor 对刺激能产生adaptation现象

D.sensory receptor 的敏感性可受中枢调制

E.受到刺激时可产生receptor potential

5.关于dark adaptation的正确叙述是

A.一般在1min左右可完成

B.中央视觉低于外周视觉

C.视觉阈值升高

D.主要是rhodopsin分解增加所致

E.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

6.关于light adaptation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在7min左右完成

B.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

C.适应过程中的耀眼光感主要是由于rhodopsin迅速合成形成

D.感光细胞对光敏感度增加

E.visual acuity下降

7.关于对rhodopsin的不正确叙述是

A.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

B.强光下大多处于分解状态

C.光愈暗,被分解的愈少

D.维生素A参与rhodopsin的合成

E.光照时首先影响视蛋白分子改变而导致视黄醛分子构型改变。8.眼的下述结构中,折光指数最大的是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脉络膜

9.对感受器的刺激强度和被兴奋的传入纤维数目之间的关系是

A.呈正比

B.呈反比

C.呈正变

D.呈反变

E.无关

10.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射能力最大的界面是

A.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B.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

C.房水-晶状体前表面界面

D.晶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

E.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11.下列关于reduced eye的错误论述是

A.设定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

B.入眼光线只在球形界面折射一次

C.折射率为1.333

D.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5mm

E.利用此横型可大致计算出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成像大小

12.关于感受器adaptation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冲动频率下降

B.adaptation是所有感受器的特征之一

C.adaptation不是疲劳

D.有快adaptation和慢adaptation感受器

E.骨骼肌牵张感受器是快adaptation感受器

13.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晶状体透明度改变

B.晶状体弹性减弱

C.角膜曲率改变

D.角膜透明度改变

E.房水循环障碍

14.20岁左右的成人,近点约为

A.8.5cm

B.11.0 cm

C.15.0 cm

D.20.0 cm

E.85.0 cm

15.当睫状肌收缩时,可引起

A.睫状小带紧张性增加

B.角膜曲度增加

C.角膜曲度减小

D.晶状体曲度增加

E.晶状体曲度减小

16.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段是rhodopsin集中的部位

B.与视锥细胞形态上的区别是内段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E.在强光下几乎无感受光刺激的能力

17.pupillary light reflex中枢位于

A.中脑

B.延髓

C.外侧膝状体

D.内侧膝状体

E.枕叶皮质

18.按照视觉的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白、紫

D.红、黄、黑

E.黑、白、蓝

19.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目标物所测得视野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A.绿、红、蓝、白

B.红、白、蓝、绿

C.白、红、绿、蓝

D.白、蓝、绿、红

E.白、蓝、红、绿

20.关于正常visual field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色视野最大

B.红色视野最小

C.颞侧视野较大

D.鼻侧视野较小

E.下侧视野较大

21.关于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视锥和视杆两种感光细胞

B.两种感光细胞均有感受光刺激的rhodopsin

C.中央凹处视杆细胞分布较多

D.视锥细胞光敏感度差

E.视杆细胞分辨能力差

22.正常人对声音频率的可听范围是

A.20~20 000Hz

B.100~6 000 Hz

C. 1 000~3 000 Hz

D. 1 000~10 000 Hz

E.5000~20 000 Hz

E.5000~20000Hz

23.人耳最敏感的声频范围是:

A.20~20000Hz

B.100~600Hz

C.1000~3000Hz

D.1000~10000Hz

E.5000~20000Hz

24.对鼓膜传音功能不正确

...的叙述是:

A.经骨膜-听骨链-卵圆窗之间的联系,构建了声音由外耳传入内耳的最有效途径B.鼓膜有较好的频率响应

C.在振动频率为16~20000Hz范围内鼓膜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

D.鼓室中正常的气压对维持鼓膜的功能起了重要作用

E.咽鼓管阻塞时,可引起鼓膜内陷

25.关于耳蜗microphonic potential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潜伏期极短

B.没有不应期

C.对缺氧相对不敏感

D.听神经纤维变性时仍能出现

E.与声音振动频率不一致

26.Light adaptation 不涉及

...:

A.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

B.rhodopsin在明光下迅速分解

C.视锥细胞活动增强

D.视杆细胞活动减弱

E.visual acuity逐渐升高

27.关于听力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16~20000Hz

B.耳的adequate stimulus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C.人耳最敏感的声频是1000~3000Hz

D.能够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频称为听阈

E.表示声音强度的最常单位是dB

28.外界声音通过中耳时,可使声压增加约:

A.1.3倍

B.3.2倍

C.17倍

D.22倍

E.55倍

29.对于traveling wave theory,不正确

...的叙述是:

A.不同频率的振动均可引起基底膜的行波传播

B.振动频率愈低,最大行波振幅愈靠近基底膜顶部

C.振动频率愈高,最大行波振幅愈靠近基底膜底部

D.行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

E.频率高的声音最大行波振幅发生在蜗孔附近的蜗顶部30.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

A.高频听力

B.低频听力

C.中频听力

D.中、底频听力

E.高、中频听力

31.在中心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

B.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

C.其信息传递系统呈单线联系

D.其信息传递系统呈聚合联系

E.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

32.对视锥细胞的错误

..描述是:

A.司昼光觉和色觉

B.一类视锥细胞只对一种单色光起反应

C.visual acuity高

D.光敏度低

E.参与dark adaptation

33.对视杆细胞的错误

..描述是:

A.司暗视觉

B.光刺激时可发生去极化形式的receptor potential

C.光敏度高

D.visual acuity低

E.闭眼状态,rhodopsin合成大于分解

34.当刺激感受器时,刺激仍在进行,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A.传导阻滞

B.衰减性传导

C.疲劳

D.adaptation

E.抑制

35.视网膜中央凹visual acuity最高的原因是:

A.视锥细胞多而直径小,单线联系

B.视锥细胞多而直径小,聚合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直径多,单线联系

D.视杆细胞多而直径小,单线联系

E.视杆细胞多而直径小,聚合联系

36.双眼视觉不.涉及的功能是:

A.产生立体感觉

B.扩大视野

C.弥补视野中的盲点

D.增强对物体距离判断的准确性

E.增强辨色能力

37.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

A.骨传导

B.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

C.外耳→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D.外耳→鼓膜→听骨链→圆窗→内耳

E.颅骨→耳蜗

38.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卵圆窗时:

A.幅度增大,压强增大

B.幅度减少,压强减少

C.幅度增大,压强减少

D.幅度减少,压强增大

E.幅度不变,压强增大

39.Auditory threshold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

A.最小振动频率

B.最大振动频率

C.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

D.某一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

E.任何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

40.下述人类能分辨的味道中,哪种不属于

...基本味觉?

A.酸

B.甜

C.苦

D.辣

E.咸

41.对味觉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味觉感受器是味蕾

B.甜味感受器多分布在舌尖部

C.酸味感受器多分布在舌两侧面

D.一个味觉感受器一般只对一种味质起反应

E.对苦味的敏感度高于其它味道

42.椭圆囊和球囊的adequate stimulus是:

A.身体旋转运动

B.直线匀速运动

C.角匀速运动

D.头部和躯干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

E.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43.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前庭器官的是:

A.前庭阶

B.椭圆囊

C.球囊

D.半规管

E.壶腹嵴

44.刺激前庭器官所引起的机体反应,不包括

...:

A.旋转感觉

B.nystagmus

C.颈部和四肢肌紧张改变

D.心率加快,眩晕,呕吐

E.静止性震颤

45.在游泳池水中,看池底的物体时,会产生:

A.近视

B.远视

C.正视

D.散光

E.老视

46.对临界融合频率的叙述,错误

..的是:

A.融合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闪光的间歇时间小于视后像持续时间B.临界融合频率与光的强度有关

C.光亮度强,临界融合频率降低

D.与光照视网膜的位置有关

E.愈接近中央凹处,临界融合频率愈高

47.人耳在什么声频范围内,听觉阈值最低?

A.16Hz以下

B.16~1000Hz

C.1000~3000Hz

D.3000~20000Hz

E.20000Hz以上

48.关于嗅觉感受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嗅觉感受器主要位于鼻腔深部

B.嗅觉感受器是嗅细胞

C.嗅细胞实际上是双极神经细胞

D.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对其它气味的敏感性也降低

E.嗅觉细胞的纤毛表面具有对某种分子结构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和位点

49.根据reduced eye的参数,看清距眼前5m, 高30cm 的物体,视网膜上像的大小约为:A.1μm

B.4.5μm

C.0.5mm

D.1mm

E.10mm

50.视远物与近物都需要眼进行accommodation,称为: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散光眼

D.正视眼

E.老视眼

B型题

A.肌梭

B.肌器官

C.游离神经末梢

D.环层小体

E.螺旋器

1.压力感受器是:

2.痛觉感受器一般是:

3.听觉感受器是:

4.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是:

5.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是:

A.酸

B.甜

C.苦

D.辣

E.咸

6.舌尖部最敏感的味觉是:

7.舌两侧部最敏感的味觉是:

8.舌根部最敏感的味觉是:

A.近视

B.远视

C.散光

D.老视

E.正视

9.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而导致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称为:10.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而导致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称为:11.由于晶状体弹性减弱,近视物时调节能力下降,称为:12.新生儿的眼睛多呈:

A.3.3cm

B.8.6cm

C.10.8cm

D.83.3cm

E.200cm

13.8岁左右的儿童近点约为:

14.20岁左右的成人近点约为:

15.60岁左右的成人近点约为:

A.红色盲

B.绿色盲

C.蓝色盲

D.红绿色盲

E.全色盲

16.第一色盲是指:

17.第二色盲是指:

18.第三色盲是指:

19.临床上最常见的色盲是:

A.中央凹

B.视盘

C.中央凹周围视角约10°~20°的区域

D.中央凹周围视角约20°~30°的区域

E.视网膜周边部

20.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分布的区域是:

21.既无视锥也无视杆细胞分布的区域是:

22.能很好辨别红、绿、蓝三色觉的区域是:

23.视杆细胞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24.视敏感度最高的区域是:

A.前庭阶

B.鼓阶

C.前庭膜

D.基底膜

E.蜗管

25.声音感受器所在的部位是:

26.卵圆窗所在的部位是:

27.圆窗所在的部位是:

28.内淋巴所在的部位是:

A.感音性耳聋

B.传音性耳聋

C.中枢性耳聋

D.高频听力受损

E.低频听力受损

29.听骨链破坏可导致:

30.鼓膜穿孔可导致:

31.全耳蜗病变可导致;

32.耳蜗底部病变可导致:

33.耳蜗顶部病变可导致:

C型题A.视锥细胞

B.视杆细胞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视网膜中央凹存在:

2.视盘处存在:

3.具有色觉功能的是:

4.具有感光功能的是:

5.对光敏感度最高的是:

6.Visual acuity最高的是:

A.外耳道

B.中耳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具有传音功能的是:

8.具有感音功能的是:

9.具有使声强增压效应的是:

10.具有听骨链结构的是:

A.近视

B.远视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1.在不进行调节的情况下,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12.需要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的是:

13.需要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的是

A.dark adaptation

B.light adaptation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4.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室,会发生

15.感光阈值逐渐下降的过程属于

16.视网膜对光的敏感度逐渐下降的过程是

17.感光色素合成增加的过程是

A.气传导

B.骨传导

C.两者皆可

D.两者皆无

18.正常时引起听觉的主要声音传导途径是

19.能引起内淋巴振动的声音传导途径是

20.鼓膜和中耳病变可能影响

21.耳蜗病变引起的感音性耳聋可影响

A.色盲

B.色弱

C.两者皆可

D.两者皆无

22.视网膜缺乏某种对颜色敏感的视锥细胞导致

23.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

A.高频听力受损

B.低频听力受损

C.两者皆受损

D.两者皆无损

24.耳蜗底部病变主要使

25.耳蜗顶部病变主要使

26.声强降低影响

27.听神经发生传导阻滞

A.前庭器官

B.柯蒂器官

C.两者均有关

D.两者均无关

28.与迷路紧张反射有关的是

29.与翻正反射有关的是

30.通过头部运动用以辨别声源方向的反射

31.与microphonic potential的发生有关的是

32.与身体平衡有关的是

A.动毛

B.静毛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3.位于前庭器官毛细胞顶部的纤毛是

34.最长的纤毛是

35.较短的纤毛是

36.受到外力能发生弯曲的纤毛是

37.当人体以身体长轴为轴作匀速旋转时,受外力影响而弯曲的纤毛是K型题

1.关于咽鼓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连接鼓室与鼻咽腔之间的通道

②主要功能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③外界大气压下降时可导致鼓膜外凸

④咽鼓管阻塞时可导致鼓膜内陷

2.属于快adaptation的感受器是

①肌梭

②嗅细胞

③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④环层小体

3.视近物时眼的accommodation包括

①晶状体变凸

②眼球会聚

③瞳孔近反射

④papillary light reflex

4.关于近视的原因和矫正方法

①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

②多数是由于眼球晶状体过扁

③戴凹透镜矫正

④戴凸透镜矫正

5.视锥细胞功能有

①昼光觉

②色觉

③visual acuity高

④对暗光敏感

6.视杆细胞的功能包括

①暗光觉

②色觉

③光敏感度高

④visual acuity高

7.Dark adaptation过程中

①视锥细胞中感光色素合成增加

②视紫红质合成大于分解

③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提高

④visual acuity逐渐提高

8.关于对听骨链的正确叙述是

①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

②锤骨柄与鼓膜连接,镫骨底板与圆窝相连

③锤骨柄为长臂,砧骨长突为短臂

④由于听骨链杠杆两臂长度的差别,使所传递的声强增加约22倍9.关于前庭器官毛细胞上动毛和静毛的作用

①受外力时动毛发生弯曲

②当纤毛由动毛一侧倒向静毛一侧时可发生超极化

③当纤毛由静毛一侧倒向动毛一侧时可发生去极化

④当动毛和静毛处于自然状态时,与其相接的神经纤维上无放电现象10.感受器的coding作用涉及

①单一神经纤维传入冲动的频率

②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

③参与电信号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

④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波形变化

11.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

①运动觉

②位置觉

③眼震颤

④植物性神经反应

12.皮肤感觉涉及

①触、冷、温和痛觉

②触觉感受装置可以是游离神经末梢

③Meissner小体主要分布在触觉灵敏的部位

④一般皮肤表面冷点少于热点

13.对dark adaptation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眼对光敏感度在暗光下逐渐提高的过程

②有两次明显的视觉阈值下降期

③第一次阈值下降与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合成增加有关

④第二次阈值下降与视紫红质大量分解有关

14.对travelling wave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振动频率愈低,行波传播距离愈近

②振动频率愈高,行波传播距离愈远

③行波最大振幅出现后传播距离加大

④基底膜的某些物理性质决定了行波传播方式

15.关于耳蜗毛细胞静息电位的有关参数为

①毛细胞膜内电位为-70~-80mV

②内淋巴电位为+80mV

③毛细胞顶端膜内外电位差达160mV

④毛细胞侧面膜内外电位差为80mV

16.瞳孔口径

①暗光下扩大

②强光下缩小

③视近物时缩小

④应急状时缩小

17.人眼近点的距离决定于

①晶状体的弹性

②瞳孔的大小

③眼球的前后径

④光的强弱

18.可以表示眼accommodation能力的指标是

①近点

②远点

③焦点

④焦距

19.对房水正确的叙述是

①生成部位是睫状体脉络膜丛

②维持眼内压相对稳定

③参与折光成像作用

④对角膜和晶状体起营养作用

20.关于对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中央凹的颞侧

②此处无感光细胞分布

③是双极细胞的突起穿出视网膜的部位

④双眼视物时不出现

21.对视网膜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反映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电变化

②主要由a、b、c三个波组成

③对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有广泛参考价值

④a波与感光细胞的迟发感受器电位有关

22.关于对视网膜细胞电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①视杆细胞的早期感受器电位是引起视觉的重要一步

②迟发感受器电位与视觉引起有直接关系

③双极细胞动作电位发生是引起视觉的关键因素

④光照时感光细胞发生的迟发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电位23.耳蜗microphonic potential的特征是

①交流性质的电变化

②潜伏期短,无不应期

③波幅随刺激的强度而改变

④对缺O2相对不敏感

24.柯蒂器上内、外毛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①内毛细胞位于靠窝轴一侧

②外毛细胞位于窝轴的靠外侧

③内毛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把相应的声音振动转变为神经信息

④外毛细胞具有增强局部基膜对某一频率振动的敏感性25.视近物时眼的accommodation会发生

①晶状体的悬韧带紧张

②视野缩小

③球面像差增大

④入眼光量减少

26.对visual acuity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衡量视网膜对光敏感性的指标

②中央凹visual acuity最高

③在色盲患者中减弱

④双眼visual acuity高于单眼的

27.半规管内的毛细胞所接受的刺激是

①内淋巴细胞

②直线加速度

③旋转停止

④匀速旋转

28.对听神经传入冲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microphonic potential是引发听神经冲动的关键因素

②向中枢提供了声音频率和强度信息

③是许多传入纤维动作电位的综合结果

④通过丘脑到达顶叶听觉皮层

29.Nystagmus

①不会发生在神经系统正确的人中

②耳蜗病变可造成

③不影响视敏度

④半规管受刺激时可引起

X型题

1.耳蜗外侧壁血管纹细胞

A.与外淋巴液的产生与维持有关

B.与内淋巴液正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

C.与毛细胞顶端膜内外高电位差的维持有关

D.具有钠泵作用,对缺O2敏感

2.鼓膜

A.明显改变传入耳内的声波频率

B.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

C.咽鼓管阻塞时,可使鼓膜内陷

D.鼓膜是一个平面膜

3.临界融合频率

A.是引起连续光感的最低闪光频率

B.光亮度低时,闪光融合频率升高

C.中央凹部位,闭光融合频率最高

D.与视后像有关

4.近视眼

A.物像聚集在视网膜之后

B.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C.近点比正视眼小

D.远点比正视眼远

5.人耳的acoustic threshold

A.对于一定强度的声音,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振动频率

B.在人耳能感受的声频范围内,对于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振动强度

C.引起鼓膜产生痛觉的振动强度称为最大听阈

D.引起鼓膜产生痛觉的振动频率称为最大听阈

6.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A.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卵圆窗时,振幅减小而压强增大

B.与鼓膜面积大于卵圆窗面积有关

C.与砧骨长突为杠杆长臂大于短的锤骨柄有关

D.总增压效应约30倍

7.强烈的声响对中耳传音的影响

A.反射性引起传音效能减弱

B.使鼓膜紧张度增加,鼓膜振动阻力加大,是引起传音效能减弱的主要原因

C.可反射性引起鼓膜张肌,镫骨肌收缩,导致听骨链振幅减小,阻力加大

D.传音效能减弱对内耳起保护作用,避免突然产生的短暂强烈声响的伤害

8.中耳传音功能障碍

A.听骨链的破坏导致听觉丧失

B.镫骨肌和鼓膜张力功能丧失导致对高强度声音听起来更响

C.使用助听器可使听力改善

D.镫骨病板在卵圆处固定不动一般不影响听觉

9.温度觉

A.冷觉和热觉合称温度觉

B.冷热觉感受器开始引起神经冲动发放的分界点温度是30℃

C.冷热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以Ⅳ类为主

D.一般皮肤表面冷点多于热点

10.视杆细胞的电位

A.静息电位明显低于一般细胞

B.无光照时外段膜对Na+有较大通透性

C.视紫红质开始分解时发生早发感受器电位

D.迟发感受器电位是与引起视觉有直接关系的去极化电位

11.前庭器官

A.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B.感受细胞为毛细胞,存在于囊斑和壶腹嵴上

C.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角加速度运动

D.囊斑的适宜刺激是正、负直线加速度运动

12.Sensory receptors的一般生理特征

A.仅对adequate stimulus有反应

B.对刺激有adaptation

C.敏感性可受中枢调制

D.不同感受性质的引起主要决定于单一神经纤维冲动频率的高低和参加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

13.刺激前庭器官引起的nystagmus

A.主要是半规管受刺激产生

B.当匀速旋转开始时可发生眼震颤

C.当匀速旋转持续进行时可发生眼震颤

D.当匀速旋转停止时可发生眼震颤

14.Rhodopsin

A.是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

B.对紫光最敏感

C.闭上眼睛时合成增加

D.光照时迅速分解

15.感光细胞的迟发receptor potential

A.是一种超极化电位

B.与视觉产生有直接关系

C.只是在视杆细胞受光照时产生

D.持续时间较早发感受器电位长

16.暗光刺激视网膜发生的变化

A.cGMP的分解

B.视紫红质的顺型视黄醛变为全反型

C.视杆细胞外段膜超极化

D.视杆细胞外段膜Na+通道关闭

17.瞳孔的大小

A.暗光下瞳孔扩大

B.动眼神经受损后瞳孔扩大

C.阿托品可使瞳孔缩小

D.瞳孔近反射和对光射的神经通路相同

18.不同性质的主观感觉的产生,主要决定于

A.受刺激的感受器

B.传入冲动到达的大脑皮层的部位

C.单一神经纤维上冲动频率的高低

D.参加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

19.不同刺激强度的感觉,主要决定于

A.受刺激的感受器

B.刺激的性质

C.单一神经纤维上冲动频率的高低

D.参加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

20.双眼视觉

A.扩大视野,形成立体感

B.弥补视野中的盲点

C.增强辨色能力

D.增强对物体距离判断的准确性

五、问答题

1.什么是reduced eye?如何利用reduced eye分析物体在视网膜成像情况?2.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点。

3.简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accommodation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4.何谓视觉的三原色学说?简述视锥细胞的色觉功能。

5.简述rhodopsin的光化学反应。

6.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压效应的原因。

7.何谓travelling wave理论?决定这一理论的结构基础主要是什么?8.什么是microphonic potential和电阻调制学说?

9.前庭器官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和adequate stimulus是什么?

10.什么是感受器的旁侧抑制?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

一、是非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7.对

8.对

9.对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15.错

16.对

17.对

18.错

19.错

20.错

21.对

22.对

23.错

24.错

25.对

二、填空题

1.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眼球会聚2.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20nm,1.333,5nm

4.晶状体弹性降低,凸

5.视杆细胞,视蛋白,视黄醛

6.过长,前面

7.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8.红、绿、蓝、视锥

9.气传导,骨传导,气

10.锤骨,砧骨,镫骨,22

11.顶部,底部

12.椭圆囊,球囊,三个半规管,毛细胞13.甜,酸,苦,辣,味蕾

14.正、负直线加速度运动,角加速度运动15.3800Hz,12dB

16.颅骨,耳蜗骨壁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一、神经系统 1、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 经、) 2、最小结构是神经元(神经细胞—树突、轴突、 髓鞘、轴突末梢、神经末梢),把神经细胞 联在一起叫神经胶质。 3、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产生神 经递质,传导兴奋。 4、神经元分布:运动、感觉、混合 二、脊髓功能(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1、反射功能由灰质完成,白质有传导功能; 2、脊髓易得疾病 (1)外伤:大小便失禁 (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提高免疫力(3)脊神经发炎:运动、感觉神经扭在一起,神经元失去功能 (4)骨质增生造成脊髓生病,椎管狭窄,骨

髓受压,压迫中枢神经,功能减退,造 成瘫痪和浑身痛。 三、脑(大脑、小脑、脑干) 1、脑干:有灰质和白质,是生命的基本中枢(心 脑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 2、小脑:协调身体机能,随意运动。 3、大脑:皮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功能。有躯体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计算中枢、音乐中枢、行为情绪中枢。 4、大脑所学营养特点 (1)足够蛋白质:孕期前3个月,出生后6个月; (2)维生素、矿物质 A)钙和镁的激活性是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必须无机盐,能增加传导功能; B)VB能使酶和辅酶调动能量; C)VC有健脑作用,是脑细胞结构排列有层次;

D)VA促进生长发育; E)卵磷脂是加工乙酰胆碱的原料,增智性的神经递质; F)大脑必须脂肪酸为O3、O6 四、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小孩类) 1、儿童多动症: 神经系统持续性兴奋,自主传递一些运动信息症状。(补充VA和钙) (缺钙、怀孕时低蛋白饮食、吸烟、生产时缺氧、贫血、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中毒、铅中毒、铝中毒、蓬化食品、重金属毒) 2、发作性睡眠:嗜睡、睡眠幻觉和麻痹 (补充蛋白质、VB精神能量代谢好,VA适当、VC多、VE少量,适量铁和鱼油) 3、癫痫发作性疾病 4、先天性痴呆:母亲怀孕年龄大,整体素质下 降(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 5、先天性脑瘫

第五章 感觉器管解析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 1. 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E)√ A 对适宜刺激敏感 B 均有换能作用 C 均有编码作用 D 多有辅助作用 E 均不易适应 【正确答案】 E 2. 当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刺激虽在持续作 用,但其感觉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A)√ A 适应 B 传导阻滞 C 抑制 D 疲劳 E 传导衰减 【正确答案】 A 3. 近视眼应佩带(D)√ A 棱镜 B 平面透镜 C 圆柱镜 D 凹透镜 E 凸透镜 【正确答案】 D 4. 当眼视近物时× A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折光能力增 大 B 睫状肌舒张,悬韧带拉紧,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折光能力增 大 C 睫状肌舒张,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半径增大,折光能力减 小 D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折光能力减 小 E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拉紧,晶曲率半径增大,折光能力增大 【正确答案】 A 5. 散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眼球前后过短 B 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C 眼内压增高 D 晶状体弹性减退 E 折光能力减弱 【正确答案】 B 6.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D)√ A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D 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正确答案】 D 7. 昼光觉系统( A 主要由视椎细胞组成,在弱光下即被被激活,分辨能力弱 B 主要由视椎细胞组成,在强光下才能被激活,分辨能力强 C 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在弱光下即被被激活,分辨能力强 D 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在强光下才能被激活,分辨能力弱 E 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在强光下才能被激活,分辨能力强 【正确答案】 B 8.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 A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 B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及与其接触的物间的界面 C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D 角膜,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 E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正确答案】 B 9. 触压觉的两点辨别阈最低的部位是 A 口唇 B 背 C 手指 D 足背 E 腹部 【正确答案】 C 10. 下面有关近视眼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眼球前后径过短 B 眼的折光力太弱 C 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 D 近点小于正常眼 E 可用凸透镜纠正 【正确答案】 D 11. 听阈是指(C)√ A 某一声频的声波刚能产生骨鼓膜疼痛感的最小强度 B 所有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感的平均强度 C 某一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D 所有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E 人耳最敏感的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的听觉的平均强度 【正确答案】 C 12. 最大可听阈是指 A 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压 B 能引起鼓膜破裂的某一声波的最小声压 C 能引起听觉的任意声频的最大声压 D 能引起听觉同时引起鼓膜疼痛的最小声压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人喝酒过量后,说话语无伦次,走路摇摇晃晃,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 酒精已麻醉了脑干 B 酒精已麻醉了小脑 C 酒精已麻醉了大脑 D 酒精已麻醉了大脑和小脑 2.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A 成像在视网膜前,配凹透镜 B 成像在视网膜前,配凸透镜 C 成像在视网膜后,配凸透镜 D 成像在视网膜后,配凹透镜 3.“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一切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脑中没有损伤的部位最可能的是()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中脑 4.滴眼药水时,口里感到有药的苦味,原因是() A 眼药水经鼻泪管→咽部→舌 B 眼药水经咽鼓管→咽部→舌 C 眼药水经鼻泪管→鼻腔→咽部→舌 D 眼药水经眼部血管→血液循环→舌 5.某小儿麻痹症患者左腿肌肉萎缩,这是因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损伤了脊髓的() A 左前角运动神经元 B后角中枢神经元 C 右前角运动神经元 D侧角交感神经元 6.谈到美味的食物有分泌唾液属于() A 非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以上均不是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理由最可能是() A 思之太深,不能入睡而做梦 B 大脑皮层呈高度兴奋状态 C 睡眠中大脑皮层中个别细胞群仍处于兴奋状态 D 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8.打字员在键盘上进行盲打时,必需经过的中枢是() A 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 B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C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 D 躯体感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9.人的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是通过() A 上行传导束 B 脑神经 C 下行传导束 D 脊神经 10.“生理性盲点”是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当物像落在此点上,则会造成() A 视觉消失 B 视觉较模糊 C 视觉最清晰 D 视觉有时清晰有时模糊 11.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强光下眯起眼睛 B 针刺手尖,手缩回来 C 司机看见红灯亮,停车 D 手被电击,迅速弹开 1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中正确的是() A 反射和反射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反射弧 C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实现 D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 1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分别是() A 反射和条件反射 B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 应激性和适应性 D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4.在大脑内部,大脑与小脑、脑干、脊髓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结构是()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第八章自测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八章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32分) 题目1 观察法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 )或(),而且通常结合其她调查方法共同使用、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初级信息,原始资料 题目2 观察得内容及其结论究竟如何,除了取决于观察对象得()与观察者感觉器官得感知能力外,也取决于观察者得()。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客观状况,认识能力 题目3 根据观察者得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与( )两大类。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题目4 观察法多数就是( )观察,适用于( )类型得调查研究、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非结构式,定性 题目5 观察法准备阶段得主要任务就是( )与进行必要得()。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制定观察计划,物质准备 题目6 ()就是观察法最常用得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得最关键一点就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得()。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当场记录,自然状态 题目7 观察误差来自( )与()两个方面、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观察主体,观察客体 题目8 对于( )观察来说,关键就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而在( )观察中,关键就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得关系。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非参与式,参与式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题目9 观察法就是指主要通过()进行调查得一种方法。 选择一项:

A.问卷 B. 人们得感觉器官 C。访谈 D. 搜集文献 反馈 正确答案就是:人们得感觉器官 题目10 观察法得局限性主要就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受时间空间条件得限制 B、资料整理与分析难度大 C、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D、可靠性较高 E. 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F。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得影响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受时间空间条件得限制, 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得影响, 资料整理与分析难度大, 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题目11 根据观察对象得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 选择一项: A.实验观察与非实验观察 B、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C、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D。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反馈

第十二章 特殊感觉器官(眼、耳)

第十二章特殊感觉器官(眼、耳) 第一节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 构和装置。有些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细胞或数层结构,共同形成一个特殊结构,如与触压觉有关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等。 2. 感觉器官有一些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它们以类 似突触形式与神经末梢相连系,这些感受细胞连同一些特殊分化了组织结构,构成一个特定器官,完成一种特定的感觉功能。这种器官即叫感觉器官。 3. 特殊感官而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分布在头部,常称为特殊感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可以将各种刺激形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受刺激后先产生一个静息膜电位的小幅度变化,称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是局部电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相关,即其反应有等级性,并有总和现象。 3. 感受器的适应 当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断下降,这种现象为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感受器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快适应感受器如皮肤触觉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如肌梭牵张感受器、颈动脉窦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等。 第二节视觉器官—眼 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可见光波。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眼的折光系统,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受物像刺激,把光能转变成神经冲动传入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据估计,在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大约有95%以上来自视觉系统,因而眼无疑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一、眼的解剖结构 眼包括眼球及辅助结构 (一) 眼球 眼球位于眼眶内,眼眶为圆锥形腔,腔壁由脑颅和面颅的骨构成。眼球占眼眶的前五分之一。眼眶的其余部分充有脂肪、筋膜、血管、神经、肌肉和泪腺。眼

第8章 感觉器官(教研版 )

第八章感觉器官 重难点解析 1. 视器被保护在骨性眼眶内,学习前应复习有关眶的有关知识,帮助理解记忆。视器的学习重点应放在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形态结构和功能,眼内容物的组成、作用,各部分形态结构,眼折光系统的组成 2. 前庭蜗器结构细小复杂,不可直视。前庭蜗器的学习要点是前庭蜗器的结成,声波传导的途径,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及形态及作用,耳蜗的功能 一. 选择题 相同知识点:眼球壁(1) 1. 关于眼球壁,正确的是( ) A.由纤维膜、血管膜、脉络膜三层构成 B.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 C.血管膜分为虹膜和睫状体两部分D.脉络膜位于最内层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相同知识点:外膜(2-4) 2. 角膜( ) A.富有毛细血管B.富有毛细淋巴管C.富有感觉神经 D.无屈光功能 E.能产生房水 答案:C 3. 关于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占纤维膜的后5/6 B.白色透明 C. 前方与虹膜相连 D.后方汇成视神经乳头 E.以上均不对 答案:A 4. 属于眼球纤维膜的结构是()。 A.虹膜 B.脉络膜 C.巩膜 D.视网膜 E.睫状体 答案:C 相同知识点:中膜(5-9) 5. 睫状肌收缩使悬韧带放松,可引起( ) A. 角膜曲度增加 B. 角膜曲度减小 C. 晶状体曲度增加 D. 晶状体曲度减小 E. 玻璃体曲度增加 答案:C 6. 属于眼球中膜的结构是()。 A.角膜 B.巩膜 C.视网膜 D.虹膜 E.结膜 答案:D 7. 关于虹膜,正确的是( ) A.其中央有一孔为瞳孔 B.有屈光功能 C.内含有骨骼肌 D.无色透明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8. 关于睫状体,正确的是( ) A.是眼球血管膜的一部分B.睫状肌受交感神经支配C.其中央有一孔为瞳孔D.是房水回流的一个通道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9. 关于睫状体,正确的是( ) A.内面贴有视网膜,可感光 B.收缩时能关闭瞳 C.是眼球内膜中最厚的部分D.内有睫状体肌可调节晶状体的厚度 E.表面贴有结膜 答案:D 相同知识点:内膜(10-14) 10. 关于视网膜,正确的是( ) A.包括虹膜和睫状体 B.由一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构成 C.富含血管D.视部有感光作用 E.紧贴巩膜内面 答案:D 11. 关于眼底,错误的是( ) A.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B.在视神经乳头的颞侧有一黄斑 C.中央有一中央 D.中央凹处无感光细胞 E.黄斑处感光最敏感答案:D 12. 视网膜处细胞的排列,从外向内依次是( ) A.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B.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感光细胞C.感光细胞、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 D.神经节细胞、感光细胞、双极细胞E.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感光细胞 答案:A 13. 关于视神经盘,正确的是( ) A.为调节视力的重要结构 B.不能感光 C.为感光最敏感处 D.为视锥细胞最集中处 E.以上均不对 答案:B 14. 视觉最敏感处在( ) A.视神经乳头 B.视网膜视部 C.黄斑的中央凹 D.视网膜睫状体部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相同知识点:眼球内容物(15-20) 15. 关于房水,错误的是( ) A.由睫状体产生 B. 呈无色透明 C.有屈光作用 D.自眼后房经瞳孔到眼前房E.经角膜巩膜角入巩膜静脉窦 答案:E 16. 关于房水,错误的是( ) A.由睫状体产生 B.最后汇入眼静脉 C.无色透明D.充满于眼球

心理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属性的反映。 A、本质 B、个别 C、整体 D、全部 ( B ) 2、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___________。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 D ) 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___________。 A.侧抑制 B.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 D ) 4、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随之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暂留现象,这被称为___________。 A. 感觉对比 B. 感觉适应 C.感觉融合 D. 感觉后像 ( A )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逐渐加快 D. 前后一样 ( C ) 6、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个组块。 A、3±2 B.、5±2 C、7±2 D、9±2 ( B ) 7、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D.诱导运动 ( A ) 8、记忆时间短暂,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具有形象性,这属于:___________。 A、感觉记忆 B、知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形象记忆 ( B )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___________。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D ) 10、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这是知觉的:___________。

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一) 1、散光眼的产生原因为() 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2、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C、维生素A缺乏 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 B、视锥和视杆细胞 4、下列对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D、主要对刺激的性质编码 5、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C、中脑 感觉器官(二) 1、与声波传导和感受无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D、咽鼓管 2、人耳最敏感的振动频率为() B、1000~3000Hz 3、人类的语言频率主要分布在() B、300~3000Hz 4、耳蜗顶部基底膜损伤后会影响哪种频率的听力() B、低频听力 5、下列对微音器电位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D、频率、幅度与声波一致

神经系统(一) 1、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Na+进入突触前膜内 2、M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双向性传递 4、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下列哪项有关() E、Ca2+内流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 C、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系统(二) 1、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2、传入侧支性抑制为() A、突触后抑制 3、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是() C、轴突-轴突型突触 4、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的闰绍细胞所释放的递质是() B、甘氨酸 5、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 C、回返性抑制

神经系统(三) 1、下列关于丘脑感觉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B、能对感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 2、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是() B、C类纤维 3、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4、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D、定位不精确 5、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神经系统(四) 1、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B、梭内肌收缩 2、脊休克射消失的原因是() A、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 3、关于牵张反射错误的是() C、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射永远消失 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 5、震颤麻痹病变主要位于() A、黑质

第八章__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第八章放射性物品 第一节有关放射性物品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物品是危险物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是指比活度大于70 kBq/kg(0.002 μCi/g)的任何物品或物质。它的危险性在于能自发地和连续地放射出某种类型的辐射,这种辐射不仅对人体有害,还能使照相底片或未显影的X光胶片感光。 对放射性物品的安全运输,各种运输方式都有特殊的规定。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简称IAEA,在同联合国、有关专门机构及其成员国协商的基础上制订了《放射性物质运输规程》。各种运输方式的国内、国际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法规都是以此为基础制定的。 我国于1990年7月1日实施GB11806一89《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该标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放射性物品运输都有规范作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具体介绍放射性物品的定义、分类、包装、标志、所需运输文件的填写、装载规定以及发生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等方面内容。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首先介绍有关放射性物品的基础知识。 一. 原子结构和放射性同位素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在核外不停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一定数目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一定数目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Z”就表示了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个中子的质量等于一个质子的质量,而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个原子的质量就等于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原子的质量数(A)等于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每一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固定不变的,但可能存在一些原子量有细微差别的原子(一些是自然形成的,一些是人造的),它们之间在化学特性或物理状态上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把这些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而质量数不同的原子,也即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如氢元素,就有三个不同质量数的原子:氕(1 1H)、氘(2 1 H)、氚(3 1 H)(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量 数,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同一种元素的同位素有的是稳定的,称为稳定性同位素,如1 1H和2 1 H;而有的是不稳定的,这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会在不受外界任何条件影响下自发地放出射线,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如3 1 H。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使稳定的同位素变为不稳定的具有放射性的原子,这类同位素称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我们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大部分是人工生产的,从天然的放射性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很少。 二. 射线的种类 一些元素的原子和它们的化合物能够自原子核内部自行放出穿透力很强而人的感觉器官不能察觉的粒子流(射线),我们把具有这种放射性的物质,称为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所放出的射线对人体健康有害,也能对其它物质(尤其对未暴光的照相底片和透视的X射线胶片)产生

第五章 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第五章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的生理基础 1.感觉的产生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三部分的整体活动来完成 的。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图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实际上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吧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成电信号,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对刺激的感受阈值 3)感受器的适应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4.感觉系统包括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负责将信息传入中枢的传导通路,以及负责信 息加工的神经中枢。 感觉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包括三个环节:感觉活动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感觉信息的传递与加工(感觉系统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进行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相应感觉中枢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5.视觉是指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接受外界环境中的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 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 6.视觉系统由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和视皮层组成,实现着视觉信息的产生、传 递和加工三种过程。 7.视网膜与视觉信息的产生 视网膜主要有五类神经细胞: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核神经节细胞。光线在通过晶状体之后,进入眼球的主要部分(玻璃体),之后光线通过玻璃体后,落在了眼球最后面的内层结构视网膜上。视网膜由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它对光非常敏感,是形成明暗视觉的基础。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将光能变为电信号,并在视网膜这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接受复杂的加工、处理,然后沿着传入神经,在视觉系统内上传至皮层而形成视感觉。 8.视觉信息的传递 1)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中的传递:其直接通路是,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 胞,而水平细胞核无长突细胞具有广泛的树突分支,负责整合相邻光感受器的信息。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2)视觉信息的传导通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开始,沿着视神经,经过视交叉,形成视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类:分布的部位 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前表面 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正常人眼处于静息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行光,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reduced eye) 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一样,正好能使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AB(物体的大小)/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ab(物像的大小)/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nb固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视网膜上的像小于5 μ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正常人眼的视力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用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表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 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视敏度: 5米远处, .5mm缺口的方向, 视网膜像距为5μm, 眼视力正常定为1.0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入眼内光线不是平行的,需进行调节: 1.晶状体前凸 2.瞳孔缩小 3.两眼轴向鼻中线会聚 (四)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近视近点前移 轴性近视 屈光近视 2.远视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3.散光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 4.老视近点远移;

第五章课后习题(2)

第五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6-20. ACABB 21-25. ADCCB 26. C ( C )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属性的反映。 A、本质 B、个别 C、整体 D、全部 ( B ) 2、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___________。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 D ) 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___________。 A.侧抑制 B.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 D ) 4、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随之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暂留现象,这被称为___________。 A. 感觉对比 B. 感觉适应 C.感觉融合 D. 感觉后像 ( A )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逐渐加快 D. 前后一样 ( C ) 6、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个组块。 A、3±2 B.、5±2 C、7±2 D、 9±2 ( B ) 7、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 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 D.诱导运动 ( A ) 8、记忆时间短暂,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具有形象性,这属于:___________。 A、感觉记忆 B、知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形象记忆 ( B )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___________。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D ) 10、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这是知觉的:___________。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C ) 1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

感官与神经系统

感官与神经系统 1、眼球外膜的分部及名称:角膜、虹膜。 2、瞳孔的位置:虹膜的中央。 3、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与功能: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化和直线运动时的速度的变化;半规 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感受声音。 4、脊神经节:脊髓后根一膨大部分,内含假单极神经元,位于后根入椎间孔处,为深浅感 觉神经元的第一级神经元。 5、脊神经前支组成哪些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6、臂丛分支的名称: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 经。 7、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舌下神经。 8、支配股四头肌运动的神经:骨神经。 9、支配肱三头肌的神经:桡神经。 1、脊髓的侧角:位于脊髓的侧前方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脊髓 丘脑束和脊髓小脑束构成)下行(锥体束和红核脊髓束)。 2、脊髓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对称蝴蝶型有各种神经细胞组成,分钱、侧、后角。 3、脊髓灰质前角:大量运动神经细胞组成。 4、损伤哪些结构导致对侧肢体硬瘫:锥体细胞和锥体束在交叉前受损。 5、在脊髓损伤那个传传导束会出现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6、脑干分为哪几个部分:延髓、脑桥、中脑。 7、内囊的位置与分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分部: 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 8、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位于第一胸节到第三腰节的侧角。 9、第2.5.7.10对脑神经的名称:视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 1、灰质:脑、脊髓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

2、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状结构。 3、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4、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的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5、营养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6、颈内动脉的分支名称: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7、大脑半球分哪几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8、锥体交叉的位置:在延髓和脊髓的交界处,锥体处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 68. 眼球血管膜由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69. 眼的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自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然后经虹膜至角膜最后汇入眼静脉。若房水产生经过多或回流受阻,眼内压力升高,影响视力,临床上称为角。 70. 鼓室内的听小骨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锤骨、占骨、和镫骨。 71. 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骨迷路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72.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的后部,圆形的隆起,视神经管进出的地方,此处无感光能力,为生理盲点。 73.椭圆囊斑、球囊斑:二者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74.螺旋器: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 75. 房水的产生、循环和回流如何? 答: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虹膜角膜角隙→虹膜静脉窦→眼睛脉。 76. 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均含有:躯体运动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四种成分。 77. 颈丛由1-4颈神经前支组成,其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四组,共同分布一侧颈部的皮肤。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1

纳雍县化作乡中小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25 课时 授课教师科目生物年级七年级班级班课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本课总课时数 3 课时本课时序数第 1 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难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眼的屈光近视 法制、德育 安全渗透点 教学详细过程补充、纪实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 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 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 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 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 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 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 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 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 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 正的方法。 板书设计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眼球的结构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八章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感受器官除包含感受器外,还有一些非神经组织的附属结构,这些附属结构都是有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本章主要讨论眼和耳这两个特殊感官的生理。 第一节感受器 一、感受器的生理意义 感受器根据感受刺激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根据所在部位又可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两大类。 外感受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送到中枢,能引起主观上清晰的感觉,并能精确定位,如声、光、触、味等的感受器。这是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内感受器能感受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如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肺牵张感受器等。来自内感受器的冲动,到达中枢后,往往不引起主观意识上的感觉,或只产生模糊的感觉,不能精确定位;它们对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维持机体完整统一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虽有其特殊性,但其功能活动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形式,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例如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这一特性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使机体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行精确分析,从而产生精确的反应。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所能感受的刺激形式不同,但无论是机械能、光能、热能或化学能等刺激形式,通过相应感受器的作用后,都能转换成生物电,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中枢,这是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刺激强度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实验证明:刺激强度大,从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频率高;反之,刺激强度小,则感受器发放冲动的频率也低。说明感受器是以不同频率的神经冲动来反映刺激强度的。至于感受器如何将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转换为不同频率的神经冲动,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经一段时间后,传入冲动的频率将逐渐降低;如果刺激能够引起主观感觉的话,感觉也将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各种感受器适应现象出现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痛觉感受器就不容易产生适应,而嗅觉、触觉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出现则很快。“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个道理。感受器适应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第二节视觉器官 视觉功能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来完成的,眼是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眼的结构可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大部分。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所组成,能够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感光系统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视网膜,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并发放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一)眼的折光成像 眼折光成像的原理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似,但要复杂得多。因为眼的折光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凸透镜,而是包含角膜、晶状体等折光率不同的折光体,而且它们的曲率也不一致。为便于理解,通常用简约眼说明眼折光系统的功能(图9一1)。 简约眼假定:空气与眼内容物是一个简单的界面,眼内容物又象水一样均匀,折光率为1.33,这样只需确定几个假定点,即可作出眼内的成像图。实测结果证明,凡在眼前6米以外直至无限远处的物体。由它们发出或反射而来的光线,近于平行,折射后均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倒立的实像。这表明正常人眼处静息状态不进行调整时,其折光系统的后主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至于本来是倒立的像为什么却被人们看成正立的影像?这是因为视觉已经由大脑皮层作了调整。这种调整是从婴儿时期起就借助于其它感觉(特别是皮肤感觉)而逐渐形成的。 (二)眼的调节 根据上述眼折光成像原理,人眼处于静息状态时,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光线,经折射后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可以产生清晰的视觉,通常把眼在静息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最远之点称为远点。6米以内的物体,由于距离移近,入眼光线由平行变为辐射,经折射后聚集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不能清晰成像。然而正常人也能看清,特别是青少年可看清近到眼前10一15厘米的物体。这是因为随着物体的移近,眼会发生相应的调节反应,使物像总是落在视网膜上的缘故。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 一、是非题 1.Vision是由眼和视神经完成的。() 2.老光眼(老视眼)主要是由于晶状体透光性降低造成的。() 3.眼睫状肌的环形肌受副交感传出纤维控制。() 4.多数近视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 5.Sensory receptor的adaptation是由于刺激时间过长而表现的疲劳现象。() 6.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visual acuity高。() 7.散光大多数是由于角膜表面各经纬线曲率不同所致。() 8.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布密集。() 9.矫正近视眼可用凹透镜,使焦点后移。() 10.外环境声波经骨传导进入内耳,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11.夜盲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视蛋白缺乏。() 12.Pupillary light reflex的正常反应是双侧性的。() 13.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种颜色。() 14.按照travelling wave学说的观点,声波频率越低,最大行波振幅越接近基底膜底部。 () 15.耳蜗microphonic potential容易产生adaptation现象。() 16.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 17.听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的振幅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18.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的adequate stimulus是角加速度运动。() 19.壶腹嵴的adequate stimulus是正、负直线加速度运动。() 20.一种味感受器只是对一种味质起反应。() 21.嗅感受器对某种气味适应之后,对其它气味仍然很敏感。() 22.人的外耳道最佳共振频率约为3 800Hz。() 23.正常鼓膜的特征之一是易发生残余振动。() 24.人耳最敏感声频在20~20 000Hz。() 25.在神经性耳聋或听神经退化后,microphonic potential仍然存在。() 二、填空题 1.视近物时眼的accommodation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2.进入眼内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之前,须通过四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即_____,_____ 和_____。 3.常用的一种reduced eye模型,设想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_____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 光指数为______,此球面的曲率半径为_____。 4.老视眼的发生通常是_____所致,看近物时需戴适当焦度的______透镜。 5.Rhodopsin是从______细胞提出的感光色素,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______和______。 6.近视多数是由于眼球前后径_____,致使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______。 7.视网膜上存在两种直接感受光刺激的photosensory cells,即______和_______。 8.按照三色学说,设想在视网膜上存在对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 ______细胞。 9.声波由外界传入内耳的两种传导途径包括:_____和_____。正常audition的引起主要通 过______传导实现的。

昆虫的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一昆虫的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目的】 1.明了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2.了解昆虫的几种感觉器官的形状及其结构。 【材料】家蚕幼虫、蝗虫、雄蝉、小地老虎(或粘虫)、蟋蟀、、蚜虫、蜜蜂、复眼纵切面玻片等。 【用具】双目解剖镜、大头针、镊子、剪刀、蜡盘、解剖针、体视显微镜等。 【内容与方法】 一、观察蝗虫的神经系统 昆虫脑的结构 (一)取蝗虫 1头,先剪去足和翅,并用剪刀在复眼四周剪1圈,然后将头壳剪多个裂口,(剪头壳时注意单眼的位置)再用镊子将复眼外壁和头壳轻地撕去,最后把头部固定在蜡盘内加水淹没,在镜下小心地撕去头部的所有肌肉,(撕去肌肉时特别注意不要把单眼柄当着肌纤维拿掉了)以便观察脑的组成(脑是由前脑、中脑、后脑愈合而成的)。 1.前脑位于脑的背上方,略似1对球状体,由此发出的单眼神经与单眼相连,称单眼柄,单眼柄3个。在前脑两侧各着生1个半球形的视叶。注意观察单眼的形状和视野的颜色。2.中脑位于前脑的前下方,小于前脑,其上有1对伸向侧前方的触角神经。 3.后脑位于中脑的下后方,向侧下方发出若干对神经,其中最主要神经的是围咽神经。(二)用剪刀从蝗虫的腹部末端沿背中线剪至前胸的前缘,然后由剪口处把体壁分开用固定于蜡盘内,先用镊子除去生殖器官,再加入清水置于镜下进行观察: 1.首先可见到食道管上面包围着食道的围咽神经,将食道剪断并掀上去,或轻轻地拉掉食道和其它部分消化道,用剪刀将幕骨桥的中间部分剪去,则可见1白色的咽下神经节,

上有3对神经分别通向上颚、下颚及下唇,所以一般地说咽下神经节是3对神经节的愈合。 2.蝗虫胸部有三对神经节,而后胸神经节较大,因为它是由后胸本身的神经节和腹部的第 1、2、3节神经节愈合而成的。腹部可见神经节5对,位于第8腹节的神经节,实际上 是第8、9及第10腹节3对神经节的愈合,故又叫复合神经节。 二、观察家蚕神经系统 (一)用剪刀自家蚕幼虫两侧气门上线剪开,除去背壁,将剩下的虫体用针固定在蜡盘上,用剪刀自食道处及直肠末端剪断,再用镊子取掉消化道及丝腺,用水冲洗干净,以便观察。1.在镜下仔细地将腹神经索两侧的腹纵肌和表面的脂肪体移去,则可见1条淡粉红色的腹神经索。 2.在胸部的神经索左右分开甚广,可见由神经节向后端发出而向两侧分枝的中神经,以控制气门的开闭活动。 3.腹神系统的末端是第7、8两节腹神经节的复合体,所发出的神经控制腹部末端数节的活动。 (二)用解剖剪仔细地在虫体头顶平剪,然后在镜下用解剖针将头部两侧瓣开固定,在镜下进行观察: 1.可见白色的脑体,在脑的前端可见到额神经节,将食道向上拉动,可在食道下见到咽下神经节,有围咽神经索与脑相连,左右脑则由围咽神经索连接在咽下(食道下)神经节上可见3对神经发出,分别通至上颚、下颚和下唇,故又称为颚神经节。 2.食道管上面包围着食道的围咽神经,将食道掀上去,或轻轻拉掉,用剪刀将幕骨桥的中间部分剪去,则可见1白色的咽下神经节,上有3对神经分别通向上颚、下颚及下唇,所以一般地说咽下神经节是3对神经节的愈合。 三、观察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官 取蚜虫或蜜蜂1头,置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触角上的圆形板状感受器。 (二)感化器 取下小地老虎的喙,在解剖镜下观察,找到味觉器后,剪下一小段放在载玻片,加上1滴甘油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喙上有许多坛状感觉器。 (三)视觉器 1.观察雄牛虻的复眼,注意各小眼面的大小是否一致? 2.取复眼纵切面玻片观察复眼的构造。 (四)听器 1.观察蝗虫的听器将蝗虫的腹部第1节两侧的鼓腹听器用剪刀取下,在解剖镜下仔细观察,外面观是1略凹入体壁的椭圆形的薄膜,而内面观则有4个听体;每一个听体上都连接有多个剑稍感觉器。锥状体是位于鼓膜下端的1个囊状结构。柄状体是由1部分鼓膜硬化而成的薄片,以及部分由表皮陷入的梢片组成。沟状体是鼓膜上的向外突出的1个脊。梨状体,是1个硬化的实心球,它不与前3个听体相连结,在梨状体和锥状体之间有1组剑稍感受器。 2.观察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小地老虎(或黏虫)后胸的鼓膜听器。 3.观察蟋蟀前足胫节上的足听器,可分为小型的前听膜和较大的后听膜,同样的构造也存在于螽蜥、蛄蝼、等直翅目螽蜥亚目的其它昆虫中。 作业与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