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编制单位:厦门集恩图造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编写者:王巧晖 时间:2013.12.12

一.项目概况 (3) 二.准备工作 (3) (一)总体控制 (3)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3) (三)制作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 (4) 三. 调查内容与方法 (4) (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5) (二)开展耕地现状变化调查。 (6) (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8) (四)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8) 四.有关问题说明 (9) (一)建设用地变更原则 (9) (二)建设用地认定原则 (9) (三)2012年度卫片执法变更原则 (10) (四)灾毁及荒废耕地变更原则 (10) 五.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10) 六.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0) (一)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方法。 (10) (二)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要求。 (11) (三)2013年度数据库变更有关问题说明。 (11)

一.项目概况 为准确掌握2013年度漳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及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土部下发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在漳平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编写本技术方案。 二.准备工作 (一)总体控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经国家确认的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2013年度界线调整形成的各级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和各地类面积,作为2013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及2013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单元,不得随意更改。2013年度内漳平市行政区域界线发生调整的,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将调整后的控制界线、控制面积、涉及界线调整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相关说明材料上报国土部进行备案。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漳平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集整理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准备调查所需的有关设备。 资料主要包括: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2013年度新增建

土壤侵蚀评价遥感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12-30;修订日期: 2009-04-1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KZCX1-YW-08-03)和水利部,官厅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二期工程(HW-STB2004-03)资助 作者简介:张喜旺(1979),男,河南辉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研究。E-mail:zxi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fd9175361.html, * 通讯作者: E-mail:wubf@https://www.360docs.net/doc/fd9175361.html, 土壤侵蚀评价遥感研究进展 张喜旺,周月敏,李晓松,袁超,闫娜娜,吴炳方*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土壤侵蚀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作物产量,土壤结构和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侵蚀进行适当评估,了解其空间分布以及侵蚀程度,对政策的制定、治理措施的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遥感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为主线,介绍国内外多种土壤侵蚀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的判断和定量的计算。认为虽然遥感因其具有大面积重复观测能力,已经渗透到各种研究方法中,但无论是定性的方法还是定量的方法,遥感往往仅作为数据进行输入,而遥感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遥感多源多时相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目的是使今后的研究更加重视遥感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能力,以及多源多时相的特性,使遥感真正在方法论上发挥其在土壤侵蚀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壤侵蚀;遥感;DEM ;GIS 中图分类号:TP 79: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4-3945(2010)04-1010-08 Vol.41,No.4Aug.,2010 土壤通报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第41卷第4期2010年8月土壤侵蚀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土体迁移过程,受到多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水 蚀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害,通过减少表土层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降低土壤生产力[1],它通过对农作物产量、土壤结构以及水质[2,3]剧烈地影响着环境,并产生大量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沉积作用淤积江河、湖泊,损害基础设施,威胁人类安全。此外,侵蚀导致土壤以CO 2,CH 4的形式向大气中散射有机碳,从而影响全球变暖[4]。而全球变暖又反过来增强土壤侵蚀率[5]。因此,对侵蚀进行适当评估,了解其空间分布以及侵蚀程度,对政策的制定、治理措施的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自从研究土壤侵蚀一个多世纪以来[6],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侵蚀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的判断[7,8]以及定量的计算[9,10]。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评价主要的困难在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数据的质量[11]。遥感具有规则重复观测能力,可以提供了大区域的同质数据[12,13],是进行环境和灾害动态监测的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深刻地了解地表的特征及其变化。而侵蚀退化标志如地表裸露程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是能够被遥感技术所记录和获取的,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就被应用于土壤侵蚀调查。许多研究已经全面或部分地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侵蚀评估,为方法的完善提供支 持,如光学影像对侵蚀特征[14]、植被[15]的研究,SAR 对地形[16]、 地表粗糙度[17]以及光学影像与SAR 结合对耕作方式的探测[18]等。而传统的土壤侵蚀遥感研究中主要是为了探测侵蚀特征和获取模型输入数据,遥感多源多时相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发挥,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的目的是对土壤侵蚀评价中遥感的应用方法进行综述,并展望遥感在土壤侵蚀评价中发展趋势。 1 定性方法 1.1 目视判读 目视判读法(目视解译)主要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对一些主要的侵蚀控制因素进行目视解译后,根据经验对其进行综合,进而在叠加的遥感图像上直 接勾绘图斑(侵蚀范围), 标识图斑相对应的属性(侵蚀等级和类型)来实现的。目视解译是土壤侵蚀调查中基 于专家的方法中最典型的应用。这一方法利用对区域情况了解和对水土流失规律有深刻认识的专家,使用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其它专题信息,对区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判定或判别,从而制作相应的土壤侵蚀类型图或强度等级图,其实质是对计算机储存的遥感信息和人所掌握的关于土壤侵蚀的其它知识、经验,通过人脑和电脑的结合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19]。我国水土保持部门于1985年使用该方法,采用M SS 影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土壤侵蚀遥感调

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 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 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 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 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 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 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责是拟订地籍管理、土地确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工作;拟订土地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土地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市、县(区)地籍工作。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2007-11-12 | 作者: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 来源:国土资源信息化 | 【大中小】【打印】【关 闭】 准确、现势的土地利用信息,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动态管理、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条件。然而,常规手段难以快速反映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地监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难以及时发现、查处和控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不利于动态开放型城市土地系统的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集约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对快速、动态、现势、精准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需求提供了支持。可以说,城市遥感正在向我们悄悄走来,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将带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2001 年,我们利用SPOT 和TM 图像按季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工作,为天津市耕地保护、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大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又在市域湿地保护、市域主要公路两侧建筑物变化、中心城区扩展和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1999 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卫星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一年一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增速较快,为了更好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从2001 年起,我们每年按季进行四次市域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从监测效果看,像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每年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2001 年前三季度动态监测变化信息分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非耕地和可疑变化用地三类。在总结2001 年前三季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需要,第四季度增加荒地、建设用地、水域变为耕地和新增坑塘水面占用耕地两类解译信息。 第一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362 块变化图斑,实地变化274 块,实地未变化88 块。实地变化的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00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83 块,农业结构调整用地91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20 块,蔬菜大棚、地膜用地71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塘沽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用地项目超过半数使用耕地,相当部分建设用地没有审批手续。 第二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289 块变化图斑,实地发生变化241 块,实地未发生48 块。实地变化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65 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50 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26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巧块,蔬菜大棚和地膜用地H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塘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沽区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使用耕地比例加大,增量建设用地未批先建现象较多,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增速较快。

土壤侵蚀监测新方法的新技术

土壤侵蚀监测新方法的新技术 (一)中国土壤状况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 在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剥蚀、分离、搬运、沉积, 形成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不仅造成诸如土壤养分流失、土地退化等原生问题, 还带来诸如洪水泛滥、河道淤积、水体面源污染等次生环境问题, 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中国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土壤侵蚀面积高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2%.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致使土壤侵蚀加剧.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土壤侵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二)土壤监测的意义 土壤侵蚀监测对土壤侵蚀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进行调查、观测和分析, 为认识水土流失现状、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制订水土流失防治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施、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和行政监督执法提供指导。 (三)土壤监测的方法及特点 自开始土壤侵蚀研究以来, 土壤侵蚀监测技术不断发展。1882 年德国土壤学家建立了微型径流观测小区, 开拓了土壤侵蚀定量监测的历史。径流观测小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 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 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常规土壤侵蚀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径流小区法、侵蚀针法、水文法、模型估算法和遥感解译法等。常规方法野外工作量大、效率低、周期长, 不能适应现代土壤侵蚀监测高时效性、自动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认识和技术水平的发展, 土壤侵蚀监测技术出现多学科的交叉结合, 监测精度也由定性到半定量、定量和精确定量的提升。先进的多元数据遥感监测、航拍技术、多孔径雷达技术、光电探测技术等开始融入土壤侵蚀监测领域。这里主要介绍现代地形测量、核素示踪、沉积泥沙反演和现代原位监测等现代土壤侵蚀监测方法

构建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新机制新方法

构建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新机制新方法 —— 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专题 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前不久,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会。全国部署培训会有关专家授课的内容,经整理在本版刊登,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时参考。 2010年度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介绍 2010年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结束后的第一年,是按照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的开局之年。当前调查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是如何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保持下去,国家及时准确地掌握耕地和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一、遥感监测工作基本思路 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创建新机制、采用新手段、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查清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更坚实基础”的要求,部地籍司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的任务和需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采取“国家组织遥感监测,地方开展变更调查,国家进行核查”的最新组织模式开展年度调查和监测工作,并组织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总体方案》。其中,国家组织的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全国范围全覆盖的遥感前后时相影像对比,对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充分发挥遥感监测直观优势,最大程度地为地方变更调查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撑,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满足2010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工作的需要。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依据总体方案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实施方案》。为做好遥感监测任务的实施,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又进一步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技术方案》和《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监理细则》。 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通过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以区县为单位,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标准时点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监测201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将最新遥感影像和监测信息及时下发给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二、遥感监测分区及使用数据情况 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以及遥感资料的保障能力,将全国划分为四类遥感监测工作区。各区分布及使用数据源情况如下: 一类区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包括全国155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市辖区,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使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QuickBird和WorldView等遥感数据。 二类区面积约162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类区外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所辖县(市)。使用2.5米分辨率左右的SPOT5和P5等遥感数据。 三类区面积约554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二类区外的中、东部地区以及西部重点区县。使用5米分辨率左右的RapidEye、北京一号等原始遥感数据。其中,部分区域需要RapidEye与遥感二号融合数据。

江西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 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 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

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

土壤侵蚀

名词解释 1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5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6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7土壤侵蚀强度: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8容许土壤流失量: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9泥石流:实际上是水体和土体及土体中部分空气(极少量,可忽略不计)相互充分作用后,在沟谷内或坡地上沿坡面(含自然坡面和压力坡)运动的流体。 10混合侵蚀:指在水流冲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 11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12水力侵蚀: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类型。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部署,现就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总体进度要求。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部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2013年底前,完成半数以上的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综合监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并在各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决策、监测监管、形势分析、社会服务中得到制度化、常态化应用。 (二)总体任务要求。部信息办、信息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梳理、完善和推广,对全国“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行技术指导。部机关各司局和土地督察机构要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根据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完善和拓展的需求。部信息中心、地调局、规划院等单位要做好数据保障、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等服务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明确本级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建设需求,在本级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部署、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以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协助部层面做好系统部署、信息汇集与上报。 二、加快推进“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一)明确“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是基于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参考,以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为统一的数据本底,整合、关联和分层叠加各类土地、地质矿产基础数据的国土资源数据体系。开展“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必须在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的软硬件环境支撑下,遵循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各类管理信息系统都要纳入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产生的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在“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中。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数据资源的统筹、梳理和集成,一项业务只能有一套数据,确保各类业务数据的唯一性。

全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预案

附件: 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 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为准确掌握201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现势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及实施办法,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掌握2010年度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更新土

地调查数据库,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适应“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的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满足土地管理日常业务的现实需求,实现监管方式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重大转变;进一步扩大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土地基础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障土地有效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工作任务 (一)遥感监测。 国家统一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组织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遥感正射影像图叠加分析,提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将2010年遥感正射影像和监测图斑等信息,分期分批分发地方,为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二)土地变更调查。 各地利用部下发的遥感监测成果,结合本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情况,以2010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有关要求,实地调查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全面查清2010年度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等变化情况;结合当前新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_谭炳香

收稿日期:2004-07-12;修订日期:2005-01-18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官厅库区土壤水分承载量及植被恢复机理研究”(6011003)。 作者简介:谭炳香(1966-),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主要从事遥感和GIS 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估,森林参 数遥感估测等方面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 谭炳香1,李增元1,王彦辉2,于澎涛2,柳立兵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 研究所,北京 100091;3.北京市延庆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102100) 摘要:以北京延庆县境内的妫水河流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首先,利用遥感数据和植被指数模型提取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其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成坡度图;然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将坡度图与土地类型图、植被覆盖度图空间叠加,判断和计算侵蚀强度等级,结果获得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最后,计算了流域的年平均侵蚀模数。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为主,所占面积比例为74.88%,极度和剧烈侵蚀很少,不到总面积的2%。整个流域的年侵蚀模数估计为1746.1t /km 2·a 。关 键 词:遥感;植被覆盖;土壤侵蚀;流域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323(2005)02-0215-06 1 引 言 植被具有截持降雨、减缓径流、保土固土等生态功能,尤其是对控制土壤流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盖度(特别是地面覆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流失的强弱。已有的大量对比观测和试验发现,植被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成反比关系〔1〕。因此,进行植被覆盖调查和监测,是预测水土流失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的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常规的植被覆盖地面调查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不利于大范围的植被监测调查。近些年来,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植被覆盖信息的提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地面调查,遥感方法具有耗资少、周期短、覆盖广等特点,遥感信息已成为无实测资料的广大地区植被覆盖估算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源〔2~5〕。目前,有关植被覆盖的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类型分类制图方面,而对植被覆盖度的应用研究相对不足。 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流域内的大范围区域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状 况,为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增强植被的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护功能。因此,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县 的妫水河流域为例,试图提出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方法,包括流域植被覆盖遥感监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图绘制、流域年平均侵蚀模数计算等环节。 2 试验区及其数据获取 2.1 试验区概况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仅次于密云水库的第二大水源,是首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妫水河是官厅水库的一级流域和主要水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延庆县境内,代表着华北半干旱区的水源地,具有相对丰富的前期调查研究基础,开展华北半干旱区水源涵养型植被研究较为理想。妫水河流域是官厅水库主要水源之一,位于北京延庆县境内。延庆县属延怀盆地的一部分,北、东、南三面环山,一般海拔600~800m ,西面是官厅水库。平原面积5.4万hm 2,占总面积的27.2%,山区面积14.5万hm 2,占总面积的72.8%,是华北平原到坝 第20卷 第2期2005年4月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REM OT E S EN SING TEC HNOLOGY AND APPLICA TION Vol .20 No .2Apr .2005

土地资源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5T15:40:42.36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4期作者:王芳邱文昊杨立斌 [导读] 遥感传感器通过采集地物反射的太阳光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特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最终形成各波段影像。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 摘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时,可运用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发展,应当关注其在土地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物属性信息相关问题,在获取土地资源成像信息后,还要参考土地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数据,把握人类活动这一变化性的驱动因素,以此实现结合社会经济信息与资源环境变动的研究需求。全面地将遥感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当前的国土空间格局进行改善,利用土地资源来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应用 1遥感技术的特点 1.1多波段数据 遥感传感器通过采集地物反射的太阳光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特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最终形成各波段影像。光线根据其波长可分为红外、可见光、紫外波段,不同地物对光线各波段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不同波段信息的组合,可以精确识别不同地物。遥感卫星能够在同一时间收集同一地物的多波段信息,根据地物光谱反射差异特征,按照使用者需求,有针对性的组合对应波段的遥感影像,使目标与其他地物在显示效果上明显区分,提高可视化程度,为地物类型精准识别提供新方法。[ 1.2多分时空辨率 技术的进步使得遥感卫星在数量和类型上不断完善,先后发射了以Landsat系列、高分系列为代表的遥感卫星。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差异决定了影像的使用功能。例如Landsat系列的代表卫星Landsat8-OLI空间分辨率为30米和15米,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MODIS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50米、500米和1000米,数据更新周期为1-2天。多平台遥感数据的发展提高了用户对遥感数据的选择性,大幅提高了工作和研究效率。 2土地资源应用遥感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内容 2.1构建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运用遥感技术可对当前的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进行区分,根据其差异性,获得相应的动态信息、分布信息与面积信息,进一步了解动态模式、空间格局与资源构成情况。可构建相应的分类系统,利用制定的分类方法与规则,区分不同类型的观测对象,在其中建设层次关系,精准分析研究结果。依据当前的技术条件,需要结合使用目的,来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分类系统,但是可能会出现普适性与针对性方面的问题。分类土地资源时可使用多种手段,我国主要根据利用方式与地形进行分类,通过遥感监测来搭设分类系统,了解地表覆盖下的土地分类情况,搭设遥感监测信息库。以地形为标准,可将土地资源分为盆地、山地以及丘陵等,主要可对其外在形态进行有效反应。不用类型的土地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有所不同,最终选用的应用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水域、林地与耕地等。国际上对土地进行分类时,更多地考察地表覆盖情况,IGBP所提供的土地分类系统应用频率相对比较高,具体类别项目包括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等。我国在实施分类时,主要综合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经营特点与用途等与土地相关的要素进行分类,二级类型共46个,一级类型共8个,如水域、交通用地、林地以及工矿用地等,这一分类系统还在被不断完善,通过遥感可实现动态检测与调查需求,不断细化土地资源分类情况。 2.2技术路线 土地资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核心为人地关系,这种资源可满足人类使用需求。使用遥感技术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数量,达到基础性的研究目标。应用初期,可帮助获取更多空间性信息。如在实地调查的环节中,可在遥感影响/数据与实际的地物之间构建对应关系,对标志进行判断,分析影像,识别具体的土地类型后,计量覆盖面积与编制图件,填补土地调查活动的空白,成果通过报告与图表加以呈现。 遥感技术向前发展,可用的传感器种类丰富,卫星数量也因此而增加,外部天气因素不会给遥感监测质量造成过多的影响,时间序列也逐步成型,关注点被逐步转移到更新土地资源数据与动态监测工作方面。获取的动态信息量随之增加。研究土地资源的技术路线内容如下:制定分类系统,实施点线调查,落实专题制图工作,量测土地面积,汇总与分析所获取的数据,应用与处理调查成果。在实地调查阶段中,遥感技术介入,调查范围被直接扩展到完整的空间区域中,可深入了解目标区域的情况;可使用计算机自动分类软件或者交互性人机判读系统。来掌握空间信息,制图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贴近;将遥感技术与GIS集合运用,优化动态监测的实施过程,提升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效率,这一技术线路也逐渐出现螺旋式演进的特征,成果多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展示,甚至可将动态库与现状库结合。 2.3提取土地资源信息的主要方法 提取土地资源信息时,需要表示与识别不同类型、空间与时期的土地资源的属性特征。有两种提取方法可使用,可发挥计算机技术在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作用,组合不同波段信息后进行计算;也可借助专业人员去来了解区域状况与遥感数据。早期可借助目视解译的手段来提取遥感信息,依照土地资源理论知识与提取经验,可构建判读地物类别的标志,达到形成专题地图的目标,在调查全国土地资源与个自治区土地资源时,可运用大型遥感技术,获取数据产品。这种解译提取方法灵活性强,可实现综合判断地学知识的需求,但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投入的人工成本也比较高。 在遥感技术系统中,自动化分类系统可消除目视解译的主观性问题,具体有人工智能分类与统计学分类等方法。利用统计分析学科的原理,可运用监督分类法与非监督分类法来实现简单分类,在研究土地覆盖与利用的初期阶段时可运用分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需要借助训练样本来实现,最大似然分类技术的应用相对广泛,主要依靠呈现正态分布状态的训练数据来实现。 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与蚂蚁算法等分类方法也逐渐成熟。在神经网络分类系统中,需要发挥多种形式的算法的作用,如模糊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网络以及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等,算法有模拟退火算法、小波变换以及遗传算法,可集成多种算法。使用神经网络分类手段时,其主要突显出良好的自适应性,可进行复杂运算,数据分类函数与数据类型受到的限制比较少,进行分类时可融入多种数据,基于遥

(仅供参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遥感监测成果说明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 遥感监测成果说明 1 . 遥感监测任务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DOM影像图为基础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以区县为单位,使用2019年采集的最新遥感数据制作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通过套合、对比2019年遥感监测影像图与三调影像图,提取两期影像上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和拆除图斑。 2. 成果内容 以县级辖区为单位,以文件夹形式管理阶段遥感监测成果。内容、命名与格式见下表: 表1 统一时点遥感监测信息管理文件夹内容、命名与格式 注:1.没有围填海造地图斑的监测区无填海造地图层文件。 2. 监测区遥感数据分批次下发,批次成果后时相DOM仅包括沿镶嵌线或接边线 裁切后的该批次新影像,镶嵌块信息文件为该批次更新后全辖区完整文件。 3. 镶嵌块信息 镶嵌块信息全部在属性表内体现,包括对应影像文件名称、数据源、时相等。详见下表:

表2 镶嵌块信息文件属性结构 4.监测图斑属性 监测图斑属性表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监测图斑属性表结构

5. 图斑类型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尽可能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统一时点阶段遥感监测图斑提取类型及说明如下,填海造地图层单独存储。 第一类:前时相影像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痕迹,后时相影像有明显建设特征(如地基、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公园等)。根据影像特征再细分为ABCDEF 六个二级类。 A类指可确定为住宅小区、工厂、别墅、高层建筑、集中建设的大规模农村居民点、学校、运动场、机场、大型游乐场度假村等大型建设项目及可确定为以上用地类型的建设地基。 B类指不能明确归为A类的建筑或建设项目,具有或疑似彩钢特征的建设项目,零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以及已建项目内部新建或扩建的附属绿地、广场、停车场)。 C类指内陆地区大型水工建筑、港口码头、堤坝等。 D类指非建设用地附属的独立广场、停车场、露天货站、驾校等以地面硬化为主的用地; E类指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F类指简易的疑似设施农用地或简易临时建筑。 第二类:前时相影像有植被覆盖或明显非建设痕迹,后时相影像有明显建设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 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 2.1条件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 2.2.1盲目施肥 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2.2.2 区域内耕作采用长期旱作的连作种植方式,使原来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被长期的单一旱作连作所替代,在新兴的大棚设施农业中无雨水淋溶,棚内高温,地表水分蒸发量大,盐随毛细管向上被带至地表,使之聚集于土表,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累积偏高而致。 2.1.3 地下水位过高,农田排灌不畅主要为排灌设施老化不匹配,沟渠过浅,排不出、灌不畅,不合理的灌水,以及重复使用耕地周围的水而加快土壤盐渍 2.1.4 耕地的熟制负重增加,利用率过频,高度密集利用,有机肥施用锐减等,致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衰减,导致了土壤盐渍的侵袭。 3.我国土地盐渍化现状及其危害 3.1现状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松嫩平原的盐渍土大多属苏打型,土体总含量不算太高,但碳酸根含量高,对植物

土地盐碱化原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分布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地下水矿化度与土壤盐碱化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积68912万hm,受盐碱化危害的农林牧土地面积有3382万hm,占农林牧总土地面积的%,而农林牧各业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各业总土地面积分别为%、%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估算,中国有潜在盐碱土约1733万hm,即如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就会发生 盐碱化的土地。 意义 中国盐碱地大部分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地处中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不利和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存在大部分地区 气候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一定的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人少地多农业生态潜力较大。一旦消除了土地盐碱化这一主导制约因素后,农业生态系统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发挥。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盐碱地有望变“绿洲”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一种耐盐基因 我国科学家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这一发现,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四分之一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土地盐碱化 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最近在测定了1755个盐地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了这一基因。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专家组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验收。国家专利局在今年第18卷第28期的专利公告上公布了这项成果。 这个基因的全名叫作“Na+ / H+逆向运转蛋白(SsNHX1)全长cDNA”。由这种基因决定的一种蛋白,使碱蓬能在细胞内形成一种“离子区隔化”解钠离子毒的机制。 据介绍,盐地碱蓬是我国盐碱地上普通的一种藜科植物。它能耐3%的盐度,可以在海水中生长。在盐碱地上可长到1米高,在海滩上,长度可达30厘米。课题组研究人员将这一基因转移到拟南芥上做了对比试验:在1/2海水浇灌条件下,拟南芥能完成生活史;在盆栽条件下,15天不浇水,复水后仍能恢复生长并结实。而对照株均死亡。在所有已知公开发表的资料中,他们培育的转基因植物耐盐性是最强的。 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培育出了适宜盐碱地生长的转基因植物幼苗。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院实验室看到,新培育出的耐盐转基因植物已有蕃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