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自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问世以来,后人对它的评论颇多,但在那浩繁的著述中对此书的第72节至第77节有关历史的内容却很少涉及,甚至很多人不明白海德格尔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对人类存在(human

existence)的描述有何重要意义。然而,

“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概念是此在(Dasein)结构的一个关键部分,他的历史学方法论为后来的本体论的历史的解构提供了基本知识。”所以,“如果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中真正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这将归因于他对人类存在的历史特性的深刻关怀和对思想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注:David Couze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 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29.)由此可见,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一本体论的历史哲学转向

南怀谨先生在《历史的经验》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历史本来就是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换言之,把历代人和事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为历史。”(注:南怀谨:《历史的经验》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这是一种流行的或典型的历史观。它主要是从认识论和历史编纂的角度来分析、思考历史。

这是一种分析或实体性的历史哲学观(ananalytic or ontic philosophy of historiography)。海德格尔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转向了一种“本体论的历史哲学。”(注:David

Couzc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P330.)(an

ontolog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icity)。

海德格尔这一转向不是突变,而是在《存在与时间》中构建基本本体论的一个必然产物。因此,可以说他的本体论历史哲学是基本本体论这一整体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存在与时间》这一长篇巨著就是为了求解“存在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也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这是一个从古至今悬而未决的难题。海德格尔在苦苦追寻着,他找到了此在(Dasein)这个切入点。他认为要找到回答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可能性,就需要对存在之领悟(understanding

of being)这一现象进行描述(delineate),而这一现象属于此在的存在机制(constitution of

being of Dasein )(注: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statc,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342.)。因此,解题的关键还在于对Dasein进行原始的探索。《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篇就是从

Dasein的日常状态入手,力求对Dasein

的存在论意义作一个原始的阐释(interpretation)。但是,这些阐释是不完全的或近似的、零碎的,我们应该把Dasein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注:Piotr

Hoffman: Death, time, history, Division ll of Being and Time,

in The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IDEGGER ed. by Charles B.

Cuign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96.)海德格尔认为对“向死存在”(being—toward—death)作本真的阐释固然是把握Dasein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死”只是Dasein的一个终端(end),

另一个端点是“开端”即“出生”(birth)。只有生死之间所呈现出的整体存在才是我们正要寻找的。(注: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stat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P

342.)忽视了对此在(Dasein)的“开端”以及生死之间的“生命联系”(connection of life)的分析,就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问题的真正答案,因为Dasein总是这样或那样置身于“生命联系”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误解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自我,它源始地是一个社会的、集体的和历史性的存在。(注:

David Couzc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29.)因此,此在(Dasein)的“开端”就是人类历史的开端,“死亡”就是它的终结,也是它的将来。“生命联系”是Dasein的历史途程。此在(Dasein)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对此在(Dasein)的历史性的把握就是对此在(Dasein)存在的整体性把握。这样,海德格尔赋予历史以本体的意义,把它抬高到了本体论的地位。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转向了本体论的历史哲学。

上述已经指出此在是历史性的,这是海德格尔本体论历史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海德格尔的历史性范畴源自时间性。时间性是此在(Dasein)历史性存在的根据。历史性自身是由时间性来照明而且源始地是由本真的时间性(authentic

temporality)来照明。因此,

要揭示此在的历史性,根本方法还在于运用现象学构造的方法。(注: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stat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344.

)海德格尔反对运用历史学家自己所给定的方法来分析历史,拒绝从历史学家一般的看法来着手研究,而是把历史分析看作是一种哲学分析,或者是哲学分析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因此,现象学的构造方法也促成了海德格尔本体论历史哲学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目的在于用现象学的方法揭开传统的历史观念蒙在本真的历史概念上的面纱,“去伪存真”,显露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历史观念的澄清

上文已经提到,传统的历史观念“混淆视听”,使人误入歧途。因此,海德格尔在本真的时间性中用现象学的方法构造自己的本体论历史哲学的当务之急就在于澄清传统的历史观念,现象学要求我们针对流俗的历史观,去其遮蔽以使历史的存在论真相现相。海德格尔指出了四种流俗的历史观。

第一种观点把历史领会为过去之事,与现在无关。譬如,我们常说“这事或那事已经成为历史”。在这种观点看来,只有过去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它把过去和现在完全割裂开来。这是一种最具优先地位的历史观。

第二种历史观认为历史不只是过去之事,而且它还是有后效的东西。如当人们说“我们不能

脱离历史”时,它就意味着历史对现在,甚或将来仍然存在着影响力。无论如何,历史为过去之事总是就其对当前的积极的或缺失的效用关联得以领会的。在这里,历史主要不是指过去之事这一意义上的“过去”,而是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这样一种过去的渊源性。所以,第一种观点中具有特别地位的“过去”在这里受到了冷落。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历史是处在时间演变中的存在者整体。在这里,历史意味着人的、人的组合及其“文化”的演变和命运。它强调人类存在这一整体通过“精神”和“文化”领域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历史仅指精神和文化领域对人的生存的本质规定性。因此,历史只是人的历史。如果要说自然界也有历史,那也是因为它被纳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

第四种历史观把流传下来的事物本身当作“历史的”,无论我们是以历史眼光来认识它还是把它当作不言自明的东西接受下来。

海德格尔对以上四种流行的历史观进行了概括,得出的结论是:历史是生存着的此在(Dasein)所特有的在时间中发生的历事(occurrence),在格外强调的意义上被当作历史的则是在相互共在中“过去了的”却又“流传下来的”和继续起作用的历事。(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446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既然历史是此在的历事,那么这一历史的历事是以何种方式属于此在的呢?海德格尔认为是历史性,历史性是时间性的一种形式。(注:David

Couze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 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39.

)他拿博物馆里保存着的“古董”——家用什物进行重点说明。他说,家用什物曾处在“过去的时间”中,但是它还现成存在。既然它明摆在眼前,那么,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为历史的呢?是否因为它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或是古董收藏的目标?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古董必须首先是历史的,它才会成为这类对象或目标。那么,可能是这件古董上面有着某种过去的东西,它已经变化了,与从前不同了。但它在博物馆期间仍在变化着,而且古董上面究竟是什么过去了呢?用具性?它们曾是用具而现在不能用了。但手摇纺车现在还在用着,却也可以是历史的了。那么,到底是什么过去了呢?“无非是那个它们曾在其内来照面的世界”(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447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用具器物曾在一个用具整体中来照面,曾属于一个世界,处在一种情境之中,曾与在这情境世界中的此在(Dasein)打过交道,为它所用。然而,那世界,那情境不复存在,尽管一度在那个世界内的世内存在者还现成存在着。“物是人非事事休”,“物”犹“在”,“事”却“休”。但是,世界怎能不存在呢?世界只能以此在(Dasein)的方式生存,而Dasein事实上存在着,要让世界过去,此在(Dasein)就必须过去,可是此在(Dasein)从不可能过去。因此,世界也应该不可能过去。这不产生悖论吗?从本体论的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不再存在的Dasein不是过去了,而是曾在此(having—been—there),

仍还现成摆在这里的古董具有过去的性质和历史性,是因为它们以用具的方式属于并出自曾在此的一个曾在世界。此在(Dasein)才是原本具有历史性的东西。(注: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349.)。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Dasein的历事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是因为Dasein本身就是历史性的。然而就Dasein其存在来说,它是“向死存在”,本质上是将来的。同时,这种将来的存在者同样源始地是曾在的。本真的Dasein在“向死存在”的途中,反抛回其曾在,把传统中的可能性承担到自己的当今时代上,只有这样,本真的历史性才能在本真的时间性中成为可能,Dasein才可能明确地从承传下来的历史领悟中获得构建自身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把这样的一种可能性称为重演,认为重演是Dasein的本真样式。

R.G.柯林伍德也提出了“重演”的概念。他把历史学看作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演。但重演不是对过去经验的简单重复。“过去决不是一件历史学家通过知觉就可以从经验上领会的给定事实”,历史学家也不可能是“他希望知道的那些事实的目击者”。(注: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第388—389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海德格尔的“重演”观与柯林伍德的观点大体相似。他也认为重演不是要让过去之事重返或让当前的事服从于以往的规范。另一方面,重演也不是与过去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当前的优越性和时代的进步性,复旧与进步对当前的本真生存都无关宏旨。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传统而捍卫传统,为了进步而捍卫进步。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说:“重演既不沉湎于过去也不以进步为目标”。(注: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359.)可以说,重演就是对此在(Dasein)曾在的“境遇”(situation)的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

这样一种解释就是对现在的批判。现在跟过去和将来一样都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体。现在是以一种根本批判的方式与历史联系着。(注:David Couze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 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44.)只有现在才是历史批判的对象。对过去的批判也许能使人领悟到什么东西,但它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用尼采的话说,它只是表面的兴趣,而没有任何真正的用途。批判根本上是对现在的批判。当然,批判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一种可能性,它是现在和过去之间以及一个本真的过去和一个想象的过去之间的相同和差异所提供的一种可比的可能性。历史学家力图描绘出一个没有偏见的过去图景,这只不过是历史编写工作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它丝毫不能表明批判是建立在事实之上而不是一种可能性。基于“过去是什么”这样一种事实描述的基础之上的批判是没有说服力的,除非在“过去”中固有一些“将来”的可能性,虽然这些可能性被一个迷惑、盲目的“现在”所忽视、所歪曲。只有揭露这些可能性的历史才是不朽的历史。(注:

David Couzens Hoy:History, Historicity, and 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3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演就是对这些可能性的揭示。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本真分析并没有明确表明历史的内容必定是什么。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念对历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描述。这一点,与黑格尔相反,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具有描述性,强调历史事件以及关于历史事件的著作的决定性作用。海德格尔本体论的历史哲学不描述怎样解释具体的历史事件,它只描述存在的形式而不描述个体经验和事件的具体内容。这就是海德格尔本体论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历史学的解构

经过对传统的历史观念的澄清,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学跟其它科学一样正面临着一种危机,危机就在于它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基础,这就需要哲学给它们设定一个基础,以此渡过难关。海德格尔找到了“基本本体论”,认为它才是建立科学大厦的基石。因此,他认为传统的历史学需要解构。这也是他转向本体论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科学都是通过主题化活动来构建自身的。(注: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359.)那么,

历史科学的主题化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呢?在海德格尔看来,历史的客体是曾在的Dasein(Dasein that has

been),这就给历史的领域进行了规定。然而,关于历史领域的这样一种划界,并没有过多地把它的边界强加于其它科学,它只是为向过去开放和通达过去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注:David

Couzens Hoy: History, Historicity, and Historiography in Being

and Time,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by Michacl

Murra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346.

)这样一种开放,并不限于对过去进行描述,而是对它进行历史性的解释。由于此在(Dasein)总是处在一个世界之中,Dasein和这个世界的事实性的遗物(factual

remains)必须包含在这种解释和说明之中。所以,

海德格尔构建的历史科学也包括了历史材料、数据的收集以及对它们进行说明。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历史范畴与传统的历史学要求没有冲突的地方。

但是,海德格尔认为简单地占有历史材料或历史事实,并不能说明为什么这些材料就是历史性的,而且它们必须属于Dasein所居留的那个世界,只有此在(Dasein)才是历史性的。因此,材料的筛选或获得并不是历史学的出发点,它只是曾在此的此在(Dasein)的历史性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海德格尔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的主题不只是对事实关心,事实本身只是关于存在的选择的一个结果罢了。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不是重构事实,而是重建可能性。这种重建更恰当地说是一种重复(repetition)或重演。因为,我们通常说的重建是指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一座建筑物,而海德格尔的重建不是这个意义所指称的。在他看来,废墟上所毁灭的建筑物本身只是存在模式的一个标志,存在模式才是历史学家需要重复或重演的。这种存在模式不是一件事物,而是一种可能性,它置身于且贯穿了一系列的事实、现象。理解一种可能性与知道一件事实是绝然不同的。当然,为了认识到事实所蕴含的意义,历史学家必须理解和解释整个语境对具体事实的调节作用。但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语境本身也不是一件事实,而是一种围绕事实或贯穿事实的可能性。这些事实确实总需要一种具体的解释。然而,很明显的是,同样的事实可能适合不同的语境,因为语境只是表明了历史学家进行选择的一种可能性,这些选择是对历史学家自己的境遇和历史情境的一种综合反映。

因此,海德格尔所要构建的历史学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学的课题既不是仅只演历一次之事,也非飘游于其上的普遍的东西,而是实际生存上曾在的可能性”。(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463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也就是说一次性的、个体性的事件和规律不是海德格尔所要构建的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历史学恰恰相反。传统的历史学家就是力图在占有“事实”的基础上去探求与自然界相似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一种治史方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休戚相关、十九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取得了极大成功,实证主义遂风靡一时,“科学理性”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入侵,历史学领域也无所幸免。实证主义思潮大大影响了近代西方史学思想与方法,或者如柯林伍德所说的:“近代史学研究方法是在她的长姊——自然科学方法的荫庇之下成长起来的。”(注: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所以,传统的专业史学家把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当作“先进技术”来治史。这样一来,“事实”和“规律”无疑成了他们治史的主要目标。

毋庸置疑,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同属科学,都与“事实”有密切的联系。但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与历史学的事实,其性质却大相径庭。自然事实也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或仅仅是一种现象,在它的背后没有思想可言。而历史事实与Dasein共命运,Dasein是有思想的历史性的存在。所以,海德格尔和柯林伍德一样反对历史学努力模仿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反对以自然科学那样的普遍规律来归纳历史现象。也就是说,史学必须摆脱它自己对自然科学

的模仿阶段,要求史学家对过去历史的理解,不能再把它当作是由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事例。因此,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历史学需要解构,重建一种本体论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学真理的可能性与结构要从历史生存的本真展开状态(真理)得到演示。”(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466页,

三联书店1987年版。)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传统的历史学结构在这里得到了消解。

四结束语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历史哲学建立在他的基本本体论的基础之上,因此,他忘不了把历史研究还原到其生存论根基上去。不过,海德格尔对历史及其历史学的讨论比他的生存论尤其比他的一般时间论富有见地。(注: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161页,三联书店1995年版。)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他的本体论历史哲学转向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促成了历史思维向度的转变。传统的历史思维方式只是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去分析历史,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比较僵化,没有创新性,从而形成的历史学只是一种“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海德格尔把历史提高到了一种本体论的地位,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拓宽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对历史思维向度的转变起着一种积极的推进作用。

其二,张扬了人文理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理性在思想领域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而人文理性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由于对科学理性的过分重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尘世中的具体事物,遗忘了对人自身的反思。富有远见的海德格尔看到了这一点。他不否认科学理性在这个社会中的应有作用,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更不容忽视。社会毕竟是人类的社会,离开了此在(Dasein),社会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历史性的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本体论历史哲学的主要对象。他认为历史学家所要努力理解的是人类存在者(human

beings),而不是机器。人不是事物(things)。因此,理解人的标准与知道事物的标准是不相同的。知道某一事物是真或是假与理解一个人是真或是假有着不同的社会意义。

知识词典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太原22~26B6外国哲学周立19991999海德格尔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是他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经过澄清传统的历史观念,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分析、思考历史,指出此在(Dasein)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它才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海德格尔这一本体论历史哲学的转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促成了历史思维向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张扬了人文理性。

哲学与哲学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0414887.html, 哲学与哲学史 作者:吴昊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本篇论文主要针对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其“哲学史本身是哲学的”的哲学史观,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评价两个方面品读黑格尔的这部巨著,并希冀借此叩开哲学殿堂的大门。 关键词:哲学;哲学史;哲学史观;中国哲学 正如恩格斯所言:“《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最天才的著作之一”。文德尔班也说过,只有通过黑格尔,哲学史才第一次成为独立的科学。同时,由于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我们只有对哲学史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把握哲学本身,所以哲学史对我们学习哲学无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部《哲学史讲演录》无疑是我们学习哲学史必读的经典著作,同时黑格尔著作中闪耀的辩证法的火花也是我们掌握哲学的金钥匙的金钥匙。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 日),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与最高峰。代表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他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为闪耀 的巨星之一。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就必须要了解其口中的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 书中,黑格尔首先指出,哲学史是一个具有必然性的体系,这个必然的体系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哲学史是“ 绝对精神思维自身”的内在逻辑在时间中的显现方式,是不变的绝对精神在流动的时间中的“现身”。哲学史中的个别哲学家的“特殊哲学”都是在与绝对理念自我意识的逻辑体系的关系中而获得其存在意义的:“个别部分之所以有其优良的价值,即由于它们对全体的关系”,“历史里面有意义的成分,就是对‘ 普遍’ 的关系和联系。看见了这个‘普遍’也就是认识了它的意义”。第二,哲学史中各个时代不同哲学的前后连接的次序是必然的:“哲学体系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刘杰】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一、“英雄时代”的结束 欲知今日西方哲学的特质,就应知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和变迁。19世纪往往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的时代”,因为正是在这个世纪,自然科学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社会科学真正诞生,并且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推动了整个工商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哲学史的角度看,19世纪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氛围激发了哲学家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的激情,结果是各种“体系哲学”的出现。我们熟知的黑格尔、谢林、费希特、叔本华、海克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格主义、幸福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最近,美国著名哲学家N·雷切尔(Rescher)在其《哲学推论》(Philosophical Reasoning)一书中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下 面我们对他的观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在雷切尔看来,“体系哲学”和“反体系哲学”之间的博弈构成了最近百年哲学的图卷。他认为,体系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其研究范围(或主题)的无所不包,而是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 一个单一的、铁板一块的组织原则来构建。这种哲学风格还一直影响到20世纪初的哲学家,如G·E·摩尔的直觉主义、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战后欧美的思想氛围是否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家告别了体系哲学,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现象学和诠释学兴起。这些新的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告别了哲学的思辨,把目光放在自然科学、文化研究、语言和逻辑、日常生活背景上。诚如雷切尔所说:“他们把世界的事实性安排(如科学或日常生活所反映出的一样)看成是 最终的和自足的,而不要求——甚或承认——进一步的哲学性奠基或证明。”[1](P260)换句话说,各种反体系哲学相信“事实本身”,把“单一原则”看成不必要的虚构,看成哲学思想的“伤害原则”。这在“拒斥形而上学”和“现象学悬置”等口号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但雷切尔也指出,哲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大约在1920年至1950年间,在整个否定主义的思想氛围下,还是出现了复兴体系哲学的迹象。人们仍渴望对传统哲学所关注的真理和价值问题进行新的哲学解释。东方哲学、希腊古典哲学、天主教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纷纷吸引了人们,应用伦理学也在此时兴起。似乎“复兴体系哲学”的幽灵还徘徊在西方哲学界,“渴望深刻”的意识挥之不去。 然而,简单地复兴传统体系哲学却遭遇了文化发展的新问题,使得这场体系哲学的复兴运动胎死腹中。那么,影响体系哲学复兴的因素是什么呢?雷切尔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识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As we all know, politics is come from the ancient Greece. Most of all agrees that Aristotle is the founder of polotical science , because what he had written was the first system works on Political Science. There are fou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ancient Greece period, the middle ages,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First, the ancient Greece period is about 500 BC to 476 BC.It also calle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science area.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s the city state.During the period,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r are Platon and Aristotle. Second, the medieval period is about 5 to 15 century.Christian theology dominate the era.Politics became the theological subjects.Magisterium and kingship becames the centra content of political research. The main topic is who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rul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is Augustin and Thomas Aquinas Third, the modern period i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Renaissance of 15 to 16 Century i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western politics,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is Maki Japheth Leigh and Bodin . 17 -18Century is the capitalism development time. Scholars begin to demonstrates what power country should hav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government and how to build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 power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thought is the natural law ,social contract theory,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The last is the contemporary era, i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century to the 1960s.In the eary twentieth Century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turn to The political science whose representive is the behaviorism politics. it requires the use of natural scientific attitude, means and methods to study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such as voting behavior,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60's, Behavioralism backward turn to behaviorism politics.tend to study political theory 西方政治学历史沿革的四个时期: (1)古希腊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76年前,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城邦政治,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中世纪时期(约5-15世纪):“神学政治学时代”,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政治研究被神学视界观所笼罩,政治学成为神学的科目,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成为政治研究的中心内容。 (3)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围绕着民族国家的主题,政治学理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20种哲学思辨关系

高考作文最容易考到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1、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2、整体与部分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非常受人关注的哲学家,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他第一个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并把混沌一团的科学分门别类。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理想。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称号!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规定了“哲学”,也就是自称为“第一哲学”。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一种科学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存在,是存在本身。而一切存在的中心点就是‘本体’”。在同书中他还指出,哲学的对象是“可以分离的本体”。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神学”,神学不但是首要的还是普遍的。 总体来看,他的意思是说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为其他科学作为起点的最终本体,是汇集任何经验科学的全部。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实践.创造三部分,是因为各部分目的不同。广义上说,一切学问都离不开知识。然而狭义上说,理论部分目的在认识,以纯粹的知识为对象:实践部分目的

在动作,以人类的行为为对象:创造部分目的在造作,以有用或者美学的作品为对象。实践部分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范围,创造部分是艺术的范围;两个范围却有相同之处,同处在于对象能变,人的行为能变,物方面的作品也能变。他认为人性本有理性部分与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与不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二)与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外在的世界既有不同的对象,内在的人性便也有不同的部分与之相应;知识之所以可能,只因人性中有与外界对象相应的部分。实践部分有伦理学与政治学,其实伦理学也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他的政治学分为论个人行为的和论国家行为的,前者是真正的伦理学,后者是通常所谓的政治学,他还把经济,战术,修辞等认为是政治学的附庸。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导师,他与这个称号无疑是相对称的。诚如他的学派――逍遥学派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他徘徊在古希腊的文化史中,游荡在天.地.人三界的广漠的知识领域中,攥写了百余部大著。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非常重要的。最早便起源于早期欧洲文艺领域,即是所谓的“自然学派”、“心理学派”和“历史学派”,这些都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术作为他们学派的理论来源。他不仅在一方面阐述古希腊文化的最高理论,而且咋另外一方面建立起规范的理论知识。给西方文学方面有

美学原理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1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B ?A、1850年 ?B、1750年 ?C、1900年 ?D、1050年 2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A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3 【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C ?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文艺对话录》 ?D、美学原理》 4 【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BD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5 【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正确 6

【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正确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B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3 【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BC ?A、人文学科 ?B、理论学科 ?C、交叉学科 ?D、成熟的学科 4 【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BC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错误 6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正确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历史与哲学

历史与哲学 历史总是多重意义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历史事实——这首先是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历史,然后是指包括文化遗迹和史料中的历史,再就是由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的被表达的历史,最后是有关历史理论包括关于历史研究,史学观点和方法、关于历史的哲学思想等等,但这一切最终也是都是历史即人类自身的历史。 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过去的存在比现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学上更加困难,比如海德格尔(1889-1976)对存在与时间的描述就给读者一种梦境中的挣扎般的印象,但是,虽然时间意义的存在问题如此困难,但至少现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却是确实的,笛卡儿(1596-1650)说:“我思故我在。”现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觉,或者说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觉而被证实,这句话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最终从朦胧时代挣脱的句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觉自身开始的问号,它宣告了人类从历史的觉醒进入到了思想自觉的时代。 对于历史来说,这意味着历史的真正意义不能离开历史的时间性本质,但是过去总是以被表达的重写方式成为有意义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相信有两种历史,基于时间的过去的历史即历史的存在和基于表达的历史即被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或称之为现在中的历史,他们留下了过去的存在问题去折磨哲学家们, 但是他们并不能逃脱历史哲学,因为基于时间的历史最终包括了现在,人们无法区别存在在历史时间之中的现在与在现在之中的历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现实思想中的历史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历史的反思或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存在的超越同时性是历史和历史哲学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 人类的历史从不自觉的自身开始经过历史表达的自觉而趋向自觉的历史哲学,这正是人类自觉的一个组成部份,历史的特殊性正在这里,它即是历史的自身,同时又是历史的表达与反思,一方面,作为历史与历史的反思,它们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意义,即历史与历史反思的同一;另一方面,作为被表达的历史与对被表达的历史的反思,它们总是以相同的表达的方式实现的,即具有形式的同构性,历史的自身是这样,历史的反思也是这样,因此历史和历史的反思在同一中进行,在同构中重演,人们总是反复地重新理解、思考历史。或许有无数的具体的历史,有千百万历史学中的历史,但无论是时间意义的过去的历史还是表达或被表达的历史的过去,它们具有终级的一致性,否则就没有历史。——这也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哲学,即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主要是关于对历史的本质的认识和对历史学的反思,它同样基于两个层次水平,第一是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或作为部份的整体而研究它的原因趋势,简单地说;历史为什么?它是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本体论,与以往的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哲学思想不同,现代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企图从历史的自身寻找答案而形成某种历史理论,即思辩的历史哲学。第二是把对历史的研究、重写、解释的本身的观点和方法看作为历史的自身,甚至看成是历史唯一有决定意义的部份,它实际上企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历史是什么?这时它就成为了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即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不等同于哲学,富有历史精神的中国哲学也不等同于历史哲学或者有一种中国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从历史表达和对历史的研究中抽象出自己,而中

西方哲学智慧第二章课后作业

作业标题:哲学的诞生(一) 1 下列人在雅典城邦拥有选举权的是? ?A、贵族布达斯的妻子 ?B、贵族布达斯的奴隶首领 ?C、小农克里昂 ?D、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 正确答案:C 2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皈依了古犹太教,对希腊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确答案:× 3 在古希腊诸多城邦中,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最为完备。 正确答案:√ 4 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 ?A、古希腊祭祀活动 ?B、神话 ?C、古希腊悲剧 ?D、古希腊喜剧 正确答案:B 5 希腊哲学终结的事件是? ?A、苏格拉底之死 ?B、东罗马帝国皇帝皈依基督教 ?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裂。 ?D、最后一所希腊学校 正确答案:D 6 雅典实行的城邦民主制度使得哲学在希腊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 7 希腊古典文明采取的是城邦式的体制。 正确答案:√ 8 罗素的著作是? ?A、《西方哲学史》 ?B、《西方经济史》 ?C、《西方文化史》 ?D、《西方文明史》 正确答案:A 9 希腊哲学在哪一年终结? ?A、529年 ?B、528年 ?C、530年 ?D、541年 正确答案:A 10 《雅典学院》是谁的著作? ?A、拉斐尔 ?B、达芬奇 ?C、米开朗琪罗 ?D、提香 正确答案:A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产生的条件?A、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B、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C、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D、生产力必须得到发展 正确答案:D 12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 ?A、本源 ?B、存在 ?C、物质 ?D、属性 正确答案:B 13 古罗马对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正确答案:× 14 希腊哲学终止的标志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锁最后一座柏拉图学园正确答案:√ 15 希腊哲学的开始时间是 ?A、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 ?B、公元前七世纪 ?C、公元前八世纪 ?D、公元前九世纪 正确答案:A 16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表明公民人数是全体人民。 正确答案:× 1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哲学家。 正确答案:√

西方哲学答辩问题及答案

1.古希腊哲学的精神特征 古希腊哲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精神特质,即爱智慧与追求智慧精神、非伦理和非宗教精神及强烈的思辨精神。 第一,“爱智慧与追求智慧” 第二,非宗教精神。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2.神人同形同性。3.迷狂的宗教精神。4. 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第三,思辨精神。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 2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德行即知识”?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3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包括哪些思想?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著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於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寓言:一个犯人被锁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 基本观点: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的不灭论 他把一般概念称为理念,夸大一般概念的作用,把概念说成是脱离物质而单独存 在的实体。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变化无常的、不真实的;而在物质世界之外永恒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强调理念划分为许多等级,实物理念属最低级尬善则属最高级。认识论上,他否认感觉为知识的泉源,认为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人们只需唤起自己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就可

逻辑学的历史演变

逻辑学在科学与哲学中的作用 纵观古今,逻辑学包含几个分支学科。比较重要的是形式逻辑、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本文重点探讨形式逻辑和普通逻辑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一、形式逻辑 1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 形式逻辑的奠基人是亚里士多德。后人编辑的《工具》, 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正位篇》和《辨谬篇》, 是他的逻辑学著作的汇编。它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研究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的三段论理论; 第二, 把三段论和归纳应用于辩论的辩证 推理理论;第三, 把三段论和归纳应用于科学推理的科学证明论;第四, 语法理论和语义理论;第五, 关于思维形式与存在形式的关系的本体论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1) 三段论理论 研究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 具体地说,,研究推理过程中从前提到结论的形式和规律。现在说的“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 由此得来。三段论理论实际上就是演绎推理的形式与规律的理论。 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用现代的形式逻辑的方法把它整理成一个严格 的公理系统。 (2) 科学证明论 作为一门科学的出发点的原始命题必 须是真实的、必然的。原始命题有: 公理—事物的普遍规律, 如矛盾律、排中律;假设一假定基本术语所表示的事物是存在的,如点、线、面;定义—科学中的术语必须有定义, 否则这门科学就是不可理解的。科学证明从前提到结论必须是合乎逻辑的, 也 就是必须使用逻辑推理( 主要是三段论推理) 。科学证明论实际上就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公理方法。由于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系统地探索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建立了第一个演绎推理的逻辑系统即三段论理论, 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证明论, 所以他被称 为西方逻辑之父。在他那里, 逻辑被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工具。 2.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逻辑体系。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把前人已有的几何学知识搜集起来, 是用公理方法建 立起演绎数学体系的典范: 从少数几个基 本假定( 定义、公设、公理) 出发, 通过逻辑推理, 证明一系列定理。因而它实际上就是几何学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如下: ( l) 五条公理或基本概念, 如等量加等量总量仍相等、整体大于部分。 ( 2) 五条公设, 如两点之间可作一直线、所有直角彼此相等。 以基本概念与公设为大前提, 用三段 论证明几何学的467 条定理。 欧几里得几何学用公理化方法建立演 绎逻辑体系的道路, 不仅影响了西方数学 发展的进程、数学理论的性质、数学证明的特点, 而且影响了后来西方科学发展的进程。它的公理方法和逻辑体系具有数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几何原本》的发行量几乎与《圣经》一样多, 在两千年中一直被用作教科书, 被认为是学习几何知识和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的典范教材。在我国, 最早在1607年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 定名为《几何原本》, 他们只译了前6 卷(内容是初等几何),,1857 年伟烈亚力和李善兰才将后9 卷(内容是数论和立体几何)译出。 3 爱因斯坦的评论 爱因斯坦认为: 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 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即: 希腊哲学家发 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 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他称赞《几何原本》是西方科学摇篮中的奇迹, 因为它是第一 个典型的演绎逻辑体系, “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 以致它的每一个 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如果它不能激 起你的热情, 那末你就不是一个天生的科 学家。”在这一段近2 0 0 0 年的历史时期内, 主要是形式逻辑与数学相结合, 对数 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科学的逻辑

中国思想与历史哲学

摘要:表达的历史(重写的历史)和表达历史的观点和方法都是对历史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历史总是"今天的历史",它的最高反思形式是现代的分析历史哲学,即现实的批判的历史思想;中国历史是历史自身的同一性超越,它历史地形式化为中国文化,因此它是"历史的今天",它的最高本质就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国思想。对历史的自觉的思想是历史在人的思想中实现的历史的本质,分析的历史哲学由于最终实现了历史与史观的分析的统一,因而达到了与中国思想在历史问题上互补的境界。历史是一门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既是它的自身,又是自身的对象,它虽然与哲学似乎完全不同,但它所具有的反思性质即它自身的超越却与哲学无异。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它具有超文化性,从而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历史的自身、历史的重写、历史研究、对重写历史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反思即是性质上的同一,又是形式的同构,它暗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历史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所达到的深度可以把中西哲学带到了一种互补的境界。一、历史与哲学历史总是多重意义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历史事实--这首先是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历史,然后是指包括文化遗迹和史料中的历史,再就是由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的被表达的历史,最后是有关历史理论包括关于历史研究,史学观点和方法、关于历史的哲学思想等等,但这一切最终也是都是历史即人类自身的历史。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过去的存在比现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学上更加困难,比如海德格尔(1889-1976)对存在与时间的描述就给读者一种梦境中的挣扎般的印象,但是,虽然时间意义的存在问题如此困难,但至少现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却是确实的,笛卡儿(1596-1650)说:"我思故我在。"现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觉,或者说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觉而被证实,这句话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最终从朦胧时代挣脱的句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觉自身开始的问号,它宣告了人类从历史的觉醒进入到了思想自觉的时代。对于历史来说,这意味着历史的真正意义不能离开历史的时间性本质,但是过去总是以被表达的重写方式成为有意义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相信有两种历史,基于时间的过去的历史即历史的存在和基于表达的历史即被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或称之为现在中的历史,他们留下了过去的存在问题去折磨哲学家们,但是他们并不能逃脱历史哲学,因为基于时间的历史最终包括了现在,人们无法区别存在在历史时间之中的现在与在现在之中的历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现实思想中的历史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历史的反思或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存在的超越同时性是历史和历史哲学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人类的历史从不自觉的自身开始经过历史表达的自觉而趋向自觉的历史哲学,这正是人类自觉的一个组成部份,历史的特殊性正在这里,它即是历史的自身,同时又是历史的表达与反思,一方面,作为历史与历史的反思,它们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意义,即历史与历史反思的同一;另一方面,作为被表达的历史与对被表达的历史的反思,它们总是以相同的表达的方式实现的,即具有形式的同构性,历史的自身是这样,历史的反思也是这样,因此历史和历史的反思在同一中进行,在同构中重演,人们总是反复地重新理解、思考历史。或许有无数的具体的历史,有千百万历史学中的历史,但无论是时间意义的过去的历史还是表达或被表达的历史的过去,它们具有终级的一致性,否则就没有历史。--这也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哲学,即历史哲学。[!--empirenews.page--]历史哲学主要是关于对历史的本质的认识和对历史学的反思,它同样基于两个层次水平,第一是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或作为部份的整体而研究它的原因趋势,简单地说;历史为什么?它是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本体论,与以往的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哲学思想不同,现代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企图从历史的自身寻找答案而形成某种历史理论,即思辩的历史哲学。第二是把对历史的研究、重写、解释的本身的观点和方法看作为历史的自身,甚至看成是历史唯一有决定意义的部份,它实际上企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历史是什么?这时它就成为了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即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不等同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