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年制系统解剖学(2版)】_18-2脑神经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1、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 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 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 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 深筋膜(D、C、T): 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 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 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与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 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 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就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 ②内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与壁层 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4)一个临床症状: 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囊腔内含少量滑液。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 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 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 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 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 ②眼轮匝肌: 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 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张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与颊肌 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与吸吮。 3、咀嚼肌(三叉N):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内肌:起自翼突后面,止于翼肌粗隆。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上、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1、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 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 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 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深筋膜(D.C.T): 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 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 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和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 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 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 ②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和壁层 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和骨面之间的摩擦 4)一个临床症状: 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其大小由直径

几毫米至几厘米。囊腔含少量滑液。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 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 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 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 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 ②眼轮匝肌: 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 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和颊肌 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和吸吮。 3、咀嚼肌(三叉N):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肌:起自翼突后面,止于翼肌粗隆。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上、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

神经系统解剖学试题

神经系统解剖学试题(中医大) 选择题 1.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全部骶节中 B.骶1-3节中 C.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 D.腰2-4节中 E.骶2-4节中 2.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胸核 B.中间外侧核 C.骶中间外侧柱 D.中间内侧核 E.网状结构 3.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 A.同侧随意运动丧失 B.同侧随意运动及深浅感觉丧失 C.同侧腱反射丧失,触觉和压觉丧失 D.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觉障碍 E.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 4.脊髓后索损伤时: A.闭眼能确定关节的位置 B.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 C.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D.闭眼能指鼻准确 E.受损伤的对侧有痛觉障碍 5.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 A.展神经、面神经 B.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C.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 D.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E.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6..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 A.视神经 B.展神经 C.动眼神经 D.三叉神经 E.滑车神经 7.三叉神经根位于: A.脑桥小脑三角处 B.延髓脑桥沟处 C.脚间窝处 D.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E.以上都不是 8.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9.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0.关于基底核的正确描述是: A.又称新纹状体 B.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 C.是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块 D.包括纹状体,屏状核 E.参与组成边缘系统 11.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 A.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B.额中回后部 C.额下回后部 D.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E.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12.视觉区位于: A.额中回后部 B.额下回后部 C.扣带回后部 D.海马回后部 E.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13.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 A.优势半球的中央前回 B.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C.优势半球的顶叶角回 D.优势半球的顶叶缘上回 E.优势半球的Broca回 14.关于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区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视区在枕叶的(Brodmann)17区 B.听区在颞横回(Brodmann)41、42区 C.手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 D.脚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旁小叶前部 E.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 15.内囊位于: A.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B.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C.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E.豆状核,尾状核与屏状核之间 16.不通过内囊后肢的纤维束是: A.额桥束 B.听辐射 C.丘脑皮质束 D.皮质脊髓束 E.视辐射 17.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 A.右侧肢体瘫痪 B.左侧肢体瘫痪 C.伸舌偏向右侧 D.口角偏向右侧 E.右侧额纹消失 18.在行程中贴近肱骨的神经是: 1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 spinal cord *椎管内 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 (C5-T1) 腰骶膨大 (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 降联络不同节段。 *侧角 T1-L3交感神经 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