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01-2020总体规划

杭州市2001-2020总体规划
杭州市2001-2020总体规划

2001-20年xxxx总体规划简介

杭州市原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是

1983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适应跨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建设部的要求,从

1993年8月开始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自

1996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萧山、余杭的六个乡镇共253平方千米用地划入杭州市区后,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0年3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

2000年9月国家建设部会同有关部、委、办、局完成了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审查,并于

2001年1月10日将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报国务院。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使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千米扩大到3068平方千米。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建规函[2001]349号)要求杭州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情况重新修编并上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年)》的编制工作开始于

2001年1月,在进行了总体规划课题研究(6个)、《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年)纲要》的基础上,于

2002年9月完成总体规划成果,

2002年10月11日经市人大十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成果经修改完善后,按法定程序报省政府和国务院审批,现已上报国务院。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年)》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期限与xx规划区范围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年;

远景:

展望到2050年左右。

2、xx规划区范围

(1)xx体系规划范围:

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

(2)xx规划区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3068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富阳渔山、里山、灵桥、富阳等镇的临江部分),面积54平方千米;总面积为3122平方千米。

二、xx性质与发展目标

1、xx性质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xx发展目标

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

能,力争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三、市域xx体系

1、战略目标:

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形成开放、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系。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0年)为621.58万人,近期控制在650万人左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远期控制在730万人左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全市常住人口现状为687.80万人,近期达到730万人,远期达到850万人。

城镇化水平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衡量,现状为36.52%,近期达到45%,远期达到63%左右;按建成区口径计算的城镇人口比重衡量,现状约为50%,近期达到57%左右,远期达到78%左右。按五普口径计算的城镇人口比重衡量,现状为

58.64%,近期达到68%左右,远期达到84%左右。

3、xx等级职能结构:

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79个)四个等级。

4、xx空间布局结构:

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

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

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四、xx规模与布局结构

1、xx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市区总人口为389.76万人,2005年为430万人,20年为530万人;2000年市区城市人口为253.72万人,2005年为313万人,20年为445万人。

(2)用地规模:

2000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为229.01平方千米,人均90.26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204.75平方千米,人均85.93平方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90.39平方千米,人均92.77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256.53平方千米,人均90.33平方米;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453.00平方千米,人均101.80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为369.92平方千米,人均99.98平方米。

2、城市布局结构

(1)xx发展方向:

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态:

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3)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

●中心城区:

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一主三副)。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①主城:

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城区部分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规划城市人口1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01平方千米。

②xx城:

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和公建区并预留远景城市商务中心用地,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0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24平方千米。

③xxxx:

由临平城区、星桥、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园区。规划城市人口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7.20平方千米。

④下xx:

由下沙、九堡、乔司镇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3.47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

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余杭和良渚组团组成,南片由临浦、瓜沥和义蓬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镇和城镇群。

①xx组团:

由塘栖、仁和镇组成,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临平工业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园区。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

②xx组团:

由良渚、瓶窑镇组成,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

③xx组团:

由余杭、闲林镇和仓前镇南部组成,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别墅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8万人。

④xx组团:

由临浦、义桥、戴村镇组成,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城市人口14万人。

⑤瓜沥组团:

由瓜沥、衙前、坎山镇组成,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北部为工业区和物流园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15万人。

⑥xx组团:

由义蓬、南阳、河庄、新湾镇组成,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江东工业区)。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8万人,远景控制在40万人左右

●六条生态带:

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①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②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③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④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⑤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⑥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双心双轴:

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钱江北岸城市新中心,钱江南岸远景城市商务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五、xx主要用地布局

1、公共设施用地

(1)公共中心:

构建以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①市级公共中心:

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

中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新辟城市新中心及临江地区———中央商务区:

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②市级副中心:

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③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

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

④居住区级中心:

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完善居住区级中心配套,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2)行政中心:

保留现有省行政中心,市行政中心转移至江滨城市新中心,保留现有及在建的八个区级行政中心,在下沙城市级副中心内预留区级行政中心用地。

(3)特色商业街区:

与旅游发展形成互动,建设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

规划建设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南山路书画艺术休闲街区、丝绸特色街区、信义坊运河文化街区、四季青服装街区、武林路女装特色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落等。

2、工业用地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发挥土地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

(1)主城:

石祥路以南,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

(2)xx城:

依托滨江高新科技园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依托现有重点骨干企业,适当发展轻工、机械工业;远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北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逐步调整;位于萧山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江南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浦沿化工区加强污染治理,逐步搬迁至规划化工园区。

(3)xxxx:

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临平工业区),主要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纺织、轻工、机电一体化、食品工业等,并接受主城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位于临平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临平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

(4)下xx:

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堡、乔司现有工业园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5)xx组团:

以临浦镇为中心,作为城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6)瓜沥组团:

以瓜沥镇为中心,依托机场、高速公路和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发展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7)xx组团:

依托义蓬、南阳、河庄、新湾等镇,建立江东工业区,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

(8)xx、xx、xx组团:

主要安排解决组团职住平衡的配套工业用地。

(9)乡镇工业园区:

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使现有乡镇工业园区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培育工业园区集聚,引导园区从分散走向集中。

3、城市绿地

(1)生态景观绿地:

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城市生态基础网架,重点建设“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多廊(滨水绿廊、交通绿廊)”,形成“两圈(内外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生态景观绿地体系。

近郊森林公园:

在绕城公路沿线,主城与副城及组团之间,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自然山体,营建新街大型苗木园、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乔司北森林公园、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

水源保护区:

在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苕溪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生态涵养林,以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质量。

湿地保护区:

保护和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在钱塘江入海口划定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在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划定五片湖泊低洼湿地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根据风景资源的不同特性,在具有较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区域,设立风景名胜区,除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包括径山、东明山、灵山-龙坞-午潮山、超山、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青化山、石牛山风景区、良渚遗址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

绿色廊道:

在钱塘江两岸、苕溪、京杭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浦阳江、西小江、凰桐江、萧绍运河、北塘河等沟通城区与郊区的主要河道两侧设置宽30米以上绿带,形成城区各类绿地与城郊自然山水基质之间的生物廊道。

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以外)两侧各控制宽100—250米绿带;铁路两侧各控制宽50—100米绿带;国道、省道、主城、副城及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两侧各控制宽30—50米绿带;乡道与乡道、村道之间两侧各控制宽20米绿带,形成联系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绿色通道。

(2)城市绿地

以创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花园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特别是旧区的绿化建设,积极开辟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单位内附属绿地,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重视城市林木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以绿篱代替围墙,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效果,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建设好一批精品绿地。

主城:

充实、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公园和景点,加快环西湖绿地建设;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东都市生态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凯旋公园、西塘河公园、太庙遗址公园等八个市级公园;每个行政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加快实施沿路、沿河绿色廊道,城市主要道路按每千米不少于1000平方米绿地的要求,设置块状绿地;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按服务半径合理配置社区公园,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和广场,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海潮寺公园、高家花园、江城古树公园、香积寺公园等,结合旧城更新增加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地。

xx城:

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

滨江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市级公园-滨江中心公园;结合区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xxxx:

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临平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下xx:

绕城公路两侧保留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和城市公园。开辟沿江宽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广场建设区级公园,结合居住区、高教园区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外围组团:

每个组团建设一个面积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瓜沥以航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义蓬以沿江、道路绿地为构架,重点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

人均绿地2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为38%,绿化覆盖率为41%。

六、xx综合交通

1、对外交通

(1)铁路:

编组站按“一主一辅”设置,乔司编组站为主要编组站,按二级四场进行建设,预留三级四场站型规模,办理枢纽各方向的改编作业;预留萧山辅助编组站,一级二场站型。形成以杭州东站、杭州站为客运主站,杭州南站(萧山站)为辅助客运站的客运枢纽。杭州站按最高聚集人数5200人规模控制,杭州东站按最高聚集人数7000人规模设置,远期杭州南站按最高聚集人数5000人规模设置。

规划沪杭、浙赣高速客运专线(或沪杭磁悬浮列车)引入杭州东站,在钱江二桥附近选择越江通道。预留远期九堡东高速客运专线线位及车站。

设置五个铁路货场,其中杭州北为集装箱、综合性货场;勾庄为散堆装、危险品货物场;艮山门为快运行包基地;保留临平货场及萧山综合性货场,并预留发展用地。

(2)公路:

以“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为公路网主骨架,实现主骨架高等级化,公路网密度达到0.5千米/平方千米,形成市域“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

“一绕”即绕城高速公路;“十射”即沪杭、杭甬、杭金衢、杭宁、杭徽、杭新景、杭浦(沪杭复线)、杭绍甬(杭甬复线)、杭长、申嘉湖(杭)高速公路;“二连”即临金高速公路、杭州机场高速公路;“一通道”即杭州湾萧山通道。

(3)水路:

建设“一港五线四支”骨干航运网,形成以500吨级航道为骨干,100~300吨级航道为基础,干支直达,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河航道网。

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至四级,对1000吨级出海航道的建设进行研究;改造京杭运河(杭州段)至3—4级,抓紧进行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的可行性论证;建设杭申线(四级)、杭湖锡线(五级)、杭甬运河(四级);建设武獐线、杭余(闲)线、周浦港航道及航围线(航坞山-围垦丁坝三号闸)支线。

(4)航空:

续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场性质为国际定期航班和国内干线机场,标准为4E级,最终规模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人次,最终用地控制规模为10平方千米。

2、xx道路交通:

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环路加放射线,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1)快速路:

由一环三纵五横组成联系城市各组团,具有较高通行能力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一环:

即绕城公路,全长123千米,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主要疏解过境车流并对入城交通起分配作用。预留改造成8—12车道的用地。

三纵:

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复兴大桥-四季大道,320国道(杭枫线)-石桥路-秋涛路-西兴大桥-风情大道,东湖路延伸线-九堡大桥-通惠路组成三纵。

五横:

由东西向的石祥路-石大线-海宁东西大道,文一路-德胜路、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中兴路-机场快速路,原320国道(杭富段)-之江大桥-彩虹大道组成五横。

快速路总长约268千米,主要起到联系各城区和外围组团,疏解交通密集区域道路交通流的作用,在三纵五横快速路基础上组织环路交通。

(2)轨道交通:

以东西线和南北线组成的“十”字线为骨干,形成一个贯通城市各主要客运交通集散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xx线:

南起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北至临平,贯通江南城、主城及临平城,线路长度约57千米。

xx线:

东起下沙城,西至留下,远景延伸至余杭组团,贯通下沙城、主城、余杭组团,线路长度约37千米。

远期在“十”字线基础上增加若干条线路,为城市交通及旅游交通服务。预留线路向富阳、临安方向延伸的可能性。

七、xx主要基础设施

1、给水工程: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举,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给水系统,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达到新的水平,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污水工程:

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建成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实施达标排放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推行污水回用,加强水体综合整治,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污水工程系统分主城、下沙城、江南城、临平城、江北外围组团、江南外围组团六大污水系统。

3、河道治理及雨水工程:

按照“截污、疏浚、驳岸、引水、美化、管理”的方针治理河道,形成河、管相结合的雨水排除系统,提高城市排涝抗灾能力,使河道整治达到规定的标准,成为城市的绿色长廊。

4、能源工程:

改变以煤为主的城市能源结构,逐步增大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用量,降低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建成各级电网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电网。

优化燃气气源结构,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燃气系统,加速燃气供应管道化,完善储备和供应系统。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东海气田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形成天然气门站、分输站、高压、中压输气干管、配气管网及各级调压站组成的完善的供气管网。

八、远景展望

远景展望至2050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

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旅游兴旺,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人民生活富裕、文明。杭州中心城市形成钱江两岸功能高度融合、结构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

好、城市景观优美、各项城市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成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城市用地继续沿江、跨江,向东、向南发展,形成完善的城市布局形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进一步开发钱江沿岸地带,在钱江南北两岸建成城市商务中心。

到2030年左右,市域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2050年市域人口发展趋于稳定,户籍人口达到73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处于稳定阶段,达到80%左右。

届时市区户籍人口达到550万人左右,总人口达到630万人左右。

进一步加强省域中心城市功能,城市部分职能进一步向外围组团扩散,建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杭州大都市区。

城市内外交通方便快捷。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网和站场建设更加完善;市内公交发达,快速轨道交通成环成网,成为市区公交骨干并辐射杭州大都市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防洪、消防、人民防空、防震抗震等城市安全设施进一步完善,保证城市发展的需要。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报告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作者:

-----------------------日期: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 “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

城市规划的主要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 2. 3.附件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构成如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文本和图纸两大部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1)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a.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b.建筑间距的规定; c.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d.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e.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f.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g.有关名词解释; h.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 (4)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a.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 b)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c)建筑控制高度; d)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e)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f)交通出入口方位; g)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人/hm2); b)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c)建筑色彩要求; d)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5)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a.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b.规划保留建筑; c.公共设施位置; d.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形、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总体规划图则一般要求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4.1.3 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 规划层次图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至2030年。(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即市域范围,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2) 2011-03-2910:2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秩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 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杭州市滨江区的总体规划

滨江区的总体规划 滨江区面积73平方公里,位于钱塘江南岸,是未来的杭州市城市副中心,目前正在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骨干,集教育、商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的科技新城”。滨江区辖西兴、长河、浦沿3个街道、28个行政村、7个社区。 目前总人口约2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万人,来杭创业者及流动人口约8万人。2010年滨江规划人口为23万;2020年钱江两岸包括滨江区和钱江新城的规划总人口,将增至92万。 从规划看,未来的滨江区将形成西、北部沿钱塘江边为公共服务设施、研发居住综合带,中部为产业园区带,南部为研发居住带和生态保护带的城市形态,呈沿钱塘江平行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在用地布局上规划形成“一心、四轴、二区、六片、三基地”的布局结构。 “一心、四轴、二区、六片、三基地”的布局结构如下: 一个公共中心,即高新开发区(滨江)东部的区级中心。 四条发展轴,即沿钱塘江、中兴路、四季大道、彩虹大道四条发展轴线。 二个产业园区,即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园区,浦沿工业园区。 九个居住片,即本域内的九大居住片。 三个研发中心,即以现状高新软件园为基础的研发中心,东部公共中心南部研发中心,沿白马湖西侧研发中心。 城市道路交通 1、快速路系统:中兴路~杭州萧山机场快速路、彩虹大道(东西向);四季大道、风情大道(南北向) 2、主干路系统:主干路:火炬大道、江晖路、中兴路、滨康路、滨兴路 3、次干路系统:闻涛路、东信大道、浦沿路、海纳路、信诚路、创业路、长河路、江虹路、西兴路、滨宁路。 4、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建立一个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其它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方便、快捷、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良好、环保舒适的多层次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逐步改善居民出行结构。 一、三大主要商圈 (1)星光大道商圈,即以星光大道商业步行街和集团总部楼群、沿江景观带及周边高档住宅区为基础,以商业步行街大型百货店、超市为主体,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及中小型餐饮业,将购物与沿江景观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成为领导杭州市场新潮流、新方向的现代都市商业圈。 (2)公建中心商圈,即在软件园周边、公建中心区块引入学校、银行、金融、保险及中介等服务性企业,利用较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如UT斯达康、东方通信、华为三康等企业的产品展示厅及厂房,组织开展工业旅游,形成以贸易、商务、旅游共同繁荣的新商圈。 (3)白马湖休闲文化圈,即以白马湖区域杭州卡通城研发基地及卡通主题公园建设为重点,以山一村“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为依托,建设山一村农家乐为特色的休闲区域,挖掘冠山寺文化,形成具有白马湖文化气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休闲旅游主题。 二、10大规划商业项目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 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 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 “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紧随上海、苏州之后;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GDP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列第三;其在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多项主要指标的排名显著提高。 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抢占了一定的先机,捕捉了较多的获利机会。 4.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杭州大多数企业正在自主地走向市场,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此外,杭州目前欠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客观上使其对外资依赖度较小,对国际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规避性和抵御能力。 5.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家住西湖山水间”。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三.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the Potential Crisis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 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 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 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 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 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 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 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 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 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

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一、规划演变过程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 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 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划雏形初现 99年杭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对该地区与城市的联系,空间形态、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了概念方案的设计,并由杭州市规划院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以此为基础,2000年底开始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进行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规划中对区域与外围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的关系等内容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并通过借鉴国内外CBD的开发建设经验对杭州城市新中心(现称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容量提出明确的建议,规划中提出的交通保护核、办公园区(OFFICE PARK)等概念都为此后的规划所贯彻和采纳。 上海院《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 第三阶段深化完善阶段 在上两个阶段规划、论证基础上,伴随杭州市政府要求设立15平方公里钱江新城这一重大决策的提出,和以杭州大剧院为代表的一些重要市级公共建筑在核心区块的启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更好地建设杭州新城市中心地区,杭州市规划局邀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整个钱江新城地区进行了概念规划;与此同时,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对核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方案咨询,杭州市规划局组织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等规划,为核心区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好的设计理念,在综合上述规划后最终形成了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钱江新城概念性规划设计》,成为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 第四阶段后续规划与建设阶段 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非最终规划文件,在该规划基础上还将进行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数字新城规划等内容,核心区部分地区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还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外围的交通分析研究、轨道交通线路研究、市政工程设施研究等大量的规划工作还有待进行。 二、规划解读 1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 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⑷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⑸坚持规划协同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同步编制、协调一致。 第5条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等。 第6条规划基本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⑶《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⑷《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⑸《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⑹《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副本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 1 任务及程序 1.1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是:综合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2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阶段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在收集基础资料、进行现状调查基础上, 进行分析预测,确定各专业规划的目标、标准和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以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进行总体布局方案比选,听 取各方意见,提出推荐方案; (3)在总体布局推荐方案基础上提出各专业规划方案; (4)提出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5)综合、协调总图和各专业规划; (6)制作规划成果,绘制图纸,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7)对成果检查、校对、审核、交付、验收、上报、归档。 2 编制内容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远期一般为20年.也可根据所在城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期限,与之吻合。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 年。 2.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 镇发展战略,确定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 域城镇化水平、调整观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 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 防洪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 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划 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进行居住用地分类并确定建设标准,安排居住用地,确定人口容量和 布局结构,进行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安排; (5)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 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6)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确定城市交通结构,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 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示意及用地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 (7)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 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9)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特色研究; (10)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确定城市环境 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11)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规划目标和总 体布局; (12)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 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3)提出旧区改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 的要求和措施; (14)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统筹安排居住、公共设施、 乡镇企业、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农田菜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可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划定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15)进行城市土地的区位级差分类,并结合近期建设,分析合理开发建 设程序和近期建设可分配土地额度,划定可转让和不可转让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图则

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标明行政区划、城镇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基础设施、主要风景旅游资源,图纸比例为1/5万—1/20万。 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小城市可以用1/5000。标注以下内容: (1)、分类划出城市现状各类用地的范围(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2)、城市主次干道,重要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 (3)、商务中心区及市、区级中心的位置。 (4)、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地段范围。 (5)、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的范围。 (6)、园林绿化系统和河、湖水面; (7)、重要的地名和街道的名称; (8)、表现风向、风速、污染系数的风玫瑰。 3、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该绘制城市用地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应该标明以下内容: (1)、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面坡度的范围、界线、参数; (2)、潜在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强度划分; (3)、活动性地下断离带位置,地震烈度及灾害异常区; (4)、按照防洪标准频率绘制的洪水淹没线; (5)、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埋葬范围; (6)、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 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标明行政区划、城镇体系总体布局、交通网络和重要基础设施布局、重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旅游区布局。 5、城市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内容和比例同现状图。 6、郊区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图纸应该标明以下内容: (1)、城市规划区范围、界线; (2)、村镇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等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和控制范围; (3)、对外交通用地及需与城市隔离的市政公用设施、水源抵、危险仓库、火葬场、墓地、垃圾处理消纳地等的布局和控制范围。(4)、农田、菜地、林地、园地、副食品基地和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的布局和控制范围。 7、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内容和比例同城市总体规划图。 8、各项专业规划图(均需相应的各项现状图)。 (1)、道路交通规划。标注客运货运、自行车、步行道路的走向、主次干道走向、红线宽度、重要交叉口形式、重要广场、停车厂、公共停车厂的位置和范围,铁路线路及站场、公路及货场、机场、港口、长途气车站等对外交通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2)、给水工程规划。标注水源及水源井、泵房、水厂、贮水池位置,给水分区,输配水干管走向、管径、主要加压站、高位水池规模及位置; (3)、排水工程规划,标注排水分区界线,排水管渠干线位置、走向、管径和出口位置,排水泵站和其它排水建筑物规模位置,污水处理场位置、用地范围。 (4)、供电工程规划。标注供电电源位置和用地范围,变电站位置、名称、电压等级,供电线路走向、的电压等级,供电线路走向、敷设方式,高压走廊用地范围、电压等级; (5)、电信工程规划。标注各种通讯设施为止,通讯线路走向和敷设方式,主要邮政布局,收发汛区、微波通道等控制范围; (6)、供热工程规划。标注供热热源位置和用地范围,供热分区、热负荷供热干管只向、管径、敷设方式; (7)、燃气工程规划。标注气源为止,输配干管走向、压力、管径、调压站、贮层站位置和用地范围; (8)、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规划。标注市、区级公共绿地用地范围,苗圃、花圃、专业植物园等绿地范围,防护林带、林地范围,风景名胜区位置和保护范围,河湖水系范围; (9)、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明主要环卫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范围; (10)、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标明主要污染源分布、主要污染排放单位名称;环境保护规划图标明规划环境标准和环境区分质量要求,治理污染的措施; (11)、防洪规划。标明各类防洪工程设施位置、走向,防洪设防地区范围、洪水流向,排洪设施位置、规模; (1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标明防护分区,疏散区位置,贮备设施位置,主要疏散道路以及各类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程位置及范围;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明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区分布、名称和范围,各类保护区的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近期实施保护修整顶目的位置、范围,建筑高度控制范围与要求,以及其它保护措施;

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及规划图

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1、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至2015年 中期:2016年至2020年 远期:2021年至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2、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二个层次,即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西昌市市域行政辖区范围,包括8镇29乡共37个乡镇,总面积265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昌市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400.72平方公里。 二、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1、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做强城区,吸纳人口;突出特色,分区统筹;城乡一体,设施均衡;社会和谐,保障公平。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期城镇化水平为58%,中期城镇化水平为65%,远期城镇化水平为75%。 3、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多点”的村镇空间结构。“一心”是指中心城区,“一带”是指安宁河谷村镇发展带,“多点”是指围绕一心一带分布的若干村镇。 4、村镇体系职能结构

一级1个:中心城区(含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高草乡、裕隆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 二级3个:重点镇(礼州镇、佑君镇、黄联关镇); 三级10个:重点乡集镇(西溪乡、月华乡、琅环乡、樟木箐乡、黄水乡、阿七乡); 四级42个:中心村(其中12个乡驻地) 5、市域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加快建设西昌主要对外交通通道,重点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以此提升西昌与国内交通网络的连通度;优化市域公路网络,提高等级与密度,以此加强西昌中心城市对市域和凉山州的交通辐射力;构建和完善西昌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西南地区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2)公路交通 规划形成“一环两竖五放射”的公路网主构架。 “一环”:围绕西昌中心城区和泸山邛海风景区的公路环路; “两竖”:贯穿安宁河谷的南北向快速通道(由现状雅攀高速公路西昌段改造而成),以及西移到安宁河西侧的新规划雅攀高速公路; “五放射”:雅攀高速公路南、北段(国道108)、西昭高速公路、西巧公路(省道212)、西盐公路(省道307)。 (3)铁路交通 规划建设成昆高速铁路新线,其中西昌段选择在安宁河西侧南北向通过。 (4)水运交通

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城市总体规划范本 1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30年)纲要公示 作者:市规划局点击数:27 一、公示内容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30年)纲要 公示 一、上轮规划回顾 1、城市总体规划要点 2

2、上轮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1)对池州市经济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估计不足,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和GDP已接近或超过远期(2020年)的水平,因此对以后的发展已失去指导意义。 2)原有规划采取在传统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发展策略,但随着沿江开发和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对池州市快速的空间集聚过程考虑不足,缺乏对中心城市和沿江产 业带快速崛起的应对策略。 3)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区际协调、城乡统筹、资源 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尚需进一步深化。 二、规划背景 国家层面:科学发展观(增长方式转变城乡统筹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和二次产业转移 省域层面: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的构建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区 地方层面:快速工业化和生态建设的矛盾 3

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空间集聚 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平台 三、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以生态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前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低碳城市创造条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以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突出池州的城市特色、地域文化,保护和合理利用人文资源,走健康城镇化、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30年 近期为 - 远期为 -2030年。 4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面积8272km2。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规划划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池阳、秋浦、江口、里山、马衙、墩 上、梅龙、秋江八个街道办事处和涓桥镇,其中涓桥镇作为近郊城镇与中心城区具有较密切的联系而划入规划区范 围。规划区总面积为1080km2。 五、规划重点 1、依据城乡统筹原则,分析市域城镇空间格局,确定市域城镇体系和支撑系统规划。将市域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交通组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相应的支撑系统规划。 2、从加强区域空间集聚、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针对现状城镇规模小而布局分散 5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推进“智慧杭州”建设是贯彻落实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是杭州市率先实现现代化、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 为加快推进“智慧杭州”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富民强市,保持杭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是“智慧杭州”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一、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一)必要性 1.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杭州继续处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运行压力空前增大, 城市化与社会管理服务、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等矛盾日益突出,。现实环境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产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杭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省委、政府一直要求杭州市作为全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是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三城三区”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杭州”。 2.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关键措施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水平,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改善社会民生和健全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化升级城市系统,不断发展公用事业;持续提升城乡区域统筹一体化水平等。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服务、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极大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基层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从而有效支撑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