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打印版)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打印版)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打印版)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打印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A语言的产生;B文字的使用;

C印刷技术的发明;

D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E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第三章

第四章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

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

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

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文化的界定:1)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是创造

2)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

3)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文化的定义: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

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Kluckhohn指出:A文化具有相对性B文化可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1)文化时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时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A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

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

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正是人类

有了语言,人类知识才得以积累,

文化财得以传承。

B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C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

D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

E文化时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

的历史时期相联系。文化一旦形成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

不断变化的。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贯穿研究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

?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A一个民族的历史B一个民族的传统C宗教思想D价值观念

E社会组织形式F风俗习惯G政治制度H社会发展阶段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

?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人类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电视手段)

非社会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非人类传播

四、传播的模式

?早期影响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特点:优点——简明扼要;缺点——忽略社会环境、反馈

?线性模式:增加信号、噪音(干扰因素)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噪音源

?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L yle的模式:特点——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五、传播模式与跨文化交际

?编码、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即使相同语?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第五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萨丕尔和沃尔夫: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A语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价值观念方面的社会文化准则。

B世界上的语言拥有许多结构上的共同成分,其数量超过人们目前所认识到的。

C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确定何者为主。

三、词义与文化(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

?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与一般词汇的界定:A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

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

族文化的涵义;

B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包括物

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

各种关系。

?对于词汇意义通常作“指示意义”及“隐含意义”的区分。

?词义的七种主要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1)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3)A、B概念意义相同,A 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四、语用规则与文化

?语用规则掌握困难的原因:A很多语用规则还没有总结成文字,记录在书中;

B与语言规则相比,语用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自觉。

五、交际风格与文化

?人们认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习惯的,与自己的习惯性违背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

实际上,逻辑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固定不变的东西,逻辑概念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烙印。

?K arl Pribram将世界上的思维模式、说理方法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法国、地中海国家、罗曼语系国家)

第二类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抱怀疑态度;(英、美、澳、新、加)

第三类属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德语及斯拉夫语国家)

最后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

E.g.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比作“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

?学者们通常都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第六章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

A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

B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C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D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是后天习得的;

E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语左,非语右)。?非语言交际通常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

三、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眼神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因为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手势

?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

?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

?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身势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这一类。

?上课坐姿,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面部表情

5.服饰

?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羞与文化展示。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

?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触摸

?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文化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气候寒冷的国家)。

?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泰国孩子的头绝对不能抚摸。西方国家,拥抱是一种礼仪,接吻也只是面颊触碰一下。中国教师在美国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体触、接吻、拥抱。

五、时间观念

?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

表,强调事先安排;

?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

切都按照时间表。

六、对空间的使用

1.领域性

2.个人空间和体距

?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

?H all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18英尺)、个人距离(近者1.5-2.5)、

社会距离(近者

4-7远者7-12)、公众距离(12-25,30英尺)。3.

?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

4.位置安排

?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第七章社会交往

一、见面语

?毛利人额头轻轻接触,泰国人实行拜礼,合掌礼。?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1)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

2)英语中中性的见面语如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3)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代替问候:王老师!

4)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

二、告别(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英美人,先表示几次,然后才站起来,正是的告别比较短暂。

?中国人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走到门口还要继续再聊一会儿。

三、恭维与谦逊

?中西习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谦虚与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把谦虚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四、送礼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受礼人一般当面打开,说些赞美的话。

五、宴请招待丰盛的西餐一般也只有四五道

第八章人际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受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感到困惑、失望或极不适应。一、家庭的地位与作用

?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袋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独立精神。

我国,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我国相反,且个人与家庭合二为一。

?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老华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宗族组织负责调节内部关系,保护组织内部成员。

?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在中国,一个新娘首先是做儿媳不是做妻子。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

二、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中国,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扩大了的家庭。

?同乡的概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跨国公司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应该来自不同国度。

三、单位——一个家庭式的组织

?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很多事情认为是个人的事,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

四、关系网——家庭关系的再扩大

?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

?与关系网有密切关系的是人情。中国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帐。

五、圈内与圈外

?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

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人是一个标准,对其他人是另一个标准。六、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的影响。

?来华从事经贸谈判:中方往往先试图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论事。

?处理朋友关系:我国重视老朋友的关系,美国等国家,一生要迁移多次,很难有长久的友谊,一般不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将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

第九章经营管理

一、经营管理与文化密切相关

?经营管理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管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冲突产生在几个不同的层次,有的属于显形文化(语言、非语言交际习俗),有的属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有的是人之模式,有的是制度性文化。二、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模式

?四个阶段(理论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优点——管理科学化;缺

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2)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同劳动

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听民众,感情需要

3)X——Y理论侧重于自我实现,提出一套激励理论

4)超Y理论动机、需要管理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三、文化对于经营管理商贸谈判的诸多影响

?劳动态度:干活效率。日本早到晚退;中国迟到早退。?对时间的不同态度:日本拖延战术;德国安排严格;法开始慢,逐步速度加快;我国手续繁杂

?权力与决策:日本,家长式的经营体制;美,代表握实权;日本中国集体协商,请示上级

?和为贵:日本、中国避免正面冲突,避免正面回绝;美公开分歧“诚恳的对抗”

?法律的意义:美,严谨,详细法律文件;中日韩认为合同不是最终的谈判结果、客观情况随时发上

?关系网:德、法、亚洲重关系

第十章价值观

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

一、什么是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是主,信念、态度是从。

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支配和反映的关系)

?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

?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特点:①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②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③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

变的。实际上,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

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四、学者们对于价值观的研究

?衡量价值观的尺度:A个体主义—集体主义B 对权力距离的态度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D男性—女性。

?儒家工作动力的指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

第十一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一、认识上的误区

?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际失败。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

?跨文化交际经历的阶段:A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B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引起

文化冲突;C感到愤怒、恐惧;D决定退缩回去。

?必须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的跨文化意识。

二、刻板印象——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的印象、预判。(与“概括”相区别)

?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有共同之处,都是对事物的概括,所不同的是刻板印象往往完全忽视个体区别,而且步子能够以改变自己的看法。

?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刻板印象与歧视密切相关,刻板印象的下一步就是歧视。

三、民族中心主义——按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

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

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

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

等。

第十二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一、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映。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在严重情况下,会产

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

?表现:A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B失去朋友、地位、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C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D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E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F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

感觉。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陌生环境的情况分为四种:

A旅游者B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C 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人员D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各种解释:①传统的解释——认为其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

②负面事件理论③社会支持减少论

④价值分歧论

二、跨文化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SIETAR的名称中包

括了教育、训练和研究三部分,但训练所占的成分越

三、跨文化训练的方式

?方式:A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传统、容易。

B分析原因的训练——先叙述反应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供几种不同的解释,讨论。

C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

D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用得较少,有意识地改变行为模式。

E体验型的训练——角色扮演;参加田野作业。人为制造另一种文化环境

F互动式的训练——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的技巧。

▲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四、跨文化训练目标

?H anvey跨文化意识四个层次:

A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异文化表象的特点。觉得奇特和富有异国情调;

B经历文化冲突,看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而细微的不同方面。

C通过理性分析,理解异文化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在认知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D长期生活于异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以当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从实践来看,价值观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难)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艺术概论(00504)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1.L.S.Ha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3.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4.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5.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6.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7.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8.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国情语言学方面。 9.传播种类:(1)人类传播①社会传播A交集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②非社会传播(2)非人类传播 10.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rffects。 11.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线性模式,增加了“噪音”(干扰因素),把媒介分解。 12.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13.社会学家Jack Lyle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14.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15.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 16.red caipet treatment用红毯接待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s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状况in the red赤字 17.politics—“中性”含贬义,为争权夺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意思;政治—“中性”,实际用时有褒义。 18.intellectual—致力于研究的人,衍生出纸上谈兵的贬义;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19.peasant—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20.dragon—表示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战争的旗帜,形容人指飞扬跋扈令人讨厌;龙—用于好的意思。 21.phoenix—“再生”、“复活”;凤凰—天下太平,有圣德的人。 22.owl—智慧的鸟,比喻人聪明;猫头鹰—不详之鸟。 23.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得意的意思;孔雀—吉祥的象征,大吉大利。 24.dog—中性褒义的情况多;狗—一般用于贬义。 25.Cinderella(灰姑娘)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 26.Shylock(夏洛克)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 27.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 28.Catch-22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29.韩国人写文章—归纳法;美国人写文章—演绎法。 30.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31.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手法。 3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1)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2)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3)有连续性的(4)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后天习得(5)信息右脑处理 33.阿拉伯人在讲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34.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中国指杀头,英国指吃饱了。 35.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广东指感谢,北方表示不耐烦。 36.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拇指(thunb a ride)表示希望搭车。 37.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表示希望某事成功。 38.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062573.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单元知识点梳理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need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 technology;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Changes in immigration patterns major socio-cultural elements influence communication are: cultural values; worldview(religion); social organization(family and state). behavior: gestures, po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eye contact and gaze, touch (Chinese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express their disproval openly for fear of making others lose face.) 4. Six stumbling block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Assumption of similarities (2)Language differences (3)Nonverbal misinterpretations (4)Preconception and stereotypes先入之见刻板印象 (5)Tendency to evaluate (6)High anxiety Unit 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1.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Culture is learned; Culture is a set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2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

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 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