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二化学选修3 3.1 晶体的常识 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二化学选修3 3.1 晶体的常识 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二化学选修3 3.1 晶体的常识 同步练习

晶体的常识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破损的晶体能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 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晶块

C. 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 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2.F2和Xe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XeF2、XeF4和XeF6三种氟化

氙,它们都是极强的氧化剂(其氧化性依次增强),都极易

与水反应。已知6XeF4+12H2O=2XeO3+4Xe↑+24HF+

3O2↑,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XeF2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某种氟化氙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如图所示,可推知其化学式为XeF6

C. XeF4与水反应时,每生成2mol Xe转移8mol电子

D. XeF2加入水中,在水的作用下,将生成Xe和F2

3.研究发现,只含镁、镍和碳三种元素的晶体竟然也具有超导性。该新型超导晶体的

一个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A. Mg2Ni3C

B. MgNiC2

C. MgNi2C

D. MgNi3C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

A. 观察外观是否规则

B. 测定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C. 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D. 验证是否有各向异性

5.现有四种晶体,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化学式—定不属于AB(或BA)型的是()

A. B. C. D.

6.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的是()

A. 一定有固定的几何外形

B. 一定有各向异性

C. 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 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7.铁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如下图所示,三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能发生转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δ?Fe晶体中与每个铁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铁原子有8个

B. α?Fe晶体中与每个铁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铁原子有6个

C. 若δ?Fe晶胞边长为a cm,α?Fe晶胞边长为b cm,则两种晶体密度比为2b3/a3

D. 将铁加热到1500°C分别急速冷却和缓慢冷却,得到的晶体类型相同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区别晶体与非晶体最科学的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B. 金属导电是因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金属产生了自由电子,电子定向移动产生了

电流

C. 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所以用红热的铁针刺中涂有石蜡的水晶柱面,熔化的石蜡

呈椭圆形

D. 乙醇和水都是极性分子,符合相似相溶原理,且它们易形成分子间氢键,故乙

醇易溶于水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石、SiC、NaF、NaCl、H2O、H2S晶体的熔点依次降低

B. CaO 晶体结构与NaCl晶体结构相似,CaO 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6,且这些最

邻近的O2?围成正八面体

C. 设NaCl 的摩尔质量为Mg?mol?1,NaCl的密度为ρ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3cm N A mol?1,在NaCl 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Cl?中心间的距离为√2?√M

2ρN A

D. X、Y 可形成立方晶体结构的化合物,其晶胞中X占据所有棱的中心,Y 位于

顶角位置,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XY3

10.现有四种晶体的晶胞,原子的排列方式如下图所示,化学式为MN3的是()

A. B.

C. D.

11.金属原子在二维空间里的放置有下图所示的两种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a为密置层

B. 图b为非密置层

C. 图a配位数为6

D. 图b配位数为6

12.已知某晶体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A. XYZ

B. X2Y4Z

C. XY4Z

D. X4Y2Z

13.有关晶体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NaCl 晶体中,距Na +最近的Cl ?形成正八面体

B. 在CaF2晶体中,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 个Ca2+

C. 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与碳碳键个数的比为1:2

D. 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F或FE

14.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晶体中原子呈周期性有序排列,有自范性;而非晶体中原子排列相对无序,无

自范性②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③共价键可决定分子晶体的熔、沸点④MgO的晶格能远比NaCl大,这是因为前者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多,离子半径小⑤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体内部的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⑥晶体尽可能采取紧密堆积方式,以使其变得比较稳定⑦干冰晶体中,一个CO2分子周围有8个CO2分子紧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③⑦

二、填空题

15.铈[外围电子排布(n?2)f1(n?1)d1ns2]是原子序数为58的一种最早有实际用途的

稀土元素,铈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十分广泛。

(1)铈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属于____区元素。

(2)硝酸铈铵Ce(NH4)2(NO3)6中,N的杂化方式为___;Ce、C、N、O的第一电离

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已知CeX3(X代表卤族元素)的熔点CeF3:1460℃、CeCl3:848℃、CeBr3:732℃、

CeI3:760℃,依F、Cl、Br、I顺序,从CeX3中化学键的离子性和共价性说明熔点变化的原因:。

(4)铈的一种氧化物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较高的储存和释放氧的能力,可形成氧

空位,具有催化氧化性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其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①这种铈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晶胞中氧离子的配位数为___。

②若该铈的氧化物的密度为ρ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最近的两个

氧离子之间的距离为____nm。(用ρ、N A表示,不必化简)

③计算六个面心铈离子与图中虚线立方体中的八个氧离子组成的二十四面体的体

积为___cm3。

16.热敏电阻的主要成分——钡钛矿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边长为a cm。顶

点位置被Ti4+所占据,体心位置被Ba2+所占据,所有棱心位置被O2?所占据。(已知相对原子质量——O:16Ti:48Ba:137)

(1)写出该晶体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Ti4+置于晶胞的体心,Ba2+置于晶胞顶点,则O2?处于立方体的_________

位置。

(3)在该物质的晶体中,每个Ti4+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Ti4+有_________个;若将

它们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指出Ti4+的氧配位数和Ba2+的氧配位数:_________。

(5)若晶体的密度为ρ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则a=___________。

17.(1)①Zn晶体属于六方堆积,其晶胞结构见图1,则P点原子被________个晶胞所

共用。②ZnO的熔点比ZnS的熔点高,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钾、铜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2、3(请先判断对应的图),钾、铜两种晶体晶

胞中金属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________。

(3)氮化铝(其晶胞如图4所示)可由氯化铝与氨经气相反应制得。氮化铝的化学式为

________。

三、实验题

1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f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

(2)a与b反应的产物的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形式为____,该分子是

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3)c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发光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4)e、f两元素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列于下表:

元素e f

电离能/

kJ·mol?1

I1717759

I215091561

I332482957

比较两元素的I2、I3可知,气态e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

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

(5)d单质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如图甲所示,其晶胞特征如图乙所示,原子之间相

互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如图丙所示。

则晶胞中与d原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d原子数目最多为____,一个晶胞中d原子的数目为____。

19.硼、硅、硒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SeO2常温下为白色晶体,熔点为

340°~350°C,315℃时升华,则SeO2固体的晶体类型为______。

(2)硒、硅与氢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立体构型分别为______,若“Si?H“中共

用电子对偏向氢元素,氢气与硒反应时单质硒是氧化剂,则硒与硅的电负性相对大小为Se______(填”>”或“<”)Si。

(3)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介于硼元素和氮元素之间的元素有______

种。

(4)硼元素具有缺电子性(价电子数少于价层轨道数),其化合物可与具有孤对电子

的分子或离子生成配合物,如BF3能与NH3反应生成BF3?NH3,BF3?NH3中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B与N之间形成______键。

(5)金刚砂(SiC)的摩氏硬度为9.5级,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在SiC中,每个Si原子

周围距离最近的Si原子数目为______;若金刚砂的密度为ρg?cm?3,N A表示阿伏

加德罗常数的值,则晶胞中碳原子与硅原子的最近距离为______pm.(用含ρ和N A的式子表示)

20.钒(23V)是我国的丰产元素,广泛应用于催化及钢铁工业,有

“化学面包”、金属“维生素”之称。回答下列问题:

(1)钒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

置为______。

(2)V2O5常用作SO2转化为SO3的催化剂。基态S原子电子占据

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为______形;气态SO3以单分子形式存在,其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形;固体SO3的三聚体环状结构如图所示,该结构中S?O键长有a、b 两类,b的键长大于a的键长的原因为______。

(3)V2O5溶解在NaOH溶液中,可得到钒酸钠(Na3VO4),该盐阴离子中V的杂化轨

道类型为______;也可得到偏钒酸钠,其阴离子呈如图所示的无限链状结构,则偏钒酸钠的化学式为______。

(4)钒的某种氧化物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若它的晶胞

参数为x nm,则晶胞的密度为______g/cm3。

21.[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铬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l)基态铬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其单电子数目为______。

(2)Cr(NH3)3F3中所含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

(3)NH3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为______,已知Cr(NH3)3F3中Cr的

配位数为6,Cr的配位原子是______,NH3与Cr3+成键后,N的杂化类型为______。

(4)Cr(NH3)3F3固体易升华,其熔沸点均较NaCl低很多,其原因是______。

(5)将Cr(NH3)3F3在充足氧气中灼烧有Cr2O3生成,从Cr2O3晶体中取出的具有重复性的六棱柱结构如图所示,已知Cr2O3的摩尔质量为M g/mol,晶体的密度为ρg/cm3,六棱柱的体积为Vcm3.六棱柱结构内部的小白球代表______(填“铬离子”或“氧

离子”),阿伏加德罗常数N A=______mol?l(用含M,V,ρ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答】

A.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但“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A项错误;

B.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可形成晶体,B项正确;

C.圆形并不是晶体冰本身自发形成的形状,而是受容器限制形成的,C项错误;

D.玻璃是非晶体,D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C

【解答】

A项,Xe原子已经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XeF2分子中各原子不可能均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错误;

B项,该晶胞中Xe原子的个数为8×1

8+1=2,F原子的个数为8×1

4

+2=4,故该晶

体的化学式为XeF2,错误;

C项,在XeF4中Xe的化合价为+4,生成2mol Xe转移电子8mol,正确;

D项,F2有强氧化性,能够与水反应,故XeF2与水反应不可能生成F2,错误。

3.【答案】D

【解答】

碳原子位于该晶胞的体心,所以该晶胞中含有1个碳原子;镁原子数=8×1

8

=1,所以

该晶胞中含有1个镁原子;镍原子数=6×1

2

=3,该晶胞中含有3个镍原子。所以该晶体的化学式为MgNi3C。故选D。

4.【答案】C

【解答】

晶体与非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微观空间是否排列有序,X?射线衍射实验可以对此进行准确检验。

故选C。

5.【答案】C

【解析】

【解答】

A. 晶胞中微粒A的个数为8×1

8

=1,微粒B的个数为1,则化学式可能为AB(或BA),故A错误;

B. 晶胞中微粒A的个数为4×1

8=1

2

,微粒B的个数为4×1

8

=1

2

,则化学式可能为AB(或

BA),故B错误;

C. 晶胞中微粒A的个数为8×1

8=1,微粒B的个数为12×1

4

=3,则化学式可能为AB3(

或B3A),故C正确;

D. 晶胞中微粒A的个数为8×1

8+6×1

2

=4,微粒B的个数为1+12×1

4

=4,则化学

式可能为AB(或BA),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答】

晶体的特点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由晶体的自范性决定)、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如碘晶体和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等。

故选D。

7.【答案】D

【解答】

A、δ?Fe晶体晶胞类型为体心立方,与位于体心的Fe原子,距离最近的Fe原子位于

顶点,共有8个,则配位数为8,故A正确;

B、α?Fe晶体晶胞类型为立方,位于顶点的Fe原子,与其距离相等的Fe原子数目为6,分别为同平面4个加上下各一个,故配位数为6,故B正确;

C、δ?Fe晶体中位于顶点的Fe原子有8个,体心有一个,则一个晶胞中含有Fe原子

数为8×1

8

+1=2个,α?Fe晶体中位于顶点的Fe原子有8个,则一个晶胞中含有Fe

原子数为8×1

8

=1个,由晶胞的密度=晶胞的质量/晶胞的体积,计算两者的密度比=

2b3:a3,故C正确;

D、将铁加热到1500℃分别急速冷却和缓慢冷却,温度不同,铁原子的晶胞构型不同,将铁原子加热后骤然冷却和缓慢冷却时温度降低速率不同,最后得到的晶体类型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答】

A.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故A正确;

B.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并不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产生,金属导电是因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引起的,故B错误;

C.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不同方向传热能力不同,所以用红热的铁针刺中涂有石蜡的水晶柱面,熔化的石蜡呈椭圆形,故C正确;

D.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乙醇和水都是极性分子,符合相似相溶原理,且它们易形成分子间氢键,故乙醇易溶于水,故D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答】

A.金刚石、SiC属于原子晶体,键长C?C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故金刚石、SiC、NaF、NaCl、H2O、H2S晶体的熔点依次降低,故A正确;

B.CaO晶体结构与NaCl晶体结构相似,氯化钠的晶胞图为

,若Ca2+处于体心、棱中间,O2?位于面心、顶点,

晶体中体心Ca2+与面心的6个O2?距离最近,Ca2+配位数为6,且这些最邻近的O2?围成正八面体,故B正确;

C.氯化钠的晶胞图为,假设面心和顶点为Cl?,处于

面对角线上的Cl?之间距离最近,设二者距离为d cm,则晶胞棱长=2dcm×√2

2

=√2dcm,

晶胞体积=(√2dcm)3,晶胞中Cl?数目=6×1

2+8×1

8

=4,晶胞中Na+数目也是4,晶

胞质量=4×M

N A

g=ρg?cm?3×(√2dcm)3,解得d=√2?√M

2ρN A

3,故C正确;

D.处于棱的中心的原子为4个晶胞共用,位于顶角的原子为8个晶胞共用,晶胞中X数

目=1

4×12=3,Y数目=1

8

×8=1,则该晶体的组成式为X3Y,故D错误;·

故选:D。

10.【答案】B

【解答】

A.晶胞中M原子数目为8×1

8

=1、N原子数目为1,化学式为MN,故A错误;

B.晶胞中M原子数目为8×1

8=1、N原子数目为12×1

4

=3,化学式为MN3,故B正确;

C.晶胞中M原子数目为4×1

8=1

2

、N原子数目为4×1

8

=1

2

,化学式为MN,故C错误;

D.晶胞中M原子数目为8×1

8+6×1

2

=4、N原子数目为1+12×1

4

=4,化学式为MN,

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答】

根据图中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分析,图(a)为密置层,图(b)为非密置层,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堆积可得简单立方和体心立方,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堆积可得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金属原子在二维空间里有两种放置方式,一种是密置层(图a),原子配位数为6;一种是非密置层(图b),原子配位数为4。

综上所述,D项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难度】

根据图示,X在晶胞的顶点,个数为8×1

8

=1,Y在晶胞体内,有4个,Z在晶胞体心,有1个,故化学式为:XY4Z,故C正确。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解:A.氯化钠晶体中,距Na+最近的Cl?是6个,即钠离子的配位数是6,6个氯离子形成正八面体结构,故A正确;

B.Ca2+位于晶胞顶点和面心,数目为8×1

8+6×1

2

=4,即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

故B正确;

C.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C?C键,每个C?C为2个共用,每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数目为

4×1

2

=2,故碳原子与碳碳键个数的比为1:2,故C正确;

D.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含有4个E和4个F原子,则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4F4或F4E4,故D错误;

14.【答案】D

【解答】

①晶体中原子呈周期性有序排列而非晶体中原子排列无序,晶体有自范性,非晶体无自范性,可以利用X射线鉴别晶体和非晶体,故正确;

②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所以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可能是金属晶体,故错误;

③共价键可决定分子的稳定性,分子间作用力决定分子晶体熔沸点,故错误;

④离子晶体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晶格能越大,则MgO的晶格能较大,所以其熔点比较高,故正确;

⑤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体内部的微粒按一定规律作周期性重复排列,有自范性,可以利用X射线鉴别晶体和非晶体,故正确;

⑥晶体多采用紧密堆积方式,采取紧密堆积方式,可以使晶体变得比较稳定,故正确;

⑦干冰晶体中,一个CO2分子周围有12个CO2分子紧邻,故错误。

所以不正确的有②③⑦;

故选D。

15.【答案】(1)第六周期第ⅢB族;f;

(2)sp 3 、sp 2;N >O >C >Ce

(3)依F 、Cl 、Br 、I 顺序,CeX 3中的化学键的离子性越来越弱、共价性越来越强。

(4)①CeO 2,4;

②12×√4×172

ρN A 3×107;

③172ρN A

【解析】

(1)原子序数为58,其外围电子排布为4f 15d 16s 2,在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ⅢB 族,属于f 区元素,故答案为:)第六周期第ⅢB 族;f ;

(2)Ce(NH 4)2(NO 3)6中,NH 4+中N 的杂化方式为sp 3,NO 3?中N 的杂化方式为sp 2;Ce 、

C 、N 、O 四种元素,金属Ce 的第一电离能自然最低,而C 、

N 、O 的第一电离能为N >O >C ,故顺序为: N >O >C >Ce ,故答案为:sp 3 、sp 2; N >O >C >Ce ;

(3)离子晶体的沸点一般高于分子晶体,依F 、Cl 、Br 、I 顺序,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CeX 3中化学键的离子性减弱,共价性增强,故答案为:依F 、Cl 、Br 、I 顺序,CeX 3中的化学键的离子性越来越弱、共价性越来越强;

(4)①均摊法计算出每个晶胞中有4个Ce 离子,8个O 离子,故化学式为:CeO 2,O 最近的Ce 离子数目为4,故其配位数为4;故答案为:C eO 2,4;

②由晶胞结构可知,两个氧离子之间的最近距离为晶胞棱长的一半,即:12×√4×172ρN A 3×107?,故答案为:12×√4×172

ρN A 3×107?;

③二十四面体可以看作是6个四棱锥和一个正方体组合而成,

而这6个四棱锥可以拼接成一个正方体,即二十四面体的体积其实就是两个(以两个氧离子之间的最近距离为棱长)正方体的体积之和,不难看出,每个正方体棱长为晶胞的一半,故每个正方体体积为晶胞体积的18,则两个正方体体积之和等于晶胞体积的14,即14×

4×172ρN A =172ρN A ,故答案为:172

ρN A ; 16.【答案】(1)BaTiO 3

(2)面心

(3)6;正八面体

(4)6、12

(5)√233A 3

(1)在该晶胞中Ba 、Ti 和O 的原子个数比为1:(8×18):(12×14)=1:1:3,则该晶体的化

学式为BaTiO 3。

(2)将共用一个Ti 4+的8个晶胞的体心Ba 2+连起来构成新的晶胞的顶点,则每个O 2?正好分别处在六个面的面心位置。

(3)晶胞中一个顶点的Ti 4+与其前、后、左、右、上、下的Ti 4+最近且距离相等,若连接起来,形成正八面体。

(4)Ti 4+与其周围最近且等距的O 2?有上、下、左、右、前、后共6个;立方晶胞12条棱上的12个O 2?均与体心Ba 2+等距。

(5)由题意知1个晶胞的体积为a 3cm 3。根据晶体的化学式BaTiO 3可得1个晶胞的质量为233g

N A ,则ρ=233/(a 3N A ),则a =√233

N A ρ3。

17.【答案】(1)①12 ②O 2?半径小于S 2?,氧化锌晶格能比硫化锌晶格能大 (2)2∶3 (3)AlN

【解析】(1)①根据图示知夹角为60°,在同一平面有六个晶胞共用P 点原子,同时上一个平面还有六个晶胞共用P 点原子。②ZnO 和ZnS 为离子晶体,因O 2?半径小于S 2?,故氧化锌晶格能比硫化锌晶格能大,熔点高。(2)图2为体心立方,为金属钾,一个钾原子周围有8个钾原子,所以配位数为8,图3为面心立方,一个铜原子周围有12个铜原子,所以配位数为12,两种晶体配位数之比为2∶3。(3)晶胞中N 原子数目为8×18+1=2,Al 原子数目为4×14+1=2,原子个数比为1∶1,所以化学式是AlN 。 18.【答案】(1)1s 22s 22p 63s 23p 63d 64s 2;?(2) sp 3;极性;

(3)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力较低的轨道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

(4)Mn 2+的3d 轨道电子为半充满状态较稳定;

(5)12;4。

【解答】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a 、b 、c 、d 、e 、f 元素分别是H 、N 、Mg 、Al 、Mn 、

(1)元素f为26号元素,其3d、4s电子为其外围电子即价电子,3d能级上有6个电子、4s能级上有2个电子,其价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2)a为H,b为N,则NH3分子中N原子是sp3杂化,为极性分子,

故答案为:sp3杂化;极性;

(3)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主要从电子跃迁角度解释,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力较低的轨道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

故答案为: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力较低的轨道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

(4)Mn2+转化为Mn3+时,3d能级由较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转为不稳定的3d4状态需要的能量较多;而Fe2+到Fe3+时,3d能级由不稳定的3d6到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需要的能量相对要少,

故答案为:Mn2+的3d轨道电子为半充满状态较稳定;

(5)d为Al元素,该晶胞中Al原子配位数3×8×1

2

=12,一个晶胞中平均含有铝原子个

数8×1

8+6×1

2

=4,

故答案为:12;4。

19.【答案】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分子晶体V形、正四面体形;> 3 sp3配

位12 √3

4×√40×4

ρN A

3×1010

【解析】解:(1)基态硒原子原子核外有34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基态S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该物质熔沸点较低,所以为分子晶体,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分子晶体;

(2)硒、硅均能与氢元素形成气态氢化物分别为H2Se,SiH4,其分子结构分别与H2O、CH4相似,故其分子结构分别V形,正四面体;共用电子对偏向于哪种元素,哪种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氧化性越强,“Si?H“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氢元素,电负性:H>Si,氢气与硒反应时单质硒是氧化剂,则电负性:Se>H,所以电负性:Se>Si,故答案为:V形、正四面体形;>;

(3)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介于硼元素和氮元素之间的元素有Be、C、O 元素,共有3种元素,

故答案为:3;

(4)BF3?NH3中B原子含有空轨道、N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所以B原子和N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所以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B原子杂化类型为sp3,

故答案为:sp3;配位;

(5)SiC中每个Si原子距离最近的Si原子个数、每个C原子距离最近的C原子个数相等,该晶胞中每个C原子距离最近的C原子个数=3×8÷2=12,据此判断每个Si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Si原子数目为12;

该晶胞中C原子个数=8×1

8+6×1

2

=4、Si原子个数为4,晶胞棱长=3

M

N A

×4

ρ

,晶胞中

碳原子与硅原子的最近距离为晶胞体对角线程度的1

4=1

4

×√3×3

M

N A

×4

ρ

=√3

4

×√40×4

ρN A

1010pm,

故答案为:12;√3

4×√40×4

ρN A

3×1010。

(1)基态硒原子原子核外有34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基态S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2)硒、硅均能与氢元素形成气态氢化物分别为H2Se,SiH4,其分子结构分别与H2O、CH4相似;共用电子对偏向于哪种元素,哪种元素的电负性越大,电负性越大的元素,其氧化性越强;

(3)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介于硼元素和氮元素之间的元素有Be、C、O 元素;

(4)BF3?NH3中B原子和N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所以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B原子杂化类型;

(5)SiC中每个Si原子距离最近的Si原子个数、每个C原子距离最近的C原子个数相等,该晶胞中每个C原子距离最近的C原子个数=3×8÷2=12,据此判断每个Si原子周

围距离最近的Si原子数目;该晶胞中C原子个数=8×1

8+6×1

2

=4、Si原子个数为4,

晶胞棱长=3

M

N A

×4

ρ

,晶胞中碳原子与硅原子的最近距离为晶胞体对角线程度的1

4

20.【答案】(1)1s22s22p63s23p63d34s2;第四周期第VB族;

(2)哑铃;平面正三角形;a键含有双键的成分,键能大,键长较短;b键为单键,键能较小,键长较长;

(3)sp3;NaVO3;

(4)VO2;166×1021

N A x3

【解析】解:(1)V原子核外有23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钒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V原子3d、4s能级上分别含有3、2个电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第VB族,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34s2;第四周期第VB族;

(2)基态S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为3p能级,p能级的电子云轮廓为哑铃形;气态SO3分

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6?3×2

2

=3且不含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判断该分子的立体构型形为平面正三角形;

固体SO3中a键含有双键的成分,键能大,键长较短;b键为单键,键能较小,键长较长,

故答案为:哑铃;平面正三角形;a键含有双键的成分,键能大,键长较短;b键为单键,键能较小,键长较长;

(3)钒酸钠(Na3VO4)阴离子中V的价层电子对个数=4+5+3?4×2

2

=4且不含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V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根据图知,偏钒酸根离子中采用均摊法中含有1个V原子、3个O原子,为VO3?,钠盐化学式为NaVO3,

故答案为:sp3;NaVO3;

(4)该晶胞中V原子个数=1+8×1

8=2、O原子个数=2+4×1

2

=4,则V、O原子个

数之比=2:4=1:2,化学式为VO2;

该晶胞体积=(x×10?7cm)3,该晶胞密度=m

V =

83

N A

×2

(x×10?7)3

g/cm3=166×1021

N A x3

g/cm3,

21.【答案】3d54s1 6 F>N>H 4 N和F sp3Cr(NH3)3F3为分子晶体,而NaCl为

离子晶体,离子键强于分子间作用力,所以NaCl熔沸点高很多铬离子2M ρV

【解析】解:(1)Cr为24号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4s13d5,则其价电子排布为3d54s1,其中3d和4s轨道上的电子均为单电子,因此单电子数为6,

故答案为:3d54s1;6;

(2)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电负性F>N,H元素与F、N元素化合时,H元素表现正化合价,H元素的电负性比F、N元素小,故电负性F>N>H。

故答案为:F>N>H;

(3)NH3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3+5?3×1

2

=4;由Cr的配位数为6知,该物质为配盐(无外界),所以N和F均为配位原子;

NH3中孤电子对在与Cr成键时,N的价层电子对数不变,所以杂化类型不变,N的杂化

类型为sp 3;

故答案为:4;N 和F ;sp 3;

(4)由Cr(NH 3)3F 3易升华可知,其熔沸点较低,应为分子晶体,而NaCl 为离子晶体,离子键

强于分子间作用力,所以NaCl 熔沸点高很多,故答案为:Cr(NH 3)3F 3为分子晶体,而NaCl 为离子晶体,离子键

强于分子间作用力,所以NaCl 熔沸点高很多;

(5)由图示可知,该六棱柱中白色小球有4个,均为六棱柱所有;在六棱柱的顶点有12个黑色小球,为6个六棱柱所有;上下的面心有2个黑色小球,为2个六棱柱所有,在六棱柱内部还有3个黑色小球,则六棱柱中黑色小球共有12×16+2×12+3=6个,白色小球和黑色小球的比例为4:6=2:3,根据化学式Cr 2O 3,可知白色小球为铬离子;根据计算六棱柱中有4个Cr 和6个O ,则其质量为2M N A

,根据晶体密度ρ=?m V =2×M N A V ,则N A =2M ρV ,故答案为:铬离子;2M ρV 。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5专题一第二节基础题(word有答案)

2019-2019 学年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5 专题一第二节基础题一.选择题(共20 小题) 1.能够测定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方法是() ①质谱②红外光谱③紫外光谱④核磁共振谱. A.①②B.③④C.②D.①④ 2.某气态烃1mol 与2mol HCl 发生加成反应,所得的加成产物1mol 又能与8mol Cl2 反应,最后得到一种只含碳、氯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则气态烃为()A.丙炔B.1﹣丁炔C.丁烯D.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CH3﹣CH=CH2 和CH2=CH2 的最简式相同 ②CH≡CH 和C6H6 含碳量相同 ③丁二烯和丁烯为同系物 ④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逐渐变低 ⑤标准状况下,11.2L 的戊烷所含的分子数为0.5N A(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⑥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核磁共振谱法.A.2 种B.3 种C.4 种D.5 种 4.某物质的分子式为C2H6O,若要确定其共价键种类,下列方法能实现的是A.质谱法B.李比希法 C.红外光谱法D.核磁共振氢谱法 5.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A.CH3COOCH3 B.HCHO C.HCOOH D.CH3OH 6.以下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错误的是()A.蒸馏用于分离 液态有机混合物B.燃烧法是研究有机物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 C.核磁共振氢谱通常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D.对有机物 分子红外光谱图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 第 1 页

7.具有一个醇羟基的有机物A7g 与乙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生成10.2g 乙酸某酯,经分析还有1gA 剩余,则A 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① CH3CH2OH ② CH3CH2CH2CH2OH ③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有机物燃烧时可能产生一定量的黑烟,下列各组有机物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最浓的一组是() A.CH3﹣CH2OH 和H2 B.CH4 和CH3CH2CH3 C.CH2═CH2 和CH2═CH﹣CH3 D .和H﹣C≡C﹣H 9.某有机物样品3.1g 完全燃烧,无论何种比例混合,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共增重7.1g,经过滤后得到10g 沉淀.该有机物样品可能是() ①乙二醇②乙醇③乙醛④甲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 A.①② B.①C.①④ D.④ 10.燃烧0.2mol 某有机物,得到0.4mol CO2 和0.6mol H2O,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中含有2 个碳原子和6 个氢原子 B.该有机物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3:1 C.该有机物中含有2 个CO2 和3 个H2O D.该有机物的1 个分子里含2 个碳原子和6 个氢原子,还可能含有氧原子11.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共0.1mol,完全燃烧后得到4.48LCO2(标准状况下)和3.6g 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A.CH4 和C3H8 B.CH4 和C3H4 C.C2H4 和C3H4 D.C2H4 和C2H6 12.某化合物6.2g 在O2 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g CO2 和5.4g H2O .下列说法正 第 2 页

高二化学选修前三章知识点总结

学大教育高二化学(选修4)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气态,液态,固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高二化学选修5归纳与整理 有机化学基础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 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5练习:专题五 脂肪烃

易错点一: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易错题典例】1mol某链烃最多可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化合物A,化合物A最多能与12mol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化合物B,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烃分子内既有碳碳双键又有碳碳三键 B.该烃分子内碳原子数超过6 C.该烃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 D.化合物B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C 【错因分析】以有机物的推断为载体,考查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性质,其中不饱和烃易发生加成反应,饱和烃易发生取代反应,易错点:(1)烯烃或炔烃与H2加成的比值关系不明确,通常1mol碳碳双键与1molH2完全加成,1mol碳碳叁键与2molH2加成;(2)不能正确理解烃的取代反应原理,1mol该烃能和12molCl2发生取代反应,说明1个烃中含有12个H 原子;(3)忽视原子守恒,注意化合物A分子中有4个氢原子来源于氢气,原链烃分子中只有12-4=8个氢原子;(4)烷烃通式的应用,化合A是不饱和链烃完全加成的产物应为烷烃,可结合分子组成含有12个氢原子及烷烃的通式确定分子内碳原子数;(5)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可结合碳架异构,比照戊烷书写同分异构体。 【解题指导】明确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1mol某链烃最多能和2molH2发生加成反应,则分子中含有2个C=C键或1个C≡C,1mol该烷能和12molCl2发生取代反应,说明1个烷中引入12个Cl原子,加成时1个某链烃分子已引入4个H原子形成烷,所以1个链烃中共含有8个H原子,以此来解答。 易错点二:有机反应类型

【易错题典例】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同时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 A.B.C.CH3-OH D. 【答案】 【解析】A.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发生氧化反 应生成丙酮,故A错误;B.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醛,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B错误;C.CH3-OH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氧 化反应生成甲醛,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C错误;D、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2-甲基丙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2-甲基丙醛,故D正确; 故选D。 【错因分析】考查有机物的性质及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易错点:(1)对醇消去反应的原理理解错误,不是所有的醇均能发生消去反应,只有与羟基所连碳相邻的碳上有氢原子才能发生消去反应,形成不饱和键;(2)对醇催化氧化的原理理解错误,不是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氧化反应,只有与羟基所连碳上有氢原子的才能发生氧化反应,有1个氢原子能够氧化成酮,有两个氢原子能够还原成醛;(3)选项部分满足条件,发生取代、消去、氧化三个条件是并列关系,只满足部分条件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解题指导】明确有机物的官能团及其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所有的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醇分子中只有与羟基所连碳相邻的碳上有氢原子才能发生消去反应,形成不饱和键;醇分子中与羟基所连碳上有氢原子的才能发生氧化反应,有1个氢原子能够氧化成酮,有两个氢原子能够还原成醛,据此对照各选项逐一分析,只有三个条件均满足的选项符合题意。 易错点三:甲烷与烷烃 【易错题典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的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高二化学选修5-有机推断专题练习

选修五有机化学推断题训练 1、(10分)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G的结构简式:A ,E ,G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是,反应④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是; (3)写出①、⑤的反应类型:①、⑤。 2、(10分)A、B、C、D1、D2、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直链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①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D1或D2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5)G可应用于医疗、爆破等,由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10分)以下是某课题组设计的合成聚酯类高分子材料 的路线: 已知:①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10,其中碳的质量分数约为90%; ②同一碳原子上连两个羟基时结构不稳定,易脱水生成醛或酮: ③C可发生银镜反应。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 (2)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3)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稳定中间体的结构简式是; (4)D的结构简式为,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水解产物之一为乙酸的有(写结构简式)。 4、(14分)A~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6.0g化合物E完全燃烧生成8.8g C02和3.6g H20;E的蒸气与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0,则E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2)A为一取代芳烃,B中含有一个甲基。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由B生成D、由C生成D的反应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由A生成B、由D生成G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存在于栀子香油中,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6)在G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一硝化的产物只有一种的共有___________个,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l:1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结构简式)。 5、(20分)18-11(14)PCT是一种新型聚酯材料,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合成PCT的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C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_;(3)由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4)D的同分异构体中为单取代芳香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5)B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苯环上一氯代产物只有一种的是________(写结构简式)。 6、16.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全套教案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图片]: 1、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 2、凝华得到的碘晶体; 3、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铜晶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精)

化学有机基础知识点总结精品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 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 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 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

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 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 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 ..3.Cl ..,沸点为....-.24.2....℃).. 氟里昂(....CCl ...2.F .2.,沸点为....-.29.8....℃).. 氯乙烯(....CH ..2.==CHCl ......,沸点为....-.13.9....℃).. 甲醛(...HCHO ....,沸点为....-.21..℃).. 氯乙烷(....CH ..3.CH ..2.Cl ..,沸点为....12.3....℃).. 一溴甲烷(CH 3Br ,沸点为3.6℃) 四氟乙烯(CF 2==CF 2,沸点为-76.3℃) 甲醚(CH 3OCH 3,沸点为-23℃) 甲乙醚(CH 3OC 2H 5,沸点为10.8℃) 环氧乙烷( , 沸点为 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 3(CH 2)4CH 3 环己烷 甲醇CH 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 2H 5Br 乙醛CH 3CHO 溴苯C 6H 5Br 硝基苯C 6H 5NO 2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得实质就是反应物化学键得断裂与生成物化学键得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得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得热效应 1、化学反应得反应热 (1)反应热得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得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得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得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得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得测定 测定反应热得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得变化,根据体系得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得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与反应后体系得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与反应得反应热。 2、化学反应得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得能量就是物质固有得性质,可以用称为“焓”得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得总焓与反应物得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得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得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得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得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得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得变化与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得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 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得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得单位就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得系数加倍,ΔH得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得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就是一步完成,还就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得计算。 常见题型就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得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得ΔH为 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得ΔH得代数与。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 H mθ(C)+dΔf H mθ(D)]-[aΔf H mθ(A)+bΔf H 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doc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的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晶体非晶体 自范性 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无(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 微观结构 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得到晶体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凝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特性:①自范性;②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③固定的熔点;④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2.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晶体中无限重复的部分 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8×晶胞顶角上的原子数+4×晶胞棱上的原子+2×晶胞面上的粒子数+1×晶胞体心内的原子数 思考: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I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1 1 1

eg:1.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蓝晶(Al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与层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和与层平行方向上的电导率之比为1:1000。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①硬度②导热性③导电性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C.非晶体无自范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2一定是晶体 3.下图是CO2分子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有多少个原子?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注意:a.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 b.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①物理性质 a.较低的熔、沸点 b.较小的硬度 c.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d.“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②典型的分子晶体 a.非金属氢化物:H2O、H2S、NH3、CH4、HX等 b.酸:H2SO4 、HN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