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33344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33344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33344

参与这次的教育教学大赛,对于我来说,感觉收获特别大,它并不在于我自己讲的这节课,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与我听的那些节课,除了数学课以外,我还听了很多其他学科的课,像语文,品德,音乐,体育等等,每节课都对我来说都很有启发,很有借鉴意义,它们能够让我跳出数学学科的单一知识范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课堂,思考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愿意与老师们进行一个分享。题目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备课思考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着的,在文学家眼中,世界或许就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文章,在音乐家眼中,它也许是一支旋律动人的乐曲,在画家眼中,它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在艺术家,科学家眼中,世界又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魅力,那么在数学家的眼中,世界是怎样的呢?什么又是数学的眼光呢,

这里想先讲一个小故事:数学家华罗庚与茶杯盖的故事

(谁都看见过茶杯,非常的普通,跟数学又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可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一次对中学生的演讲中,就指着讲台上的茶杯问大家: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茶杯盖不会掉到茶杯里面去呢?

大家对这个问题都不屑一顾,想都不想,就说:这还要问吗?盖子比茶杯口大嘛!

真是这个原因吗?华先生接下来又问:有一种长方形的饼于盒,盖子也比口大,可是一不小心盖子还是会掉到盒子里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回,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一会儿,有人有所发现,说:这是因为长方形盒子对角线的长度,大于盒盖子的长边的长,当然更大于短边的长度,所以沿着盒子的对角线方向,盖子很容易掉进去。

接下来,又有人说:“看来问题在于盒子和盖子的形状,而圆形的所有直径相等,盖子的直径一定大于杯口的直径,所以盖子不会掉进茶杯里面去。”

可是华先生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答复。他进一步追问:那除了做成圆形以外,还有什么形状的盒子,它的盖子不会掉进去呢? 你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吗?

底下的同学们全都陷入思考,有的当时就拿起笔画了起来,他们真的没有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茶杯里还蕴涵着数学问题呢?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数学家的眼中,世界是理性的,万事万物里都蕴涵着数学,他们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解释这个世界。

通俗的来说,谈到一个人有数学眼光,就跟说他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是指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主动的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数据信息,数量关系、空间形状非常敏感,并善于利用数据对事物进行精准地描述。数学的眼光,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数学素养,与数学知识、技能相比,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素养是人生中更为宝贵的财富。因此,也是学生最应该拥有的东西。

但孩子的数学眼光是不会先天形成的,要靠老师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选择孩子熟悉的生活素材,激发他们用数学知识去解

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不断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在这些情景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尝试去解决它们。让我们的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着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进行了这节课的设计。

一,在课的开头,我先来了一段简短而又富于激情的开场白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六年级第二学期了,再有3个月,大家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实验二小,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了!你们是不是都特别珍惜这段在一起的日子呢!

前些天,校园里玉兰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六一班同学在操场上照了一张合影,想看看吗?

这个情境的创设,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回应,他们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是一张他们非常渴望看到的照片。

在学生们的全神贯注下,我出示了这样的一张微缩的照片,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看,可怎么也看不见。之后,我还故意说,你们看,大家笑得多开心啊,尤其是铁马,笑的特别的甜!

他们一下就不干了,都吵吵开了,老师,这照片太小了呀,根本看不见嘛,要放大些,要把照片扩大些!

那好,我就应他们的要求,矫枉过正地把照片进行了放大,看到了这张被放大以后的照片,不出所料的,这回他们仍然不干,又喊着说这张也不行,太大了,要小一点,要缩小一些。

直到看到这张大小合适的照片,他们才满意了,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到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面前。而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的修改建议,就是他们嘴里喊的,这种放大,扩大,缩小,改小,都是基于直观感觉的,在表述上也是很随意的、是不准确和不科学的,跟数学意义上的严谨的图形放大和缩小并不是同一回事。

那在这里,我因势利导地说,看来生活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那什么才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和缩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里,老师试图引导学生进入较深层次的思考,进入一种理性思维,从数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在自然而然地进入课程的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后,我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刚才,我们看到了那张超小的合影,班主任王老师也不满意,准备把它放大了,再洗出一张照片来,挂在教室里做个纪念。

这里有A,B,C,D, 4张放大后的相片,请你帮王老师选择一张照片,你选哪张?为什么?

面对着4张被放大了照片,孩子们几乎毫不迟疑的选择了C,但对于原因,他们大都不能准确的叙述,有的说:其他3张看起来很别扭,有的说A看着太方,而B看着太扁,D也不合适,只有C不走形,其实这个时候的学生们还是在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在解释着问题。

这时,我就抓住孩子的话,接过问,不走形?谁能试着用数学语言把它说的更清楚明白些呢?什么叫不走形?

学生们略经思考便纷纷说:图形C虽经扩大,但跟原图比起来形状不变。而其他3张,形状与原图不同了。

这里,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能够有意识的用数学语言替换生活语言了,为理性思考迈出了

第一步。

那对于孩子们的发现和描述,我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在数学领域所说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放大或缩小以后的图形,要与原图相比保持形状不变。并把形状不变进行板书。目的是强化数学学科范畴中的扩大与缩小的原则。

在此之后,我暂时把这几张不合格的产品都去掉。保留了学生的共同意见图C,

为了进一步引发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试图引导他们把目光放在对两幅图的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判断上。并提问:“图C是怎么做到呢,即把图形放大了,又能跟原图保持形状不变?”

这时,孩子们的眼光不再是扫描式的了,大面积的铺开了,而是有了聚焦点,开始认真的对比着,考虑从图形的对应边上寻找关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们试着进行了这样的猜测。C的每条边,是不是都按同样的倍数,对原图的边进行了放大呢?

是还是不是呢,老师没有直接给予答复,而是继续以问题的形式,引领他们自己进行印证,找到结果。

你们觉得C图是按这个方法放大的吗?那请你估计一下,C图的各边是把原图的边放大到了几倍呢。

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了,根据目测,有人猜是2倍,3倍,3.5倍,4倍,一时教室里起了一阵小的骚动,大家有了分歧,但谁都说服不了谁。

老师继续质疑,这个结果是你们是仅用眼睛看得出的判断,它准确吗?有什么更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呢?

数学上有什么更科学的方法啊?那就是量啊,找数据计算啊。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这样的理性方法来印证自己的猜想。在这里我高兴地看到了数学课上我非常希望看到的现象:在为某个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 发生争执的双方都能心目平气和地拿起测量工具来,拿出纸和笔,动用数学这个武器:让我们来测量,来计算,让计算的结果来说明谁是正确的!我真地感受到了数学精神的力量。

很快,准确的结果出现了,与原图相比,C图的各的边都扩大为原图的3倍,印证了自己猜想的同学固然兴高采烈,他们已经会使用数学武器了呢,而刚才没对的同学也都心服口服。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精准性毫无疑问。

之后,老师的借助电脑进行的直观演示更证明了他们的结论,为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果进一步外化,我接着设问:“通过计算,证明我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谁能简练明确地描述一下C图的各边与原图的关系呢?”

孩子们都争着说,

有的说,原图的长看成一份,C图的长边是这样的3份,同样原图的宽是一份,C图的宽边也是这样3份。

有的同学说C图各边的边长都把原图扩大3倍,所以形状不变。

这里,他们已经感知到数学的语言在描述数量关系上的简练概括和准确,而且自觉的在使用了。数学素养在进一步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我又添了一把柴,提问:“有没有比用数学语言概括,还要精准,还要简练的表达方式呢?

同学们的思维一下更活跃了,很快的,他们联系刚刚学过的比的知识,认为,这样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的方式来表示。可以用3:1放大,来表示变化后的C图的边长与原图边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用比来表示,更为简明而清晰。

在高度赞扬和肯定了孩子们的发现之后,我又重新请回了A,B,D照片,回顾一下,现在你能再说说,它们为什么不合格了吗?

同样的一幅图,现在孩子们一下就发现了问题,他们不再称它们别扭,走形了,而是准确的指出,A图的长与原图的比是1:1,而宽是2:1放大, B的问题是,宽与是原图的1:1。而长是2:1放大的。D,宽是4:1放大,而长是2:1放大,它们对于原图的放大,各边不是按着相同的比进行的,所以放大以后的图形,自然改变了形状,不符合数学中的放大原则。

听了孩子们的表述,我非常欣慰,上课之初,他们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是基于直观生活经验的粗浅认识,而在这20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观察现象并提出猜测,用数学的方法来进行验证,继而用数学语言总结发现,再利用得到的结论回顾解决问题,不能不说学生的数学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

诚然,数学的眼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数学素养的提升也不是一节两节课能够完成的,但我相信,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一点一滴的理性熏陶,他们会逐渐的爱上数学,愿意尝试着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

最后,我还有一点想法想跟大家分享,我们都是小学教师,从事的是最基础的教育,通过我们的教育,孩子们也许不会成名成家,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教的知识会被他们遗忘,或者被更高的知识所覆盖,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要给孩子的一双眼睛,一双数学的眼睛,一双文学的眼睛,一双艺术的眼睛,一双科学的眼睛……,让他们能用不同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感悟到这个世界的魅力无穷,他可以有多种形式跟这个世界对话。

比如,以后在理财储蓄纳税,在商店打折促销,甚至在肯德基点餐的时候,他们能知道算计、比较,甄别一下。在面对自然界奇观美景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口中会自然的流淌出一些名篇佳句来,或者干脆就拿起笔来挥洒出一篇画作,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能随口就唱出一首歌来,再不就是翩翩起舞一段或是冲进球场踢上一场球等等……

曾听人说过,人的心灵本来就像一间暗室,而多一双感悟的眼睛就好像给这间暗室打开一扇窗户,而打开窗户越多,射进来的阳光也就越多,心里就会越亮堂,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的人吧!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张景中院士写了一本书,作为献给中学生的礼物,书的名字叫做《数学家的眼光》1[1]。当我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就被书名“镇”住了!——数学家的眼光,在平白的语言后面蕴藏着多么深邃的哲理!当我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院士送给中学生的礼物,而且是送给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礼物!感受到它对数学教育所具有的巨大的启迪意义!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出一大堆!其实这一大堆目的,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怎样才能学习好数学?学习的方法也可以说出一大堆,其实这一大堆,从根本上说,也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学习并尝试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怎样才能教好数学,教学方法也可以说出一大堆,其实这一大堆,也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教师自身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数学教育的实质就在于让学生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这应该是文化数学教育方式的核心观念! 那么,什么是数学家的眼光呢?数学家的眼光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我们要让学生学着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呢?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 活生生的数学文化 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就是从数学的视角观察,感受,认识,描述,理解以至创造世界!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陈省身质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980年,陈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学中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出质疑。他说:“人们常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这是不对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一个熟知的定理,为什么说它不对呢? 陈教授对大家的疑问作了精辟的解答:

论学习数学的三种境界

论学习数学的三种境界 发表时间:2012-01-04T10:24:58.1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课改论坛)》2011年32期供稿作者:闫照建 [导读] 做数学.数学光看不做是不行的,结果就犹如入宝山而空手返。 商丘市第十五中学闫照建 清代词学家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不但做大学问的人要经过这样三种境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也是能达到这样三种境界的. 比如我们学习数学,我认为也应该经历类似的三种境界: 一、做数学.数学光看不做是不行的,结果就犹如入宝山而空手返。数学必须得亲自去做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将书本知识化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成绩。无论是作为学生或老师,还是作为数学家都必须经历长时间地去“做数学”这一关.这正是所谓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吗?但数学光靠做题还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学习过程中不能老搞题海战,原因是一方面这样做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我们会因此失去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失去“研究数学”的机会. 二、研究数学.有人看到“研究”这两个字就害怕了,认为“研究数学”只有数学家才能正如自然的美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数学王国的奇妙也绝对不是几个“数学家们”的特权!只要你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并想办法解决它,那么你就是在“研究数学”;只要你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如痴如醉,并坚持不懈地去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那么你就是在“研究数学”;如果你善于运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那么你就是在“研究数学”!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揭示的就是这种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研究数学,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前无古人的发现!发现无处不在!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们怎样研究数学呢?其实“研究数学”并不高深,而且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只需要掌握几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可以研究数学了. 首先我们可以将问题“倒过来”想.比如一道几何题,都有题设和结论的,假如题设和结论互换一下将会怎样呢?是否成立?每一个数学题都可以这样想的.如果做完题在反思的时候,倒过来这样一想,说不定你可以发现什么新定理呢!在这儿我举一个例子吧,大家都很熟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当然证明这个命题也很简单,只需要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可是我们如果倒过来想的话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角平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呢?其实这个命题早是在1840年,数学家莱默斯(C.L.Lehmus)就提出来了.瑞士几何学家斯坦纳(J.Steiner,1796~1863)首先给出证明,因而这个命题后来就称为"斯坦纳—莱默斯定理",大家看看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容易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俯首皆是,数不胜数!有时候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做人也应该如此,假如我们和同学或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能用这种“倒过来”的思维方式,也即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的话,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其实可以变得更美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生命在于运动,思维的精髓其实也在运动. 让我们思维“动起来”!最精彩的问题来自于运动的观点的运用!比如我们研究几何中的某个原本固定的点,你不妨让这个点运动起来试试看!会出现什么变化?我们大可不必让自己缩手缩脚,眼界开阔些,是否能让这个点运动到该边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呢?甚至整个平面或整个空间上呢?不想尝试一下吗?现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让这个点动起来,运动到底边一端时就会发现距离和等于一腰上的高!我们再想下去,如果将这个点运动拓展到底边的延长线上的时候,距离和将会怎样呢?还等于一腰上的高吗?如果不相等的话,两个距离以及一腰上的高三者之间还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如果仔细研究,你肯定会发现新的结论! 三、享受数学.其实研究数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关键在于自己做个细心的人!俗语不是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吗?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改为:事事留心皆数学!如果学习数学时能注重训练自己思维的话,数学就可以使愚钝的人变聪明,聪明的人变得更聪明!如果在做数学的同时能经常反思,你就会从做数学中提高成绩,迷上数学,陶醉在研究数学之中!在研究数学时,有些问题常常让你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忍轻易放弃,苦苦寻觅,使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忽然发现方法竟如此之妙!答案如此简单!这不正是感受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境吗? 数学不仅很有趣的,更是美的!是一种体现我们人类思维之美的科学!如果你能够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之美,更能在“研究数学”中享受数学之美!这样你就达到了学习数学的第三种境界:最高境界------享受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溧阳市后周小学葛丽艳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学习领域的内容,课程的学习要发展学生六个核心的素质,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是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新课程培养这一人的基本素养是多么重要。 那么,什么是数感?《新解读》中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我想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对数的感觉、感受、感情,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刻画客观事物,善于捕捉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特征。它可以帮助学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 数感在数学学习中的有什么作用呢? 1、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数感让现实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人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会将它与数学联系起来,并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会“数学地”思考。这既是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 2.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有了良好的数感,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敏感,并迅速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进而有利于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3.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遇到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 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那是多么可喜的一件事情,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数学素养啊!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体验数感——教学需要引入生活 在数学中数的意义和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运算等等都是抽象的,这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存在了某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数。学生生活在充斥着数的环境中,就经常要和数打交道。其实,学生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话语。如:“今天作业真少,我10分钟就做好了。”,“姚明可真高啊,有2米多吧!”,“一套房子要100多万哪,我家没有这么多的钱。”……象这样有意识地把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体现了数感。走到一个房间,就会对房间的面积产生敏感等等,正是数感的体现。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 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与收藏。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1 无意中翻开《数学家的眼光》,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书的作者是张景中,这本书列举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实。但是这本书讲的并不是做题的技巧,而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正如书名所说。 数学家的眼光不同与常人,常人认为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学家想的可能完全不同,普普通通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可能是很有必要的。他们的眼光能够穿透问题的表象,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他们不会因人们的非议而停止工作,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比如: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常理中看出“任意n边行外角和是360度”,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是360度”,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讶。又比如“定位的奥妙”一节中,张景中院士引领我们完整地走了一边研究的过程,这样亲身研究的得到的乐趣与收获,与那种只靠记忆的学习方法简直是不可比拟的。 在张院士的书中,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不是一开头就高深莫测,而是把数学思维的精髓展现出来,细细品位。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2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

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3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一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二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

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摘要:数感指一个人对数的敏感性,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低年级主要是数概念的教学、简单的运算以及运用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的生成中建立数感;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在数的实际运用中增强数感 关键词:数感培养建立发展增强. 在学生平时的作业或试卷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小红的妈妈重55克,你的身高是125米,你今年7岁,爸爸今年20岁……这些哭笑啼非的答案,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学生生活经验太少,一方面就不能不令我们深思: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所造成的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数感呢? 狭义地讲,数感就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广义地讲,数感既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学公式、定量、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感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审计观念,

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并对数感作为说明: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有的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从《数学课程》的阐述中不难看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并能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知识的、能力的东西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而深层次的数感越发显得若隐若现、难以捕捉。但它往往对人的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如何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数感走向学生,给他们一双“慧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低年级主要是数概念的教学,简单的计算以及运用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我想从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一、在数的生成中建立数感 数的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单独一个数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它和具体的情境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实际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操作,活动交流与生活经历数的生成,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了解数,初步建立数感。 1、在生活中寻找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笔记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笔记 先烈东小学田娇玲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活用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在遇到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从而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例如,在教学“乘法一步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引入:“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国家规定我们放假7天,在这个假日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旅游)最想去哪里旅游?(桂林、张家界、海南岛、北京、九寨沟)”于是老师列出这些游点的价钱:北京双飞五天游,每人2580元;海南岛游双飞四天贵宾团,每人1380元; 桂林单飞五天游,每人1150元;张家界双飞五天游,每人1170元;九寨沟双飞五天游,每人3280元;云南双飞六天游,每人2330元。老师于是再提问:“请根据你们的兴趣,家庭收入水平,全家人口的多少,时间的安排等,请你帮你爸妈设计一个旅游方案。这个方案即要体现出整个旅游过程的开支情况,又要合理、实惠、有意义。”又

如,在学习二步应用题时,我是联系秋游购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首先出示游公园的购票方式:成人每人90 元,学生每人4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70元。师:“如果我们四年级一共有208个学生,8个老师一起进去游玩,按这个购票方式,我们怎样购票最合适?请你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比一比,谁设计得最快最实惠。”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实际中,既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创意识,从而让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很多俗语,其实都是人们对经验的概括。它们未必很准确,却总是有些道理。如果我们尝试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这些俗语,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边的人,馋了上山打猎,病了上山采药,总之是经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但是,在古代,环境还没有被破坏得这么厉害,山上有老虎是常有的事。尽管一只老虎的领地可达数平方公里,它也不是天天在领地闲逛,所以上山打一次猎遇到老虎的概率也不高。但对于那些天天上山打猎的老猎人来说,在职业生涯中一次老虎都没有遇到过,倒是件稀有的事。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假设猎人每次上山打猎,遇到老虎的概率是p,也就是说遇不到老虎的概率是1-p。那么,在m次打猎中,每次都没有遇到过老虎的概率就是(1-p)^m。只要有可能遇到老虎,相当于说p>0,当m越来越大时,(1-p)^m就越来越小,趋向于0,也就是说,尽管每次倒霉遇上老虎的概率不高,但如果每天都去打猎的话,总有一天会倒霉的。 可能有人会反过来想:我每次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不是0,那么,总有一天我会中头奖的。这种想法既对又不对,理论上来说,的确一直买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中奖,但是大概要买多少遍才会中头奖呢?以36选7为例,中头奖的概率是1/C(36,7),所以大概要买C(36,7)期会有一期中头奖,那是大概八百万期,也就是大概两万年。两万年后,福彩是否存在还是个问题。 而对于猎人来说,每次上山遇虎的概率显然没有那么低。要是听到虎啸也算遇虎的话,千分之一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估算。这样算来,大概打一千次猎就会有一次遇到老虎,对于经常上山的猎人来说大概十多年就有这个数了,难怪“上得山多终遇虎”。 现在环境破坏得严重,要“遇虎“,大概只能到动物园去了,山里反倒非常安全。“盛世出猛虎”之类的,只能是笑话了。

数学家的眼光

数学家的眼光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

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中江县万福镇中心学校中江 618106) 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使客观世界能动地服务于人类,人类才能 得以向前发展。观察生活有多种方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其中的一种。如看到一块麦田,学生会去思考如何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推算出它的产量;出去郊游,会科学合理地安 排路线,计划时间;上街买菜,会预先计算出需要多少钱;看到一块不规则的石块,会思考 如何计算出它的体积等等。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发展的重要 手段,研究任何数学问题,都要从观察数学对象开始。数学上的发现都起始于观察,教师应 培养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科学地认识生活的能力。因为: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数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是从现 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会把知识学得活,记得牢。如教师在教学圆周率及圆的周长公式时,可让学生在课前量出5分币、笔筒、茶杯等的直径 和周长,并统计好数据,让学生独立分析每个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课堂教学时教师引 导学生计算出各个物体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从而轻松地得出圆周率和周长公式。再比如 学生在生活中多测量和估算物体的长度,就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生活是美好的,对美的事物的 感受,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中处处是知识,对生活的刻意留心,可以丰富学生 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小学生自己统计一次成绩,并分别用分数、百分数、比例进行 分析,就会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比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知识成为一个网络,使学 生的思维灵活。再比如学习了比例尺,学生试着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是测量、计算、绘图 各种能力的综合作用。学生随时把身边的现象和数学联系起来,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 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比较理性的 知识,如果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如果让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就会使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如让学生自制圆柱体笔筒,使学生既理解圆柱体面的组成,面与半径、高的关系以及体积的概念,又体会到知识丰富生活的乐趣。另外,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人买 卖付钱,计算存款利息等,都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适合21世纪的开拓者、创新型人才。只 有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才能创造出更美的生活。而让学生用数 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创造的好习惯,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生搬硬套的书呆子。 数学教师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用数学眼 光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观察的能力呢? 第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广泛的 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平常,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第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数学公 式时,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 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再如测量长度、度量角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如学习了物体表面积,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学生努力的学习数学,一方面却是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的感情?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位。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对数学有着一情感互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要想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只有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自己先领悟到数学的美,并不断渗透在教学中,才可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美。偶尔读到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深有感触。数学教科书,有不少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这些故事往往被老师忽视掉,认为他们不属于考试的范畴,所在讲课时,基本不讲。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科学的痴迷,在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遭遇嘲讽时的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精神熏陶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景中,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XX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它写的一部科学书叫《数学家的眼光》,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欣赏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全书,他给人以启迪,使我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从

而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我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献给中学生的礼物。在本书的扉页上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写给张景中的信,称其为“承寄大作小册,甚为欣赏”,“该书似当译成英文”。再翻看书的目录,有“温故知新”、“巧思妙解”、“正反辉映”、“偏题正做”、“青出于蓝”有五个大专题,下面又分为22个小专题,既有“会说话的图形”、“了不起的密率”、“圈子里的蚂蚁”“椭圆上的蝴蝶”具体的数学问题,又有“相同与不同”、“归纳与演绎”、“精确与误差”、“变化与不变”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 抚卷深思,深受启发:以前我学数学、教数学,着眼的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而张景中着眼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就是不同。在平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6只小鸟、6个面包、6张桌子,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对于数学家而言,无非都是一个数字6而已;月饼、铁饼、烧饼,在数学家眼里,无非都是圆,数学家看问题,关心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的是抽象的眼光。这就是学者专家与一般老师的区别。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 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 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 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 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 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 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 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 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 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我读《数学家的眼光》有很多感受:数学家是向前看的。数学家的眼光,能看出淤泥中的种子的生命力,能透过浓雾看出光明的前方。他们没有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和人们的非议而抛弃新的方法,而 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设计并着手建 设辉煌的大厦。《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 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 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 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 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 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 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它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教益。书中涉及的 数学知识,并没有超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范围,然而一经用“数 学家的眼光”来看,视野宽广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开了、活 跃了,真可谓别开生面。当代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在致张景中院士 的信中,对该书表示“甚为欣赏”,并建议“似当译成英文”。陈 省身的信影印在书的扉页里。 教中学生用“数学家的眼光”看所学的知识,等于是提倡和教他学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例如书中有一节“定 位的奥妙”,讲两个数(整数或小数)相乘,要求在运算之前,先 判断出得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这几乎是小学数学的内容;但 张院士引领读者完整地走了一遭研究的途程,等于让读者亲身从事 了一项微型的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是那种仅仅依靠 记忆规则,然后应用于具体数据的机械的学习方法,绝对不可比拟的。这一节的末尾,作者总结说:“在弄清定位规律的过程中,要 提出问题,试验特例,形成猜想,约定表达方式,建立概念,证明 结论,然后进一步提出更一般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问题 是小问题,但思考的过程,却正反映了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的方法。” 现在,“创新”的宣言震天价响,还有人鼓吹在中学另外开设“研究性”课程。但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能在教学实践中照 张景中院士提倡和演示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做,让学生亲历一番 现成知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新”自然已在不言之中。否则,“创新”云者终不免是空话,雨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痕迹都无。 如今多数的中学生,学数学学得太苦,掩埋在满坑满谷抄袭雷同的教辅书中,沉浮于死气沉沉茫无涯际的题目苦海,耗费了大量的

小学生眼中的数学世界

小学生眼中的数学世界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做法及体会 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小学袁小红 作为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我已经经历了三个年头的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为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研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过程中,在用教材教的历程中,我切身感受到这套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用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探索、调查、讨论的建议,为我们广泛利用教学资源铺平了道路。 好的教材体系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利用和开发的重点是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能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世界的广阔空间。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科学与真理源自生活。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生活,走向大众,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了解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性及教育性;了解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一)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学生努力的学习数学,一方面却是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的感情?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位。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对数学有着一情感互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要想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只有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自己先领悟到数学的美,并不断渗透在教学中,才可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美。偶尔读到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深有感触。数学教科书,有不少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这些故事往往被老师忽视掉,认为他们不属于考试的范畴,所在讲课时,基本不讲。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科学的痴迷,在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遭遇嘲讽时的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精神熏陶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景中,是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在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它写的一部科学书叫《数学家的眼光》,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欣赏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全书,他给人以启迪,

使我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从而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我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献给中学生的礼物。在本书的扉页上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写给张景中的信,称其为“承寄大作小册,甚为欣赏”,“该书似当译成英文”。再翻看书的目录,有“温故知新”、“巧思妙解”、“正反辉映”、“偏题正做”、“青出于蓝”有五个大专题,下面又分为22个小专题,既有“会说话的图形”、“了不起的密率”、“圈子里的蚂蚁” “椭圆上的蝴蝶”具体的数学问题,又有“相同与不同”、“归纳与演绎”、“精确与误差”、“变化与不变”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 抚卷深思,深受启发:以前我学数学、教数学,着眼的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而张景中着眼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就是不同。在平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6只小鸟、6个面包、6张桌子,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对于数学家而言,无非都是一个数字6而已;月饼、铁饼、烧饼,在数学家眼里,无非都是圆,数学家看问题,关心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的是抽象的眼光。这就是学者专家与一般老师的区别。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二)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体会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体会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 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 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 普佳作。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 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 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数学家的眼光》的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 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 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 艺欣赏的平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 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 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 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的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 点儿空间。它是单纯而美好的 数学生活也很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 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说家(真的有),我们不要惊奇——因为拿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 小说家。懂一点数学的伏尔泰也感觉,阿基米德头脑的想象力比荷马的多。 数学是明澈的思维。有数学思维的人多了,特别是那些穿戴科学外 衣的骗子的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是奇异的旅行。在数字的世界里徜徉,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世界 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不能驻足观望,否则将被甩的很远:用符号语 言里对话,我们才发现原来交流还可以这样有趣:在图形的世界里观光,我们发现世界如此神秘复杂…… 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家眼里,自己笔下的公式和符号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国王,从自己的 雕像看到了爱人的生命。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 藏着数学家们的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学数学的感觉就象在爬山,为了寻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想看的更远,只有爬的跟高!我们只有不断进步才 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知识! 数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 到某个地方的。

《数学的眼光》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张芬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学生努力的学习数学,一方面却是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的感情?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位。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对数学有着一情感互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要想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只有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自己先领悟到数学的美,并不断渗透在教学中,才可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美。 偶尔读到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深有感触。数学教科书,有不少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这些故事往往被老师忽视掉,认为他们不属于考试的范畴,所在讲课时,基本不讲。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科学的痴迷,在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遭遇嘲讽时的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精神熏陶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作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欣赏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全书,他给人以启迪,使我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从而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我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