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及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及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及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和术语、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可作为以下矿产勘查开发、矿政管理和矿业市场活动中估计算矿产资源量、储量的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估计计资源量和储量、编写报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制定矿产资源规划、计划与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矿业权出让、转让;矿产勘查开发企业筹资、融资、上市及贷款;矿山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2 定义和术语

2.1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计的。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和未发现的矿产资源。

2.1.1发现矿产资源是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量的总和。发现矿产资源指的是在地壳中或地壳上富集或产出的,具有内蕴经济意义的物质。其质量和数量具有最终经济提取的合理前景,发现矿产资源包括原地的矿化物质、采出的矿堆物质和尾矿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勘查和取样来圈定并估计算资源量,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将其转换为储量。凡不具有最终经济提取合理前景的物质,不在发现矿产资源之列。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2.1.2 未发现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的,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勘查阶段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未发现的矿产资源。

2.2.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开展综合找矿。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征达到相应比例尺的查明程度;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到大致查明、大致控制的程度;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通过概略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综合方法和手段开展勘查工作,进行比普查阶段更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矿床地质、构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到基本查明、基本控制的程度,矿体的连续性是基本确定的。基本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特征,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在详查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概略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

2.2.4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采用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加密各种取样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构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到详细查明、详细控制的程度,矿体的连续性是细确定的。详细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特征,矿体的连续性是确定

的;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在勘探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概略研究,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2.3查明程度是指对相应的勘查阶段,要求达到的地质研究程度、对矿体的控制程度、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勘查程度和对矿石的加工试验研究程度。

2.3.1大致查明、大致控制是指在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效的物化探工作基础上,进行了中、大比例尺的地质简测或草测,开展了有效的物化探工作;对地质、构造的查明程度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投入的勘查工程量有限,发现的矿体只有稀疏工程控制;矿体的连接是据已知地质规律,结合稀疏工程中有限样品的分析成果,以及物化探异常特征推断的,尚未经证实,矿体连续性是推断的;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是据同类型矿床的相同类型矿石的试验结果类比所得或只做了可选(冶)性试验;开采技术条件只是顺便收集了相关资料;据有限的样品分析成果了解了有可能的共伴生组分或矿产。

2.3.2 基本查明、基本控制填制了大比例尺地质图及相应的有效物化探工作,充分收集

资料,加强地质研究,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地质条件已经查明;投入了系统的勘查工程,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已经基本圈定,主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受构造影响或破坏的情况、主要构造,总体上得到较好的系统控制,小构造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已经研究,矿体连续性是基本确定的;矿石的质量特征已经大量样品所证实,矿石的物质组成和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易选矿石已有同类型矿石的类比,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至少应有实验室流程试验的成果;开采技术条件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规范的要求,对与主矿种共伴生的有益组分开展了相应的综合评价,且符合规范要求;对确定的物化探有效异常,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正反演计算,选择最佳部位对异常进行了查证及解释。

2.3.3 详细查明、详细控制在已有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成果基础上,应据日常收集的资料,不断补充、完善地质图及相应的成果;加强地质研究,控矿因素、矿化规律已经查明;对矿体连接存在多解性的地段,通过加密工程予以解决,使主矿体的矿体连续性达到确定的程度。与开采有关的主要矿体四周的边界、矿体沿走向的两端,露采时矿坑的底界、对矿山建设有影响的主要构造,都得到了必要的加密工程控制;邻近主矿体上下的小矿体,在开采主矿体时能一并采出者,应适当加密工程控制;矿石的质量特征及物质组成、含量、结构构造、赋存规律、嵌布粒径大小等等已查明;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达到了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的程度,满足提交报告的需要,难选矿石必要时须作半工业试验;开采技术条件应满足规范的要求,大水矿床,应增加专门水文地质工作的工程量,结合矿山工程计算首采区、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个水平的涌水量及其它影响矿山开采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建议,指出供水方向;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组分或矿产,应在矿石加工选冶技术试验时,了解其走向和富集特征。在加工选冶工艺流程中不知去向的组分或矿产,无法认定其资源量的数量。

2.4矿体连续性指对矿体地质的和品位(或其他质量特征)的连续性的控制程度。它直接影响矿产开发的效益甚至成败。随着研究程度的提高和工程间距的加密,连续性将变得越来越可靠,。地质的连续性取决于对含矿层位、相带、构造、矿化方向的控制程度、研究和判断;品位(或其他质量特征)的连续性则要在研究品位(和其他质量特征)空间变化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工程间距的采样测试,确定其连续性。

对矿体连续性的控制,通常是根据影响矿体的主要地质因素所划分的勘查类型确定矿体的复杂程度,并通过不同的勘查方法和手段,选择合理的工程间距来实现。最直接的手段是在槽、井、坑、钻等工程中,通过采样测试,依据圈矿指标确认工程中矿体(层)的位置,再按地质规律分析对比,将属于同一个矿体的各工程中的见矿位置连在一起,反映出单个

矿体的空间范围和形态。对矿体的

控制程度,不是单靠工程间距,也不是工程越密越好,更重要的是研究程度,即是否揭示了矿体赋存的内在规律。

不同勘查阶段对矿体连续性的控制程度要求不同:可分为确定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的连续性、推断的连续性三个级别。

2.4.1确定的连续性是指对主矿体部署的工程,充分考虑了主要地质因素对矿体的影响,符合地质规律,空间分布范围、形态、品位(或其他质量特征)的空间变化已经详细控制。总体上不存在多解性。

2.4.2 基本确定的连续性是指对区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已经基本查明,对主矿体部署的工程,较充分的考虑了主要地质因素对矿体的影响,空间分布范围、形态、品位(或其他质量特征)的空间变化已经采用了系统工程控制。主矿体的连接基本确定,但部分品位、厚度、形态、产状变化较大地段,尚存在一定的多解性,需要通过加密工程来解决。2.4.3 推断的连续性是指由于投入的工程有限,地表只是稀疏工程控制,深部有工程证实,矿体的连接是推断的,未经证实,带有相当大的假设成分。

2.5勘查类型和工程间距

2.5.1勘查类型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勘查类型的确定,主要针对主矿体。综合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等5 个主要地质因素的复杂程度,确定勘查类型。各矿种的勘查类型分为:简单(Ⅰ类型)、中等(Ⅱ类型)、复杂(Ⅲ类型)3 个类型,允许有过渡类型。具体的勘查类型参考有关参考性附录或指南。勘查类型的确定是一个研究过程,由矿产勘查项目的技术责任人员自行研究论证确定。论证资料应在设计和/或报告中反映。

由于成矿条件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对矿体地质特征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勘查类型的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据勘查成果及时调整。普查时因收集的资料有限,难以正确确定勘查类型,可依据已知地表矿化范围、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部署工程。随着勘查成果的不断积累,通过综合研究及时调整。

2.5.2 工程间距是指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选择工程间距的原则,是据矿床的地质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勘查程度。目的是满足不同勘查程度对矿体连续性的要求。由于矿床形成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勘查工程间距的多样性。每个矿体的勘查工程间距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简单套用规范附录中的参考工程间距,应由矿产勘查项目的技术责任人员自行研究确定。论证资料应在设计和/或报告中反映。

2.6矿床地质特征包括充分收集区内地质资料,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含矿层位或相带、矿床及矿体的矿化特征,在综合研究基础上,按全区的地质规律圈连矿体。

为正确确定开采境界,首先要将地表矿体边界用地表工程予以圈定,适宜露天开采矿床,要系统控制矿体的四周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适宜坑采者,应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和上下的界线及延深;盲矿体应注重矿体头部的圈定,对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研究其分布和赋存规律;要研究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的种类、比例和分布规律,夹石的性质和含矿性及分布,圈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砂矿应加强第四纪地质以及砂矿层底板地形地貌、砂矿层类型、结构、胶结程度、巨砾率等的勘查和研究;对破坏矿体、影响确定基建主要巷道的构造,要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和断距,对小构造要研究分布规律和范围。

研究矿石的物质组和赋存特征及同加工利用有关的物理特性。能分采分选的矿石,应分类型、品级分别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阶段的试验;不能分采分选的矿石,可按不同矿石类型所占比例,采集代表性样品进行试验。进行加工选冶技术试验时,应注意共伴生组分在选冶试验中的走向和富集特征,加强综合评价,对有害组分应查明含量和变化规律。注重研究岩石、矿石的性质及构造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测定岩石和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研究矿体及其顶底板近矿围岩的稳固性和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掌握区内老窿的分布和填充情况。地震活动区还应调研矿区及外围地质构造的活动性。

2.7主矿体一个矿床中占探获资源储量数量70%以上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称作主矿体。2.8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在矿产勘查的每一个阶段,都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矿石,按不同试验程度对样品的重量及相应要求,安排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试验工作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具体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矿石加工选冶试验程度分为:可选(冶)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五类。

2.9 勘查靶区是指依据充分收集的地质、构造、蚀变及矿(点)化资料,开展矿床类型和找矿标识研究,对区内物探、化探、遥感等异常进行分析解释,以及野外踏勘甚或投入极少量工程预测的成矿地质条件较有利的地段。

2.10地质可靠程度在分类框架中用G 轴表示,反映了矿产资源量的精度,同工程控制程度与矿体的复杂程度有关。对矿体连续性的控制程度要求是地质可靠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个级别。

2.10.1 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经过预查获得的资源量。即充分收集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种信息,经分析、类比,预测为由矿引起的异常,或由矿化蚀变带、矿点露头、极少量工程见矿等显示有矿化的地段。只有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计预测的资源量。

2.10.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要求,在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大致控制了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质量(品位)的基础上探获的资源量;也可以是据更高一级资源量合理外推的资源量。由于信息量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计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低。

由于推断的资源量的地质可靠程度低,不能保证在继续勘查后,其全部或任何一部分能被提升为控制的资源量。因此,推断的资源量同任何矿石储量类型均无直接联系,不能作为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中确定矿山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依据,只可用于矿山远景规划。

2.10.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要求,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基本控制了主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矿体的连续性是基本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多解性),矿产资源数量估计所依据的数据较系统,可信度较高。控制的资源量的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由于采用系统工程控制,矿床中矿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及主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石特征已基本控制,资源量估计的可靠程度足以满足开展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作为开发决策的基础。

对于确定勘查类型主要地质因素都简单的矿床,或经济价值不高的矿产,或者矿体形态特征很复杂只能边探边采的矿床,也可利用控制的资源量,开展技术经济评价,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

2.10.4探明的是指对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要求,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详细控制了主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计所依据的数据详细,可信度高。

由于探明的资源量的地质可靠程度高,矿体连续性是确定的,矿石的质量和数量误差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其变化不会对投资估计的精确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作为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建设依据。

2.11 可行性评价在分类框架中用F 轴表示,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2.11.1概略研究是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机会研究,是对矿产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主要据普查所获矿产资源信息与同类型已知矿床(山)从矿体规模、矿石物质组成及

质量、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客观评述普查区内矿产资源的优劣及未来开发的可行性;结合普查区自然经济条件、建设条件、环境保护等因素,以我国类似矿山企业或授权机构发布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参数,做出概略的技术经济评价,鉴别有无投资机会。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须的详细资料,所估计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11.2预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是对矿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的初步评价。受工作阶段的限制,通常可依据有关宏观信息和在可能条件下所搜集到的资料开展工作,目的是从总体上、宏观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研究和论证。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这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采用参考工业指标估计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技术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计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其误差应控制在±25%。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各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应尽可能齐全。

2.11.3可行性研究矿山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对矿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的详细评价,对投资项目的技术、工程、经济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和多方案比较,从而对投资项目作出论证和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和科学性,所提出投资估计的精确度,要控制在与初步设计概算的出入不得大于10%。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确度高,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结果,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12经济意义在分类框架中用E 轴表示,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经过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分为经济的、内蕴经济的两类。2.12.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其经济意义不受短期逆市条件的影响。凡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论证,经济评价指标具有边际经济意义(如内部收益率大于0)的资源量,均划入经济的基础储量范畴。

2.12.2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在可预见的将来开发具

有经济和销售的合理前景,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中那些是经济的,那些是不经济的。

凡经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确定为次边际经济的,均归入内蕴经济的范围。2.12.3 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通过预查获得的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未发现矿产资源,无法估计其经济意义。

2.13 资源量-储量转换因素包括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子,是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论证矿山项目可行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基于这些因素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将资源量转换为储量。

2.14技术责任矿产资源量和储量估计的真实性涉及国家和广大公众利益,也是影响矿业和矿产勘查市场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量、储量估计必须实行技术责任制。

2.14.1单位责任承担矿产勘查、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估计以及报告编写的单位对报告的真实性和质量承担单位责任。

2.14.2合格人员责任承担矿产勘查、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估计以及报告编写的个人责任。矿产资源量、矿石储量报告,必须由一个或多个合格人员署名,其中一位对报告负技术全责,其余对报告的有关环节承担技术责任。合格人员的资质另行规定。

3 分类及编码

3.1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二大类七种类型(储量包容在基础储量中),分别用三维形式(图1)和矩阵形式(表1)表示。

3.2.1储量是基础储量的一部分。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和控制的,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论证,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储量包含了采矿过程中的损失和混入的贫化物质。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证实储量(111)和可信储量(121、122)。

报告储量时,有关选矿和加工回收率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场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储量的数字可能会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3.2.2基础储量是发现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及其他限制开采的因素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圈出包含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的

全部原地资源量。经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论证,经济评价指标具有边际经济意义(如内部收益率大于0)的资源量,均划入经济的基础储量范畴。在市场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储量数字可能随价格波动,而基础储量的数字相对保持稳定。

基础储量主要用于国家的矿产开发监管、矿产资源统计、规划和政策研究。

3.2.3 资源量是指发现矿产资源中,除基础储量以外的其余部分。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认定为不经济的部分和未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以及预测的资源量。

3.3 资源量、储量类型编码采用(E、F、G)三维编码 (见图1)。

编码的第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 代表经济的, 2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 代表可行性研究,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 代表探明的,2 代表控制的,3 代表推断的,4 代表预测的。经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从中转换为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的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b”。

3.4资源量、储量类型在三维分类系统中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7 个类型(见表1)。证实储量、可信储量分别包容在各自的基础储量中。基础储量主要用于政府的管理,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主要用于矿山企业的规划、设计、和生产管理。

3.4.1储量与基础储量:

3.4.1.1证实储量(111) 证实基础储量中的可采部分。是在探明资源量的基础上,通过基于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素的可行性研究,所获得的经济可采储量,表明在论证期间开采是经济的。证实储量的地质可靠性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高。

证实基础储量(111b):与证实储量的区别在于它是包含证实储量在内的全部原地资源量,还包

括了因技术原因不可回收部分和具有边际经济意义的部分。

3.4.1.2 可信储量(121) 可信基础储量中的可采部分。是在探明的资源量的基础上,通过基于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素的预可行性研究,所获得的经济可采储量,表明在论证期间开采是经济的。可信储量的地质可靠性及预可行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较高。

可信基础储量(121b):与可信储量(121)的区别在于它是包含可信储量在内的全部原地资源量,还包括了因技术原因不可回收部分和具有边际经济意义的部分。

3.4.1.3可信储量(122) 可信基础储量中的可采部分。是在控制的资源量的基础上,通

过基于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素的预可行性研究,所获得的经济可采矿量,表明在论证期间开采是经济的。可信储量的地质可靠性及预可行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较高。

可信基础储量(122b):与可信储量(121)的区别在于它是包含可信储量在内的全部原地资源量,还包括了因技术原因不可回收部分和具有边际经济意义的部分。

3.4.2 资源量:有4 种类型。

3.4.2.1 探明的资源量(231) 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所探获的资源量具有内蕴经济意义。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可能证明其开采具有经济意义,但须通过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确定。在三维空间上,是在系统控制基础上的加密工程,详细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矿石特征并圈定了矿体,矿体连续性是确定的。本类型还包括探明的资源量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后,确定为当前开采尚不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探明资源量的地质可靠性高,矿床开发利用评价达到据勘探资料进行的概略研究程度。3.4.2.2控制的资源量(232) 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所探获的资源量具有内蕴经济意义,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具有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意义,但需通过进一步的预可行性研究确定。在三维空间上用系统工程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矿石特征并圈了矿体,矿体连续性是基本确定的。本类型还包括控制的资源量经预可行性研究后,确定为当前开采尚不经

济的那部分资源量。控制资源量的地质可靠性较高,可行性评价达到据详查资料进行的概略研究程度。

3.4.2.3推断的资源量(233) 是指在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所探获的资源量,经过概略研究,具有内蕴经济意义,并可确定是否开展进一步的详查工作。矿体连续性是推断的,资源量是根据有限采样工程的数据估计的,其可靠性低,可行性评价达到据普查资料进行的概略研究程度。

推断的资源量通过野外观察、地质研究、物化探数据分析和有限的采样来推断矿体的大致分布和矿石的数量、质量特征。可采用地表有稀疏工程控制、深部有工程证实的勘查部署,不要求系统工程控制。

3.4.2.4预测的资源量(234) 依据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异常查证和找矿标志研究,有时采用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预测资源量属于未发现的矿产资源量,一般不做概略研究,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 摘要:通过对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矿体圈定方法、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估 算参数的确定、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阐述了如何准确地对固体矿产资源进 行相应估算。 关键词:固体矿产;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建设 地质勘查的准确与否,直接体现在最后所探获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上, 而这个探获到的储量就是衡量此矿山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可靠依据, 所以在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估算中,整个过程必须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得出 对资源开发最可靠的信息。 1 矿体圈定分析 在资源储量估算工作过程中,矿体圈占据重要地位。矿体圈定的有效合理主 要受到地质规律、研究程度的影响、经验以及水平的直接影响。就现阶段而言, 所实行的矿种规范规定,相应的要求如下: 1.1金属矿床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 矿体边界圈定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依据边界品位和夹石剔除厚度的相关数据 对矿体边界和矿体中夹石的厚度进行确定;然后再依据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开 采的厚度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矿体边界进行圈定。如果矿体中某些品位品 质较高,边界圈定工作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分别将上、下部分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 品位的样品数值采用代入的方式进行计算。代入样品的厚度和夹层厚度相同,也 就是我们所说的“穿鞋戴帽”。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多个样品,并且相应的厚度 也超出相应的范围,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单独圈出。在多个邋矿体圈定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混圈法。主要指的是:如果有一种矿满足相应的工作需求,可 以将其圈入。如果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满足相应的需求,并且相应的规模较大, 则为共生矿;如果不能达到相应的需求却可以回收,进行二次利用,则为伴生矿。 1.2矿体连接分析 1.2.1临近矿体的连接 对于此种现象通常都采用直线连接,如果相应的数据满足相应的需求,还可 以使用曲线连接的方式。在曲线连接时,矿体中任意位置的厚度应该小于实际矿 体中的最大厚度。如果临近矿工程之间存在断层或者岩脉时,应该依据相应的地 理特征进行连接。 1.2.2矿体有限外推分析 如果工作中,一个能够明确看见矿,一个发现矿,此种矿体圈连为有限外推。如果体长度和厚度之间属于正相关,并且具有详细的资料证明,工作人员可以根 据矿工程控制的程度确定矿体的真实厚度,然后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外推;如果 没有准确的规律,要依据工程之间距离的1/2实行尖推,也可以采用1/4平推; 如果矿体工程品位在边界品位的1/2以上,要依据工程之间距离的2/3进行尖推,也可以采用1/3平推。 1.2.3矿体的无限外推分析 矿产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的工程控制方式或者见矿工程较远(距离大于相应地 质可靠程度对应网度)时,工作人员可以对矿体进行无限外推。无限外推过程中,矿体自身的长度如果没有规律,通常都可以根据地质的可靠程度进行1/2尖推或 采用1/4平推。 1.2.4块段的划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其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表2-1)。 表2-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地质可靠程度 分类 类型 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1)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2)基础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 内蕴经济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国体矿产资源储量各估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1储量估算方法的定义: 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放法的主要种类: (1)传统方法,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和块段法两种。 断面法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垂直断面法,有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先储量计算法。 块段法:依据块段划分依据的不同,分为: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法、最近地区法、三角形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 地质断块法,是勘探阶段计算资源储量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矿体投影到某个方向的平面上,按照矿石类型,品级,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勘查工程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各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类方法,通常用于勘查工程分布比较均匀、勘查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以钻探为主)、勘查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勘探线布置的矿区

的资源储量计算。 地质块段发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还可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倾斜投影法。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水平投影法适用于产状平缓的矿体;倾斜投影法通常选择矿体倾斜面为其投影方向,理论上讲,适用中等倾斜矿体,但因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一般不常应用。 (2)克立格法 克立格法,是由南非地质学家克里格创立的,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目前西方国家在矿业筹资、股票上市、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矿产资源,估计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套方法传统。目前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有:二维及三维普通克里格法,二维对数正态泛克立格法、二维指示克立格法、二维及三维协同克立格法以及三维泛克立格法。 (3)SD法(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法) SD法是在原国家科委和地矿部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以断面结构为核心,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利用Spline函数和动态分维几何为工具,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其最具特色的内容是根据SD精度法所确定的SD审定法基础,从定量角度定义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精度。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2005-11-25 | 作者: | 来源:中国驻俄罗斯经商参处 |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3 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 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大致查明有用组分、主要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等矿石质量特征。 4.2.3 大致查明矿体围岩的地质特征。大致查明主要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形态变化。 4.2.4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粒度等特征,与邻区同类型矿山进行全面类比,或根据可选性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矿石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4.2.5 初步确定矿石主要工业类型。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5.2 3341资源量: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矿体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控制),并结合地质规律、矿床特征合理推测的或依据可靠的物探异常所圈定的范围内,估算为3341资源量。 333资源量的合理外推部分为3341资源量。 6 勘查工作质量 6.1 地质填图质量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进行测定。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GPS测量进行校正。 6.2 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对圈定的异常按规范、规定要求进行了检查,结合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定义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定义 关注率:5012【大中小】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 ( 或 ) 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 ( 层 ) 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4、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 ( 层 ) 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 的和预测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 :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 ( 矿点 ) 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作者:

-----------------------日期: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力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 2.1.1 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二类。 2.1.2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而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己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2.2.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

关于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规范总则.doc

关于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规范总则 及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介绍(摘要) 一、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规范历史 1954年翻印了原苏联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规范,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和A1、A2、B、C1、C25个级别,按用途分为开采储量(A1)、设计储量(A2、B、C1)、远景储量(C2)及地质储量;勘探阶段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初步普查前为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勘探后为开发勘探; 1959年编制了《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仍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和A1、A2、B、C1、C25个级别,此外,还有地质储量。其中,A1级为开采储量、A2、B、C1级为设计储量、C2级为远景储量,A1、A2、B、C1又称工业储量。 1977年编制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仍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将储量级别分为A、B、C、D四个级别,两总则的内容除了储量分类分级外,还规定了地质勘探阶段(初勘和详勘)勘探工作的原则和要求。指出各级储量比例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矿床规模、矿山建设规模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并强调要实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生产建设单位的“三结合”,以便共同研究解决矿山和勘探区段的选择、高级储量的分布和比例、工业指标以及有关勘探工作和建设设计的要求等问题。1983年原地质部搞资源总量预测工作时,又划分出了E、F、G三个级别,据全国储委办公室1982-1986年组织的储量分类分级专题研究,经过条件的对比,认为其中的E级大致相当1972年两总则中D级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煤炭部、冶金部、建材部、化工部、核工业部等也编制了本部门的规范,大体与地质部的规范相当,只有些个别差异,如,1980年煤炭部曾颁发“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将储量分为二类四级,即A、B、C、D级,实际上A级相当于前述的B级,其余各级别也均相应降低一个级别;1980年二机部的“铀矿地质勘探规范(征求意见稿)”,将储量分为二类五级,眼A、B、C1、C2、D级,其C2+D级相当于前述的D级; 1987年全国储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矿产勘查工作分段划分的暂行规定”、“矿产勘查各阶段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暂行规定”,将地质勘探阶段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表 3),强调了在地质报告编写中必须增加技术经济评价章节。 1992年编制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将金属、非金属和煤等所有固体矿产包括在一个统一的总则中。将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和尚难利用(表外)两大类,其中,将能利用储量又划分为a亚类和b亚类,前者为目前能利用的,后者为目前暂难利用的,将储量级别划分为A、B、C、D、E5个级别,A 级为备采储量、B级为首期开采依据储量、C级为中期开采依据储量、D级为后期开采依据储量、E级为远景储量。 二、对于我国以往储量分类及勘查规范的评价 (一)优点:①门类齐全。我国以前共编制了45个单矿种规范(涉及了84个矿种),从普查到勘探,从野外施工、原始资料编录到地质报告编写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同时还有各专业、行业的规范和规定。 ②内容十分丰富。如,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床勘探类型、勘探网度、地质研究程度等方面均有详细规定。③易于操作。 (二)缺点:静态性强、动态性差;国家计划性强、注重完成任务,市场经济性差;储量与资源概念模糊,不易与国际对比;行业分工过细,各行其是;注重储量规模,忽视经济意义,工程网度及各级储量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03.08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 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3. 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

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并提交符合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补充勘查报告。 (二)具体要求 除收集整理矿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矿山现有探、采工程,调查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补充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核实矿区资源储量。视核实工作实际,开展以下主要地质工作: 1.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 应利用原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实测。 2.开采(或采空)范围测量工作 应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正确圈定范围。 3.编录与采样 对新增探、采矿的坑道、钻孔等工程,均应进行编录,研究矿层厚度等特征及其变化。按样品采集要求,用较原勘查工程控制网度加密的间距,对坑、钻、开采范围内矿层进行采样,控制矿层厚度及矿石质量。 4.采空区、压覆区的核实 采空区必须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压覆资源储量估算必须有批准文件为依据,对未经批准的事实压覆,应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按有关规范估算资源量。 5.样品化验与质量检查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公式 一、矿体厚度计算 1、单工程矿体厚度 a 、真厚度m : m =L(sinα·sinβ·cosγ±cosα·cos β) 或 m =L(cosθsinβcos γ±sinθcosβ) 式中: m ——矿体真厚度; L ——在工程中测量的矿体假厚度; β——矿体倾角; α——切穿矿体时工程的天顶角(工程与铅垂线的夹角); θ——工程切穿矿体时的倾角或坡度(工程与水平线的夹角)。 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斜方向的夹角。 注:上列两式中,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此处用“+”号,反之用“-”号。 b 、水平厚度m s : m s =m/sinβ c 、铅垂厚度m v : m v = m/cosβ 2、平均厚度 a 、算术平均法 如果揭露矿体的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或者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但其厚度变化无一定规律时,块段或矿体的平均厚度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n m n m m m n ∑= ++= 21cp M 式中:M cp ——平均厚度; m 1、m 2……m n ——各工程控制的矿体厚度。 n ——控制工程数目。 b 、加权平均法 当厚度变化稳定并有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勘探工程不均匀时,平均厚度应用各工程控制的长度对厚度进行加权平均:

n m l l l l m l m l m n n n ∑= ++++= 212211cp M 式中L 1、L 2……L n ——各工程控制长度(相邻工程间距离各一半之和)。 二、平均品位的确定 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 a 、算术平均法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取样的情况下,若样品长度相等,或不相等,但参予计算的样品较多,且样品分割长度与品位间无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尽可能的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品位: n n ∑= +++= C C C C C n 21cp 式中:C cp ——平均品位; C 1、C 2……C n ——各样品的品位; n ——样品数目。 b 、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采样的情况下,若样品分割长度不等,且样品数量不多或分割长度与品位之间呈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以取样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L CL L L L L C L C L C C 212211cp n n n 式中:C 1、C 2、……C n ——各个样品的品位; L 1、L 2、……L n ——各个样品的分割长度。 c 、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样品的平均品位与矿体厚度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取样间距相等时,应用取样点矿体厚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 ++++++= m m m m m m m m n n n C C C C C 212211cp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m 1、m 2、……m n ——各取样点的矿体厚度。 d 、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 在沿脉工程中,当矿体厚度变化很小,如果取样间距不等且品位变化较大时, 应用取样点的控制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参照公式9-12): 式中:C 1、C 2、……C n ——各取样点的平均品位; L 1、L 2、……L n ——各取样点的矿体控制长度(相邻工程取样点间距各一半之和)。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类类型编码含义 储量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2 控制的经与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控制的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资源量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控制的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探明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控制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推断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334? 潜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储量种类地质工程程度套改编码归类编码 储量级别勘查阶段 正在开采、基建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以及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停采 的矿产储量A+B 勘探111 111 111b 111b C 勘探(112) 111 (112b) 111b 详查(112) 122 (112b) 122b D 勘探、详查、 普查 (113) 122 (113b) 122b 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1日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表内) a亚类矿产储量A+B 勘探 详查 121 121 121b 121b C 122 122 122b 122b D (123)122 普查(123b)122b (123) 333 因经济效益差、矿产品无销路、污染环境等而停建、停采,将来技术、经济及污染等条A+B 勘探 详查 2M11 2M11 C (2M12) 2M22

广西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附件3 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 关于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表的说明 一、查明矿产资源 1、储量 (1)“证实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11)、(121)。 “证实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可采储量(111)、预

可采储量(121)对应。 (2)“可信储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122)。 “可信储量”是指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转换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基于探明资源量而估算的储量。与预可采储量(121)(某些转换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预可采储量(122)对应。 2、资源量 (1)“探明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1)、(111b)、(121b)。 新分类的“探明资源量”是指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对应。(111b)、(121b)虽经过可研、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证实储量”或“可信储量”。 (2)“控制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2)、(122b)。 新分类的“控制资源量”是指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与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对应。(122b)虽经过预可研,但因其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不能套改为新分类的“可信储量”。 (3)“推断资源量”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3)。 新分类的“推断资源量”是指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对应。 二、潜在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对应GB/T17766-1999规范中的(334)?。 “潜在矿产资源”是指未查明的矿产资源,是根据区域地质研究成

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固体矿产勘查资源储量估算 对于从事地质勘查的同事来说,储量估算是一项必须要面对的工作,虽然比较简单,可是对于像我这样工作经验比较少的人来说,也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所以,最近在学习这块内容的同时,也将它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2.工业指标与勘查类型 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4.矿体的圈定 5.块段划分 6.资源储量估算参数 7. 资源储量计算 8.资源储量估算图件的编制 9.资源储量估算表格的制定 1.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1.1 勘查阶段:是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 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的勘查程度,具有 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331)、控制的(332) 、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详查阶段一般有控制的 (332) 、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普查阶段一般有推断的(333) 预测的(334)资源量类型;预查阶段一般有预测的(334)资源

量类型。 1.2 地质可靠程度:是针对勘查块段而言。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根据矿床具体特点、选 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 综合确定。 1.3 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蕙义,即同一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末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 1.4 预测资源量(334) 1.4.1 详查以上阶段不应有334。 勘查境界内应对矿床整体有总体控制,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334 。 1.4.2 普查阶段可视具体情况估算334。 对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334。 1.4.3 334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334是未查明的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1.4.4 (334)再写成3341、3342、334?、3341?等都是错误的。 1.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工程间距问题。几乎所有单矿种勘查规范中涉及工程间距都是以控制的(332)勘查工程间距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