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

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了证券投资这一领域。广大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资金供给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投资者冒着一定的风险在证券市场上投资是希望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能够得到的回报主要包括稳定的现金股利和买卖股票的资本利得。2001年我国股市由牛转熊,短短半年上证指数就从2245点跌到1339点,跌幅高达40%,至2005年6月6日,我国上证指数的1000点终于被击穿,下探998.22点,这是上证指数8年以来的最低点位。那么,在我国这几年漫长的熊市中,中小投资者在较难获得资本利得的情况下,是否能获得较多的现金股利以保证收益呢?在监管部门连续作出一系列有关现金分红的规定后,我国的现金股利分配现状是否有所改观呢以及现金股利对策建议。

一、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基本概述

(一)现金股利分配的基本论述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三大财务管理政策之一,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又是公司理财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股利政策,是指上市公司把当期净利润留存在公司或者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的决策。一方面,它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的逻辑延续。是公司理财行为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恰当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在制定股利政策之后要进行股利分配。股利分配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股利分配既关系到公司股东的经济利益,又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现金股利作为股利分配方式之一,受到投资者的普遍欢迎,并且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最基本分配方式。因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现金股利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股利,是股东的实际收益,我国通常称为“红利”。发放现金股利称为派现或分红。

2000年末,中国证监会提出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上市公司的分红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说明监管机关越来越关注股利分配,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人手,强化上市公司的分红意识。并采取措施推动和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2004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相关规定,把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与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联系起来。该规定称,上市公司最近3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股东配售股份。现金股利越来越受到市场和监管者的重视,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也越来越规范。这意味着管理层开始注意到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发放问题。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证监会提出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的政策和发布上市公司最近3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股东配售股份的规定是导致派现高峰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我认为,2000年之后的派现高峰并不完全由政策变化所致,也有管理层的理性思考,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确通过股利分配行为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通过研究发现,近些年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增高,

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就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发放现金股利的相关理论

在理论方面,刘淑莲和胡燕鸿的研究结论表明。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现金分红也与公司的投资机会有关,相对来说,传统行业的现金分红高于高科技行业。①吕长江和王克敏的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的影响。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杨淑娥、王勇和白革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的影响。②俞乔和程滢的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无论首次分红还是一般的年度分红,市场对单纯发放现金股利相对于股票股利或者混合股利而言不敏感。而且,现金股利作为首次分红支付方式不受市场欢迎,超额收益显著为负值。③股利能否作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相对红股和配股而言,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传递机制,佛山照明现金股利可能是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并没有反映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和愿望,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代理问题对股利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另外,市场行政监管手段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大,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外部约束失效,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及其代理人作为“内部人”为所欲为,以各种“合法”的财务行为侵犯流通股股东权益,进而导致财务决策扭曲,股利分配行为的异化也就自然形成了。上述对研究现金股利有很大帮助,研究总结为四类: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现金股利能否传递信号;现金股利分配为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服务;股权分置与现金股利政策异化。从目前国内对现金股利的研究文献来看,还没有深入探讨现金股利发放的动因。

在实践方面,探讨、制定完善现金股利发放的政策建议能够规范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在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管理层作为股东的代理人,两者都将尽力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将导致他们的

最终目标出现分歧。因为股东追求的是尽可能低的风险下资本所获得的最大回报,而管理层的目标则是尽可能地利用股东的资源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并非总以股东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现金股利发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股东间接控制代理人的一种手段。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拥有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内幕信息,但投资者往往不能直接获得这些信息,公司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可以传递公司的未来信息。当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时。他们将会通过支付现金股利来反映公司未来的状况。如果加强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发放力度。将改善投资者收益结构中现金股利的比率,从而使得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产生改变,并形成以价值型投资为主的理性预期,可以减小市场投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现状

1、现金股利发放呈现阶段性特征。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年以前,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分配股利的公司占了绝大多数,而在分配的公司中,采用送股方式和采用现金方式的公司都占了50%以上的比例。这个阶段多以新上市公司为主,这些公司一方面有着增资扩股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试图给股东提供一些回报以建立良好的信誉。第二阶段为1994年到1999年,在这个阶段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不断减少。不发放现金股利也不送红股、不转增股本的公司数量不断上升。上市公司逐渐发现证券市场是个“圈钱”的好地方,并且证券市场各种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因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比较随意,往往以一句“暂不分配”了事。而且,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脱胎于原来的国有企业,政策性上市比较严重,上市后没有足够的盈余用于分配不足为怪。第三阶段为2000年开始至今,2000年以后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猛增,占总公司数的比例维持在50%左右。这与监管部门从2000年开始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作为直接融资的一个前提条件有关。

2、金股利分配不稳定,缺少连续性。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目标,在股利支付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时一年分配一次股利,有时两三年甚至间隔数年才分配股利。少数公司有时中报分配股利。且股利支付的数额也是忽高忽低,缺少连续性。1996-2004

年间,连续2年和3年仅派现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在2000年前后呈现高峰,之后有所下降;只有少数公司连续4年以上仅分配现金股利;连续9年仅派现公司只有2家,占仅派现公司的比例为1.9%。占所有公司的比例为0.4%。此外,所有公司中连续4年以上仅发放现金股利公司所占比例呈现可喜的增长趋势。

3、超能力派现行为是最近三年较为突出的现象。

超能力派现的定义为:超越公司现金能力水平的派现,即每股派现金额大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种派现行为容易导致公司营运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它是有悖于财务管理的一般规律的。从我国的市场统计来看,超能力派现行为在2000年以后格外引人注意。2000年共有210家上市公司每股派现金额大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占派现公司总数的31.39%。2001和2002年这一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26.99%和20.57%。2003年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分红比率超过80%。其中约有30家现金分红比率甚至超过100%。超能力派现行为表明上市公司可能使用了决策当期新增的股权融资现金流,即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股东的现金从左手流到右手,或从新股东流向老股东,这与上市公司既分红又配股的现实情况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股权融资成本较低有关。如表3所示,近年来虽然上市公司的总体股利支付水平偏低。但是却出现了一批派现金额在一倍以上的上市公司。部分公司大比例派现并非出于对社会公众股东利益的保护。而是可能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4、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影响较大。

事实上,任何财务政策都是由特定主体决定的,在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即成为财务决策的主体。所谓控股股东,是指掌握公司控制权达到一定比例,能够左右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决议,从而可以控制公司局面的股东。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说,控股股东具有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现金股利政策的倾向。然而在共同目标的追求下,控股股东却表现出不同的分配行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控股股东是否偏好现金股利,结论尚不统一。我赞同控股股东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的观点,原因如下:控股股东通过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来降低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传递公司未来盈利信息;减少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以满足配股要求;套取上市公司现金。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股利政策不利于股东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股利政策一般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否则股民会对公司产生不利的猜测。本期发放现金股利就会对公司产生未来的派现压力。在现金股利政策的决策中,有两个因素影响极大,一是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二是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越高,越是发放现金股利。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股利政策使股民无法正确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难以正确作出投资决策。

2、现金股利分配、留存收益减少,当公司需要权益资本时就必须通过增发新股,最终导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

在决定向股东分配股利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公司是否分配、如何分配、分配多少直接影响着公司未来的筹资能力和经营业绩。一定量的内部留存收益是保证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而股利则为股东提供了当期收入,股东对股利的不同偏好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的股票价格,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公司实现的收益在股东和内部留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管理者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也是尚未解决的财务理论问题之一

3、大量派发现金股利,会导致流动资产减少,使短期偿债能力降低。

现金股利的支付,将会导致现金流出公司,降低公司的财务弹性。并削弱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在决定分配现金股利时,必须权衡各方面的因素。

4、股东收取现金股利,要缴纳20%的所得税,既得利益减少。

公司的现金股利发放也许会受其股东所得税状况所左右。如果一个公司拥有很大比例的按高个人所得税税率课税的富有股东,则其倾向于多留盈利少发放现金股利;相反,如果一个公司绝大多数股东属于低收入阶层。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率较低,这些股东更偏好当期的现金股利,则其倾向于多发放现金股利。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提出若干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

要尽快建立中小股东集体诉讼机制,抑制大股东通过高派现来套取现金,使中小股东承担股价波动风险的行为。主要应该从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着手:1、尽快实施国有股减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2、加强法制法规建设,硬化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约束;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上市公司的退市和破产制度;4、完善所得税税制,发挥所得税对股利分配的调控功能。上市公司三种股利分配方式中:现金分红按20%税率征收;用盈余公积金送红股,按每股面值1元征税20%(纳税前一般可扣减1年期银行存款利息);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纳税。笔者建议将这三种股利分配方式的课税比率重新调整,这将是促进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重要的政策手段。

(二)拓宽融资渠道,分别考虑现金股利发放和再融资的考核条件

在股权分置、大股东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之前,发放现金股利和再融资有着本质的区别,大规模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同时进行更大规模的再融资,将会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构成损害。融资渠道的拓宽需要国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公司自身努力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政府应通过颁布法规、税收优惠、引进外资等途径给公司创造更多的筹资渠道。并对租赁融资、公司债券融资、补偿贸易融资等方式进行引导。再融资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较多,监管层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再融资制度的主要矛盾,即股权分割下的恶意融资和随便给社会闲置资金制造出使股价下跌的套利机会。要让上市公司主动地进行股利分配来提高公司自身的再融资吸引力,而不是被动地进行股利分配来满足自己的圈钱欲望。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竞争的加剧,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业务创新,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给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而上市公司本身必须完善经营和财务管理,维持公司形象,提高信誉度,为将来再筹资创造条件。

(三)采用类别股东表决机制,消除控股股东控制现象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具体方案可以由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召开类别股东大会,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开投票,确保流通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使得中小股东没有凭股权说话的权利,但这却是涉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平衡的问题。投资者对投资回报会根据投入的多少抱有不同的期望值。中小股东不仅应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且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采用类别股东表决机制,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开投票,

将会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并逐步消除控股股东控制现象。

(四)采用股息支付率指标,使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发放数额得以量化

在采用股息支付率指标前,首先要求监管部门或交易所确认一个股息支付率。所谓股息支付率,即是股利分配额占上市公司当年净利润的比率。监管部门或交易所应确定这一指标的最低比率,并对该指标进行标准化,从而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数额得到量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通过政策干预来对股息支付率进行硬性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系股价、监督控股股东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

(五)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制约超能力派现

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的超能力派现行为,股权的相对分散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的超能力派现行为,基金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超能力派现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超越公司现金能力水平的派现行为容易导致公司营运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是有悖于财务管理一般规律的,因此必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注释

①刘淑莲.胡燕鸿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2003-4.

②杨淑娥.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2.

③俞乔.我国上市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 .经济研究,2001-4 .

参考文献

[1]宋永春.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5(32):10-12.

[2]唐建新.蔡立辉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成因的实证研究[J],2002 :31-32.

[3]唐国琼.邹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 2005(2) :31-33.

[4]杨淑娥.刘丽敏负债与现金股利共存于激励契约的模型推演[J],2006(10):9.

[5]徐国祥.苏月中中国股市现金股利悖论研究[J] .财经研究,2005(6):15-19.

[6]张艳.现金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2007(3):4-10.

[7]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 .财经研究,2001(3):1059-1065.

[8]李黎.我国上市公司派现问题研究[J] .财会月刊,2006(29):26-38.

[9]赵春光.叶龙股利政策:选择动因——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J].2001(02):9-12.

[10]吴志刚.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6):8-20.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分析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分析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分析在我国证券市场上,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的股票,一直受到市场追捧,而连续派现且支付率较高的股票表现平平,且长时间遭到市场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请看——— 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历来是证券市场经久不衰的炒作题材,高比例配送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而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方面素有“铁公鸡”的绰号,到公布年报时,公司以“不分配不转增”六个字就把投资者轻易地打发了,使投资者的期望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又称红股、送股)两种,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常常被上市公司作为股票股利的一种替代品,在此一并归入股利分配范围讨论。从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批露来看,实施纯现金分红的公司比重超过一半,达54%;不分配不转增的达35%;其余的公司主要实施混合分配,但比重都很小,此外,还有非良性现金分红公司增多的新问题。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仍然存在现金股利支付率偏低、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送股和转增股支付与股价的波动相关性大这三大老问题。 非良性现金分红公司增多

2001年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非良性现金分红的公司增多,主要表现为:①将利润分光吃光,超能力派现,如承德露露(每股收益0.38元,每股派现0.66元)、长城电脑(每股收益0.156元,每股派现0.2元)。②经营情况欠佳,照常派现,如格力电器、隆平高科、深深宝a(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值,每股派现分别为0.3元、0.3元、0.05元),深科技a(净利润为负值,每股派现0.06元),新钢钒(每股账面货币资金为0.08元,每股派现0.2元)。③派现当年已推出再融资方案,如盐田港a(中期每10股配3股,年末每股派现0.5元)。④刚上市就高派现,如用友软件(2001年上半年上市,每股派现0.6元)。 上市公司如果每股派现大于每股收益表示除分完当年利润外,需动用往年的结余利润;净利润为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时派现,表示在没有现金正流入时还派现;派现前已推出再融资方案表明公司自身资金不足,需融资才能进行现金分红;刚上市即高派现表示公司要动用募股资金进行分红。 现金股利支付率偏低 2001年度有盈利但不进行现金分配的公司达274家。在分配预案中实施现金分红的668家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收益超过0.80元的5家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竟低于15%。不考虑超能力分配的53家公司,有分配能力的上市公司平均现金股利支付率也仅为35.3%,比起国际证券市场50%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仍属偏低。低于每股0.05元现金分红(蜻蜓点水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背景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留存用于再投资的决策问题,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实现公司价值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上市公司非常重视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对各种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一种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分配政策予以实施。 股利分配政策的发布也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既然股利分配政策与公司价值有很强的相关性,那么其中必然传递着某些价值信息。“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是一种分配方案,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股利分配政策的变化往往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越强,这种传递方式越有效、成本越低。因为,投资者相信,作为内部人的管理层拥有公司目前最真实全面的经营发展信息,他们会通过发放股利向投资者证明其经营能力.投资者由于具有不同的股利偏好特性,会选择在适合自己股利偏好的上市公司群落周围积聚。因此,公司可能通过设计和修改股利分配政策、在股利分配政策中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来吸引投资者。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一般可以分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四种方式,其中现金股利方式运用最普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公司常见的股利分配方式一般有三种:派发现金股利、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再考虑到上述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全部股利分配政策可分为八种:不分配、派现、送红、转增、派现加送红、派现加转增、送红加转增、派现加送红加转增。

股利分配政策案例分析

股利分配政策案例分析 浅论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股利政策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政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一直是现代中西方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我 们应在研究我国股利政策实践的不同特点的同时,还应分析我国股 利分配政策成因及因素。 【关键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成因分析 一、股利分配方式 股利是股息与红利的总称,是指股东依靠其所拥有的公司的股份从公司分得的利润,是董事会正式宣布从公司净利润中分配给股东,作为给每一个股东对公司投资的一种报酬。股利是一种积累留存的 利润,股东分配股利是一种权利,但分配股利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又称红股、送股)两种,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常常被上市公司 作为股票股利的一种替代品,在此一并归人股利分配范围讨论。现 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条件不同。现金股利适用于企业现金较充足,分配股利后企 业的资产流动性能达到一定标准的,并且具有有效广泛的筹资渠道 的企业。股票股利只要符合股利分配条件,即企业不管是否实际收 到现金,只要账上能够盈利,就可以采用股票股利。 2、性质不同。现金股利的发放致使公司的资产和股东权益减少 同等数额,是企业资产的流出,会减少企业的可用资产,是利润的 分配,是真正的股利。股票股利是把原来属于股东所有的盈余公积 转化为股东所有的投入资本。实质上是留存利润的凝固化、资本化,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股利。

3、财务影响不同。发放股票股利可使股东分享公司的盈利而无 须分配现金,使公司留存了大量的现金,便于进行再投资,有利于 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发放现金股利将减少企业的实物资财,直接影 响企业内部资产的结构,致使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重发生变化,有利于调节资产的结构。 4、会计处理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 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先由公司董事会提出,最终由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并按股东大会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进行分配,所以,两种分配方案 不但在时间上不一致,而且在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在会计核算上就 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成因分析 二级市场比较欢迎送红股,而反感派送现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还不成熟。红利与股价之比很低,与资本利得相比更微不足道。投资者主要是期望从股利波动中获利,而送红股又是二级市场炒作 的题材,填权的可能性很大。也有一些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的个人 或机构为了赚取该企业股票的投机收益,利用其影响促使管理当局 分派股票股利,甚至是高比例送股或转增股本。而西方成熟股市, 投资者大都关心的是拿到手的现金股利,而不在乎虚有的送股。 我国上市公司中不少企业致益较差,无利可分。有的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操纵利润,因只是账面利润,无能力支付股利;也有 的上市公司尽管有利润,但变现能力差,流动性不足,无现金可分。而发放股票股利,公司只要在账簿上做一笔转账业务,无须支付任 何代价。这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股票股利而不选择现金股利的客 观原因。 三、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 上市公司在制订一个适度的股利政策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政策的合理性,所以公司在制订政策时不 仅需要考虑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法律因素。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证券交易的正常进行, 防止企业股东和管理人员滥用手中职权,除债权人在签订债务、合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原因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原因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具有以下原因: 1、盈余因素的约束 a. 其中最典型的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说。这类公司一般都有曾经亏损的历史,当年的收益并没有大幅提高,只是勉强通过“及格线”,不派发股利显得合乎情理。我国《公司法》规定,利润的分配顺序是弥补以前年度损益,提取法定公益金、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剩余余额才可以用于发放股利。这种规定也是出于对股东利益和公司未来发展的考虑,是资本保全理论的规范化。在实务操作中,公司的盈利情况无疑是发放股利的决定因素。 b. 另有部分公司对不分配的解释比较直接,即“利润较少,不足分配”。这类公司的经营通常处境艰难,虽有一定利润,但由于经营环境难以乐观,因而采用不分配可以为企业保留一部分资金,用于扭转局面。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不分配,首先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良,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分配现象,需要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手。 2、“中期或前年已分配过” 作为对股东的回报,也为了表现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许多公司除了在期末进行分配之外,会考虑在年中时对股东进行分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期分配来源是中期报告,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不需要审计,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期报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从而成为其预测上市公司全年经营状况的依据。在全面估计当年业绩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开始考虑进行中期分配。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公司进行中期分配只是将全年的分配变换了时间而已,中期分配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末不分配的理由,这与中期分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然而从全年来看,这些公司毕竟进行了分配,其解释的理由似乎也可以理解。但另有一些公司却将以前年度曾经发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作为当年不分配的理由,从这些公司的解释看,公司的管理层有将发放股利作为对于股东的“施舍”的倾向,由此可见,我国某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分配理念上还存在误区。 3、现金流量因素 此种情况公司持有的不分配的理由大多是“现金流量状况不佳”,“经营现金紧缺”和“流动资金紧张,正在处理坏帐”等。这些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公司年报中所显示的利润可能只是存在帐面上的应收帐款或是存货,所以,不进行分配也算有正当理由。但是这种理由会让我们联想到我国推出的四项计提的相关规定,现金流量不佳应是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然而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在年报中言明,似乎许多公司对此存在“回避”倾向。从另一方面看,许多上市公司的难以持续发展,应该说都与现金流量状况有联系,可见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应是上市公司经营中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3、流动资金因素 流动资金因素本来不会影响到股利分配,然而有许多公司以需要补充流动资金为由不发放股利,这可能是针对证监会关于把发放现金股利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条件而说的。在我国股利分配至少有两种形式:现金方式和股票方式。本来就这两种股利形式看,现金股利分配应该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较小,而股票股利分配由于导致股本增大,会稀释每股利润,所以会给公司带来盈利增长的压力。但是在解释不分配原因时,许多公司仅限于对现金股利作解释,似乎股利分配只有一种方式。不过,有许多公司在提出流动资金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其他解释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流动资金因素是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流动资金的紧张,可能是由于公司扩展的需要,也可能是前述的现金流量

上市公司收益分配案例分析(作业版)

市公司收益分配 案例分析 班级: 财务管理一班学号:113 姓名: xx 、中外收益分配政策对比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采取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分红方式。在证券市场建立的初期,采取现金股利形式分红的上市公司较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现金股利形式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 案例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摘录) 1、分配年度:2010 年度。 2、本次分配以公司总股本415,646,691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 股派发 现金红利 0.6 元(含税)。 3、每股税前现金红利金额 0.06 元。 4、对于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 股股份的个人股东(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按1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后,实际派发现金红利为每股 0.054元。对于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股股份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 D,公司委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按照扣除10%企业所得税后的金额,即每股人民币 0.054 元进行派发;如该类股东在本公告刊登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公司提供相

关纳税证明文件: 1)以居民企业身份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凭证;2)以居民企业身份向中国税务机关递交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3)该类股东虽为非居民企业,但其本次应获得的红利属于该类股东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取得的证明文件。由本公司核准确认有关股东属于居民企业股东后,安排不代扣代缴10%企业所得税,并由本公司向相关股东补发相应的现金红利款每股 0.00 元。 如果该类股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证明文件,则本公司将按照10%的税率代扣代缴QFII股东的红利所得税。对于其他非居民企业,我公司未代扣代缴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对于属于《企业所得税法》项下居民企业含义的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 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的所得税自行缴纳,实际发放现金红利为每股人民币 0.06 元。 二)、国外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在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分红收益分配方案大致可以分为4 种形式。 (1)现金股利形式。即上市公司分红时向股东分派现金。这种分红方式可以使股东获得直接的现金收益,方法简便,是分红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确定分派现金比例时,往往存在公司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分派现金过多,受到股东的欢迎,但是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就会减少,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分派现金过少,虽然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增加,但是股东的眼前利益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公司股票的价格。 (2)股票股利形式。即上市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代替现金作为股利向股东分红的一种形式。这种分红形式即送红股的形式。所送红股是由红利转增资本或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形成的,属于无偿增资发行股票。由于所送股票是按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分派的,每位股东在公司拥有的权益不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分红方式只是使公司帐户上的一部分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公司的资产及负债并未受到影响。送红股方式的好处在于,现金股利可保留在公司内部,防止其流出公司,既增加了公司的资本,又扩大了公

股利政策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股利政策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摘要:股利分配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财务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状不容乐观: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低、偏好送股、分配政策的多变性、非良性分配等等,极大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我国证券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本文根据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状况对股利分配行为及其原因作了一些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思路,以期对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引言,主要表明写作的背景及意义,同时对国外和国内的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现状和动态作了简单介绍。其次,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并对目前现状进行了总体分析。第三,从上市公司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及原因,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原因

Study on the dividend policy of listed company in China Abstract:Dividend distribution policy as a listed company's core financial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of great concern of all aspects. Nowadays, the status of dividend distribu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re not optimistic: the low dividend payout ratios of them, preferences of Major Holders, polytropy of the distribution policy, the non-positive distribution, etc. All of these have greatly harmed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go agains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urities stocks market. What kinds of underlying caus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henomenon? How to regulate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 behavior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behavior of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listed companies to make dividend distribution policy, to regulate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 behavior,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dicates its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meanwhile,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and dynamics of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policy studie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a’s dividend distribution and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Thereafter, it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tuation from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dividend distribution. Key words:Listed company Dividend policy Reason

用友公司股利分配案例分析

用友公司股利分配案例分析 11春金融本 徐红梅 1144201200090 一、事件背景 用友软件分红方案每10股派现6元,2001王文京现金分红3321万!大股东王文京成为最大获益者。 王文京、苏启强于1988年成立的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最初的注册资本为5万元人民币。后于1990年3月正式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995年1月18日,用友组建成立用友集团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2000万元人民币。 1999年12月6日,用友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终增至7500万元人民币。 2001年5月18日,用友软件(600588)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核准制下发行的股票,以每股36.68元的价格发行,上市当天该股最高摸至100元,收盘价92元,创下中国证券市场新纪录,王文京个人身价一度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中国软件业的风云人物王文京再一次成了媒体聚焦的对象。作为当年第一家核准制上市公司用友软件(600588)的最大股东,他在上市第一年的0.6元(含税)分红中得到了3321万元的红利。根据计算,用友软件出资8000多万元的大股东,一年分得红利4500万元,回报率高达54%,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投资。而出资20个亿的流通股股东分得红利1500万元,回报率只有1.6%,需要133年才能收回投资。 二、分红资料

三、用友公司决定股利分配政策主要考虑问题 1、股东的利益 2、过多的现金分配 3、配股要求 4、市场信心 四、用友公司选择现金股利的理由及影响 动机: 1、降低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 2、传递公司的未来信息 3、满足配股要求 4、满足股东权益要求 5、降低企业现金持有量。 分析: 1、在市场监督不足情况下,股权结构分散的管理者将选择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东的公司资源配置行为,如投资决策时会选择低风险、预期收益低的项目,而在现金流量充足的公司里,管理者可能采取过渡投资行为而获取个人利益。因此股东为了增加管理者任意分配资源的难度,股东可以通过增加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来减少管理者控制的现金流量。 2、高派现可以作为公司对外投资者传递信心的信号,但用友高派现后股份一路下滑,与实际理论相悖。 3、中国证监会对公司配股有明确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3年超过10%,净资产值较高而业绩平平的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常常采用发放现金股利的方法用友2000 净资产收益率为46.76% 超高发行价后预计净资产收益率为5.87% 高额派现后为7.0%,满足了目前新股增发或配股需三折平均收益率底线6%的规定,为再融资创造了条件。 4、由于公司未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更愿意得到实实在在的现金股利, 5、用友公司出现“钱难花”现象,现金投资收益率不高,大量现金滞压。

如何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1)

如何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1)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普遍存在着非理性倾向。年报分析表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出现非理性行为的深 层原因是体制问题。因此,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是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关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非理性行为体制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状 近年来,在证监会的监督和市场的引导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由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由不稳定走向稳定,由随意的行为走向具有一定理性的行为,具体特征表现为股利分配由高比例送配转向派现、由不愿意分红向不得不分红转变。但是,在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 1、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分配、不愿分红现象 股利的获取本应是投资者高投入、高风

险的必然回报,但通过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析,可发现“暂不分配”的情况经常出现。据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资料,自1992年以来,沪市中从未进行过现 金分配的上市公司达到220家,而其中竟有67家公司甚至从未进行过利润分配;这两个数字分别占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0%和6%左右,并且没有任何不分配股利的充分理由。另据中国银河证券公司苑德军博士对深、沪两市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的分析,在公 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80家公司的资产 负债率低于20%;在这80家公司中,有51 家公司没有分配现金股利,其中,又有40 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大于元。不分红成为上市公司普遍施行的股利政策。本来,过多的持有现金将会增加企业的持有成本,违背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从理论上讲,税后利润留存企业对投资者并无损失,因为如果企业税后利润高,股价相应也高;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股票市场波动较大,并且市盈率较高,投资风险相当大,采取不分配政策限制了短期投资资本的流动,也剥夺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 多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结构上说都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这种结构上的不正常状况,主要指股权流动性分裂的现状,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市场预期机制,是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它也是造成以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造成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导致市场信息失真、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等等。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1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1.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所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即体制因素,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国有股仍占有相当于绝对的控股地位三分之二的股份是不可流通的。股权流动性分裂问题,这种违反市场原则的制度安排,破坏了资本市场基本的功能。这一问题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多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结构上说都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这种结构上的不正常状况,主要指股权流动性分裂的现状,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市场预期机制,是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它也是造成以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造成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导致市场信息失真、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等等。1.2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顺应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求新建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另一类是占绝大部分的由国企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前者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创业初期需要

不断追加投资,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而且一般这些企业的投资回收期较长。当前我国专门服务于高科技企业的二板市场尚未推出,因此对于在主板市场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必然会充分利用这条融资渠道,依靠外部资金和利润留存支持其成长。后者在面对国内外潜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同时需要进行适当扩张,获取规模经济。这些理所当然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所以目前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对资本强烈的“饥渴症”。我们将上述两类上市公司分别与美国的股利分配作一比较。首先对于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国外也普遍少分红,如美国NASDAQ的几家高科技企业,尽管业绩有较高的成长,平均增长率远高于纽约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但均没有现金分红。因此国内外高科技企业都有少派现的倾向。进而笔者认为,我国与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间的差别主要来自于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正处于一个比美国更迫切需求资金的特别阶段。因此目前令人不满的上市公司分配行为,可以乐观地看作是解“资本饥渴症”的过渡行为,是“股利分配政策反映公司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在我国的切实运用。现金分红意味着企业现金流、净资产的减少,与目前企业大量需求资金是格格不入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实施股利分配方案和与分配相关的行为,力求避免现金流出,同时寻求现金流入的渠道。以中国特有的“既派息又配股”的现象为例,我国配股政策前后调整了三次,主要围绕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进行修正,对于那些离配股资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少量的分红能起到显著的杠杆作用,较大幅度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少出多进”的效果。资本经营者的资本需求可通过多种筹资方式来解决,因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分析及建议(1)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分析及建议(1) 股利理论研究在西方已达数十年, 早在1938年威廉斯(Williams,1938)就揭开了股利理论研究的序幕,1956年林特纳(Lintner,1956)对股利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米勒(Miller,1961)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在此基础上,西方财务学界展开了对股利理论的深入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股利理论已经在不同角度得到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量成果,形成了包括剩余股利理论、客户效应理论、信号股利理论和代理股利理论在内的现代股利理论学派。但是这些学派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许多方面甚至互相矛盾。因此,费舍?布莱克(Fischer?Black,1976)将股利政策视为“股利之谜”,布瑞利和迈耶斯(Brealey&Myers,1987)等将股利政策列为公司财务的十大难题之一。 ?,不分配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年度之间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也较大(见表2)。1999年与1998年相比,沪市有59.3%的上市公司股利数量发生变化,47.9%上市公司的股利形式发生变化;深市有56.0%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数量发生变化,45.7%的上市公司的股利形式发生变化。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改变过于频繁、随意、股利政策严重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 2.邵正林,林云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金融观察.2004,3:147-154. 表2 1998与1999两年相比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变动表 市场数量不变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形式不变形式变化 家 % 家 % 家 % 家 % 家 % 沪市 175 40.7 113 26.3 142 33.0 224 52.1 206 47.9 深市 185 44.0 93 22 142 33.9 228 54.3 192 45.7 数据来源:1.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红利分配研究数据库》;?? 2.邵正林,林云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金融观察.2004,3:147-154. ?? 2、股利分配往往伴随着配股,转增资本等股本扩张行为。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资金紧张,因此不派现的公司较多,但在2000年派现送股的公司比例有所回升之后几年呈稳定状态。根据证监会对公司配股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要获得配股资格,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超过10%,一些净资产数额较高的公司为达到配股的目的,采取了发放现金股利以降低净资产额,从而相应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办法。 ?? 3、上市公司存在不分配或少分配股利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中,不分配或少分配股利的公司逐年增多,暂不分配现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不分配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呈逐年增加。据统计1994-2003年9年中,不分配股利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比例分别为7.12%, 19.45%, 34.88%, 53.53%, 58.59%, 62.48%, 35.52%、39.89%, 46.3%,46%(具体情况见表1),不分配的状况很严重,对于不分配股利的原因,许多公司未做出具体解释。而且在1997,1998年度不分配股利的397家、480家公司中分别有243,265家的每股收益大于0.2元,即有一半的公司有盈利但不发放股利。

上市公司分红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历史、现状与特征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1993年12月公布(1994年7月1日实施)的《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分配做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三章第103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行使职权包括“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第六章第177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并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不再提取。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上一年度公司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公司在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大会决议,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所余利润,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前款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第178条还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本法规定,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所得的溢价款以及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规定列入资本公积金 的其他收入,应当列为公司资本公积金。”第179条:“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股份有限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将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按股东原有股份比例派送新股或者增加每股面值。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1993年12月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为加强证券市场管理,使上市公司的运作规范化,现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向股东送股应符合以下条件: 已按规定弥补亏损(如果有的话)、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动用公积金送股后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不少于股本的50%;发送的股票限于普通股,发送的对象为根据股东大会决议规定的日期持有该公司股票的全体普通股股东;因送股增加的股本额与现一财务年度内配股增加的股本额两者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_以贵州茅台为例

案例库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以贵州茅台为例 ◎文/许 云 赵 娣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贵州茅台异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通过迎合理论和代理理论分析贵州茅台派发高股利的真正动机。中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主要并不在于传递某种信号,或是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间代理问题,更主要的是与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集中度有关,现金股利更多的是被大股东用作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或“套现”的工具。 关键词:股利政策;迎合理论;代理理论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1961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股利无关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完备资本市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1.没有税收。2.没有破产成本。3.负债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决策没有影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以上假设,当放松这些假设时,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不再无关,从而出现了股利相关论。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股利政策的研究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然而,由于西方理论所提出的假设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不具备,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及其发放动机存在着差异性。 以A股市场为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二十余年里,累计已实现现金分红总额为16050亿元。然而,20年来沪深两市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在内的累计融资金额高达3.7万亿元,比较二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仅为43.3%。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形式以现金股利为主,它的分配水平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总体分配金额不高,平均为每股分配现金0.16元,中位数为每股0.1元; 2.各公司间的差别较大,每股现金股利最大值达到 3.997元人民币,而最小的只有0.0035元,相差1142倍;3.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受政策影响较大。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模式以及制度背景:股权相对集中,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股独大”,外部的法律及市场发育较差,监督机制弱化,缺乏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可能主要并不在于传递某种信号,或是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间代理问题,更主要的可能是与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集中度有关,现金股利更多的是被大股东用作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或“套现”的工具。本文旨在探究贵州茅台异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通过迎合理论和代理理论分析贵州茅台派发高股利的真正动机。 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茅台”)股利政策分析 (一)迎合理论分析 2012年12月9日,网上有网友爆出贵州茅台含有塑化剂,引起一片哗然。受此影响,茅台10日停牌,11日复牌,开盘报198.50元,跌0.15%,开盘后一分钟股价急速拉升,并重上200元,涨幅超过1%。贵州茅台的高股价在沪深两市一直是一枝独秀,公司2001年8月27日上市,发行价为31.39元/股,在之后的11年时间内,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开盘价34.51元/股一路走高,在2012年7月16日达到峰值266.08元/股。根据统计显示,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少发或者不发股利所不同的是,贵州茅台自2002年度至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合计292.05亿元,公司同时期的分红总额为110.2亿元,股利支付率为37.74%。贵州茅台采取的是稳定增长型股利政策,每年发放现金股利,且股利支付水平稳步增长,与同行业相比,贵州茅台的每股现金股利十分突出。 那么根据Baker和Wurgle的股利迎合理论,贵州茅台的高股利是否与公司的高股价有关呢?事实上,公司发放股利越多,对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司声誉。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会更多的买进公司的股票,从而促使股价上升,公司股票的价格越高,对公司吸引投资以及再融资就越有利。另一方面,过高的股利分配政策,会使公司的留存收益减少,从而影响公司未来收益和股东收益。因此,公司在发放股利时应当做好发放股利和再投资之间的权衡取舍。 统计数据显示,贵州茅台在近5年整体上保持着超出行业水平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盈利能力,这给投资者传达了公司发展势头猛进的利好信息。另外,公司的每股收益为行业水平的17.36倍,位居整个行业的第一位。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期望,公司倾向于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 (二)代理理论分析 原红旗(2001)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时,认为在国外股利政策是控制代理成本的一种工具,但是在中国现行股利政策恰好是代理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产物。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对股利形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贵州茅台的股权结构是否存在上述代理问题呢?通过对目前贵州茅台股权结构的研究发现,茅台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消除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不平等,避免出现非流通股股东为套现而大肆派现的情况发生。但是它的股权相对集中,国有法人股东仍旧是控股股东,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由于我国监督机制的亟待完善,对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还存在不足,对于股票的散户持有者而言,他们购买股票更加关注股票的溢价能力,比较容易忽略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而且,贵州茅台的高股价也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它分配的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大部分都流向了大股东,成为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的渠道。 62015.01 当代会计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作为企业的核心财务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因为股利的发放既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如果支付较高的股利,一方面可使股东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还会引起公司股票市价上升。但是过高的股利,将使公司留存利润减少,或者影响公司未来发展,或者因举债、增发新股而增加资本成本,最终影响公司未来收益。而较低的股利,虽然使公司有较多的发展资金,但与公司股东的愿望相违背,致使股票价格下降,公司形象受损。因此,如何制定股利政策,使股利的发放与公司的未来持续发展相适应,并使公司股票价格稳中有升,便成了公司管理层的终极目标。 一、上市公司如何制定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制定股利政策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影响股利政策的一些因素,这样才能保护股东、公司本

身和债权人的利益,使公司的收益分配规范化。 股利分配的一般原则。 1、纳税优先的原则。企业必须在依法缴纳各种税收以后,才能向股东分配股利。 2、弥补亏损的原则。企业每年的经营业绩不尽相同。如果往年出现亏损,则企业必须在弥补了以前年度亏损以后才能分配股利。 3、提取法定公积金原则。企业当年税后利润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如有剩余,应从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法定公积金。我国《公司法》规定,法定公积金的提取比例为当年税后利润的10%,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以不再提取。 4同股同利、股东平等原则。公司税后盈利在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如果有剩余,就可在股东间进行分配。股利分配应按同股同利、股东平等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企业在分配股利时,必须平等地对待各股东,在分配日期、分配比率和分配方式上,各股东不得有差异。

五粮液股票股利分配案例

案例分析:五粮液股票股利分配 案例目标 本案例介绍了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分配股票股利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五粮液公司在选择其分红方案时,采取分配股票股利作为其股利分配的原因。 一.五粮液公司简介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858)是1997年8月1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厂独家发起,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在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的基础上经过资产重组设立。宜宾五粮液酒厂以其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酿酒车间、磨粉制曲车间、陈酿勾兑车间等优质资产及其附属公司——五粮液供销公司的资产及相应负债组成本公司。 五粮液公司属白酒类食品制造行业,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和销售,生产能力达到年产45万吨(商品酒)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酿酒生产基地。1996年被第五十届统计大会评为“中国酒业大王”,并保持至今。2000年12月8日,经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五粮液”品牌在200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品牌价值为120.56亿元。居白酒制造业第一位,居全国最有价值品牌第四位。2004年公司资产总额88.11亿元,净资产65.6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2.98亿元,净利润8.28亿元。 二、五粮液历年利润分配简况 五粮液自上市后,一直维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但是,这样一支绩优股,在1998年高派现后,就只采用送红股的方式分配股利,或者干脆不分配(2000年和2004年均未分配)。 表1统计了五粮液历年的分红情况。

表2展示了五粮液历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 上市公司股东获取回报主要有两种方式:经由上市公司分配股利以及所持有股票价格上涨的资本利得。理论上,一个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所能给股东的回报,既包括稳定的股利分配,也包括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 五粮液的第一大股东是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五粮液75%的股份,属于国有非流通股。由于非流通股不能上市进行交易,股东不能通过股价增长获得收益,因此理论上非流通股股东偏好发放现金股利。如用友软件在2001年的分配股利时,每10股派现6元,使非流通股股东的投资收益率高达50%以上。而且在2002年分配时,仍是每10股派现6元,只是迫于流通股股东压力,而加送2股红股。 五粮液在1998年的分配方案中,也采用了高派现的方法,每10股派现12.5元,扣税后实际每10股派10元。通过这种方式,非流通股股东分得24,000万元。但在以后的分配中,五粮液却改变了派现的方式,而改为高比例送红股和公积金转赠股。经过若干年的送股和转赠,五粮液最初的32,000万股,到2004年已经变为271,140.48万股,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股本增长了6倍多。 图1展示了五粮液历年来的总股本变化情况。从图1可见,五粮液的总股本几乎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