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

汉语詈语的文化透视

孟昭水(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271021)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e13481565.html,/uploadfile

[摘要] 詈语是是社会生活的一而镜子,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文化传统。诅咒类詈语起源于原始语言崇拜,原始人认为语言具有降祸于人的法力;禁忌类詈语是对禁忌的突破,人类对禁忌的共同维护与遵守是突破禁忌的詈语得以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础;贬损类詈语则是认准了物、鬼不如人,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礼赞,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歧视类詈语反映了男尊女卑等传统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违背伦理道德方面的詈语则能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类詈语对

于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詈语诅咒禁忌贬损歧视违背伦理道德文化内涵

所谓詈语,就是指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一般称之为“恶言”、“秽语”或“骂人话”。它是纯粹情绪化的东西,是强烈感情的毫无掩饰的真实流露。詈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民俗现象,它的使用更多源于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行为活动,因而詈语更能透露出一个民族的性情和心理,更能真接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根据詈语的致詈方式,把汉语的詈语分成了五类,并逐一揭示每一类詈语的文化内涵。

一、诅咒类詈语

诅咒类詈语是詈语中最狠毒的一部分。施詈者往往诅咒受詈者“断子绝孙”、“天打五雷轰”、“碰死”、“不得好死”等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咒骂起源于咒语,而咒语则起源于语言崇拜,属于语言巫术。蒙昧时代的先民们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恐惧害怕,但又无力改变征服自然,于是万般无奈的先民们便幻想并认为万物皆有神灵,是神灵在主宰世界,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便是这种原始思维的反映。原始人认为通过语言向神灵祈祷便能得到神灵的帮助和庇护,就能心想事成,于是语言就具有了一种神秘的魔力,语言就具有了祀神驱鬼、祈福禳灾的魔力,同时也具有了赌咒发誓、降祸于人的法力,于是就出现了咒詈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结果——诅咒类詈语。可见语言灵物崇拜是产生诅咒类詈语的深层文化心理。乌丙安先生曾指出,咒语作为语言迷信的产物有其历史渊源。它的产生几乎可以推到和原始语言产生的同时,它是人类崇拜和相信自己的语言具有神秘魔力的必然产

物。[1] P281

最初,咒语本来只是一种祝祷辞,在道教及方术流行的过程中,咒语逐渐变成了驱邪禳灾和降灾降祸的口诀,咒语由此在内容上分化成了“祝辞”和“诅咒”两部分,也就是用来祝贺

别人的恭敬话和攻击别人的骂人话。

迷信语言灵力的人对诅咒语非常忌讳,一听到别人诅咒自己,就会引起内心极大的恐惧和不

安,以至于愤怒。从某种程度上说,用语言诅咒别人的人和由于听到别人的诅咒而愤怒不安的人,大都是相信语言具有降灾降祸的特殊魔力。基于这样的心理,施咒者希望受咒者遇到不幸、遭受艰难困苦、变成残疾甚至受到死亡等惩罚,出现灾难性的、不吉利的结局。死亡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最大的恐惧,是人类最厌恶、最想否定的一种灾祸,所以用死来诅咒人便成了人们最常用的也是最狠毒的一种詈语。如“天杀的”、“短命的”、“该雷劈的”、“该死的”等等。汉语咒詈语不但强调死,而且还特别强调死的方式。例如“千刀万剐”、“刀劈火烧”、“五马分尸”、“万箭穿心”、“五雷轰顶”、“扒他的皮”、“杀千刀的”等等,咒死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福禄寿禧”是中国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愿望,而施詈者则使劲把人往厄运上诅咒,他们较量的其实是价值观,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心理。照理说,文明时代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诅咒语没有这样的魔力,但实际上有些人并没能从认识上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每当受到别人诅咒时,受咒者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并努力给对方以更狠毒的咒詈。可见,如果迷信语言魔力的程度最大限度地减轻,那么迷信语言灵力的骂人话的伤害程度也就会随之减轻,骂人话的数量必然也会相应的减少,就会起到一定的纯洁语

言的作用。

二、禁忌类詈语

詈语虽属语言禁忌之列,但詈语与禁忌语并不是一会事。禁忌语指的是由于不雅、不洁、不吉、不敬、生理缺陷等因而不能被提及的语词,包括脏话、粗俗语和亵渎神灵的语词。人们多用委婉语来指称被禁忌的事物。禁忌语用作骂人时才转化为詈语。可见詈语是对禁忌的突破,是对禁忌语的运用。禁忌一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一是指由于人们对此类事物所持的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一类行为控制模式,这种禁制的产生实际上是人们对这样一类事物的共同认识的结果。禁忌中的“禁制”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由于心存忌惮而表现出来的自我的“抑制”性质是其根本基础。其中“禁止”的含义也完全来自于共同的忌讳,来自于自我“抑制”的集体意识,而不存在“意志的强加”和“观念的强求”,正因为这样,当禁忌被突破时才会伤及心理。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结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以及民族、时代的精神文化指向。因此,维护和遵守禁忌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追求和价值观念。人类对禁忌的共同信仰是突破禁忌的詈语得以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础,语言一旦突破禁忌,就会成为詈语,就会起到伤害对方的作用。例如性是人类生活中较为隐密的部分,在平常交际中使用委婉语来避禁忌,反映了在语言方面社会规范对性的约束。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用性行为、性器官、性物等性词语来攻击人,那么这些性词语马上就会变成赤裸裸的骂人话。

性詈语是骂人话中最龌龊的一类。汉民族最常听见的一句脏话就是“他妈的”,鲁迅先生称之为国骂。詈词“他妈的”,实际上省去了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那么原话的意思就是“日他妈的X”。这句话之所以恶毒是因为它包含着与传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三重含义:其一,中国人看待男女关系从来不是平等的,而是男人对女人的“使用”,非家庭关系的“使用”便是占了更大的便宜;其二,母亲是每个人感情中最亲密的长辈,侮辱对方的母亲,便是对

人感情最大的伤害;其三,与对方母亲发生关系,意味着做对方的父辈,这在讲究孝道的伦理社会中,无疑大大贬低了对方,抬高了自己。[2] P227汉语中许多骂人话都是从这句“他妈的”派生出来的,骂的对象可换成对方的奶奶、姥姥、姐姐、妹妹等。

残疾、缺陷是人们极为害怕、讨厌的灾祸和不幸,属禁忌之列。残疾者最忌讳别人说及与自己残疾有关的词语。出于善意,人们在交际时也会尽可能地回避这类禁忌词语。但当怀有敌意时,这些短处便成为人们攻击对方的目标,如骂人“瘸子”、“秃子’、“麻子”、“聋子”、“瞎子”等。骂人者在这方面则处于优势地位,故意矮人面前说矮话,使用一些对方最忌讳的词语,揭对方的疮疤,从而使对方尊严受辱,感到无地自容,这也就是所谓的“守

着瘸子不说短话”的禁忌文化心理。

三、贬损类詈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为万物灵长,唯人独尊,物、鬼不如人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如果把人贬损为物、鬼等非人类就表明被贬的人丧失人格而不配作“人”,如把人叫做“狗腿子”、“畜生”等,这显然是对人莫大的侮辱,是骂人的话。从深层文化心理看,贬损类詈语则是认准了物、鬼不如人,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礼赞,[3] 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

人贵畜贱观念的一种反映。

贬损类詈语实际上是把人作低值的分类分等处理。当我们咒骂一个人时,总是首先自觉不自觉地把他划入某一类型,进行类型处理,当然最终进行的是低值低贱的处置,譬如把人骂作狗、猪等动物。为什么狗猪不如人呢?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一个社会集团的人们往往把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的好恶涂抹到动物身上,使动物有了好坏之分,动物的指称也因此有了褒贬之别。一般说来,形体优美强壮有价值的动物,容易获得人们褒义的评价,相反,形体丑陋有害无益的动物,就往往会得到贬抑的评价。前者的指称义大都属于正面的、积极的、强有力的,后者的指称义一般则属于反面的、消极的、弱小的。如“老鼠”形象卑微猥贱,常用作鄙视人的詈语,如“鼠头鼠脑”、“胆小如鼠”等。“猪”肥头大耳,贪吃贪睡,肮脏丑陋,笨头笨脑,于是便产生了“懒猪”、“蠢猪”、“笨猪”、“猪头”、“猪

脸”之类的贬斥之词。[4]

贬损类詈语中骂人为狗的詈词特别多。用“狗”来骂人,显示出自己与对方不属同类,自己是人,对方不是人,是狗一样的畜牲。是牲畜便不是人生人养的,只能是牲畜生牲畜养的,进而累及对方的父母乃至祖宗都不是人。[5]此类詈语有“狗爪子”、“狗腿子”、“狗尾巴”、“狗鼻子”、“狗胆”、“狗头”、“狗眼”、狗脸”、“狗嘴”、“狗屎”“走狗”、“狗性”、“狗放屁”、“狗腿子”、“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猪狗不如”、“狗胆包天”、“狗肉上不了桌”、“狗改不了吃屎”、“狗

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另外,“驴”、“狼”在汉语中也常被用作詈语。如“驴肝”、“驴肺”、“驴蹄子”、“狠心狼”、野心狼”、“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色狼”等。

在骂人为异类的詈语中,还经常把人比作东西。如把愚笨无能的人骂作“笨蛋”、把怯懦无能的人骂作“菜包子”、菜货”,把软弱无能的人骂作‘肉头”、“脓包”,把妒忌心强的

人骂作“醋篓子”、“醋罐子”、“醋坛子”等,把懒贪的人骂作“懒骨头”。此外,“不是东西”、“什么东西”、“不是玩艺儿”、“没人样儿”、“没人味”等詈语,均通过

把人归入异类来达到斥责之目的。

以异类污辱人反映了人类群体对人性的强调和尊重,人类在改造自然、形成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把人类自身置于万物之上,而把非我族类的事物斥为异类,给予蔑视。这种观念一方面来源于生物本能中对同类的认同,对异类的排斥,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人性的肯定和认同,对异类价值的否定和蔑视。这类詈语或把人贬为动物,或把人贬为事物,都是通过把人贬为异类以达到污辱之目的。

四、歧视类詈语

语言歧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凡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种族、信仰、体貌等都可以用语言进行歧视。仅以性别为例就可见一斑。我们知道,旧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享有权力,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无法保障,这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深广,导致了大量性别歧视类詈语的出现。如元明时代专骂女人为“贱人”、“贱货”、“咬虫”等。传统观念要求女子端庄贤淑,说话多的女人常常被骂作“长舌妇”,泼辣的女人被骂作“母夜叉”、“雌老虎”,不吉祥的女人被骂作“扫帚星”。汉民族传统的观念特别重视妇女的贞节和操守,封建父系家族社会把妇女贞操看作保持丈夫尊严和维持家族血统纯正的前提条件。出于这一要求,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要求也就特别苛刻,辱骂女人的詈词也因此变得特别丰富。如女人主动追求男人被骂作“淫妇”、“浪货”、“骚货”、“荡妇”;女人有婚外性关系被骂为“养汉子”、“养汉头”、“偷野汉子”;女人失去贞操被骂作“破鞋”,改嫁的妇女被骂作“二锅头”、“开封酒”或“过水货”;女性卖淫被骂作“娼妇”、“野鸡”、“婊子”、“开窑子的”、“卖肉的”等等。在歧视类詈词中,谴责男人操守的词汇不但比较少,而且还带有浪漫色彩,如将已婚男子另寻新欢叫“寻花问柳”、“沾花惹草”,称男子卖淫者为“午夜牛郎”。这些词语更多带有嘲弄、讽刺意味,由此反映出传统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更多约束女性,这与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观是一致的。陈章太在谈到骂人话时曾指出,汉语骂人的目标一般不指向对方本人,而主要是指向对方的女性亲属如“奶奶”、“妈妈”、“姥姥”、“姐姐”以及“妹妹”等。这一现象正好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也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畸形家庭观念。[6]

旧社会长期存在着阶级歧视,有出身高贵的“达官贵人”和“老爷”,自然就有身份低微的“奴才”、“贱民”。奴隶、穷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身份卑贱之极,因此,奴隶的称谓常常被用作詈词。如“丫头”,指女性奴才,北京土语里有“丫’、“丫的”、“丫挺的”等骂法,即意在骂对方是“丫头生的”,而不是明媒正娶所生,身份低贱,同时影射其母行为不

轨,可谓刻毒之极。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鄙视商人,因而商人之称也成了詈词,出现了“贾竖’、“奸商”、“市侩”等詈词。中国古代战乱,往往“兵匪一家”,所以人们对士兵的称谓往往多含贬义,如“赤老”、“大兵”、“丘八”、“兵痞”、“兵油子”等。农村与城市相比往往贫穷、落后、愚昧、乡土气,于是出现了歧视农村、侮辱农民的骂詈语,如“土包子”、“土老帽”、

“村夫”等。

奸臣、盗贼、娼妓、乞丐等被视为社会恶孽,理应为正统观念所仇视,故以充骂詈之资,从某些方面发挥了鞭挞社会邪恶,宣扬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其落后消极的一面,如对贫穷职业的轻视,象骂书生、教书先生为“腐儒”、“酸丁”、“臭老九”等。[7]

这些歧视类的詈语都是应该抛弃的。

五、违背伦理道德类詈语

汉民族历史悠久,积淀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如讲究长幼尊卑,重视传宗接代,重视出身门第等。当个人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便会遭到人们的否定、指责和攻击,就要挨骂,由此形成了大量违背伦理道德方面的詈语。这类詈语能够折射出特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规范人的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詈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护伦理道德、

规范人的行为的工具。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传统的中国人都是以家庭、家族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就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特别强调。儒家思想严格要求普通百姓遵守人伦秩序,严禁以小犯大、以下犯上。重血统、重人伦、重孝道、重尊贵一直是人们传统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体现在言语交际中就是重长幼、明等级。作为一个长期处于封建集权统治下的国家,中国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官尊民卑、富尊贫卑……种种等级差别常使骂詈者得以大作文章。从中国丰富、繁杂、精细的称谓语中就可看出这种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等级制度在家庭中的体现就是强调长幼有序,家人之间的言语交谈要严格按辈分使用亲属称谓,如果把对方贬低为晚辈或把自己提升为长辈便具有了污辱人的含义,这类称谓词语就变成了违背伦理道德类的詈语。如某人为了贬低或取笑对方,故意用辈分低的亲属称谓语称呼对方为“儿子”、“孙子”、“小子”、“黄毛丫头”等,或者故意用辈分高的称谓语自称为“祖宗”、“老子”、“爷爷”、“奶奶”等,那么这时的亲属称谓语就变成了骂詈语,因为言语双方实际上没有任何的亲属

关系。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特别重视子孙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骂人没有子嗣,可谓恶毒之极。不仅如此,汉民族还特别重视血统清纯,故骂人血统不纯也是极大的污辱。如“丫头养的”、“婊子养的”、“野种”等詈语均骂人血统不纯,“杂种”、“狗日的”、“不是人揍的”——不但骂人出身不正,而且强调人畜杂交,就显得更为粗俗、恶毒。这类詈语反映了古人对种族繁衍和纯化的深切关注,涉及到了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重血统讲究的是后代血统的纯与不纯,重孝道讲究的是子孙满堂,重尊贵讲究的是辈分等级、人物有别,重人伦讲究的是忠孝弟信礼义廉耻。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无论古今,它在规约人们的言行,维持社会稳定和生活秩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违背伦理道德就会受到良心的自责、他人的指责和舆论的谴责,精神心理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正因为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价值认同心理,才使得违背伦理道德后所导致的精神惩罚具有强烈的杀伤力和威慑性,所以针对对方违背伦理道德或者故意强加给对方违背伦理道德的罪名来施詈,

就会给受詈者以沉重打击,就会使受詈者产生尊严受损、人格蒙辱以及道德沦丧的心理感受,

从而达到攻击对方、伤害对方的目的。

以上探讨了五种詈语蕴涵的文化心理。我们研究詈语,并非要去骂人,而是为了揭示詈语的形成方式及其文化内涵,是为了更好地纯洁语言、规范语言。詈语是对语言规范的突破,是本能的发泄。语言规范是社会存在的需要,而本能则是个体存在的需要,两种需要在个体中达到了矛盾的统一。当人们循规蹈矩时,社会语言规范在起作用;当人们随心所欲时,本能在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骂詈的冲动,这也是詈语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虽说不文明的话终将被社会所抛弃,但是“骂人话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原则却不会轻易消失。”[8] P211有鉴于此,要想净化语言,移风易俗,必须靠全社会成员共同不懈地努力,必须更新民众的传统思想观念,必须努力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而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陈伟武.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4]关英伟.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3)

[5]孟建安、柳金殿. 詈语与社会文化[J].修辞学习,1997,(5)

[6]陈章太.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J] .厦门大学学报,1988(1)

[7] 李朵.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2)

[8]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所以文化教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教学要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由于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所以语言交际也包含了文化交际。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带着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也许在交淡中尽量使用汉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所用语言、所谈内容并非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如果不经过特定的指点,他们是不会注意到有些语

言的运用是有具体交际场合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说的话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由于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系统。申小龙说过:“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汉语的分析和理解中,人的主体意识有更多的积极参与。”如果不结合文化教学,外国人学习到的汉语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当然本文主要是对汉语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的。 运用的交际文化这一概念是接受了张占一先生的说法,他是最早明确提出交际文化这一概念的。他这样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一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 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

常用书信用语 汉语

常用书信用语一般答复书信的开头语: 喜接来函,不胜欢慰。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捧读惠书,欣慰无量。 顷接手教,敬悉一切。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久未通信的发信开头语: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近况若何,念念。 久疏通问,渴望殊深。 心路咫尺,瞻言甚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鸿雁传书,千里咫尺。 久疏问候,多多见谅。久疏问候,想必一切佳胜? 久别之后的发信开头语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离情别怀,今犹耿耿。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相距尚远,不能聚首。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何时获得晤叙机会,不胜企望之至。 不睹芝仪,瞬又半载。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 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 天气节气引申的思慕语: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 无交密。 春雨霏霏,思绪绵绵,近况如何?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怕!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游?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保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珍摄为盼。 入秋顿凉,幸自。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秋风多厉,愿自珍摄。 渐入严寒,伏维自爱。 日来寒威愈烈,伏维福恙躬无。 近来寒暑不常,恳祈珍重摄卫。 气候多变,希自珍卫。 近来天气变化无常,请多珍重。 近日天气渐渐寒冷,希望你多加保重。 当下场景引申的问候语: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转托文墨,时通消息。 问病语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汉语与中国文化,起初只是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才去的,还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枯燥乏味,但是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大家在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王彤伟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使我眼前一亮。没有单调的播放幻灯片或者是朗读书上的文字,而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 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汉语中,方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方言就是体现的地方文化。我们第一节课就此展开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习过程。 我们学习了方言的概念,方言形成的过程以及方言的分类。然后在方言的分类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课堂上,老师叫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分别起来秀一段自己的地方方言,有个福建同学的闽南话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那节课上我们不仅对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他们的发音和停顿上进行了比较,使我对中国的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浙江人自然迫不及待的想秀一下我的绍兴话。回去以后更是自己研究了很久。对官话,吴语,客家话,闽语以及粤语都有了稍稍的了解。作为浙江人,我知道我们浙江使用最广泛的是吴语以及少数的客家话和闽语。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参与就足够的,如果真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课上我们是打开了学习的大门,那么想要深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一学期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学习都是在轻松愉悦的课题氛围中完成的,在这一学期里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知识,虽然不过是浩瀚的中国文化宇宙里的一点皮毛,但是还是很满足,感谢老师这学期得辛苦教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洪方园 1043094073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 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说文》:“詈,骂也。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 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 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常用手册信用语汉语

常用书信用语 一般答复书信的开头语: 喜接来函,不胜欢慰。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捧读惠书,欣慰无量。 顷接手教,敬悉一切。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久未通信的发信开头语: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近况若何,念念。 久疏通问,渴望殊深。 心路咫尺,瞻言甚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鸿雁传书,千里咫尺。 久疏问候,多多见谅。 久疏问候,想必一切佳胜? 久别之后的发信开头语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离情别怀,今犹耿耿。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相距尚远,不能聚首。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何时获得晤叙机会,不胜企望之至。 不睹芝仪,瞬又半载。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 久疏问候,伏念宝眷平安,阖府康旺。 天气节气引申的思慕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 思念往还,恨无交密。 春雨霏霏,思绪绵绵,近况如何?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 怕!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 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游?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保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珍摄为 盼。 入秋顿凉,幸自。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秋风多厉,愿自珍摄。 渐入严寒,伏维自爱。 日来寒威愈烈,伏维福恙躬无。 近来寒暑不常,恳祈珍重摄卫。 气候多变,希自珍卫。 近来天气变化无常,请多珍重。 近日天气渐渐寒冷,希望你多加保 重。 当下场景引申的问候语: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转托文墨,时通消息。 问病语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闻病甚念,务请安心静养。 顷闻卧病数日,心甚念之。 闻您抱恙,不胜悬念。 知尊恙复发,甚念甚念。 尊恙已有起色,甚以为慰。 尊恙愈否?念念。 前遇来函,知尊恙已痊可。 重病新愈,望多休息。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自述语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合家老小安好如常,请勿念为要。 幸寓中均平善,勿念可也。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惟寓中均平善,可请勿念。 我微恙已愈,现顽健仍如往日,免 念。 偶然微恙,幸近已痊愈,希勿念为 幸。 日前患病,现已复原。 致谢语 承蒙关注,特此感谢。 承蒙关照,不胜感激。 费神之处,不胜感激,来示读悉, 十分感谢。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费神之处,泥首以谢。 感荷高情,非言语所能鸣谢。 承赐忠言,心感何极。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铭感。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 承示诚挚之言,佩其感甚。 顷得惠函并照片种种,感谢之至。 承蒙惠赠,忠心感谢。 前承馈赠……,倾感不胜。 承蒙存问,不胜感谢。 如此厚赠,实深惶涑。 钦佩语 久仰大名,时深景慕。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0905010197 09汉语言文学 摘要: 建立和推广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标准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任何一个要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必须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跟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变革是密切相关的。可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而社会发展缓慢的缘故,汉语方言分歧较大。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二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同地区的人民交往很少,造成“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为了交际,人们就要求有一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言。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 关键词: 汉民族共同语方言“七区说”汉字改革汉字统一 主要内容: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经说过一个关于“普通话”的相声。其中说到有位北京人到上海,向旅馆服务员要“面汤”,结果服务员给他送来一盆洗脸水,闹了个大笑语。可见,如果不会说普通话,不但交往困难,还可能误事。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社会交际必须使用一种统一的共同语。先秦时期曾有一种类似“普通话”的统一的、规范的口语,叫作“雅言”。史书上记载,孔子在读古书、行古礼时就使用雅言。只是这种统一的口语当时没有在社会各地的方言也就长期保存了各自的差异性。但是,尽管方言分歧大而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是缓慢的发展),各方言区之间的交流还是逐渐增加的。为了交际,人们就要求有一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言。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注[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汉语-中国的文化

汉语-中国的文化 汉语,是我们中国的绚烂的文化。那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语言,一笔一划间,如同彩带在飞舞,如同一条翱翔在空中的龙,散发着中国宝贵的文化魅力和中国人拥有的伟大的智慧,是我们祖先艺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的瑰宝。 一个个方块字组成一段语言,这一段语言从我们口中说出,即变成了汉语。以前小时候,我不爱写字,觉得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我看不懂的奇异的符号,每次教师听写字词时,都要错几个,所以之前我觉得学汉字简直太难,可还要一笔一划地记住这个字的笔划,越到高年级这些字就越难。幸亏教师教给我们一个好规定,比如说"翔”就像两只角长在一只鸟头上,鸟的右边还有如同两个羽毛,这样,这些很难的字就被记住了。并且自己还可以发挥想象,把很难的方块字拆成几个好记的字或动作,这样更方便我们记得这些不会写得中国字,后来,我学起语文,记起字就更容易多了。 经过中小学六年[https://Www.zuOweN8.coM/]和重点初中接近一年的学习,我所积累的文字越来越多,白话表达能力却没怎么提高,比如给我几个很美很有意境的词语,让我造个句,我造的也比不上其别人造的优美。几个词语连成一个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足以体现出汉语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其中奥秘。想要说出富有诗意的句子,则必须要有想象力。 汉字,要想写得好看,写得美好精巧,必须每天练,照那些名人所写

得字,一日又一日,一年有一年,你写的字一定会有所进步。字体也有好多种,例如:楷体、魏碑、方正等。这些虽然构造不太同,但每一种都有每一种具有的独特风格。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学好汉语,认识不同的汉字,是我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个一个的方块字,一句一句的汉语,我们用汉语抒发我们的理想,用汉语书写祖国绚烂的篇章,展示了祖国美丽富强的光芒一面。汉语,中国绚烂的文化,为中国掀开了新的世界,新的将来。

汉语与中国文化

看《汉语与中国文化》有感 专业:古代文学学号:20101104051 姓名:赵明俊林宝卿先生在这本书之中从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对象、性质、意义和方法,以及汉字、词语、语法、熟语与中国文化等方面分八章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解读。本着“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的研究模式,通过引证大量生动的语言事实,反映了当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最新成果,其论点和材料不仅能进一步证明“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而且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补充了新血液、完善了新观点。 在第一章引论中,作者分三节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性质、意义、方法,中国汉语与文化研究简况进行了概述,对一些宏观上的概念和关系作了说明。首先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我们必须要从大的方面了解语言到底和文化存在什么关系。在文章中,作者对语言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将语言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将文化的定义也总结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意义。如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对文化的阐释是:“文化史一种沉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文化史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简单来说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阐释无疑是从广义上给文化作的定义。但是我认为对于文化的含义我们应该以

一种广义的视角去给定一个狭义的定义,这不仅可以在研究的时候不因概念过大而论述不清,同时也避免论述工作卷帙浩繁而劳而无功无用。了解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作者接下来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们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我认为语言和文化并不是简单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得以传承的媒介,它本身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文化这个庞大的及机器,同时它也是这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油,它调理这这个机器,使它能持续的运行而不断层。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我们将时针拨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文化必然是人创造的,它必然与自然相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从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人,无疑经过了漫长年代,甚至远远长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在这个无记录的空白年代,我们连人的界定都无法确定,那怎么谈文化,而且早期的语言无疑只是一些代表了特定意义的符号,还无法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成系统的语言,那么这时候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分析,如何界定,也是我疑惑的地方。 在文中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是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二是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到底语言的存在是不是以文化的存在为转移,这点我觉得还值得商榷。我觉得语言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聚居的扩大自

Greetings_问候语

Greetings 问候语 1. Hello! / Hi! 你好! 2. 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早晨(下午/晚上)好! 3. I'm Kathy King. 我是凯西·金。 4. Are you Peter Smith? 你是彼得·史密斯吗? 5. Yes, I am. / No, I'm not. 是,我是。/ 不,我不是。 6. How are you? 你好吗? 7. Fine, thanks. And you? 很好,谢谢,你呢? 8. 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9. How is Amy / your wife / your husband? 爱米好吗?/你妻子好吗?/你丈夫好吗? 10. She is very well, thank you. 她很好,谢谢。 11. Good night, Jane. 晚安,简。 12. Good-bye, Mike. 再见,迈克。 13. See you tomorrow. 明天见。 14. See you later. 待会儿见。 15. I have to go now. 我必须走了。 二、Expression In Class 课堂用语 16. May I come in? 我能进来吗? 17. Come in, please. 请进。 18. Sit down, please. 请坐。 19. It's time for class. 上课时间到了。 20.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20. 打开书,翻到第20页。 21. I'll call the roll before class. 课前我要点名。 22. Here! 到! 23. Has everybody got a sheet? 每个人都拿到材料了吗? 24. Any different opinion? 有不同意见吗? 25. Are you with me? 你们跟上我讲的了吗? 26. Have I made myself clear? 我讲明白了吗? 27. Could you say it again? 你能再说一遍吗? 28. Any questions? 有什么问题吗? 29. That's all for today. 今天就讲到这里。 30. Please turn in your paper before leaving. 请在离开前将论文交上。 三、Identifying Objects 辨别物品 31.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32. It's a pen. 是支笔。 33. Is this your handbag? 这是你的手提包吗? 34. No, it isn't. / Yes, it is. 不,它不是。/是的,它是。 35. Whose pen is this? 这是谁的笔? 36. It's Kate's. 是凯特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明清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仍旧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语。明清时期管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

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受日本语文生活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也从日本传到中国,明清时期我们的共同语叫官话,清末从东瀛日本传过来一个词“国语”。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有些语言改革家提出我们学习日本,在我们国家也要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普通话是我们汉民族共同的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在台湾被称为“国语”。我是生长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娃,说普通话是我和伙伴们沟通的桥梁。无论走到哪里,一口字正腔圆的

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能够深刻地体现中国色彩的文化。它着重于意义,语言表意之“神”控制着“形”,稳定着“形”,解释着“形”,即“以神统形”。 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中文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美、最优秀的语言,是滋养中华民族生存、思维和发展的语言根基。语言的同一性、优越性,中文所蕴涵的无限丰富的智慧、信息和能量,成为全体华人交流、交往和情感的基础。中国文化,是我们5000年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化,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共同高举的信仰基础和精神财富。 方言又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

汉语_Chinese 中国文化_Chinese culture 方言_dialect 关系_relationship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中国文化 (一)概念界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透过文字了解文化,透过文化了解文字,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方言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地方语言常简称为方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二)方言的形成 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种族融合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当代所有汉语方言,皆于西周时深受古夏言的巨大影响,这正是语音迥异甚至互相不能通话的中国各种方言统一称为汉语的缘故。实际上,各种汉语方言的语法规则也高度相似。中国汉族地区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语言影响较小而使古汉语特点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譬如重传承之客家群体所用之客家话及多数广东人所用之粤语较多数汉语(特别是晋语外之北方汉语)保存更多唐朝之中原汉语。 (三)方言的分类 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有人划分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是,无论采取哪种划分方式,这些“大方言”内部的使用者有时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人们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差别。然而西方学者认为,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凡是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均应列为不同的语言。所以他们并不认可中国学者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至少其中的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以及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大部分不能互相通话,所以应把它们列为不同的语言。汉语各方言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土语。 (四)主要的几种方言 ①官话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摘要;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人口迁徙和 通婚中,语言也发生了改变。华坪地区的方言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和辐射。除此之外,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或者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是相互影响继而相互渗透的,华坪地区的方言詈语亦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是语言变革和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华坪方言、巴蜀文化。文化分析。 华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一致性较强。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詈语则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它有自己的特点。 一、形容词类的詈语 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各种经济和生活交往之中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又因为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詈语就兼具各方特点。如: 1、“打别时怪”意为无理取闹,是形容一个人不听话,不讲理,还自以为是本别人的不对,自己还生气闹腾的意思。如:“谁死定了你总是打别时怪的脾气?” 2、“精怪”意为大惊小怪,脾气怪。如:“你这个人精怪得很”。 3、“憨出出”意为人笨,但是是有一种可爱的感觉的笨。如:“外婆总是说我憨出出的”。 4、“日弄啪撒”意为很笨。形容一个人什么都做不好,而后脑子不好使。其中“日弄”这个词是四川话中引用过来得,而“啪撒”则是当地少数民族傈僳族得一个词汇。如:“弄啪撒的人才做得出来日弄啪撒的事。” 5、“帮臭”这个词形容一个人脾气很不好,很怪。但是也有什么东西很臭很臭得意思,如妈妈说你的鞋子“帮臭”。“帮”在在这里是一个副词,带有“很”的意思。如:“他脾气帮臭的,和他谈恋爱会吃亏。” 6、“翘脚了”意为无精打采,没有生气。“翘脚”意为死,像死了一样,就是没有活力。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不集中精力。如:“做事情不要像要翘脚了一样。” 7、”鬼米日眼“形容不正经,不靠谱,形容华而不实,异想天开。往往指某人突然冒出的一个让他人无法接受的念头。如:“不要做些鬼迷日眼的事情。” 8、“背时”意为倒霉,运气不佳。如:“人背时了也没办法。” 9、“爆鸡壳”本意本来是孵蛋的母鸡,但是引申为邋遢,不干净的意思。如:“穿的像爆鸡壳一样,哪个都嫌弃。” 10、“拗”意为顽固,倔强,脾气犟,要强。如:“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这种拗到什么都听不进去的人。” 11、“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12、“筽得很”筽是凶的意思,加上副词很得修饰就是很凶,如:“我爸筽得很!” 13、“皱迷哇眼”形容某人品行不好,做人不道德也可以形容某人长得不好看。如:“那人长得皱迷哇眼的。” 14、“捧红踏黑”形容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人。如:“他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捧红踏黑。” 二名词类的詈语 1、“啰啰”意为顽固,形容一个人脾气犟。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出现了这个形容少数民族脾气特点的词。如:“他就是个啰啰。” 2、”过场多”这句话取自舞台戏曲。在戏曲中一些非主要人物、非主要唱段、人物自我介绍、跑龙套等统称为过场戏。意指麻烦,啰嗦等。如:“过场多了谁都不安逸。” 3、“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4、“毛驴子耳朵几排长”指人听不进别人的好言相劝,就像长耳朵的驴一样什么都听不进去。可以形容各种人。如:“你这个人怎么毛驴子耳朵几排长。” 5、“铲铲”大意是说一个人不够聪明,后点呆瓜的味道,是一种善意的骂人的话,也可以用做否定语后缀例句。如:甲说,不如我们去抢劫?乙说,那要得个铲铲! 6、“癞嗝宝”通常形容一个人长得丑。如:“那个人长得像癞嗝宝!” 7、“爆阔阔”原指孵蛋得母鸡为保护蛋而张开翅膀,呈现出很凶得架势,,形容一个人很凶,很暴戾。如:“凶得像爆阔阔一样。” 8、“喳拉子”用来形容话多的人,如:“不要像喳拉子一样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9、“夹色子”说话结巴的人。如:“不好好说话就会变成夹色子。” 10、“叉巴子”笑得很不文雅的人,或者是插嘴的人。如:“我说话你不要当叉八子。” 11、“接话瓢”指喜欢接话,插话的人。如:“你这个接话瓢。” 12、“勺宝”吊儿郎当的人,如:“你这个勺宝。” 13、“老孔雀”用来形容很自恋的人。如:“他就是一只谁都看不起的老孔雀。” 三动词类的詈语 1、“跑暴”大人骂家里的小孩整天出去玩通常会用这个词。如:“作业不写,一天到晚在外变边跑暴。” 2、“桥脚拨手”意为笨手笨脚。如:“桥脚拨手的就不要来添麻烦了”。 3、“不得下台咯”不得了,自以为了不起了。如:“让着你一点,你还不得下台咯”。 4“铲尖夺石”喜欢在别人面前显露本事,好多管闲事的人,也可形容插手做事。如:“他就是个铲尖夺石的小人” 5、“窝利抱肚子”意为吃了就只会拉的人,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如:“做一个整天天窩利抱肚子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6、“假吧意思”意为假惺惺。如:“不要假吧意思的来讨好我。” 7、“搞刨咯”形容做事不作好准备或不经过思考。如:“这种结果还不是因为你搞刨咯造成的。”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汉语中的惯用语(容易)

1、看不起,看得起 不要看不起有缺点的人,以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的。 既然你看得起我,我就一定热情帮助你。 2、有两下子 小张一会儿就把电视机修理好了,他有两下子,我佩服他! 3、爱面子 你很好强,爱面子,但是这有什么必要呢!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这个 4、爆冷门 今天比赛又爆冷门,一向默默无闻的火车头队一举夺得团体赛冠军。 5、半边天 你那个半边天出差了,是不是? 我们女同志怎么不行?妇女能顶半边天嘛! 6、炒鱿鱼 问他是被老板“炒了鱿鱼”了,还是他“炒了”老板? 7、穿小鞋 王院长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没给人穿过小鞋,大家都尊敬他。 8、大锅饭 吃大锅饭讲不得什么滋味。 9、定心丸 现在给大家吃个定心丸,今年的研究生分配方案已经基本落实了。 10、砍大山 消磨时间的最有效办法当然还是聊天吹牛砍大山。 11、马后炮 事情已经定下来了,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一切都是马后炮了。 12、跑龙套 老王很谦虚,他说:“叫我负责可不行,跑跑龙套还可以。” 13、泼冷水 大家干得正起劲,你千万不能泼冷水。 14、敲边鼓 妈,怎么爸爸一批评我,你就敲边鼓!

事情不那么简单,你要用脑子好好想想,不能盲目地随大流。 16、铁饭碗 我怎么比得上你呢,你有个铁饭碗,饿不着! 17、一风吹 局长对我们一风吹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18、一锅粥 会场内,掌声、哨声、喊声、笑声乱成了一锅粥。 19、走过场 在企业整顿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过场。 20、钻空子 小李真能钻空子!一有机会,就把他那套坏作风摆出来!21、犯得上,犯不上 你犯得上这样做吗? 他还是个孩子,犯不上跟他生气。 22、又来了 又来了,又来了。你真能拿我开心。 23、去你的 你真好看,去你的!你就会说这一句。 24、真是的 今天这个天气,可真是的,怎么偏在这时候下起雨来了。25、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别无办法。 26、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她是很有前途的电影演员。 27、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电台也播出了这条消息。 28、也就是说 她已经能够结婚了,也就是说,她是有夫之妇。 29、换句话说 他没有去,换句话说,他去的这个事实无案可查。

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摘要】 汉民族共同语它的形成有着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历史 原因。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字】 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方言 白话 官话 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 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这也就是发展沿用下来的文言。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辞海》解“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雅’有雅正的意思。”“《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1]。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据张德鑫先生考证,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