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

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
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

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

文章来源: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发布时间:2012-03-30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近期发布《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New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the Earth Sciences)报告草案,报告是在2001年NRC发布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机遇》(Basic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Earth Science)报告基础上,详尽阐述了深入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合理运用该领域蕴涵的新机遇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化石燃料、水资源的短缺、地震、海啸、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核扩散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地球科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使地球科学研究提升到各国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学、生物学、工程学、社会学、行为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本文就报告中阐释的地球科学未来十年出现的7个研究机遇和支持这些研究的仪器与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出的相应建议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规划、学科布局提供参考。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它控制着地球和生活在其上的人类行为在过去的演化过程、如今的状况以及未来的环境。在过去的2个世纪中,地球科学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正在发展的分支专业学科都致力于研究有关地球结构、地球演变过程以及详细的历史发展,其中不断变化的地球系统涉及的跨学科的特性,已逐步被科学家们所关注。理论的发展与技术的改进正在推动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迅速前进,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如今这些分支学科记录陆地变化的各种数据,观测从地表到地心的活动过程,并且通过错综复杂的动态模拟来研究这些变化对地球的驱动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工作都需要持续地坚持下去。然而,在短期内该领域最佳的研究机遇就是所有综合的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有关过去及现在的特定动态地球系统。

现在世界关注的热点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危及成千上万生命的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与气候系统密切相关的环境变化,以及核武器的研制与测试,如此众多且急迫的社会议题都需要地球科学能深入地研究与报道,地球科学研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未来十年将通过地球科学研究维持并强化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社会发展。

1地球科学的关联性

世界人口在2011年达到70个亿,按照这一速度发展在2050年将会达到约92亿,将会增加对食物、燃料、原材料和水资源的需求。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总量将会继续聚集并活跃在海岸带周围,因此地球科学将要开展如何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区域内来协调解决人口生存发展的需求与对自然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的增长所需的能量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在2008年,整个世界全部的能量消耗量达到474×1018焦,这等价于每个人的能量消耗率为15太瓦。经比较得出结论,从地球内部到地表的能量流估计为46太瓦。所有的预测都期望能量消耗是平稳增加的,只要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并供给。

在地球上,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这样的化石燃料是最初级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们将被开采利用。关于大多数易于探明、开采的化石燃料大部分都已被开采完毕,对地球科学家们进

行专业培训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这些科学家们通常都会参与石油的开采及其公司的相关业务。在地下探测与矿藏管理方面通常都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术,包括地震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学以及流体岩石化学相互作用和计算机模拟。核电站仍然依赖储藏在地层中的核原料,水电站更是涉及到庞大的地球工程学的方方面面,这些都需要水文地质与景观演变领域扎实的学科基础功底。纵观整个世纪,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将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对地球科学的培训与研究。

地球科学家们致力于识别岩石材料、矿石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材料和重要的工业生产方面的矿产品。迅速增长的需求与原材料供给量扩大之间的矛盾、如何减轻长期以来在矿产资源的定位与萃取方面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都会成为未来整个世纪的关注重点,这将在岩石学、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水热系统、流域水文学以及科技发展史等领域再一次推进地球科学专业的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在矿藏区域以及沉积物中所分布的生物,这将更加促进将来对地球生物学方面的培训与专业技能的发展。

淡水供给问题是与人口增长最息息相关的研究挑战之一,并且它也是有理有据地制定相关决策的基础,关于水资源需求评估方面,需要更多相关知识的支持,这些知识包括如何管理近地面复杂的水文系统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变化是如何逐渐地反馈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如今有一整套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地球生物学的方法手段集中起来对地下含水层和地下水系统进行研究。扩大地球科学研究队伍,并且推进水资源管理工具分析的适用性,这将会是下个世纪持续的需求。

土壤为农业、水过滤以及建筑业和制造业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认识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错综复杂的多孔介质需要最基本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面的见解,这些都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内容。土壤管理议题与维持人类生活环境相关,同时该议题也与土地利用、土壤质量以及污染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对于社会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同时要求必要的地球科学研究基础,是为了确保在需求大幅度增加的压力下保持长期的生存能力。关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沉积物搬运以及水文学方面的培训意义将在下个世纪表现得更为重要。

在过去的十年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整个世界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洪水泛滥、旱灾、剧烈风暴、火山爆发、地震、滑坡、泥石流、海啸等都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区域内大量人口的增加放大了这些灾害事件的影响力。灾害将贯穿整个世纪,人类置身于这些危险中的机率将倍增。通过对比2010年分别发生在海地和智利的地震,戏剧性地证实了对地球科学认识及地震灾害评估进入到了工程化及建筑业实施方面的转化价值。海地,在2010年1月12日遭受了一次7.0级地震的重大打击,破坏严重且伤亡惨重,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质量不高所造成的。相比之下,2010年2月27日发生在智利的地震灾害级数更大,达到了8.8级,但是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都相对比较轻,这都归功于智利良好的建筑环境。大多数洪灾都伴随着飓风,例如发生在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自然灾害历史上损失最大的灾难,它使美国的经济损失达到了810亿美元并且有1836人遇难。在2010年,发生在巴基斯坦南部的季风灾害,洪水淹没了整个国家土地面积的20%,直接受灾人口达到2000万,这可以作为对整个21世纪自然灾害人类影响指标的预测。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町遭受大地震和海啸的袭击,本州海岸地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了福岛核泄漏,其影响最终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

减缓自然灾害的努力工作依赖于精确的观测和对大量此类现象的认识水平。致力于研究潜在

自然灾害动态地球系统的基本性质是势在必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应用研究以及工程作业来缓解灾难的破坏度。大多数联邦研究方案都与自然灾害相关,由于受到资助经费的限制,所以需要选择有指导性意义的研究项目优先支持;如果没有对基础科学的支持,有关自然灾害关键的基础认识将发展缓慢,由此会使减缓灾害工作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定量化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测量(包括系统通量、结构以及演变)。对地理系统的认识可以引导国家为了得到空间与时间方面的观测信息来发展基础设施,这些工作对更好地理解动态地理系统非常必要。特殊的过程已经在地球物理观测中得到实现,它们观测地震的、测地学的、大地电磁的网络系统也已经通过测量仪器与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地球探测计划建成。在水文量度和资料库收集方面已经取得了主要的进展,并且为了研究地理系统近地面的状况而在个别少数民族区域的观测站也已经搭建成功。在量化历史上气候系统及其演变的过程方面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全球大陆及海洋钻孔的测量数据、野外地质调查、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被科学家越来越重视的地理生物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讲,这些尝试都是在探索地球复杂环境并量化其动态系统的属性,它们都将为定量模型的模拟提供支持。尽管这些方面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性的联邦计划来监测操作管理,而且大量跨部门间的合作都是为了开发并提供基础数据。

报告中提出3个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能力,包括:①对记录地球变化和极端事件数据的解译技术;②对地球现在活动过程进行观测的设备;③对动态的地理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的计算机技术。技术开发、适当的时空尺度观测、以及综合模拟成果构成了所有基础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在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并且面临着重要的挑战。相关学科重要性的推进是通过人口增长的压力来确定优先级,人类生活标准、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探索以及对地理系统反馈信息的证明示范,都缘于人类活动。未来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并且突出了像地球探测计划的巨大成功,面向国家传达地球科学在资源、灾害及环境问题方面研究的重要贡献,推动完成由复杂的地理系统所显示的艰巨任务,并且由新一代地球科学研究人员将其量化。

报告描述了地球科学未来新的7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以及跨领域研究的方法论,通过时间与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组织起来,涉及从地球深部过程到地表过程的主题研究。

2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

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围绕着一个宽广的范围开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它们之间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与结合,形成了一个陆地生态系统。目前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发起了对地球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其范围限定在地理学尺度上,从全球的气候、板块构造以及地核动力机制,到区域和地方的造山带的沉积盆地、活动断层系、火山、地下水层、流域以及土壤系统,再到微矿物相互作用、微生物以及孔隙流体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尺度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加快并通过一个观念的进步相联合,并且在观测能力与信息技术方面实现一个拓展的改进。NCR提出地球科学研究未来十年新的研究机遇主要涉及7个主题,包括主要的动态地球系统在内。此系统只能通过多学科间的途径来实现完全的量化,涉及地球深部过程与地球表面过程: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在动力及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共同演化;⑥耦合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及其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这些研究领域基本上覆盖

了重大挑战问题,从研究地球内部是如何运作到地表环境的演化。另外,对地质学数据需求的不断扩大,鼓励并刺激科学家重组并去考虑许多研究机会,如NSF如何支持地球年代学仪器的研究,这些设施必须创造新的测量方法,培育下一代的地球化学家,并且服务于迅速发展的利用微量样品对年代进行常规测定的需求。

2.1早期的地球

许多独特的关键事件发生在地球历史的早期阶段:如造就了地球的物质传递,月球的形成,形成了地球核心以及最早期的地壳、海洋和大气的物质分异。

地球的早期历史为其后期的动力学和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地球从一个由岩浆海洋为主宰的环境,演变为今天的以板块构造为主的适于居住的环境。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地球形成历史的理解,其中包括扩大早期地球样品的采集范围,创造新技术来分析古样品,量化用于新同位素系统的早期的年代表,以及开发用于模仿早期地球高能量环境的模型。

建议:NSF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鼓励一些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地球历史过程中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进程,它们掌控着地球形成后的演化过程,为早期地球的形成提供重要基础。

2.2热化学内在动力和挥发物分布

地球地幔、地核热量和物质的巨大动力循环系统推动着地球的长期演变,形成了地球电磁场,促使挥发物在地球内外循环,维护着大量海洋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用高分辨率地核对流系统来分析目前地球的构造及地幔,是开发模型的关键,而开发模型就是为了了解过去和未来地球的对流系统、地核热量及挥发物迁移的发展演化。成像技术的进步、理论与实践方面对物质性能认识的提高(即便该物质存在于极端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地球化学科学的发展及地幔和地核动态循环实例的增多,这些进步都突破了该学科在了解热化学动力学和挥发物的分配和循环方面的门槛。加强对各种方法的分析,对解决有关地球内部运行这种悬而未决的问题至关重要。

建议:NSF应注重设施与能力的发展,这将提高地幔及地核深部构造的空间分辨率。例如,如果我们要了解地震情况下地球内部的构造,就可以在地球外部的多个有力地点进行部署,提高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能力,确保它们提高地球动力学模型的三维分辨率,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对矿物物理结构高分辨率的调查。这将会为过去几十年提出的深层地球结构和进化理论做出最终的检验。这种大型的研究设施,需要经历一个个漫长的发展和审查过程,需要构建这样的框架,尽快展开行动。

2.3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

在断层区域使用改进的仪器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科学发现。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断裂作用、相关的变形过程及地震危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地震科学涉及到一个多尺度过程的复杂地球系统,从微观尺度过程如表面摩擦的控制,到区域尺度由海水位移引起的沉积盆地反射和海啸激发的过程。从地球系统研究角度看,需要开展跨实验室的摩擦实验与理论地震学、大地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工程学、野外地质学、大地电磁学和深钻学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活动,并已取得巨大的进展。我们在未来十年需要共同努力,围绕活跃的断裂带和俯冲带为议题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够提高我们对断裂作用和变形过程的了解,同时也要了解液体、挥发物和物质通量在其中的角色。

建议:NSF应采用跨学科综合量化法去探查断层滑动、断裂带中的沉积物、液体和挥发物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观测断裂带和俯冲带成功的做法应持续下去,因为这为了解断层和相关的变形过程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地球系统框架。相关的地球探测计划正在探索北美大陆的结构和演化,该计划采用了成千上万的协调地球物理的仪器。到2018年,这个项目的完成会获得重要的科学价值。

2.4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候、地表过程和地质构造之间显著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科研领域,它以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物理、化学剥蚀、沉积及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中心。考虑到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来描述和量化河流和冰川切口、山体滑坡的时候,就会强烈地需求地貌运移规则。这些运移规则将使我们基于事件的过程融入长期的系统行为。对气候、地球表面及地球构造间动态交互的重新认识,需要增进测定地球表面年代、激光雷达(LiDAR)、卫星成像、建模能力、实验方法、现场测试设备研究等方面的发展。现有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涉及了许多该方面的主题,但与气候和地表过程较强的联系使其有更巨大的进步潜力。

建议:NSF应采取适当措施来鼓励气候、地表过程、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工作,要么通过扩大一个新的跨学科计划,要么通过加大NSF对大陆动力学计划的关注,以适应跨学科、分主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工作。

2.5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

地质记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地球的气候、环境和生命进化的信息,其中提到的许多同源物、观点和环境都为了解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提供可信服的证据。然而,这种生物—地球系统非常复杂,现在通过来自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新的分析工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充分认识,对其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过去地球表面的状况,包括温度、大气化学、水文气候、海洋化学成分,及其与古生命形成的相互关系。

协调使用好跨学科功能,并将其应用到过去时间的纪录中,将为理解这一长时间记录和非线性的生物地球系统提供突破的认识。

建议:NSF应制定一个机制,建立一个以团队为基础的跨学科科学驱动的项目,团队成员要涉及到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学、代理开发(proxy development)、校准和应用研究、地球年代学研究和气候建模,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更好地了解环境、气候和生物变化事件的主要关系。预计这些项目要在不同计划、不同理事会间交叉进行。

2.6耦合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

了解大型景观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干扰和响应,就需要更多去理解水文驱动力、景观形态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理。水文—生态科学的进步需要更好的理论、观测和空间及时间变异(地形、水文、地质)的模型去研究生物群落的动态,包括用水文和地貌为主导的指示器,鉴定景观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这就要求综合监测景观过程、开发新仪器、建立数据档案,用其支持及测试模型,这种工作有利于大尺度的复原,通过可控实验证明历史所发生的变化。

建议:NSF应促进耦合水文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NRC特别强调,建议NSF应将

跨学科的研究目标放在沿海环境上。这一举措将为理解和预测海岸景观对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和人类及自然干扰奠定基础,这将填补NSF现有的研究差距,也能促使NSF海洋科学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之间共同协调。

2.7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人类正在改变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状态,以及重要组成元素的反馈。与此同时,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呈现增加状态,它们的增加影响了陆地环境的碳储存、水循环及错综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高我们对小尺度,关键带中土壤、水和生物地球化学动力学的综合认识,需要新理论、系统模型及新数据。我们去理解和定量模拟碳、养分、水和岩石循环的新进展,将取决于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它们捕捉大气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异、测量复杂植被类型的叠加、调查潜在的地下非均质矿物。

建议:NSF应继续支持相关计划,重点关注对水、碳、养分和地质物质在陆地环境循环的综合研究,包括土壤形成的反应机制、水文和养分循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扰动、碳在地表环境和大气间的循环,以及它们对气候、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

3用于支持研究机遇的仪器与设施

每个研究的机会都有特定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数据采集、仪器以及与其相关的设施,但需要一些交叉点。所涉及的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就会需要天气观测数据,它们通常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石学和环境测量系统的网络提供。这些数据来源有的是长期观测站提供的,如由当前NSF和其他机构支持的地震及地测网,以及便携式仪器设施提供的,用于水文、岩石和化石采样、钻探、地震学、大地测量和地球磁场的监测。

NSF已在资金、设施、核心学科的研究计划和鼓励跨学科研究方面得到合理的平衡。维持这种平衡对预算的增长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新的跨学科或仪器的推动往往会在预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平衡资源的核心,在维持整体有效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NSF应为地质年代学实验室探索新机制,这种机制将为年代学研究机遇提供一整套的需求服务,同时维持其在方法方面的领先地位。这种方法可能涉及多个设施和服务于设施的投资方的协调,可能与传统的地质年代学系统产生差异。

NSF通常致力于组织实施一些全面的、杰出的工作,有关调查驱动的学科研究计划、包括多学科间研究在内的焦点问题计划、有关新仪器与设备方面的研究计划,NSF会发展并维持这些计划间的平衡关系。NRC就如何解决围绕三个重点计划领域内所有的科学需求提出了一些建议,允许NSF培育新的研究机遇,去适应新的机制。

在未来的十年,有可能会贯穿整个世纪,通过构建它们的历史、现在的行为以及未来发展,来寻求对动态地理系统的量化,这将会涉及各学科间的交叉方法,建立基础研究来推动分支学科的发展并发挥其作用。NRC报告中主要的建议是强调在高潜在影响下,探索综合行为这样一个研究机遇。

以前NRC关于科学研究机遇方面的报告很多,而本报告再一次强调了支持基于分支学科的核心,地球科学研究与设备建设的重要性。另外由调查驱动的科学继续保持原有的创新性,以及有效的方法来夯实知识库,这些都是建立在调查工作能够建立并开展的基础之上的。报

告给出了许多调查结果,都是来再次确认通过个别调查研究来支持基础地球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因此对于在该领域主张并强化学科建设力度来说,这是一个独有的且最重要的机制。目前NSF地球科学部几乎是唯一全方位支持基础地球科学研究的组织。

来源:

Committee on New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the Earth Sciences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Board on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Division on Earth and Life Studies.New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the Earth Sciences,2012.

资料提供:

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部按“地球科学‘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布重点项目指南,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是:①分析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吸纳有关战略研究成果,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②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③具有良好基础,体现学科发展前景和我国特色,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乃至带动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④重视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申请人可根据下述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时,要求申请人详细论述与本次申请相关的前期工作基础。个人简历一栏中要详细提供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的工作简历和受教育情况、以往获基金资助情况、结题情况、发表相关论文情况。所列论文要求将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分别列出,对已发表论文,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号、页码等,并要求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另外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 填写申请书时,在研究内容中阐明与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国家和其他部门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我们不仅希望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更希望数理、化学、生命、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受理重点项目申请467项,资助67项,资助经费20 100万元。2012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约350万元/项,资助强度范围为200万~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2012年地理科学一处地理学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e13581138.html,/ )“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特别提醒申请人: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的地球科学脱胎而来的。人类的生活要从环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对所立足的地球产生求知欲,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然而,它们是对地球的某一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但是,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域性,形成它的时间悠久性和组成其要素的复杂性,分门别类的研究尽管有的学科已达定量、半定量化的研究水平,但仍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传统地学面临着挑战。用系统的、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研究、认识地球,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倡导。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以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arth System Science Committee)在1988年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一书为标志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概念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对自然地理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表层)地球系统科

学的萌芽。只是后者涉及的范围、领域更广,时间更长,系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完善而已。 起源 地球系统科学是应人类面临的根本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而兴起,在近年诸多高新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研究而促进其发展,它反映了现代人类对人-自然界关系的哲学理念。但是,概念尽管已提出,行动却尚有不少困难。首先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如何能适时地、多周期地获取系统多参数的海量数据?同时,又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及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模型又如何能适时地检验?如何对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地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获取的宝贵数据能进行共享、交换?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地球系统科学又面临困境。幸运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参与与支持,将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它有望给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研究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地球海底科学若干大型研究计划简介(1)

地球海底科学 若干大型研究计划简介(1) 胡经国 第一节深海钻探计划与大洋钻探计划 一、概况 ㈠、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 ——证实了板块构造 ——开创了与大洋循环变化相关联的高分辨年代学 ——对除了北冰洋以外的全球所有主要洋盆进行了初步调查 ㈡、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 ——钻入洋壳更深部位 ——分析了汇聚边缘及相关的流体流动 ——研究了洋底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大型被动大陆边缘 ——很大地增进了对长期和短期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主要成果 1、深部生物圈和洋底下的海洋 ⑴、深海底下微生物 普遍存在。 ⑵、洋底下冻结的甲烷矿床 发现洋底下存在大量气体水合物。为评估它们对全球碳收支的影响、陆坡稳定性以及资源潜力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保压条件下从洋底钻取并保存气体水合物。 ⑶、流体及其沿主要逆断层带的释放 对汇聚大陆边缘滑脱带和逆冲断层带的钻探,验证了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即流体沿断层滑移带发生迁移。具有特定化学特征的流体可能与逆冲断层的机制有关。 ⑷、洋壳上部的热液通量 确定了在活动的海底热液系统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流体的来源、迁移轨迹、成分以及通量,也揭示了流体循环对海水成分、洋壳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的影响作用。

2、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 ⑴、古海洋学的发展 连续地层剖面为古海洋学奠定了基础。古海洋学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生命的变化、海洋化学以及海流在浅、中、深各部位的循环的变化。古海洋学为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几乎所有研究提供了参照。 ⑵、新生代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深海沉积物中的气候变化记录+理论计算的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论证了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在驱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⑶、高分辨率年代学的发展 对地磁场极性倒转历史、生物进化历史和全球海洋同位素成分变化历史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海洋剖面调谐年代学的建立,使近30Ma的极性年代表得到了精确校正。 ⑷、十年至千年尺度的洋流循环变化 浅部和深部洋流循环十年至千年尺度上发生变化,证实了冰芯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为高纬大西洋地区及其毗邻地区海洋-大气-永冻圈相互作用与温跃层循环的不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温跃层循环的不稳定性,可引起遥远地区气候的急剧变化。 ⑸、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旋回 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是随着科学大洋钻探对来自深海的相对完整的沉积剖面进行详尽分析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分析揭示了生物地球化学旋回随时间的主要变化,尤其是复杂的碳循环的变化,它是生物、构造、气候、海洋热液以及洋流循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⑹、全球大洋缺氧事件 地质历史的特定时期,大面积海洋范围内,表层海水生产力特别高。在缺氧层,大量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以页岩的形式被保存下来。对了解全球气候和碳循环的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以及主要生油岩的形成时代,具有关键意义。 ⑺、深海中的巨大砂体 深水扇体的形成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⑻、南极和北极冰盖的形成时代 证实地球在50Ma以前进入现在的冰期状态。其间,经历了从单极有冰到两极有冰到冰盖形成的过程。南极在40Ma以前出现冰川,而大规模冰盖的出现则是在25Ma以后。北半球冰盖大约在15Ma以后才开始发育,而北半球大陆冰川作用则在4Ma以后才开始发生。 ⑼、撞击事件与生物进化 确定了大约60Ma一个大型地外物体与地球撞击的全球性后果,包括90%浮游生物的绝灭,幸存的少数属种此后在全球大洋重新繁盛。 ⑽、海平面变化与全球冰的体积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考查) 题 目: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系 (部)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学科门类 理学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陈永奇 学 号 200907074084 成 绩 2010年12 月 25日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3)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3) 3 地球系统科学 (3) 4 全球化研究 (3) 5 可持续发展 (4) 6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几大体系 (5) 7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 (5) 8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 (5) 9 全球变化研究为国际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6) 10 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摘要】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当前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暧、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困扰着人们。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地球各圈层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早在10年前,科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圈层或子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标示着从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赖以生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而且还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物质源泉。因而地球既承受着人类社会物资需要的索取,也承受着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的一切改造,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使人类社会全环化与可持续发展则是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有科学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1] 3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1] 4 全球化研究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纪 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科学团体使用“全球变化”主要是表达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1.政治学的规范性一般指的是政治哲学,政治学的科学性一般指的是政治科学。 2.政治科学3次发展高峰:a.芝加哥高峰b.行为主义高峰c.理性选择/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高峰。 3.行为主义特征:规律性;可证性;技术性;数量化;系统性;纯科学;整合性。 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定性研究:就是指没有具体的数字,从理论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如果结合实例,便可做成实证研究。定量研究:是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调查问卷、相关指标的设计,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对问卷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计量研究或数学模型研究,以根据数据模型的计算结论得出有倾向性的意见。 5.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6.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7.概念的功能:a.分类;b.比较或排列;c.量化;d.设模。 8.概念的评估:a.概念的经验内涵b.概念的系统内涵c.概念的有效性 d.概念的可靠性。 9.政治心理的特性:a.自发性b.社会性c.复杂多样性d.相对稳定性。 10.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a.从微观的政治心理出发,对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b.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c.更强调科学的方法,以判断数据收集过程的可靠性以及用于验证前提假设的证据之有效性。 11.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范式:a.心理-政治学派:强调政治心理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表现形式,注重揭示政治活动的心理规律(伊文、狄伦佐)b.政治-心理学派:重点探究政治过程乃至社会经济过程对个体的影响(华生、托尔曼、斯金纳)c.政治-心理交互作用学派:场心理学: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k.温勒) 12.人格对政治的影响:政治效能感;权威主义;离群和疏远;权利动机;教条主义。 13.理性选择分析方法:运用演绎-推理法则来建立理论。它的方法论具有追求形式和简化的特征,接受个体主义的原则。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B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 A、5.0 B、6.0 C、7.0 D、8.0 D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C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3.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C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B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5.Rodinia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D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6. A、二氧化碳 水、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氧气 D、氧化铁

B 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7.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B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A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A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10.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D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11.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B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12.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13.极端环境不包括()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地球科学基础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 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B,月球的地理效应:月球通过一公里作用使得地球物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 C,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中众多其他天体的应力作5.人类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A.人工地貌过程:包括开矿与建筑等直接的地貌过程和生态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间接的地貌过程;B.人类沉积物的形成:工业生产制造的水泥,砖等;C.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施加废料的建设性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的破坏性的影响;D.触发地壳运动:对油田,地下水的抽取,工程建设导致地质活动频繁。 A.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 B.大气污染:生产和生活的粉尘和有机化合物; C.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A.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B.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影响水汽输送,影响降水过程。影响 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来源。 C.水体污染;工农业化学污染,生活污水排放污染。( 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6.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地球能量基本来源为三种,来自太阳的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能;来自地球以外天体对地表物质和地球对地球对地表物质的引力能 1)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是通过无机界中能量转换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完成的。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理

?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及基本原理。 ?太阳系行星分类、轨道特性;撞击作用及其产物,如何确定??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地学的应用。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依据。地球外部圈层。了解其特征。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克拉克值和丰度)。 ?矿物的概念、判别;类质同相和同质多相;矿物的物理性质及判别。 ?岩石的成因分类;三大类岩石联系及主要区别! ?两种地质时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质时代表中五代三十纪(包括代号、先后顺序)。 ?岩浆、岩浆作用及其产物;熟悉典型岩浆岩(典型矿物、结构、构造等);掌握侵入体相对年龄的判断。 ?岩浆的演化(同化混染、结晶分异和混合作用);鲍文反应系列。 ?沉积物的物源有哪些?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熟悉沉积岩特征(结、构和成分);常见沉积岩。 ?变质作用及变质作用类型;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熟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两大类要掌握);熟悉典型变质岩和变质矿物。?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风化作用、成岩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构造运动。你所理解的板块构造(发展、证据及基本思想)及其边界类型。威尔逊旋回(演化阶段、力学性质和现代实例)。

?何谓地质构造及其基本类型?地质体的空间位置? ?褶皱构造及其基本形态;褶皱的形态要素有哪些?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节理和断层?熟悉断层有哪些形态要素和类型。熟悉断层存在的标志。断层时代的确定! ?地层接触关系! ?地震、震源、地震分类(按震源、成因)。熟悉世界地震带分布及特征。 ?风化作用及产物;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了解风的地质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溶蚀和机械侵蚀;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 ); 河流的沉积作用(冲积物特征,阶地及三角洲)。 ?了解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碛物特点。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岩溶作用)。 ?海水的性质及运动方式;海洋的剥蚀作用;海洋的沉积作用(滨海、浅海、半深海与深海) 。 ?了解滑坡、泥石流的特征及成因。 ?了解地质资源(如资源量、储量、品位、矿石、分类等)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 1、如何认识一个系统:1物质组成2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 2、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和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组合。 4、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 5、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 7、冰雪圈。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 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响过程和影响趋势。 冰雪圈的重要性:(1)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2)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3)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海平面) 补充:岩石圈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8、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能够为作物提供生长发育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地表与大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9、“人类纪”的涵义: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同组成地球的其他部分相比,人类具有不可比拟的能动作用。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地球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 10、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作为热源,通过海洋表面温度(SST)加热大气,SST及其变化成为调控气候,并进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全)

2.3.4政治学习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二、科学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1.预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念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 搞好预习要求做到: (1)列预习提要: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去预习,边读边思,并列出提要,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可以利用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我们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 (2)做好笔记: 在书上,做出眉批,在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另外自己还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可以加上框、线、点、圈、标号、点评、注释符号,留下预习的“痕迹”。 (3)勤思善想(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自信心。预习是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和运用检测良性循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听课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如何分析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提出问题,要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还可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栏目促进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听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笔记也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多个学习器官听讲及听课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笔记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对我们的学帮助很大。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它还应包括:(1)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银监会设立、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变化、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变化过程、国家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等等。 (2)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3)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如高一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 (一)词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地球系统科学判断题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答案:√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答案:× 中国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参与国之一。()答案:√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协议规定所有国家的碳减排数量必须一致。()答案:× 四川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答案:× 地质研究中的老三件是指罗盘、铁锤、放大镜。()答案:√GPS定位仪可以直接读出经度、纬度和海拔。()答案:× 地震云的出现必然预示着即将发生地震。()答案:× 中国处于地震带上。()答案:√ 整体论强调整体地把握对象。()答案:√ 中医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答案:√ 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中医的发展方向是中医现代化。()答案:√ 2亿五千万年前,大陆板块一直是联合在一起的。()答案:×太阳内部发生的是核裂变反应。()答案:×

无线电联系中断一定是受到光斑的影响。()答案:× 月球不是影响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原因之一。()答案:× 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能量与地球空间位置有关。()答案:√ 地球不同的时期,斜度、岁差周期的时限存在有规律的变化。()答案:√ 陆相旋回结构及沉积模式比海洋相的要简单。()答案:×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登月点一般在月球的背面。()答案:× 地震波速度证明月球内部富含硅铝质。()答案:√ 月球火山口底部存在终年无阳光地区。()答案:√ 目前看来月球上没有火山。()答案:√ 火星昼夜均衡变化,有利于培育植物。()答案:√ 杰弗里斯是英国天文学家、应用数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答案:√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开始就得到主流学术界认可。()答案:×地壳构造运动最活跃的部位为板壳边界部位。()答案:√ 转化断层是既无消减也无扩张的板块边界。()答案:√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以“地球科学‘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布重点项目指南;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是:(1)对地球科学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具有良好基础,充分体现我国的优势与特色,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国际地位;(2)解决若干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力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长远影响。申请者可根据下述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由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填写申请书时,须“附注说明”栏中填写相关领域的名称,并在研究内容中阐明与重要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项目申请书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国家和部门其他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不同。另外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 为促进项目负责人之间的联系及学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促进新的科学研究群体的形成及多学科集成,每年将举行一次“领域”项目负责人会议。申请书的经费预算部分应涵盖参加年度项目负责人会议的经费。为实现“领域”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的需要,项目申请人应承诺遵守数据和资料管理的相关规定。 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我们不仅希望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更希望数理、化学、生命、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申请或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项目信息的申请代码2选择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2007年地学部受理重点项目322项,资助56项,经费9 50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170万元/项。2008年拟资助总经费约9 900万元,资助强度在150-200万元/项之间,资助项数约57项左右,项目执行期为4年。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该领域的科学目标是:以亚洲季风区为重点,通过对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提高对全球变化规律的了解和未来变化趋向的认识,回答全球变化的成因、现在是如何运行的、未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和挑战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 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是:1)几十年至百年尺度的全球变化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征;2)全球变化的成因、人类活动的诱发机制及主导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3)全球变化早期信号的捕捉、监测与预警;4)全球变化过程的建模、模拟与预测;5)重大全球变化事件的影响及后果;6)全球变化减缓、规避与适应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