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绪论
1绪论

绪论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早期主要采用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生命现象,随着研究的发展,融人了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加之近年来生物信息学的介人,使之与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

20世纪50年代,生物化学发展进人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时期。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在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从广义上理解,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作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无疑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注人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生物化学学科,研究成果累累,促进了相关和交叉学科,特别是医学的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第一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的起始研究可追溯至18世纪,而在20世纪初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蓬勃发展起来了,近50年来又有许多重大的进展和突破,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是生物化学的初期阶段,也称为叙述生物化学阶段,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期间的重要贡献有:对脂类、糖类及氨基酸的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核酸;从血液中分离了血红蛋白;证实了连接相邻氨基酸的肤键的形成;化学合成了简单的多肤;发现酵母发酵可产生醇并产生CO,,酵母发酵过程中存在“可溶性催化剂”,奠定了酶学的基础等。

二、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生物化学学科蓬勃发展,开始认识体内各种分子的代谢变化,进人了动态生物化学阶段。例如:在营养方面,发现了人类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在内分泌方面,发现了多种激素,并将其分离、合成;在酶学方面,认识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晶体制备获得成功;在物质代谢方面,由于化学分析及核素示踪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已基本确定,包括糖代谢途径的酶促反应过程、脂肪酸一p氧化、尿素合成途径及柠檬酸循环等。在生物能研究中,提出了生物能产生过程中的ATP循环学说。

三、分子生物学时期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物化学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分子生物学的崛起。期间,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继续发展,并重点进人合成代谢与代谢调节的研究。

1

2 绪论

1. 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这一阶段,细胞内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一蛋白质与核酸,成为研究的焦点,硕果累累。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了蛋白质的a一螺旋的二级结构形式;完成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等。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工D. Watson和F. H. 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揭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是生物化学发展进人分子生物学时期的重要标志。此后,对DNA的复制机制、RNA的转录过程以及各种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人研究,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破译了R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等。这些成果深化了人们对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后期还揭示了蛋白质生物合成途径,确定了由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网络组成的“中间代谢”概念。

2. DNA克隆使墓因操作无所不能 2 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使基因操作无所不能,而且使人们主动改造生物体成为可能。由此,相继获得了多种基因工程产品,大大推动了医药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转基因动植物和基因剔除(gene knock out)动物模型的成功是重组DNA技术发展的结果。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也是重组DNA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核酶(ribozyme)的发现是人们对生物催化剂认识的补充。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明,使人们有可能在体外高效率扩增DNAo这些成果都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大事件。

3.基因组学及其他组学的研究20世纪末发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生命科学中的又一伟大创举。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描述人类基因组和其他基因组特征,包括物理图谱、遗传图谱、基因组DNA序列测定。人类基因组计划采用了先产生“工作草图”的策略,即获取能覆盖全基因组的有用数据,然后再补充很多未知序列的间隙和验证不确切序列,终于在2001年2月由人类基因组计划和Cerela共同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Nature Feb. 15,409:860-921,2001;Science Feb. 16,291:1304-1351,2001),这无疑是人类生命科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揭示了人类遗传学图谱的基本特点,将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结果也给人们留下若干新的思考:果蝇的复杂度比线虫高,但它的基因总数(13500)却比线虫(18500)少;曾估计人类的基因组中应涵盖约7万至10万个基因,然而实际上只有大约2万至3万个可翻译基因,仅仅是线虫或果蝇的两倍,说明人类的基因更加复杂,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剪切,从而产生巨大数目的蛋白质产物。可见,发现和鉴定人类基因中蕴含的所有基因,仅是第一步,而对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为重点之一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迅速崛起。当前出现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领域,包括研究蛋白质的定位、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以及特定时空的蛋白质表达谱等,已成为生物化学的又一研究热点。由于蛋白质具有更为复杂的三维结构,无疑确定人类所有蛋白质的结构比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更具挑战性。1997年提出了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研究细胞在某一功能状态下所含mRNA的类型与拷贝数。而事实上,RNA的生物功能远超出了遗传信息传递作用的范围,因而我国科学家在1998年和2000年多次提到了“功能RNA组的研究”。除mRNA,tRNA,rRNA外,近年来一类小分子RNA受到广泛重视,已发现小分子RNA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所有的小分子RNA被统称为非mRNA小RNA(small~-messenger RNA, anmRNA),由此产生了RNA组学(RNomics)的概念,其主要研究snmRNA 的种类、结构、功能等,探讨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时空状态下snmRNA的表达谱及其功能的变化。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研究的是生物体对外源性物质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的全貌和动态变化过程,其研究对象为完整的多细胞生物系统,包括了生命

绪论 3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代谢组学着重于研究生物个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和外源性物质如药物作用下代谢的整体变化。疾病代谢组学的研究,着重于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标记和指纹信息。

糖组学(glycomics)主要研究单个生物体所包含的所有聚糖的结构、功能(包括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生物学作用,糖组学的出现使人类可以更深刻理解第三类生物信息大分子—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总之,阐明人类基因组功能是一项多学科的任务,正吸引着生物、医学、化学、物理、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从中整合所有墓因组信息,分析各种数据并提取其生物学意义,因而产生了一门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尽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异常迅速,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揭晓仅是序幕而已,生命本质的阐明任重而道远。

四、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

早在西方生物化学诞生之前,即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已能酿酒,这是我国古代用“曲”作“媒”(即酶)催化谷物淀粉发酵的实践。近代生物化学发展时期,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等在血液化学分析方面,创立了血滤液的制备和血糖测定法;在蛋白质研究中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我国生物化学家刘思职在免疫化学领域,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机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物化学迅速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先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解出了三方二锌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1981年,采用了有机合成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酞tRNA。此外,在酶学、蛋白质结构、生物膜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功能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特别要指出的是,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也有我国科学家的一份贡献。

第二节当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物个体的物质化学组成、化学变化、功能及其调节等,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组成生物个体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都是由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和方式连接而形成的多聚体(polymer,分子量一般大于10`。核酸、蛋白质、多糖、蛋白聚糖和复合脂类等是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们都是由各自基本组成单位构成的多聚体。例如,由核昔酸作为基本组成单位,通过磷酸二醋键连接形成多核昔酸—核酸;由氮基酸作为基本组成单位,通过肤键连接形成多肤链—蛋白质;聚糖也是由一定的基本单位聚合而成。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信息功能,由此也称之为生物信息分子。

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除了确定其一级结构(基本组成单位的种类、排列顺序和方式)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其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子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则是结构的体现。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还需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而实现。例如,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核酸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分子结构、分

4 绪论

子识别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是执行生物信息分子功能的基本要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当今生物化学的热点之一。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生命体不同于无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每个个体一刻不停地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摄人养料排出废物,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延续生命。据估计,以60岁年龄计算,一个人在一生中与环境进行着大量的物质交换,约相当于60 OOOkg*,10 OOOkg糖类,600kg蛋白质以及1000kg脂类。因此,正常的物质代谢是正常生命过程的必要条件,若物质代谢发生紊乱则可引起疾病。目前对生物体内的主要物质代谢途径已基本清楚,但仍有众多的问题有待探讨。例如,物质代谢中的绝大多数化学反应是由酶催化的,酶的结构和酶量的变化对物质代谢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物质代谢有序性调节的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此外,细胞信息传递参与多种物质代谢及与其相关的生长、增殖、分化等生命过程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的机制及网络也是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3.甚因伯息传递及其调控基因信息传递涉及遗传、变异、生长、分化等诸多生命过程,也与遗传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因此,基因信息的研究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越显重要。现已确定,DNA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基因即DNA分子的功能片段。当今,基因分子生物学除了进一步研究DNA的结构与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研究DNA复制、基因转录、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基因信息传递过程的机制及基因表达的时空规律。而目前基因表达调控主要集中在信号转导研究、转录因子研究和RNA剪辑研究三个方面。DNA重组、转基因、基因剔除、新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的发展,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程。

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

一、生物化学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

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

以研究生命现象与本质为基础的生物学是一个涵盖众多学科的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当今生物化学又是生命科学中进展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生物学各学科乃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使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微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药理学等。总而言之,生物化学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

二、生物化学为推动医学各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基础医学各学科主要是阐述人体正常、异常的结构与功能等,临床医学各学科则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诊断、治疗等,而生物化学为医学各学科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正常或疾病状态时人体结构与功能乃至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对推动医学各学科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近年来对人们十分关注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疾病相关基因克隆、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墓因芯片与蛋白质芯片在诊断中的应用、基因治疗以及应用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质、多肤类药物等方面的深人研究,无不与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相关。可以相信,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将给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全新的理念。

绪论 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这些交叉学科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吸取了众学科之长,更具生命力。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懊将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食、诊断和治疗,从分子水平探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叙,也已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共同泪标。

因此,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除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分子帆栩一外,更重买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其他各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

(查锡良药立波)

第一章 绪论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绪论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下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示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T C ?→↑→↑→↑→↑→↑→↓→↓T u u u u u c a e f θ1C ↑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绪论及第一章 教育

绪论及第一章教育(自测题)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学就是研究,的科学。 2、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为中心,相应的教学方法是。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和。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______为主要内容.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代表,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为主要内容。 4、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5、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 6、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 7、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以及教育等教育。 8、教育的功能主要有的功能和的功能。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9、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论,二是 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10、传统教育模式即是以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11、学校教育产生于社会。我国奴隶社会已有的学校名称为_____________四种。教育内容是 “”,具体是指。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____________,其中以<< >>和<< >>最为影响大。 1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3、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的战略地位,以为重点,抓住 这个中心环节。 14、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作用。 15、对教育有直接决定作用,对教育有最终决定作用。 16、杜威强调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1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和。 18、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是。 19、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面向,面 向。” 20、在中国,教育学是泊来品,20世纪初从________(国家)引进的教育思想属于___________(教育家)的 _______________(教育流派)的范畴。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讲解

第一章绪论 (1)在事物发展的两个流向中,如何认识人为流向对安全及对安全系统的影响? 人为流向:在自然状态发展的同时加入了人为因素 (1)远古的的石器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而安全问题也主要来自于自然,比如水灾、野兽侵袭等,人被动地依附于自然 (2)农业经济时代,人类为了满足自我基本安全生存条件的需要,学会了利用大自然并尽可能逃避各种灾难,形成了最基本的安全观,但同样,由于利用的资源有限,产生的安全问题大多数来自于自然。 生产方式:手工作坊无大的灾害 (3)工业时代,人类利用技术开发资源、制造机器,可以说技术无处不在,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财富,同时也伴随着新的灾难。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更是喜忧掺半。 (2)通过学习,浅谈你对安全的属性的认识? 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社会属性:安全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如技术危害、环境恶化等;人类也在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减少事故。 严格来讲,是指安全要素中那些同人与人的社会结合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相联系的演化规律及过程。 (3)在安全科学中,安全是如何定义的?其特征有哪些? 安全的科学概念: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科学是认识和揭示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安全状态及保障条件与其转化规律的学问。即,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4)何谓安全三要素?何谓安全四因素? 安全三要素”即是指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人与物。将安全人与物分为安全社会和安全系统(后称“四因素”)。 (5)试述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领域 1.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 2.安全科学的应用理论与技术 3.安全科学的经济规律 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 MET系统概括出了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即安全系统包括了7个基本子

绪论及第一章 级的工作原理 课程练习题

绪论及第一章级的工作原理 一、问答题: 1.按工作原理、热力过程特性、蒸汽流动方向、新蒸汽参数等对汽轮机进行分类,汽轮机可分为哪些类型?按新蒸汽参数分类时,相应类型汽轮机的新汽压力等级是什么? 2.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3.根据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说明下列汽轮机的型号提供了汽轮机设备的哪些基本特征? (1)CB25-8.82/0.98/0.118 (2)CC25-8.82/0.98/0.118-1 (3)CB25-8.83/1.47/0.49 (4)N300-16.7/537/537 4.简述蒸汽在汽轮机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5.蒸汽对动叶片冲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6.蒸汽对动叶片反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7.根据蒸汽在汽轮机内能量转换的特点,如何划分汽轮机级的类型?各种类型级的特点是什么? 8.什么是动叶的速度三角形? 二、名词解释 1.汽轮机的级; 2.反动度;

3.滞止参数; 4.轮周效率; 5.轮轴功率; 6.级的相对内效率; 三、单项选择 1.电厂常用汽轮机属于下列那种类型? A. 离心式 B. 轴流式 C. 辐流式 D. 周流式 2.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主要任务是: A. 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B. 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C. 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D. 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3.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在喷嘴中膨胀时。 A. 压力下降,速度下降 B. 压力上升,速度下降 C. 压力下降,速度上升 D. 压力上升,速度上升4.级的反动度是: A.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B.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理想焓降之比。 C.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D.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 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1-6等,0-k 级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误差=X-X0 0.006mm )。 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 ×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 )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__ABD_______ A、测量误差δ往往未知,残余误差γ可知。 B、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和应趋于零。 D、当|γ|>3σ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_______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课 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 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 绪论—— 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 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 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

绪论及第一章

实用标准文案 绪论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加工设备的基本的一些分类、结构、作用方式和作用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的问题。 橡胶、塑料和化学纤维都是高分子材料,其成型加工设备有相似之处,有一些设备是通用的,如密炼机、压延机;但也有一些设备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挤出机、注射机等。 课程进程安排 绪论2学时 聚合反应器2学时 化纤机械10学时 塑料加工设备8学时 橡胶加工设备6学时 课程复习2学时 答疑2学时共32学时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概述 高分子材料生产过程所需设备一般可分为两种,传递过程设备(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等物理过程设备)和化学反应过程设备。完成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成为聚合反应器。

1、聚合反应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聚合物反应特点: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聚合反应机理复杂,且随反应进行,系统的粘度急剧上升,因此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具有特殊性。 典型的聚合反应器包括: 釜式反应器:多设有搅拌装置,称搅拌釜反应器。它适应性强,操作弹性大,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广,既可用于间歇操作,亦可用于连续操作。主要用于乙烯、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丙烯腈的聚合,也可用于丁苯橡胶、氯化橡胶和顺丁橡胶的反应。 管式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多用于粘度较高的均相反应物料,它属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内部物料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返混程度不大。主要通过控制加料速度来控制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也可以按照工艺要求分段控制反应温度。典型的反应体系有:乙烯高压聚合、苯乙烯本体聚合、己内酰胺的开环聚合等。 特殊反应器: 对于高粘度体系,如本体聚合或缩聚反应聚合后期,反应物体系粘度可达 500-5000 Pa.S, 为此需要特殊反应器。如尼龙的后缩聚反应可采用双螺杆型反应器,聚酯生产中的后缩聚采用的表面更新型反应器。 2、化纤生产设备 化纤设备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和自动化。

毒理学第一讲 绪论 基本原理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 enobiotics )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 外源化合物(X 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学物等。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已广泛体现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是研究药物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其特殊性在与药物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它一方面可以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化学异物,可能会对用 药的有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 药物毒理学工作者即研究、分析和阐述药物对机体的这种损害作用。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剂量依据,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 16世纪 瑞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that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在新药开发阶段有助于评价一个新药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倘若一个新化合物其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十分接近,则开发成新药的价值就几乎不存在了。 在临床上有助于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临床医生安全、合理地用药有赖于对药物毒理学知识的详尽了解,包括人所能耐受的剂量及不同剂量下产生的中毒症状,从而密切注意和及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治病 致病 药物毒理学 Pharmaceutical toxicology 药理学 pharmacology 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学原理复习资料

安全学原理题型分为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简答题,论述题 5事故分类按原因分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按事故的发展过程特性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 6、事故严重度的概念,指因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 7、安全观的核心:生命价值 8、安全的主要内涵:以“以人为本”为主要内涵。 一.名词解释 1、本质安全化:一般是针对某一个系统(或设施)而言,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达到了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安全可靠的系统;但并不表明该系统绝对不会发生事故。 3、安全价值观:是人们对安全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定。 4、大安全观: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以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就是科学的大安全观。 5、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事故隐患:潜藏的不安全因素,从系统的安全的角度来看,人们所说的隐患包括一切可能对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带来损害的不安全因素。 7、安全目标管理: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8、安全文化: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护身心安全与健康所创造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表现为有关安全的哲学、伦理道德、科学、艺术和政治法律思想即其构成的思想观念系统及相关制度、设施。 二.简答题 1.安全的基本特征P6: 1)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安全作为人是身心状态及其保障条件是绝对必要的,而人和物遭遇到人为的或天然的危害或损坏极为常见,因此,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安全,如果生命安全都不能保障,生存就不能维持,繁衍也无法进行 2)安全的随机性:安全取决于人,物和人与物的关系协调,如果失调就会出现危害或损害。安全状态的存在和维持时间,地点及其动态平衡的方式等都带有随机性。 3)安全的相对性:安全标准是相对的,因为人们总是逐步揭示安全的运动规律,提高对安全本质的认识,向安全本质化逐步逼近 4)安全的局部稳定性:无条件地追求绝对安全,特别是巨系统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但有条件地实现人的局部安全或追求物的本质安全化,则是可能的,必须的 5)安全的经济性:安全与否,直接与经济效益的增长或损失有关,保障安全的必要经济投入是维护劳动者的生产流动能力的基本条件,包括安全装置,安全技能培训,防护设施,改善安全与卫生作业条件,防护用品等方面的投入,是保障和再生生产力的前提 6)安全的复杂性:安全与否取决于人,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实际上形成人一机一环境运转系统,这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结合的开放性巨系统 7)安全的社会性: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 8)安全的潜隐性:对各类事物的安全本质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把握程度,总是受人的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局限 2.安全观的确立依据,安全观作为一种观念时价值何在。P43 安全观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它应该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世界观主导的一种观念。世界观是由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共同组成的,这是安全观作为一种观念时确立的依据。同时安全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安全是人生观的基本目标之一,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这些是安全作为一种观念存在或者确立的价值所在。 3.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预防原则P86 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以及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

绪论与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要点(其中带“★”者应作为要点中的要点来理解和掌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 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 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 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参考教材P4—P6第1段) ●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 ★●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 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 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 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 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 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 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又叫做“马克思的两大

教案.第一讲绪论与数制和码制

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概念 电子技术是指根据电子学的原理,利用电子元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 从信号角度分析,电子电路中处理的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如图所示。 电子电路中的信号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幅度随时间连 续变化的信号 幅度和时间都 是离散的信号 t V(t) t V(t) 模拟信号:在时间和数值上均具有连续性,即在任意时刻有确定的函数值u或i,并且其幅度是连续取值。 数字信号:在时间和数值上均具有离散性。 模拟电子技术——研究处理模拟信号的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研究处理数字信号的电子技术。 处理模拟信号的电子电路称为模拟电子电路。 例如,模拟信号的放大、运算、产生与变换等电路。 处理数字信号的电子电路称为数字电子电路。 例如,数字信号的存储、变换、测量等电路 数字电子与模拟电子电路的区别 ①模拟电路→注重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形状关系; 数字电路→注重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模拟电路→让晶体管工作在特性曲线的放大区; 数字电路→让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或者截止区。

③模拟电路→采用工程上的等效电路法近似分析; 数字电路→采用布尔代数逻辑分析法严密分析。 ④模拟电路→信号幅度连续变化抗干扰能力较弱; 数字电路→信号幅度离散变化抗干扰能力较强。 ⑤模拟电路→结构较复杂集成度低不易程序控制; 数字电路→结构简单易于超大规模集成和程控。 ⑥模拟电路→一般适合进行信息的在线实时处理; 数字电路→既能实时处理信息又便于存储信息。 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分工 半 导体 二极 管 及 应 用 电 路双极性晶体管及放大基本电路场效应管及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与集成运算放大电 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正弦波发生电路直流电源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硬件描述语言脉冲波形产生和整形数模与模数转换电路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掌握逻辑代数理论并能熟练应用;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掌握常用器件功能设计逻辑电路; 初步掌握可编成器件的使用方法; 具备应用电子系统初级设计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学习方法 强调基本定理、基本概念的掌握,要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必须多做练习且必须注重实践。要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性、探究式学习方式。 听与读相结合、勤于思考。注重逻辑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电路和公式的死记硬背。 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难度和复杂程度都不是很大,以例题、作业为准。 理解数字集成电路内部工作原理即可,但应注重数字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和典型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考核方式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逻辑分析与逻辑运算; 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抽象、器件选择、电路设计; 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EDA 能力。

第一章 绪论1

北京化工大学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服装服饰设计》 ——主讲教师:陈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服装服饰的分类 第三章服装的结构与型 第四章服装制作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男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六章女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七章儿童服装服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服装服饰的基本概念一、服装服饰起源和相互间的关系(一)服装服饰起源的理论 保护说: 服装的起源是人类为了 适应气候环境(主要是适应 寒冷)或为了身体不受外界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和包裹身体。沙漠居民防晒装束

装饰说: 服装的起因来自于人们 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想创 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心理冲动。 羞耻说: 人类之所以穿用衣物, 用各种方式来整改身体,是 出自于羞耻心。这种学说从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篇的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可以得到考 证。 刚果妇女臀部装饰的“耐葛比”

性差说 男女两性相互为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把性的特征装饰得特别突出。 护符说 原始人由于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对醒时的感觉和梦中的幻觉不能正确区分,以致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独立于肉体之外而存在。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的是善灵,带来疾病和灾难的是恶灵。为了获得善灵的保护,常将一些视为能起避邪作用的东西带在身上。

二、服装与服饰的关系 服饰从属于服装。服饰的风格、材料、数量的确定取决于服装的风格,使用得当将起到一定的烘托、补充作用。

三、服装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地位: 服装服饰设计是从事人物形象设计所必须具备的三大技术基础(化妆基础、发型设计基础、服装服饰设计基础)之一,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服装服饰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物形象设计的要求,运用服装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能够使整体形象设计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安全学原理教学教案全套

1绪论 本章学习要点: ?安全及安全科学 ?安全基本概念及特征 ?安全科学及其特征 ?安全科学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及相关科学体系 一、概述 安全学原理,就是伤亡事故发生、发展及预防原理,是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到安全工作实践的基础理论。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所以安全就是生命。 安全的广义含义包括人自身的健康与卫生;生活;生产环境的舒适与优美。 纵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程,安全思想贯穿其始终。 农业经济时代:人类为了满足自我基本安全生存条件的需要,学会了利用大自然并尽可能逃避各种灾难,形成了最基本的安全观。 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发明了能够代替人做工的普通机械和动力机器,进一步改善了自身的安全生存条件和劳动条件,学会了分工协作,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于各种灾害事故进行斗争,各个行业经过无数血的教训形成了各自较为系统的安全理论与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知识,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生产与高速广泛流通,这就要求知识的传播系统和高新技术与产品本身必须具有高安全可靠性。人类对安全的依赖比以往更加强烈,对安全的需要也将变得更为迫切。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生存必须进一步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学会控制和禁止人类自身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条件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起全面的安全观、安全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从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是由于安全与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不可分性和各种不安全事情的危害性,安全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话题。各个行业已经形成了基本能适应本行业特点需要的安全技术与方法。 但是,截至目前,人们对事物安全性的认识大多数仍停留在表象阶段,无法对灾害事故进行有效地预测和防治。主要问题表现在: 1、揭示事物安全本质规律的研究尚不全面, 2、对灾害事故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防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研究方面还未取得大的进展。 每年在世界各国都时有灾难性的重大事故发生,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20年内第28 ①安全学原理 ②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广义含义,广义之安全 人身的健康与卫 生,生产条件的完备与方便,生存条件的舒适与优美。 农业经济的马车 与现代社会的飞 机的安全差异。 次飞行返程途中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 煤矿:在世界范围内,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较严重,而中国尤甚。世界煤矿重大事故80%发生在中国,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80%为瓦斯事故(窒息、突出、爆炸),而瓦斯事故的80%以上为瓦斯爆炸事故。 这种安全状态与现代化生产不适应的严重情况,迫使从事安全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探索事故或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的规律,去寻求一种对事物的安全性可以进行本质的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新的安全科学方法。安全科学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安全基本概念及特征 1、安全的基本概念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 不经挑选,调整与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就是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V) 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X ) 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X )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就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X) 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X ) 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V 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与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就是倍数系列。 ( X) ) ) ) (绝对、相对测量:就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产品的经济性就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X 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就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V 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x 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V )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使 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x ) 0~25mm 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就是一样的。( V 用多次测 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某仪器单项 测量的标准偏差为b (x 1-6 等,0-k 级 ) ( x ) =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0.006mm ) 。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xx 误差=X —X。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x ) 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与灵敏度。( x ) 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V ) 二、选择题( 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ABD __________ A、测量误差3往往未知,残余误差丫可知。E、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与应趋于零。 D、当| 丫|>3 b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 应该就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 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 度的目的出发, 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 ____________________ A、直接测量 E、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 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测量器具零位不对准时,其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安全学原理期末总结,复习内容,考试知识点和答案

绪论及第一章 一.安全工程的几个基本概念 1、安全指标:事故损失的可承受水平。 2、本质安全化:安全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说明:本质安全化是相对的。 3、重大危险源: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单元。 4、安全评价:对危险性的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分为系统安全评价和随机安全评价。 5、固有危险度:造成灾害的危险程度。 6、危险物质: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的物质。 二.安全科学的定义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三.安全三要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 安全四因素:安全系统+“安全三要素” 四.对安全认识的四个阶段 无知的安全认识阶段(被动工业革命以前) 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主动但有局限性工业革命以后 系统安全认识阶段(采用系统的观点二战时期) 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动态的观点目前) 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 本质安全化;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 简述题 1.目前对“安全科学”的定义; 2.安全科学的本质特征? 1)安全科学要体现本质安全,即从本质上达到事物或系统的安全最合适化。 2)安全科学要体现理论性和科学性。 3)安全科学要体现交叉性。与相关的学科相结合,相渗透。 4)安全科学要体现研究对象的全面化。 5)安全科学的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 3.构成安全整体的组成部分或安全三要素; 4.请列出对安全认识的四个阶段。 5.何为“0123”安全管理模式? “0”——以事故为0为目标 “1”——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 “2”——以标准化作业建设标准化安全班级为基础 “3”——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对策 第二章 一.安全观 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围绕着如何确认和维护安全利益所形成的对安全问题的主观认识。 一般包括对威胁的来源、安全的主体,内涵及维护手段等方面的综合判断。 (2)世界观与安全观:影响;动态发展变化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护理体检 一、护理体检的准备工作和基本检查方法 基本方法 1.视诊: 方法:通过视觉进行观察和了解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病变特征的一种检查方法。 视诊要求:有温暖的环境和适当的自然光线。灯光下不能正确地辨别黄疸、皮疹和出血点。 2.触诊: 方法:通过手的触摸对病人的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物理特征进行判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意义:它可以补充视诊的某些不足,和进一步明确视诊所不能肯定的体征, 注意:护士的手不宜过凉、指甲不可过长、压力适当、由浅人深、先触诊健侧后触诊病侧。 3.叩诊: 方法:用手指叩击病人身体某部的表面,使之产生振动而发出音响。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 4.听诊: 方法: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听取病人体内有关脏器活动时所产生的微弱声音,根据其变化来推断脏器病变情况 要求:听诊时,环境要安静、温暖、避风。听诊前应注意听诊器的耳件方向是否正确,管腔是否通畅;体件要紧贴于被检查部位,避免与皮肤摩擦而产生影响听诊的附加音。 5.嗅诊:方法是护士用手将病人散发的气味扇向自己的鼻部,以便认真判断气味的性质。 二、一般状态检查 (一)全身一般状况 1.体温(T) 体温高于37.2℃称为发热,见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无菌性组织坏死、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病人等。 体温低于35.0℃称体温过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极度衰弱、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急性大出血等。 2.脉搏(P) 常见的脉搏异常有: (1)速脉:每分钟超过10O次,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心肌炎等病人。 (2)缓脉:每分钟低于60次,见于颅内压增高、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人。 (3)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脉压增大的疾病。检查水冲脉时,应将病人的手臂抬高过头,触诊其桡动脉,可感到脉搏的急促有力的冲击。 (4)交替脉: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但节律正常,这是由于心室收缩力强弱不均所致,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病人等。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5)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又称吸停脉,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病人。 (6)不整脉:脉搏不规则的搏动,称不整脉,见于心律失常病人。如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见于心房颤动病人。计数脉搏的时间至少需要1分钟。

思修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12室 1.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B.爱国主义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共产主义同 答案A济大学四平 2. 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会议是:200092 A.十六届五中全会B.十六大报告 C.十六届六中全会D.十七大报告3 3答案C62 3039 3.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是:kaoyangj A.社会主义荣辱观B.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3 答案D623 037 4.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院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C 5.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的是:200092 A.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B.历史性与具体性相结合专 C.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D.针对性与指导性相结合3 答案B36260 37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112室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课 答案C 7.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是 A、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 B、人才的文化素质 C、人才的心理素质 D、人才的身体素质 答案A 8.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不学礼,无以立 D.是非之心,智也 答案B 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 质和方向的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翻译第一讲 翻译绪论(1)

翻译绪论 一、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一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一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由此可见,视角的不同可以导致对翻译性质认识的差异。下面是部分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定义,由此可见人们在翻译性质认识上的差别: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r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TL). (Catford)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parole of one language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parole of another with the content i.e. meaning unchanged. (Barhudarov)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郭沫若) ……translation is first a science, which entails the knowledge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facts and the language that describes them-here, what is wrong, mistakes of truth, can be identified; secondly, it is a skill, which calls for appropriate language and acceptable usage; thirdly, an art, which distinguishes good from undistinguished writing and is the creative, the intuitive, sometimes the inspired, level of the translation; lastly, a matter of taste, where argument ceases, preferences are expressed, and the variety of meritorious translation is the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Newmar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