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网络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过程的变化

“在大多数时间,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应该想一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传播学研究者伯纳德·科恩这样形容报纸的作用。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之前,公众普遍缺乏表达的渠道,传统媒体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和发布权。这个阶段的议程设置是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议程决定公众议程。在中国,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是传统传播过程中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议程的代表。最终,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的过程则发生了变化。尤其在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等新兴传播工具诞生后,公众的表达渠道缺乏广阔和多样。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往往网络媒体和网民首先发布消息。而此时,传统媒体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公众所发布的重要信息,以公众议程来决定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温州动车事故中,第一条关于动车事故的消息来源于新浪微博,并迅速得到广泛转发,之后,相关报道才在传统媒体上出现。

但是,一旦传统媒体开始报道关于热点问题的新闻,主动权又重新回到了传统媒体手中。此时,传统媒体长期发展历史中所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加上新闻机构的物质实力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采访和报道,媒介议程重新开始引导公众议程。温州动车事故中,随着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机构进入事故现场进行采访,更多详细的细节被报道出来,网络上的信息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公众开始依赖传统媒体获知事件消息。

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的时滞,也就是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则变得更短。公众从传统媒体获得消息之后,往往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至网络,而此时关于新闻报道的内容的质疑则迅速产生并蔓延。这样的反馈,在传统的日报中,往往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在下一期报纸上更正。而在网络时代,反馈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中,网络上关于动车事故原因,事故死亡人数,新闻发言人的言论都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这种怀疑在网络中被无限放大。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如果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就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议程设置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传播效果研究:第四媒体下的议程设置

06新闻2班王靖

议程设置

发展

早在1922年的时候,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就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观点。他认为,一方面个人由于对现实的了解相当有限,严重依赖传媒;一方面传媒所提供的有关现实的叙述又带有某种程度的歪曲。因此,“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不完全一致”。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而到了1958年,美国的学者诺顿·朗对议程设置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说:“从某种意义上看,报纸是形成所在地议题的最主要的提供者,它在决定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对事实会有什么看法以及对处理面对面的社会问题会有什么想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959年,库尔特·兰和格拉迪斯、恩格尔·兰也对议程设置理论提出过相应的论述,他们认为:“大众媒介促使公众将注意力转向某些特定的话题。媒介帮助政界人士树立公众形象,媒介还不断披露某些人与事,暗示公众应当去想它,了解它,感受它。

在1963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位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针对新闻媒体的功能这样说:在多数时间,报纸在告诉读者该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它告诉读者该想些什么的时候却惊人的成功。

而“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出现,则要追溯到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思韦尔·麦考姆斯和唐纳德·肖发表了题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并在其中首次明确使用了“议程设置”的概念。文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完整的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效果。这一层面主要是对“思考对象”形成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体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其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取舍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和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顺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

给受众。不管这种“再构成”对现实环境是客观反映还是歪曲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总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着眼点在于认知层面的效果,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效果,这些效果是通过媒介的“环境再构成作业”来实现的。

第四媒体

第四媒体泛指当今的互联网络,而在发展过程中,网络又衍生出了BBS、博客等。而由于网络媒体具备“渠道容量丰富性”、“报道实时性”和“多元互动性”三个特性,已经对传统媒体议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渠道容量丰富性的影响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界必须有选择地报道新闻。而选择性之所以存在,除了受媒体的宗旨、报道方针、新闻价值取向、社会文化规范、社会价值标准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传统媒体的渠道容量是有限的。

渠道容量不是指一个渠道能传送的符号的数量,而是指渠道的信息表达能力,或者说,渠道传送信息源产生的信息数量。无论是平面传媒的报纸、杂志,还是传统的电子传媒如电视、广播,在一定的传播周期中,版面、频道、时段、采编人员等传播资源是既定的,是无法无限拓展的。

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规则。理论上,网络媒体的渠道容量几乎是无限的,表现在信息数量和表现手段两个方面。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丰富的渠道容量,从而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内容进行过滤,并产生了"马太效应",从而使得部分新闻被"强化",变得更加有影响力。以新浪网为例,它能够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综合使用音频、视频等技术,对某一新闻议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推介。2003年2月26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访华,新浪网利用专题、视频直播、网上调查、网友留言、现场采访、大量背景搜集等方式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这种报道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类型的媒体难以企及的。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不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也会弱化传统媒体所设置议程的影响力。有一些议题可能是传统媒体非常关注的话题,但当网络媒体对于这则新闻不予关注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广大受众,从而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

报道实时性的影响

"新闻时效性"是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时效性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扩大媒体自身影响的一种手段,也就是争取在第一时间吸引公众的眼球与注意力,给受众留下"第一印象"。心理学将"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就是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容易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而对后来者存在更多的怀疑。因此,新闻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的设置能力。

虽然电视、广播等的现场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加强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与功能,但由于出版制作的时间、空间限制,由于内容甄别和把关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闻信息的实时传播。

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实时报道。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得网络媒体摆脱了只是转载传统大众传媒新闻内容的状况。实时互动性这个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得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加工手法等对传统平面传媒的媒体议程设置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实现形式中,现场直播也是广播和电视能够采用的手段,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快速实时性特点。但是,广播电视的直播一般适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而现实生活中,实时性互动传播在传统电子媒体的日常新闻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报道的主要形式。

多元互动性的影响

多元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网络媒体的多元互动性可以帮助受众形成公众议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体,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上舆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网上舆情对于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很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政府议程。在大众传播日益向"小众传播"转化的今天,网络媒体的多元互动性对媒体议程的影响还体现在单个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个人议程,进而形成公众议程并最终影响大众媒体议程。

BBS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被某些人认为是解放了的媒介。有些人认为,媒介设置公众议程的作用将减少,头版头条已不很重要。但是上网的许多原来的大众媒介作为信息源的力量和一般个人用户作为信息源的力量是无法相比的。大部分消费者使用网站工作者所提供的主要信息目录,形式上,从媒介接收信息的主题是由用户确定的,但也只能在上网媒介有限的信息库内进行选择,该媒介的议程设置硬性以形式出现,软性的议程设置依然存在。

以天津师范大学创立的BBS——新空气为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又称电子公告系统,是网络用户用来交换信息的场所。虽然BBS在今天已能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如软件下载、网上聊天等,但其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即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BBS,上载(upload)写好的文章(通称信件),也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

BBS中的议题首要的手段是论坛讨论主题的设立。论坛必须要有主题,这样,既可方便网友进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又可避免出现漫无边际的放谈,浪费网友的时间。

另外,BBS还常常因为国际国内发生了和读者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而另行开辟新的主题论坛。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新闻事件,是成为BBS繁荣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如针对1997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针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等等,新空气根据不同热点时事及时开设不同主题的论坛。一方面,论坛组织者因势利导,为大家提供大量的相关新闻背景报道,并为读者讨论提供便利,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提高自身的声誉,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这样做比较符合媒体规律、网络规律和讨论问题的规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论坛主题的设立明显是从一个“立”的角度进行了议程的设置,它表达的意思是“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我希望、引导大家去讨论某个问题”。并且客观来看,这种行为其中具有某种“软力量的入侵”,所谓软力量,是指“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其通过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

BBS中议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对主题论坛的严格控制与管理。这其中包括对主题论坛的暂时性封锁、永久性删除,以及对发表不恰当、反动言论的用户ID的封杀和对其帖子的删除。在某些时候,还会出现以管理员身份发表的所谓“通告”与“声明”,对某些用户的行为提出警告。

事实上它是从一个“破”的角度进行了议程的设置,类似于传播学中的“把关”概念,它表达的意思是“在某个敏感的时候,我不希望、不愿大家去讨论某个问题,特别不希望出现某种观点与意见,至少我可以不提供让你发表言论的场所”。当然这种常有强制性与惩罚性的议程设置手段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因为它好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论坛的方向和秩序靠它维持,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言论的低迷甚至论坛的萧条。

网络受众对媒体议题的重构与修正

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尽管多数情况下关于公共事务的议题都是由媒体设置的,可这个空间里的网络受众并不象传统皮下注射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听话”,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媒体议题实行重构与修正,比如有选择地转贴新闻报道,发表自己对新闻报道的看法或者补充其他媒体的说法等等。这些行为可以使被忽视的议题倍受关注,使“泡沫”的议题破灭,使干瘪的议题丰满,使隐蔽的议题透明。因此,网络舆论空间里所关注的媒体话题实际上是被网络受众重构与修正后的媒体话题。

通过将BBS中管理方原本设置的话题与BBS中被“重构和修正”的话题进行比较,可以求得网众“重构与修正”管理方话题的原则,进而言之,通过对这些原则的考察,又可以求得网络受众的“民意”以及对BBS管理方的信任度等问题。

以新空气为例,让网络受众完全按管理方设定的主题进行讨论,往往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常常出现在某个主题论坛中关于另一个主题的帖子,而且这种帖子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网络受众追随,从而使某个主题的论坛变成了另一个主题的论坛,即上面提到的“对媒体议题实行重构与修正”。

另外,新空气有帖子“点击数”与“回复数”两个功能。“点击数”就是一个帖子被打开浏览的次数,“回复数”就是一个帖子下面回帖的次数。这两个数字直接影响了论坛访问者对该帖子的兴趣指数的高低。通常点击很多的热门帖子(点击数目多少才算热门,这要由论坛总访问量决定),一般总会引起论坛用户的关注,而回复多的讨论帖更是很多人每上论坛必看的。更重要的是,一般论坛总会把刚有最新回复的帖子放在页面顶端,这个排序直接表现了帖子受关注的程度。越火的话题越能吸引眼球,越多人看和讨论,这个话题就越火,形成了一个滚雪球的循环。看看别人都在关心什么,也许是很多人上论坛最关心的问题。

BBS上的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的是微小颗粒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分子运动碰撞而不停做着无规则运动的现象。目前的BBS上的网络人群有着某种固有的无序性和盲动性,就像显微镜下做着布朗运动,不断游动的花粉。根据热力学原理,热的本质是运动,温度愈高,布朗运动就愈激烈。这个比喻可以用来说明BBS这个话语环境和其他环境之间的关系,网络中没有静止的分子,每个个体都在网络交流运动中碰撞着,这种运动本身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影响,使运动中的每个个体分享着自己带动的“热”。热是一种能量,且是可传递的,它蕴含在每个BBS中,在BBS和BBS之外的世界之间流动着,交换着影响,并不断增幅。

但是,这个比喻又有着不贴切之处,因为BBS中的活动也有其规律而有序的一面,而这种规律而有序在相当大的程度要归功于BBS中管理方的议程设置,网络受众在BBS中的活动日益变得具有创造性与规范性,而且综合来看,这种活动正在完善着一种积极的价值体系。

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电大监督学综合测试五

综合练习五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监督2.特约监督员制度3.社团监督 4. 公民监督 5. 舆论监督 6.信访7.网络舆论监督8. 政府道德署9. 美国独立检察官 10. 行政交谈11. 国民请求监察制度 二、填空题 1、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监督、舆论监督。 2. 舆论是()思想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3. 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人民性、()、及时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征的一种社会监督。 4. 我国的信访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即参与类、求决类和()类。 5. 举报是指公民、()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当面举报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6.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有关国家机关陈述、申辩理由,并提出改正、撤销该行为或者赔偿损害的请求。 7.()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关国家机关告发和揭露。 8.《经合组织反对国际商务交易中贿赂外国公共官员公约》是()国家之间签署的第一个全球性关于反腐败的公约,被认为是消除国际行贿的一个重大举措。 9.()是世界上第一部多边反腐败条约,对预防贪污腐败行为规定得十分详细。 10.()作为第一部世界性反腐败公约,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绳 11.()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专以反腐败为目的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 12.瑞典的专职监察机关设在议会,监督官称为()。 13.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一般从具有杰出法律知识和秉性正直、社会威望较高的无党派人士中选出,只有()有权罢免监察专员。 14. 德国联邦议院不但有立法权和重大决策的审批权,还有对政府和官员进行()的职能。 15.德国腐败案件清理中心的检察官们在调查案件时,首先考虑挽回(),再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者。

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问卷调1

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网络舆论监督的推动下,本人现对社会舆论监督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调查中,需要您的帮助,填写如下问卷,希望您能予以支持,谢谢! 1、您的职业是 A、工人 B、农民 C、干部 D、学生 E、其他 2、以下事件您听过的有 A、孙志刚事件 B、铜须门事件 C、虐猫事件 D、邓玉娇事件 E、天价烟房管局局长 F、杭州“5.7”飙车案 G、躲猫猫事件 3、上题所举事件您大多是从哪得知的 A、听别人谈论的 B、网上看新闻得知 C、从报纸杂志上 D、从电视新闻报道中 E、从广播中 4、您遭遇不公平待遇会选择披露到哪里? A、网络 B、报纸 C、电视新闻 D、广播 E、不披露 5、在社会舆论监督的领域您比较关心哪些 A、贪污腐败 B、行业垄断 C、城乡差距 D、贫富差异 E、社会保障 F、其他 6、您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您的看法吗? A、经常发表评论 B、偶尔发表评论 C、从不评论 7、您发表评论是基于 A、对弱者的同情 B、仇富仇官心理 C、伦理道德观念 D、法律依据 E、其他 8、您觉得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是 A非常低B、一般C比较高D、很高 9、您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有助于事情的公正判断吗 A、有,且帮助很大 B、有,但帮助不大C不一定,看事件的类型D、没有 E、没有,而且有负面作用 10、您认为以上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所起的作用怎样呢? A、加强了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建设 B、加快了立法步伐 C、使政府信息公开更透明化 D、对贪污腐败有积极作用 E、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推进民主化进程 11、对于人肉搜索这种方式,您的看法 A、有助于对社会制度的保证,应当大力提倡 B、是新时代的产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 C、缺乏真实性,侵害他人隐私,应禁止 D、应该在监管下进行 E、无所谓,不发表评论 12、有人在网络上撒布恶意的负面消息并从中获取某种需要,您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A、危害社会利益,应受惩罚 B、大部分网民都有是非判断能力,不会盲目跟风 C、那些人只是小部分,小风不会激起大浪 D、不存在这种现象 13、您觉得采取什么手段能更好地管理网络舆论 A、完善有关法律,依法管理 B、设立公安网络警察 C、网络后台实名制 D、其它 14、对于网络上人民的呼声,您觉得政府应该怎么做 A重视,并采取其中合理的意见和建议B、不管不问C、听之任之,被其左右15、对于网络舆论监督,您的看法是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浅析

摘要: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声势逐渐增大。舆论监督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非常重视,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此外,相关法规法令的陆续出台为舆论监督工作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尽管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相对于人民的要求,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而言,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将舆论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由乔云霞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对全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状况、经验和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中国舆论监督现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本文依据调查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舆论监督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和要求,特别是对加强舆论监督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 关键词: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 正文: 新的世纪,人们盼望着新的开始。但是,不管我们赋予新世纪多少异乎寻常的涵义,许许多多的历史重负也无法就此解脱,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执着地前行。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法律保障以及功能定位,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世纪的沉重话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失范、失衡、失序甚至失控。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且发展极其不平衡的“超级社会”,从“初级阶段”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释放出来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能量,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权钱交易、买官鬻爵、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巧取豪夺、杀人越货、假冒伪劣等等腐败与罪恶,就必定滋生蔓延,肆行无忌。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就没有现代化本身。而舆论监督以其公开透明的特性和迅捷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成为现代的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2000年到2005年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历程可概括为:顽强推进,步履维艰。由于逐渐深入的舆论监督触及到了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引起的反弹和抵抗也日益频繁和强硬。因此,围绕着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空前强烈,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进入更加艰难的攻坚阶段。 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国社会开展舆论监督的努力,可以从十个方面加以总结。 1 推动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继续呼唤新闻立法 自从2000年年初的“两会”,再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天津召开的“新闻与法”研讨会,新闻界和社会各界这样的呼声贯穿始终。 近年来舆论监督出现良好势头,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阻力,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应尽早立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代表和委员们指出,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露、批评和剖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引起了很大反响。代表和委员将舆论监督的现状概括为: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呼声很高,新闻媒体积极行动,舆论监督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他们认为,当前的舆论监督一是要坚持,二是要改进。建议形成行政性的法规或管理条例,规定在不违反国家安全、不违反相关准则的前提下,被监督者不能拒绝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做到事实准确,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要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新闻舆论监督论文

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实行的监督。在舆论监督中, 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将被批评监督的人和事公之于众,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其形成一种代表民心民 意的社会压力。如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舆论监督增强了威力。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作用和 威力,是其它方式的监督所无法替代的。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各级各类媒体自身的努力,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工 作,无论在广度、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些突破和进展,并且涌现出了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为代表的一批在群众中有良好声誉和影响的,以开展新闻批评和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名牌栏 目和节目。而都市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它们所采取的形式更加 灵活,方法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在广大人民中的影响更为广泛。 虽然近些年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众也给予了不少积极的肯定,但从总体看,对于当前我 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状况,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依然不高,媒体自身也觉得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许 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 主要问题有: 1媒体失语缺位现象。 一些权力组织及个人无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和权利,常常以各种理由与借口,对正常和正当的 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他们或是拒绝接受采访,或是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或是干脆下“禁令”, 禁止采访报道等等,致使在需要舆论监督的时候,常常出现媒体“失语”和“缺位”的现象,使得群众听

不到媒体的声音,看不到媒体的作为。 2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现象。 一些被批评监督的单位和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还会采取暴力手段来阻拦和抗拒舆论监 督。近年来,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拘禁;摄影和摄像器材、设备被砸、被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社会 上的恶势力,甚至会用极端手段恐吓和报复记者,使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侵害。 2010.02.19新闻战线前沿关注 ------------------------------------------------------------------------------------加强新闻 舆论监的方法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愈正常愈充分,就愈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普遍存在题 材单调、信息不灵、媒体孤军奋战以致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刻不容缓,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焦点题材 新闻舆论监督的题材是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问题的性质 各有千秋,有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有的是损害群众利益,有的是违反社会公 德等等,包罗万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所以选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首 先,要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国家、社会大局的关系。舆论监督报道,媒体也可以社会调查方式了解群众关 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了解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请各级部门列出其关 心而又可以公开的难点问题,主动寻求舆论监督的焦点题目。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等等。其次,应 坚持典型性、普遍性的原则。舆论监督的题材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避免将猎奇、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追求卖点等不健康因素作为舆论监督的选题标准。在选题时,媒体可以社会调查方式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但也存在着错位、越位、失位、失度等现象和问题,面临着监督难的困境。本文从正确认识舆论监督入手,分析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制建设、创新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负面报道正面宣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情支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错位、越位、失语、失度等现象和问题。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要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化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形成监督合力,凸现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 一、正确认识舆论监督 1.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一段时期以来,个别人头脑中把“舆论监督”同“负面报道”画上等号,一听到有媒体来开展舆论监督,就“如临大敌”,不愿意也不敢正确面

对、坦然接待。其实把揭露问题、帮助改进工作的舆论监督简单地视作负面报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是为了督促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负面报道,只是为了揭露问题而揭露,并不关心问题能否解决、怎样解决,多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甚至不惜夸大其词、罔顾事实,更有甚者,是想抹黑党和政府,抹黑社会,以至于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伤害更多群体的权益。 我们首先应当正确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开展积极向上、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抛弃消极的、破坏性的负面报道。 2.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曝光问题重在批评,而正面宣传报道成绩重在表扬,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议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舆论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二者都要体现一个目的,就是团结稳定鼓劲,都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推动工作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影响也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使得社会舆论监督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1. 社会舆论监督范围更广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其技术手段及制度的限制,“把关人”有着显著的地位优势,导致新闻难以做到广泛报道,只有重大的、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领域。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诸如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任何方面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体、渠道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 社会舆论监督主体更积极 之前江西新余市和浙江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公费消费票据被公开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在社会舆论的强势推动下,两市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惩处了相关人员。 “考察门”事件显示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秩序正在形成,现代公民意识愈发成熟。此外,草根监督是独立于纪委、监察、审计等体制内的监督秩序之外的社会舆论监督方式。它能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起攻击,也显示出了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3. 社会舆论监督方式更多元 社会舆论的监督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媒体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的借助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来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社会舆论找到了释放的平台,也放大了公众的监督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舆论并参与舆论监督,同时也标志着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4. 社会舆论监督更具时效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受双方发布的信息得以即时传播,增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发生得以迅速传播。其次,由于公众具有主动性,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以及话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互联网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具有共同关注点和兴趣偏好的广大网民,为形成社会舆论创造了条件,缩短社会舆论的发酵时间,从而加速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 5. 社会舆论监督权更受重视 社会舆论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推动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党和政府也日益重视民众的呼声和意见,越来越多的政府单位设立了发言人、留言板等管理机制,以便及时回应网友反映的各类问题。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 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 对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 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的某种制约。 由于它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披露深刻等特点, 所以能迅速聚焦人们的眼球, 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引起政府的关注,促进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处。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看, 像湖南嘉禾强制拆迁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广州孙志刚事件、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案、山西黑砖窑事件等, 事件真相的披露及对有关人员的处理, 无不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向权力挑战是新闻舆论的天性, 公众的舆论监督是贪官污吏的天敌。当前, 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 民主政治的空前发展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要搞好新闻舆论监督, 必须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以充分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功效。 从积极作用看, 新闻舆论监督有如下功能: 一是宣传引导功能。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引导舆论, 是现代新闻媒体的最主要任务, 它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能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方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 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功能和作用。新闻媒体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社会影响广等特点, 对社会起着一种“了望哨”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是舆论导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二是规范强制功能。新闻舆论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 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 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 情况就不同了, 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三是协调整合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中介, 旨在于政府、社会和受众间建立起一个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起到整合信息、沟通意见和协调的作用, 疏导社会关系的功能。舆论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曝光, 一方面大快人心, 一方面又易于使受众产生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情绪与不信任感。这时, 新闻传媒须引导受众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 化解受众对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心理, 疏导社会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的平衡。否则,受众的偏激情绪就会暴涨。在看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功能的同时, 也应认清其局限性和负面作用: 一是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而非“权力监督”。“权利监督”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仅仅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其本身并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 而作为组织行为的“权力监督”,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违规行为, 不仅停留在“在口头上责备”,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讲, 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附属于行政权力的“软监督”, 其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对政府部门的间接介入和干预, 究竟能起多大效用, 最终要取决于各种权力间的较量与妥协。也就是说,只有权力机构高度重视和配合, 舆论监督的威力和作用才能被放大和凸显, 否则,一边雷声大、一边不理不睬或闻过则怒,这时, 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反而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甚至遭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报复。 二是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造成“灯下黑”, 影响了当地媒体的公信力。为了降低舆论监督风险, 近年来, 舆论监督异地化现象比较严重, 上级媒体监督下级, 本地媒体通过文章转载和刊发评论监督外地, 但本地媒体对本地的舆论监督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即便是监督, 也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这种舆论监督的惧内既浪费了媒介资源, 也降低了群众对当地媒体的信任度。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长期处于作用有限的状态, 将会对受众起到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一些新闻媒体满足于“打苍蝇不打老虎”、满足于“在口头上加以责备”, 说说而已, 没有后续报道,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_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_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媒体舆论的反映和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并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在国内,网上舆论主要是通过下述两种手段实现的:论坛(BBS)和新闻跟帖。前一种又可以分为网站论坛(指各类网站设立的论坛)和论坛网站(只提供网友上贴帖子单一功能的网站)两类。因为它们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使民间舆论或民意得以展现。 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无法想象的。社会舆论若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要通过某种媒介集中表现出来,效果就会成倍放大。网上签名可以视为网上舆论的升级行动,近来我们已多次见到这种形式。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网上舆论对孙志刚一案的最终公正解决,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网上舆论的形成及其强度的提高,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民数量增长、网站功能扩展成正比的。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网民数量很少,论坛数量也很少,尽管那时已陆续有了“水木清华”(国内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等著名论坛,为数不多的网友也能在此畅所欲言,表达各种声音,但尚未达到足以产生社会影响的地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站开设的论坛越来越多,尤其是

1999年以后,众多新闻媒体网站甚至政府网站亦提供这一功能,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等,为网友表达意见提供了园地。目前,不论是网站论坛还是论坛网站,大都已形成针对不同网友兴趣需要的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规模。一些门户网站由于巨大的流量,还增添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的功能,当刊发一条新闻后,网友即可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一个热点新闻发出后,跟帖评论可以很快达到数百页、上千页,即帖子总数可达到成千上万条。 网上论坛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新闻的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看到;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用“四面来风,八方来雨”来形容论坛的热闹景象或许最为贴切。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近年来有学者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网络论坛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论坛就是“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 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处于信息发送端的是有组织的专业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处于接受端的是庞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在大众传播史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诞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播变革,但这几次变革的主角都集中在传播者一端,受众只是被动地适应潮流。而网络传播集各种传播模式于一身,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因此,在网络传播变革中,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同等地位,参与网络传播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接受者,这就给社会舆论带来了变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实现的。大众传媒同时还为民众与政府,以及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在这里,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发挥民众参与功能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而最近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加大了力度,这也是涉及舆论监督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问题对策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ynopsi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ocial supervision as our party and country six supervision system (i.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NPC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democracy,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st special of a form of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supervision usually has two cases, one is the news med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public opinion to supervise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public's use of the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It is the news media USES the uniqu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social affairs and all involved in the affair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e its op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public social life'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recently, the state has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which is also concer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Key word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Network supervis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特征及社会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特征及社会责任 梁晓茂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新闻宣传工作一贯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同时又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加强舆论监督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法治氛围,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事实说明,通过舆论监督和对热点问题的引导,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各阶段的方针政策告诉群众,把困难和问题、前景和希望也告诉群众,把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命运同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具有比政策和法律更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对增强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对弘扬时代正气、促进各项工作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 研究探讨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特征,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界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动措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权力组织的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对决策人物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对象不包括公民隐私的范围。现代舆论监督权力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民主监督权利,它是对以权力大小和财产多寡分配监督权的否定。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源于舆论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有知情的权利,包括对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知情权。 2、公民有知政、参政、议政的权力和能力。 3、公民依法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监督权。 4、公民对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以及社会事务有监督权。 5、舆论是政府存在的基础,党和政府重视和提倡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6、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7、世界新闻史表明,任何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植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个最大的实际,就没有真正的新闻舆论监督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