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护理查房

淋巴瘤护理查房
淋巴瘤护理查房

血液科2016年3月份护理查房

主讲人:赫俊婷

地点:示教室

参加人员:血液科全体护士

时间:2016年3月16日

诊断:淋巴细胞瘤

简要病史及查体:

患者祁志敏,住院号:16-075696 男27岁,主诉: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日。

该患者于2016年2月5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乏力,偶有黑便,头晕、黑曚,就诊于当地(卓资县),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16年3月4日,突发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发热伴阴囊肿大,自测体温39.0℃,遂往我院急诊科治疗,2016年3月5日血常规检查示:中性粒细胞比值12.40%↓;淋巴细胞比值52.64%↑;中性粒细胞绝度值0.62×109/L↓;红细胞2.67×1012/L↓;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74×109/L↓。后转入我科,2016年3月10日行骨髓、融合基因等检查,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拟应用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化疗,与2016年3月18日就诊中科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回当地医院行VDCP 方案化疗,现患者为继续诊治就诊于我科,门诊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病程中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齿龈、鼻出血,无关节疼痛,偶有腹部不适,二便正常,近期体重减轻。近期血常规:血红蛋白64g/L↓;白细胞0.50×109/L↓;血小板13×109/L↓;红细胞2.09×1012/L↓。

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焦虑——与疾病治疗时间长,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3、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4、静脉炎——与静脉穿刺时机械性损伤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淋巴瘤本身化疗使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肿瘤对机体的消耗或化疗有关。

7、高热——与感染及化疗后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针对患者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的特点。在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时,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设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给病人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休息与活动:中度贫血时,指导患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若病情允许,应鼓励其生活自理,活动量应以不加重症状为度;并指导患者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若自测脉搏≥100次/分或出现明显心悸、气促时,应停止活动。根据病人的需要,把常用的日常用品置于病人容易取放的位置,病人外出检查或入厕时应有人陪同。贫血严重、缺氧症状明显时,应予舒适体位卧床休息。

3、吸氧护理:遵医嘱给予病人常规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症状。注意用氧安全,监测氧饱和度。

4、用药护理:针对患者目前患者的化疗药物,注意合理选用静脉,加强导管护理。避免药液外渗,静注化疗药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确定注射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静注时要边抽回血边注药,以保证药液无外渗;当有数种药物给予时,要先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药物注射完毕再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后拔针,以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拔针后局部要按压数分钟,已达到止血和预防药液外渗的目的。

输注时疑有或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注入,边回抽边退针,不宜立即拔针;局部使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作多处皮下注射,范围须大于渗漏区域,或遵医嘱选用相应的拮抗剂。

5、皮肤护理:

病情观察:评估病人局部皮肤反应,有无发红、瘙痒、灼热感以及渗液、水疱形成等。

局部皮肤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物品。注意个人卫生,剪短指甲。着宽大、柔软的衣服,擦洗过敏区皮肤时动作轻柔,减少摩擦,并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6、合理饮食:

选择合适的进餐时间,减轻胃肠道反应:建议病人选择胃肠道症状最轻的时间进食,避免在治疗前后2h内进食;当出现恶心、呕吐时应暂缓或停止进食,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口腔清洁。

给予高热量、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食粮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

多餐。避免进食高糖、高脂、产气过多和辛辣的食物,并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饮食习惯或对食物的要求,以增加食欲。进食后可依据病情适当活动,休息时取坐位和半卧位,避免饭后立即平卧。

7、预防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物品清洁。季节更换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避免交叉感染,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

口腔感染的预防:加强口腔护理,督促病人养成进餐前后、睡前、晨起漱口的习惯。

8、病情观察:

监测感染征象:注意病人生命体征,观察有无体温升高、寒战、食欲下降、咳嗽咳痰等症状。配合医生做好相关实验室的标本采集工作,观察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

观察皮肤的情况:颜色、弹性、温湿度及有无水肿、瘙痒、黏膜出血等。

监测营养状况:定期监测病人的体重变化、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红蛋白等以了解营养状况。

观察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衡,定时监测病人血压,防止血压波动。

健康指导:

1、心理指导:尽量对病患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根据不同病患文化层次、性格、兴趣等特点采取不同的说服引导。从其兴趣点入手,找到解开心理负担的突破口。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健康饮食营养指导:指导合理配置饮食,对热量、蛋白、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取要全面,同时采取各种方式促进食欲。

3、日常生活指导: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指导患者注意自我保护,防止出血。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

4、指导患者自我观察:注意有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特别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颅内出血症状。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户外活动,增加钙质吸收。注意活动安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淋巴瘤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病人的护理 日期:2015 -09-30 查房护士:章欢欢 参加人员: 查房内容: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掌握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化疗相关知识,PICC导管留置的注意事项 淋巴瘤相关知识 一.病因 1.病毒感染 2.免疫缺损: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如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3.环境因素:使用杀虫剂如农药,受电离辐射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 4.其他因素:幽门螺杆菌可能是胃粘膜淋巴瘤的病因 二.病理分类 1.霍奇金淋巴瘤HD 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1)B细胞(2)T细胞 三.症状体征 1.何杰金氏淋巴瘤: (1)首发症状常是无痛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 (2)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粒细胞升高。 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男性较女性多,大多以无痛性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为首发表现,但较HD少,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侵犯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包括胃肠道、肝、脑、骨髓、皮肤等。 四.分期 第一期:恶性淋巴瘤局限在一个淋巴结或淋巴区域。 第二期:恶性淋巴瘤已入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淋巴结或淋巴区域,但仅在横膈膜的上侧或下侧。 第三期:癌细胞分散在横膈膜的两侧,可伴脾累及,结节器官局限受累。 第四期:恶性淋巴瘤已广泛或播散性侵犯到一个或多个器官。 五.诊断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1.X线检查

主要观察肝门,纵膈,气管隆突下及内乳链淋巴结及肺门内有无受累,下腹段淋巴结造影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有无受侵,是临床分期必不可少的依据。2.病理检查 HD的组织学诊断,必须发现R-S(里斯)细胞,其典型氏巨大双核或多核细胞,核仁巨大而明显;NHL的组织学诊断依据是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被肿瘤细胞取代。 3.实验室检查 HD: (1)中性粒细胞增多及嗜酸性细胞增多。(2)血沉增快,粒细胞CPK增高 (3)晚期骨髓穿刺可发现R-S细胞 NHL: 血象白细胞多正常伴绝对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 六.治疗 (一)化疗加放疗 一般情况先化疗,使肿瘤局限后加放疗。I、II期2-4个疗程化疗,加放疗; 不良因素,纵膈包块,行4-6个疗程化疗,加放疗;晚期转移者,行6-8个疗程化疗,加放疗。 1.DH化疗方案:MOPP:氮芥,长春新碱,并卡巴肼,强的松 ABVD: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 2.NHL化疗方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D1-5天) 21天为一个疗程。 (二)靶向治疗 美罗华:针对CD20阳性,主要用于B细胞淋巴瘤,与CHOP联合治疗。 不良反应:腰痛,背痛,胸痛,颈痛,不适腹胀,输液部位疼痛,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用法:推荐剂量为375mg/m2体表面积,每个化疗周期的第一天使用。 注意:初次滴注,推荐起始滴注速度为50mg/h,最初60分钟过后,可每30分钟增加50mg/h,直至最大速度400mg/h。 目前主要护理诊断和措施 1.潜在感染:与白细胞下降,PICC置管有关 措施:给予开白细胞处理,嘱病人防受凉,减少外出,加强PICC置管护理。2.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异常有关 措施:嘱病人减少活动量。 3.知识缺乏:缺乏淋巴瘤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措施:加强对病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补充意见: 护士长总结:

NKT细胞淋巴瘤护理查房

流行病学和基本概念 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在所有NHL(非霍奇金淋巴瘤)中<1%。既往命名比较混乱,曾被称为“坏死性肉芽肿、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中线恶网、淋巴瘤样肉芽肿病”。REAL分类中被称为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994年在香港召开的鼻及其它结外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鉴于这种肿瘤具有T/NK细胞两种相关抗原表达,可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而鼻部又是最多见的病变部位,故首次提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概念。 NK/T细胞淋巴瘤(NKTCL)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最常见于亚洲国家,我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的33%,在欧洲、北美国家,NKTCL仅占PTCLs(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5%,且主要见于亚裔、墨西哥裔和其他中南美洲移民。其地域差异及种族易感性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这种具有明显亚洲特色、我国较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治疗疗效仍较差,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尚待解答。 NKTCL以淋巴结外起病为主要表现形式。最常见发病部位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咽、鼻旁窦及上颚),而鼻腔往往是最早、最主要的受侵部位,因此又称为鼻NK/T细胞淋巴瘤。该病也常侵犯鼻腔以外的部位,常受累的部位包括皮肤、软组织、胃肠道、睾丸、肺、眼、脑、肾上腺、乳腺及舌。部分中晚期病例常侵及邻近或远处淋巴结。也有少数以淋巴结起病、未发现有结外病灶的报道。WHO 淋巴系统分类系统将其统称为“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临床表现及分期 临床以好发于鼻和面部中线的毁损性病变为其特点,早期主要发生于鼻腔内,特别是下鼻甲及鼻中隔等处的粘膜,也可发生于鼻腔外侧壁及鼻咽、口咽,以后逐渐向附近的副鼻窦、上颚、鼻咽部及颈部淋巴结播散,甚至向皮肤、胃肠道、骨髓、肺、睾丸等播散。 患者常有鼻塞、鼻溢液、鼻出血、鼻部异味、鼻粘膜糜烂、坏死、鼻中隔穿孔及口腔硬腭骨质破坏穿孔、甚至鼻骨塌陷等症状,可伴头痛、嗅觉减弱、颜面部肿胀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口腔溃疡或包块、颅神经瘫痪、声嘶、侵及区域淋巴结时可有淋巴结肿大等。 系统播散部位依次为皮肤(58.8%)、肝(41.2%)、淋巴结(35.3%)、肺(17.6%)、胃肠道(17.6%)、睾丸(11.8%)、骨髓、脾、CNS(均为5.9%)等,依受累器官不同出现相应症状。侵及皮肤可表现为皮肤结节、肿块及溃疡、斑丘疹等;肠病变引起腹痛、肠梗阻或肠穿孔,肺病变出现咳嗽、咯血及肺部肿块等。系统播散的患者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此征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时期,一旦发生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期(表示有且只有50%的个体可以活过这个时间)仅为1至2个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查房

病例介绍: 一现病史: 患者中年男性,起病急病程短,进展迅速。3周前患者出现发热,最高38摄氏度,物理降温后热退,伴盗汗、左下肢麻木。当地医院对症支持治疗后未缓解。2周前仍间断发热,最高38.6摄氏度,同时出现骨痛,胸骨明显,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于7月20日入白血病诊疗中心治疗。于2011年7月22日行CP方案预治疗后白细胞缓慢下降。同时完善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011年7月29日行R-CHOP方案治疗,过程顺利。入院后间断发热,咽痛,偶咳少许白色粘痰,胸CT未见异常;给予舒普深+万古霉素抗炎后症状稍好转,于8月10日转入我科继续治疗。于8.15起给予R-CVAD化疗。因患者化疗耐受性差,行静态动员并采集自体周血干细胞,备后期强化治疗时予自体干细胞支持。9月28日起给予第三疗程R-MA化疗,停疗第5天回输自体周血干细胞。抑制期患者出现肛周疼痛,考虑为痔疮伴肛周感染,于10月14日转至外科行痔切除时治疗。手术过程顺利于10月26日转入我科,患者诉双下肢肌肉疼痛伴麻木,判断肿瘤侵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以口服激素类药物及静脉甘露醇+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后诉症状好转。于11月4日行R-CVAD方案化疗,。 二既往史:患者20余年前诊断“银屑病”,间断口服、外用药物治疗有效,无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史。 三个人史:生长于原籍,生活规律。无毒物、化学药品、传染病接触史。 四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19岁,妻子及儿子均体健。 五家族史:父母健在,2个姐姐,1个弟弟,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 六.病程及相关护理措施: (2011.8.10-9.27)患者于8月10日转入我科后间断发热,最高至39度,未找出明显感染灶,高度怀疑PICC导管感染,予停用导管,舒普深及万古霉素联合抗炎治疗,于8月12日体温恢复正常。导管正常使用,8月15日给予R-CVAD方案化疗过程顺利,于8月27日WBC 0.12×109/L PLT 107×109/L HB 90 g/L,剔除智齿后出现牙龈肿痛,右侧牙龈及面颊部深度溃疡伴局部组织蜂窝炎,间断发热,最高至39度,给予泰能,万古霉素抗炎治疗,于9月3日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减轻。 护理问题:一.体温升高:骨髓抑制期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1 遵医嘱按时给抗感染治疗,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2 测量生命体征每日四次,体温升高时随时测量,录并通知医生,协助其对症处理。 3. 嘱患者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4患者服用退热剂,出汗后协助其更换时衣服,并嘱其注意保暖。 5鼓励患者适量饮水,进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6保持病室气新鲜,每日紫外线消毒及开窗通风。 7.协助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 护理评价:患者体温于已于9月3日恢复正常。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留置PICC导管有关。 护理措施:1.每日评估PICC针眼处有无红肿,渗出;敷料有无松动,潮湿。发现异常时及

骨髓抑制的护理查房

幻灯片1 层流病房护理业务查房 -Ⅳ度骨髓抑制(非霍奇金淋巴瘤)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一、病情简析 ●二、临床资料 ●三、护理 幻灯片3 疾病简析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 的干细胞。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以及许多其它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 幻灯片4

表1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 0 1 2 3 4 ≥110 109-95 94-80 79-65 <65 血红蛋白 (g/L) 白细胞 ≥4.0 3.9-3.0 2.9-2.0 1.9-1.0 <1.0 (109/L) ≥2.0 1.9-1.5 1.4-1.0 0.9-0.5 <0.5 粒细胞 (109/L) 血小板 ≥100 99-75 74-50 49-25 <25 (109/L) 幻灯片5 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幻灯片6

?患者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护理至关重要。白细胞的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 幻灯片7 临床表现 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心悸,失眠多梦,畏寒腰酸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 幻灯片8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4岁,汉族,已婚,保卫部,既往健康状况一般,于2012年11月 20日以“右上臂包块1月”为主诉在外院,行右上臂包块切除活检”,术后病理示:符合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在我院于2012年12月9日行Hyper CVAD A方案化疗一周期,于2013年1月5日行Hyper CVAD B。期间给予甲氨喋呤、阿糖胞苷鞘内注射,入院复查疗效基本达CR。现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明确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于3月5号行Hyper CVAD B方案化疗,于3月15号患者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由淋巴瘤-乳腺内科加床转入我科。 幻灯片9 护理体检 ●接诊时测患者:T 36.6 ℃P84 次/分R 21次/分BP 100/70mmH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自述乏力、轻度头晕,咽部干痛,吞咽时明显,有间断

最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查房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查房

病例介绍: 一现病史: 患者中年男性,起病急病程短,进展迅速。3周前患者出现发热,最高38摄氏度,物理降温后热退,伴盗汗、左下肢麻木。当地医院对症支持治疗后未缓解。2周前仍间断发热,最高38.6摄氏度,同时出现骨痛,胸骨明显,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于7月20日入白血病诊疗中心治疗。于2011年7月22日行CP方案预治疗后白细胞缓慢下降。同时完善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011年7月29日行R-CHOP方案治疗,过程顺利。入院后间断发热,咽痛,偶咳少许白色粘痰,胸CT未见异常;给予舒普深+万古霉素抗炎后症状稍好转,于8月10日转入我科继续治疗。于8.15起给予R-CVAD化疗。因患者化疗耐受性差,行静态动员并采集自体周血干细胞,备后期强化治疗时予自体干细胞支持。9月28日起给予第三疗程R-MA化疗,停疗第5天回输自体周血干细胞。抑制期患者出现肛周疼痛,考虑为痔疮伴肛周感染,于10月14日转至外科行痔切除时治疗。手术过程顺利于10月26日转入我科,患者诉双下肢肌肉疼痛伴麻木,判断肿瘤侵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以口服激素类药物及静脉甘露醇+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后诉症状好转。于11月4日行R-CVAD方案化疗,。 二既往史:患者20余年前诊断“银屑病”,间断口服、外用药物治疗有效,无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史。 三个人史:生长于原籍,生活规律。无毒物、化学药品、传染病接触史。 四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19岁,妻子及儿子均体健。 五家族史:父母健在,2个姐姐,1个弟弟,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 六.病程及相关护理措施: (2011.8.10-9.27)患者于8月10日转入我科后间断发热,最高至39度,未找出明显感染灶,高度怀疑PICC导管感染,予停用导管,舒普深及万古霉素联合抗炎治疗,于8月12日体温恢复正常。导管正常使用,8月15日给予R-CVAD方案化疗过程顺利,于8月27日WBC 0.12×109/L PLT 107×109/L HB 90 g/L,剔除智齿后出现牙龈肿痛,右侧牙龈及面颊部深度溃疡伴局部组织蜂窝

淋巴瘤护理查房

血液科2016年3月份护理查房 主讲人:赫俊婷 地点:示教室 参加人员:血液科全体护士 时间:2016年3月16日 诊断:淋巴细胞瘤 简要病史及查体: 患者祁志敏,住院号:16-075696 男27岁,主诉: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日。 该患者于2016年2月5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乏力,偶有黑便,头晕、黑曚,就诊于当地(卓资县),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16年3月4日,突发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发热伴阴囊肿大,自测体温39.0℃,遂往我院急诊科治疗,2016年3月5日血常规检查示:中性粒细胞比值12.40%↓;淋巴细胞比值52.64%↑;中性粒细胞绝度值0.62×109/L↓;红细胞2.67×1012/L↓;血红蛋白86g/L↓;血小板74×109/L↓。后转入我科,2016年3月10日行骨髓、融合基因等检查,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拟应用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化疗,与2016年3月18日就诊中科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回当地医院行VDCP 方案化疗,现患者为继续诊治就诊于我科,门诊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病程中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齿龈、鼻出血,无关节疼痛,偶有腹部不适,二便正常,近期体重减轻。近期血常规:血红蛋白64g/L↓;白细胞0.50×109/L↓;血小板13×109/L↓;红细胞2.09×1012/L↓。 护理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焦虑——与疾病治疗时间长,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3、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4、静脉炎——与静脉穿刺时机械性损伤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淋巴瘤本身化疗使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肿瘤对机体的消耗或化疗有关。 7、高热——与感染及化疗后反应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