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原理课后习题

相变原理课后习题
相变原理课后习题

1 分析固态相变的动力和阻力。

动力:体系自由能差

阻力:1.两相表面能产生界面能2.界面原子同时受到两相的制约,原子所处的位置要偏离其平衡位置,产生额外应变能。

2 讨论固态相变新相形状的影响因素。

3 比较扩散型相变和非扩散型相变的特点。

1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在铁素体相消失的瞬间,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共析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经过A 1线时,发生珠光体与奥氏体间的相互转

变,奥氏体形成时系统总自由能变化为

只有当温度高于A 1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才能克服界面能,奥氏体才能自发形成。所以,奥氏体形成必须要有一定的过冷度。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由碳含量和点阵结构不同的两个相转变为另一种点阵结构的均匀相,包括C 原子的扩散重新分布和Fe 原子由体心立方向面心立方的点阵重构。

1。奥氏体的形核

形核部位: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上,以及珠光体团边界处。

2.奥氏体晶核长大,碳在奥氏体中扩散,也在铁素体中扩散。

3. 剩余碳化物溶解

4.奥氏体均匀化

由于:奥氏体向铁素体中的长大速度比向渗碳体中的长大速度快很多,渗碳体剩余。

2奥氏体的晶粒度由几种表示方法?并讨论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因素。

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1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随加热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长大速度提高。当加热温度较低时,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大小影响不大;当加热温度较高时,初期保温时间奥氏体晶粒长大速度较大,随后逐渐降低。

加热温度较高时,保温时间应当缩短,才能保持较小的奥氏体晶粒。

e

S V G G G G ?+?+?=?

2 加热速度的影响

加热速度提高,奥氏体形成温度提高,形核率和长大速率都提高,但形核率和长大速率之比增大,所以起始晶粒细小。如果保温时间过长,由于起始晶粒小,温度高,晶粒长大速度快,所以只有快速加热、短时保温才能获得细小的实际奥氏体晶粒。

3 钢中碳含量的影响:

在一定的碳含量范围内,随碳含量的增加,碳原子和铁原子的扩散速度提高,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但碳含量过高,二次渗碳体不能全部溶解,形成第二相质点,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4 合金元素的影响:

钢中加入形成难熔化合物的合金元素,奥氏体中存在很多弥散分布的稳定化合物,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用Al脱氧的钢,形成的AlN阻在奥氏体晶粒长大,属于本质细晶粒钢。用Si和Mn脱氧的钢,不形成难溶第二相,属于本质粗晶粒钢。

3解释钢的组织遗传现象和断口遗传现象,分析产生原因,讨论防止方法。

组织遗传:具有粗大晶粒的原始奥氏体冷却得到的非平衡组织加热奥氏体化时,在一定的加热条件下,新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会继承和恢复原始粗大的奥氏体晶粒。这种粗大奥氏体晶粒的遗传性,称为钢的组织遗传现象。

合金钢以非平衡组织加热时,采用慢速加热和快速加热均容易出现组织遗传,只有采用中等速度加热奥氏体化才有可能不出现组织遗传。

加热速度较快时,板条马氏体没有发生再结晶,形成针形奥氏体,抑制了球形奥氏体的形成,组织遗传性增大。

加热速度很慢时,部分碳和合金元素向马氏体板条边界或束界上偏聚,使马氏体不易发生再结晶,有利于针形奥氏体形成,导致组织遗传。

断口遗传:具有粗大晶粒的原始奥氏体冷却得到的非平衡组织加热奥氏体化时,以中等加热速度加热到Ac3以上时,新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会得到细化,不发生组织遗传,但这种细晶组织却出现了粗晶断口,这种现象称为断口遗传现象产生断口遗传现象的可能原因:

1原始粗大奥氏体晶界上有MnS沉淀粒子,使晶界强度下降。

2原奥氏体晶粒内的细小奥氏体晶粒空间取向一致,形成晶内织构,相当于粗大晶粒。

3原始奥氏体晶界富集C和Cr元素,形成碳化铬沿晶界析出,导致晶界结合力下降,引起粗大奥氏体晶界断裂。

控制粗大奥氏体晶粒遗传的方法:

粗大奥氏体晶粒遗传的主要原因是针形奥氏体的形成及其长大合并。控制粗大奥氏体晶粒遗传的方法有:

1对由粗大奥氏体晶粒冷却得到的非平衡组织,采用退火或高温回火处理,获得细小碳化物和铁素体混合组织,再加热奥氏体化,不行成针形奥氏体,可以避免粗大奥氏体晶粒遗传。

2利用奥氏体的自发再结晶,可消除粗大奥氏体晶粒的遗传。

3对低合金钢,可采用多次正火,减弱或消除组织遗传。

1珠光体片层间距的控制方法、原理和意义。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主要取决于珠光体形成时的过冷度,而与奥氏体晶粒度无关。过冷度越大,珠光体形成温度越低,珠光体片层间距越小,存在如下经验关

系:S0 = ( 8.02/?T )×103 (nm)式中过冷度?T的单位为K。

意义:通过优化冷却条件,可以得到组织非常细小的珠光体组织,具备合适的强度和塑性配合,也可直接在工程中使用,如钢轨、火车轮、车轴等。因此,研究珠光体转变的目的之一是为获得需要的珠光体组织而指定合适的珠光体转变工艺提供理论根据。

2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特点和影响因素。

特点:1珠光体转变有孕育期。

2随转变温度降低,孕育期减小,某一温度孕育期最短,温度再降低,孕育期又增加。

3随转变时间增加,转变速度提高,当转变量超过50%时,转变速度又逐渐降低,直至转变完成。

1.碳含量的影响:

对于亚共析钢,随碳含量增加,先共析铁素体析出速度降低,珠光体的转变速度也降低。对于过共析钢,随碳含量增加,先共析渗碳体析出速度增大,珠光体转变速度提高。

2.奥氏体成分均匀性和碳化物溶解情况的的影响:

奥氏体成分不均匀和有未溶碳化物时,先共析相和珠光体的形成速度提高。

3.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细小,先共析相和珠光体的形成速度提高。

4.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奥氏体化温度提高或保温时间延长,碳化物进一步溶解,奥氏体更加均匀,晶粒进一步长大,珠光体转变推迟。

5.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对奥氏体进行拉应力或塑性变形,珠光体转变速度加快。

3亚共析钢中相间沉淀的产生条件、强化机理和影响因素。

产生条件:合金中有一定的碳(氮)和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一般为低碳低合金钢。

合适的奥氏体化温度,使合金中的碳化物和氮化物充分溶解。

连续冷却转变时,冷却深度要适中。冷速太慢,则特殊碳化物容易聚集长大,钢的性能下降;冷速过快,则细小特殊碳化物来不及形成,发生其它转变。

等温转变时,转变温度较高或者较低都使相间析出深度减慢,具有C曲线动力学特征,符合扩散型相变的形核长大规律。

机理:亚共析钢奥氏体冷却到A1以下某一温度时,首先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铁素体,并向奥氏体中长大,使铁素体附近的奥氏体碳浓度提高,铁素体长大受阻。如在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形成碳化物,则可降低界面奥氏体碳浓度,使铁素体继续长大。

由于合金元素扩散速度较低,钢中碳含量较低,形成的合金碳化物尺寸很小。

相间沉淀的碳化物与铁素体具有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由于碳化物是在相变过程中的相界面处形成,空间呈层状分布

影响因素:相间沉淀产物的形态与性能,相间沉淀组织中,分布粒状碳化物的平面之间的距离(面间距)随等温转变温度降低或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碳化物颗粒细化。合金元素越多,碳化物颗粒越细,面间距越小。碳含量越高,碳化物素量越多,面间距越小。

相间沉淀产物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碳化物的弥散强化和晶粒细化强化。

1 试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及其长生原因。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是体心正方。马氏体体心立方晶体的八面体间隙可以分成三组,每一组中的间隙位置加入碳原子后,都使一个方向的晶格参数被拉长。如果80%的碳原子都占据三组中的一组,则体心立方点阵的一个轴被拉长,称为体心正方晶体。这就是马氏体是体心正方结构的原因。

随碳含量提高,马氏体的点阵常数中c线性增大,a线性降低,c/a线性增大

3 试述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一、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

二、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转变过程不发生成分变化,但却发生了晶体结构的变化。

转变温度很低,但转变速度极快。

三、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四、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

马氏体转变是奥氏体冷却的某一温度时才开始的,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简称Ms点。

马氏体转变开始后,必须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才能使转变继续进行,如冷却中断,则转变立即停止。

当冷却到某一温度时,马氏体转变基本完成,转变不再进行,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简称Mf点。

五、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在某些合金中,奥氏体冷却转变为马氏体后,重新加热时,已经形成的马氏体又可以通过逆向马氏体转变机构转变为奥氏体。这就是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将马氏体直接向奥氏体转变的称为逆转变

4 试述钢中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

一、板条状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是低、中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其形貌特征可描述如下:

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几个(3-5个)马氏体板条束,板条束间取向随意;在一个板条束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板条块,块间是大角晶界;在一个板条块内是若干个相互平行的马氏体板条,板条间是小角晶界。马氏体板条内存在大量的位错,所以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位错和位错缠结。

二、片状马氏体:

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许多相互有一定角度的马氏体片。马氏体片的空间形态为双凸透镜状,横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在原奥氏体晶粒中首先形成的马氏体片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割,以后陆续形成的马氏体片越来越小,所以马氏体片的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尺寸。

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较低,在马氏体片的周围往往存在着残余奥氏体。

片状马氏体的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当碳含量较高时,在马氏体片中可以

5 Ms点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Ms点的定义: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Ms点的物理意义;在这个温度下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自由能差达到了相变阻力要求的能量,相变可以发生。

6 试述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

1 化学成分对Ms点的影响

碳含量增加,马氏体转变切变阻力提高,Ms点降低,Mf点也降低,同时扩大了Ms-Mf温度范围。

2 变形与应力对Ms点的影响

在Md-Ms温度范围内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可诱发马氏体相变,相当于提高了Ms点。在Ms-Mf温度范围内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可促进马氏体相变,增加马氏体转变量。

3 奥氏体化条件对Ms点的影响

一方面,随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和保温时间延长,有利于碳和合金元素充分溶入奥氏体中,使Ms点降低。

另一方面,随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和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长大,晶体缺陷减少,相变切变阻力减小,使Ms点升高。

4 淬火速度对Ms点的影响

在高速淬火时,随淬火速度提高,Ms点上升。

5 磁场对Ms点的影响

外加磁场使Ms点上升。磁场使铁磁性马氏体稳定,自由能降低。

7 试述引起马氏体高强度的原因。

(1) 相变强化,切变相变导致马氏体内部产生大量位错、孪晶、层错等晶体缺陷,使马氏体强化。

(2) 固溶强化,碳原子位于马氏体扁八面体中心,形成以碳原子为中心的畸变偶极应力场,将与位错产生强烈的交互作用,使马氏体强化。

(3) 时效强化

在相变冷却过程或马氏体转变完成后,碳原子发生偏聚的现象称为自回火。这种由碳原子扩散偏聚钉扎位错引起的使马氏体强化称为时效强化。

(4)变形强化

马氏体本身比较软,但在外力作用下因塑性变形而急剧加工硬化,所以马氏体的变形强化指数很大,加工硬化率高。

8 概念解释: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马氏体的逆转变,伪弹性,相变冷作硬化,形状记忆效应

1奥氏体冷却过程中,因在某一温度停留,使未转变的奥氏体变得更加稳定,如继续冷却,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使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且转变量比连续冷却转变量小。这种因等温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2在Md点以上温度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时,不仅不能诱发马氏体相变,还使随后马氏体转变发生困难,降低Ms点,增加残余奥氏体,这种现象为奥氏体机械稳定化。

1 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1贝氏体转变需要一定的孕育期,可以等温形成,也可以连续冷却转变。

2贝氏体转变是形核长大过程;铁素体按共格切变方式长大,产生表面浮凸;碳原子可以扩散,铁素体长大速度受碳扩散控制,速度较慢。

3贝氏体转变有上限温度(Bs)和下限温度(Bf)。

4较高温度形成的贝氏体中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条之间,较低温度形成的贝氏体中碳化物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条内部;随形成温度下降,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升高。

5上贝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下贝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碳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

6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惯习面是(111) γ;下贝氏体铁素体的惯习面是(225)γ;贝氏体中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存在K-S位向关系。

2 试述钢中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

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为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夹于其间的断续条状渗碳体的混合物。多在奥氏体晶界形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具有羽毛状特征。

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是位错,其密度比板条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随形成温度降低,位错密度增大。

随碳含量增加,上贝氏体中铁素体条增多、变薄,渗碳体数量增多、变细。

随转变温度降低,上贝氏体中铁素体条变薄,渗碳体细化。

上贝氏体中铁素体条间还可能存在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

下贝氏体:下贝氏体是由过饱和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沉淀的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片空间呈双凸透镜状,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片间呈一定角度,可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也可在奥氏体晶内形核。

下贝氏体的铁素体中碳化物细小、弥散、呈粒状或条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一定角度平行排列。

下贝氏体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密度比上贝氏体高。

下贝氏体中铁素体过饱和碳含量高于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机械性能低劣,使用价值不大。

下贝氏体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下贝氏体具有优良的强韧性,硬度和耐磨性也很高,缺口敏感性和脆性转变温度较低,是一种理想的淬火组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 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

1 什么是回火?回火的目的是什么?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淬火钢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处理的目的是稳定组织,降低应力,改善性能

2 试述淬火钢回火转变的基本过程。

淬火碳钢回火时,比容逐渐减小,体积缩小:

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

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将发生以下几种转变:

①前期阶段: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②第一阶段:马氏体分解;

③第二阶段: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④第三阶段:碳化物的转变;

⑤后期阶段:渗碳体长大及铁素体回复与再结晶

3 简述第一类回火脆性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脆化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或低温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的特点:①已经产生回火脆性的工件在更高温度回火时,脆性消失,再在回火脆性温度区间回火,不会重新变脆,不可逆性;②第一类回火脆性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③脆化工件的断口为晶间断裂或穿晶断裂。

第一类回火脆性产生原因:碳化物析出状态不良。

避免方法:不在发生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内回火。

4 简述第二类回火脆性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在450-65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脆化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或高温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特点:①对冷却速度的敏感性;②可逆性;③脆化工件的断口为晶间断裂。

第二类回火脆性敏感度:①韧性状态的冲击韧性(aK1)与脆性状态的冲击韧性(aK2)之比,比值大于1,比值越大,回火脆性倾向越严重。②脆化处理前后脆性转变温度之差(?θ),回火脆度。

产生机制:P等杂质元素在原奥氏体晶界的偏聚。

5 简述预防和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

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预防与减轻方法:

①回火快冷,低温去应力退火,工件尺寸小。

②在钢中添加Mo元素。

③降低钢中P等杂质元素含量。

④亚共析钢采用亚温淬火方法。

⑤采用高温形变淬火。

6 概念解释:二次硬化,二次淬火,回火脆性敏感度,回火脆度。

钢中合金元素可以减小回火过程硬度下降速度,提高回火稳定性。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以在高温回火时析出弥散的特殊合金碳化物,造成二次硬化。

当残余奥氏体比较稳定,在较高温度回火加热保温时未发生分解,而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发生马氏体转变。这种在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脆化处理前后脆性转变温度之差(?θ),回火脆度。

回火脆性敏感度:①韧性状态的冲击韧性(aK1)与脆性状态的冲击韧性(aK2)

之比

1 概念解释:固溶处理,脱溶,时效,时效合金的回归现象,调幅分解。

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或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及亚稳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

合金在脱溶过程中其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随之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时效。

合金在脱溶过程中硬度和强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时效硬化或时效强化。

合金时效硬化后,在脱溶相的固溶度曲线以下的某一温度加热,时效硬化现象会立即消除,硬度基本恢复到固溶处理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回归现象。

低碳钢淬火后进行塑性变形,再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时效,C、N原子在偏聚在位错线附近,形成气团,或析出碳化物,钉扎位错,使钢的屈服强度升高。这种硬化现象称为应变时效。

调幅分解是固溶体分解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存在形核阶段,按扩散偏聚机制,由一种固溶体分解为两种结构相同但成分不同的固溶体。

调幅分解的产物只有溶质的富区和贫区,二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面,因而具有很好的强韧性。

2 以Al-Cu合金为例,说明时效合金的脱溶过程及各种脱溶物的特征。

一、G.P.区的形成及其结构

Cu原子通过扩散,沿母相Al的{100}晶面偏聚富集,形成的薄片状的Cu原子富集区,

二、过渡相的形成与结构

1.过渡相θ”的形成:

Cu原子进一步扩散,G.P.区长大,形成有序结构,因其有一定的成分和结构,称为过渡相θ” 。

形核:由G.P.区转化或直接由固溶体析出

θ”相的形状:薄片状,尺寸:片厚0.8-2nm,直径15-40nm

晶体结构:正方结构,a=0.404nm, c=0.76-0.86nm

基体的界面:完全共格

2,过渡相θ’的形成:

Cu原子进一步扩散,θ” 相长大,点阵常数变化,成分接近Al2Cu,界面共格下降,称为过渡相θ’ 。

θ’相的形状:片状

θ’相的尺寸:进一步长大

θ’相的晶体结构:正方结构,a=0.404nm, c=0.58nm

θ’相与基体的界面:部分共格

3.θ’ 相进一步长大,点阵常数变化,界面共格消失,形成稳定化合物Al2Cu,称为平衡相θ。

θ相的形状:块状

θ相的尺寸:很大

θ相的晶体结构:正方结构,a=0.607nm, c=0.478nm

θ相与基体的界面:不共格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1.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 解:P3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指计算机中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装置。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5.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P8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访问;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 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诺依曼机)。 7. 解释下列概念: 主机、CPU、主存、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基元、存储元、存储字、存储字长、存储容量、机器字长、指令字长。 解:P9-10 主机:是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CPU和主存储器MM合成为主机。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早期的运算器和控制器不在同一芯片上,现在的CPU内除含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外还集成了CACHE)。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机器字并具有特定存储地址的存储单位。 存储元件: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的物理元件,是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又叫存储基元或存储元,不能单独存取。 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逻辑单位。 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存储容量:存储器中可存二进制代码的总量;(通常主、辅存容量分开描述)。 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 指令字长:一条指令的二进制代码位数。 8. 解释下列英文缩写的中文含义: CPU、PC、IR、CU、ALU、ACC、MQ、X、MAR、MDR、I/O、MIPS、CPI、FLOPS 解:全面的回答应分英文全称、中文名、功能三部分。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机(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PC:Program Counter,程序计数器,其功能是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并可自动计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_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1.比较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的特点 解:模拟计算机的特点:数值由连续量来表示,运算过程是连续的;数字计算机的特点:数值由数字量(离散量)来表示,运算按位进行。两者主要区别见 P1 表 1.1 。 2.数字计算机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解:分类:数字计算机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 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六类。分类依据:专用和通用是根据计算机的效率、速度、价格、运行的经济性和适应性来划分的。 通用机的分类依据主要是体积、简易性、功率损耗、性能指标、数据存储容量、 指令系统规模和机器价格等因素。 3.数字计算机有那些主要应用?(略) 4.冯 . 诺依曼型计算机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什么?它包括哪些主要组成部分? 解:冯 . 诺依曼型计算机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存储程序:将解题的程序(指令序列)存放到存储器中;程序控制:控制器顺序执行存储的程序,按指令功能控制全机协调地完成运算任务。 主要组成部分有: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5.什么是存储容量?什么是单元地址?什么是数据字?什么是指令字? 解:存储容量:指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的数量,通常用单位KB MB GB来度量,存储 容 量越大,表示计算机所能存储的信息量越多,反映了计算机存储空间的大小。单元地址:单元地址简称地址,在存储器中每个存储单元都有唯一的地址编号,称为单元地 址。 数据字:若某计算机字是运算操作的对象即代表要处理的数据,则称数据字。指令字:若某计算机字代表一条指令或指令的一部分,则称指令字。 6.什么是指令?什么是程序? 解:指令:计算机所执行的每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解算某一问题的一串指令序列称为该问题的计算程序,简称程序。 7.指令和数据均存放在内存中,计算机如何区分它们是指令还是数据? 解:一般来讲,在取指周期中从存储器读出的信息即指令信息;而在执行周期中从存储器中读出的信息即为数据信息。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

精品文档 第二章 P36-6 (1) L G ()1是0~9组成的数字串 (2) 最左推导: N ND NDD NDDD DDDD DDD DD D N ND DD D N ND NDD DDD DD D ??????????????????0010120127334 556568 最右推导: N ND N ND N ND N D N ND N D N ND N ND N D ??????????????????77272712712701274434 886868568 P36-7 G(S) O N O D N S O AO A AD N →→→→→1357924680||||||||||| P36-8 文法: E T E T E T T F T F T F F E i →+-→→|||*|/()| 最左推导: E E T T T F T i T i T F i F F i i F i i i E T T F F F i F i E i E T i T T i F T i i T i i F i i i ?+?+?+?+?+?+?+?+??????+?+?+?+?+?+********()*()*()*()*()*()*() 最右推导: E E T E T F E T i E F i E i i T i i F i i i i i E T F T F F F E F E T F E F F E i F T i F F i F i i i i i ?+?+?+?+?+?+?+?+?????+?+?+?+?+?+?+**********()*()*()*()*()*()*()*() 语法树:/********************************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 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 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 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 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 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2 、教育社会化3 、教育产业化4 、教育民主化5 、教育国际化6 、教育现代化7、教育 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组成原理课后答案分析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1.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解:P3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指计算机中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装置。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2. 如何理解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三个层次结构。 (1)硬件系统是最内层的,它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2)系统软件在硬件之外,为用户提供一个基本操作界面。 (3)应用软件在最外层,为用户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系统界面。 通常将硬件系统之外的其余层称为虚拟机。各层次之间关系密切,上层是下层的扩展,下层是上层的基础,各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3.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其联系。 答:机器语言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的语言,汇编语言是机器语言的符号表示,高级语言是面向算法的语言。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源程序)处于最高层,必须翻译成汇编语言,再由汇编程序汇编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之后才能被执行。

4. 如何理解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 答: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那些能够被程序员所见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如指令系统、数据类型、寻址技术组成及I/O机理等。计算机组成是指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包含对程序员透明的硬件细节,如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连接方法等。 5.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P8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访问;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 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诺依曼机)。 6. 画出计算机硬件组成框图,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及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答:计算机硬件组成框图如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作业解答 第一章作业解答 1.1 基本的软件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答:基本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是一组保证计算机系统高效、正确运行的基础软件,通常作为系统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软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各种服务程序等。 1.2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些基本部件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通常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等五大部件组成。 输入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将程序和数据以机器所能识别和接受的信息形式输入到计算机内。 输出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以人们所能接受的信息形式或其它系统所要求的信息形式输出。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信息,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 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按事先安排好的解题步骤,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有条不紊地自动工作。 1.3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什么叫存储程序方式? 答: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思想包含三个方面: 1) 计算机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五大部件组成。 2) 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3) 采用存储程序方式。 存储程序是指在用计算机解题之前,事先编制好程序,并连同所需的数据预先存入主存储器中。在解题

过程(运行程序)中,由控制器按照事先编好并存入存储器中的程序自动地、连续地从存储器中依次取出指令并执行,直到获得所要求的结果为止。 1.4 早期计算机组织结构有什么特点?现代计算机结构为什么以存储器为中心? 答:早期计算机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运算器为中心的,其它部件都通过运算器完成信息的传递。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将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主要功能部件合二为一,集成到一个芯片里构成了微处理器。同时随着半导体存储器代替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成倍地扩大,加上需要计算机处理、加工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以运算器为中心的结构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发展的需求,甚至会影响计算机的性能。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计算机组织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存储器为中心。 1.5 什么叫总线?总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采用总线有哪些好处? 答:总线是一组可为多个功能部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 总线的主要特点是共享总线的各个部件可同时接收总线上的信息,但必须分时使用总线发送信息,以保证总线上信息每时每刻都是唯一的、不至于冲突。 使用总线实现部件互连的好处: ①可以减少各个部件之间的连线数量,降低成本; ②便于系统构建、扩充系统性能、便于产品更新换代。 1.6 按其任务分,总线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按总线完成的任务,可把总线分为:CPU内部总线、部件内总线、系统总线、外总线。 1.7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有:①能自动连续地工作;②运算速度快;③运算精度高;④具有很强的存储能力

(完整版)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典型的编译程序在逻辑功能上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编译程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错误处理、表格管理。 2. 实现编译程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转换法、移植法、自展法、自动生成法。 3. 将用户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为可直接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有哪几种主要的方式? 答:编译法、解释法。 4. 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编译方式:是将源程序经编译得到可执行文件后,就可脱离源程序和编译程序单独执行,所以编译方式的效率高,执行速度快; 解释方式:在执行时,必须源程序和解释程序同时参与才能运行,其不产生可执行程序文件,效率低,执行速度慢。

第二章 1.乔姆斯基文法体系中将文法分为哪几类?文法的分类同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与实现关 系如何? 答:1)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3型文法。 2) 2. 写一个文法,使其语言是偶整数的集合,每个偶整数不以0为前导。 答: Z→SME | B S→1|2|3|4|5|6|7|8|9 M→ε | D | MD D→0|S B→2|4|6|8 E→0|B 3. 设文法G为: N→ D|ND D→ 0|1|2|3|4|5|6|7|8|9 请给出句子123、301和75431的最右推导和最左推导。 答:N?ND?N3?ND3?N23?D23?123 N?ND?NDD?DDD?1DD?12D?123 N?ND?N1?ND1?N01?D01?301 N?ND?NDD?DDD?3DD?30D?301 N?ND?N1?ND1?N31?ND31?N431?ND431?N5431?D5431?75431 N?ND?NDD?NDDD?NDDDD?DDDDD?7DDDD?75DDD?754DD?7543D?75431 4. 证明文法S→iSeS|iS| i是二义性文法。 答:对于句型iiSeS存在两个不同的最左推导: S?iSeS?iiSes S?iS?iiSeS 所以该文法是二义性文法。 5. 给出描述下面语言的上下文无关文法。 (1)L1={a n b n c i |n>=1,i>=0 } (2)L2={a i b j|j>=i>=1} (3)L3={a n b m c m d n |m,n>=0} 答: (1)S→AB A→aAb | ab B→cB | ε (2)S→ASb |ab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方法、教育形式、教育的文化背景)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道路、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 五、你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中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人行为、言谈举止、处世方式、与学生态度是否公平)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包括器物)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教育目的、方法、手段)的东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动态联系: 关系: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主体性、必须在受教育者的“学”中才能成立 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必须教育者的“教”与之相对应才能实现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教育中介都是教育者直接作用的对象,教育者是行为的发出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教育者必须选择、认同、吸收这种中介,而后才能影响自己在施教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为。 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但这并不意谓着受教育者是客体。只有受教育乾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受教育者,发挥他对教育中介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复合主体的作用,教育中介才起到教育中介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中介,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中介仍只充当客体,处于客体地位。 (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赞诃夫凯洛夫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清华大学-第二版

第1章引论 第1题 解释下列术语: (1)编译程序 (2)源程序 (3)目标程序 (4)编译程序的前端 (5)后端 (6)遍 答案: (1) 编译程序:如果源语言为高级语言,目标语言为某台计算机上的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则此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2) 源程序:源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 (3) 目标程序:目标语言书写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 (4) 编译程序的前端:它由这样一些阶段组成:这些阶段的工作主要依赖于源语言而与目标机无关。通常前端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这些阶 段,某些优化工作也可在前端做,也包括与前端每个阶段相关的出错处理工作和符 号表管理等工作。 (5) 后端:指那些依赖于目标机而一般不依赖源语言,只与中间代码有关的那些阶段,即目标代码生成,以及相关出错处理和符号表操作。 (6) 遍:是对源程序或其等价的中间语言程序从头到尾扫视并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 第2题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并画出编译程序的总体结构图。 答案: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包含8个组成部分,它们是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中间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表格管理程序和错误处理程序。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简述如下。 词法分析程序:输人源程序,拼单词、检查单词和分析单词,输出单词的机内表达形式。 语法分析程序:检查源程序中存在的形式语法错误,输出错误处理信息。 语义分析程序:进行语义检查和分析语义信息,并把分析的结果保存到各类语义信息表中。

目标代码生成程序: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程序转换成目标代码程序。 表格管理程序:负责建立、填写和查找等一系列表格工作。表格的作用是记录源程序的各类信息和编译各阶段的进展情况,编译的每个阶段所需信息多数都从表格中读取,产生的中间结果都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可以说整个编译过程就是造表、查表的工作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表格管理程序”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独立的表格管理模块,而是指编译程序具有的表格管理功能。 错误处理程序:处理和校正源程序中存在的词法、语法和语义错误。当编译程序发现源程序中的错误时,错误处理程序负责报告出错的位置和错误性质等信息,同时对发现的错误进行适当的校正(修复),目的是使编译程序能够继续向下进行分析和处理。 注意:如果问编译程序有哪些主要构成成分,只要回答六部分就可以。如果搞不清楚,就回答八部分。 第3题 何谓翻译程序、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它们三者之间有何种关系? 答案: 翻译程序是指将用某种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程序的程序,如编译程序和汇编程序等。 编译程序是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加工)成与之等价的另一种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目标程序的翻译程序。 解释程序是解释、执行高级语言源程序的程序。解释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源程序功能的实现完全由解释程序承担和完成,即每读出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的第一个单词,则依据这个单词把控制转移到实现这条语句功能的程序部分,该部分负责完成这条语句的功

电大 现代教育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填空题: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出自古代教育家孟子。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主张。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论语。4.在教育学发展史上,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这句话出自日本的田蒲武雄。 6.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科学是普通教育学。 7.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8.“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以为教育学的本质中更多的是理论分析,而不是果冻过程本身”,这句话出自法国教育家贝斯特。 1.根据“泛智”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为学生设计了“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 2.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 3.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教育性原则,这条原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教育规律。 4.布鲁纳主张,在教育内容上,要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学习方法上,使用发现法;再教育时机上,要尽早接受教育。 6.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7.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8.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中,面向现代化是主体和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宿。 1.人口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可以区分为自然性质和社 会性质。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内容在于 3.人口的数量、结构、地域分布、质量均影响教育发展。 4.面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既要追求,又要追求实 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考虑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应该遵循的 基本原则是 2.教育学通常把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 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六个阶段。 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 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3.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1.现代教育有三种基本形态,按其生产的历史顺序分别是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现代社会教育两种基本类型社会举办型、学校兴办型。 3.各级各类学校中,各级指的是学校教育的层次。 1.自我教育的过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 督、自我反馈、自我发展 2.所谓的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 的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 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 选择题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 句话出自 C 说文解字 2.“教育史为人的未来的完满生活做预备”,这句话出自 B 斯宾塞。 3.教育的本质是D 培养人的活动。 4.在教育学发展史中,通常被看成是系统教育学专著的是 B 《普通教育学》。 5“教育学通常被理解为教的科学和艺术”这句话出自教 育家 D 亨德森 6.“我直接把教育学定义为教育的科学”出自B 贝斯特 7.在教育学发展史上,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科学基础 来论述教育问题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C《普通教育学》。 1.按A教育活动的任务为标准,学教教育过冬划分为德 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技术教 育活动。 2.学校文化除了具有无形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个性的特 质外,还有A软约束性的特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B 1986年公布。 4.2001年6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当前学制 新规范作出了新规定,要逐步实现向B 六三学制过渡。 1.教育史上,在教育内容上,第一次将各有作明确的区分, 并极为重视体育的是B洛克。 2.卢梭认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时期应该在D第四阶段。 3.赫尔巴特把全部教育过程划分为A 管理、训育、教学 三个阶段。 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赞科夫认为B教学促进发展。 5.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A导向思想。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全唐朔飞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全唐朔飞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1.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解:P3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计算机硬件:指计算机中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装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5.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P8 ? ? ? ? ? ?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指令和数据以同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以按地址访问;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表示;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诺依曼机)。 7. 解释下列概念: 主机、CPU、主存、存储单元、存储元件、存储基元、存储元、

存储字、存储字长、存储容量、机器字长、指令字长。解:P9-10 主机:是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CPU和主存储器MM合成为主机。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早期的运算器和控制器不在同一芯片上,现在的CPU内除含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外还集成了CACHE)。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机器字并具有特定存储地址的存储单位。 存储元件: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的物理元件,是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又叫存储基元或存储元,不能单独存取。 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逻辑单位。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存储容量:存储器中可存二进制代码的总量;(通常主、辅存容量分开描述)。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指令字长:一条指令的二进制代码位数。 8. 解释下列英文缩写的中文含义: CPU、PC、IR、CU、ALU、ACC、MQ、X、MAR、MDR、I/O、MIPS、CPI、FLOPS 解:全面的回答应分英文全称、中文名、功能三部分。

编译原理第三版课后习题与答案

目录 P36-6 (2) P36-7 (2) P36-8 (2) P36-9 (3) P36-10 (3) P36-11 (3) P64–7 (4) P64–8 (5) P64–12 (5) P64–14 (7) P81–1 (8) P81–2 (9) P81–3 (12) P133–1 (12) P133–2 (12) P133–3 (14) P134–5 (15) P164–5 (19) P164–7 (19) P217–1 (19) P217–3 (20) P218–4 (20) P218–5 (21) P218–6 (22) P218–7 (22) P219–12 (22) P270–9 (24)

P36-6 (1) L G ()1是0~9组成的数字串 (2) 最左推导: N ND NDD NDDD DDDD DDD DD D N ND DD D N ND NDD DDD DD D ??????????????????0010120127334 556568 最右推导: N ND N ND N ND N D N ND N D N ND N ND N D ??????????????????77272712712701274434 886868568 P36-7 G(S) O N O D N S O AO A AD N →→→→→1357924680||||||||||| P36-8 文法: E T E T E T T F T F T F F E i →+-→→|||*|/()| 最左推导: E E T T T F T i T i T F i F F i i F i i i E T T F F F i F i E i E T i T T i F T i i T i i F i i i ?+?+?+?+?+?+?+?+??????+?+?+?+?+?+********()*()*()*()*()*()*() 最右推导: E E T E T F E T i E F i E i i T i i F i i i i i E T F T F F F E F E T F E F F E i F T i F F i F i i i i i ?+?+?+?+?+?+?+?+?????+?+?+?+?+?+?+**********()*()*()*()*()*()*()*() 语法树:/********************************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软件哪个更重要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通信设备的物理或逻辑的综合体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物理实体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资料 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同样重要 如何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实际机器M1向上延伸构成了各级虚拟机器,机器M1内部也可向下延伸而形成下一级的微程序机器M0,硬件研究的主要对象归结为传统机器M1和微程序机器M0,软件研究对象主要是操作系统及以上的各级虚拟机 说明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差别及其联系。 机器语言是可以直接在机器上执行的二进制语言 汇编语言用符号表示指令或数据所在存储单元的地址,使程序员可以不再使用繁杂而又易错的二进制代码来编写程序 高级语言对问题的描述十分接近人们的习惯,并且还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如何理解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对程序员可见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 计算机组成对程序员透明,如何实现计算机体系结构所体现的属性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指令和数据以同一形式(二进制形式)存于存储器中 指令由操作码、地址码两大部分组成 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以运算器为中心(原始冯氏机) 画出计算机硬件组成框图,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及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机硬件各部件 运算器:ACC, MQ, ALU, X 控制器:CU, IR, PC 主存储器:M, MDR, MAR I/O设备:设备,接口 计算机技术指标: 机器字长: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 存储容量:主存:存储单元个数×存储字长 运算速度:MIPS, CPI, FLOPS 解释概念 主机:计算机硬件的主体部分,由CPU+MM(主存或内存)组成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主存:计算机中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可随机存取;由存储体、各种逻辑部件及控制电路组成 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个机器字并具有特定存储地址的存储单位 存储元件/存储基元/存储元: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的物理元件,是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位,不能单独存取 存储字: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逻辑单位 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所存二进制代码的位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1.电子数字计算机和电子模拟计算机的区别在哪里? 解:电子数字计算机中处理的信息是在时间上离散的数字量,运算的过程是不连续 的;电子模拟计算机中处理的信息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运算的过程是连续的。 2.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 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如下: ①计算机(指硬件)应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 ②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 ③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 第③点是最主要的一点。 3.计算机的硬件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它们各有哪些功能? 解:计算机的硬件应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组成。它们各自的功能是: ①输入设备:把人们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送到计算机中去,并且将它们转换成计 算机内部所能识别和接受的信息方式。 ②输出设备:将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人或其他设备所能接受的形式送出计算机。 ③存储器: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 ④运算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算。 ⑤控制器:按照人们预先确定的操作步骤,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各部件有条不紊地自 动工作。 4.什么叫总线?简述单总线结构的特点。 解:总线是一组能为多个部件服务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它能分时地发送与接收各 部件的信息。单总线结构即各大部件都连接在单一的一组总线上,这个总线被称为系

统总线。 C P U 与主存、C P U 与外设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主存与外设、外设与外设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而无须经过C P U 的干预。

5.简单描述计算机的层次结构,说明各层次的主要特点。 解:现代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硬件与软件组成的综合体,可以把它看成是按功能划分的多级层次结构。 第0级为硬件组成的实体。 第1级是微程序级。这级的机器语言是微指令集,程序员用微指令编写的微程序一般是直接由硬件执行的。 第2级是传统机器级。这级的机器语言是该机的指令集,程序员用机器指令编写的程序可以由微程序进行解释。 第3级是操作系统级。从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来看,一方面它要直接管理传统机器中的软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它又是传统机器的延伸。 第4级是汇编语言级。这级的机器语言是汇编语言,完成汇编语言翻译的程序叫做汇编程序。 第5级是高级语言级。这级的机器语言就是各种高级语言,通常用编译程序来完成高级语言翻译的工作。 第6级是应用语言级。这一级是为了使计算机满足某种用途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这一级语言就是各种面向问题的应用语言。 6.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机器字长、数据通路宽度、主存容量和运算速度等。 机器字长是指参与运算的数的基本位数,它是由加法器、寄存器的位数决定的。 数据通路宽度是指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 主存容量是指主存储器所能存储的全部信息量。 运算速度与机器的主频、执行什么样的操作、主存本身的速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编译原理课后习题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第 1 章引论 第1 题 解释下列术语: (1)编译程序 (2)源程序 (3)目标程序 (4)编译程序的前端 (5)后端 (6)遍 答案: (1)编译程序:如果源语言为高级语言,目标语言为某台计算机上的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则此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2)源程序:源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 (3)目标程序:目标语言书写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 (4)编译程序的前端:它由这样一些阶段组成:这些阶段的工作主要依赖于源语言而与目标机无关。通常前端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这些阶 段,某些优化工作也可在前端做,也包括与前端每个阶段相关的出错处理工作和符 号表管理等工作。 (5)后端:指那些依赖于目标机而一般不依赖源语言,只与中间代码有关的那些阶段,即目标代码生成,以及相关出错处理和符号表操作。 (6)遍:是对源程序或其等价的中间语言程序从头到尾扫视并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 第2 题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并画出编译程序的总体结构图。 答案: 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通常包含8个组成部分,它们是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中间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表格管理程序和错误处理程序。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简述如下。 词法分析程序:输人源程序,拼单词、检查单词和分析单词,输出单词的机内表达形式。 语法分析程序:检查源程序中存在的形式语法错误,输出错误处理信息。 语义分析程序:进行语义检查和分析语义信息,并把分析的结果保存到各类语义信息表中。 中间代码生成程序:按照语义规则,将语法分析程序分析出的语法单位转换成一定形式的中间语言代码,如三元式或四元式。 中间代码优化程序:为了产生高质量的目标代码,对中间代码进行等价变换处理。目标代码生成程序: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程序转换成目标代码程序。

(完整版)编译原理及实现课后习题答案

编译原理及实现课后习题解答 2.1设字母表A={a},符号串x=aaa,写出下列符号串及其长度:x0,xx,x5 以及A+和A*. x0=(aaa)0=ε| x0|=0 xx=aaaaaa |xx|=6 x5=aaaaaaaaaaaaaaa | x5|=15 A+ =A1∪A2∪ …. ∪A n∪…={a,aa,aaa,aaaa,aaaaa…} A* = A0 ∪A1 ∪A2 ∪…. ∪A n ∪…={ε,a,aa,aaa,aaaa,aaaaa…} 2.2令∑={a,b,c},又令x=abc,y=b,z=aab,写出如下符号串及它们的长度:xy,xyz,(xy)3 xy=abcb |xy|=4 xyz=abcbaab |xyz|=7 (xy)3=(abcb)3 =abcbabcbabcb | (xy)3 |=12 2.3设有文法G[S]:S∷=SS*|SS+|a,写出符号串aa+a*规范推导,并构造语 法树。 S => SS* => Sa* => SS+a* => Sa+a* => aa+a*

S S S * S S + a a a 2.4 已知文法G[Z]:Z∷=U0∣V1 、U∷=Z1∣1 、V∷=Z0∣0 ,请写出全部由此文法描述的只含有四个符号的句子。 Z=>U0=>Z10=>U010=>1010 Z=>U0=>Z10=>V110=>0110 Z=>V1=>Z01=>U001=>1001 Z=>V1=>Z01=>V101=>0101 2.5已知文法G[S]:S∷=AB A∷=aA︱εB∷=bBc︱bc , 写出该文法描述的语言。 A∷=aA︱ε描述的语言: {a n|n>=0} B∷=bBc︱bc 描述的语言:{b n c n|n>=1} L(G[S])={a n b m c m|n>=0,m>=1} 2.6已知文法E∷=T∣E+T∣E-T 、T∷=F∣T*F∣T/F 、F∷=(E)∣i,写出该文法的开始符号、终结符号集合V T、非终结符号集合V N。 开始符号:E V t={+, - , * , / ,(, ), i} V n={E , F , T}

2020年最新电大《现代教育原理》课后习题答案参考必考重点【完整版】

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客户习题答案参考小抄 填空题: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出自古代教育家孟子。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主张。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4.在教育学发展史上,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这句话出自日本的田蒲武雄。 6.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科学是普通教育学。 7.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8.“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以为教育学的本质中更多的是理论分析,而不是果冻过程本身”,这句话出自法国教育家贝斯特。 1.根据“泛智”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为学生设计了“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 2.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德、智、体。 3.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教育性原则,这条 原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教育规律。 4.布鲁纳主张,在教育内容上,要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学习方 法上,使用发现法;再教育时机上,要尽早接受教育。 6.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7.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8.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中,面向现代化是主体和核心,是出发 点和归宿。 1.人口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可以区分为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内容在于 3.人口的数量、结构、地域分布、质量均影响教育发展。 4.面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既要追求,又要追求实际上,这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考虑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是 2.教育学通常把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 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六个阶段。 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 习惯等的总和。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3.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1.现代教育有三种基本形态,按其生产的历史顺序分别是社会教 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现代社会教育两种基本类型社会举办型、学校兴办型。 3.各级各类学校中,各级指的是学校教育的层次。 1.自我教育的过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 反馈、自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