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第一章

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

《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污染的生态系统①①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学科

内容:

第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生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污染生态过程。

第二: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污染修复过程。

3如何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学科来源?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相互交叉,导致了污染生态学这么学科的产生。一些学者甚至叫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生态学。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A 当强调生态介质时,污染生态学可以分为:

(1)大气污染生态学;

(2)水污染生态学;

(3)土壤污染生态学;

B 当强调生命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受到污染的危害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

(1)植物污染生态学;

(2)动物污染生态学;

(3)微生物污染生态学;

C 当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或污染问题产生的尺度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

(1)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

(2)个体污染生态学;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介绍

1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有何不同?

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景观是由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

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属于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内容:

? 描述景观: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 解释和理解其中的生态过程: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 跟踪景观动态: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格局,以便更好地理解景观本身的格局动态,并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3斑块的概念,类型,形态特征?

(1) Wiens(1976):“一块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外观上不同的表面积”。(2) Forman & Godron (1986):

“强调小面积的空间概念”,为“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它具有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3)邬建国等(1992)把斑块定义为:“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类型:(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

特点:人的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如果停止人为活动,则有的种要由本底向种植斑块迁入,种植种要被天然种代替,最后的结果是种植斑块消失。(2)聚居地(homeshabitation)

小到几家几户,大到上千万的大城市。

例如:村落、城镇、城市、城市群

1.3、斑块的形态特征

(1)斑块的大小:是指斑块的面积

物种多样性与斑块面积大小密切相关

(2)斑块的形状形状与面积同等重要斑块的形状对生物的散步和觅食具有重要的作用。

4廊道的概念,类型,结构特征,?

廊道是斑块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量标准去区别廊道与斑快,一般来说,长宽比至少在10—20以上的斑块,且分割景观。廊道既可以是孤立的,也可以与某种类型斑块相连接。高速公路、传输电缆、河流、树篱等廊道形式较为常见,类型: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

特点:1)弯曲度(curvilinear)

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目的不同,线路不同。

2)连通性(connectivity)

定义:单位长度廊道中断(裂口数)数量来度量。

作用:一个廊道连通性高低决定了廊道的连通和屏障功能。有的走廊不允许有裂口(河流);有的裂口是必须的---农田防护林带/车辆的通行;

3)狭点(narrow)

定义:廊道中的狭窄处

作用:影响运动,廊道的畅通性就是取决于狭点。

例如:河流峡口;道路的瓶颈;

4)结点(nodes)

定义:两个廊道的连接处或一个廊道与斑块的连接处。河流入海口

5,本底的概念,结构特征?

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结构特征:(1)孔隙度(porosity)

斑块在本底中称为孔。

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称为孔隙度。它是本底中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景观的孔隙度高时,这种本底就是廊道网络。

(2)网眼及其大小

定义:组成网络的线之间的平均距离或者线所环绕的景观元素的平均面积。

作用:网眼大小与物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物种对网眼大小相当敏感。

6什么是等级理论?如何应用于景观生态学?

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

性。作用:简化复杂系统,以便达到对其结构、功能和行为的理解和预测--许多复杂系统,包括景观系统在内,可认为是等级结构。

7什么是景观生态学上的空间粒度?时间粒度?

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辩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如样方、像元);时间粒度指某一项目或某一干扰事件(或取样)发生的频率。

8空间幅度?时间幅度?

空间幅度: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

时间幅度:研究现象持续的时间。

9如何理解景观生态学上尺度转换的重要性?

尺度转换的重要性

生态学中大多数研究是在小范围和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缺乏重复性。

然而,大尺度上的现象往往是很重要的。因此,尺度转换在研究景观的格

局和过程时非常重要。

10如何理解斑块的

第三章

1、城市、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过程调控的一门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分支。

2、城市发展的空间扩张理论有哪三种?请简述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特点?

同心圆增长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

(个人观点)北京的城市空间扩张属于典型的同心圆增长,通过环路的逐渐外扩来增加城市的规模,城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建立,往外依次为缓冲区、住宅区、工业区环状分布,环路造成的交通拥堵是这一扩张形式的最大的缺点。

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

(1)以城市人口为研究中心,以人口为基本变量,探讨城市人口生物学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以城市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方面的研究。

(3)以城市动植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侧重于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和城市动植物与城市居民、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

(4)将城市视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利用,社会和自然的协调,以及系统动态的自身调节等。

4、城市大气可以分为哪四个层次?

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城市尾气层、乡村边界层。

5、什么是逆温?城市逆温现象的原因和危害各有哪些?

逆温——在大气圈的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近地面的低层中,可能有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叫逆温。

原因:

(1)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2)在山区,夜间山坡上的冷空气順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而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地面逆温)。

危害:

(1)大雾。

(2)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得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

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因此加重。

6、请简述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

(1)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热且不透水。

(2)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3)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4)空气中的粉尘保留城市表面释放的热。

7、缓解城市热岛的措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政府官员: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改善城市的布局,增加水面、绿化,路面保水透水装铺。

企业经营者: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普通市民:绿化自家阳台或楼顶、减少高耗热电器的使用、房子外装修时浅色调为主

举例:北京奥运森林公园,生态建筑,屋顶及建筑绿化

8、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有那三个发展阶段?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缓慢发展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

9、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概念是什么?

生态承载力——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下,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生态足迹——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PA),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

10、计算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I=PAT

I=人类发展的环境影响

P=人口:我们有多少人

A=消费:我们的消费模式是怎样的

T=科技:我们消耗资源环境的速度是怎样的

11、中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资源禀赋较低--人均水量低

(2)时、空、地分布不均

(3)工农业生产结构

(4)生产方式:工农业用水浪费,重复利用率低。

(5)城市结构及水浪费

(6)生态环境恶化

(7)管理协调能力差

12、你如何看待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2)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等。中线工程引起汉江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生态影响已超乎“专家”理解范围。

13、城市雨水再利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意义:

(1)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

(2)是城市生态系统“下垫面”病症的表现之一;

(3)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潜流”,利用潜力巨大;

作用:

(1)维护自然水循环环境

(2)抑制城市洪涝

(3)节水

(4)修复城市生态环境

14、城市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

(1)城市常包括有自然地区

(2)城市常包括有半自然地区

(3)城市包括有各种不同的生境

(4)城市是多种生物迁徙的中心

(5)城市是外来物种迁入、驯化和扩散的中心

(6)城市是物种演化的中心

第四章

1、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

种群:相互作用并可种内杂交繁殖的生物体的群体

群落: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

生态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的生物体连同它们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环境。能在隔绝除大气环境以外的任何环境的情况下维持生命循环的最小单位。

3、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16世纪)

自然现象观察、淳朴的生态观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19世纪)

生物的多度、分布规律,动物的种群研究

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

生态学理论体系、植物群落研究、不同学派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关心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健康与发展,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上扩展,更加综合、系统

4、生态学的学科分类有哪几种方式?

按组织层次(levels of organization)划分、按生物类群划分、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按交叉学科划分、按应用领域划分

5、生态因子、生态环境、生境的概念?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6、利比希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之间的区别?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限制因子定律 (Law of limiting factor):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

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8、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

(1)形态的适应

(2)生理的适应

(3)行为的适应

10、举例光质对动植物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对植物生态作用: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生理无效辐射)

对植物生态适应:

高山紫外线较强,会破坏细胞分裂和生长素而抑制生长。

--生长在高山上的植物的茎叶富含花青素,茎杆粗短、叶面缩小、毛绒发达,就是短波光较多所致。

对动物生态作用:

动物对不同的光质也产生不同的视觉、生理反应,光质可影响其生殖、体色、迁徙及毛羽更换等生长发育的过程。

对动物生态适应:

生活在高山上的动物体色较暗,这是因为短波光较多的原因,是其避免紫外线伤害的一种

保护性适应

11、举例光照对动植物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对植物生态作用:

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由于叶片所在生境光照强度的不同,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同一树种,强光下发育的叶片称为阳生叶,弱光下发育的叶片称为阴生叶。

对动物生态作用:

蛙卵、鲑鱼卵在有光的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但是,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暗情况下长得较快。

蚜虫,在连续有光的条件下,产生的多为无翅个体;在连续无光的条件下,产生的多也为无翅个体;但在光暗交替条件下,则产生较多的有翅个体。

水环境中植物生态适应:

海洋植物分布于海面以下200m,浅水处生长绿,稍深处是褐藻,再深处是红藻。

原因:

?不同水层光照强度不一样

?不同水层光谱成分不一样

12、举例动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

光照时间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

根据地域日照时间长短,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和早春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而原产高纬度地区和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长日照植物。

一般短日照植物由南向北引种,由于生长季日照时数延长,结果营养生长期增加,易受冻害;长日照植物由北向南引种,虽能生长,但由于生长日照缩短可能提早休眠,发育期延迟,甚至不开花结实。

鱼类的迁移活动与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照长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移。

昆虫冬季蛰眠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如诱发马铃薯甲虫在土壤中蛰眠的主要原因是秋季的短日照。

多数浮游动物趋向弱光, 白天移至较深层, 夜间移至水表层活动,表现有周期性垂直移栖现象。

光影响动物的换羽/换毛:哺乳类的换毛和鸟类的换羽与光的季节周期有关。雪兔换毛是对秋天短日照的一种生理反应,阳光是关键因素。

13、什么是生物学零度?

能使植物萌芽的日平均温度为生物学零度。

14、贝格曼、阿伦规律的内容?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个头大同等质量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

阿仑规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15.何谓种群,说明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基本特征:大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生命表和生命曲线,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

16.种群数量波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

17.什么是生命表、生命曲线?有哪些类型?说明生命表在分析种群动态中的意义

生命表:不同年龄死亡率或生存率不同,生态学用生命表来分析死亡过程—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生命曲线: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

生命表意义(动态):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

18.决定物种出生率的原因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个体产生(繁殖)新个体(后代)的数量。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性成熟速度、繁殖力、繁殖次数、胚胎期、孵化期、繁殖年龄长短等。

19.物种空间分布有哪些基本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或简称分布。

种群分布的类型:随机型,均匀型,聚集型(群聚、集群、集中)

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在资源和空间充足、较均匀时常呈此分布。

均匀分布: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这种分布要求空间资源均匀,再加上人为影响、虫害或种内斗争等而引起。

集中分布: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

20. 什么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比较两者物种动态区别

r-对策者是不稳定环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不可预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灾变较多,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k-对策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在动物中,大分类动物间比较时,昆虫可视为r-对策者,脊椎动物为k-对策者;在分类单位之内比较时,体形大,生育力低,对幼小个体有良好保护的为典型的k-对策者,体形小,生育力高,对幼小个体怃育时间短的,为典型的r-对策者。在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原生和次生裸地的先锋草种属于r-对策者,大多数森林树种属于k-对策者。

21、什么是内禀增长率?它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为什么?

内禀增长率(rm):种群的最大增长率。当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处在最佳条件下(食物、条件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在最佳状态下,没有天敌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其增长曲线如“J”形,所以也称J-型增长。世代不重叠的离散型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中,表现为几何级数增长。种群世代增长率(λ=R0),又称为周限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λ)和世代增殖率(R0)的意义相同,所以,

(1)种群世代分离的增长模型

λ>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增殖R0倍(增长)。

λ= 1 ,则出生率= 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稳定。

λ<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下降。

λ= 0,则出生率=0,一个世代后种群绝灭。

(2). 世代重叠的指数增长模型

假定在很短的时间dt内种群的瞬时出生率为b, 死亡率为d, 种群大小为N,则种群增长率r = b-d,它与密度无关。即:

dN/dt = (b-d)N = rN

积分式:Nt = N0 ert

r>0, 种群上升;

r=0, 种群稳定;

r<0 , 种群下降。

22、利用Logistic增长理论如何确定最大持续产量?

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解释并描述为指数增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1-N/K),

就得到逻辑斯谛方程(logistic equation ))(K

N K rN d d t N -= 其积分式为:)/(11Nt r a t r rt a e K e K ---+=+=

式中参数α的值取决于N0,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α=ln((K-N0)/N0)

按逻辑斯蒂方程增长种群的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0))(()d d (44t N =-=K

N K rN 0K

N 21r =-)( 2K N = )22(d 2K K r d K

t N -= 4

d N rK d t = 23、种群调节机制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理论有那些内容?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1)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主要观点:①种群受天气条件的强烈影响;②种群大发生与天气变化明显相关;③强调种群数量波动,不重视稳定性。

(2)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承认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动态有作用,但认为这些因子仅仅是破坏性的,是对种群的限制,而不是调节性的。

他把种群数量动态分成3个区,极高数量、普通数量和极低数量。

在对物种最有利的典型环境中,种群数量最高,密度制约因子决定种群的数量;

在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条件下,非密度制约因子左右种群数量变动。

内源性:其特点包括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内因) ,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认为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了种内成员,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

化;主张把种群调节看成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经自然选择,带来进化上的利益。自动调节学说又分为:(1)行为调节:包括社群等级制、领域性。(2) 内分泌调节。(3)遗传调节。

24、阿利氏原则的内容:

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缺乏群聚)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份分散或过份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25、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数。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3)、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4)、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营养结构。

(5)、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6)、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7)、群落的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26.不同生物物种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组合一起构成生物群落

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1.必须共同适应他们所处环境2.内部相互关系取得协调发展

27.简述关于物种的两种对立观点

机体论学派;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将植物群落比拟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一个自然单位,有明显边界。他们认为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客观存在,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有机体不同的发育时期。

个体论学派: 代表人物之一是 H.A.Gleason. 认为将群落与有机体相比拟是欠妥的。因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28、植物群落的成员型有哪些?

1、优势种和建群种

2、亚优势种

3、伴生种

4、偶见种或罕见种

5、关键种

29、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指标,如何分析与计算?

一、基本指标

1、多度(丰富度)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2、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D=N/S

3、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分种盖度(分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4、频度频度=某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5、高度和高度比某种植物高度占最高物种的高度的百分比

6、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7、体积胸高断面积(s)、树高(h)、形数(f,可查获,)=材积形数是树干体积与等高同底的圆柱体体积之比。

二、综合指标

1、优势度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单一指标)。

2、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基盖度。

3、综合优势比 SDR2=(密度比+盖度比)/2×100%

30.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有哪些?

进化时间,生态时间,空间变异性,气候稳定性,竞争,捕食,生产力。

31.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意义?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或生态地带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替区内种群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理论意义:1。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区域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2。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实际意义:1。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边缘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价值,在这种特定的生境中期望有高的多样性。提高野生动物产量。2。人类活动而

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不利。

32.何为同资源种团?在生态学研究中有何重要意义?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同资源种团的生物处于同一功能地位上,是生态功能上的等价种。如果有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生物群落中消失,种团内的其他种可取代其地位,执行相同功能,从而能使群落面貌变化不大。可见,同资源种团的划分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稳定性。

33、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34、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mosaic)。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气候影响:微气候、径流

土壤影响:营养物质、土壤质地、地形特点

植物影响:他感作用、遮荫作用、繁殖特点

动物影响:喜食情况、种子散布、食物贮藏、排泄

物、践踏、挖洞

35、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

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

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

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生长型(growth form):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陆生植物大体可分为以下5种主要生长型:

树木:在都是高达3m以上的高大木本植物。

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植物或藤本植物。

灌木:是较小的木本植物,通常高不及3m。

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

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地上木质茎,包括蕨类、禾草类和阔叶草本

植物。

藻菌植物:包括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36、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例如:火山喷发熔岩破坏植被形成的裸地、湖泊等。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次生裸地:植被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区别:原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次生演替由外部干扰所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较快。

37、次生演替。因为虽然植被已经消灭,但是土壤中仍保留了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属于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38、单元顶级论:一个气候区中,达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顶级演替。

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是顶级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一个植物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都可以认为是顶级群落,它和环境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协调。

顶级格局说:任何区域的环境因子都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区别联系没找到……)

39.生态平衡的内涵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

4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哪两个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有什么作用?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正反馈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系统更加偏离平衡位置,不能维持系统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42.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阈值”?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自我调节就不会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通常把这一界限称为阈值。(阈值是生态系统在改变为另一个退化(或进化)系统前所能承受的干扰限度。)

阈值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性,一般说生态系统种类越多,组成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抗击外界变化能力越强,其阈值愈高,而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成分越单调,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越小,阈值就较低。

43.简述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种类?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益、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研制出性诱剂对蝇实施诱捕,控制种群数量。

44.举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退化的案例

答: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有以下七种:

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荒漠化地区、采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污染的水域

例.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平原西部,北方农牧交错带东端。历史上曾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垦,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已演变为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强度开发利用土地,使固定沙丘减少,流沙蔓延,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强烈发展。目前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45、请简述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答:全球碳循环主要过程包括:生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大气圈与水圈(特别是海洋)之间的CO2交换过程;大气圈与土壤圈及陆地生物圈之间的CO2交换过程;水圈之中的碳酸盐沉积过程;人类活动对岩石圈中碳的加速释放和对生物圈碳储量的影响。

46.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个方面?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7.遗传多样性的起源有哪三种?

(1)染色体畸变;(2)基因突变;(3)基因重组;

48.热点地区的确定原则有哪些?

(1)丰富性:生物多样性丰富;

(2)特殊性:包括有多种特有物种的生态系统比由众多广布种组成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3)受威胁的程度:受威胁严重的地区应具有较高优先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濒危物种比易危物种、易危物种比稀有物种、稀有物种比数量下降但未列入IUCN名录的物种具有更高的优先度;

(4)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分析: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对大熊猫的威胁严重.

49.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种的引入;(5)全球气候变化。

第五章个体污染生态学

1.污染物定义?污染物的性质?

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性质:

(一)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只有高于一定数量、浓度、持续时间一定时间才会产生影响。

(二)污染物再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如农药会分解。

2.安全浓度(SC)、最高允许浓度(MAC)、效应浓度(EC)、致死浓度(LC)的概念?LC50和E

C50的含义是什么?

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为效应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

EC50表示在该浓度下有50%的生物出现受害症状。

LC50代表毒害致死50%的个体的阈值。

3.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首先污染物到达植物的表面(根或叶)。通过质体流、扩散两个途径到达根的表面,通过降水、直接喷施到达茎、叶表面。再经由由气孔、角质层进入植物体内。

接着污染物在细胞壁上吸附

然后污染物通过流动传输穿过细胞膜

最后与细胞质物质结合

4.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横向迁移)。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纵向迁移)。

5.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是通过:(一)呼吸道、(二)消化管、(三)皮肤等途径

6.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几方面因素?

一、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不同植物种、同种植物不同生态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不同生育期

二、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元素的种类、价态

三、pH值

四、氧化还原电位

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六、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一)相加作用(二)协同作用(三)拮抗作用(四) 独立作用

七、土壤的性质影响1、影响离子存在的状态2、不同土壤对离子的吸附不同

7.试比较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两个概念的区别?

前者指统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8.污染物发生富集作用必须具备的前期条件

1污染物应具备化学稳定性和高脂溶性2生物体有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9.以水稻对铅的富集为例,说明生物在不同生育期接触污染物体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

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施铅根对铅的富集顺序为:拔节期>分蘖期>苗期>抽穗期>结实期。叶片和茎对铅的富集量也以拔节期施铅最高。谷壳和糙米的富集量则不同,都是以结实期施铅富集量最高,其富集顺序为结实期>苗期>拔节期 >抽穗期>分蘖期。

10.以PCB为例,说明生物的解毒能力与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有关。

四氯以下的低氯代PCB,几乎都能代谢为单酚,部分可进而形成二酚,所以易分解,不易富集。

五氯或六氯代PCB同样可以氧化为单酚,但速度相当慢,较易富集。

七氯以上的高氯代PCB则几乎不被代谢,能高度富集。

氯数目相同的PCB,相邻位置未被置换或临位为氯置换的,比没有这两种情况的易被代谢而不易被富集

11.简述重金属易发生生物富集的四大原因?

1不会被降解只会发生形态和价态变化,在土壤中迁移能力差,可长期存在于环境中

2只要微量存在即可产生毒性

3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重金属化合物

4进入生物体后不易被排出,生物放大作用明显

12.镉影响植物吸收氮、锌营养元素的可能原因有哪三方面?

a、抑制植物根系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直接影响对氮的吸收;

b、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使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硝化作用降低,NO3-的释放量减少,从而使速效氮(-N)、速效磷、代换性锌的含量都明显降低;

c、形成难溶物质,如Cd-Zn碳酸盐水合物,使锌的可溶性降低;

13.污染物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包括那几个方面?

污染物能影响细胞膜的透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生长素、植物化学成分

14.铅、砷在人体内的蓄积部位和侵害部位分别有哪些?

人体内铅90%蓄积于骨骼中。各脏器亦可检出铅,以肝脏最高,血液中的铅仅占人体总铅的1%左右,铅主要侵犯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砷可分布全身,以肝、肾、脾、肺、皮肤、毛发、指甲、骨骼等器官和组织蓄积最高。侵害部位为肠胃,神经系统、皮肤。

15.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

化合价,化合态(离子态,络和态),脂溶性,沸点,离子化电压。

16.铬(六价、三价)、砷(三价、五价)的价态与其毒性的关系?

6价铬的诱变率大于3价格:六价铬毒性大元素

有机砷的毒性一般随着甲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但三甲基砷具有高毒性。

17.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主要有那两个方面?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物在污染胁迫下,通过两个方面的作用形成抗性:

外部排斥(抗性):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

内部忍耐(解毒):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其中,解毒是基础,解毒能力强、抗性强。但抗毒性强的生物不一定有解毒作用。

18.生物获得抗性的途径主要有哪几类?

拒绝吸收、结合钝化、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改变代谢途径。

19.植物防止污染物进入体内的途径有哪些?

关闭气孔

分泌有机物改变根系周围的环境、降低污染物的吸收性。

增厚表皮层、形成根套

20.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包括哪三种作用?

1、甲基化

2、还原作用

3、氧化作用

第六章

1、请简述传统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传统毒理学关注生物个体,是通过运用标准方法和物种的短期毒性试验等方式进行研究。生态毒理学关注长期暴露下种群(及以上系统)的持续性、丰度和生殖等问题,主要通过实用因果推论进行研究。

2、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九大准则?

答:①联系的时序性②联系的强度③联系的连贯性④联系的特异性⑤剂量反应关系/生物学梯度⑥联系的一致性⑦试验队联系的支持⑧生物的合理性⑨类推

3、单物种缀块种群模型的基本定义和假设有哪些?

答:复合种群:通过迁入和迁出联系起来的“包含多个种群的种群”

两个基本假设:

最小可生存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MVP):存在一个最小可生存种群大小,低于它将发生栖息

地缀块中的种群灭绝。

种群承载力:存在一个种群承载力——没有增加和减少趋势的可被维持的种群的大小(相对稳定状态)。基本定义:

如果一个生境缀块中的种群低于MVP,它就作为汇点通过嵌入得到补充。为邻近生境缀块提供迁入者的缀块称之为源。

救援效应指的是低于MVP的种群被来自源种群或源缀块的迁入生物救援。

如果一个缀块中的种群由于某应激源而灭绝,它可以被其它邻近缀块救援。

4、毒物对种群大小的作用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起始种群的大小、起始种群的大小是否均一、毒物作用的缀块地点、“源”缀块的起始位置。

5、通过单物种缀块种群模型可以得到哪四条规律?

答:1、起始种群的大小明显影响毒物对于种群的作用 2、起始种群的大小是否均一明显影响毒物对子种群的作用(越均一、越好) 3、给“源”种群加毒物比给“汇”种群加毒物的影响要大的多。 4、毒物的结果及其频率依赖于被污染的位置或地点。

6、如何认识种群层面的生态毒理学知识在群落和生态学系统层面整合的困难?

答:1、对象的复杂性,考虑多个种群及其相互关系:考虑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的相互关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需要高度依赖于尺度(时、空)、系统边界的清晰程度。2、系统突现性:不是系统所有的性质都可以单用对各组分(种群)的理解进行预测。3、知识的匮乏性:研究多集中在个体效应领域,对种群和生态系统层面的研究还十分匮乏。

7、请举例说明如何区别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微宇宙、中宇宙、野外方法?

这个没找到答案。。。

8、如何理解污染物对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复杂性?

以捕食关系为例:导致被捕食者更易被捕食或者导致捕食者捕食能力下降总之污染物对“捕食者-被捕食者”相互作用影响重要而且复杂,可以导致种群的局部灭绝。

9、评价污染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时有哪几类指标?生物完整性指数一般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生态学指标)

BOD(生物学指标)

生物完整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组成营养组成丰度和健康状况。

第七章

1,产业生态学如何认识工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自然系统

产业系统

产业系统包容于自然系统中并受到自然系统的影响。

2,请简述产业生态学的概念?

Industrial ecology examines local,regional and global uses and flows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in products,processes,industrial sectors and economies and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industry in reducing environmental burdens throughout the product life cycle.

产业生态学是人类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有目的、合理地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它要求不是孤立而是协调地看待产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一种试图对整个物质周期过程加以优化的系统方法。需要优化的要素包括物质、能量和资本。

3,产业生态学有哪两大基本思想?各有什么含义?

一、系统观。研究对象:复杂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的多层面;研究理论:多学科交叉

二、类比观。产业生态学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物质和能量的消耗最优化废物产生最少

4.“生态工业园”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

(1)广义内涵:包括,①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利用方式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②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各种特定的友好行为,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建设等;

(2)狭义内涵:以卡伦堡(Kalundborg)为代表的企业之间的废物或副产品再利用行为(包括水、能、材料等方面)为标志特征,学术界通常把这种现象叫作“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

狭义“生态工业园”的要素

(1)目标要素:在满足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资源节约和污染物减少的目的,即“经济-环境”的双赢(Win-winsituation);

(2)主体要素:发生在地理临近(geographic proximity)的企业之间;

(3)行为要素:废物/副产品的交换(Waste/by-productexchange)或物质能源的梯级利用(Cascading use)以及相应基础设施的共享(infrastructure sharing)。

5.模仿性生态、友好型生态

6.生态设计的包括的四个阶段及其方面:

(1)产品生产阶段

。减少材料的使用;耐久性设计;

。减少有毒材料或原料的使用

。降低能耗,采用清洁能源

。减少生产过程的废物产生

(2)产品销售阶段的优化

。包装、运输、配送体系

(3)减少产品使用阶段的潜在影响

。降低使用能耗,采用清洁能源

。消耗品、辅助品消减

。减少使用阶段的废物产生

(4)优化产品用后的处置系统

。提高产品重复利用率

。考虑产品拆解的设计

。产品再制造与再循环

。安全处置

7.简述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

全部过程需要无毒化、无害化。

1)减量化(输入端)

减少进入生产的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再利用(过程中)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

3)再循环(输出端)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8.请思考“宿舍或教学楼”库的钢存量应如何测算?

这个也没有找到

9.简述物质流分析的六大要素?

1)分析何种物质;

2)分析物质的何种形式;

3)物质所涉及的过程与信息;

4)物质如何度量;

5)何时;

6)何地。

10.试运用物质流分析的概念和步骤,分析食堂的物质流动情况?如何定义和评价食堂的物质流动“效率”?

这个大家自己思索一下吧

通知个事,同学们:今天晚上刚接到崔雁翔同学转达的短信如下

“(污染生态学复习提纲)以下题目可以不作复习重点:

第一章4

第二章1、2

第三章3 5 7 14

第四章3 4 21 22 24 30 37 38 43 44 45

第五章7 8 20

第六章3 6 7 8

第七章1、4”

大家互相通知下,谢谢!!加油,祝好!!

8题:宿舍或教学楼钢存量测算

分解为以下三个小问题回答

1)测算方法选择:

产业生态学物质存量分析问题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分析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则依赖于系统内部结构和使用强度的确定,通过确定结构单元的数量和强度再逐层累加计算出系统内的金属存量。宿舍或教学楼层面上的研究一般需要采用这种方法,这是因为进出此系统边界的物质输入及输出量难以统计和确定。数学表达式为:

S=西格玛(i=1到n)Mi*Ii

S :所研究对象金属的总存量; Mi :第i 种结构单元(产品) 的规模; Ii :第i 种结构单元(产品) 中的对象金属的使用强度。

分别以如下设计的系统划分及结构单元进行调查即可获存量结果。

2)具体设计

三大子系统的划分:结构系统、设备系统、装饰标志系统

细化结构单元划分:

1 结构系统:建筑外立面钢材、钢筋混凝土、给排水管道钢材(包括暖水管等);

2 设备系统:家具、电器设备钢材(宿舍床具、门窗等;教学楼楼梯、门窗、电教、桌椅等);

3 装饰标志系统:标志、灯具,指示牌等钢材。

3)测算与输出结果表示

根据所设定问题的具体情景,其尺度如下:Mi规模钢材单位:平方米;强度Ii单位为:kg/平方米。

应若干同学询问要求,不便上qq的同学请来此参考。特此分享,系个人答案,不周之处,多包涵!!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 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 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 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谈谈我国大气污染今后发展趋势,为什么? 2、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目前不同学者有那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3、温室效应有哪些严重后果,应采取哪些对策? 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5、谈谈酸雨对生态有何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酸雨? 6、谈谈治理大气污染应采取何种生态工程? 第九章思考题 1、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其后果如何,如何防治?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形成过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3、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治理措施上有何异同? 4、就你所章握的污染生态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对策。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 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 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 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 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 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 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环境激素污染生态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

环境激素污染生态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2级硕士研究生郝玉) 1.1 什么叫环境激素?有那些主要特征?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一类人工合成(自然界也有存在)的化合物,它们能够干扰人和动物体内激素的合成、释放、运输、代谢、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功能的表达等一系列生物过程,从而扰乱人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机能,甚至造成对生物后代生殖功能的潜在影响,亦称为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拟雌激素化合物(Estrogen-mimicking chemicals);外源雌激素(Xenoestrogens)等。主要包括一些合成的工业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PCBs),工业洗涤剂烷基酚类化合物(Alkglphenol),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机氯杀虫剂DDT,甲氧滴滴涕,?-六氯环己烷,有机磷杀虫剂马拉硫磷(Malathion)等;工业生产的副产物二恶英(Doxin);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乙炔雌二醇(EE2),乙烯雌酚(DES);植物雌激素?-谷甾醇(?-sitosterol);一些无机物也具有扰乱人及生物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如镉(Cd)等。虽然化学物质在结构上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但他们却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脂溶性;难于降解;易于生物积累等。 2.2 如何从遗传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角度解释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 ⑴直接进入细胞内 环境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细胞核内的核酸或酶系统,引发遗传变异,虽然发生的几率很小,但不排除其可能性。 ⑵与荷尔蒙受体相结合 天然荷尔蒙是通过细胞内或细胞膜结合受体,与特定组织相互作用的。而某些环境激素分子结构与生物体的荷尔蒙结构类似,进而竞争受体或改变受体的识别,如多氯联苯某些化合物分子与天然甲状腺素相似,对甲状腺素产生干扰。甲氧DDT、壬基酚等能够干扰雌激素受体,烯菌酮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这是因为它的代谢物对雄性激素的受体有亲和作用。环境激素的介入,与细胞膜上的荷尔蒙结合位点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而配体-受体复合物再结合在DNA结合区的DNA反应元件上,继而mRNA翻译成蛋白质并表现出拟激素作用,启动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⑶阻碍天然荷尔蒙与受体的结合 某些环境激素具有阻碍天然荷尔蒙合成的能力,如在类固醇的合成过程中,酮康唑可阻碍特定的酶反应,使类固醇类物质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比如睾丸酮是一种类固醇的物质,睾丸酮的欠缺会使精子数量以及质量均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一作用机制的观点被美国的Peter M. Vonier 教授所证实。另外雌激素的合成可被多菌醇所阻滞,肾上腺激素的合成可被二硫化碳改变,这些都造成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从而导致机体失调。 ⑷作用于细胞传导通路 环境激素可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细胞内的Ca2+浓度若超过10μmol/L属于不正常范围,但细胞外Ca2+的浓度却超过细胞内的万倍。正常细胞内Ca2+的调节机理是通过细胞膜上钙受体蛋白来发挥作用,环境激素的介入,能与细胞膜上的钙受体蛋白结合,导致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的破坏,引起细胞代谢失调甚至死亡。如某些金属离子会干扰Ca2+在膜内的流动,硫丹可阻断γ-氨基丁酸介导的氯通道。一些PCB8影响钙的体内平衡和蛋白激酶的活性,也就是说,环境激素可通过调节细胞信号的途径来产生应答。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 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三种:离子交换机制,沉淀作用,络合作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人类本身的健康状况都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密切相关。人们也更加意识到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会对环境的状态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如果因为人类的行为引起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十分关心环境质量状况如何,以及人们的行为将会引起环境质量怎样的变化。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当代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质量评价学。同时,环境质量评价又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措施。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⒈环境质量(environment quality)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和基本概念。正确理解环境质量一词的概念并赋以科学的定义,必须从分析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因为环境是一个系统,环境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外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状态。目前,我们有很多方法和手段能够对环境的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因此,对环境质量一词的定义应该是: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环境状态表示的环境质量也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2.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例如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覆盖率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和地表水的品质恶化等。在这些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开始感到了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的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环境质量的价值。所谓环境质量评价,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评价环境质量的本身,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进行评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质量评价所探讨的是环境质量的社会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3.目的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较全面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找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象;(3)为制定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5)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4.分类环境质量评价有下述类型: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地的、区域的(如城市的)、海洋的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质量评价、水质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就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就诸要素综合进行评价,称为综合质量评价。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按参数选择,有卫生学参数、生态学参数、地球化学参数、污染物参数、经济学参数、美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等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评价分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其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对评价所需资料的要求、评价精度、评价时效等均不相同。所以,在做某一项具体的评价时,首先正确的确定评价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5.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

生态工程期末考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工程: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 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种植业生态工程: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它既是当代全球经济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途径。 系统:指由一群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区别 答:第一,从理论原理来说,生态工程的理论原理是生态学,环境工程是环境学,生物工程是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第二,从组织水平来说,生态工程是生态系统水平,环境工程是环境系统水平,生物工程是细胞水平。第三,从控制内容来说,生态工程是力学功能(水气、太阳能、生物),环境工程是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的控制,而生物工程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结构和密码。第四,从生物多样性来说,生态工程是自我设计加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工程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工程则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化的改变,增加生物多样性。 2、简述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涉及到具体原理) 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3、简述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答:生态工程系统中,生物学原理在于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物种协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常需了解物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即种

人文视野中地生态学期末问题详解

【单选题】(2分) 生态学和经济学都研究资源的稀缺性。 A. 对 B. 错 2 【单选题】(2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指人类修养的积累。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熊猫的拇指并不适合抓握竹子,因为它是由腕骨进化来的,远不如拇指用起来方便。这说明熊猫的进化适应是不完美的。 A. 错 B. 对 4 【单选题】(2分) 身土不二,是指吾身出于此土,身土不可分离。 A. 对 B. 错 5 【单选题】(2分) 北美亚口鱼的北方种群对低温酶编码的等位基因较多,而南方种群对高温酶编码的占优势。 A. 对 B.

6 【单选题】(2分) 一些国际知名的网站基本上都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山寨”版。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趋异适应。 A. 对 B. 错 7 【单选题】(2分) 贝格曼规律是指在寒冷地区,同种恒温动物个体相对于其它地区小,而相对面积大,相对散热量多。 A. 错 B. 对 8 【单选题】(2分)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或未受精的卵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A. 对 B. 错 9 【单选题】(2分) 加拿大猞猁对美洲兔的调控属于外因调节。 A. 对 B. 错 10 【单选题】(2分) K对策者以量取胜,r对策者以质取胜。 A. 错 B.

11 【单选题】(2分)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有能力增加食物供应。 A. 对 B. 错 12 【单选题】(2分) 兼性共生是指当共生关系不存在时,双方不能稳定地生长。 A. 错 B. 对 13 【单选题】(2分) 渡渡鸟灭绝之日,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A. 错 B. 对 14 【单选题】(2分) 把“上帝的羔羊”翻译成“上帝的小海豹”是一种准确的翻译。 A. 对 B. 错 15 【单选题】(2分) 我国历代的法律一直禁止亲亲相护、亲亲相隐。 A. 错 B.

环境污染生态学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问题的认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因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的理念在于连接了环境经济学与污染生态学的纽带,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绿色GOD的概念扩展了新的视角。生态足迹估计了需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去30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本文就生态足迹理论的在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生态足迹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2012年秋学期《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依力夏提江·艾买尔的老婆穆妮热·图尔洪 一、判断题 1.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2. (√)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3. (×)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 4. (×)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5. (×)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6. (√)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7. (×)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的远近。 8. (√)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9. (×)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10.(×)气体型循环的元素以气态进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大气中氮气的浓度的增加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原因。 13.(×)频度最高的种类就是往往就是一个群落的那群种。 14.(×)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就是说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全面的。 15.(√)环境它能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16.(×)水在零度时密度最大。 17.(×)有冬眠特性的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与平时差不多高。 18.(×)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当中是春分日日照最长,立冬日日照最短。 19.(×)蚕豆与玉米比较起来,玉米是属于长日照植物。 20.(√)P=C-Fu-R是初级生产公式,当中R表示呼吸损失掉的能量。 21.(×)青蛙的死亡曲线是凸型的,人的死亡曲线是对角线型的。 二、选择题 1.(D)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2.(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浓度的增加。 A.CO2 B.SO2 C.NO2 D.NH3 3.(B)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4.(D)下列不是可持续农业做法的是。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5.(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 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 C.K对策者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D.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6.(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阴性植物比耐阴植物更耐阴 B.耐阴植物是介于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二类之间的植物 C.耐阴植物是在强光下生长不好,能忍受遮荫的植物 D.耐阴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 7.(D)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8.(B)生物群落是。 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最新整理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知识讲解

1. 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 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污染的生态系统是其研究对象) 2.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 2. 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与修复 3. 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监测和评价 3. 污染生态学的任务 1. 阐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 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生态学途径 3. 建立和完善污染环境的生物监测评价体系 4.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具体研究时常把它 分解”为各个单元进行研究,最后综合为整体。 野外调查、受控实验、多学科交叉、新技术的运用 5. 污染生态学侧重于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的生物过程和生态效应,核心是分析环境中的污染 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目的是要利用生物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生态规划和管理对策。 6.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一)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 粘附的数量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 吸收主要通过气孔和叶孔进入植物体,积累后并对这些部位产生伤害。 (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 两个途径: 1. 质体流(mass flow)途径: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 2. 扩散途径:通过分子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3.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过程的物理化学解释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湛师生命科学学院20 至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试题编号GE001)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A 体型小 B 体型大 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 2、在诸生态因子中BD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

污染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采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恢复的学科。 污染与恢复生态学概念:研究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的过程与机理,建立和形成相应的监测评价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的一门科学 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重金属超累计植物:指对某些重金属具有超量吸收和积累功能(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而本身不受毒害德植物种和基因型。大多数是十字花科:芸苔属、庭荠属、遏蓝菜属 生物富集:生物从周围的环境积蓄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臵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作用改变了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生物学评价法: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具体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示法。综合评价法包括:重叠法、列表清单法与相关矩阵法和网络法。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生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水体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污染:只有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突然性状和质量变化,构成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土壤自净作用:是指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是污染物质组件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情况下,土壤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原有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和化学物的含量,也称本底值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做出的限制性规定。

污染生态学习题 2

绪论 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污染生态系统) 第一章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具有①持久性②长距离运输③生物积累性④亲脂憎水性。 3、效应浓度和致死浓度的区别? 效应浓度指: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致死浓度指: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判断) 4、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过程? 吸收(uptake ):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 迁移(transport):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相对移动过程 一、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二、进入细胞 三、横向迁移至导管 四、纵向迁移至各器官 5、影响植物对污染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①、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物种 ★不同生态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元素的种类★元素的价态)③ph④氧化还原电位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⑥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⑦土壤的性质影响 ⑧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6、植物粘附气态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叶的粗糙程度)。 7、植物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和茎部皮孔来吸收气态污染物 8、植物对水溶态污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使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附近(质体流途径)和(扩散途径)。(其中哪一种方式是主要的?前者) 9、污染物穿过细胞质膜:被动扩散主动传递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 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变化的物质。 2.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3.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 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6.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7.生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 靶分子隔离. 9.解毒作用: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 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 10.前适应: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 11.生态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 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12.生理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13.进化代价-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 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 14.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 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分类--纯污水 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 16.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 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17.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 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18.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 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19.土壤容量:土壤对污染物的最大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20.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容量大小 与污染物的毒性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有关,也决定于环境空间大小、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净化能力。污染物毒性越大,趋稳定,则环境容量越小;环境空间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 21.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22.氧化塘又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 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最深的氧化塘是厌氧塘;使用最多的是兼性塘;最浅的是好氧塘。氧化塘由水深浅分为好氧区,兼性区,厌氧区 简答: 1.化学元素的拮抗规律:1.两元素之间由于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颉颃○1凡两种元素 能生成难解离的稳定化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着生物的颉颃。例子:硫对铜和铁的颉颃,表现为硫化物对含Cu、Fe的呼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