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在中国知网,笔者在2007年9月1日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

四库联合检索

检索结果表明,早在1980年朱锡金即对居住环境的构成与质量评价这个新课题进行了探讨;1987年陈青慧等以安徽巢湖市为例,尝试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居住环境质量的评定。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成为热点。李王鸣(1999)从对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的剖析入手,制订了由近接居住环境、社区和城市环境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杭州城市人居环境作了评价。刘颂(1999)基于以人为本等原则,提出了一套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雪铭(2002)从城市居住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分析。李华生(2005)构建了以自然、建筑、网络和社会为子系统的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对南京市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魏忠庆(2005)建立了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力五方面为一体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邢兰芹(2005)构建了西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居住系统、资源环境、科技经济和社会人文五大因素。李娜(2006)建立了由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设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组成的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谭萌佳(2006)构建了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四级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社会生活水平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三个方面选取了35个指标。孙志芬(2007)通过调查分析构建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和设施服务四大指标构成的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周志田[2]提出的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6大状态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城市环境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生活便捷程度。

建设部印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提出的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包括13个定量指标和32个定性指标[3]。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十二个方向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

另外,国内亦有幸福指数、小康休闲指数和宜居指数等研究涵盖人居环境评价的内容。

国际上,《美国城市文化》评价“城市宜人性”涉及到23项物质要素,吴良镛曾把它们归纳为3大类[12]: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人工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设施。经济学家智囊团(Intelligent Unit Economist,简称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Best Places to Live) 2004年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大类:健康与安全、文化与环境、基础设施;2005年世界城市宜居性调查指标已增至五组:社会稳定程度、健康水平、文化与环境、教育质量、基础设施。2005年MONEY杂志全美宜居城市评选指标体系[15]共6大类:财务状况、住房、教育水平、生活质量、文化娱乐设施和气候状况。英国著名的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16]提出的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包括经济环境、教育水平、交通系统的效率、社会治安状况以及医疗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水

平等。在评价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定性方法外,国内学者非常重视定量研究,把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IS 技术、AHP法与特尔斐法、Fuzzy、主成分分析法等引入人居环境评价中。(李雪铭,2007;李明,2007;沈兵明,2006;孙志芬,2007;刘颂,1999;熊鹰,2007;李雪铭,2002;邢兰芹,2005) 综上,许多学者对人居环境评价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4.1关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尺度

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的尺度,最基本的可分为对住区(微观)、社区(中观)和城市(宏观)三种尺度的评价。在评价的时候必须明确评价研究的边界,即尺度。评价的过程大多是基于一种比较的评判过程,即在某一时刻的横向相对优劣或某城市人居环境的历史比较(它反映了人居环境的演化与发展过程),这对于城市人居的营销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而比较的对象就必须是同一级别或同一尺度。如对城市宏观尺度的评价,就不能以某社区作为比较对象。在目前进行的省会城市宏观尺度的评价中,已有成都、兰州、西安、广州、济南、呼和浩特、上海等进行了类似研究。

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内容

在评价内容方面,国内已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城市环境质量为着墨点,而忽略了对城市形象与建设文化等内容深层次评价方法的探讨。城市环境质量的指标大多易于量化,可通过统计资料获取数据;而城市形象与文化方面的指标难以设计且难于量化,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从而被抛弃。

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失之偏颇,如在城市尺度的宏观层面,自然环境的宜人性是宜居的最有利条件。评价内容上,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因子综合评价(李雪铭,2003);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运用GIS技术对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进行了综合评价(沈兵明,2006)。

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增加的人工环境与日趋减少或退化的自然环境的矛盾将渐趋严重,人们对居住的自然的要求和依赖程度将加强。自然环境条件几乎不可改变,因而具有先天性。是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可变因素。在宏观背景下的自然环境的宜人性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气候条件。如昆明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长江中游的武汉夏季“火炉”冬季寒冷,所以仅就气温这一指标来讲,昆明的人居环境比武汉优越的多。总体上已有指标体系对地理环境这一宏观背景所制约的人居条件欠缺考虑,如地形的平坦性、靠山近水性。

4.3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目标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中,忽略了评价的核心目标是“人居”――居住条件,而过度重视了其它生活条件甚至工作条件,其表现是后者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非常高的权重。这就使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似乎无所不能的标准,从而丧失独特性和专业性。笔者认为应该尽可能把居住相关的条件和因素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赋予较高的权重;其它关于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的剔除,或者对必不可少的相关指标也仅能赋予较小的权重。

4.4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适性

国外的评价指标相对宏观,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更大的主观性,但也使评价体系本身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而使评价对象具有更大范围的横向可比性;而我国的评价指标一般都比较具体,往往根据特定的评价对象量身定做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客观,但也使评价的对象缺乏横向可比性。如有国内学者提出了城市供热方面的指标,显然对于北方城市是适用的,而对南方城市却不适用。因而可以探讨建立一套权威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以指导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对建设的成效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

4.5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环境友好性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即人、地、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当然,“以人为本”的前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所以,选取的指标应该着重体现与人类居住和活动有关的要素,反映居民对依据及环境的主客观感受和需求。例如,历来“近水而居”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据此可尝试选用亲水性作为评价指标,在此可将其定义为临海临江临大河的距离。如大连、杭州、青岛成为优越的人居环境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其临海性。

选取的指标应该体现环境的友好性和可持续性,而这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国内外都较少涉猎。尽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行,人类抵抗极端自然条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使得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栖息范围得了极大的扩展。例如,炎热的夏天可以使用空调使人体得以安逸的度过,如果夏天不用空调降温而冬天不使用取暖设备升温则既对环境友好又经济节约,可以将这种指标称为自然宜人性。

5 结语

尽管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已备受重视,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现存的指标体系尚有诸多缺陷,不能科学的指导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也不能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完美的借鉴。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出科学的、具有普适性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能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的完备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魏忠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D]. 重庆大学,2005)

(邢兰芹. 西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 西北大学, 2005)

(谭萌佳.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