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项目代码 : KT0707

完成单位 : 北京市乐思广博咨询服务中心

研究人员 : 李琬

获奖情况 :

一、企业创新测度评估的意义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之所以必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创新是国家创新、区域创新乃至产业创新的基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显然,不论是宏观还是中观层次的创新,其微观的经济主体都是企业。没有企业的创新力的增长,就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整体创新力的增强。

(二)就政策层面而言,政府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为其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政府唯有了解企业的创新状态,了解企业创新的优、劣势所在,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企业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创新的测度和分析如果只是在宏观或中观层面考量,忽视了对于微观的创新主体的考察,那么这样的研究恐怕很难有实际的说服力,依此而得出的创新政策和创新发展战略难免出现疏漏和错失,以致可能出现政府善意的行为却同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由此政策的实效性也就难以保证。所以,这就为我们关注企业创新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对于企业自身,也离不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对自身创新实力的衡量。政府的角色毕竟只是推动和引导,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去从事具体的创新活动。企业需要自己掌握一把标尺来衡量自身的创新能力,乃至与其它企业进行对比。创新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市场优势的生命线。创新是大企业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冲刺向上的有力武器。创新能提高企业产品的吸引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能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及国内企业的不断成熟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国内对于创新理论认识的滞后,大多还停留于单纯技术创新和线性模式的认识层次上,即使有少部分学者有些扩展性的研究,也还都不系统,更谈不上完善。理论上的不足,导致在实践上缺乏有力、有效的指导。于是,企业管理者常常做出简单评测,仅仅依据某几个指标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管理和评估,而这往往导致错误的判断。实际上,创新远非技术范畴和线性模式,而是动态非线性交互型的模式。简单化的处理往往不能正确反映创新的现实状态,从而误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势必难以取得期望的成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严重打击企业创新的信心,甚者丧失继续创新的动力。所以当前必须加强创新测度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完善,尽快为企业提供一个正确有效的创新评价体系,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

二、国际创新基础理论的突出进展

新世纪国际社会创新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理论上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技术创新论和线性模式的羁绊,全面肯定并接受系统论及动态的非线性交互(interactive)型创新模式。1994年著名的创新环链模型的提出人之一罗森勃格(Rosenberg)就曾经宣称:“众所周知,线性模式已经死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伦德瓦尔(B A Lundvall)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以后,国际社会开始了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看待和研究创新。

经历了近20年来大量实证性研究,创新系统方法、知识流理论和动态的非线性交互(interactive)型创新模式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并成为共识,各国都以其为制定新的创新战略的理论指南,把关注点从创新的结果转向创新系统,把注意力从全力优先向研究开发(R&D)投资转向让市场来加强技术的迁移,鼓励协同和网络,激励群集发展,促进知识向新生产业的流动,推动体制的变革,提高企业家的主体地位以及改善市场导向的金融系统等等方面。

概括起来,创新理论在仅十几年获得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的重大进展:

2.1创新概念的再定义

新世纪各国在制定新的创新战略时分别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再定义,在熊彼特定义的基础上特

别突出了两点:1、特别强调了创新的价值实现; 2、极大扩展了创新概念的范畴,从单纯技术创新扩展到全社会领域的非技术性创新。创新的价值实现是创新概念的核心要义。

2.2动态非线性交互型创新模式。

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创新过程大多不像技术创新理论的线性模式所描述的那样的“驯服”,那样“规范”,那样的“准静态”。创新过程由多个层次和多个环节构成,有多个内外的行为主体的参与的动态交互的过程。由睿智产生的新发现、新观念或新思想可以首先出自于其中任何一个参与主体和相应的环节,并在其它环节和参与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引发整个创新过程。这就是创新的非线性的概念。

既然复杂的交互作用是创新过程最重要的特征,创新交互的效率就取决于创新交互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和各参与主体间的关联(Linkage)的畅通与否。创新关联是创新绩效乃至成败的关键。保证创新关联的畅通是国际社会创新战略研究的中心议题,并已经成为国际创新计量测度的重要指标。

2.3创新的非技术性要素和非技术性创新

“非技术性创新”概念形成于本世纪初。如果创新首先发生于非技术性环节,这种创新就是当前国际社会新认定的“非技术性创新”的概念。创新过程中的诸要素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性要素,而且,有时非技术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当代最伟大的非技术创新,它造就了我国近30年的高增长。非技术性创新概念的形成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肯定是对创新理论最重大的修正之一,极大拓展了创新的视野,全面概括了创新的内涵,准确反映了创新的本质。

2.4创造知识是创新的核心,创新过程的本质是学习

知识流理论指出创新基于大范围的市场和非市场的知识流,知识的创造、传递与运用贯穿创新交互的全部过程。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释放、获取、配置知识,并产生新的知识。创新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体现在产品中的结构化的知识。知识的创造是创新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创造贯穿全部创新过程并且是创新的最终归宿。知识的创造也就是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创新过程的本质便就是学习。

2.5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本世纪创新理论的又一大进展。鉴于创新的动态非线性特征,国际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不提倡设计宏大的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系统理论认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现实的创新体系是历史的产物。创新系统理论的核心是创新系统方法(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pproach),是用系统方法实时地分析现实创新体系的有效性,并随时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创新关联的畅通,提高创新的效率、避免现实系统的失效。

2.6创新的科学分类

创新分类的研究始终是创新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最新的分类是按照创新过程的环节的性质的分类,也有两种:就理论研究角度的分类和就创新计量测度角度的分类。

前一类既要明确的类别区分,还要充分体现创新过程中各环节间的复杂的交互解析关系,特别是可能发生的一项创新必然伴随另一项创新的互动形态。最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0)的把创新共分为两层,第一层分为两大类,即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第二层把过程创新又分为技术(包括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两类;产品创新又分为货物产品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两类,共四类。

当前最新且理论体系最完整,并形成创新评测逻辑指南的只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0)2005年公布的《奥斯陆手册第三版》,把创新分成为四类: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它定义,产品创新:使用性能和特征上全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商品和服务),包括:全新的产品和显著改进的产品两类;流程创新:采用全新的或显著改进的生产或/和传输方法,包括:技术、装备和软件上的显著改进,包括:生产方法改进和传输方法改进两类;营销创新:采用新的市场营销的方法,包括:产品设计或包装、产品分销、产品推广和定价的显著改进;组织创新:是指采用新的商业操作、工作组织、外部联系的组织方式。作为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南,它特别对四类创新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这对与我国今后的创新的调查、计量有很好借鉴意义。

三、国际创新测度评估方法的发展

创新的测度又称评测始终是各国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理论界重点研究的问题。国际上近几年的

创新理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彻底摆脱了技术创新和线性模式的羁绊,对于动态非线性交互型创新模式和非技术创新的全面肯定和接受,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所有创新测度评估的方法和体系显然不能够全面准确体现现实创新的本征,创新测度评估的方法和体系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自从对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线性模式提出疑义以来,新的创新测度方法一直是各国政府支持理论界探究的重点和热点。创新测度评估的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精进,并且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创新计量学(Innovation Metrics)”。

米尔伯格斯和沃诺尔塔司(Egils Milbergs and Nicholas Vonortas,2004)把创新计量的发展分成四代。20世纪50、60年代,第一代创新计量主要反映的是传统线性创新的概念,其计量指标全部集中在创新投入方面,具体变量包括:研发(R&D)投资、教育支出、投入资金、研究人员、大学研究生和技术密集程度等等。20世纪70、80年代,第二代创新计量仍然主要以创新投入为计量主体,但同时增加了对于创新中间产出的考量,如专利数、科学出版物、新产品和新流程、高技术等等。20世纪90年代,第三代创新计量,随着政府的调查数据的大量增加,其测度指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和细化,考察的核心转变为评测和排列国家创新的能力,这个时期主要的困难是如何判定国际数据对比的有效性和如何整合服务业创新的数据。20世纪的创新计量的侧重点都在创新的投入上,由于理论上的不足和缺乏数据支持,创新的过程没有得到足够的解析,而被当成了“黑匣子”。进入21世纪,近些年的随着创新测度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以及大量调查数据的产生,创新计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大量增加了中间过程变量,比如:知识、网络和创新环境等等,使得创新的测度更具深度和实证参考价值。但是第四代创新计量,仍未能完全成熟,仍然在发展之中,国际上称当前发展中的新的创新计量为第四代。

到目前为止,在创新测度评估理论的研究方面,OECD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最为著名的成果就是《奥斯陆手册》。20世纪80年代开始,OECD开始研究和开发创新的模型和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92年编写了第一版《奥斯陆手册—技术创新的数据采集和解释指南》,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TPP)。随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调查数据的丰富,尤其是欧洲共同体创新调查(CIS)的数据,使得OECD对于创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无论在框架、概念、定义等多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于是他们又于1997年出版了第二版《奥斯陆手册》,这次改编使得创新的概念扩展到了服务业。

最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5年的《奥斯陆手册第三版》,对前两版做了根本性的修改,在创新测度评估方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首先,从手册的名称中一改去掉词“技术”,为“创新数据采集和解释指南”。同时,数据内容也进行了重大的修改。主要是:一、在创新分类上扩展了非技术性的创新,由原来仅有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两类,改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四类(见“创新的分类”);

二、鉴于创新的非线性交互模式,增加了外部创新关联的内容,提出三种关联类型:开放信息源、通过购买货物和服务产品获取知识和技术、合作创新。三种创新关联的设计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关联程度(或深度),第一种是最松散宽泛的关联,第二种是明确的一对一的关联,第三种是密切协同性的关联。

《奥斯陆手册第三版》完全屏弃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为创新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和平台,必将对创新的研究带来突破性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奥斯陆手册第三版》在创新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正如他们自己承认,由于创新过程如此复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有许多内容没有能够涵盖在内,如:没有政府的创新数据、关于流程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变化存在难度以及创新交互过程的数据不够精细等等。特别是根据动态非线性交互型创新理论模式,“缄默的知识(Tacit Knowledge)”在创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这是一种心口相传的知识,需要尤其密切的内外部的创新关联,特别是内部的创新关联。但是《奥斯陆手册第三版》主要针对地区和国家规模的创新活动,缺乏有关传递“缄默的知识”的关联内容,更是没有内部创新关联的内容,因此也还不能用于准确测度评估企业的创新。应该说《奥斯陆手册第三版》为新视角的创新测度方法的研究开了个头,许多课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四、构建新的企业创新的测度模型

创新理论上的突破性进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创新内涵,这也是构建创新测度模型的根本依据所在。首先,根据对现实创新的最新认识,创新过程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行为主体,决定了创新活动的多维性特征。此外,根据“交互创新模式”(而不是线性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各层次、各环节和各参与的行为主体(包括消费者、合作企业、组织机构、研究机构、政府、供应商、销售商)间的交互活动以及其中发生的

知识流过程是创新过程中最核心的活动。因此,创新过程的层次、环节、参与的行为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包括数量和深度)应该是创新测度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这里统称为“创新关联”。故此,本创新测度模型是以创新关联为核心反映企业层次创新多维性特征的立体模型,模型把“创新关联”作为创新测度的核心要素。这个模型结构(见图4.2)分为四层,企业外部环境层;企业内部微观环境层;企业创新层反映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和成果等基本要素,是企业创新测度的内核;根据创新的交互型模式特征,创新关联在本测度模型中是考察的核心。

4.1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所在地的宏观(或中观)的制度环境;第二部分是企业所在地区的创新基础结构。

宏观制度环境有经济基础、制度安排、地区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轨(包括税收、知识产权、反垄断、财政和金融、环境友好等)、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风险资本市场等等。

创新基础结构有大学和科研机构、信息基础设施(ICTs)、高技能的劳动力供应、中介服务、创新群集、金融机构和供销网络等等。

4.2企业创新的内部微观环境

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第二部分是内部创新基础结构。

企业文化有企业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目标和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内部规章(制度保障)、组织体系(组织保障)、营销策略、管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员工参与决策的能力和程度、财政状况、培训和组织学习能力等等。

内部创新基础结构有技能人力资源(包括管理和营销人才在内的各类技能人才)、信息化建设(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系统等)、装备和器材、专有场地和机构(包括技术和商业情报机构)等等。

4.3企业创新内核

企业创新的内核,它包括:创新驱动、创新成果两部分。

创新投入是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它是创新实施的基础。对于技术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其投入主要是R&D投入和部分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非R&D投入。对于非技术创新(营销和组织创新)的投入主要是市场研究、开发和实践新的营销方式、以及新组织方式的开发和规划实施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

创新成果也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创新直接成果,参照奥斯陆手册有产品创新、过程和方法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二是最终成果:企业利润、企业收益率、市场份额、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资本市值、员工积极性等等。此外,也可以按照奥斯陆手册对于创新测度的四种类别加以区分。

4.4创新关联(Innovation Linkage)

根据知识流理论和创新过程的交互模式,交互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从而创新关联成为了企业创新测度的核心。

创新的知识流理论指出,知识创新既是创新的最终归宿,又贯穿于创新的全部过程,知识流贯穿整个创新过程。在创新过程的知识流中,各相应环节当中,各行为主体不断在进行知识的释放和知识的获取,与此同时,也不断在进行着知识的配置,并在知识的配置过程中生产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释放、获取、配置和生产是在各行为主体和相应环节的交互活动中进行的[4]。沟通是交互的充分必要条件,沟通须要关联。创新过程中沟通各行为主体和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是创新成败的关键。

此外,现代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学习和知识生产的过程是知识组合的过程,没有知识的组合就没有知识的生产。由此应该指出的是,创新必须是开放的,没有开放就没有创新。同时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集成创新,应该说创新就是集成,创新必须集成,没有集成就没有创新。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学习过程或者说生产知识的过程中,缄默的知识(Tacit Knowledge)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性的作用,是知识生产的母机和催化剂,而缄默的知识的流通、交互和学习必须在面对面甚至是手把手的过程中才能够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关于创新系统研究提出在创新过程中地域邻近和创新群集重要性的最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强调了内部关联的重要性,它是提高企业创新效能的根本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新关联是创新成败的命门。

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交互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因此企业的创新关联也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关联可以参照奥斯陆手册第三版有开放的信息资源、通过购买货物和服务产品获取知识和技术、合作创新等三方面以外,还应有客户服务、供应链、推广链、地域邻近、学术和技术性交流活动等等。

内部关联十分重要,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最核心的内涵。有企业内部的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共享、内部的沟通交流、内部的合作与协同(包括制度性的和专项性的)等等。

本模型构想不仅是为企业层次创新的测度提出了一个逻辑框架,而且为创新测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可以扩展为产业层次创新测度模型的基础性构想,同时其关于创新关联的设计也可以作为完善和修订国家层次和地区层次创新测度模型的理论参考。

由于创新的复杂性,目前所有的创新的研究还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领域亟待更加深入研究。因此,创新测度的模型框架必然要随创新研究的深入而深化和完善。但是正如前面指出的,创新测度同创新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创新理论的研究需要创新测度提供实证依据。所以创新测度模型的研究和设计,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和任务。为了贯彻我国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我们更是必须把创新测度模型的研究和设计提到日程上来并要加强力度和加快步伐。我们在构建创新测度模型框架的同时,必须依此针对不同企业创新类别、不同行业特征、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设计具体而有针对性的企业、行业或地区创新实力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以进行量化测度。从而,一方面让我们国家、地区、产业乃至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有一个准确全面的评测,同时也将全面深化我国创新的研究,以便为快速、有效、全面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创新实力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

矿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探讨

矿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探讨 【摘要】文章从企业价值评估角度分析了矿业企业的特殊性,探讨了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和成本法在评估矿业企业价值时面临的问题。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业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利润的源泉,因此,根据市场法评估中乘数估值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基于矿产资源储量的新的乘数估值指标来用于评估矿业企业价值,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矿业企业;价值评估;乘数估值指标 一、矿业企业的特殊性——从企业价值评估角度理解 相对于一般的制造加工企业,矿业企业生产经营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采用常规评估方法对矿业企业价值进行评估面临问题。 (一)作为生产劳动对象的矿产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使得矿山寿命有限 一般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可以通过外购来满足,而且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可以永葆企业青春。矿山企业生产利用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可耗竭性资源。矿山的寿命取决于其开采范围内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储量多,服务年限就长一点;储量少,服务年限就短一些。但不管拥有资源量是多少,矿山企业终因可采储量耗竭而停产、闭坑。 一般类型企业价值评估中,在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时,都假设企业可持续经营,因而在评估实务中假定企业未来处于稳定收益期,利用永续年金现值法估算其未来稳定期的价值。而矿业企业的矿山寿命是有限的,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一般会根据它的矿山寿命来决定收益时间的长短。因此,利用收益法对矿业企业进行评估不同于一般企业。 (二)矿业行业具有高风险性,折现率难以选取 矿产赋存于地下,即使通过详细勘探亦不能完全了解其品质和规模。寻找、勘探以至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就是一个对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找矿难度大、成本高、勘探、开发的风险多,是一般工业企业不可比拟的。 在对矿业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如何考虑其高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尤其是在采用收益法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折现率来反映矿业企业的高风险状况,面临着困难。 (三)矿业具有周期性特点,矿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矿业是比较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矿业发展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基本是一致的,一般十年一个周期。基本金属的价格及矿业公司市场价值(股价)的波动幅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是分别把各方案在研究期内不同时点上发生的所有现金流量按某一预定的折现率换算成等值的现值之和,然后比较各方案的现值和,其数值最大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上述的现值和应是所有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和与所有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和之差。 使用净现值法应注意: 1、折现率的确定。净现值法虽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具体报酬率是多少。折现率的确定直接影响项目的选择。 2、用净现值法评价一个项目多个投资机会,虽反映了投资效果,但只适用于年限相等的互斥方案的评价。 3、净现值法是假定前后各期净现金流量均按最抵报酬率(基准报酬率)取得的。 4、若投资项目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风险,那么最好分阶段采用不同折现率进行折现。 净现值法的优点 1、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 2、考虑了项目计算期全部的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 3、考虑了投资风险性,风险大则采用高折现率,风险小则采用低折现率。

4、净现值能够明确地反映出从事一项投资会使企业增值(或减值)数额大小,正的净现值即表示企业价值的增加值。 净现值法的缺点 1、净现值的计算较麻烦,难掌握 2、净现金流量的测量和折现率、贴现率较难确定 3、不能从动态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不能反映出方案本身的报酬率。 4、项目投资额不等时,无法准确判断方案的优劣,不能用于独立方案之间的比较。 二、内部收益率法(IRR) 内部收益率又称为内部报酬率,是使项目从开始建设到寿命期(计算期)末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等于零(或者说总收益与总费用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即为内部收益率。以内部收益率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指标,就是内部收益率法。内含报酬率法的优点 1、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2、从相对指标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内含报酬率法的优缺点: 内含报酬率法的缺点 1、内含报酬率中包含一个不现实的假设:假定投资每期收回的款项都可以再投资,而且再投资收到的利率与内含报酬率一致。 2、收益有限,但内含报酬率高的项目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目标。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其选择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5年4月起实施,打破了价值评估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使得收益法、市场法的应用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三种方法应用于评估实践这一问题。关键词企业价值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1 引言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拟促成三足鼎立的评估方法格局。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3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3.1 各方法的原理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empirenews.page--]3.2 各方法的前提条件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进行价值评估时目标企业的表外项目价值,如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能够公允客观反映所评估资产的价值;三是投资者购置一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若选择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投资主体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应超过目标企业按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现值;二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合理的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风险可以客观的进行估算,也就是说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评估企业应具持续的盈利能力。采用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公开市场指的是有多个交易主体自愿参与且他们之间进行平等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代表了交易资产的行情,即可认为是市场的公允价格;二是在这个市场上要有与评估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参考企业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够收集到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这些信息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3.3 各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表

培训效果评估表课程内容:培训师姓名:培训日期:培训地点: 请就下面每一项进行评价,并请在相对应的分数上打“√”:

培训评估报告 一、培训评估: 认为培训老师 “满意”的占比20%,“很满意”的占比为:70%,认为培训老师一般的10%。 认为课程内容“满意”的占比为:20%,“很满意”的占例为:70%,认为课程内容一般的 10%。 认为培训总体效果“满意”的占比20%,“很满意”的占比为:80%。 认为培训方式“满意”的占比60%,“很满意”的占比为:30%,认为培训方式一般的10%。 总的来说,学员对于“课程内容”、“培训总体效果”、“培训方式”、 “培训老师”、的满意度都很高,几乎无人认为“差”或者“很差”。以上四项评估内容中,最为满意的是“培训总体效果”,满意度在100%,其次是“课程内容”和“培训方式”,以及“培训老师”满意度均为90% 二、客观问卷评估结果 (一)培训内容评估分析 1、课程适合我的工作和个人发展需要 40% 60% 从上表可以得出企业文化这个课程对于员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需要是很有用的,只有一部分学员对于企业文

化课程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总体上是满意的。由于此次培训包含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在较短的培训中很难全方位的涉及到所有工作面,很难顾及是否适合每位学员从学员的评价中看,还是对课程适合程度还是满意的。 2、课程内容深度适中、易于理解 虽然参加培训的新员工水平参差不同,但是企业文化这个内容还是相对而言很简单的,只有个别学员对于公司企业文化不是很了解。但是在培训师对课程讲解后也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学员们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评价满意。 3、课程内容切合实际、便于应用 本次课程中是讲解企业的精神文化,由于部分学员认为学习企业文化对于他们的帮助不大,所以,满意度一般。 (二)培训师评估分析 1、培训师的仪表标准、个人形象 从上表可以得出,培训师的仪表标准、个人形象的个人形象还是做得很好的,受到学员的欢迎。 2、培训师有充分的准备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的分析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27T11:51:29.2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张来法[导读] 现金流量,大量实践表明,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最能反映企业的本质。 张来法 (洛阳天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00) 中图分类号:F0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摘要:本文结合EVA在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中的应用方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EVA计算的方法,以及预期EVA(即MVA)的计算方法,来说明EVA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关键词:价值评估经济增加值收益法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是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判断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数据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评估方法的选择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及市场交易的实现。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有三种 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有三种:(1)市场法,其是从目前市场价格的角度评估企业的价值。(2)成本法,其是从历史成本的角度评估企业的价值。(3)收益法,其是从企业未来收益的角度评估企业的价值。 1.市场法。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时通过在市场上找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企业,以参照企业的市场价格及其财务数据为基础测算出来的价值比率,通过分析、比较、修正被评估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比率,并通过这些价值比率得到被评估企业的初步评估价值,最后通过恰当的评估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的评估价值。因此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存在两个障碍。一是被评估企业与参照企业直接的“可比性”问题。企业不同于普通的资产,企业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二是企业交易案例的差异。即使存在能与被评估企业直接进行比较的类似企业,要找到能与被评估企业的产权交易相比较的交易案例也相当困难。 2.成本法。成本法也称资产基础法和加和法。具体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替代原则”,即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买一项资产时所愿付出的价格都不会高于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成本法以企业单项资产的再建成本为出发点,有忽略企业获利能力的可能性,没有从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运行效率考虑,而且很难考虑那些未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的项目。 3.收益法。在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一个必要前提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因此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时,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有意义。选择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则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投资主体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应超过目标企业按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现值;二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评估企业应具持续的盈利能力。收益法以预期的收益和折现率为基础,对于目标企业来说,若目前的收益为正值,具有持续性,同时在收益期内折现率能够可靠地估计,则更适宜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有下述特点的企业不适合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收益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以及风险问题难以合理衡量的私营企业等。 二、对EVA的模型分析 EVA是英文EconomicValueAdded的缩写,我们将其译为经济价值增值,EVA是基于税后营业利润、产生此利润所需的实际投资额以及投资实际成本的一种绩效评价指标:EVA=税后净利润-资本成本=投资成本*(投资会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用EVA模型估算企业价值的基本原理与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相似,不同的是,在EVA模型中是对预期的EVA进行贴现并且需要加上企业的投资资本,而在现金流贴现模型中只需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就行了。在利用EVA指标评估企业价值时,企业价值应等于投资资本加上未来年份EVA的现值,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EVAt——第t期的经济增加值,R——贴现率在选择和采用经济增加值作为收益额,也有其独特优势:首先从股东角度定义企业利润。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企业的税后收益高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时,该项投资才是真正盈利,这是EVA较其他会计指标具有的优势所在。其次与直接将股价作为业绩评价依据相比,EVA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市场上股价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除了经营者经营上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EVA不仅能给上市公司,也能为非上市公司提供业绩标准,并使得非上市公司具有能与上市公司进行业绩比较的共同基础。本文重点讨论收益法怎样应用EVA指标。收益法有3个基本前提要素: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是能够完整、准确测算得到货币数据的;资产评估中需用的折现率或资本化率是能够完整、准确测算得到数据的;被评估资产取得预期收益持续的时间准确无误。 二、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探讨 1.合理预测企业未来收益。在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建议使用净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折现率的选取应与收益额的选取口径一致。企业在确定收益时还要考虑企业产品技术发展前景、市场发展前景、产品的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以及地理环境等。总之,对企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必须对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使评估价值尽可能合理。 2.合理预测企业收益期限应将企业具有核心盈利能力的资产的收益期限作为整体企业的收益期限。具有核心盈利能力的企业资产的盈利状况,跟企业的生命周期较为一致,盈利状况良好且收益稳步上升,说明企业进入成长发展阶段;盈利状况趋于平稳,说明企业已进入成熟期;盈利状况日趋下降,说明企业开始步入进入衰退期。 3.科学选择折现率预期收益每年都发生变化,折现率也会因银行利率、社会经济的变化、通货膨胀、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发生变化。现金流与折现率的匹配原则为一定的现金流对应一定的折现率。利用变动的折现率对整体现金净流量进行折现,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动和风险大小,比较恰当地反映企业价值。在进行企业资产价值评估时,必须承认和考虑风险报酬因素的存在。 三、收益指标的种类 1.净利润,净利润指标是我国在收益法使用初期经常采用的指标,该指标获得方便,可以根据企业利润表经简单调整后获得。净利润指标的主要优点是获取容易,可以直接从会计报表中获得,对专业性要求不高,使用直观。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培训需求分析——根据需求设计、选择培训课程——具体的授课过程——效果评估。 ---反应层面:内容、讲师、方法、材料、设施、场地、报名的程序等。对这个层次的评价,首先要有总体的评价,比如询问学员:你感觉这个课怎么样?你会向其他人推荐这个课吗?但是这样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以偏概全,主观性强,不够理智等。因此还必须有涉及以上内容的更细致的评估方法。适合的方式有问卷、面谈、座谈、电话调查等。 ---具体衡量的尺度,可以采取4分法(极好、好、一般、差)、5分法(极好、很好、好、一般、差),或者7分法(1到7分)、10分法(1到10分)。一般而言,5分法比较容易操作,但区分度不如7分法。 ---这个层面的评估易于进行,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式。但它的缺点显而易见,比如,因为对老师有好感而给课程全部高分;或者因为对某个因素不满而全盘否定课程。 ---以下解决办法值得尝试,比如:强调评价的目的,请求大家配合;鼓励大家写意见、建议;与历史数据或其他公司数据比较;对大公司来讲,在全面铺开某个课程之前先试讲;结合使用问卷、面谈、座谈等方式;不同主题的课一起开时,要及时反馈,马上填问卷等。 ---学习层面,评估方法有: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 ---这个层面的评估的优点有:对培训学员有压力,使他们更认真地学习;对培训讲师也是一种压力,使他们更负责、更精心地准备课程和讲课;学习是行为改善的第一步。 ---但问题在于,压力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有可能使报名不太踊跃。再者,这些测试方法的可靠度和可信度有多大?测试方法的难度是否合适?对工作行为转变来说并非最好的参考指标。 ---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主要就是采用合适的评估方式。比如,对那些基于知识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采用考试的方式;对要认真对待结果的正式培训也应该考试,并展开讨论。如果采用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应事先让学生知道规则、时间及考核者。 ---行为层面,主要有观察、主管的评价、客户的评价、同事的评价等方式。 ---这个层面的评估的好处是:培训的目的就是改变学员的行为,因此这个层面的评估可以直接反映课程的效果;可以使高层领导和直接主管看到培训的效果,使他们更支持培训。 ---但是,这个层面的评估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忙不过来;问卷的设计非常重要却比较难做;因为要占用相关人员较多时间,大家可能不太配合;员工的表现多因多果,如何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问题。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7014320.html,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作者:赵凤莉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价值的评估随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之间 的收购、重组、合资、合并等经济活动越来越多,都需要评估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准确性将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本文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角度探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间并购、重组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的准确性,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在2006年中国评估论坛中的演讲指出: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它的财务风险,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成长性。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处在不同的生命期,这是不一样的。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问题。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艾尔文·费雪在1930年提出,投资项目的价值在确定条件下就是其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依照合理利率折现后的价值。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在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增加了不确定性,形成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研究者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上也有一定成就。周宇等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的地位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刘玉平对企业价值评估中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阐述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国内鲜有文章是探讨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性研究。 一、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产品的发展阶段以产品销售额增长曲线的拐点为标志,分为引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如图1)。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和经营风险。 (一)引入期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5年4月起实施,打破了价值评估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使得收益法、市场法的应用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三种方法应用于评估实践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价值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1 引言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拟促成三足鼎立的评估方法格局。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 3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 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 3.1 各方法的原理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 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 3.2 各方法的前提条件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都充分意识到企业现在和将来需要职工所掌握的技能,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职工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有多少被转化到工作中﹖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评估﹖这往往是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问题。所谓培训效果评估就是指针对特定的培训计划及实施过程,系统地搜索资料,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作为筛选、修改培训计划等决策判断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乐于培训并确实看到培训本身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呢?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了解培训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界定培训对企业的贡献、证明职工培训做出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一些企业培训情况介绍几种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一、闭卷考试法 这是培训过程中最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主要通过闭卷测试学员对知识的了解和吸收程度以及叙述技能的操作要点与程序的能力,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工作中太多的能力与技巧是无法用试卷“考”出来的,因而常常出现培训考试成绩不错的职工,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绩效并没得到明显改善的现象,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培训时间较短,如一、两天的培训,否则评估效果不会令人十分满意。 二、现场评估法 培训结束后,针对培训活动内容、讲师授课技巧、课堂活跃气氛、组织工作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由于这种方法简便实用而得到普遍应用,它不会给学员带来麻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本次培训的效果评价出来,学员没有压力且乐于配合。 三、柯克帕特里克培训四级评估模型 1、反应层,即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培训机构通过调查,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总体反应和感受。可通过问卷、面谈、座谈、电话调查等形式要求学员对培训内容、讲师、方式、场地、报名等程序进行总体评价。 2、学习层,即学习效果。确定学员对原理、技能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采用闭卷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考核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个层面的评估对学员有一定的压力,会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当然对讲师也有压力,这样会督促他们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3、行为层,即行为改变。确定学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如培训结束后在工作岗位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率的变化以判断其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对学员的调查跟踪,如:观察学员培训后的表现,主管领导及同事、下属对该培训学员培训前后的评价,来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4、结果层,即产生的效果。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在培训结束后的三

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国内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比较晚,左庆乐、刘杰(2001)研究表明企业业务能力的价值加上企业潜在获利能力的价值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还提出将现金流量折现法与期权定价法结合起来评估企业价值。文中不足之处在于未对其中的参数进行详细地确定,并且文章所采用的折现现金流量法过于传统,那么用此方法评价出的企业业务价值作为期权定价法中标的资产价值和执行价格的输入量就有欠妥当。 王少豪(2002)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一书中,先详细的介绍了国际上现阶段常用的高新技术企业评估方法―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对估价法以及期权定价法,并提出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评估高新企业时候的不妥之处[30]。并根据高新企业的评估难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通过对高新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提出应当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列为在事实上的资本性支出,而不是像目前这样把研究开发费用列在经营费用之下,并且还提出研究开发费用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资产”在多个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上比较完整的。尽管如此,也有些许遗憾之处,比如,在介绍实物期权法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提及将实物期权用于项目的评估中,并没有将实物期权方

法用在对企业价值的整体评估之上。 王小荣、张俊瑞(2003)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在综合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之后,提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企业价值的理论体系,应当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及其类型、形成机理、定量识别方法等方面。文中还提出了要区分持续经营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和非 持续经营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持续经营条件下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又有三个不同的阶段,都应当细分来进行研究。 方芳、周道传、李由(2003)研究中,在对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对比较乘数法和期权估价法等,一系列国际上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评述和分析之后,提出相对比较乘数法是最适合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国情的,相对比较乘数法也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同时还提出折现现金流量法代表着我国未来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方向,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折现现金流量法还很难在我国得到应用。 施月华(2003)将Ohlson模型和经济增加值法作了比较研究,通过选取153家公司的面板数据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示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推算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账面价值较经济 增加值法更加接近,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推算公司市场价值的解释力更强,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剩余收益估价法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优与经济增加值法[33]。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员工培训能持续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从而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然而培训效果如何、培训的投入是否值得,一直是员工培训工作中尚未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科学的培训评估对于企业了解投资的效果、界定培训对组织的贡献、证明员工培训所做出的成绩非常重要。当代企业员工培训及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员工培训是获得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员工培训可以为企业组织内成员创造持续学习的机会,营造员工与企业的共同理念,提高组织的绩效,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的目的。员工培训不仅能够更经济、可靠地获得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产生持久的归属感及对企业的忠诚,从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一。目前,国际上企业都十分重视培训工作。国际大公司的培训总预算一般占上一年总销售额的1%—3%,最高的达7%。 2.培训评估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指企业在组织培训之后,采用一定的形式,把培训的效果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表示出来。良好的培训评估体系是在工作分析、岗位说明、绩效标准和管理以及培训要素之间的流程管理,这种流程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业绩,并在提高业绩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绩效标准,进而使企业培训进入良性循环,真正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员工培训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员工培训评估工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培训评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培训考核工作可有可无,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培训之后不考核也是常见的情况。 2.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评估只停留在初级阶段。一是培训评估投入少,许多企业在培训工作上舍得花钱,开展品种繁多的培训项目,但对培训评估工作不投入,导致培训效果无法评价,使有些培训工作收效甚微;二是培训评估的方法欠缺,培训评估工作在我国处于探索阶段,方式、方法不够完善,特别是有些企业生搬硬套评估方法,没有运用适合企业自己的方法;三是没有做第三、第四层次的评估,即没有对员工培训后在工作岗位上行为的改变和对企业经营业绩带来的变化进行跟踪,且很多第一、二层次的评估也流于形式。 3.由于培训效果具有滞后性、间接性,使培训效果在一定时间才能体现,且培训具体的收益很难计算,从而加大了培训效果测量的难度。 员工培训评估工作的标准 对于培训评估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应用得最为广泛得是最早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价模型,该评估模型将培训的效果分为四个层次: 1.反应层,即学员反应,在员工培训结束时,通过调查了解员工培训后总体的反应和感受。 2.学习层,即学习的效果,确定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行为层,即行为改变,确定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4.结果层,即产生的效果,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事故率、生产率、员工流动率、质量、员工士气以及企业对客户的服务等。 随着我国企业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日益重视,Kirkpatrick培训四级评估模型已成为我国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主要标准,但在相当多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一般只停留在第一、二层次,而缺乏深层次(第三、四层次)的评估。 确立员工培训评估机制的工作流程 1 评估准备阶段。 1.1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的第一步,它由培训管理人员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组织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鉴别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它是确定

2017年第08章教材第八章企业价值评估

第八章企业价值评估 本章考情分析 从本章内容来看,属于财务管理比较重要的章节,而且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都 年度题型 2014年2015年2016年 试卷Ⅰ试卷Ⅱ试卷Ⅰ试卷Ⅱ试卷Ⅰ试卷Ⅱ 单项选择题1题1.5分1题1.5分1题1.5分1题1.5 分 多项选择题1题2分1题2分计算分析题1题8分1题8分综合题 合计2题10分2题10 分 1题1.5分1题1.5分1题1.5分 1题1.5 分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本章内容与2016年的教材相比删除了判断企业进入稳定状态的标志,删除了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简化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运用例题。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和对象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一)含义 企业价值评估简称企业估值,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经营单位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1.价值评估可以用于投资分析 2.价值评估可以用于战略分析 3.价值评估可以用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 价值区别 会计价值会计价值是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而经济价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现时市场价值现时市场价值可能是公平的,也可能是不公平的;而经济价值是公平的市场价值。 1.实体价值与股权价值 2.持续经营价值与清算价值 3.少数股权价值与控股权价值

理解: 股权价值在这里不是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价值(账面价值),而是股权的公平市场价值。 净债务价值也不是它们的会计价值(账面价值),而是债务的公平市场价值。 2.持续经营价值与清算价值 持续经营价值(简称续营价值):由营业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清算价值:停止经营,出售资产产生的现金流。 【提示】 (1)一个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应当是持续经营价值与清算价值中较高的一个。 (2)一个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已经低于其清算价值,本应当进行清算。但是若控制企业的人拒绝清算,企业就能得以持续经营。这种持续经营,摧毁了股东本来可以通过清算得到的价值。 3.少数股权价值与控股权价值 (1)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 (2)少数股权价值与控股权价值关系 少数股权价值[V(当前)]:是现有管理和战略条件下企业能够给股票投资人带来的现金流量现值。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汇总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汇总 近年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员工的各项培训以提 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员工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有多少被转化到工作中?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评估?面临的这 项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定义:培训效果评估就是指针对特定的培训计划及实施过程,系统地 搜索资料,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作为筛选、修改培训计划等决策判断的 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乐于培训并确实看到培训本身给企业带来的经 济效益呢?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了解培训投资带来 的经济效益、界定培训对企业的贡献、证明员工培训做出的成绩是非常重 要的。下面就企业的培训情况介绍几种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及在实际培训中 的应用。 一、闭卷考试法 主要通过闭卷测试学员对知识的了解和吸收程度以及叙述技能的操 作要点与程序的能力,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 工作中太多的能力与技巧是无法用试卷“考”出来的,因而常常出现培训考试成绩不错的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绩效并没得到明显改善的现 象,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培训时间较短,如一、两天的培训,具体如公 司一些重要文件、制度、作业指导书等以书面知识教学为主的培训。 二、现场评估法 培训结束后,针对培训活动内容、讲师授课技巧、课堂活跃气氛、组

织工作等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形式为提问式和现在操作式,如集体学习、现场操作技能演示等。 三、柯克帕特里克培训四级评估模型 1、反应层,即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可通过问卷、面谈、座谈、电话调查等形式要求学员对培训内容、讲师、方式、场地、报名等程序进行总体评价。 2、学习层,即学习效果。确定学员对原理、技能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采用闭卷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考核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个层面的评估对学员有一定的压力,会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当然对讲师也有压力,这样会督促他们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3、行为层,即行为改变。确定学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如培训结束后在工作岗位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率的变化以判断其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这一层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对学员的调查跟踪,如:观察学员培训后的表现,主管领导及同事、下属对该培训学员培训前后的评价,来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4、结果层,即产生的效果。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衡量,如在培训结束后的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时间里,将企业关心的产品质量、数量、安全、事故率及工作积极性、顾客满意度等指标与培训前进行对照,拿出令人信服的调查数据,以此来评估培训效果。 最后将四个层面的评估结果汇总形成培训评估总结报告,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培训项目概况,包括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参加人员、培训地点等;二是受训员工的培训结果,包括合格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毕业论文.x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以同仁堂公司为例 摘要 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关注,成为了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为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股权交易等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估值依据。我国的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在借鉴国外已有的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估值方法和理论体系。 医药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行业,对医药行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现有的三大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的适用性和不足点,提出适合一定评估目的下的所选企业——同仁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即现金流折现法,通过对现金流折现模型中各参数的预测和估算,最终得到同仁堂公司整体价值,并与公司账面价值相比较,找到运用该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文章第一部分从总体上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综述了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主要是全文的理论基础,解释了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现行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则是针对我国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以及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评估方法的选择;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本文选择了同仁堂公司作为估值对象,假定评估目的,选择评估方法,构建评估模型,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率等参数,估算企业整体价值,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提出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价值医药行业现金流折现法

Abstract Enterprise valuation has been tak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orporate managers and investors, also,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vestment decisions, as well as activiti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quity trading and other enterpris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basis for valuation. China's capital market has become more m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valuation from abroad theories and methods. We should establish a set of 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ories in China.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nterprise valuation summarized,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ree methods available - cost approach, market approach and the income approach. And put forward the right approach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TRT's valuation methods, namely discounted cash flows, discounted cash flow through the model prediction and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s, and ultimately get the overall value of the company Tong Ren Tang,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mpany's book value, find the use of the assessment inadequate and should be note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exist.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in general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enterprise valuation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ull text, explains the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business valuation and the current basic methods; the third part is for Chin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y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mpanies choose assessment method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ase analysis, we selected the company as a valued object TRT, assuming evaluation purposes, select assessment methods, building evaluation model to predict the future free cash flows, discount rates and other parameters, the estimated overall valu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proposed inadequacie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given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Enterprise Valu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