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水污染的影响

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水污染的影响
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水污染的影响

(环境管理)水污染概述

水体污染 高一(9)叶加尔柴健黄显博黄超时徐重阳 水污染概述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郑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三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一、郑州市概况 (2) 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5)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7)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 一、战略定位 (11) 二、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1)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2)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4)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二、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5)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1) 一、明确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方向 (21) 二、强化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 三、加强县(市)级土地利用调控 (25) 第六章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7) 一、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27) 二、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8) 三、合理利用和保护其他农用地 (29) 第七章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二、优化配置城镇建设用地 (32) 三、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 (33)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5) 一、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35)

二、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 (35) 三、中心城区布局安排 (35) 四、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外土地利用控制 (38) 第九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保护 (39) 一、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二、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 (40) 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2) 一、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2) 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44)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一、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 (48) 二、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 (48) 三、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49) 四、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49) 附表 (51) 附图 (60)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总体要求及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结合郑州市实际,郑州市人民政府编制了《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科学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面临形势进行了总体分析,确定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任务,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优化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郑州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为753256.26公顷。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知识分享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1.前言 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法则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占总水资源量的1/3。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并且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熟悉其污染途径和污染成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让我过的水体结构更加科学,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够长远的造福人类。 1.2.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5年度)》,2005年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就有65个,占到了统计数的38%,面积扩大了6736,仅河北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就扩大了2089,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0m。由此导致了湿地消失、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造成16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亡;淮河安徽段近5000范围内,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浅层地下水面积仅占11%;由于地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m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齐鲁石化公司水源告急;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物。 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引起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浅层污水不断向深层流动,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层发展,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除了少部分气体,液体污染物,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大部分污染物会随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附件5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编制依据 (1) 1.4术语与定义 (2) 1.5指导原则 (3) 1.6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 2.1工作内容 (4) 2.2工作流程 (5) 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 (7) 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 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 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8) 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 (8) 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 (8) 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 (10) 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10) 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 (13) 第六章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18) 6.1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18) 6.2修复(防控)工程设计 (19) 6.3修复(防控)工程施工 (22) 第七章修复(防控)工程运行、维护及监测 (25) 7.1运行、维护及监测内容 (25) 7.2运行、维护及监测方案 (25) 7.3运行、维护及监测实施 (29) 第八章修复(防控)终止 (32)

8.1修复(防控)工程验收 (32) 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 (33) 8.3场地清理 (35) 8.4场地恢复 (35) 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 (3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36) 表 A.1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36) 表 A.2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表 (4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t检验 (4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方案报告大纲 (44) 附录 D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大纲 (45)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论文题目 环境工程 系部 环境工程11级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地下水污染 (3) 地下水污染修复 (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抽出------处理技术 (4) 生物修复技术 (5) 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 (6)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几种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比如,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等。 关键字:地下水污染修复,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技术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水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地下水污染修复 广义上看,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地下水污染预防是人类处理污染的三种方式。地下水污染预防是指从源头上使用不至于产生污染的理想设施或环境友好材料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控制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在污染物被释放到环境之前,捕获或改变污染物的结构形态,达到净化目的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修复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先释放到环境,然后再实施净化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修复代价及其昂贵。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第一类是最简单、最便宜的修复方法,即自然修复法或称被动修复法,其依赖于自然的过程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挥发和吸附。 自然修复的机制很复杂,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特征极其多变。 第二类最简单的应用型修复技术是挖出土壤并将其运往适宜场所处理的技术。 第三类地下水主要修复技术包括地下水的抽出------处理系统和土壤的气相抽提系统等。总的来说,最常见的地下水修复系统是抽出------处理系统。污染的地下水通过生产井得到修复。在地表使用吹脱、活性炭吸附、生物处理或其他方法来处理废水。若存在碳氢化合物,则可能需要油水分离器。通过注射井或由表面排水处置过的废水可能会再次回到含水层。已有经验表明对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去除,抽出------处理系统效果明显。然而这种修复方法,代

生态修复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水污染的原因及污染物的类型,并说明了对生态工程和生态修复在水污染解决中的作用,以及对生态修复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形式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水污染生态修复生态工程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水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病原体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中常含有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和寄生虫(2)需氧型污染,生活用水,造纸和食品工业污水中,含有蛋白质、油脂、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等有机物。(3)植物营养污染物,造纸、皮革、食品、炼油、合成洗涤剂等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施用磷肥、氮肥的农田水,含有氮、磷、钾等营养物,如果大量的这类污水排入水体,使营养物质增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4)油类污染物,(5)剧毒污染物,(6)感官污染[1]。除了上述污染类型外,还有酸碱污染物、热污染等其他污染物[1]。目前常用的废水净化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类,即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方法往往综合起来采用)[2]。它们都是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以及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离出去,或将其转化为无害而稳定的物质,从而实现对水体的净化[2]。然而,这几种常规水处理方法虽然具有净化效率高,周期较短等优点,但也有投资大,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对于人口众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用地紧张,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紧张,而且许多地区缺乏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系统管理操作人员,要大面积推广普及这些废水处理技术还尚待时日,且一般难以进行深度的脱氮除磷。因此,开发高效节能、清洁、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污水处理新方法以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污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养殖业对陕南汉江流域水污染不容忽视 汉中、安康两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央地带,秦岭屏障其北,巴山横亘其南,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是抗御西北地区沙尘暴、荒漠化南下东移的重要屏障,也是遏制西南酸雨北上东进的天然防线,在我国生态环境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保护地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汉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陕、鄂、豫、冀、京、津的1.2亿人口和2.2亿亩耕地的用水,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安全。 1.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1.1 汉江干流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近年环境状况监测结果表明: ①汉江干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浓度普遍上升,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②汉中、安康等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 ③汉江中下游段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 1.2 汉江流域污染源调查 1.2.1 点源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江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排入汉江的废水总量逐年递增,“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实施,虽然使汉江流域各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消减,但汉江流域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这些废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江,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明显呈恶化趋

势。 1.2.2 面源调查 相对来说,点源的污染比较容易监测,而面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无法简单定量描述。但是面源也是造成汉江污染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汉江沿岸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汉江,造成汉江中各污染物超标。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地表径流、分散养殖、水产养殖、船舶航运污染、大气降水污染源。经计算,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入河量为COD 30369.2 t/a,NH3-N 6074.0 t/a (表1) 。 (引自石应、古佩、曹俊等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42-44页) 1.3 污染源 从污染源来看,汉江流域年COD 入河量达到26.10 万t,氨氮达到3.86 万t。在各类污染源中,COD 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再次是畜禽养殖;而NH3-N 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面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概述

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方法方法概述概述 王明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受污染地下水控制与修复技术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目前对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的恢复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异位修复和自然衰减监测法((自然修复)三种。对于点源污染的治理首先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清除、切断或控制污染来源,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泄漏,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已污染的场地进行恢复和治理。对于面源污染,应考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联合治理。 1)1)原位修复方法原位修复方法原位修复方法 气提法气提法::气提法是原位修复方法之一,主要用来去除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对于污染土壤的气提方法来说,要求在包气带中设立抽水井,使用真空泵在地表抽取包气带中的空气,从而加速土壤中污染物的气相转移速率,达到修复的目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包括抽气井有效半径的确定和如何避免地表空气直接进入抽气井而造成的短路等。对于地下水来说,气提方法是通过地下水的人工循环,即将处理后的地下水回注于包气带再入渗到地下水中,未处理的地下水从底部进入井中取代被抽取的地下水,在此过程中使水体中的挥发性污染物去除井中汽化分离,分离出的污染气体再通过地表处理或微生物降解去除。该方法一般与土壤气提、地表处理、微生物降解联合使用,可以去除氯化有机溶剂、石油产品污染物、农药等。它的优点在于只采用单井抽取气体,很少抽取地下水,具有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的特点;可以同其他处理方法联合使用,强化修复效果;设计简单,易于维护。但该工艺在浅层含水层中的处理效果有限,可能会产生沉淀从而造成水井堵塞,若处理系统设计不合理还会造成污染扩散。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摘要: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过多,严重威胁到我国地下水资源,由于经济迅速 发展,要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治理,已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在新时代,地下水 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是新型课题。在本文中,笔者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与控制 入手分析,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探讨。提出如何建立地下 水污染预警系统,为今后污染进行重点预防,为其预防奠定基础,并且就控制与 修复的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便日益严重。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工业的逐渐发展,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考验。为了 使生态系统有效修复,便需要做好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一项 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在明确问题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鉴于此,本课题对“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 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的预防 1.1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 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研究了多种方案,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防护、地下水 系统完整性防护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安排。规划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内容, 如区域规划、经济与地理情况、土地使用情况、地质人文条件,以及水资源的开 发与分析;防治规划对象为地下水污染在受到污染时表现出的脆弱性,根据土地 利用情况以及污染源分布,核定地下水可承受的污染风险度;根据地下水污染防 治的的等级与分带,对污染的危害性予以确定。一般分为三带,一是敏感带、二 是缓冲带、三是一般带。 1.2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具体而言,将地下水动态资料同地下水水质对比,采取可行方式。通过相关 理论研究,采用随机模型,针对地下水水质,开展预警工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管理过程中,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置予以安排。预警软件系统的研发, 能保证检测资料及时有效。与此同时,地下水监测时,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 且系统反馈与分析信息,为今后水资源的防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便决策 顺利进行。动态预警设立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为前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相比,地下水网络监测较为先进,监测资料可共享,同时网络化使监测资料利用 更为充分。研究我国现状,仍然需要一定的措施,对整个地下水监测网络予以优化,进而保证资料共同使用。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防治工作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在地下水污染场地 防治工作方面制定了许多措施,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措施及相关法律 法规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完善。比如,我国在《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又比如,对 于地下水的水质标准与饮用水的水质标准,我国均作出了明文规定。与此同时, 对于生活污染排放及工业废水也做出了相应的标准。除此之外,对于工业废水及 城市污水,在排放方面有了更高的收费准则。上述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我国地 下水污染能够得到有效防治,进一步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良机。 三、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策略探究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文 中 国 是 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中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 家。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 国家。 水利部统计, 2003 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 640 亿吨。其中海河、辽河、黄河、淮河 污染最为严重,地下水水质有恶化趋势。而全国农村中约有 6300 多万人饮用高氟水, 200 万人饮用高砷水, 3800 多万人饮用苦咸水, 1 . 9 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发布的地表水水质报告表明,七大水系中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较 好。而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局长李清代表强调,虽然珠江干流的水质都能达到国家Ⅱ类、Ⅲ 类水质标准,但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突出的污染问题在城市河段,由于工业发 展较快,像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城区附近的珠江支流问题相对突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3 月 23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2005 — 2006 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的汇报。会议认为,解决

农村饮水困难,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了 600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深受群众欢迎。制定并实施“ 2005 — 2006 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再解决2000 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很有必要。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编制好分阶段工程规划,适度集中工程建设区域,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二要防治并重,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要与水质处理相结合,特别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水源地附近要禁止发展高污染工业,防止和逐步减轻对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三要因地制宜,建管并重。要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建设形式、规模和标准,强化项目管理,建立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农村饮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农村饮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四要增加投入,确保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进行的饮用水监测显示,水质量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全国26个省、区的180个县市,有43.3%的人在喝着不安全的水。 为便于衡量水质状况,方便评价水体,中国把水体分为如下几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 据此标准,中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1],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包括Ⅳ类、Ⅴ类河长占总河长%,劣Ⅴ类河长占15%)已占总河长65 405 km的%。完全污染、失去水的使用价值的劣Ⅴ类河流占总河长的15%。而松辽、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如何治理地表水污染

如何治理地表水污染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污染的严重性尤为突出,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治理地表水污染呢? 1.物理处理法 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废水处理法,可分为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和筛滤截留法等。以热交换原理为基础的处理法也属于物理处理法。 2.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在化学处理法中,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是: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而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则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后两种处理单元又合称为膜分

离技术。其中运用传质作用的处理单元既具有化学作用,又有与之相关的物理作用,所以也可从化学处理法中分出来 ,成为另一类处理方法,称为物理化学法。 3.生物处理法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法。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类型。废水生物处理广泛使用的是需氧生物处理法,按传统,需氧生物处理法又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类。活性污泥法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单元,它有多种运行方式。属于生物膜法的处理设备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生物流化床等。生物氧化塘法又称自然生物处理法 。厌氧生物处理法,又名生物还原处理法,主要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泥。使用的处理设备主要为消化池。 农业污染源是指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水污染源。如降水所形成的径流和渗流把土壤中的氮、磷和农药带入水体;由牧场、养殖场、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 摘要按照修复方式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由于处理费用相对较高、处理周期长、对现场环境产生破坏等原因限制了应用范围,原位修复技术处理费用相对较低,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大面积暴露以及对地下水土环境的扰动,因此更具有应用前景。 1 异位修复技术 抽出处理技术(Pump-and-Treat)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异位修复技术。大部分有机物的密度都比水的密度小,其主要黏附在地下水位附近,因此可以用抽水井将含水层中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抽取出来,再经地表污水净化技术做进一步处理。抽取地下水会影响地面不同幅度下沉及海水、咸水入侵进入含水层,所以处理后的干净水就有必要回灌再次进入地下水。这样可以使其有利的与原地下水相混合,并对地下水受到污染部分起到稀释的作用,从而将含水层介质及污染物进行冲洗,还可以通过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使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加快,大幅度提升了去除污染物的速度,从而减少了受污染的地下水的处理及修复时间。抽出处理技术在应用的初期阶段得到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在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种类日益增加的,该技术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利用抽出处理技术对地下水中的轻非水相有机污染物(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进行处理效果更为显著,而对于重非水相液体(Density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而言,其处理效果不佳[1]。 2 原位修复技术 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土壤介质和地下水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受污染水体不作搬运或运输,在原始场地进行修复的方法。近年来,人们的更广泛的关注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目前较常用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有: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渗透性反应墙修复技术(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原位空气曝气技术(In-Situ Air Sparging,AS)、原位生物曝气修复技术(Biosparging,BS)。 2.1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从20世纪90年代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开始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监测自然衰减主要原理是在污染环境介质的源头进行观测污染物浓度随迁移而降低的变化。USEPA 定义MNA如下[2]:监测自然衰减的含义是指利用污染场地本身所带有的理化条件及污染物随环境的自然衰减作用,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毒性及迁移性等污染因素的目的,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提出相应的修复技术。 2.2 渗透性反应墙技术

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

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 近20 a来,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世界上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增加。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在各种环境基质中产生了农药残留。目前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多数河流和湖泊中都有农药残留物的存在。因此,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农药在田间使用后,只有少量停留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通过降雨、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环境。农药主要随地表径流由农田向地表水迁移,其流失量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土壤性质、地形、气候、农业措施和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目前这些因素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对农药浓度及农药在整个流域中的综合效应影响尚不明确。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农药对地表水污染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美国在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水平、特点和规律及预测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于1991年开始实施国家水质评价计划(National Water-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NAWQA)。该计划提供了一个有关河流、地下水、水生生态系统水质的长期的国家范围内的信息源,旨在在河流、地下水和水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建立长期、持久且能对比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支持国家在水质管理方面的决策。所选择的检测物质主要包括农药、营养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金属物质等。最终将NAWQA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水质在区域和国家范围内如何变化及其变化原因作出解释。USGS指出,NAWQA对美国河流和地下水中农药品种与浓度进行了最全面的评估。NAWQA执行者在1992—2001年间对美国50个州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中农药污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熊子熠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科学111) 内容提要: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治理、措施、重要性 1.水污染的总体概述 1.1 水污染的定义 英文:water pollution 名词解释: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原先就有的和没有的),进入水体后,超出了水体本身自净作用(就是江河湖海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消除外源性物质)所能承受的范围,就算是水污染了。 1.2水污染的危害 由有害化学物质(harmful chemical)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

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还会因石油漂浮水面,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引起火灾。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b苯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地下水污染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m3,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1/3。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并且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熟悉其污染成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让我国的水体结构更加科学,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够长远的造福人类。 一、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5年度)》,2005年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就有65个,占到了统计数的38%,面积扩大了6 736平方公里,仅河北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就扩大了2 089平方公里,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0米。由此导致了湿地消失、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造成16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亡;淮河安徽段近5 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浅层地下水面积仅占11%;由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齐鲁石化公司水源告急;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展.

该方法是较为经典,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污染地下水处理技术。刚方法的关键在于井群系统的布置,井群系统要能高效的控制地下污染水体的流动,而受污染水体抽出地面后的处理方法则和常规的水处理一 致,包括:物理法(吸附法、反渗透法、气浮法等、化学法(混凝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等以及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经处理过的地下水大部分回注地层。 5监测计划 5.1资料收集分析 根据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结论,同时考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回顾性评估监测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各阶段监测工作应收集的污染场地信息, 主要包括场地环境调查阶段所获得的信息和补充收集的信息。 对于较浅较薄的地下水污染,可以建设渗透性处理床,污染物在处理床上生成无害化产物或沉淀,进而除去,该方法在垃圾场渗液处理中得到了应用。将土壤的粘土层改性,可以使粘土吸附地层水中的污染物。生物处理法主要是人工强化原生菌的自身降解能力,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常用的手段包括:添加氧、营养物质等。 指场地环境调查所确定的污染场地的边界范围,同时也包括场地治理修复过程 中原位治理修复产生废水、废气及废渣的排放区域。 5.3监测介质 5.3.1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及回顾性评估监测的介质主要是土壤,同时也应包括必要的地下水、地表水和环境空气等环境介质。 531.1 土壤包括地表至地下0.2m的表层土壤、0.2~0.6m的浅层土壤及0.6m至地下水的深层土壤。场地中存在的回填土按同层土壤进行采样监测。 5.3.1.2地下水主要为场地边界内的地下水或经场地地下径流到下游汇集区的浅 层地下水。如有必要也可对深层地下水进行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