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预期结果: 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实验方法: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鸟类体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分别为( ) A.骨髓胸腺 B.胸腺骨髓 C.腔上囊胸腺 D.胸腺腔上囊 ?下列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并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巨噬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致敏B淋巴细胞 ?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内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MHC不能被自身的白细胞识别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的本质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巨噬细胞(2)辅助性T细胞(3)B淋巴细胞(4)记忆细胞(5)效应B细胞(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A.(1)(2)(3)(4)(5)(6) B.(2)(3)(4)(5)(6) C.(2)(3)(4)(6) D.(2)(5)(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人体特异性反应过程中的细胞免疫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 B.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病毒甲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乙会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该肿瘤病,该抗体( ) A.可由记忆B淋巴细胞分泌 B.可裂解病毒甲 C.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人与细菌大战体液免疫情景 一、准备 分别写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淋巴因子、抗体、抗原、细菌的各种纸片;分别写有第一次免疫反应和第二次免疫反应的标志牌。12名学生演员和参与人员根据设计剧本进行排练。 二、过程设计 1.第一次免疫反应 人:“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这时,一个细菌正靠近我们的身体,它通过了人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现在它正在攻击我们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我是吞噬细胞,我每天在人体的体液中巡查,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忽然发现入侵的细菌,冲向前)“你是何方妖怪?” 细菌:“别管我是谁,为了生存,我必须侵袭人类。” 吞噬细胞:“露出你的真面目吧!”吞噬细胞和细菌纠缠在一起,细菌的外衣被吞噬细胞扒掉,露出了抗原。接着吞噬细胞将细菌拽向T细胞,对T细胞说:“他已经原形毕露了,赶紧想办法处理掉。” T细胞对抗原说:“你不是我的菜,让我赶紧给我兄弟发信号,让他来收拾你。”并大喊:“分泌淋巴因子。”迅速将标有淋巴因子的纸条递到了B细胞手中。 B细胞看了看淋巴因子,说:“主人有危险,紧急行动变身!”随即变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细胞仔细地观察抗原,说:“我是记忆细胞,我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你。” 浆细胞:“我是浆细胞,我的任务是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接下来看我的了。” 吞噬细胞:“让我来清理战场吧。”随即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 处理掉。 2.第二次免疫反应 过了一会,同样的抗原又侵入人体。说:“上次我的兄弟被消灭了,这次我要报仇。” 记忆细胞跑上前去:“看我的超人变身。”增殖和变身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浆细胞大喊:“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又该我们战斗了,看我们的。” 吞噬细胞:“又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又该我来清理战场了。” 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处理掉。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第4章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2节特异性免疫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人体中几种信息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可随血液运至全身,但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可被相应的酶水解 D.细胞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B细胞全部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A项正确;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可被相应的酶水解,C项正确;细胞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项错误。 2.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 A.泪液中的溶酶菌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 C.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 D.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 ,这属于第一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这属于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B项错误;抗毒素(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这属于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项正确;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这属于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D项错误。 3.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某种细菌体内的物质乙注入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反应,推知物质乙属于抗原。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获得免疫性事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抵抗性。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它是机体与非自身的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诱发产生的免疫特性。这种获得的免疫性对诱发的抗原有特异性,所以获得免疫又称为特异免疫性或者适应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反应图解: 特异性免疫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细胞免疫

定义: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细胞免疫的机制和过程: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 Ts)。 Tc细胞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呈现病毒表达的抗原,并结合到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沟中,形成MHC-抗原结合物。被Tc细胞接触、识别后,Tc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靶细胞溶解而死,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癌变细胞也是Tc攻击目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患癌症。 TH细胞—CD4 receptor 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TH的受体能识别与MHC-II结合的外来抗原。MHC-II 类分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细胞内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组成粘膜和上皮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NK1.1+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γδT细胞、B-1细胞 作用时效即刻~96小时96小时后 作用特点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须增殖分化,作用迅速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作用时间长———————————————————————————————— 免 疫 系 统 的 组 成 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 (一)屏障结构 体表屏障、部屏障 (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 抗菌肽/防御素、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其他效应因子 (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NK1.1T细胞(一)屏障结构 1.皮肤黏膜屏障 (1)物理屏障作用 * 多层鳞状上皮细胞、黏膜上皮细胞; * 肠蠕动; * 呼吸道上皮纤毛的定向摆动; * 分泌液和尿液冲洗作用。 (2)化学屏障作用 * 黏膜和皮肤的分泌液: *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 * 呼吸道、消化道粘液含溶菌酶、抗菌肽、天然抗体; * 胃酸 (3)生物学屏障作用 * 黏膜和皮肤寄居的微生物: * 口腔细菌产生过氧化氢; * 唾液链球菌形成的抗菌物质; * 肠道大肠杆菌能分泌细菌素

2.部屏障 (1)血脑屏障 * 组成 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生物学作用 阻挡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 (2)血胎屏障 * 组成 母体子宫膜的基蜕膜、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 生物学作用 防止母体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 (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 1.defensin:α/β-defensin 对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病毒(包括HIV)具有广谱的直接杀伤活性。2.complement 3.cytokine 4.lysozyme 属不耐热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 5.其他效应因子 oxygen free radical、NO、脂质介质(PG、LTB4、PAF)、C-reactive protein(CRP)(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 1.吞噬细胞(phagocyte) 吞噬细胞穿越血管皮 募集至感染灶 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微生物/分泌物 吞噬 启动胞活化信号 杀菌 * 杀菌机制 1)氧依赖的杀菌途径: 吞噬细胞激活 活化胞膜结合氧化酶 还原型辅酶II(NADPH)氧化 催化分子氧还原 反应性氧中介物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ROI) 杀伤微生物 LPS 、IFN- 巨噬细胞 产生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使精氨酸水解为胍氨酸 释放NO 与吞噬细胞过氧化氢或过氧化物酶结合 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基(酸性环境)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教案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 余姚二中汪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时完成对《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个内容的教学。 2.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继续学习《免疫接种》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理论基础。 3.我的教材处理 ①教材在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方面既讲述了特异性识别的原理,也概括了免疫应答的过程,而后者恰好对后文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做了铺垫。因此先做好对免疫应答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材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中均未体现一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而这个内容却在后文的《免疫接种》中提到,因此讲解该内容时及时做好教学铺垫。 ③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图3-2中的记忆细胞毒T细胞改成细胞毒T细胞;图3-3中右上方的记忆B细胞改成B细胞;P52《细胞免疫》第一段去掉“入侵的病原体、”;P53《体液免疫》第一段去掉“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有同样的结合位点”;第二段去掉“(即抗体分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的免疫内容,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免疫部分与教材的其它章节联系很少,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加上本课时内容概念多、知识抽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容易深入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②简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③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①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交流能力和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②尝试通过绘制概念图实现有效学习。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特异性识别和清除的过程,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①利用概念图直观形象地表达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概念图,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②充分运行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图片等素材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五、教学过程

第10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选择题 【A型题】 1. 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有一个重要标记,它是 A.表达MHC-I类分子 B.表达MHC-II类分子 C.FcR D.C3bR E.抗原特异性受体 2. 淋巴结中能提呈抗原的细胞有 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T细胞和巨噬细胞 C.巨噬细胞 D.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E.巨噬细胞和Th细胞 3.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 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 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E.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 4.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DC是重要的专职APC B.FDC滞留抗原-抗体复合物于细胞表面,有利于B淋巴细胞摄取抗原 C. DC提呈外源性抗原能力强 D.DC提呈内源性抗原能力强 E.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 5.下列哪种物质与MHC- II 类分子抗原提呈有关 A. Ii B.LMP C.TAP1 D.泛素 E. TAP2 6.关于APC提呈抗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内源性抗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B.内源型性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FDC向B淋巴细胞提呈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脂类抗原与CD1结合,由APC提呈给CD4+T、CD8+T、CD4-CD8-和NK1.1T细胞。 D. 记忆性B细胞将抗原肽-MHC-II 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h2细胞 E. TAP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 7.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外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A. MHC-I 类分子 B. MHC-II 类分子 C. BCR D.TCR E.FcγR 8. 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内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A. MHC-I 类分子 B. MHC-II 类分子 C. C3bR D.SmIg E.Fc R 9. 提呈低浓度抗原最有效的APC是 A.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上皮细胞 D.B淋巴细胞 E.成纤维细胞

小儿免疫的特点

小儿免疫的特点 免疫(immunity)是机体的生理性保护机制。其本质为识别自身,排除异己;其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免疫功能失调可导致异常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缺陷及发生恶性肿瘤。小儿免疫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传统认为小儿时期,尤其是新生儿期免疫系统不成熟,但实际上,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未接触抗原。从而尚未建立免疫记忆。 一、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机体在长期种族进化中不断与病原体相互斗争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防御功能,该免疫功能构成机体的第1道防线,当病原体入侵时首先发挥作用。主要包括:①屏障防御机制:如皮肤黏膜屏障、血一脑屏障、血一胎盘屏障、淋巴结过滤作用等构成的解剖屏障和由溶菌酶、胃酸等构成的生化屏障;②细胞吞噬系统: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主要是单核一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③补体系统和其他免疫分子作用。 小儿皮肤角质层薄嫩,容易破损,故屏障作用差,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弱.易受机械或物理损伤而继发感染。肠道通透性高,胃酸分泌少、酸度低,杀菌力低;血一脑屏障、淋巴结功能未发育成熟;血清补体浓度和活性低下;各种吞噬细胞功能因血清补体、调理素、趋化因子等缺乏.可呈暂时性低下;可见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差,因此,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易于扩散。 二、特异性免疫特点 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生的,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一)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免瘦)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产生的免疫反应。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场所。足月新生儿外周血中T细胞绝对计数已达成人水平,但T细胞分类比例和功能与成人不同。其中具有辅助/诱导作用的(、I)4+T细胞数比具有抑制/细胞毒性作用的CD8+T细胞数多,使CIN+/CI)8+的比值高达3~4,约2岁时达成人水平。新生JL r4期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一7)和白细胞介素一4(1I,4)为成人的lo%~20%,约3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高考生物专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1.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清除体内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A.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若为“初次感染”则体内原来不存在“记忆细胞”。 答案 A 2.(2016·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B.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并产生更多的抗体 C.体液免疫中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能力完全丧失,体液免疫的能力减弱 解析溶菌酶杀灭病原体属非特异性免疫;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 D 3.(2016·广西来宾二模)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浆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 C.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不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B错误。 答案 B 4.(2016·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A.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D.若图中抗原为麻风杆菌,则还会引起细胞免疫 解析图中E细胞为浆细胞,它依靠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答案 A 5.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对于细胞1、2、3、4、5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 B.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接受抗原刺激后都能增殖分化 D.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细胞1、2、3、4、5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是成熟场所不同,A错误;物质a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吞噬细胞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表达,D正确。 答案 D 6.(2017·衡水中学摸底考试)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参考答案.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特异性获得性排他性多样性记忆性转移性耐受性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2.TCR BCR(Ig) TCR BCR(Ig) 3.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体细胞高频突变 4.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 5. 抗原特异性 6. 正免疫应答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7. 中枢耐受外周耐受 8. 抗原特异性记忆性 9. 抗原性质抗原的剂量、抗原免疫途径和刺激的持续时间 10.抗原潜伏期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 11. 免疫原性致耐受原性耐受原正相免疫应答 12. 易不易免疫抑制 二、多选题 [A型题] 1.D 2.C 3.A 4.D 5.A 6.B 7.D 8 .E 9.D 10 .D 11.C 12.A 13.B 14.C 15.C 16.B 17.B [B型题] 1.C 2.A 3.C 4.A 5.B [C型题] 1.B 2.A 3.A 4.A 5.C [X型题]

1.BCD 2.ABC D 3.BDE 4.ABCDE 5.ABCE 6.ABCD 7.AC 8.ABCDE 9.ABCDE 10.ABC 11.ABCDE 三、名词解释 1.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应答。 2.耐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3.细胞克隆排除学说: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细胞克隆不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导致免疫耐受. 4.低带耐受:过低剂量的TD抗原导致的T细胞产生耐受 5.高带耐受:过高剂量的TD或TI抗原引起的T,B细胞耐受 6.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在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7.外周耐受:在外周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对内源性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不应答。 四、问答题 1.免疫耐受是机体针对某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认识免疫耐受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认识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维持免疫自稳;在实践上,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以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通过解除免疫耐受而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2.免疫耐受的维持有赖于抗原的持续存在(重复注射),也与抗原剂量、抗原类型、抗原的性质等因素有关;机体免疫系统未成熟时,所诱导的免疫耐受维持时间长。 免疫耐受可特异终止,也可自发终止。通过注射结构改变的抗原、交叉抗原或置换载体的新抗原均可特异性地终止免疫耐受;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免疫耐受可自行消退。 3.T细胞与B细胞免疫耐受区别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