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各论——解表剂(一)

药方各论——解表剂(一)
药方各论——解表剂(一)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6、解表剂(一)2007-04-17 21:46一、辛温解表剂(1)

【麻黄汤方论】

金·成无己:《本草》有曰: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荣卫胜,津液内固之表实,非腹满便难之内实也。《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胜而中蕴,轻剂所以扬之,即麻黄葛根之轻剂耳。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是以为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缓,而肤理疏者,则必以桂枝所能独散,必专麻黄以发汗,是当麻黄为主,故麻黄为君,而桂枝所以为臣也。《内经》曰:寒淫地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者,《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荣之主也,伤寒荣胜卫固,血脉不利,是专味甘之物以缓之,故以甘草、杏仁为之佐使。且桂枝汤主中风,风则伤卫,风邪并于卫,则卫实而荣习。促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矣。故桂枝汤佐以芍药,用和荣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荣,寒邪并于荣,则荣实而卫虚,《内经》所谓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者是矣。故麻黄佐以杏仁用利气也。若是之论,实处之方之妙理,制剂之渊微①,该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见功焉。(《伤寒明理论》)

明·许宏: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今此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此阴盛也。若脉浮紧者,为寒邪外盛,故与麻黄汤汗之则愈也,此正伤寒发汗之症也。头疼体痛,骨节酸痛者,乃寒气不得散,循太阳之经,自足行于背膂而升于头者也。发热者,寒重生热也。恶寒无汗者,则阴寒伤营,营实而卫虚,故无汗而喘也。麻黄味苦辛,专主发汗故用之为君;桂枝味辛热,以辛热之气佐之散寒邪,用之为臣;杏仁能散气解表,用之为佐;甘草能安中,用之为使。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是也。先圣配此四味之剂,以治伤寒者,乃专主伤寒脉浮者之所至也;若脉微弱自汗者,不可服此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太阳伤寒,关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俱紧者,麻黄汤主之。足太阳经,起目内眦,循头背腰,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是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②太阳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喧③,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医方考》)

清·柯琴: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④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支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⑤而溱溱汗出⑥,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生姜之性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之性滞泥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峻矣。若脉浮弱、汗自出者,或尺脉微迟者,是桂枝所主,非此方所宜。盖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⑦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

而不可再,如法后不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气留连于皮毛骨肉之间,又有麻黄杏仁石膏连翘赤小豆等剂,此皆仲景心法也。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可拘也。(《伤寒论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王子接:麻黄汤,破营方也。试观立方大义,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促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之意也。分言其功能,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解肌,可仁下气定喘,甘草安内攘外,四者各擅其长,有非诸药之能所及。兼论其相制之法,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内守麻黄之出汗不使其劫阴脱营。去姜、枣者,姜性上升,又恐碍麻黄发表;枣味缓中,又恐阻杏仁下气。辗转回顾,无非欲其神速,一剂奏绩。若喜功屡用,必不戢而召亡阳祸矣,故服已又叮咛不须啜粥,亦恐有留恋麻黄之性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等,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和内而拒外。(《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章楠:寒邪伤营,必从卫入,阴性凝敛,故腠闭无汗;表阳郁而身热,其里不热,故须辛温通阳,以解表寒。麻黄辛散,以开腠理为君,但味薄轻虚,止能达卫,必佐桂枝之辛甘色赤通营者,祛邪外出。此二味为开泄营卫之主也。卫气出于肺胃,营血生于心脾胃,以缓麻、桂迅发之性,使阳气敷布于心脾肺胃之间,以达周身经络,则三焦之水气蒸腾以化汗,其邪自随汗解矣。盖三焦出水道,使其下行则为小便,升散走表即化为汗。不取胃中水谷之气,故不须啜继也。因此方纯乎发表,故先煮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偏,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故甘草止用一两,不用桂枝汤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为调营卫之法。

桂枝汤治风之阳邪,故佐芍药以和阴。麻黄汤治寒之阴邪,故用纯阳之剂,以姜、枣味厚而走中,并不用之,欲其专力发表也。大青龙之用姜、枣味厚而走中,并不用之,欲其专力发表也。大青龙之用姜、枣者,恐石膏之寒重碍中也,故比麻黄汤倍加麻黄,以助开腠之力。观此三方之制,药改不多,而分量之轻重恐有深义,从此体究,方知仲景立法之精,苟能师之,必有神效。(《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清·张秉成:麻黄辛温,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为发汗之主药;桂枝辛温发散,以赤入营,协同麻黄入营分,解散寒邪,随麻黄而出卫,汗之即已。然寒主凝敛,表既壅遏,则里气不舒,故太阳伤寒表不解者,每见喘促上气等证。肺主一身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杏仁入肺,苦温能降,辛温能散,用之为佐,以助麻黄之不逮⑧。又恐麻、桂之性猛,以致汗多亡阳,故必监以甘草之甘缓,济其直往无前之热,庶可邪解而正不伤,乃为立方之善耳。(《成方便读》)

清·张锡纯: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缓麻发表之性也。麻黄不但善于发汗,且善利小便,外感之在太阳者,间有由经入腑而留连不去者,以麻黄发其汗,则外感之在经者可解;以麻黄利其小便,则外感之由经入腑者,亦可分消也。且麻黄又兼入手太阴,能泻肺定喘,俾外感之由皮毛窜入肺者,亦清肃无遗。是以发太阳之汗者不但麻黄,而仲景定此方时独取麻黄也。桂枝味辛性温,亦具有发表之力,而其所发表者,惟在肌肉之间,故善托肌肉中之寒外出,且《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上气咳逆吐吸⑨,是桂枝不但能佐麻黄发表,兼能佐麻黄入肺定喘也。杏仁味苦性温,《神农本草经》

亦谓其主咳逆上气,是亦能佐麻黄定喘可知,而其苦降之性又善通小便,能佐麻黄以除太阳病之留连于腑者,故又加之以为佐使也。至于甘草之甘缓,能缓麻黄发汗之猛烈,兼能解杏仁之小毒,即以填补出汗后之汗腺空虚也。药止四味,面面俱到,且又互相协助,此诚非圣手莫办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注释】①渊微:深远精妙。

②抑:作语助词,用在句首,无义。

③暄(xuan):暖和。

④宛如:犹如。

⑤毛脉合精:张景岳说:“肺主毛,心主脉,肺藏气,心生血,一气一血,称为父母,二脏独居胸中,故曰抟脉合精。”

⑥溱溱汗出:指微汗持续排泄。《灵枢·决气篇》:“腠理开发,汗出溱溱。”

⑦戢:平息;收敛。

⑧逮:及;到。

⑨吐吸:指吸气甫入即吐出。

【三拗汤方论】

清·汪昂: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麻黄留节,发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发;连皮取其涩。甘草生用,补中有发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风寒抑遏,肺气不得宣通,呼吸失其常度,故喘不得息焉。麻黄开发肺气以逐邪,杏仁疏豁寒省涎以降气,甘草和胃以缓喘急也。热服取汗,使风寒外解,则肺气清和而行降下之令,自然呼吸有权,安有喘不得息之患乎?此开表逐邪之剂,为风寒郁遏喘逆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华盖散方论】

清·徐大椿:风寒伤肺,遏热于经,失其分布之常,故呼吸不利,喘促不止焉。麻黄开发肺气以散风寒,杏仁疏降肺气以散痰逆,苏子散痰解郁,桑皮清肺肃金,橘红利气除痰,茯苓渗湿清肺,甘草缓中气以和胃,姜、枣益心脾以散寒也。使风邪外解,则遏热顿化,而肺络清和,奚①有呼吸不利,喘促不止之患哉?此发散之剂,为邪遏喘促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今·李畴人:麻黄为肺家专药,佐以紫苏子则表散风寒而兼泻肺顺气。杏仁橘皮痰润肺,桑白皮清肺,赤茯苓利水,甘草和中。其因感风寒而致哮喘者,自可气平痰降矣。(《医方概要》)

注释:①奚(xi):何;胡;

【桂枝汤方论】

明·许宏:中风者,乃风邪之气伤人卫气,而成此症也。卫气受风则强,强则自汗出而常恶风。卫强则荣弱,荣弱则发热,头体痛,脉浮而缓。是以自汗恶风,发热头体痛,脉浮而缓者,乃中风症也。经曰: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乃用桂枝为君,以散邪气而固卫气。桂枝味辛甘性热,而能散风寒、温卫气,是辛甘发散为阳之义也。芍药味酸性寒,能行荣气,退热,理身痛,用之为臣。甘草、大枣味甘而性和,能谐①荣卫之气而通脾胃之津,用之为佐。姜味辛性温,而能散邪佐气,用之为使。先圣配此五味之药以治伤寒者,乃专主中风之症,而行解肌之法也。若非自汗恶风之症,不可服也。经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医方考》)

明·张介宾:桂枝性散,芍药性敛,以芍药从桂枝则桂枝不峻;以桂枝从芍药则芍药不寒。然以芍药之懦终不胜桂枝之勇,且芍药能滋调营气,适足为桂枝取汗之助,故桂枝汤亦是散剂,但麻黄汤峻而桂枝汤缓耳。(《景岳全书》)

清·张璐:此方专主卫风邪之证。以其卫伤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发其邪,即用芍药之酸助其阴,然一散一收,又须甘草以和其胃。况发汗必须辛甘以行阳,故复以生姜佐桂枝,大枣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药不言赤白,《圣惠》与节庵俱用赤,孙尚与收微俱用白,然赤白补泻不同。仲景云: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营虽不受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营弱,是知必用白芍药也。营既弱而不能自固,岂可以赤芍药泻之乎?虽然,不可以一律论也。营既弱而不能自固,岂可以赤芍药泻之乎?虽然,不可以一律论也。如太阳误下而传太阴,因而腹满时痛,则当倍白芍补营血之虚。若夫大实者必加大黄,又宜赤芍以泻实也。至于湿热素盛之人与夫酒客辈,感寒之初身寒恶热者,用桂枝汤即当加黄芩以胜热,则不宜白芍以助阴,贵在临证活法也。(《伤寒缵论》)

清·柯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风邪,内辅心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葛、青龙,凡发汗御寒咸赖之,惟桂枝汤不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之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故能发汗而止汗,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

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发汗之剂矣。是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助芍以和里,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热稀粥,盖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不至于贻患。今医凡遇发热,不论虚实,便禁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精义者哉!(《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清·王子接: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阳篇》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少阴奠安营血;姜通神明,佐桂枝行阳;枣泄营气,佐芍药行阴。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加热粥,内壮卫阳助药力,行卫解腠理郁热,故曰解肌。邪未入营,而用白芍者,和阳解肌,恐动营发汗,病反不除。观此足以贯通全部方法,变化生心,非仲圣其孰能之?(《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絷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今·王邈达:方用桂枝之辛温,疏卫而通阳;芍药之酸寒,和营而破阴。因桂为血分阳药,主走表,芍为血分阴药,主走里。今以二物平配,则桂得芍,而不任性走表;芍得桂,而不任性走里。适于不表不里,而行于营卫,然后用生姜之辛温以散之,甘草之甘平以和之,更用大枣之甘平以滋之,即头头是道矣。(《汉方简义》)

【注释】①谐(xie):调和。

【大青龙汤方论】

金·成无己: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①脉证,虽欲与桂枝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以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荣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先麻黄后桂枝,兹主林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

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燥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者,宜详审之。(《伤寒明理论》)

清·柯琴:此麻黄证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加味以治之也。诸证全是麻黄,而喘与烦躁有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为泄气;烦躁者,是热伤其气,无津液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少阴亦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症,与大青龙同,但脉不浮,头不痛为辨,法当温补。及脉浮弱,自汗出者,是桂枝证,反与麻黄、石膏,则真阳立亡矣。胃气不至于四肢,故手足厥冷;太阳不周于一身,故筋惕肉润。仲景所深戒也。必细审其所不可用,然后不失其所当用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谦:名大青龙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之主剂也。二证俱无汁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矣。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热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冒,纷然变出矣。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故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服后取微汁汁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清·徐大椿:“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此外治之法。论中无温粉方,《明理论》载:白术、藁本、川芎、白芷各等分,入米粉和匀扑之。无藁本亦得。后人用牡蛎、麻黄根、铅粉、龙骨亦可。(《伤寒类方》)

清·沈明宗:此出溢饮之方也。溢饮者,风寒伤于胸膈,表里气郁不宣,则饮水流行,归于四肢,皮肤肿满,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此表里风寒两伤,偏于表寒多者,故以麻、桂二汤去芍药。加石膏为大青龙,并驱表里之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使阳气通而邪从汗解,饮从下渗。或因寒邪而偏伤于内,脾胃气逆,痰饮溢出躯壳、肌肉之间,浮肿疼重者,当以小青龙汤逐痰解表,使内外之饮无地可容,故小青龙亦主之。(《张仲景金匮要略》)

清·张秉成:夫邪之来也,正气不与之两立,必发热以拒之。而人禀阴阳之气,各有偏胜不同。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躁烦不宁之象。然阳气抑郁,何由得汗?虽用麻黄、桂枝,表亦终不能解,一若亢龙有悔②,欲雨何来?必以石膏之甘寒,清其内烦,解其郁热,使其阳气暴伸,表里通畅,然后云行雨施,一汗而解也。先哲每谓石膏可以解肌,殊不知甘寒质重之物,止有清里之能,不过热除表解之意,皆由前人凿③分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两伤营卫,均为解表之方,遂致后人误会者多耳,致津液,故用姜、枣。学者神而明之,自可得其理矣。(《成方便读》)

清·张锡纯: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而其锢闭之风寒,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厚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

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润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注释】①兹(Zi):此。

②亢龙有悔:见于《易·乾》。孔颖达疏:“亢阳之至,大而极盛。”这里喻里有郁热。

③凿(Zuo):穿凿附会。

14方剂学治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 上方再加僵蚕菊,菊花茶调力更强。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g)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蝉蜕僵蚕薄荷各五钱(各15g)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苍耳散用辛夷芷,薄荷葱茶并煎汤; 鼻塞涕浊风热扰,清热疏风又通阳。 组成: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 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各二两(各6g)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g)防风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五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晕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而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得以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而凉血止吐杻,或加黄芪固表止汗,或加当归固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附子(制) 水煎服 【集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之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之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后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藏虚之微甚,参附量之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气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芪,名人参黄芪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汉,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汉,以人参易黄芪,名芪附汤,补阳兼固表。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之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生脉饮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集注】经曰: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扭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治男妇气血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508首 2015年初夏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 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 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 桂 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 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 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 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 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 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 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六朝 千金方 1,续命汤及散独活寄生汤 2,犀角地黄汤十味地黄汤紫雪 3,温脾汤紫丸紫葛丸 4,孔圣枕中丹磁朱丸驻车丸苇茎汤鲤鱼汤肾热汤补养地黄丸消渴方 5,翼方万病耆婆丸 外台方 1,外台茯苓饮温胆汤神秘汤二加龙骨汤 2,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葱白七味饮 3,香丸八首八白美颜珊瑚丸松石丸 局方 1,至宝丹抱龙丸苏合香丸黑锡丹半硫丸 2,凉膈散甘露饮八正散地榆槐角丸洗肝散补肝散 3,二陈汤平胃散七气汤(参桂夏甘)藿香正气散五积散六和汤香薷饮缩脾饮4,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无比山药丸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青娥丸真人养脏5,华盖散参苏饮苏子降气汤十神汤香苏饮逍遥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 6,失笑散小活络丹香连丸戊己汤牡蛎散五皮饮(五加皮非桑皮) 钱氏药证直决陈文中 1,六味地黄丸凉惊丸泻青汤导赤散泻白汤补肺阿胶汤泻黄汤 2,七味白术散异功散益黄汤消积丸紫霜丸 3,升麻葛根汤保元汤 严氏济生方 1,牛车肾气丸实脾饮疏凿饮子小蓟饮子 2,乌药顺气汤四磨汤涤痰汤 3,归脾汤十补丸 4,蠲痹汤丁香柿蒂汤清脾汤橘核丸 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导痰汤天仙藤散缩泉丸三痹汤四生丸 三因方控涎丹加味四斤丸应梦人参散荆公妙香散四七汤十味温胆汤人参养荣汤圣散子方 百一紫金锭指迷茯苓丸杨氏马兜铃丸牵正散本事方硇砂丸白金丸 朱肱白虎加苍术汤玄参升麻汤金沸草散 河间 1,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龙荟丸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佑丸 2,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3,地黄饮子 4,清震汤石膏羌活散 戴人木香槟榔丸禹功散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伤寒论的方剂的度量衡转化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组成】麻黄一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法同,不须歠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子加入

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仍以桂枝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小建中汤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胶饴一觔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建立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枝汤仍和荣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歠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建立,荣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濇,荣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优质严制)

1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15.小柴胡汤F80 11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22.甘草干姜汤 S95 23.甘草附子汤L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4.四逆散方84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5.四逆汤 S241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 27.白虎汤 F92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 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 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0.白通汤W 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 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古今名医方论

WELCOME YOU<篇名>古今名医方论 书名:古今名医方论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刻方论小序 属性: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难再,士生其间,动成慨往,无叩角短之谣,有戴月归锄之兴。是以陆沉之志,思似长沮;麋鹿之情,实甘丰草。微吟午夜,耿怀人至曙星;梦北窗,享羲皇 去而 以口 五脏 医, 痛心 绍,始自 经论证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x时康熙乙卯巧月既望\x \x新安罗美书于虞山麓之古怀堂\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古之方书,得人乃传,非人勿言,诚重之也。故扁鹊仓公辈,皆称禁方,不轻授人。 后 人 寒 心知其故。则见为古方难用,竟营肤浅,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鸣也。兹编本欲以仲景方为首简,恐人犹重视而畏远之,姑以日用诸方表表耳目者为先导。诸方义明,而后入仲景之门,亦行远登高之自尔。 一、汉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宋元丰以后,《局方》猥赜。蔓延今时,何有根柢,漫无 指归 《外台》诸书,及洁古、东垣、太无、丹溪方之佳者,咸择而录焉。仲景有云∶学人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明代赵以德有《金匮衍义》,于方颇有论,吴氏鹤皋着《医方考》。近时医林复有张景岳、赵养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张路玉、程扶生诸公,各有发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间或择焉而未精,语焉而未详,亦间有不惬于心者。因与素交诸同人,往来探索古作者之意,时时析疑欣赏。得见一斑,即各与分方补论,因而附列增入,少开后学。本非啖名,实未辞续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仲景分六经而司治之,使百病咸归六经,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经为杂病辨证设,竟认为伤寒设,由是仲景辨证之权衡废。夫不知证,便不知方矣。 金》,是后来《局方》之祖。然论虽多,方虽广,而不得治之要,实千载迷途矣。后此继起者,莫不贵叙证之繁,治法之备,集方之盛,求胜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学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无把柄。一遇盘根错节,遍试诸方,眇无所措。岂如得仲景法,不于诸病搜索,但于六经讲求,一剂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韵伯,于仲景书探讨有年,所着《伤寒论翼》,多所发明。故是编于伤寒方中,录其论最多,亦欲学人因之略见仲景一斑耳。 一、吴氏作《医方考》,其意未尝不欲以立方本源,开后学之蒙也。究乃拘证论方,譬 多疏 与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人 一、僭评方论,非取文章。故所批阅,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质证同志。人有 共目 一、兹选不本以数年心目,遍搜古今名医经论,删纂其要,定为《古今名医汇粹》八 卷, 以为 <目录>卷一 <篇名>补中益气汤 属性: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 于言 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而生垣知有余温之品汗;元三味除且以散诸其本位,品而气益损其肺者下者不宜木香,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凡方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宜于周慎斋曰∶下体痿弱,虚弱者不可用补中,必当以八味丸治之。凡内伤作泻,藏附子于白术 <目录>卷一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黄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 甘药 复其

伤寒论方歌诀

伤寒论方歌诀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十五、桂枝加桂汤:代-伐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伐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阴-服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人参?厚杏?芪 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 根芩连汤 根加半夏汤 根柴解肌升麻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芩连人参汤厚朴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伤寒论全部药方分类录

傷寒論全部藥方分類錄 姜佐景編製五十一年(1962)國醫節 王全民重新打製2009年12月17日方名上端首排加()數字,係今新編號數,次排數字係示原有次序,方名字多者簡之。 ○ (子) 桂枝湯類(計14方) (1)00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045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桂枝二兩 (或說應加肉桂) (3)083桂枝加芍湯 (原名: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三兩 (4)084桂枝加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六味原量大黃二兩 (5)003桂枝加樸杏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厚朴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6)004桂枝加附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006桂枝去芍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8)007桂枝去芍加附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湯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044桂枝救逆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10)046桂甘龍牡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 (11)064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12)069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 切大棗十二枚擘 (與(6)方同味異量)

(13)005白朮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匱) (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 附●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加一兩生薑加一兩人參三兩 ○ (丑) 麻黃湯類 (計9方) (15)020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16)021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 大碎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17)022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 (附加減法) (18)008桂麻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麻黃去節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 (19)009桂二麻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 (20)011桂二越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 炙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生薑一兩大棗四枚擘 (21)085麻黃附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22)086麻黃附甘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片甘草二兩炙 (23)024麻杏甘石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 (寅) 葛根湯類 (計4方)

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

经方用药统计 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 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45 次 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31 次 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47 次 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45 次 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42 次 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3 次 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8 次 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15 次 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19 次 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6 次 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4 次 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6 次 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16 次 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10 次 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18 次 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6 次 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3 次 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20 次 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7 次 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2 次 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 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3 次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地论述【理气剂篇】

一、行气 【越鞠丸方论】 元?朱震亨: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苍 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 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丹溪心法》) 明?吴昆: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理气郁,苍术开湿郁,抚芎调血郁,梔子 治火郁,神曲疗食郁。此以理气为主,乃不易之品也。若主湿郁加白芷、茯苓;主热郁加青黛,主痰郁加南星、海石、瓜蒌;主血郁加桃仁、红花;主食郁加山楂、砂仁。此因病而变通也。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乃《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耳。(《医方考》) 清?季楚重:《内经》论木郁达之五句,前圣治郁之法最详。所谓郁者,清气不升,浊气 不降也。然清浊升降,皆出肺气,使太阳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又云:诸气有皆属于肺。然肺气之布, 必由胃气之输;胃气之运,必本三焦之化;甚至为痛,为呕,为胀,为利,莫非胃气不宣、三焦失职所致。方中君以香附快气,调肺之怫郁;臣以苍术开发,强胃而资生;神曲佐化水谷梔子清郁导火,于以达肺,腾胃而清三焦;尤妙抚芎之辛,直入肝胆以助妙用,则少阳之生气上朝而营卫和,太阴之收气下肃而精气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然五郁之中, 金木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兼清火滋阴;泻白散清肺之郁,兼润燥降逆。要以木郁上冲,即为火;金郁敛涩,即为燥也。如阴虚不知滋水,气虚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谦: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 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 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

病机伤寒论方剂(新整理,附方剂)

病机伤寒论方剂 太阳病 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太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入太阴去路∶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炙甘草6~12g 干姜3~6g)。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9g)。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生姜9g)。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