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富有民主共和色彩的资产主义革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其缺陷,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结果以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衰落。辛亥革命以及之前的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因到没有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少数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切入点,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动员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去。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社会。为了光复中华民族,振兴炎黄子孙,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各种救国之路。从林则徐的开眼开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运动,无不透露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抱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爱国救国的运动未能达到其预想的效果。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更令人们对之前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产生了怀疑,同时反思其失败的原因。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展开的救国方式,往往是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甚至是以失败告终。因此,他们把原因归纳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上。他们认为中国国民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其思想顽固愚昧,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改变国民这种劣根性,就必须解放国民的思想,必须打破封建思想的囚牢。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创刊之后,《新青年》的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与此同时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参加编辑部并担当撰稿人,这意味着《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一、动摇国民的劣根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因此在《新青年》中提出了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孔家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有正统的地位,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家儒学当作思想统治工具。若想动摇国民的劣根性,就必须为国民的思想注入新的血液。而民主和科学,正是这剂良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解放国民思想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在继承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民主和科学的含义。民主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更多数人的民主、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不在局限在自然科学内,还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层面。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取得在思想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为中国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强力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的功绩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

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爆发了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为首的十几所学校的三千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游行示威。但是,学生的爱国游行示威遭到北洋政府严厉镇压。随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上海六七万工人为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而罢工。工人罢工在国内引起了重大影响,紧接着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这场爱国运动的影响范围波及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一百多个城市。

最后,北洋政府迫于来自全国人民群众的压力,最后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

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以往的爱国运动,都没有表现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仅仅是停留在反封建的地步,并不敢明确提出反帝。而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阶级压榨人民群众的实质,因而明确提出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并把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二、广泛地动员群众的力量

任何革命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就是只依靠少数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并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相对地,五四运动得到了新生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支持,以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因此五四运动的胜利可以归因到广泛地动员群众的力量。

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基础

五四运动动员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人人都崇尚民主科学的救国之路。而当时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时,振奋了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因为十月

革命表明了即使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解放民族的道路。这些都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结实的思想基础。

四、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阶级为先锋队,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在这次运动中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说明了中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日益增长,工人阶级的政治需要越来越强烈。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精神,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充分地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热情,以主人公的态度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论五四新文化对儒学的态度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 的态度 欧阳军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 之一。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 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这一方 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 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 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 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 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 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 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 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 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 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一 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 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于是“五 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 语。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 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 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这种观 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

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五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仍试图用一种新方法来解释日渐失去活力的儒学,并通过“中西融会”的方式,充分吸收西方文明,从而给传统儒学注入新鲜的因素,以图缓解儒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及其采取的叙事方式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还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下面申而论之。 二新文化派“反儒”言论的分析 要弄清楚新文化派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的言论作具体的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其真实的含义是什么,他们要否定的是什么,以及要否定到什么程度。任何“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就是它“看上去”直接向我们所说的。相反,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以产生的历史情景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新青年》同仁的“反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非常激烈,如果孤立地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把相关的言论综合起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考察,才能弄清其真实的含义。总的说来,《新青年》的“反儒”言论有四大特征。 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儒学与礼教有联系又有区别,礼教以儒学三纲说为基础,强调忠、孝,其特点是人身依附,属形而下之儒学。从文化理论来看,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概约地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儒家在中国的影响实包括三个层次而无遗,但其影响最深最远的,实在法律制度公私生活方面。[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_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和以往革命运动,认识其伟大意义,培养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培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 (1) (2) ②马克思主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点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2500字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 2500 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 接新的观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析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五四运动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 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 :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 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中说道:“ 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1],其中 “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 “ 一间屋子 ”。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 谢冰心、 庐隐、 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 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 集)共十篇小说,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 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 品的百分之八十。 凌叔华的 《花之寺》 和 《女人》 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 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九篇是写女性的。 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 《劫 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 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 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 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 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 《棘 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 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 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 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 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 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 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 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虽然,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 正文: 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如何理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论。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钱玄同等等来看,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也是长期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批判传统文化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暮气沉沉,只有靠振兴才能拯救中国,而振兴的前提当然就是改革。在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阻力非常之大,这个阻力就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文化。因此,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阻碍革新的,把它提出来,要批判这些旧的糟粕,而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认。 所以我觉得,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断层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向上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五四运动论文2500字

五四运动论文 2500 字 1919 年 5 月 4 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 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 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论文的内容, 欢迎大家 查看。 1919 年 5 月 4 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 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 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 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也孕育了爱国、 进步、 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 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所有的中华儿女 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不是凭空发生的, 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 够发动起来的。 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 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说到底,人们被那时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对 创造合理的新社会的强烈追求, 是五四运动能够发生的内在动力。 生活在今天的 年轻人也许很难想象,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何等深重的苦难中;也许很难体会 到, 那一代中国人在几乎看不到一点光明前景的艰难岁月里, 是怎样为祖国 的悲惨命运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煎熬。 大家知道,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居于世界前 列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在几千年内绵延不绝,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 在近代却大大落后了。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国家炮舰的威胁下,中国开始丧失独 立的地位,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人极 大的刺激。翻开 20 世纪历史的第一页,呈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更加惊心动 魄的图景:西方的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长达一年之久。 中国真的要灭亡了吗?昔日的辉煌同任人宰割的现实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 使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对这种屈辱和不幸格外感到无法忍受。“振兴中华 ”这个响亮的口号,便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 发生的那年喊出来的。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但是,前行的 道路并不平坦。在这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出于独霸东亚的野心,开始对中国进 行规模空前而野蛮的侵略掠夺。他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 二十一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在 1919 年 1 月开始举行的巴黎和会 上,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 原先期望能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攫去的特权归还中国, 而巴黎和会却不容讨论地把这些特权又交给了日本。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
1/9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XXX 专业:X 班级:X 学生姓名:X 学号:X 指导老师:X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启蒙运动。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新青年》;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于内有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述论: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历史意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新文化运动趣闻

纪念五四:文白之争中的趣闻 (2009-05-06 02:29:05) 转载▼ 标签: 五四 文白之争 博闻天下 刘继兴 玉昆 文化 分类:品文化,读历史 刘继兴:五四“文白之争”的高手过招 胡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要废除在中国传承千年、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主干的文言文,却并未激起

多大反响,只有几位新文化闯将在自说自 话。 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导自演了一个奇特的戏,那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双簧信”。这个主意是刘半农出的,他曾在上海时进过剧团做过编剧。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 部的公开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文写的,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 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刘半农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在论辩中新文学的声势也逐步壮大。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双簧信”也引起了《新青年》内部胡适的不满。他认为“太轻薄”,“有失士大夫身份”。不过他也认为,钱玄同的冲锋陷阵,“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鲁迅则对刘半农的进步高兴,称赞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

五四运动的历史论文

五四运动的历史论文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00522227 秦立 2011-10-25

事件经过: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但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罢工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班级:10061224 姓名:骆恺闻学号:100412112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看法。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了俩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王元化 重新认识“五四” 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课题, 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我主张用一种更冷静 、 更多层面的方式来重新 认识“五四” , 这构成了我近年所作理论反思的一部分。 一、首先要打破既定观念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 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再 估价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观念, 重新清理这些东西。对“ 五四” 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 将任何问题, 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 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 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 五四” 的道路走。“ 五四” 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但是“五四” 思想需要深化, 而不是重复 , 这就是我对“ 五四” 主张再认识的原因。 启蒙也是中国的历史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五四思潮遗 留下来的不都是好的, 有的是谬误, 有的是真理中夹杂着谬误, 还有的是走了样变了形的真理在起影响, 我们应该把它清理出 来。 接受外来思想影响, 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被认为是“ 五四” 最 为突出的思潮和文化特征之一。外来思想如果不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结合起来,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 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 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 这就是所谓的“格义” 。到了道安时期, 认为“ 格义” 于理多违, 遂废止“格义”不用, 而采取直译和音译, 使佛经得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 可是并未传播开来, 广为流传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 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 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 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 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文化爱国 前言 九十年前,在中国爆发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九十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今天,回顾历史,作为当今社会的青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做出贡献。 一、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心头。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90年前,3000多名北京学生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随后掀起了全国性的抵抗活动,工人罢工,商人忍痛罢市,当执政府为了平息甚至向一群手

无寸铁的大学生开枪!即使这样也没能扑灭这群爱国青年的一腔热血。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次革命也带来一次思想解放。皇帝,历来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也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抛弃掉呢? 但是,历史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笼,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一幕幕丑剧紧锣密鼓地上演。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有志气的爱国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从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入手,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二、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探索后产生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理想和信念。 五四时期那样多先进分子奔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是不难理解的。他们是立志救国的忠诚的爱国者,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初,传入中国的新思潮中,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等等,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那些先进分子从对各种思潮的反复比较推求中,得出结论: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救中国,别的办法都不能救中国。随着对中国的具体国情逐渐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们在不长的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的背景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4.代表人物5.历史意义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1.兴起的原因: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板书) 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