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影响(1)

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影响(1)
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影响(1)

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影响

王明娇,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习09综合文科教育专业

摘要:宗法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制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当今社会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很大。本文将系统的阐述何为宗法制?宗法制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法制又是如何演化发展的?最后将再着重阐述一下宗法制的现代其实与影响。使读者对宗法制有一个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宗法制度;影响

The product of the patriarch system and it is influence of

Chinese ancient

WangMingJiao (history and social department, Chizhou College, Anhui)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cultural of china, the patriarch system have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history .and even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oday .in this article I will tell you what is the patriarch and how it is product. In Chinese long history, how the patriarch system change and develop. Last, I will expound the patriarch system is revelation and influence of today .let reader understand the patriarch system deeply.

[Keywords] the patriarch system; strain; three classes and five regularitities; clan power; ancestral hall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可比拟的深厚文化底蕴。而宗法制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之一,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宗法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而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并与政治挂钩,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特殊政治体制,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那何为宗法制度呢?下面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一、宗法制的起源及其演变

讲到宗法制的起源与影响,首先我想就宗法制的概念作一下阐述。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缘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之间的不同继承顺序,以及享有的不同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标榜尊祖敬宗,维系血缘亲情。

中国宗法制起源很早,早在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宗法制就早已开始萌芽了。在父系氏族社会父家长拥有极其重大的权利,他对家族的各个成员拥有很大的支配权,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大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人们除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外还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在此基础上便又产生了私有财产。在父家长生前这些财产都归父家长所有,父家长死后这些财产需要有人来继承,于是便产生了一些习惯规定的继承顺序。同时由于父家长生前的威严及子孙后代想得到父家长亡灵的庇护,以及对父家长的崇拜和敬畏使他们在父家长死后举行各种仪式来祭奠他。①这些都是宗法制萌芽的早期表现。

在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采用的是“禅让制”。但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礼记》:“大人世及以为礼”。(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至此王位世袭制成为我国封建

社会的一项定制,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夏王室也包括夏王以下的各级大小奴隶主贵族。王位世袭制与血缘宗法制是紧密相连互为影响的。宗法制在逐渐形成中。

对商代宗法制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陈梦家先生认为,殷墟卜辞中有“大世”、“小世”之类的名称,即宗法中的“大宗”、“小宗”。

②而杨升南先生通过对“世”、“宗”二字含义与用法的分析,认为商代王位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从而证明了商代宗法制的存在。

商纣王与微子启同为帝乙之子,微子启为帝乙的长子但最终帝乙却立商纣王为储君原因无他,只因商纣王为皇后所生,是帝乙的嫡子,而微子启是庶出,所以立嫡子为王。这反映了在商代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开始确立。

但宗法制的真正形成是在西周。历史上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展开激战。由于商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商朝军队在阵前倒戈,再加上周武王联军的势如破竹,最终牧野之战以周武王的大获全胜和商纣王的自杀而告终。此后,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分封七十一国而姬姓独占五十三,其余则为功臣以及殷商的遗民贵族(如微子启等)。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宗法制中的“亲亲”原则,以亲缘关系为核心,任人唯亲。

不仅如此,周初的分封制还遵循着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在严格区分嫡庶的情况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进行分封。《礼记大传》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这句话表明了西周宗法制的状况。钱宗范先生在其《中国宗法制度论》一文中说:“周王是周族的大组长,他分封子,侄为诸侯,周王成为天下之大宗,诸侯对周王来讲是小宗,诸侯在封国内分封子侄为卿大夫,诸侯成为一国之大宗,卿大夫对诸侯来讲是小宗。卿大夫在封邑内又分封子侄为士,卿大夫成为封邑内的大宗,士对卿大夫来讲是小宗。通过宗法分封形成了自天子至士的宝塔式的宗法等级关系,凭借宗法上的亲亲尊尊、尊祖敬宗、孝悌思想巩固整个贵族阶级的统治地位。”

而阴法鲁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书中对宗法关系作了如下示意③:

《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西周是我国宗法制系统化发展时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宗法制已基本定型。但进入春秋以后,由于天子式微权利旁落到诸侯士大夫手中,诸侯不再向以前一样年年向天子朝见纳贡,也不在武装上誓死效忠周天子。而是各自割据,诸侯之间相互征战扩展领地。这样至战国时期便形成了战国七雄及众多小诸侯国割

据混战的局面。各国为了争霸相继都实行了变法运动,实施富国强兵的政策。且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出现和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这一切都推动着传统宗法制的瓦解。至秦汉时期又推行了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推恩令。等等这一系列措施的采取都极大的削弱了原有的贵族势力,冲击着旧有的宗法制度。但这种冲击并不意味着宗法制的影响会逐渐消失,二世推动着宗法制向另一种形态转变发展。

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宗法性的门阀氏族而门阀的最主要特征便是按门第高低来选拔和任用官吏。此外还派生出了婚姻当中的门第观念如男女双方讲究门当户对,士族免徭役等。而这些宗法性的门阀士族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首先宗族组织在当地都是一些名门望族,拥有极大的权利和威望,甚至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以及地方选举。同时宗族组织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部曲。一般宗族都有自己的庄园,庄园的经济生产可供自给自足。独立的经济和武装使得宗族组织的势力日益强大,形成一股地方割据势力,有的还和政府分庭抗礼。

宗法制发展到隋唐,由于科举制的兴起、庶族地主大量崛起,这沉重打击了宗法性的豪强地主,后经农民起义的冲击宗法性豪强势力更是荡然无存。

但到了宋代以后宗法制又重新崛起并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世人应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宗法制的转变。北宋民间开始出自发组织的以父系血统为核心的宗族组织,父家长在宗族内宗族拥有极大的权利是宗族领袖。并规定了严格的族规,修订家谱,建造祠堂,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力量。而此后的宗法制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宗法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和奴役人民的工具,并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宗法制的历史影响

历史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产生至现今社会它的影响从未消退,其影响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方面而是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至后来宗法制不仅是统治着统治人民的工具更是人们维系亲情关系的关键。人们通过血缘组织接起来,形成一个有严格族规宗族内区分尊卑长幼顺序的家族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宗法制的影响。

(一)重视血缘血亲关系

中国人历来重视血亲关系,不仅是因为亲情还有是因为他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总要纽带,宗族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亲族圈。除此之外对亲族的亲疏远近长幼关系也有严格区分。如在汉语中严格区分了叔、伯、舅、姑父、姨夫、和婶婶、伯母、舅母、姑、姨,而在英语中则并无严格区分。不仅如此,还用“表”、“堂”、“外”、“干”、“继”、“曾”、“元”等对亲疏进一步关系区分。这些无一不表明着中国人对血亲的看重。

在古代社会它有一个总要表现形式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并且这种嫡庶之分再很早以前就确立了,而所谓的嫡庶之制这是指为了区分在多妻的情况下法定配偶的正妻和众妾在身份上的尊卑从而规定了正妻所生的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郑伯克段于鄢》中记载:“生庄公及共叔段爱共叔段,欲立之,丞请与武公。公弗许”。虽然武公和妻子都喜欢共叔段,可是宗法制还是使武公立庄公为君。由此可见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的规则是上至国君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和敬畏的。没有人可以违背也没有人可以逾越。

(二)对伦理道德的规范

宗法制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主要是有三纲五常构成的,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中有两个都是关于家庭内部关系的,而家庭在传统道德中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关于宗法制的道德规范的一个有力表现。

宗法以宗族为基础,宗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脱离不开的重要人际关系。⑤宗法制按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宗族成员的权利和

义务关系,血缘关系近的继承的利益就越多,而血缘关系疏远的继承的利益也就相对较少。同样这种血缘的亲疏所带来的继承顺序和利益分配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尊卑贵贱的不同等级秩序的出现。这种等级秩序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且它不仅涵盖在家族家庭生活中,还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在家族中所有宗族成员都必须遵守族规,尊重和遵守组长的命令。而在家庭生活中子女必须严格听从父亲的命令,父亲对子女有管教甚至生杀予夺的大权,而子女则必须对父亲尽孝尽善,即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妻子必须严格服从丈夫,丈夫对妻子不满可以休妻,而妻子则不能反抗是为夫为妻纲。同样在国家生活中也是这样君主说的话即圣旨做臣子的只能遵守不能违抗,否则便被视为大不敬,严重者可能还会遭砍头。而董仲舒所谓的君权神授更是体现了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即君为臣纲。

总之君权、父权、君权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力量,是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使人们在潜意识中把它当成一种道德规范去遵守,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范。

(三)家国同构的政治理论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这是宗法制最鲜明的结构特征⑥

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以及总发家族中的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等这些都说明着宗法制的影响的广泛。由国家到家族到宗族再到家族最后到家庭,这是一个层层递减的关系。在宗法制下若按这种关系构成一个宗法统治下的金字塔,则会是如下情况:最上层是国家也即统治者,是为大宗,拥有国家的权力、财富、土地和人民。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卛土之兵,莫非王臣”。天子对其以下各宗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剥夺权。王位是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的,天子是大宗但天子的其他兄弟也按照宗法制中的嫡庶关系获得相应的封地和人民,建立自己的宗族。这些人是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宗族内诸侯又是大宗,然后诸侯死后有按这种方法分封自己的土地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自己的爵位,其他诸子是为卿大夫。而后卿大夫再按这种方法进行分封,层层递

减直至最后一个家族或家庭。这种血缘连接起来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关系网构成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实体,并且巧妙地使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治秩序,使国与家在政治上也紧密结合起来了。国由家构成,家是国的基础,无国则无家,无家也无国。国与家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正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的那样,“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家国同构不仅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特征更是稳定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定结构的保证。

(四)尊祖敬宗观念

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孝”不仅只要孝顺父母还支队祖宗的敬重和崇仰。古代读书人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取功名进入仕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光宗耀祖,光大门楣。在古人心中祖先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存放祖先的灵位。而平时也是十分注重对祖先的拜祭的,并且建立了十分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来表达对祖先的敬重。这种宗庙祭祀之制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宗庙制度的设立达到了《礼记大传》中所说的:“亲亲故尊祖,敬宗故收族”的目的。对于维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其世袭统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人们对祭祖的形式也是十分讲究的。在西周时期只有大宗才有权祭祖,小宗是无权祭祖的。即所谓的:“支子不祭,祭必告与宗子。”和“庶子不祭祖,明其宗也。”此外祭祖是男子的特权,女子是坚决不允许祭祖的。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对祭祖的看重。

古代宗庙制度,天子有“五庙”,即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即太庙)⑦而在西周时,五庙又发展为七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这七庙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太祖庙居中,以下逐代分裂左右,昭辈居左,穆辈居右,三昭为五世室、显考庙、王考庙,三穆为文王室、皇考庙、考庙。⑧不仅天子注重祭祀,天子一下的诸侯卿大夫乃至平民对本宗族内的祭祀也都十分注重的。虽不及天子那么隆重和讲

究,但敬重的心是绝不要与天子的。尊祖敬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更深层次上维系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了政权。

三、宗法制的现代启示与影响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已大致了解到宗法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但总法治的发展并未因时代的发展而止步,在当今社会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现今社会有人认为宗法制是糟粕应完全抛弃,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对于宗法制我们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当然宗法之中消极不好的方面我们应该抛弃。但宗法制也有积极可取的一面,对于这些我们则应该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宗法制可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封建社会中宗法制与封建政权相结合成为统治者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工具。而宋时更是产生了三纲五常等严重束缚人民思想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封建社会中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生也与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宗法统治下所形成的迷信守旧、守族排外、敬神祭祖、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宗法观念等反映封建宗法的阶级性、奴役性、保守性和落后性的思想也有很多,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应该加以揭露、批判和扬弃。但除此之外,由于宗法以宗族为基础,宗族又是由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而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亲亲尊尊、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谦让、爱民、群体主义、人伦道德等思想也都与宗法文化密不可分。现今社会很多地方都在修宗谱、祠堂以延续自己宗法姓氏,这也是宗法制在现今社会一个非常明显的延续。那么宗法制对现今社会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下面就具体的分析一下。

首先,和谐社会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而宗法制中强调的忠孝

思想对于发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以及养成人们忠于伟大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其次,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宗法中宗族思想在现今社会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爱家乡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促使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的同胞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忘建设家乡。纷纷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然后是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而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奋斗。港澳台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任何时候都应该团结互助。少数民族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珍惜这份手足情。

最后,队延续传统文化维护传统制度及姓氏的影响。现今社会很多人都认为修祠堂、宗谱等是封建迷信行为应予以扬弃,但我认为并不尽然。修祠堂、宗谱可以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的祖先宗族,自己的来源对祖先家乡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爱家乡的热情。同时宗谱、祠堂的修建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保存,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种由宗法血的结构,血缘关系来维持的一种政治与宗法伦理相结合,这种结构在历史上起着一种双重性质的作用,既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但不管怎么样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即使在现今社会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小视的。

注释:

①姚均伟:《宗法制度的兴亡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页。

②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页。

③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页。

⑤钱宗范:《中国宗法制定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页。

⑥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页。

⑦许结:《中国文化制度述略》,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页。

⑧戴宗芬:《中国宗法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10期,第…页。

浅谈中国宗法制文化

浅谈中国宗法制文化 宗法制是血缘的家族权和国家政权合一的产物,是贵族等级制同政权等级制相结合的结果。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一种社会关系,又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所以了解中国宗法制文化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产生的社会条件: 氏族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共同体。在由氏族社会转变成国家的过程中,血缘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中西方发展的方向不同,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在欧洲由氏族社会转变成国家的过程中,血缘关系已逐渐趋于分解,个人占有财产的独立性,分解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在个人私有制的关系上建立起了西方国家.而在中国私人占有财产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独立的私人土地所有是极少的例外现象,土地为氏族贵族专有,使得氏族贵族即掌握国家政权,又控制土地和财产,他们利用原本存在的血缘关系进行统治,氏族贵族成了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天子同时又是天下的共主,血缘的家族权力和地域国家政权的合并成就了中国的宗法制度。 另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生活,使得中华民族很早出现定居生活,形成安土重迁的心理,一个宗族长期生息在一个地方,世代繁衍,为了自助,自卫,血缘关系纽带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络在一起,长此久往,形成了宗族自治体,出现了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的等级秩序,使血缘关系得到加强和巩固,在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都不能不受其影响,可以这么说,直至今天,中国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些影响的残余。 二、历史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巩固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最早出现是于分封制相辅而行。在商国时代,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相辅形成了一整套统治秩序。在全国,天子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同宗贵族的最高家长,是大宗,同姓的诸侯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士在本宗族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 补考 课程: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文学艺术起源于( )(本题 2.0分) A. 人类的阶级斗争 B. 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 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 人类的生产劳动 答案: D 解析: 无 2. (单选题) “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 )(本题2.0分) A. 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 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 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 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答案: D 解析: 无 3. (单选题)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本题2.0分) A. 《汉书》

B. 《史记》 C. 《春秋》 D. 《战国策》 答案: C 解析: 无 4. (单选题) 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 )(本题2.0分) A. 左丘明 B. 孔丘 C. 司马迁 D. 班固 答案: C 解析: 无 5. (单选题)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本题2.0分) A. 《尚书》 B. 《左传》 C. 《国语》 D. 《战国策》 答案: B 解析: 无

6. (单选题) 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本题2.0分) A. 盘古开天辟地 B. 女娲造人 C. 后羿射日 D. 黄帝战蚩尤 答案: C 解析: 无 7. (单选题)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本题2.0分) A. 史传散文 B. 纵横家书 C. 杂家著作 D. 志人小说 答案: C 解析: 无 8. (单选题) 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本题2.0分) A. 本纪 B. 书 C. 传 D. 表 答案: C

中国古代史一览

第1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知识掌握】 —、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云南;170万;最早;长江 ①半坡氏族:陕西西安;5-6千;黄河; 特点:磨制石器;弓箭;粟、菜、麻、畜禽;彩陶;村落 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4000多年前 1、炎黄时期:黄河、黄帝;上游、炎帝;南方、蚩尤;华夏族;炎黄子孙 2、尧舜禹时期:禅让: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禹治水;私有→阶级→国家(奴隶社会) 第2章: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基础知识掌握】 —、夏朝:(前2070——前1600) 1、夏朝建立:前2070;禹;启、世袭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 2、农业生产:木、石、蚌;水利;铜器(非农);(青铜出现) 3、夏朝灭亡:桀;前1600;黄河下游、商汤 二、商朝:(前1600——前1046) 1、商的统治区域:东:大海;西:陕西西部;东北:辽宁;南:长江流域 迁都:前1300;盘庚、殷(河南安阳); 2、殷墟和甲骨文:19世纪末;龟甲、兽骨;较成熟文字;信史 3、奴隶制度:刑、狱;人祭;人殉 4、农业、畜牧业:集体耕作;畜牧多 5、青铜器:铜、锡、铅;盛器、武器、工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天文历法:夏历;殷历:闰年;日月食;

7、商文化的世界地位:疆域;青铜;文字;天文 三、西周 第3章:春秋和战国时期 【基础知识掌握】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前770——前476) 1、春秋五霸:(图)齐、宋、晋、秦、楚;吴、越 2、齐桓公称霸:富庶大国 3、晋楚争霸:晋文公:生产、政治、军队;城濮之战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图)(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中)赵魏韩 2、封建制的确立: 3、商鞅变法:前356:秦孝公 4、都江堰和郑国渠:(图)李冰,成都,“天府”;郑国,咸阳,400万,泾-洛 第4章:春秋战国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古代文学1》A卷(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古代文学》1 期末试卷A卷(专升本) 一、单选题(共28分) 1.文学艺术起源于(D) A.人类的阶级斗争 B.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人类的生产劳动 2.“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D) A.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C)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战国策》 4.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C) A.左丘明 B.孔丘

C.司马迁 D.班固 5.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B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6.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C)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C)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C) A.本纪 B.书 C.传 D.表

9.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B)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0.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B) A.曹操《短歌行》 B.曹丕《燕歌行》 C.曹植《野田黄雀行》 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11.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诗人是(A )A.陈子昂 B.王勃 C.杨炯 D.卢照邻 12.提倡“以文为诗”的词人是(D)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宋初三体诗中“西昆体”学习的唐代诗人是(D)A.李白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一、宗法制度对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宗法制度的形成首先经历了由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宗族制只是宗族制在政治和礼俗的最高体现。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源,均基于氏族制这样的一种以血缘纽带的原始社会组织。在古代,原始组织有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这种组织体系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氏族社会,它与政治社会或国家有所区别。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人际关系的制约逐渐超过了家庭制约,氏族社会也句在血亲的襁褓中诞育形成。 从早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影响来看,父系氏族的出现和由此逐渐形成的部落尤其是部落联盟,是至关重要的。 到战国纷乱,秦汉统一,自此以后帝王专政制取代了宗族分封制,故后人有“自世爵世禄之制度,而宗法始坏”之叹。但考察其实,西周宗法制度的重要内涵及精神,仍呈现在帝制时代,诚属千年不姚之宗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从血缘宗法制看中国情感文化

请结合血缘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情感文化特质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恻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太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 宗法制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形成一种宗法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得忽视的,影响形式源远流长,影响极深。它的影响有好也有坏。 利处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中国人高度重视尊祖敬宗观念。在古人心目中,祖先地位非常崇高,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用以存放祖先的灵位,同时也只有家族中地位最高的大宗才有祭祀祖先、山川的权利。尊祖敬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更深层次上维系了以宗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2有利于培养爱国意识。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19]。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20]。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21]的说法。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和伦理本位。 3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华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经纬万端无非就是一个“德”字,而这种“德”就始自于宗法制。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因为他们发现在对族群的管理中法律显然过于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预下,许多事情的处理不但能变得高效,而且更灵活且具备相当的延续性。因此社会成本最低的“道德”成为了宗族制度的首选管理方式。现代社会我们观察生活,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尊老爱幼”,看似民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

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磊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节日在现实中已悄然渐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在国人的心中已渐渐趋于淡漠。因此,把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对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现为一种一贯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和累累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过这个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上,真正地知道它们的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首先,在古代甚至近代,民间崇拜和信仰其实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在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祭祀主要包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虔敬、对民族英雄的追思。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据《周礼》所示,在周代普遍流行在节日里祭天祀地、祭日祭月等活动。沿袭到现在,日月天地崇拜在节庆活动中的印记仍旧或隐或显地保留着,如,中和节焚香祭日、中秋节赏月、春节扎天地棚祭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虔敬是在古老的灵魂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最早敬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为氏族或部落立有功勋的“保护神”。延至后世,对部族保护神的敬仰逐渐演化为对家族祖先的祭祀。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等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地举行祭祖敬宗、上坟扫墓等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虔敬之情。除了敬神(天地日月神灵)、敬鬼(祖先)之外,对神圣的崇拜还包含有对一些集中体现本民族价值观的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如寒食节纪念“居功无争、自敛隐

中国古代文学1 (1)

唐五代诗歌 初唐 隋代:大体承袭以前的绮靡之风,除了薛道衡《人日思归》独特。 初唐: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台阁宫体 四杰意义:诗风刚健清新,四人不满六朝以来的浮夸诗风,表现人生的种种真情实感,算是唐诗始音。 陈子昂(对诗风转变巨大贡献)和王绩 贡献:1趋于写实,表达人的真实情感 2拓宽诗歌境界,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 3风格上突破齐梁浮艳诗风,六朝诗风与汉魏风骨。 盛唐 产生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2人们思想活跃,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3唐代取士较重视声名,一部分人由隐而士,走”终南捷径”4唐初佛道盛行 山水田园诗派-----王,孟 边塞诗派----高,岑产生背景:1战争频繁2文人投笔从戎 俩大诗人李白,杜甫 李白诗歌艺术特征1豪放飘逸2语言清新 他抨击黑暗现实蔑视权贵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

1揭露了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与好大喜功的政治讽喻诗《丽人行》《兵车行》2偏重于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3深沉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的咏怀诗《北征》《自京赴奉,,,,》4描绘自然景物,歌咏祖国山川。 风格:沉郁顿挫 中唐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1诗歌的抒情性2诗歌的现实性3强调诗歌的表现作用,通俗易懂 新乐府运动产生的背景1社会危机日益加深2矛盾日益尖锐3革新成为新潮 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目的:批判现实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讽喻诗《观刈麦》《轻肥》;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杂律诗《》 韦李;韩孟(奇险,艰涩难懂);元白(通俗易懂);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 杜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抒写自己的壮志与理想,表现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内容是讽刺统治者荒淫奢侈,这一内容的诗歌往往采取咏史形式以借古讽今。 李商隐诗歌三大类:政治诗;感怀诗;爱情诗 唐五代词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009-01-22 14:07:24) 分类:体味文化标签:政治结构中国文化宗法制传统 社会文化 任何民族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的三维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政治结构是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制度环境,它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和组织条件(包过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社会制度环境作为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现实社会的基本形态,既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狭义文化(观念文化形态)赖以生长发育的社会组织前提。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以封建君主专制为核心,宗法制为主要的内容。其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简单来说,有两大作用,破与立。比如说,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修四库全书等。 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统治,都必须用好两大武器;一是刀枪,二是纸币。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被统治阶级加以修改所形成的,其虽然从打的方面说,中国文化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封建的专制时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专制统治阶级进行愚民以维护统治的一种策略。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拥有浓厚的宗法制色彩,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的影响是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文化上反映威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负面意义是形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其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因此“官本位”思想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牢固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