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节理

第五章  节理
第五章  节理

节理

基本概念:

节理:又称为裂缝或裂隙,它们是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两侧的岩石沿破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节理发育的基本特征是:分布普遍;形态多样;规模不一;发育不均;同时又具有方向性和组系性。

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节理系: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系。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一、原生节理(Original joint):

1.沉积岩的原生节理,如泥裂(Mud crack);

2.喷出岩的原生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Columnar joint),水下喷出的熔岩流往

往形成球形或椭球形裂缝,称为枕状节理(Pillow joint);

3.侵入岩的原生节理,早期液态阶段形成两种主要的流动构造—流线和流面;晚期凝固

阶段形成的原生节理有:横节理(Cross joint)、纵节理(Longitudinal joint)、层节理(Bed joint)、斜节理(Diagonal joint)。

二、次生节理(Secondary joint):

由非构造运动的其他外力作用形成的节理称为非构造节理又称外生节理(Non-structural joint),如岩石因温度变化引起体积不均匀的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风化节理、冰川运动和冰劈作用形成的节理、洪水引起的滑坡以及人工爆破等原因引起的节理均属非构造节理。

构造节理(Structural joint):由构造运动形成的节理称为构造节理,又名内生节理。构造节理的分类如下:

1.几何分类:

1)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

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倾向大致平行;

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岩层层面。

2)根据节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或局部构造线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大致平行。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大致垂直。

斜节理:节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斜交。

2.力学成因分类:

1)剪节理(Shear joint)

剪节理的主要特征:

a)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长较远;

b)节理面平直光滑,发育在砾岩或含有结核的岩层中的剪节理往往切穿胶结物

及砾石或结核;

c)剪裂面上常有扭动时留下的擦痕、摩擦镜面;

d)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即相邻两节理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密集成带;

e)剪节理常呈羽列现象,左阶右旋和右阶左旋;

f)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呈闭合状;

g)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三种形式: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

h)剪节理的发育具有等距性的特点,即相同级别的剪节理常有大致等距离的发

育分布规律。

2)张节理(Tension joint)是由于在某一个方向的张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抗张强度,

因而在垂直于张应力方向上产生脆性破裂面。

张节理的特征:

a)张节理产状不稳定,而且往往延伸不远即行消失;

b)张节理面粗糙不平,发育在砾岩中的张节理往往绕砾石通过;

c)垂直张节理面方向上往往有轻微的裂开,但节理面上一般无擦痕,无镜面;

d)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节理间距较大,而且即使局部地段发育较多,也是稀

疏不均,很少密集成带;

e)张节理常呈开口状或楔形,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大;常被后期地质作用的

物质所充填,形成各种脉体;

f)张节理的尾端变化形式有两种:树枝分叉状和杏仁状结环。

构造节理的分布规律:

构造节理往往与褶皱或断层相伴生,或者由它们所派生。

1.与纵弯褶皱作用有关的节理(详见课本113页)

平面共轭剪节理系

剖面共轭剪节理系

横张节理

纵张节理

层间剪节理

2.与横弯褶皱作用有关的节理

环型张节理系

放射型张节理系

3.节理与断层的关系

1)断层往往是节理发育的继续,断层又促进了新的节理的形成;

2)在断层附近节理的数量显著增加,密度相对增大,断层带的宽度增大;

3)在断层的端点、拐点、交汇点、分支点和错列点最容易出现节理。

4.张节理在褶皱中的密集规律

张节理在褶皱中具有如下密集部位:背斜枢纽或轴的延伸方向上;背斜构造高点的范围之内;枢纽发生弯曲的部位;背斜的倾伏端;岩层倾角突然变陡的地带。

5.节理发育的影响因素

沉积岩的力学性质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岩层的厚度及岩系组合。

成分不同的岩石其力学性质有很大的差别,从而控制节理的发育程度。岩石成分影响节理形成的原因在于组成岩石的矿物具有各自不同的应力释放特征,常见的几种沉积岩的

节理发育程度为白云岩、石灰岩、粉砂岩、粘土岩、岩盐、无水石膏。按此顺序节理的发育程度依次减少。

结构不同,统一成分的岩石其节理的发育程度亦不相同。结晶岩中节理发育的程度与岩石的结晶程度有关,一般结晶较均匀的岩石,力学性质亦较均一,受力后不易破裂;结晶不均匀的受力则较易破裂。

其他条件相同时,厚度较大的岩层节理发育较少;厚度较小的岩层,节理发育较多。节理的分期和配套

一、分期:节理的分期就是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几种判断节理形成先后关系的常见现象:

1.切断错开后期形成的节理常切断前期形成的节理;

2.限制终止一组节理被限制在另一组节理的一侧而终止的现象则说明前者形成较晚;

3.相互切断错开相交时均不终止,而是相互切断并彼此被错开,或者在一处甲组被乙

组错开,而在另一处乙组被甲组错开,这种节理属于一对共轭剪节理。

二、配套

1.可以利用扭节理面上的擦痕、节理的羽列和派生的张节理所显示的扭动关系来确定其

共轭关系,其中以羽列现象最为常见和可靠;

2.利用剪节理的尾端变化确定其共轭关系;

3.利用两组剪节理相互切错的对应关系确定其共轭关系。

覆盖区节理的研究方法

一、相似露头法

相似露头是指其无论是岩性、构造部位,还是在成因上都与研究地区和目的层具有可比性的地面露头。对于受同一构造作用控制的构造地层,地表和地下具有相同的构造应力场,因而也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演化史。

地表和地下裂缝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和相似性,地面裂缝的分布规律可与地下裂缝进行类比,相似露头裂缝观测对于目的层裂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裂缝在露头区常具有以下标志:

1.裂缝分布较规则,常呈组出现,在大面积范围内,相同层位的裂缝组系不变,且

延伸较远;

2.有的裂缝局部或全部被矿脉充填;

3.裂缝面上具有擦痕、阶步、羽饰等;

4.裂缝切穿深度较大,有的客串忽而数层;

裂缝地面调查的主要内容:

1.裂缝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包括发育层位、岩性、地层厚度、构造部位等;

2.裂缝的产状;

3.裂缝的力学性质;

4.裂缝的组合情况:包括裂缝的延伸性、组合性和切穿性;

5.裂缝的有效性,包括:密度、张开度、平整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成分、充填期

和分布特征;

注意:选择的地面对象必须与地下目的层的地质条件具有相似性。

二、岩心裂缝观测

岩心裂缝的观测内容:

1.裂缝的宽度

也叫张开度,指裂缝张开的大小。

?=?′×sinθ

?—裂缝真实宽度

?′—裂缝视宽度

θ—测量面与裂缝面的角度

2.间距

3.密度

面密度——单位面积内节理的总长度

线密度——与一条直线相交的裂缝条数与此直线的长度的比值

4.裂缝的产状

倾角、倾向、裂缝倾向于地层倾向的夹角

水平缝——0~15°低角度缝——15°~45°

高角度缝——45°~75°垂直缝——75°~90°

5.裂缝的充填情况

6.裂缝的溶蚀改造情

描述内容包括:溶蚀段的基块成分、构造和结构特征;溶蚀部位分布特点;溶蚀加宽的平均宽度。

7.裂缝性质

一般指李峰的力学性质。

三、裂缝的测井识别

识别裂缝的常规测井方法:裂缝识别测井(FIL)

四、分形分维法

膝关节病汇总

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网上收集) 膝关节是人身体较大而复杂的屈曲关节,在承受几乎全部体重的同时还要担负起腿部的各种运动任务。如果不注意保护膝关节,很容易损伤,恢复不好就会有转为慢性病的趋势。 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膝关节的保健治疗方法,并且能坚持治疗,就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膝关节推拿保健的手法。 一推拿点穴法 1点揉痛点 用手指按压,找到膝关节周围的压痛点,用拇食指腹在压痛点处进行点揉,压痛点多位于膝关节内外侧、髌骨上下及膝后腘窝处。膝后腘窝处可以用食中指点揉。按揉每个痛点时注意力度,先由轻至重点揉20次,再由重至轻点揉20次。 此手法可以促进痛点炎症吸收,松解粘连,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膝关节疾病。 2点揉穴位 点揉膝关节周围的一些特定穴,每个穴点揉1分钟,以酸胀为佳。关节水肿时,点揉穴位疗效较好。 (1).血海穴、梁丘穴 位置:下肢绷紧,膝关节上侧肌肉最高处,内为血海、外为梁丘。作用:刺激此二穴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的血液供应,配合股四头肌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尤其对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抬腿无力、屈伸困难,效果显著。 (2).犊鼻穴、膝眼穴、委中穴 位置: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为犊鼻穴,内侧凹陷处为膝眼穴。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作用:刺激此三穴可增加关节内血液供应和润滑液的分泌,防止因摩擦造成的疼痛。 (3).阴陵泉穴、阳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膝下高骨后侧凹陷处。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高骨稍前凹陷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疏通下肢经络,改善小腿无力、疼痛等异常感觉。 (4).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上四横指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令下肢有力。具有补益肝脾肾,健步强身的作用。 3掌揉髌骨 以掌心扣按髌骨,在保持足够压力的情况下,使髌骨产生向内向上的轻微运动,在此基础上,带动髌骨做环转运动2~3分钟。按压时,以髌骨下产生酸胀温热为宜。此手法适用于膝关节骨质增生、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水肿及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拿捏股四头肌 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股四头肌(即膝盖上丰厚的肌肉]约1~2分钟,以微微酸胀为度。此手法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内的血液供应。特别是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股四头肌内侧头萎缩,膝关节不能伸直者。 5弹拨膝关节内外侧肌腱 用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触摸膝关节后窝内的两侧,可以摸到两侧有两根“大筋”,此即是大小腿主要肌腱穿行处。

不同剪切速率下岩石节理的强度特性研究

第25卷 第12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5 No.12 2006年12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Dec .,2006 收稿日期:2005–12–21;修回日期:2006–03–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43903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B412705) 作者简介:李海波(1969–),男,博士,1988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工专业,现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岩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hbli@https://www.360docs.net/doc/fe230699.html, 不同剪切速率下岩石节理的强度特性研究 李海波,冯海鹏,刘 博 (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不同剪切速率作用下岩石节理强度特性是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结构响应和安全的基本参数,通过RMT –150C 电伺服试验机,利用人工浇铸的表面为锯齿状的混凝土岩石节理试样,研究不同剪切速率下各种岩石节理起伏角度岩石节理的强度特征。试验结果发现:(1) 岩石节理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减小幅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变小;(2) 岩石节理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着起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3) 岩石节理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基本成线性关系。最后,基于试验的结果提出考虑不同剪切速率的岩石节理峰值强度模型。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石节理;剪切速率;起伏角度;峰值剪切强度 中图分类号:TU 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12–2435–06 STUDY ON STRENGTH BEHA VIORS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SHEARING DEFORMATION VELOCITIES LI Haibo ,FENG Haipeng ,LIU Bo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1,China ) Abstract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ies is the basic information to assess the response and safety of rock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By using the RMT –150C servo-test system ,artificial concrete joint samples with hammered surfaces have been employed to study the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shearing veloc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y ;and that the decreasing rate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ment of shearing deformation velocity.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clear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and undulation angles at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model to describe the peak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with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y and undulation angle is presented. Key words :rock mechanics ;rock joints ;shearing deformation velocity ;undulation angle ;peak shear strength 1 引 言 岩石节理的强度和变形特征是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边坡及硐室安全和响应的基本参数。从荷载特征上看,地震既是动荷载又是往复荷载,因此,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岩石节理的强度和变形等力学特性一方面受往复荷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荷载速率影响。基于这一认识,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节理力学特性的研究方面。J. C. Jaeger [1]和M. E. Plesha [2]等对新鲜岩石节理面进行循环剪切试验。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运动解剖学名词解释 1、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基本轴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呈垂直的轴 3、冠状轴(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互 垂直的轴 4、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5、冠状面(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 的切面 6、水平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骨结缔组织形成的连结 8、运动环节:指人体中能够围绕关节进行运动的人体的一部 分或肢体的一部分 9、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包括滑车关节 和车轴关节 10、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11、多轴关节:具有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做各个方面的 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12、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或肌肉群 13、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 14、动力工作:肌肉收缩时关节的位置发生改变,肌肉的的长 度亦有变化

15、静力工作: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矩,只是平衡阻力矩使 关节保持一定的姿势,肌肉的长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16、向心工作:当肌力矩大于阻力矩时,肌肉做克制性工作 17、离心工作:当肌力矩小于阻力矩时,肌肉则做退让性工作 18、支持工作:指位于关节基本轴同一侧的肌肉保持持续性收 缩,以平衡阻力矩,使相应关节保持静止姿势 19、上呼吸道: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20、肺门:肺的内侧中间有椭圆形的凹陷处称为肺门 21、肾单位(泌尿部):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 小管,每个肾约有100~400万个肾单位 22、原尿:经过滤膜进入肾小囊的液体 23、终尿:原尿中大部分水分,无机盐,电解质,葡萄糖等经 过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被运输回血液后剩下的液体经输尿管到膀胱排出体外的称为终尿 24、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 脉再回到心室,循环不止 25、体循环(大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 支最后送到身体部位的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入上、下静脉流回右心房 26、肺循环(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经各级分支 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 型题1e。答案分析∶对于运动关节类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答案分析∶对于运动关节类手法来说,其要求应概括为“稳、准、巧、快”四字。即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定位要准;手法施术时要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制胜,不可使用蛮力;手法操作时,用力要疾发疾收,用所谓的“短劲”、“寸劲”,发力不可过长,发力时间不可过久。 2、B。答案分析∶凡手法动作单一,仅为一种运动形式,且临床起基础治疗作用或主要治疗作用,应用频度又较高的一类手法,称为基本手法。 3、D。答案分析∶gun法无论所取治疗部位肌肉丰厚或薄弱均可,多用于项、背、腰臀及四肢部。 4、C。答案分析∶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拍法三者相同的操作要领是前臂主动摆动。 5、B。答案分析∶推法的通经活脉,荡涤积滞的作用较强。 6、E。答案分析∶捻法动作小,运用的主要是拇、食指的力量及灵活性,理筋通络的作用显著,主要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7、A。答案分析∶点法准确取穴后,要由轻而重,平稳持续地施力,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组织深部,从而获得手法治疗所特有的“得气”效果。结束时要逐渐减力,其总的施力过程为轻→重→轻。 8、A。答案分析∶搓法搓动的速度宜稍快,而从上向下移动速度宜慢。 9、C。答案分析∶拇指与其余手指的罗纹面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或肢体,称为拿法。 10、C。答案分析∶答案分析∶使关节或半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摇法。 11、C。答案分析∶扩胸牵引扳法:受术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立于其后方。以一侧膝部抵住其背部胸椎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其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12、E。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 13、A。答案分析∶清肺经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14、D。答案分析∶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点状穴、面状穴、线状穴等小儿头面及手部特定穴的操作。 (二)B型题 15、E。答案分析∶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是一指禅推法。 16、A。答案分析∶gun法推拿流派的代表手法是gun法。 17、A。答案分析∶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18、B。答案分析∶一指禅偏峰推法,是以拇指偏峰部着力。 19、C。答案分析∶一指禅屈指推法,又称跪推法,将拇指屈曲,指端顶于食指桡侧缘,或以罗纹面压在食指的第二节指背上,余指握拳,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其运动过程同一指禅推法。 20、E。答案分析∶gun法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使手背偏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的滚动。

运动解剖学六大关节表(干货)

- 1 - / 4... 精选文档 供参考... 运动解剖学六大关节表 上肢三大关节总结 名称 (形状) 组成 辅助结构 主要特点 运动 关节运动 主要肌肉 关节头 关节窝 肩关节 (球窝关节) 肱骨头 关节盂 关节唇:加大加深关 节窝 盂肱韧带:加固前 上方 喙肩韧带:加固上方 喙肱韧带:加固前 下方 肱二头肌长头腱:加 固上、外部 关节面差 大 关节囊松 薄 关节韧带弱小 运动幅度 大 屈、伸 内收、外展 内旋、外旋 水平屈、伸 环转 屈 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 伸 肱三头肌长头、三角后部、胸大肌 内收 胸大肌、背阔肌 外展 三角肌、冈上肌 旋内 三角肌前部、冈上 肌 旋外 三角肌后部、小圆 肌 肘肱尺关节 肱骨滑滑车切尺侧副韧带:加固典型复关屈、展

- 2 - / 4... 精选文档 供参考... 下肢三大关节总结 关节 (滑车关节) 车 迹 尺侧 桡侧副韧带:加固 桡侧 桡骨环韧带:包绕 桡骨头 节 韧带不抵止在桡骨 上 内旋、外旋 肱桡关节 (球窝关节) 肱骨小头 桡骨头凹 桡尺近侧关节 圆柱关节 桡骨环状关节面 尺骨桡切迹 腕关节 (椭圆关节) 舟骨、 月骨、 三角骨 桡骨下 关节面 纤维 软骨板 韧带:加固关节四 周 掌侧副韧带 背侧副韧带 尺侧副韧带 桡侧副韧带 纤维软骨板易损伤 运动幅度: 屈大于伸 内收大于外展 屈、伸 内收、外展 环转 屈 尺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屈肌 伸 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内收 尺侧腕屈肌、尺侧 腕伸肌 外展 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名称组成辅助结构主要特 点运动关 节 运 动 主要 肌肉 关节头关节窝 髋关节(球窝关 节)股骨头髋臼髋臼唇:加大加深 关节窝 髂骨韧带:限制关 节伸 耻骨韧带:限制关 节外展、内旋 坐骨韧带:限制关 节内收、内旋 股骨头韧带:营养股 骨头 关节面 差小 关节囊 紧厚 韧带强 大 稳定性 大 屈、伸 内收、 外展 内旋、 外旋 水平 屈、伸 环转 屈股直肌、髂腰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 肌腱、半膜肌 内 收 大腿内收肌群 外 展 臀大肌、梨状肌 旋 内 臀中肌、臀大肌 旋 外 髂腰肌、臀大肌 膝关节股胫关 节 (球窝 关节) 股骨内 侧髁 股骨外 侧髁 胫骨内 侧髁 胫骨外 侧髁 半月板:加深关节 窝、缓冲震荡 胫侧副韧带:腓侧副 韧带 膑韧带:加固前方 两组关 节面 辅助结 构多 运动独 屈、伸 外旋、 内旋 屈股二头肌、半腱肌、半 膜肌 伸股四头肌 股膑关股骨膑髌骨关旋缝匠肌、腓肠肌内侧头 - 3 - / 4... 精选文档供参考...

推拿手法(6) 运动关节类

推拿手法运动关节类 我们把能使受术者关节进行摇、扳、拔伸、伸展等运动的手法归结为运动关节类手法。主要包括摇法、背法、扳法和拔伸法。 一、摇法 摇动受术者关节的手法,称之为摇法。包括颈项部摇法、腰部摇法和四肢关节摇法。 【操作及要领】 1.颈项部摇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其下颌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颈项部。图3-38。 图3-38 颈项部摇法 2.肩关节摇法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拉手摇肩法和握臂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肘关节屈曲,术者以一手扶按受术者肩部,另一手托其肘部,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中等幅度摇转肩部。图3-39。 (2)握手摇肩法:受术者坐位,两肩部放松,术者一手扶按其肩部,另一手握其手部,稍用力牵伸,同时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小幅度环转摇动。图3-40 。 (3)大幅度摇肩法:受术者坐位,上肢自然下垂并放松。术者立于其前外侧,两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

至前外方约45o时,再将其慢慢向前外上方托起。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上举至160o度时,虎口向下握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其前臂、上臂抹至肩关节上部,之后,两手协调用力,抻拉一下肩关节(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下按,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即握腕一手将其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抹至腕部,回至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此即大幅度摇转肩关节一周,可反复摇转数次。图3-41。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调节身体的重心,当肩关节向上、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前外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图3-41 大幅度摇肩法 (4)拉手摇肩法:术者立于受术者的外侧,受术者拉住术者的手,术者以圆周形中等幅度摇转其肩关节。 (5)握臂摇肩法:受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两手分别握住其两上臂,以中等幅度环转摇动其肩关节。 3.肘关节摇法受术者坐位,屈肘约45o左右,术者用一手托握其肘后部,另一手握其腕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摇转其肘关节。图3-42。 图3-42 肘关节摇法 4.腕关节摇法一法:受术者坐位,掌心朝下,术者双手握其手掌,两拇指按于其腕背侧,余指握其大小鱼际部,在稍牵引的同时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图3-43(1);二法:受术者坐位,掌心朝下,术者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四指部,在稍用力牵引的同时做腕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图3-43(2);三法:受术者五指并拢,腕关节屈曲,术者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合拢到一起的五指部,做顺时针或逆时方向腕关节摇转运动。

一针解决膝关节疼痛

一针解决膝关节疼痛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针解决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一针疗法总结膝关节疼痛为针灸临床所常见。膝关节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半月板损伤、脂肪垫劳损、其它膝关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等等为常见病因。患者膝关节或红肿、或疼痛、或有功能障碍,不一而足,针灸治疗此疾有大优势。其中,一针疗法具有取穴精少、见效迅捷、安全可靠、易于操作之优点!现将膝关节痛一针疗法的选穴总结如下,以飨针友,并请专家指正。 1.痛在内侧特别是疼痛靠近阴陵泉附近,选穴取尺泽(对侧)或隐白(患侧)。 2.痛在内侧特别是疼痛靠近曲泉穴附近,选穴取内关(对侧)。 3.痛在外侧特别是疼痛靠近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选穴取曲池(对侧)或大巨(患侧)。 4.痛既在内侧又在外侧,而非全膝者,选穴取手逆注(肘关节与腕关节连线之中点)+曲池。 5.风湿性膝关节痛选膏肓腧灸之。 6.膝痛不可屈伸,有功能障碍,选穴取大杼。 一、膝伸不屈,治其髀关穴。二、坐而膝痛,治其环跳穴。三、立而暑解(站立骨缝热痛),治其膝阳关穴。四、膝痛,痛及小拇指,治其委中穴。五、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承扶穴。六、膝痛不可屈伸,治其大杼穴。七、膝痛连小腿如骨折,治其陷谷穴。若别,治其通谷穴、然谷穴。八、膝酸痛无力,不能久立,

治其光明穴。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关于举办“董氏正经奇穴特色疗法专题技术临床应用研修班”的通知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 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 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 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

节理在不同接触状态下的渗流特性解析

第29卷第7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9 No.7 节理在不同接触状态下的渗流特性 夏才初1,2,王伟1,2,3,曹诗定1,2,4 (1.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 3. 闵行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上海201100; 4.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0092) 摘要:将取自雅砻江水电站锦屏二期工程施工现场的白色大理岩,采用劈裂法制成张拉性人工节理试件,用TJXW–3D型岩石节理表面形貌仪测量节理的表面形貌,并采用自行编制的表面形貌和组合形貌参数计算软件,分析其用以表征节理表面形貌的节理面二维分形维数,以及用以表征组合形貌的节理内空腔的三维分形维数。对节理面进行错位,以改变其接触状态,然后进行不同接触状态下节理的渗流试验。将试验实测结果与传统的经验公式及各种修正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发现利用现有经验公式分析试验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通过对实测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发现表征节理表面形貌和组合形貌特征的分形维数也是影响节理渗透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考虑节理透过率以及表征节理形貌的分形维数等因素对节理渗透特性的影响,得到更为合理的节理渗流经验公式,该公式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岩石力学;表面形貌;组合形貌;节理;接触状态;错位;渗流;分形 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0)07–1297–10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S UNDER DIFFERENT CONTACT CONDITIONS XIA Caichu1,2,W ANG Wei1,2,3,CAO Shiding1,2,4 (1.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3.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Minhang Sub-station,Shanghai201100,China;4.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contact conditions are studied. Artificial tension rock joints are made of white marble samples taken from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Yalong River(Jinping II Project),using cleaving method. Surface topographies of rock joints are measur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TJXW–3D-typed portable rock surface topography measuring instrument. A self-programmed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parameters for rock joints,including not only 2D fractal dimension of surface topography for each single joint surface,but also 3D fractal dimension of composed topography for vacuum formed by two coupled joint surfaces. Then seepage experiments of the artificial rock joints a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experiment,contact condition of rock joints varied by offsett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joints from 1 mm to 6.5 mm.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empirical formulas,such as Darcy s law,cubic flow law and its modified formula,and seepage formula in turbulent flow,are exposed by compar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calculating ones from those traditional 收稿日期:2010–02–25;修回日期:2010–03–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2142,50579088) 作者简介:夏才初(1963–),男,博士,198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力学、地下结构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tjxiaccb@https://www.360docs.net/doc/fe230699.html,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 膝关节疼痛也许是所有关节中最难诊断的病症之一。它不仅涉及到关节内的各种病损,也常因各种关节外因素引起,因而确定膝关节疼痛的病因是对关节外科医师的一种挑战。也正因为半数以上的膝关节疼痛并非由关节内病损所引起,所以对关节镜外科医师来讲,如何通过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体格检查,对关节疼痛的病因有初步的甄别,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既可减少关节镜检查的盲目性,也可提高关节镜手术的疗效。 病史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任何疾病的重要步骤。膝关节部位产生的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如疼痛、打软腿、关节交锁等症状,既可以因为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引起,也可以因为髌股关节异常、关节软骨病变引起,甚至可能仅因为异常增生滑膜的嵌顿而引起。另外,因为膝关节外的病因可引起或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应注意关节外症状的询问,如可能引起膝后痛感的腰部,以及可能引起膝内侧症状的髋部等等。 引起膝关节症状的原因常具有提示性。外伤性原因往往意味着关节内外稳定结构及其它关节内结构的损伤,劳损性原因常常提示肌肉肌腱止点病,退变性原因的意义则更加明了。具体的受伤机制在诊断膝关节稳定结构损伤时很有价值。过屈位损伤常常涉及后交叉韧带,过伸位损伤可能先后造成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内旋内翻常造成外侧韧带复合结构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外旋外翻则易造成内侧韧带复合结构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各种不同方向的撞击伤常意味着相应阻滞结构的破坏。半月板损伤也常与膝部的旋转活动有关。 发病或受伤时间在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半月板损伤在急性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在转为陈旧性以后可能仅有打软腿和关节内异物嵌夹的感觉,对诊断造成困难;前交叉韧带损伤在早期可能仅有关节不稳定的感觉,当产生较为复杂的痛感时,就意味着关节软骨、半月板和辅助的关节稳定结构的进一步损伤;轻度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在早期由于股四头肌的代偿一般无特殊不适,但当出现膝前痛时常意味着髌股关节的严重退变。另外,发病或受伤时间在决定膝关节疾病的治疗方案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损伤的半月板是否要修补,修补的难易程度如何,根据受伤时间可以有一定的评估;急性期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内侧副韧带损伤应当行保守治疗,在内侧副韧带的愈合期过后则可以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急性期的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伴后外侧角损伤应当尽早行所有受损韧带结构的修补或重建。 体检 膝关节的体检较为复杂,一种损伤或病变可能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在这里我们不想罗列各种方法,只想叙述平时最常用的、我们认为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体检手段,对其具体检查过程、意义进行分析。对于膝关节外科医师来讲,在日常诊疗中,形成自己的一套较为系统的检测程序非常重要。 一、膝关节力线——站立位 脱鞋平地站立,尽可能使踝关节和膝关节并拢,了解膝关节轴线。 正常膝关节的解剖轴线(FTA)有5°-7°的外翻角,机械轴线则为0°,即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和踝关节中心呈一直线。在一般体检中,主要大致了解膝关节的机械轴线。正常情况下膝关节能够并拢,双踝之间应当有4-6cm间距。如果膝关节不能并拢则意味着膝内翻,如果踝关节间距过大则说明膝外翻,内外翻角度通过目测进行估算。

膝关节病常用治疗方法

膝关节骨关节病常用治疗方法 膝关节骨关节病是以进行性关节软骨丧失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及慢性炎症是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本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本文回顾国内有关文献,就其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1 关节冲洗术 膝关节骨关节病是由于软骨的退变,软骨基质崩解,而导致滑膜炎症;炎症细胞分泌细胞激活因子,促进分解软骨基质中的胶原和蛋白多糖,导致软骨基质丧失,软骨下骨暴露。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病情迁延加重。临床研究表明,用关节冲洗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可充分引流关节内积液,降低关节内压力;补充钾、钠、钙、镁等电解质,调整渗透压;提高局部免疫机能,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增加对软骨的营养,有利于关节的修复;从而达到阻止软骨基质的分解、中断其恶性循环、限制病症发展和缓解症状的目的〔3~5〕。 2 关节镜清理术 大量临床实践说明,滑膜清除术确有消肿、止痛及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利用关节镜可修整成形磨损关节面、修复或切除半月板、松解粘连,以恢复关节内活动结构表面的平整;通过对病理性关节软骨的清除,能刺激具有分化能力的骨原细胞向软骨分化,使软骨面再生修复;不仅对早期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可重复等优点,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理想方法。这种手术,最适合于:①关节活动量不大而又有休息痛或夜间痛的病例;②任何年龄均适用,但以60岁以下为好;③身体不太胖,关节没有畸形者。而以下情况当慎用或不用:①膝关节强直或不稳者;②髌骨位置不正;或膝内翻超过10°以上;或膝外翻超过15 °以上者,均不可单独行此手术;③伴有膝关节急性感染者禁用此手术;④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不宜磨削软骨;⑤身体过于肥胖者;⑥术后不能配合,患者不能休息,不能避免负重者〔6〕。 3 关节软骨修复术 研究表明,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最初是由软骨下骨组织来填充软骨缺损,继而可能转变为纤维软骨,最终很可能转变为透明软骨。促进软骨再生的方法,包括:①钻孔至软骨下骨; ②磨损退变的软骨并削平其下的骨质;③切除病变的软骨及下面的骨质;④持续被动活动磨除退变的软骨。用软骨下骨钻孔术,可达到纤维软骨性修复。实验证实,软骨下骨钻孔诱导的修复组织起源于有多种功能的松质骨间松质细胞,再由肉芽组织化生。修复组织的深层保持了正常软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而表面则为典型的纤维软骨。软骨下骨钻孔术确可促进缺损修复组织的再生,它对局限性全层缺损或部分厚度的广泛缺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简单治疗方法或辅助方法。促进关节软骨修复的手术还有,骨软骨的自体移植、骨软骨的同种移植、软骨膜和骨膜移植、软骨细胞移植、骨软骨多能干细胞移植等。另外,生长因子应用、关节牵引加运动、人工材料基质应用等也见诸报道〔7、8〕。最近,有人介绍利用微创技术即用骨刀在软骨缺损区造成微型骨折,并开放至哈佛氏管以促进软骨的形成〔9〕。此外,实验证实,静脉瘀滞、骨内高压并伴有骨内血气异常是膝关节骨关节病发病的原发因素,并在引起关节疼痛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本病早、中期患者可做关节囊外钻孔术,部分加做胫

膝关节解剖(图)详解

膝关节解剖(图)详解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的主耍结构含括股骨(femur)下端、胫骨(tibia)上端、及髌骨(patella﹔knee cap)之关节面﹐膝关节之所以能活动自如又不会发生脱位﹐主要是前、后十字韧带(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内侧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外侧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关节囊(joint capsule)及附着于关节附近的肌腱提供了关节稳定性。此外﹐关节中间内外侧各有一块重要的半月板(meniscus)除了可以吸收部份关节承受的负重外,亦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另外,藉由位于关节前后肌肉群的拉动,让关节可以弯曲及伸直。 膝关节囊的滑膜层是全身关节中最宽阔最复杂的,附着于该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周缘,覆盖关节内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结构。滑膜在髌骨上缘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达5cm左右的髌上囊于股四头肌腱和股骨体下部之间。在髌骨下方的中线两侧,部分滑膜层突向关节腔内,形成一对翼状襞alarfolds,襞内含有脂肪组织,充填关节腔内的空隙。还有不与关节腔相同的滑液囊,如位于髌韧带与胫骨上端之间的髌下深囊。整个关节有关节囊包裹成为关节空腔,独立的小环境,正常关节液体很少,一旦受伤可以有血性积液,时间较长变成黄色粘稠的液体;关节内伤病的往往有滑膜炎,活动多了就肿。积液多时浮膑试验阳性,即手指按髌骨有漂浮感并能感到髌骨与下方骨骼碰撞;滑膜有时会在关节缝隙处嵌塞引发疼痛,特点是关节负重时屈曲到某个角度疼痛,需要与髌骨软化症鉴别。 (一)膝关节的主要结构 由股胫关节和股髌关节构成的椭圆屈成关节。 (1)股胫关节:由股骨和胫骨相应的内、外侧髁关节面构成椭圆关节。 (2)股髌关节:由股骨的髌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屈戍关节。股胫关节头大,关节窝浅使两关节面不相适应,关节囊薄而松弛(图4一26)。 (二)膝关节的辅助结构 (1)半月板:由2个纤维软骨板构成,垫在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上,半月板外缘厚内缘薄。 内侧半月板:呈“C”字形,前端窄后部宽,外缘中部与关节囊纤维层和胫侧副韧带相连。 外侧半月板:呈“O”字形,外缘的后部与腘绳肌腱相连。 作用:有加深关节窝,缓冲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功能。 (2)翼状襞:在关节腔内,位于髌骨下方的两侧,含有脂肪的邹襞,填充关节腔。 作用:增大关节稳固性,有缓冲震动的功能。 (3)髌上囊和髌下深囊:位于股四头肌腱与骨面之间。 作用:具有减少腱与骨面之间相互摩擦。 (4)加固关节的韧带 ①前后交叉韧带:位于关节腔内,分别附着于股骨内,侧髁与胫骨髁间隆起。 作用:防止股骨和胫骨前后移位。 ②腓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外侧稍后方。 起于:股骨外侧髁;止于:腓骨小头。 作用:从外侧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伸。 ③胫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内侧偏后方。 起于:股骨内侧髁;止于:胫骨内侧髁。 作用:从内侧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伸。 ④髌韧带:位于膝关节的前方,为股四头肌腱延续部分。 起于:髌骨;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从前方加固和限制膝关节过度屈。 (三)膝关节的基本运动:屈伸 (四)膝关节的运动特点: (1)当膝关节完全伸直时,胫骨髁间隆起与股骨髁间窝嵌锁,侧副韧带紧张,除屈伸运动外,股胫关节不能完成其他运动。

膝关节疼痛的治疗口诀

膝关节疼痛的治疗口诀急性扭伤寻梁丘,关节积水犊鼻求, 膝盖发凉找昆仑;膝痛中渚要常揉, 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 跪膝引血下行法;膝病肘治解忧愁。 引起膝盖疼痛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因为很多毛细血管被瘀血堵住造成,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管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效果。在此简单的介绍一下几种膝盖疼痛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骨头正常但是膝盖左上方经常隐隐作痛,走路走久了就会感觉很明显的肉痛,有时候腿部还会突然失去知觉,这是劳损所导致的病痛。因为关节软骨没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修复能力有限。正常关节面有透明软骨覆盖,一旦损伤透明软骨,会引起关节的疼痛、不稳和僵硬,加速关节退变,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严重的膝关节劳损会造成关节的功能障碍,当活动量过大时,还可诱发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所以患了膝关节骨质增生症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做大运动量的锻炼,如跑步、跳高、跳远。 2、坚持做股四头肌(大腿前面肌肉)主动收缩动作,每天4-5次,每次15下(一紧一松算一下)。 3、仰卧,屈膝,屈髋做向上的蹬自行车样动作,每天2次,每次30-50下。 4、不做下蹲和起立运动。 5、不做膝关节的半屈位旋转动作,防止半板损伤。 具体的治疗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以下第二和第四的介绍。 二、有的人膝关节平时不痛,盘腿或抻拉就痛,有可能是韧带拉伤导致的疼痛。“急性扭伤寻梁丘”就是指如果发生突然性的扭伤可马上点按“梁丘”穴(膝盖骨上方贴近股骨边缘敏感之处),它是胃经的“郄穴”。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不但能治疗急性胃痛、胃酸、乳房痛、肠胃炎等本经之病,还对急性腿痛、脚痛、膝盖痛有手到病除之效(以上陈旧性疼痛除外)。 对于陈旧性的膝盖疼痛,口诀中说的“膝痛中渚要常揉”就是让您“下病上治”多按“中渚”穴(掌心向下,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出,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它是三焦经的“俞穴”,这个在前面的《五俞穴的介绍》里已经讲过了,同时,它也是止痛的要穴。《难经》上说:“俞,主体重节痛”;膝盖的疼痛正好也在它的主管范围,由于这个穴位很好找,操作起来也不难,“中渚穴”敏感的患者朋友们平时可常按按它,对于缓解关节疼痛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老年人膝盖疼痛;不能打弯晚上睡觉有时都会疼醒,走路时很痛,应该是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风湿病”中,对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风湿病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关节的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对称性”的关节肿痛,在手指关节、腕关节尤为明显;强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时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红眼;风湿性多肌痛有颈肩痛、肢带肌的疼痛及肌无力。这里我们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每天揉揉十个手指或脚趾关节可缓解“晨僵”的病症。“晨僵”也叫“清晨运动不能”,患者表现为早晨起床时症状加重,活动困难。出现晨僵的原因是由于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按摩指(或趾)关节使肌肉得以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也随之缓解。 2、口诀:“再加胆经膝阳关;手三里处病不留”,就是让您多揉揉大腿胆经上的“膝阳关”穴(膝外侧,当股骨外侧上方的凹陷处)。“膝者,膝关节也;阳者,阳气也;关者,关卡也”,由此可看出它是膝关节气血下行的必经之地,常按摩此穴对缓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另外,

节理裂隙和边坡稳定性

节理裂隙和边坡稳定性 李勇飞周予伟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南昌 330002) 摘要: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分析节理裂隙的力学性质和分类,及其对边坡的影响机制和产生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介绍利用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分析裂隙结构面和边坡的关系,从而定性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节理裂隙;变形破坏;赤平极射投影;定性评价;边坡稳定性 0 前言 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特别是对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而要正确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除了需要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外,还必需了解影响边坡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节理裂隙是影响边坡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程建设中,因为节理裂隙的影响而产生如滑坡、崩塌等边坡失稳的不良地质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由于节理裂隙一般为小型构造,规模较小,且分布具有一定局部性;同时由于节理裂隙随着条件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它对边坡的影响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边坡的危害也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它不如软弱结构面、岩溶塌陷、古滑坡等大型地质构造那样被重视,往往很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对节理裂隙的重视和提高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经验,和参考有关资料,对节理裂隙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总结。 1 节理形成及力学分类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大量发育的节理常常引起岩体的不稳定,为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和灾害。根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一种破裂面。它一般呈闭合状,具有产状稳定,破裂面平直光滑,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常形成共轭X型节理系和羽状微裂隙等特点。剪节理一般均为构造裂隙,是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节理,与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具有发育的范围和深度较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也较大等特点。它一般切割岩体较深,且常常多条裂隙同时分布。当X型节理发育良好时,将岩石切割成菱形、棋盘状或柱状等,而如果只收稿日期:2005-03-30 有一组节理发育时,则多呈等距平行排列。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一种破裂面。它一般多开口,产状不稳定,且延伸不远,节理面粗糙等特点。张节理常呈不规则的树状或网络状。张节理可能是构造节理也可能是非构造节理。构造性张节理与剪节理一样也是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区域性和局布构造的特点;其发育的深度和范围较大,同时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也较大。而非构造性张节理是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最常见的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节理。非构造性张节理具有产状和方位极不稳定,范围和深度有限等特点;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与岩性和风化程度等有关。 由于地质体是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逐渐形成的,每一个岩石或岩体均经历长期、多次的变形和破坏,因此,实际上,单纯由剪应力作用形成的剪节理或由张应力作用产生的张节理一般很少见到,剪节理和张节理常常相互被改造、破坏,互相交错、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力作用也会发生转化或变化,以致常常出现一些具有2种节理性质特点的过渡类型,表现为具有张剪性特点,随着裂隙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雁列节理。 2 变形破坏机制 边坡岩土体内的应力分布是决定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机制。根据边坡应力的分布特点,裂隙面的周围是一个应力集中的地带,是影响边坡应力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边坡的开挖形成过程实际就是组成边坡岩土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过程。由于应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