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试重难点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3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4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仍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
6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区域称为生物圈
7物种结构又称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8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
9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
10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低扩展。这个过程叫生态入侵。
12互利共生是指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13偏利共生是指中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的一种相互关系。
14原始协作是指2个种群相互作用,双方均能获利的协作关系。
15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16生物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17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主要控制权威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
18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是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特征的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19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入侵,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20顶极群落: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并形成的稳定群落


21环境因子: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
2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24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25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 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的生境。
26最小因子定律:也成李比希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27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就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28生态平衡:只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29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被称为食物链。
30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员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往往被多种消费者取食,形成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相互连接的网络称为食物网。
31人工辅助能: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农药化肥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
32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化学潜能的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33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的过程,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34生态金字塔: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35熵:是一个对系统无序程度进行度量的热力学函数,含义为系统从温度为绝对零度的最大有序状态向含热状态变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时的热量变化。
36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
37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

,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3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39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40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很快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41生物量或现存量: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总量构成生物量。它可以是特指的某种生物的生物量,也可以指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量,又可称为现存量
42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 CH4 CO)所吸收,从而产生的大气变暖的效应。
43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部分返回到输入端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44生态阈值:生态 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其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临界值)称为生态阈值
45系统分析:以系统的总体最优为目标,对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思维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在确定和不确定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并通过分析对比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辅助决策方法。
46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内部秩序和组织的整体状况、系统的正常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键生态成分(如野生动物、土壤和微 生物区系)保留下来,系统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并能提供合乎自然和人类要求的生态服务。
47资源: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
48农业资源: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49自然资源: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50社会资源: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
51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

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52受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平衡,使系统固有的功能遭到破坏或丧失稳定性和生产力下降,抗干扰能力和平衡能力减弱,这样的系统称受损生态系统。
53生态恢复与重建: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的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极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的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54持续农业:从长远出发,追求高生产力和高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土壤、水源及其他自然资源,通过调整农业技术及体制,满足当前及后人需要的新型农业体系。
1农业生态学的特点:(1)理论实用性(2)学科交叉性(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2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非生物组分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6生态系统类型:(1)按环境特征: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2)按人类干预程度: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3)按分类单位:生态系统型、生态系统纲、生态系统目、生态系统属、生态系统丛
7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8种群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分布)、数量特征(①种群大小和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种群的迁入和迁出④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种群遗传特征、邻接效应
9种群增长模型:几何级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S形)。
10种群波动的调节:密度调节(①种间调节②食物调节) 、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①行为调节②生理调节③遗传调节)
11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与寄生、化感作用)、中性作用
12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群落边缘效应
13群落中的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
14生态位理论: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异
15群落演替的原因:外因演替(气候性、土壤性、生物性、人为演替)、内因演替
16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17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与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
18生态因子的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生物因子
19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性、主导因子性、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直接性、间接性和阶段性
20生态型的分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1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和人工辅助能
22食物链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23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热力学的3个基本定律、林德曼效率和生态效率定律
24生物地化循环依据其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2)按物质循环主要存在形式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存在库和流两种状态
25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诊断的方法(1)物流和能流分析论断法(2)指标论断法(3)区域综合诊断法
26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评估的标准、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子、生态系统健康原理、评估步骤
27农业资源的类型:按来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重复利用程度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按可存留性分为可存留性资源、不可存留资源和半存留资源
28保持生态平衡途径: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不得超过生态阀值、巧设食物链结构、生态环境的人为调控、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29生态农业负效应: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紧缺、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其他现代农业负效应
1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发展趋势
(1)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2)发展趋势:首先,农业生态学必须立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关生态和资源问题;其次,人类文明进步是以生产力提高为基本标志的。农业生态学必须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农业生态学必须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健康、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农业生态学不同于自然生态学,他更多的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技术问题,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应把握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不同。注重社会经济

因素及技术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的用纯生态的理论与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农业经济问发展问题,更不能把生态问题绝对化。从自然生态观点看,破坏植被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但从农业发展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要毁掉森林草原开发农田。因此,从农业生态的观点看生态平衡破坏再农业发展最初阶段并非不合理,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人类的进步
3农业生态系统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构成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经过生物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具有特定环境下的生态优势种群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一边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创造更为稳定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使环境资源更加高效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从系统的结构组成上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时物质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和人类农业劳动过程的集合体(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农业生物对最佳环境条件依赖性不断增加,抗逆能力减弱,自然调节稳定机制被削弱(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种生物类群多数是按照人类的目的驯化培育而来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扩展,呼吸消耗降低,因而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几乎全部保留在系统之内,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除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生活需求以外,还要满足市场与工业等行业发展所必需的商品和原料(7)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8)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9)农业生态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

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云顶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族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4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
答:1.主要两个原因①非密度制约与种群数量无关如温度降水等的影响,遇到过冷过热过度干旱等都会使种群减少食源不足也会影响②密度制约由于种群密度影响数量波动,一是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 二是对于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动物物种心理作用使不能繁殖 三是捕食者与猎物间反馈制控作用。非密度制约引起种群密度改变使种群保持稳定状态2.调节方式①密度调节: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②非密度调节:主要是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③种内自动调节: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一种内源性调节方式分为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
5种群增长模型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答:①几何级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②指数增长: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无特定的繁殖期(J增长)③逻辑斯谛增长(S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则分为5个时期开始时期、加速时期、转折时期、减速时期和饱和期。
6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在农业上如何应用?
1.相互关系主要有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①正相互作用:据作用程度分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②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③化感作用2.应用①正相互作用 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②互利共生 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③互利作用 密封于虫媒授粉作物④负相互作用 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7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常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2.具有一定外貌,群落中生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部形态3.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常常是松散的4.具有一定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的相互适应6.形

成一定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路区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不同生物群落是按一定规律分布的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有明显边界有些则无
8生态位理论在农业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答:生态讨论表明:第一,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第二在一定稳定的群路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容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第三群落是一个生态度位分化了的系统。物种的生态位之间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只有生态位上差异较大的物种竞争才较缓和,物种之间趋向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但成的群落比单一的物种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且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庞大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成多样化而促使稳定性增强生产力提高
9如何利用群落演替理论建造合理的农业群落?
顶级群落在理论上应用的特征: ①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②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③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到达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量,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④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①对撂荒植被演替的控制②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于作物演替的利用③仿群落演替人工模拟群落:a能量上净生产力高b养分循环上开放流动快c物种结构简单趋于单一化d抗变稳定性差易受自然灾害影响④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⑤农田杂草防除
10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
(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5)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11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1)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2)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3)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4)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12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特征
(一)生态作用(1)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①土壤生物促进土壤形成②土壤生物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③土壤生物提高土壤质量④土壤生物影响土壤覆盖层(2)森林的生态作用:①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雨量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防止污染⑤降低噪声,美化环境⑥提供燃料,增加肥源(3)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4)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效应(5)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①农田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肥力的主要调节者②农田生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③农田生物对农田小气候具有调节作用④农田生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二)特征:①生物因素对某个物种的影响只涉及种群内某些个体②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关③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协同进化④生物因素影响的对象一般仅涉及2个物种或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的物种
13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能量流动途径
(1)第一条路径(主路径)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全部能量逸散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2)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O2、H2O和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消散于非生物环境
(3)第三条路径:无论那一级生物 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第三条路径:无论那一级生物 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贮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物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消散于非生物环境中。
(4)第四条能流路径:从能量来源上讲,除了太阳辐射能之外,还有大量的辅助能量的投入,作用是强化、扩大、提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速率和转化率,间接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转化。从能量的输入来看,随着人类从生态系统内取走大量的农畜产品,大量的能量与物质流向系统之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输出能流。
14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
(1)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将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固定转化为初级生产者体内的化学潜能,为扩大生态系统能流规模奠定基础。包括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轮作,组建农村复合系统,乔、灌、草结合绿化荒山、荒坡等措施
(2)强库:生态系统中能流和物质被暂时固定与贮存的地方称为库。强库是指加强库的储存能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从生物体本身对

能量的储存能力和转化效率考虑,例如选育和配置高产优质的生物种类和品种,建立合理的农林牧渔生物结构等;二是从外界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考虑,加强辅助能的投入,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效率和对生物化学能的转化效率.例如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灌溉、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改善饲喂环境、科学管理等提高畜禽的出栏率、产蛋率、缩短饲喂周期等。
(3)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的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辅助能的过分依赖。主要途径有:①开发新能源,如发展薪炭林,兴办小水电,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②提高生物能利用率例如农牧结合、多级利用、沼气发酵等方法尽可能地用于生态系统内的转化。
(4)减耗 :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如开发普及节柴灶,节能炉具、节水灌溉、立体种植,推广少耕、免耕,改进化肥施用技术,减少水土流失等。
15何为辅助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辅助能指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它形式的能量。包括自然辅助能与人工辅助能,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是人工辅助能。(2)作用:促进生物种群对对太阳光能的吸收、固定,提高转化效率,扩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减少消耗,改善环境。
16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
输入路径:(1)1. 生物固氮:共生固氮作用、自生固氮作用和联合固氮作用3种类型(2)化学固氮(3)闪电固氮(4)氮沉降。输出路径:(1)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氮以氨的形态挥发损失;(2)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进入深层土壤或地下水而损失。(3)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合理利用:(一)从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来考虑,以作物秸秆作燃料是不经济的,它使已经固定的氮素完全挥发损失了。利用作物秸秆比较有效的办法,(1)是能作饲料的有机物质,尽量先作饲料,使植物固定的氮素为动物利用,以增加畜产品,促进农牧结合;(2)以牲畜粪尿和作物秸秆作为沼气池原料,在密闭嫌气条件下发酵,既能解决燃料问题,又能很好地保存氮素;(3)以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再作肥料,即减少病菌虫卵,而且肥效又高。(二)依据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的特点,目前农业生态系统中可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控制系统氮素无效输出,提高其循环效率:(1)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充分发挥生物固N的作用;(2) 改进施肥技术,包括分次施肥、氮肥深施,减少挥发损失;(3)施用缓效氮肥;(4)使用硝化抑制剂如脒基硫脲、双氰胺等;(5) 合理灌溉,消除大水漫灌等方式造成的深层淋失;(6)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消除和减少土壤耕层氮素的径流损失(三)根据农业中氮素循环的特点①既要尽量增加氮的积累,又要尽量减少氮的损失②善于调节土壤中的氮素,既要有充足的有效氮素供给作物需要,又不至于降低土壤肥力③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满足作物优质高产的氮素需要
17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经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N、P、K等,增加土壤速效和缓效养分的含量;(2)有机质能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微生物的矿化作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作用能够转变成为腐殖质,从而增加土壤中腐殖质和腐殖酸的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3)有机质具有和硅酸盐同样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有助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又能与磷酸形成螯合物而提高磷肥肥效,减少铁铝对磷酸的固定。(4)有机质还具有保蓄水分,提高土壤抗旱能力,抑制有害线虫繁殖,形成对作物有刺激作用的腐殖酸的能力。
18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归还率。
19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是什么?
答: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是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继承下来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稳态调控机制。本机制包括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和本能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
20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途径有哪些?
(1)直接调控:①生境调控:包括土壤调控、气候调控、水分调控②输入输出调控③农业生物调控:包括个体水平调控、种群水平调控、群落水平调控④系统结构调控(2)间接调控:①政策法规系统调控②财贸金融系统调控③商品交换系统的调控④工业与信息系统的调控⑤科技、文教系统的间接调控。
21判断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上与理论上所描述的

相近,那么它们就是健康的否则是不讲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不存在失调症状②具有良好的回复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③对邻近的其他生态系统没有危害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支持推动作用 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非生物或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的恢复技术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恢复技术、生态系统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
22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利用原则
(1)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原则(2)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经济利用原则(3)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合理利用原则(4)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其有效利用原则(5)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科学利用原则(6)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因地制宜利用原则
23中国农业资源的状况与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与特点①土地资源: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大,难利用的恶土地面积大,后备资源少,人均耕地少、质量较低。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危害②气候资源:我国太阳辐射能丰富,热量资源南方比较丰富。年降水量极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③水资源:我国河川径流总量比较丰富,按人口何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很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④生物资源:生物种类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我国农业的主要社会资源的状况与特点①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②农业市场化发育不健全③农业资金投入不足④农业现代装备水平中等⑤农业能源供应不足
24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我国农业环境问题有哪些特点?
全球的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二)臭氧层的耗损(三)环境污染严重(四)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我国的环境问题(一)耕地、水和森林资源问题突出(1)耕地锐减(2)水资源紧缺(3)森林赤字(二)中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严峻、自然灾害加重(1)荒漠扩大(2)水土流失(3)大气污染(4)垃圾围城(5)近海赤潮(6)灾难频繁
25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区别?
答:①国外生态农业尽管思想和做法不尽一致,但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即针对常规农业高投入、高能耗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减少工业产品的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充分挖掘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身循环和发展的潜力,通过对资源及环境的有序利用和保护,实现农业持久发展,但从其实践发展来看,规模是相当有限的②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西方生态农业排斥农业机械、

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做法不同。中国生态农业是以提高生产力及效益为基本目标,遵循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核心是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符合我过具体国情,因此在实践中易于发展。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整体优化功能
26中国生态农业的原理及主要技术
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种群相生互克原理(6)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技术:(1)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 (2)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 (3)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 (4)再生能源开发技术 (5)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