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1、新课程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1、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治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央,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预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

1.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详细表现在(ACD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1、下列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是(C )A、教材 B教室 C、教师 D、计算机网络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准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A.充分熟悉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1.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A.对 B.错答案:B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应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 ...

?? 1.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A.对 B.错答案:B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应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 A.对B.错答案:A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A对 B.错答案:B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A.对 B.错答案:B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A.对 B.错答案:A

1 一般来说课程的具体结构是指(C)

A. 教学计划和教科书

B.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D.教科书和教案

1 对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理论的是(C)

A. 心理学

B. 伦理学

C. 哲学

D. 教学论

2、教学

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把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A)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的布置

D. 课外辅导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2、“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赞可夫D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班斯基

C、布鲁纳

D、赞可夫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2.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C

2、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单一课综合课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

A.上课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2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BC)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A.对 B.错答案:A

2.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A.对 B.错答案:A

2.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A.对 B.错答案:A

2.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A.对 B.错答案:B

3教师

3、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

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 )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3、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3. 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C)

A. 讲读法

B. 讲解法

C. 讲述法 D讲演法

3、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C )。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 3. 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包括(D)

A.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C.职业道德素养

D.多年教学经验

3.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C)价

A. 绝对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非正式评 ...

?? 3. 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包括(D)

A.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C.职业道德素养

D.多年教学经验

3.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C)

A. 绝对评价

B. 相对性评价

C. 非正式评价

D. 正式评价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 )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A.对 B.错答案:A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A.对 B.错答案:B

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A.对 B.错答案:B

4、教学过程

4、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4、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四个发展阶段。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别的(C )是现实的过程。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4、教育活动的本质是(A)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C

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的评价报告属于(D)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评价

C. 非正式评价

D. 正式评级啊

5、综合实践活动

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5.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是:C

A.整体性B.实践性C.预定性D.开放性

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B.课外爱好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5.下列课程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

A科学B体育与健康C.历史与社会D综合实践活动

6、智力

6.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答案A A.对 B.错

6.智力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6.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A.对 B.错答案:A

6.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 )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6.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纯熟。

6.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力

6.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6.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 )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7、注意

7.留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A.对 B.错答案:B

7、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8、学生

8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要害指标。

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8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B。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8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8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

A让12级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

8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制定目的是ABCD

(A)为积极防备在校学生伤害事故(B)为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C)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D)为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6) 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为此,ABCD

(A)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B)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C)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D)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8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巴班斯基赞可夫加里宁凯洛夫

8 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B)

A. 布鲁纳

B.罗杰斯

C. 沙塔诺夫

D. 瓦根舍因

8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C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8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8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8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 )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8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拟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9、教师

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9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B民事诉讼C仲裁D老师申诉

9教师备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9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 )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9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

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

9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训练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

9国家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要功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符合一定的专业要求这样的要求一种(A)

A. 绝对评价

B. 相对评价

C. 正式评价

D. 非正式评价

9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9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9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9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0、班主任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10.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________;领导者和________。

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0.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D)

A.搞好教学工作

B. 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C. 做好教学工作

D. 组织建设成员的全面发展

10、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核心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纽带,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优秀生的骨干作用和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1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C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10.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D)

A. 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B. 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C.搞好教学工作

D. 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10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10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1、中华人民共和国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四周是谷穗和齿轮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欺侮学生,影响恶劣的。

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

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1 颁布于(A)

A. 1993年

B. 1994年

C. 1995年

D. 1996年

11颁布于(B)

A. 1999年

B.1998年

C. 1995年

D. 1993年

11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1986年7月1日。

11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A

(A)未满18周岁的公民(B)已满18周岁的公民(C)未满16周岁的公民(D)已满16周岁的公民容 A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的“五爱”是指①爱祖国②爱人民

③爱家乡④爱劳动⑤爱科学⑥爱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 D

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A)刑罚处罚(B)行政处分(C)党内纪律处分(D)罚款处理 B

112004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周岁。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未满18周岁的公民。

11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不能从其规定,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是否)B

12、教育学

12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12.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B) A.狄尔泰 B.杜威 C.鲍尔斯 D.阿普尔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C)

A. 教育规律

B. 教育问题

C. 教育现象

D. 教育事实

12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_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

12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B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1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A)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洛克 D. 康德

5. 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C)

A 康德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林克

1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1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2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错

12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13、教育

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A培根B夸美纽斯C赞可夫

1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13.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 )

A. 主体性教学

B. 尝试教学

C. 反思教学

13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对

1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13"教育即生长" 提出者是(A) A. 杜威 B. 洛克 C. 华生 D. 皮亚杰

13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

A. 教育目的

B. 教学方法

C. 教学原则

D. 课程设置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3.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13.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3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核心问题。是教育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_

13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AC )。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

13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3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BC)A导向功能B调控功能C评价功能

1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对)

13、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13.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模式是(A)

A. 发现学习模式

B. 社会类教学模式

C. 范例教学模式

D.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

13.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C)

A. 暗示教学法

B. 探究-研讨法

C. 发现学习

D. 范例教学法

13、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B)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3《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

13.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D) A. 特郎西 B. 孟禄 C. 达尔文 D. 勒图尔诺

13. 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提出"原罪说"的是(A)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天主教

13.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 A. 卢梭B.涂尔干 C.夸美纽斯 D 杜威

13、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 )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14、记忆

14.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14.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A.对 B.错答案:B

14、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14.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A.对 B.错答案:A

1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灵敏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30.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14.记忆过程包括(D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5、评价

15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A.对 B 错答案:B

15、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和绝对评价

16、学校

16、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

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

16、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1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1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 B沟通

16.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A.对 B.错答案:B

16.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别的教育途径是(C )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1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B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 D教师的培养工作

16、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BCDE)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1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CD)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16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是否) A

16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BCD)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16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端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A)A目的解释 B方法解释

1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6、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

16.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D )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16.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1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B)

A发展性功能 B社会性功能

16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峻的,依法给予处分。

(A)实施体罚的(B)实施变相体罚的(C)实施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D)实施严格教育教学行为的ABC

16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是否) A

16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A.对 B.错答案:A

1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16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但对屡犯错误,不知改正的孩子则不必遵循这一规定,可以适当体罚和侮辱,以使他们牢记教训。(是否) B

16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是否) A

16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是否) A

16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自行解决,不用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B (是否)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2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2. 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关于教育的起源的几种观点 4.教育学的价值 5.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的概念;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表现?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关系如何? 3.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2.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3.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及途径 2.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基本角色 3.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以及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定义 2.课程理论流派及主张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第七章课堂教学 1.教学定义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教学设计的定义、依据、程序与模式 6.教学策略的含义以及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7.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及讲授的优缺点。 8.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9.组织讨论的基本环节。

继续教育法律基础知识4

民间借贷配套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分,对的打√,错的打×) 1、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2、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属于民间借贷。(√) 3、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凭借据就可以得到人民法院支持。(×) 4、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5、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6、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7、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8、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继续审。(×) 9、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10、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继续审理。(×) 11、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2、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 13、法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14、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 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4、校园文化 (二)理解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D)。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均衡性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 环境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 4. 教育系统的三要素不包括(B)。 A. 教育者 B. 教育内容 C. 学习者 D. 教育影响 5.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 导向和动力 B. 关键 C. 基础 D. 物质基础 6.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A)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 遗传素质 B. 教师水平 C. 父母培养 D. 后天学习 8.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的规律。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10. 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 (D)。 A. 传统教育理论 B. 现代教育理论 C. 形式教育论 D. 实质教育论 11.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D)。 A. 孟子 B. 荀子 C. 曾子 D. 朱熹

1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D)。 A. “教育学的雏形” B. 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要是从(A)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 A. 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B. 晓庄师范学校 C. 农民运动讲习所 D. 育才学校 1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 A. 高尔顿 B. 霍尔 C. 华生 D. 斯金纳 16.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B. 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C. 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D. 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17.下列不属于孔子的主要教育贡献的是(D)。 A. 修订六经 B. 开办私学 C. 提倡有教无类,普及教育 D. 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18.“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B)的教育内容。 A. 现代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原始社会 D. 封建社会 19.教学目标不包括(A)。 A. 教材目标 B. 课程目标 C. 学科目标 D. 课堂教学目标 20.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B)。 A. 质量规格 B. 社会价值 C. 发展方向 D. 发展速度 21. 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A)。 A. 概念不同 B. 对象相同 C. 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 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22.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D)。 A. 课堂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课堂控制 D. 课堂管理 23.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D)。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 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 __与发展 (一)教育 __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著作,掌握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要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 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具有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 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 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 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 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 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 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上述三大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1、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2、学习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 切中介的综合,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功能: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别是:(1)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面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等功能;(2)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重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方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一: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简答,重点看)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

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二: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填空)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1、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2、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3、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教育的起源问题: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特征:(简答) 1.古代学校的出现的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改造、丰富或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原始社会是无阶级性教育。(填空/选择)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填空)●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作了重要贡献。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 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填空)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2018招教考编浙江省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 Ⅰ.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 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20%。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 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 (一)识记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以及中学阶段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三)运用 1.能够根据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评析。 2.能够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评析相关教育现象。 3.能够根据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科学分析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2.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3.义务教育、终身教育。 4.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