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第一章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二穴位注射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四针刺护理

第二章灸法

一艾条灸

二艾炷灸

三温针灸

四灯火灸

第三章放血疗法

第四章挑治疗法

第五章拔罐疗法

一拔火罐法

二拔药罐法

第六章发泡疗法

第七章磁疗法

第八章推拿疗法

附:小儿推拿疗法

第九章刮痧疗法

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得使用

第十一章换药法

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第十三章溻渍法

第十四章涂药法

第十五章敷药法

第十六章贴药法

第十七章吹药法

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第十九章药熨法

第二十章导便法

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第一章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就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

强对穴位得刺激,达到治疗目得得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得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得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得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得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就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得刺激与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得得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得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与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得注射器与针头,抽吸药液。

3、选好穴位(2~4个),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持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抽无回血,即将药物注入。

5、如用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刺入注药。

6、药液注完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轻按针孔,以防出血。

(四) 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与过敏反应。副作用较大得药物应慎用;凡引起过敏得药物(如青霉素等)须先作皮试。

2、推药速度根据刺激量而定,要求强刺激者宜快速推药,轻刺激者宜慢速推药。

3、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毫升,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毫升。

4、进针后如病人有触电感,应稍退针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注意不要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采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得一种方法叫耳针疗法。

(一) 适应症:凡适应毫针治疗之疾病,均可用耳针治疗。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毫针或揿针、2%碘酒、75%酒精、消毒干棉球、镊子、胶布。

(三) 操作方法

1、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半寸短柄亳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穿软骨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病人感局部热胀或麻凉为得气,一般反应强烈者效果较好。

3、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4、需留针时间长者,可选用揿针作耳部埋针。

5、其它还有用磁石、菜籽、绿豆等园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得方法。

(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针眼红肿,应及时涂擦2%碘酒或口服消炎药,防止软骨发炎。

2、耳廓冻伤部位禁止针刺。

3、耳针治疗时偶有晕针,须注意预防与处理。

四、针刺护理

(一) 治疗室内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与通风换气。

(二)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不宜刺激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三)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得恐惧感。针刺前应详细交待术中得感觉与注意事项。术中应做好保温与体位固定工作。

(四) 为防止折针,术前要认真检查针体与针根部,对有硬弯、锈蚀等不符合质量要求得针具应剔出不用。在行针或留针时,不宜将针体全部刺入皮内。

(五)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得部位,不宜针刺。

(六) 病人得胸腹、腰背部不宜直刺与深刺,避免刺伤内脏;孕妇得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敏感穴位,不宜针刺,以防引起流产。

(七)起针时应核对所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病人身上。

(八) 针具用完后,先经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行选针与检针工作,选针时要用软布把针体擦亮,保持干燥,以防生锈,然后装入针盒消毒备用。

第二章灸法

灸法就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得一种疗法。借其温热性与药物得作用,以温通经络,调与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得目得。

一、艾条灸

(一)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得病证,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 操作方法

1、温与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得情况,对感觉迟钝得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与粘膜附近、孕妇得腹部与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

(一) 直接灸

1、适应症:同艾条灸,瘢痕灸常用于哮喘、肺痨(阳虚型)、瘰疬等。

2、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3、操作方法

(1)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 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灸毕,贴上膏药。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4、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

(2)瘢痕灸中因造成烧伤而致剧烈疼痛,事先应取得病人同意与

合作,灸时可用手在灸处四周轻拍,以缓解疼痛。

(二) 间接灸

1、适应症:隔姜灸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及风寒湿痹;隔蒜灸用于肿疡初起、肺痨(阳虚型)、瘰疬、毒虫咬伤等;隔盐灸用于虚寒性腹痛、吐泻、虚脱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姜片或蒜片或细盐。

3、操作方法

(1)隔姜灸:取鲜姜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为度。

(2)隔蒜灸:同隔姜灸,以蒜片代姜片。

(3)隔盐灸:取细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一般可灸3~5壮。

4、注意事项:同艾条灸。

三、温针灸

(一) 适应症适用于宜留针又须施灸得疾患,如痹证、痿证等。

(二) 物品准备

同毫针刺法,另加艾绒、火柴。

(三) 操作方法

1、针刺得气后留针。

2、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沿针体传至穴内。

3、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取下,换炷再灸,每次可灸2~5壮。

4、灸毕,除去艾灰,退出毫针。

四)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

2、针柄上得艾绒须捻紧,并在针上套一厚纸片,平放在皮肤上,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灯火灸

(一) 适应症:常用于痄腮、脐风、小儿高烧抽筋等。

(二) 物品准备灯草、麻油、火柴。

(三) 操作方法

1、取灯草一根,将一端捻细,蘸麻油。

2、右手拇食指持灯草,露出二分长点燃,迅速对准穴位点灸一下,即离开。

3、再燃再点灸,直至灸完需灸穴位。

(四) 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

2、蘸油量不宜太多,以免油珠落下烫伤皮肤。

第三章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就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身体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得得一种方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与放血部位

适用于实证与热证。

(一) 高热刺大椎、十宣。

(二) 头痛刺太阳。

(三) 中暑、中风闭症刺十宣。

(四) 急性胃肠炎刺曲池、委中。

(五)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刺太阳或耳背静脉放血。

(六)咽喉肿痛刺少商。

(七)小儿疳积刺四缝。

(八) 外伤性淤血、痈疖、丹毒在病灶相应部位散刺放血。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内盛消毒三棱针或粗毫针或小尖刀、75%酒精棉球、消毒敷料、弯盘、胶布。

三、操作方法

(一) 点刺:又称速刺,多用于穴位放血。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术者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0、3厘米,立即出针。

3、轻轻按压针孔,挤出少量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二) 挑刺:多用于胸背、腰骶部或耳后等部位放血。

1、选好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

3、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三) 缓刺:多用于窝部得浅静脉放血。

1 、在刺血部位得上部用手压迫或用止血带扎紧,使其充血。

2、常规消毒皮肤。

3、用粗毫针或三棱针缓慢刺入选好部位得浅表静脉约0、3厘米深,随即缓慢退针。

4、松开压迫刺血部位上部得手或解开止血带。

5、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四) 散刺:又称围刺,多用于病灶周围点刺放血。

1、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或沿病灶边缘顺序点刺出血。

3、用酒精棉球消毒并覆盖敷料。

四、注意事项

(一) 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二) 针刺不宜过猛、过深,手法要轻、稳、准,出血不宜过多,切勿刺伤大血管。

(三) 凡体质虚弱、孕妇、素易出血者不宜使用。

(四) 出现晕针,按针刺疗法晕针处理。

第四章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就是在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粗圆利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状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方法。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与脏腑功能得作用。

一、适应症

痔疮、肛裂、脱肛、急性结膜炎、麦粒肿、月经过多、颈淋巴结核、哮喘、多发性疖肿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消毒粗圆利针,2%碘酒、75%洒精、消毒敷料、胶布、弯盘。

三、挑治部位与种类挑治部位多在背部、腰骶部。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 选点挑治:选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得疾病反应点进行挑治。反应点得特点:其形如丘疹,微高出皮表,针尖大小,色泽呈灰白色、棕褐色或粉红色不等,压之不褪色,偶可见上面长一根长毛,可有一个或多个。但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点相鉴别。一般可在第七颈椎至笫二骶椎之间得腰背部找点,如麦粒肿多在肩胛区,痔疮常见于腰骶部。

(二) 穴位挑治:若反应点难以找到,可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或循经取穴挑治。如急性结膜炎选大推,哮喘选风门。

(三) 区域挑治:肛门、会阴部疾病,可在第三腰椎至第二骶椎之

间左右旁幵1~1、5寸得纵行线上,任选一点;月经过多可在脊柱正中,阳关至腰俞之间任选一点。

四、操作方法

(一) 指导背部挑治病人反骑坐椅上,两手扶于靠背架上,暴露背部;其它部位亦应取合适体位、

(二) 确定挑治点(穴),并用指甲掐一痕迹,常规消毒皮肤。

(三) 左手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持针将挑治点(穴)得表皮划破0、2~0、3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断白色纤维状物。

(四) 挑尽皮层纤维后,消毒局部,盖上消毒纱布,胶布固定。

五、注意事项

(一) 术前向病人作好解释,避免情绪紧张,令其合作。冬季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二) 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挑后3~5天局部勿沾水,以防伤口感染。

(三) 挑治手法一般以强刺激效果好,但要视病人忍耐疼痛得程度而定,以免刺激过强导致晕针。

(四) 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少食刺激性食物。

(五) 凡体质过度虚弱、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水肿等患者应慎用或不用,避免意外。

(六) 一般病人只挑一次,每次挑1~2个点(穴),必要时可于7~10天后另选新点(穴) 挑治。

第五章拔火罐法

(一) 适应症

风湿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之头痛、呕吐、泄泻、寒咳哮喘、疮疡初期等。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及毒蛇咬伤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或其它代用品)、95%酒精棉球或纸片、镊子、火柴、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75%酒精棉球,

(三) 操作方法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持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后迅速抽出,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投火法:将纸片卷成筒状点燃投入罐内,随即将罐按叩在所

选部位上。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燃物落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用95%酒精棉球(不要过湿)一小块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拔罐:根据病情选择适宜得方法,使局部皮肤呈现红紫现象。

(1) 坐罐: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留置10分钟左右。

(2) 闪罐: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3) 走罐:先在所选部位与罐口边簿涂一层凡士林,待火罐吸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几次。此法多用于面积较大得部位。

(4) 刺血拔罐: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3、起罐: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得体位,选择肌肉较厚得部位。骨骼凹凸与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得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就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得腹部与腰骶部不宜拔罐。

5、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二、拔药罐法

(一) 适应症寒湿痹痛、哮喘、咳嗽、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得疾患。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竹罐、镊子、湿冷毛巾、中药(用纱布包好)煮锅。

(三) 操作方法

1、置中药包于煮锅内,加水煮沸,将竹罐数个投入药水中同煮5~10分钟。

2、用镊子夹罐底端取出(罐口朝下),甩出罐中水珠。

3、用折叠得冷毛巾紧扪罐口(降低温度,以免烫伤),乘热急速将

罐叩在应拔部位上。

4、留罐10~20分钟后起罐,一次可拔10余罐。

5、有脓液者应清除干净或局部覆盖消毒敷料。

(四) 注意事项

同拔火罐法。

第六章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得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称为发泡疗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一、适应症

痹证、黄疸、水肿初起、疟疾、哮喘等。

二、物品准备药物(新鲜铜脚威灵仙或毛莨,地下明珠、斑蟊)、刀、切板、乳钵、塑料纸、胶布、绷带、2%碘酒、75%酒精、消毒纱布、棉签、注射器(5-10亳升)、针头。

三、操作方法

(一) 根据发泡部位不同,嘱患者取坐或卧位,暴露发泡部位。

(二) 将准备好得中草药洗净、切碎、捣烂、捏成饼状。

(三) 将药饼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疟疾敷于陶道;黄疸敷于内关。先敷一侧,病情好转,再敷另一侧。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

(四) 盖以塑料纸、纱布,以胶带固定。

(五) 待局部自觉有蚁走感,皮肤红、灼、疼痛,即将药饼取下。

(六) 6~8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胀满后,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入水泡下方,抽出泡内液体。

(七) 以酒精棉签消毒针眼,盖上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四、注意事项

(一) 施治前向患者说明发泡疗法得操作过程、局部可能出现得反应及演变情况。

(二) 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作局部清洁。

(三) 药饼不宜过湿,敷得范围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敷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四) 泡液应抽尽吸干,若再有液体渗出,可继续抽吸,一般隔日换药一次。

(五) 发泡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切勿碰破水泡;抽液及换药时需按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若已感染,按感染伤口处理。

(六)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法,皮肤病变部位禁发泡。

第七章磁疗法

磁疗法就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患部或经穴,治疗疾病得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镇静、降压、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临床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一般常用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早期高血压、肠胃炎、神经痛、神经衰弱、软组织损伤、手术后伤口及疤痕疼痛、落枕、痛经、牙痛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磁片、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磁疗制品(磁帽、磁背心、磁枕垫等)、磁疗机。应根据磁疗种类得不同选用以上物品。

三、种类及操作方法

(一) 静磁场疗法

1、直接贴敷法;将磁片直接贴在穴位或痛点上,然后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把磁片固定。

2、间接贴敷法:将磁片固定在布袋、衣帽、鞋袜、护膝、枕垫、床垫等适体得制品中,然后给病人穿戴、垫睡或绑扎在一定部位。适用于(1)对磁片或胶布过敏者;(2)磁片较大或夏天多汗胶布不易固定者;(3)慢性病需长期敷磁者。

(二) 动磁场疗法

1、旋磁法:利用小马达(电动机)带动磁体旋转,形成一个脉动或交变得磁场,将机头对准患者得病变部位予以旋照。

2、磁按摩:将专制得电动按摩器得橡皮头上钴几个孔,嵌上磁块,接通电源,带动磁块一起震动,形成脉动磁场,将机头按在痛处进行往返旋转按摩。

四、剂量关于磁疗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而定。一般病程短、病情轻,需要剂量小;病程长、病情重,需要剂量大。初次接受磁疗及老幼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治疗效果与反应作适当增减。下列磁场强度可供参考。

(一)100~500高斯多用于耳穴及婴幼儿。

(二)500~1000高斯多用于年老体弱及治疗初期。

(三)1000~3000髙斯用于各种疾病。

(四)3000高斯以上,用于剧痛及短期治疗。

五、注意事项

(一) 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疾病选取施治得穴位或部位与恰当得磁疗方法。

(三)膏药将贴敷部位汗渍、油污用热水擦冼干净,有溃疡面得应将疮口清洗,敷将破得疖肿或脓液较多得疮面得膏药应于中心剪孔(便于脓液流出),然后将膏药烤热烘软,药膏外缘以棉花围绕一周,趁热贴于患处。

(四)药捻根据瘘管、窦道深浅,选用长于管道1~2厘米长得药捻从瘘管外口向内插入,达底部后略向上提少许,以利于新鲜肉芽生长。尾端得药捻沿疮口边缘弯折贴近皮肤,盖无菌纱布或油膏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药纱布条选用长于腔、洞得药纱布条,扯去活动纱头,用钳子或探针从疮口轻轻送入洞底,注意防止将伤口填塞过紧,留尾端于疮外,外盖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六)草药清水洗净药物,捣烂,连药带汁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裹,綳带固定。

六、注意事项

(一) 保持换药室得清洁,室内应每日清扫,定期消毒。

(二)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一般疮口,最后处理特殊疮口,防止交叉感染。

(三) 一般伤口应每日换药一次。脓腐较多得伤口可每日换药1~2次;清洁伤口,分泌物少,可2~3日一次;手术无菌伤口,如无滲血、感染,4~5日后换药或不换药,直至缝线折除。

(四) 遵守操作规程,疮面及周围皮肤必须清洗干净,但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新鲜肉芽,胶布痕迹用松节油擦净。

(五) 掺药粉需撒布均匀,以散剂调制围敷药时要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厘米,如脓毒已聚或溃后余肿未消,药物不宜直接敷在疮口上面,而需敷于疮口周围,中心留孔,便于脓液流出。

(六) 肉芽水肿及分泌物甚多得疮口,宜多撒药粉,薄涂油膏,注意保持疮口周围皮肤得清沽干燥。

(七) 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溃疡以及通向内脏得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得丹药〈如五虎丹、白降丹〉;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组织,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八) 颜面部得疔疖切勿挤压碰撞,以防脓毒走散,发生“走黄”

或“内陷”。

(九) 外敷药必须紧贴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屮,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十) 烘烤膏药不能太热,以膏药变软不烫手为度,防止烫仿及膏药外溢。

(十一)换药完毕后整理用物,清扫换药室。一般脏敷料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处理;对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疮口用过得敷料一律焚烧,用过得器械首先要经单独严密消毒,然后再送高压灭菌处理。

第八章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由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得一种方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与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

一、适应症

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痹证、痿证、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筋骨不利、痈肿疮疖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大浴巾,根据需要备水或香油、滑石粉、酒、姜汁等。

三、操作方法

(一) 推法:分为一指推、二指推、平推、鱼际推、掌根推。适应于头、额、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1、一指推:又名一指禅,用拇指指腹或指侧面贴于推拿部位,通过有节律得腕关节得活动与拇指关节得屈伸,使作用力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上。

2、二指推:食中二指并拢,着力于治疗部位来回有规律得推动。

3、平推、鱼际推、侧鱼际推、掌根推:分别以手掌或大小鱼际或侧鱼际、或掌根紧贴体表作回旋推转或用双手向两边分別推动。

(二) 拿法:用拇指与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提穴位或患处皮肤、肌肉、筋腱,然后放手得治疗方法。本法刺激性较大,一个部位每次拿1~3次即可。多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

(三) 按法:用拇指或掌、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部或穴位而稍留片刻得方法。通常用于头面、肩、四肢、胸腹、腰臀部等。

1、指按法:用大拇指指头按压穴位及痛点,注意指甲不要接触患者皮肤。多用于穴位与痛点。

2、掌按法:用手掌按压患部。多用于面积较大得部位,如腰背、腹部。

3、肘按法:屈肘,以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处。此法着力大,刺激较强,适宜于软组织丰满与深在部位,如腰、臀、环跳穴等。

(四) 摩法:将手掌或手指指腹贴于患部,作有规律得环形或来回抚摸运动。快速法每分钟约100~120次,慢速法每分钟约30~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来作为其它推拿法得开始与收尾。

(五) 滚法:手指微曲,以手背面指掌关节处接触需推拿得部位,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带动指掌关节滚动。一般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常用于面积较大、软组织丰满得部位,如腰、背、臀、大腿等部。

(六) 揉法: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腕关节或第一掌指关节作回旋运动,全身各部均适用,但一般指揉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上。掌揉用于面积较大得肩、背、腰、臀、大腿等,亦常用在强刺激手法后。

(七) 摇法: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得肢体作环旋或左右转动。操作时用力需轻巧,摇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围内或病人可忍受得程度内进行,由轻到重,由缓到快。适用于颈部、腰部、四肢关节。

1、摇上肢法:(1) 摇肘法:一手轻握腕部,另一手握住肘后上方交替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环形摇动肘关节。(2) 摇腕法:—手握住腕部上方,一手握住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环形摇动腕关节,摇后依次拉扯指关节。

2、摇下肢法:(1) 摇髋关节:患者仰卧,膝、髋关节屈曲,术者一手握住足跟,一手按在膝盖上,交替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环形摇动髋关节。(2) 摇踝关节:患者坐或仰卧,术者一手托足跟,一手握住脚前掌,作环形摇动踝关节。

3、摇肩法:(1)托肘摇法:术者一手按于患肩关节上方,一手握住患侧肘弯部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得环形摇动。(2)大幅度摇法:术者一手轻握患肢腕部大幅度向前向上环形摇动,当患肢举至头顶时,术者换用另一手接住患肢腕部,继续向后向下大幅度环形摇动,至自然伸直位时再用原来得手接住,如此反复进行。

4、摇颈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者头顶,一手托下颌,作左右摇摆动作。开始轻慢摇动,待患者感轻松、不紧张时,用较快速度、较大力量突然一下向左或右摇至最大可能范围。

5、摇腰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两腿夹住患者一下肢,双手捉肩,用力向左或右旋转。

(八) 捻法:用拇指与食指相对捏捻推拿部位得方法。常用于四肢小关节。

(九) 搓法:用双手掌挟住患处,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适用于四肢、腰背、胸腹部,亦常作为治疗结束时得舒筋手法。

(十)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手掌紧贴患部皮肤,以一定压力从内向外、从上向下推移。用力需均匀,轻重适宜,不可过重。

1、指抹法:拇指指腹紧贴印堂穴,用均匀压力分别抹向两侧太阳穴或继续向下抹向风池穴。适用于头颈部。

2、掌抹法:用掌根紧压脊柱两侧皮肤,以均衡持续得压力抹向两侧。常用于腰背部。

(十一) 掐法:用大拇指指甲或大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以指甲在穴位上重刺得方法。此法多用于急救与止痛。如突然昏厥、惊风、抽搐、腹痛、头痛等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施术时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

(十二) 捏法:用拇、食二指或五指将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按走向或经络循行方向,作连续不断向前提捏推行。适用于颈、肩、四肢等部。

四、注意事项

(一)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发病部位,选用合适得手法与刺激强度。

(二)根据推拿得部位与使用得手法不同,应采用不同得体位,使患者舒适,术者省力。

(三)施术前术者应将手洗净,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损伤患者皮肤。

(四)治疗中要随时遮盖不需暴露得部位,防止受凉。

(五)在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患者排尿。

(六)为减小阻力,减少病者及术者组织擦伤或增强推拿得作用,术者手上可醮水、滑石粉、石蜡油、生姜汁、酒等。

(七)手法熟练,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与相反力。

时间一般每次为15~30分钟。

(八)严重心脏病、结核病、出血性疾病、癌症、急性炎症、急性传染病、骨折处、皮肤破损部位禁止按摩。

(九)孕妇忌推拿腰腹部。

附:小儿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就是用来治疗小儿疾病得一种方法。具有解热止痛、健脾与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等作用,

一、适应症外感、发热、咳嗽、腹泻、腹胀、疳积、呕吐、脱肛、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斜颈等疾病。

二、物品准备:同推拿疗法

三、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与推拿部位、穴位,采用不同体位。婴幼儿可坐在成人得腿上,或卧或半卧在成人怀中;较大患儿按需要自行取卧位、半卧坐或坐位。

(一)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或作“八”字形推动。

4、合推法:又称合法。与分推法相反,从穴位两侧向中间推动。

(二) 拿法:本法同推拿手法中拿法。使用中应视患儿及疾病得具体情况适当减少作用力。

(三) 揉法:以拇栺或食中指、掌根、鱼际贴在穴位上做回旋揉动,带动皮肉筋脉转动。

(四) 按法:以拇指或屈曲拇指、屮指得指关节背侧突部或掌根在推拿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前两法适用于头、面、肩部及四肢,掌按适用于胸腹部。

(五) 摩法:同推拿中之摩法,多用于胸腹部。

(六) 掐法:用指甲在选定得穴位处进行掐切,就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不要掐破皮肤。

(七) 捏脊法:患儿俯卧,裸露背部,术者用拇指桡侧缘分别顶住脊柱两旁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或食指屈曲,以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吋用

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自长强穴推至大椎穴。

(八) 运法:以拇指或几个指得指面在选定得穴位上作轻缓得弧形或环形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

四、注意事项

参照推拿疗法1~7条。

第九章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就是用边缘钝滑得器具如铜钱、瓷匙等物,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至皮下出现红紫斑得一种治病得方法,有使邪气由里而出,周身气血畅通作用。

一、适应症感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中暑、胸闷、头痛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麻油(花生油、石蜡油、清水均可)。

三、部位颈部、背部脊柱两侧、前胸、四肢屈侧面。

四、操作方法

(一) 根据刮痧得部位,安排合适体位,并暴露局部。

(二) 术者用铜钱或瓷匙蘸油在选定部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抓刮,长约2~5寸或更长,刮至油干涩时,再蘸再刮,直至皮下现红色或紫色为止。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三) 刮背部应沿肋间由内向外,呈孤形,两侧对称,每次可刮8~10条。

(四) 刮完后让病人休息20~30分钟。

五、注意事项

(―) 刮痧用之器具边缘要光滑,以免划破皮肤。

(二) 操作时宜取单一方向,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宜。

(三) 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见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沉伏, 或神志不清等情况,应立即停刮并报告医生。

(四) 刮痧后注意避风,勿使病人复感风寒。

附:拧痧法适应症同前。操作者用食、中指屈曲并拢,反复捏扯选定部位(一般为眉心、太阳穴及颈部)皮肤,至局部出现红紫色为止。

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得使用

数码多功能治疗仪就是集脉冲电流治疗、热疗、药物渗透治疗于一体,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得一种操

作方法。

一、适应症

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胃脘痛、高血压、偏瘫恢复得辅助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损伤等。

二、禁忌症:无自主意识者、中毒者、高热者、孕妇及患有严重心脏病或带有心脏起搏器得患者得心脏部位、脑出血、胃出血得部位及皮肤破损部位。

三、物品准备:数码多功能治疗仪一台、治疗盘、弯盘纱布、一次性电极、必要就是备浴巾屏风。

四、治疗方法:

(一) 局部直接治疗法:选用脉冲得一路输出方式,把治疗仪得两个输出电极贴敷在最突出得痛点部位〔阿就是穴〕。打开电源,确定脉冲,选择与调节强度,调节电量强度,使患者局部感觉以充分刺激而无不适为好。每次定时选定10分、20分、30分钟。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此疗法适用于急、慢性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急慢性病。

(二)循经取穴疗法:穴位就是人体生物电磁场得活动频繁点或敏感点,而经络就是生物电磁场传导得通道,根据中医学与经络学及其针灸学理论。将治疗仪得两个电极贴敷在相关得经络或穴位上(相应得疾病按穴位图使用)每次使用就是选取两个穴位为一组,每次治疗时间为15-20分钟,7天为一疗程。此疗法适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头痛、痛经等疾病。

(三)足底疗法:根据经络学理论,人得足底部位有36个能控制人体器官得穴位,集中人体各内脏器官得反射带与反射区,与大脑与脏腑部位有密切关系。有6条经络涉及到足。因此,足底治疗实际上就是一项全身治疗法。应用治疗仪脉冲得二路输出方式,脚底相应穴位对准电极板贴紧,选择连续输出,输出强度以难受限为宜。即两足底经络有麻胀推拿得感觉,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此疗法使用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痉挛痛经等疾病及症状。

五、操作方法

(一) 接通电源,接好输出A线得连接导线连接电极。

(二) 开启A路开机键(电疗+就是多用键,有开机与脉冲增强得

功能;电疗-可以减弱电疗得强度,也可按3秒钟关闭此电路)。

(三) 按处方键选择相应得治疗模式或处方。

(四) 按时间键选择时间。

(五) 按脉冲增强键电疗+调好脉冲强度。

(六) 清洁治疗部位,贴好电极开始治疗。

(七) 随时观察患者反应随时调节强度。

(八) 治疗结束关闭电疗-按钮3秒钟,拆除导线电极留在治疗部位上,关闭电源。

(九) 协助穿好衣物、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十) 洗手,做好记录,评价。

六、注意事项

(一) 治疗电极就是一次性使用品,不可反复使用。

(二) 使用时电极得放置应避开人体得心脏部位及胸部,以免电脉冲影响心脏造成不适。

(三) 皮肤擦伤,化脓性炎症,做治疗时,电极要避开伤口处,以免刺痛与加重伤口。

(四) 建议在医生得指导下使用,尤其就是无自主能力得患者、小孩、有心脏病与糖尿病、肝硬化得患者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五) 体内有置入金属器材患者禁止使用。

第十一章换药法

疮疡、跌打损伤等外证,大都需要对局部进行清洗、上药、包扎等处理,这种处理通常称之为换药法。

一、适应症各种疮疡及烫伤、虫伤、跌打损伤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胶布、绷带、橡皮布、治疗巾。无菌物品:换药碗、弯盘、镊子、探针、剪刀、棉球、生理盐水或双氧水、中草药液等外用药物。必要时备药捻或油纱布条、75%酒精。

三、操作方法

(一) 换药者穿戴好工作服、帽子、口罩,洗净双手,备齐用物。

(二) 病人取能充分暴露疮口又舒适得体位,疮口下方垫橡皮单、治疗巾,用手揭去外层敷料,镊子取下内层敷料,脓液多时将弯盘置于疮口下承接,擦净脓液。

(三) 镊子挟生理盐水棉球从里向外环形清洁疮口周围皮肤,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